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信息技術應用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學生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工具學科。其最終目的就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打造一個終身學習的平臺;但是目前要想達到這個目標,我覺得還是有很大難度的,特別是對我們這種城鄉結合部、專門接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讀的中學來說,困難更大一些。一周只有一節課,有時還得根據上級任務對上課內容進行臨時調整。這樣就使得實現教學目標感覺有點捉襟見肘。
導學案的使用卻可以彌補這些缺陷,結合導學案,學生可以做好提前預習,這節課要學習什么,做到心中有數。指導學生學習簡單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對于教師來講,可以利用學案大體了解學生對知識的自學情況,在課堂上要重點講解什么,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在這一年的教學過程中,我大量使用導學案進行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有了很多自己的感觸,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過程中開展使用學案,促進學生學習的一點感受。
一、現狀分析
1.我校是一所地處城鄉結合部的初級中學,加上本地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多,被教育部門指定為專門接收這一類學生的學校。經統計,本屆新初一學生家庭電腦擁有數,每班只有5-7臺,約占20%不到。學生在小學階段接收信息技術教育的程度也不一樣,有些學校還不能正常開展,這就導至了學生計算機操作水平參差不齊。
2.按照每周一課時來計算,一學期大概有16周左右的授課時間,按照課時計劃,完成學期教學任務應該沒問題。但對于我校學生來說,卻有不少困難,有些同學經過一堂課的學習,對內容稍有理解,可是經過一個星期以后再進機房,所學知識的遺忘情況會很嚴重。除此之外,經常得根據上級臨時下達的任務對信息技術課時和內容進行臨時調整,使得實現教學目標感覺有點捉襟見肘。
3.就信息技術課本身在學校里的地位而言,歷來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沒有課堂作業、沒有家庭作業、更沒有定期的水平測試,這些方方面的困難使得老師感覺要想上好一堂信息技術課真的很不容易。
二、導學案對于信息技術課的作用
1.導學案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學好知識的關鍵因素。初中信息技術課程,雖然內容簡單,難度不大,但對于初中生(特別是我校學生)來說,首先術語多,其次內容復雜,再次有一定難度。一般情況下學生的興趣主要集中在上網、游戲方面。對于課本內容往往缺乏興趣。如何提高初中生對于信息技術課的學習興趣,學案的使用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2.導學案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這種模式下,課堂教學的主體不再是老師,而變成了學生,老師只是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通過導學案的使用,可以將課堂中的教學重點進行分解,也可以實行小組合作式的學習方式,更可以進行組內討論和組間比賽的靈活方式進行教學。老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在課堂中的作用更多的是表面在引導學生學習探討的方向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了合作、有了競爭,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的調動了起來,那么這堂課也就成功了。
3.導學案能夠建立更平等的師生關系。
平等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知識的心態,直接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好壞。有時候學生喜歡一門功課最主要的原因是喜歡這個老師,說的更明白一些,就是喜歡這個老師的上課風格,喜歡這個老師的課堂魅力。通過導學案的使用,可以形成平等的、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學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在學生眼里,老師更多的是朋友是良師。在情感上使老師和學生之間產生共鳴,那么這堂課也就成功了。
三、信息技術導學案的編寫要求
1.啟發和開拓
在導學案的設計過程中,無論是導學過程還是學習要求的制訂,無論是知識點的羅列還是課后反饋,無一不要求老師在編寫導學案的時候,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日常的生活學習,對大綱和教材以及教參資料認真研究分析,做到重點突出,難點分散。從而最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啟發,對思維進行開拓這樣一個目的。
2.圍繞目標,緊扣教材
導學案的編寫要能在整體上體現結構和知識的聯系,能夠體現系統化、條理化、整體化。要明白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起指導和引導作用,指導學生做什么、怎么做、做到哪。如果在導學案中出現:使學生、培養學生、指導學生、讓學生等這樣的陳述,那就變成教案了。
3.學習目標的差異化,教學過程的層次化
針對課堂教學中主體的差異性,教學設計應有層次性和梯度性,使學生逐漸加深對問題的認知,循序漸進的推進。通過分層設計分層教學,使所有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氛圍中來,學習生從導學案的設計中感到挑戰,一般學生受到激勵,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4.教學內容的問題化
通過導學案的使用,讓學生認識到:帶著問題去學習的重要性,上課之前要看書,看書過程要思考,思考程度要深透。要讓學生養成帶著問題進課堂的習慣。要讓整個教學過程變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1.問題簡明扼要;2.引導啟發思維;3.注意方法指導;4.人人都要參與(學生之間、小組之間、師生之間);5.注意老師指導和引導作用的發揮。
展示《宮鎖心玉》、《步步驚心》宣傳圖片激發學生興趣從而引出穿越的話題,然后讓學生思考如果自己穿越了會是什么情況?假如你可以隨心所欲地穿越,但機會只有一次,你應該做哪些準備?通過學生的回答(想好自己穿越到哪個時代的哪個時間,什么地點,那個時代的情況,然后再搜索相關信息),教師總結怎樣定位信息需求:考慮時間、地點、內容三個方面。
2.選擇信息來源
教師提問做好穿越準備,可以從哪些地方獲取到信息?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從而引出信息的四種來源:文獻型信息源、口頭型信息源、電子型的信息源、實物型信息源,并讓學生嘗試分析各種類型信息的優缺點,教師再總結。最后教師再將話題引向媒體(以電視、報刊、廣播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和以因特網為核心的新媒體),讓學生對媒體有一些感性的認識。
3.確定信息獲取的方法
教師詢問學生:班主任平時是怎樣得知你們表現的?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出確定信息獲取的方法:觀察法、文獻查閱、問卷調查、網上搜索等。
4.評價信息
教師先告知學生評價信息的幾個角度,然后通過幾個實際的案例進行分析,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地評價信息。其中,以香蕉和蘋果的例子(我想要一根香蕉,可是你卻給了我一車蘋果,然后你說你被自己感動了,問我為什么不感動,我無言以對,然后,你告訴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錢給我買了一車蘋果,可是,我卻沒有一點點感動,我一定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來說明相同的信息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以《我是歌手》這一熱門節目引導學生想想平時是不是收到過“《我是歌手》欄目組”給出的中獎彩信(展示兩張中獎彩信的圖片),讓學生判斷信息的真偽,從而引導學生從信息的來源和可信度這個方面來辨別信息的真假;以蘭德公司在朝鮮戰爭中預測到“中國將出兵朝鮮”但美國軍方沒有采用的例子說明信息是具有時效性的。最后,以孫悟空的圖像結束本節課,希望學生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也都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學會正確地評價信息!
5.教學設計反思
關鍵詞:網絡信息安全 虛擬機技術 安全教學
1虛擬機技術的簡介
所謂虛擬機,顧名思義就是虛擬出來的計算機。虛擬機技術也就是利用虛擬機軟件可以在一臺實體計算機上虛擬出來若干臺計算機一種技術。這些虛擬出來的計算機和真實的實體計算機幾乎完全一樣,每臺虛擬機可以運行單獨的操作系統而互不干擾,而且可以隨意修改虛擬機的系統設置,而不用擔心對實體計算機造成損失。
采用虛擬機技術一方面可以解決一般院校課堂教學沒有網絡環境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解決一些帶有破壞性的實驗演示所需要的特殊環境要求的問題。
2利用虛擬機技術構建實驗演示環境
在木馬的功能與危害實驗、網絡攻擊典型手段等演示中需要在一臺實體機(為了方便備課和教學可以采用筆記本電腦)上同時啟動多臺虛擬機,對實體機的系統資源占用量大,在操作中也經常需要重新啟動虛擬機,考慮到Virtual PC在資源占用和簡單易用上的優勢,所以,在本課程的實驗演示中虛擬機軟件選用了Virtual PC。
Virtual PC虛擬機軟件的安裝和設置不是很復雜,但是在構建具體的實驗演示環境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事項。
1)虛擬機數量的選擇問題。為了節約資源,提高系統運行速度,一般建立2個虛擬機就能滿足實驗演示的需要了。
2)旎擬機操作系統安裝的問題。如果建立了2個虛擬機,一般一個安裝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統,另一個安裝WindowsXP操作系統,安裝過程和操作與實體機上的操作一致。在安裝操作系統時要注意版本的選擇,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要演示木馬的功能和危害還有網絡攻擊手段,因此虛擬機的操作系統還不能全部打上補丁和安裝殺病毒軟件。
3)實體機的網絡配置問題。Virtual PC是通過在現有網卡上綁定Virtual PC Emulated Switch服務實現網絡共享的。對于Win-dows2000或Windows XP等操作系統,如果實體機在課堂教學時網線沒插或沒有網卡的時候,要安裝Microsoft的loopback軟網卡,才能實現網絡共享。在Virtual PC的Global Setting里,當有網卡并插好網線的時候,將Virtual Switch設成現實的網卡;當沒有網卡或網線沒插的時候,將Virtual Switch設成MS Loopback軟網卡,即可實現網絡共享。
4)實體機的硬盤空間問題。在一個硬盤分區中,為每臺虛擬機的映像文件預留足夠的硬盤空間。Windows2000 Server的虛擬機映像文件約占2.4GB , Windows XP的虛擬機映像文件約占1.SGB。如果啟用硬盤Undo功能,所需硬盤空間還要增加一倍。
5)實體機的內存大小的問題。由于在實驗演示時要同時啟動2個以上的虛擬機的數量,所以,要盡量擴大實體機內存的大小。建議實體機系統的內存最少也要達到IGo。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 學案導學 問題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學科在教學方式上有其獨特性,然而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授課時通常采用講、演、練的方式組織教學。這樣出現的現象是基礎能力強的學生能夠順利完成,而基礎較弱的學生學習起來就很困難,最終導致課堂教學效率很低。
那么,如何有效地組織信息技術教學呢?筆者在近十年的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對“學案導學”模式進行了具體的實踐和探索。
一、基本模式
導學案是由教師設計,用來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輔助材料。包括:學習目標(三維目標)、重點難點、學法指導、學習過程、學能測試、反饋提升。導學案的設計以學生主體合作、探究及教師主導為原則,注重實用性。強調在原有知識、經驗上逐層建構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幫助學生梳理信息技術的知識體系。
在“學案導學”模式中,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學案,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然后根據學案要求完成相關內容,學生可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見解,師生共同研究學習。這種教學模式一方面滿足了高中學生思維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滿足高中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需要,對學生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價值的體現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二、信息技術導學案的特點
1.以“學”為宗旨。設計導學案必須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知特點和認知水平、學習習慣都應考慮在內。
2.以“知識梳理”為重點。讓學生學會獨立地將課本上的知識進行分析綜合、整理歸納,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
3.以“問題探究”為關鍵。帶著問題學習使任務更加明確,在學習中發現新的問題,通過探究合作來解決新的問題。
4.以“鞏固練習”為落腳點。導學案中要有針對性強的鞏固練習,一是鞏固所學內容,二是能夠在練習中拓展提升。
三、設計導學案應注意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積累,筆者認為信息技術教學在設計導學案時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不要把書本中的內容照搬到學案中。學案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必須起到“指導”的實際作用。如果只是機械地照搬也就失去了制作學案的意義。同時也無形地增加了教與學的負擔,在本就短暫的課堂上無法靈活地駕馭。這一點,對于青年教師尤為重要。
2.學案的指導進度不必按學案既有的模式進行,即要靈活地處理各環節。只要是為解決本節的問題和知識服務的,只要是學生能輕松且有針對性的目標的學案,就是好學案。
四、對信息技術學科學案模式的設計與探索
1.明確學習目標的重要性。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將要達到怎樣的一個水平或實現怎樣的目標,必須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才有針對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所以,我們對學習目標的指定必須認真思考,全面把握,把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而不是應付了事。
2.明確學習方法。由于學科特點,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以提升學生的技能有很強的傾向性和現實意義。所以,任務驅動的學習法在本學科中應用得較多,但是不能憑一方法一走到底,不能把它當做萬能法。每節應該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法才對。要給學生提示清楚,不能籠統行之。我們的學案在這一點上往往趨于形式,而沒有深入的思考。另外,沒有學法就如同不給盲人拐杖一樣可悲。那如果方法不明確學生就跟無頭蒼蠅一樣了,所以也就出現了我們常見的課堂效果不佳的現象。
3.對學習步驟的分解與設計的思考與探索。學習是一個過程,朝著既定目標前進的過程。我們可以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把這個過程分解,用符合我們學科特點的步驟實施學案的制定,最終達到教學目標的實現。
五、導學案教學啟示與思考
1.學案是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載體,學生可以憑借學案參與學習過程,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這既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也是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2.學案教學可使教師從繁重的課堂講授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時間為學生提供指導,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獨立性。學案輔助教學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進行積極的學習,促進學生發展。
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實施導學案教學模式,具有靈活、可操作的特點,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參考文獻
[1]趙加琛《學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探索。
關鍵詞:信息技術;地理教學;案例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輔助地理教學,可以方便地向學生展示地理直觀材料,模擬地理過程,創設地埋學習環境,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生成個性化課程,教會學生有效地處理信息,保持地埋學習可濃厚興趣。這里結合教育實踐,進行經驗性總結,初步探討現代信息技術教育在地理學科教學中的應用。
一、教材分析
《黃河》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三節《河流與湖泊》中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在學習了我國河湖概況之后,教材著重介紹了我國兩條重要的河流:黃河和長江,但是兩條河流學習的側重點又有所不同,長江側重于水利的開發而黃河側重于水患的治理。
二、學習者分析
初二學生對地理科學有較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他們對黃河并不陌生,從所接觸的詩文、電影及有關的歌曲中,對黃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在前兩節地形、氣候的學習中,大多數學生也已經了解了地形、氣候對河流的影響作用。
三、教學目標分析
(一)知識目標。一是能根據地圖說出黃河的發源地、人海口、長度、年徑流量、流經省區、地形區、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點;二是能分析黃河的主要貢獻和存在的憂患。
(二)能力目標。一是初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區域地理特征的能力;二是能解釋黃河各河段產生災害的原因并提出基本的治理方案。
(三)情感目標。一是通過分析黃河作為我國的“母親河。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的奉獻,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二是通過對黃河下游成為“地上河”原因的分析和黃河斷流的情況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黃河的現狀及黃河的危害,喚起學生對治理黃河、保護黃河的責任感。
四、教學方法
針對初二學生的認知特點,在課堂上宜采用直觀的多媒體教學,以活躍課堂氣氛。
五、教學程序(截取部分教學實錄)
(一)播放視頻,激趣引入。播放黃河錄像,將《黃河大合唱》作為背景音樂,以雄壯的黃河景象導入課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可以在第一時間感受到黃河雄壯磅礴的氣勢,在增強視覺感觀的同時,也對黃河產生了學習的興趣。
(二)學科整合,豐富情感
(導語)師:提到黃河,我們總會想起黃河哺育了華夏兒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被譽為“母親河”。那么,為什么我們把黃河叫做“母親河”呢?
生1:早在遠古時代,中國境內的原始祖先就在黃河流域繁衍生息:
生2:那里氣候溫和,水文條件優越,有利于農作物生長。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顧歷史,從各個方面來激發學生對黃河的熱愛,讓學生領略到黃河的宏偉氣勢、源遠流長,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氣勢和英雄氣慨,從而增強他們的愛國熱情。
師:“母親河”的稱呼傾注了人們對黃河的一往深情,古往今來,有很多文人詩客為了表達對黃河的這份感激,寫下了許多雋永的詩句,你能說出其中幾句嗎?
生1: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生2: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學生爭相回答,熱情高漲,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設計意圖:在地理教學中整合語文學科,體現民族精神,讓學生的情感、態度、人文素養都得到一次升華。
(三)師生合作,探究交流。(過渡)師: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難道黃河之水真的從天上來嗎?
接下來便向同學們展示“黃河流域水系圖”并配合“中國地形圖和中國政區圖”,并用課件展示發源地景觀圖和發源地的標志,然后用FLASH動畫展示黃河流經的省區和地形區。
(播放課件的同時,讓學生說出每個省區和地形區的名稱)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使學生對黃河有一個整體上的認識;同時,復習和鞏固舊知識,溫故而知新。
六、拓展延伸,課外探究
首先,收集黃河的有關資料,出一期有關黃河的手抄報,并在班級內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