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污染治理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室內空氣的凈化處理
對于新裝修的房間,一些裝修材料、家具等物品會散發出有害氣體,導致室內空氣中的甲醛、甲苯等有機物質的濃度高于室外,有的甚至會高于工業區,不利于人們的健康,因此需要對其室內的空氣進行凈化。而相關的研究表明,光催化劑———納米TiO2可以有效降解室內甲醛、甲苯等有機有害物質,并且其所達到的效果是最好的。另外,由于應用納米TiO2的光催化功能在殺死室內環境中的細菌的同時,還可以降解由細菌釋放出來的有毒復合物質,因此,納米TiO2光催化劑也被安放于醫院的病房、手術室等區域以實現殺菌、除臭的作用。
脫硫催化劑的應用
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污染主要來源于工業生產中燃料的燃燒和作為交通燃料的汽油、柴油等的使用。因此,在工業生產中需要對其進行脫硫處理,以減少硫化物的排放。而據有關資料表示,納米級ZnTiO3和CoTiO3都是非常好的石油脫硫催化劑,其中,經過納米級CoTiO3催化作用的石油中硫含量可達到國際標準,其硫含量的百分比將低于0.01%。另外,煤燃燒時也會產生二氧化硫氣體,但是在煤燃燒時加入一種納米級助燃催化劑,在使其充分燃燒提高利用率、不產生SO2氣體的同時,還可使硫轉化為固體的硫化物,使得空氣的SO2含量降低,空氣的質量也得到相應的提高。
【關鍵詞】 鉻渣污染;利用;治理
鉻渣污染的治理問題和如何能夠綜合利用問題是目前一項急需完成的任務,非常之艱巨。鉻渣中具體的有害成分主要包括酸溶性鉻酸鈣、可溶性鉻酸鈉等六價鉻離子,這些物質加大了鉻渣處理的難度,成為了化工行業最棘手的問題。由于鉻渣里有害成分非常多,大多具有強致癌性,如果運移不當,很可能會隨著自然災害如水土流失和自然現象的變化如地下水流動等原因運移到其他地方,會使污染范圍不斷擴大,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對社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危害。
1回收鉻渣替代其他成分生產鈣鎂磷肥
由于鉻渣和蛇紋石的成分有很大的相似之處,而蛇紋石是生產鈣鎂磷肥所要用到的主要溶劑,因此可以通過調整生產過程中的配料比例,將鉻渣綜合利用,代替蛇紋石來生產鈣鎂磷肥。具體調配方法可以將硅石、白云石、磷礦石、焦炭和鉻渣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先用高溫熔融,進行水淬,然后將其干燥,粉碎后即可得到鈣鎂磷肥。本法可以有效的轉化大量鉻渣, 產品的含磷量低,導致成本過高,而且銷量也有限。
2玻璃生產可將鉻渣作為著色劑從而降低成本
玻璃的生產也可以適當引用鉻渣來作為生產原料。由于玻璃是通過熔融冷卻進行無規則的排列,最后形成的一種非晶態固體。在玻璃的熔制過程中,需要加入一些含有鉻離子的礦物質,從而形成含有鉻離子的玻璃。玻璃呈現綠色需要在高溫熔制過程中將六價鉻轉化成三價鉻。玻璃生產中需要用到白云石和石灰石等原料,而鉻渣中含有的氧化鎂、氧化鈣等可以代替這些高成本的原料,從而有利于玻璃生產過程中降低生產原材料的使用量和生產費用。除此之外,用鉻渣做玻璃著色劑還可以徹底的進行解毒,具有很強的穩定性,節約大量的能源。但是,這種方法雖然大大提高了玻璃的生產效率,但是對鉻渣的消耗量卻不大。
3燒制青磚將鉻渣作為生產原料
這種將鉻渣作為青磚的生產原料曾被很多企業例如鉻鹽廠、磚廠試驗并進行試生產,事實證明,在生產青磚和紅磚的過程中將鉻渣和黏土、煤混合燒制,可以大大的降低成本和費用,而且技術簡單,適用于很多規模不算很大的企業,最主要的是對鉻渣的消耗量很大。在燒制青磚的立窯工序中,可以有效的把紅褐色的氧化鐵還原成青灰色的四氧化三鐵,優化解毒效果。而且原料中黏土在高溫情況下會顯強酸性,再加上磚坯中煤經汽化后一氧化碳的特點,非常有利于六價鉻的還原,生產技術上的要求并不高。
4在煉鐵時代替白云石、石灰石
煉鐵需要氧化鈣、氧化鎂以及氧化鐵等成分,而鉻渣中含有大約50%-60%的氧化鈣和氧化鎂,而且氧化鐵的成分也占據鉻渣總含量的10%-20%。在燒結機燒結時,只需要把鉻渣和其他原料混合加入即可。在高爐冶煉過程中,三價鉻進一步被還原成金屬鉻。生鐵的煉制中會把鉻渣中的鐵和部分金屬吸收,而其他成分可以經過高爐渣里,水泥廠也能回收利用。
經過檢測分析,煉鐵時用鉻渣作為溶劑,是目前所有解決鉻渣污染的方案里利用率最高、產生的經濟效益最大的。1t的生鐵可以用到600g的鉻渣,吃渣量非常大,大大回收了鉻資源,對于鉻鐵礦的開采和消耗也有適當的控制和減少。而且在高爐冶煉的過程中六價鉻的還原率也是非常高的,解毒效果特別明顯。此外對燒結煉鐵工藝條件也沒有太大改變,煉出來的鐵的質量也得到很好的保障。
5水泥制作過程中鉻渣的利用
由于鉻渣中含有多種成分,例如CaO、SiO2、Al2O3、Fe2O3,符合了水泥制作過程中所需要的熟料成分,因此在水泥制作過程中鉻渣的運用有三種方式。一是鉻渣干法解毒后做混合材,同水泥熟料、石膏磨混制得水泥,鉻渣用量約為成品水泥的10%。二是鉻渣作為水泥原料之一燒制水泥熟料,鉻渣用量約為水泥熟料的5%,三是鉻渣作水泥礦化劑用量約為水泥熟料的2%。鉻渣在立窯生產過程中六價鉻的毒性被解除,因此用鉻渣作水泥礦化劑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在原料中,石灰石的含鎂量是決定三種方式里鉻渣用量的最主要因素。
6鉻渣的其他用途
鉻渣不僅可以用于以上工業產品的制作,目前還發現有很多其他的用途。比如棉制品的制造是將鉻渣和石英砂、粘土、鋇渣以及水泥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還可以將鉻渣與粉煤灰或焦炭、粘土按照一定比率混合,并且在還原即下進行高溫熔融,可以冷制成鉻渣骨料、路面材、地面改良材、混凝土骨料等。
總之,對于鉻渣的污染,雖然一直深受企業、國家以及科研工作者的重視,但是由于其毒性太大,排放量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抑制,導致占地面積不斷增加,嚴重污染了環境,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和控制,將會導致鉻渣持續不斷的堆放處理,最終成為一個龐大的污染源。鉻渣的治理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注和規范,國家可以制定相應的措施來強制引導鉻渣的處理工作。一方面可以從鉻渣的源頭上開始控制,在生產過程中盡量改進鉻鹽的生產技術。比如采用先進的無鈣焙燒法生產,便可以大大減少鉻渣的產生和堆積;在完成無鈣焙燒前,淘汰白云石,采用能夠充分消解的反渣和石灰石代替有鈣填料。盡可能的使用鉻精礦,這樣便能將鉻渣的排放量縮減到二分之一。另一方面,采用上述所說的用鉻渣作為溶劑來制造燒結生鐵和水泥熟料,這種方法的吃渣量非常大,解毒也很徹底,成本低,并且獲得的經濟效益好,只要相關部門制定出有效的政策再來加以引導,鉻渣的處理工作就可以得到初步的解決了。不過,雖然高爐法處理含鉻廢渣,將其制造成鉻生鐵,處理的比較徹底,但是會消耗掉大量的鐵精礦,需要承擔的成本費用過高,無法真正意義上進行鉻渣的處理工作。目前值得研究的是鉻渣的就地生物解毒,以及如何提高回收鉻渣的處理技術,這也許將會成為未來實現控制鉻污染的關鍵技術。
參考文獻
[1]楊揚.專家警告:鉻鹽化工污染整治刻不容緩/中國鉻鹽廢渣污染觸目驚心[J].化工管理,2003,(1):4-5.
[2]韓懷芬,黃玉柱,金慢彤.鉻渣的固化/穩定化研究[J].環境污染與防治,2002,(4):199-200.
[3]張瑞華,孫紅文.零價鐵修復鉻污染水體的實驗室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4,23(6):1192-1195.
根據山西省水環境監測中心1993年至2000年水質監測資料,選取汾河源頭、上中游、下游具有代表性的水質控制站,運用現在通行的季節性肯達爾檢驗法進行水質變化趨勢檢驗并進行分析。
1.1水質測站選擇
選擇汾河上、中、下游卞要水質控制站進行研究。汾河上游及源頭選取寧化堡、靜樂為研究站;汾河中游選取小店橋、義棠為研究站,其中小店橋為太原出水水質控制站;汾河下游選取趙城、臨汾、柴莊、新絳為研究站,其中臨汾站為臨汾市市區出水水質控制站,新絳為河尾站。
1.2分析項目
選用高錳酸吉時旨數、氨氮、揮發酚、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等5項汾河卞要污染物(指數)進行分析,
說明汾河的水環境狀況。
1.3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采用季節性肯達爾檢驗法。
季節性肯達爾檢驗的原理是將歷年相同月(季)的水質資料進行比較,如果后面的值(時間上)高于前ICI的值記為“+”號,否則記作“一”號。如果加號的個數比減號的多,則可能為上升趨勢;加號個數小于減號個數,則可能為下降趨勢。如果加、減號個數相同則表明水質資料不存在上升或下降趨勢。
眾所周知,河流流量具有一年一度的周期性變化規律,河流水質組分濃度大多受流量的周期性變化的影響,北方典型季節性河流更是如此。因此,汛期與非汛期的水質資料缺乏可比性。季節性肯達爾檢驗定義為水質資料在歷年相同月份間的比較,這避免了季節性的影響。同時一,由十數據比較只考慮數據相對排列而不考慮其大小,故能避免水質資料中常見的漏測值問題,也使奇異值對水質趨勢分析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1.4趨勢檢驗成果
河流水污染物卞要有高錳酸鹽指數、氨氮、揮發酚、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在8個站點中,汾河上游的寧化堡、靜樂與下游的新絳3站所選的5項污染物基本無趨勢變化。其它站點污染趨勢均有明顯變化,其中小店橋、臨汾、柴莊站溶解氧呈下降趨勢;義棠站五日生化需氧量、趙城站揮發酚呈下降趨勢;義棠溶解氧,趙城、臨汾氨氮以及柴莊高錳酸鹽指數呈上升趨勢;小店橋、臨汾、柴莊3站近10年整體污染呈上升趨勢,尤其以柴莊站污染上升最快。
2汾河沿程各污染物變化分析
肯達爾檢驗成果反映的是污染趨勢的變化,但不能反映河水的污染基數高低及河流受污染的程度。為此,根據各站點上、下游關系,用1993年至2000年各站污染物多年平均濃度繪制汾河沿程水質演變曲線圖,與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基木項目標準限值》111類及V類水質標準限值進行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出,無論各站分項目污染趨勢如何,從河流受污染程度看,汾河靜樂以上受污染程度低,各項目均優于GB3838-2002III類水限值。自小店橋以下污染嚴幣,但沿程各地污染狀況又不相同。受太原市各大、小工礦企業及市區排污影響,小店橋站污染非常嚴幣,大多數水質參數嚴幣超標,所選的5個污染物項目除溶解氧略優十V類水限值外,其余項目值均遠遠超過V類水限值,屬嚴幣超V類水。義棠站位于晉中介休市下游,水污染依然嚴幣,主要是由于汾河沿岸晉中各市縣排污嚴幣,各污染因子沒有得到有效稀釋就又與下游污染物混合,從而使多數項目檢出值大大超過環境V類水限值,有些項目甚至高于小店橋站檢出值。汾河水出介休后進入靈霍峽谷,沿途少有大中城市及大型排污企業排污,又有山區泉水等匯入,原河水得到稀釋,使汾河水在峽谷內的水污染程度大大降低,義棠到趙城段是汾河自太原以下水質最好的河段,多數項目水質檢測值可以達到III類或V類水水限值,但趙城段氨氮污染依然嚴幣,多年平均值仍高出V類水限值近0.4信。趙城以下汾河進入下游河谷盆地,沿岸市縣經濟較發達,工業化指數高,納入臨汾市城市污水后污染程度更為嚴重,臨汾、柴莊所選監測項目檢測值均接近或高于V類水限值。汾河出臨汾后污染程度逐漸降低,但總體污染狀況到新絳站時依然嚴重。
3汾河水污染產生原因
3.1天然徑流小,河道稀釋作用不明顯
河流的污染程度取決于污染物入河量與河道天然徑流量的比值。據水文方面數據知,汾河柴莊站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1億m3(1993年至2000年),多年平均流量為16.3m3/s,1993年到1999年實測最小流量為0.011m3/s<1992年6月10日),而2000年5月1日汾河柴莊段斷流,并持續了28d,2001年斷流時-間提前至4月14日,斷流持續57d。河道天然徑流的減少,使汾河多數時間失去了對污廢水的稀釋自凈作用,下游多數河段成為了“排污渠道”。
.2工業污染嚴幣,污廢水處理效率低
汾河中下游河谷盆地是山西省經濟最發達地區,沿岸有太原、晉中、臨汾等大中城市,太鋼、山焦、山化等大型企業,還有無數的中小型企業分布在汾河兩岸。但是多數地區生活污水、土業廢水處理效率非常低,甚至直接排入河道。據統不一,2001年汾河流域年入河廢污水量達33541萬t}其中土業廢水11796萬t,生活污水8117萬t,混合廢污水13628萬t,污染物COD年入河量73628t,氨氮年入河量11579t。大量的廢污水排入汾河,自上而下逐段逐級祟積,污染越積越重。
4汾河水污染治理方法對策思考
4.1分類指導,狠下工夫,加快水污染治理步伐
對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要進行分類處理,處理生活污水要建污水處理廠,但污水廠的運行必須要有配套的城市地下管網系統做支撐,大型污水處理廠每噸水運行費用約為0.87一1元,因此,考慮先在沿岸幾個重點排污城市增擴建污水廠,擴大處理規模,中小城市也應因地制宜地建設合適規模的污水處理廠或污水處理設施。
工業廢水較為復雜。由于工業行業非常多,幾個行業企業所產廢水不完全相同,因此在處理方法上也不完全一樣。應當根據各個企業的產品及所產廢水性質區別對待,經過處理的廢水,有回用條件的應該回用,不能回用的也要實行達標排放,應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從污染源上治理汾河水污染。
4.2調整布局,優化結構,加張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由于山西省缺乏適當的投融資機制,排污收費和城市污水處理設施有償使用制度極不健全,污水處理設施運營和管理體制沒有理順,與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省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因此,政府應該鼓勵污水處理廠建設資金投入的多兒化,對于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運營,要走產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路子。
4.3積極宣傳,強化執法,依法保護水資源
要在全社會大力宣傳環保法律法規,提高全民的環境息識和法制觀念。人民大眾是環境污染的最終受害者一,也是環境保護的主力軍,要通過擴展環境權益來提高環境息識,把人的環境息識的提高過程與對人們切身利益的保護和改善聯系起來,使公眾了解企業污染對自身利益造成的影響與威脅,自覺參與環境管理。同時,執法部門要嚴格執法,加大《水污染防治法》的實施力度,依法保護水資源。
【論文關鍵詞】水污染季節性肯達爾檢驗法治理汾河
【論文摘要】汾瀏是山西第一大河,同時水質污染也最為嚴重。根據現存水質除測資料,采用季節性肯達爾檢驗法對汾瀏重點水質控制站,要污染項目進行了趨勢檢驗與分析,得出了汾瀏近to午的水污染趨勢,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汾瀏水污染治理的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1]何大偉,陳靜z匕崔樹彬.黃河下游“斷流”瀏段水量與水質的關系[JJ.環場化學,2002,21(5):423-428.
農村環境污染既有歷史和現實原因,也有工業化浪潮的沖擊與農村產業化結構調整的影響,同時更有經濟技術落后的制約,環保法制缺失的無奈。具體而言,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農民環境保護意識淡薄。農民是農村環保的主體,其環保法律意識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農村環境好壞。但沿襲已久的農耕方式,環保知識的匱乏,造成廣大農民在不直接危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對環境、生態、污染不十分關心。具體行動上,許多農民不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環保,隨意排放生活污水,隨意丟棄、堆積生活垃圾,且將此類陋習視為天經地義;一些農民只顧眼前利益,無節制地使用農藥、化肥。由于對環保知識和法律的無知,有些農民在自身合法利益受到環境污染損害后,不知道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其次,提防政府監管不力。現行環境管理體制以單一的行政強制和直接控制為主要執法手段,但由于農村環境機構缺失和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特殊性,致使現有法律體系往往失去可操作性。監管部門大量、直接采用的簡單并略顯粗暴的行政控制手段根本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某些地方政府對本地區農村環境污染不檢查、不督促,更不愿意投入人、財、物進行治理,致使環保在一些鄉村基本上處于無人監管狀態。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長率,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甚至提出“寧可窮死”的荒謬口號。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忽視項目的環境負面效應,盲目引進,甚至明知污染環境嚴重,也要引進。
第三,農村環保法規缺失。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以《環境保護法》為主體的環保法規體系,但在一些重要領域和環節上還存在一定空白,特別是上述法規大多是針對城市環境污染,尚無一步專項的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法規,有關農村環保的法律規定分散在法律文件中,且相當內容屬于原則性規定,實踐中難以操作。如罰則部分,大都規定得過于簡單、籠統,缺乏具體處罰措施、處罰額度,以致難以落實。農村環保法規“少”“散”“軟”的狀況,客觀上導致某些地區非法排污猖獗,環境污染失控。
二、農村環境污染法律規制
根治農村環境污染,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只有多管齊下,綜合治理,才能逐步扭轉生態失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從法律角度來看,應當著重以下幾方面工作:
第一,加強環保法制宣傳,提高農村居民不知法。相當多的農民對環境保護法一無所知,少數農民也僅聽說過而已。對環境污染的性質認識不清。一些人將環境污染視為平常事,無關大礙或僅視為不文明行為,認識不到其違法性。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強環保法制宣傳。各級政府應通過多種渠道,廣泛、深入、持久地進行環保法制宣傳,使環保知識進村、進戶、到人,讓廣大農村知道環境保護是基本國策,保護環境是法律義務;讓農村掌握基本的環保法律規定,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懂得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論文摘要:隨著可持續教育的發展,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不斷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社會適應性及科技創新性,這就對專業教育的社會實踐及實驗環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針對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實習環節并結合以往的經驗,提出以可持續發展教育為基礎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將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環節相統籌,產學研相結合,深化學生的實習內容,使學生的實踐技能和主觀能動性在實踐中得到不斷提高。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變化,社會對環境問題日益關注。如何有效解決經濟、資源與環境問題已發展成為社會關注的主流問題。目前我國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已經達到自然生態環境所能承受的極限,為了使經濟可持續增長,緩解巨大的環境壓力,必須以環境友好的方式推動經濟增長。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節能減排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企業要沖破國際綠色貿易壁壘,國家要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對環保類人才的需求在未來較長時間內必將持續增加。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與內涵的發展及拓展對專業教育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要求教育改革必須緊密聯系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方方面面,環境保護不僅要與經濟發展相聯系,還必須與社會文化的保存與發展聯系起來,創造性地展開“可持續發展教育”,促使教育改革從理念到模式的轉型與變革,同時也對學生專業教育中的實用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1]。
實習教學是環境工程專業教學培養計劃的重要環節。實習環節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強化理論知識,提高實踐能力及開拓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對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的能力培養尤為重要。通過實習,學生能很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有效結合,幫助學生獲得對環境污染治理工藝、流程、環境工程設計、施工技術及組織管理等的感性認識,強化學生對環境污染治理工藝及原理的理解,增強對專業業務的認識和興趣,形成初步的工程概念。
目前環境工程專業的社會實習存在很多問題,諸如社會實習單位少,實習單位不愿接收學生實習,實習內容簡單,一般只限于參觀學習和了解,很難進行系統的學習和認識,社會實踐內容不能很好地與理論知識相融合等。針對上述問題,結合我院多年實習經驗,認為在實習中應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做好學生的社會實踐教學活動[2]。
一、可持續發展與可持續教育融合,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
從現代企業的經營方向看,未來能在市場上站住腳的必然是以可持續成長為最高目標和最高追求的現代企業。因此,現代企業管理的重點必然是“可持續成長”。企業的可持續成長要求人力資本的不斷培養、吸收、和轉化。高等教育已經發展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即學校的教育必是在可持續發展指導下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即現代的教育必然要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緊密結合,為社會輸送滿足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校外實習和社會實踐是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一方面可以加強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之間的聯系,讓學校了解企業的經營現狀及需求,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熟悉實際的業務操作和業務技能,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有效結合,了解社會企業的經營方式和管理理念;另一方面,通過實習基地的建設,企業也能夠及時了解學校人才培養的方向和重點,了解現階段學生的思想發展狀況和學生本身的能力和素質,擇優選擇,為我所用,為企業將來的發展儲備后備人才力量,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環境工程專業主要為社會培養環境污染治理和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影響評價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屬于實踐性較強的專業。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求經濟、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統一、共同發展。環境的發展是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及自然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利用緊密聯系的,環境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必須與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相融合,脫離了社會的環境工程人才培養必然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不能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效服務。因此,通過校企雙方通力合作,加強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校外實習和實踐,提高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是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環境工程專業的實習模式現狀
環境工程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社會實習可以增加學生社會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對社會的認知能力,熟悉環境污染治理的工藝流程和管理模式等,提高學生的業務素質和能力。但從我校環境工程專業目前的實習實踐經驗并結合其他院校的實習情況看,很多環境工程專業的實習都是基于參觀等表面形式,學生大多通過現場參觀及工作人員的現場介紹,了解某污染治理單位采用了哪種處理工藝,現場需要哪些具體的處理設備等,很少深入污染治理及企業管理的實際中去。從我校目前的環境工程專業的校外實習看,主要有兩方面內容——認識實習和畢業實習,各為兩周時間。認識實習設在大三的下學期末,目的是讓學生在深入學習本專業的專業知識之際通過現場參觀認識并了解相應的污染治理工藝和流程、設備構筑物及相應的操作方式方法等[3]。我校目前的認識實習安排在多家污染治理單位完成,與相應的課程學習很好的結合,起到了應有的效果。畢業實習安排在大四的下學期初、進入畢業設計之前。畢業實習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學完專業理論課后,通過實踐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全面整合,為后期的畢業設計打下工程基礎和鋪墊。畢業實習通常也是以參觀的形式完成的,分為集中式和分散式,主要也涉及到一些水污染處理、固體廢棄物污染治理及廢氣處理等單位進行。但總結以往的畢業實習經驗,認為畢業實習最好與后期的畢業設計充分結合,脫離畢業設計進行單純的畢業實習,很容易造成實習流于形式而不能深入實際,不能產生很好的效果。
三、產學研結合模式下的環境工程專業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
根據環境工程專業實習的性質和任務,畢業實習是在完成專業理論課程學習之后、畢業設計之前,目的是讓學生從深層次掌握并鞏固所學的專業知識,做到理論與實際的有效統一,為后續畢業設計做鋪墊。但以往的經驗表明,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脫離,即沒有實踐目的指導下的實習很難真正做到對已學的專業理論知識的深層實踐認識[4]。因此,如果把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環節有機結合,就可以從內容上進行深化,且可以產學研結合有效結合。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結合,以產學研結合模式進行,畢業課題可以來源于企業和科研機構或學校指導教師,學生可以結合畢業設計課題進行畢業實習,這樣可以提高其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在畢業實習過程中構思畢業設計,充分發揮產學研在畢業設計環節中的作用,強化學生和教師的參與性,將畢業實習及畢業設計環節與實際工程項目相結合,加強其對專業知識的深入掌握及實踐能力的提高,激發學生的業務興趣,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應用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學生畢業設計的工程應用性和科研參與性及科技創新性,提高學生畢業實習及畢業設計的質量[5-6]。
產學研指導模式下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的結合,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學習結合個人興趣進行畢業設計選題,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專業實際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鍛煉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的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跟企業的實際業務結合,可以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增前學生的社會閱歷和信心,為將來的就業打下基礎。另一方面,此模式下可以很容易地將教師的科研成果與企業的操作實際相聯系,以科研指導實際,在實際中檢驗科研的效果,將科研轉化為生產力;同時,通過教師與企業的聯合,能使學生真正參與到企業的實際工程中去,將其所學的理論知識很好地與實踐相結合,真正促進學生業務素質的提高和科研業務能力的初步培養,提高環境工程專業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涵,為學生將來就業打下堅實基礎[7]。
四、結語
依照我國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高校學生的培養不僅要其掌握堅實的理論基礎,更要以社會為課堂,以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主要目標,有計劃地為學生創造一定的社會實踐途徑,寓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之中,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科學創新性。
豐富的社會閱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理論知識的掌握。高等教育做為人才培養的基地,必然要與社會相結合,不斷適應社會的需求。隨著社會對人才要求的不斷發展和提高,高等學校的教育理念也要不斷變革,理論教育必需與社會實踐密切結合,脫離實際的理論教育綜將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環境工程專業是強實踐性專業,因此,專業的實踐環節必須不斷適應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產學研結合模式下的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社會參與性,豐富實踐環節的內容,有助于可持續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張力,康寧.中國教育與可持續發展/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綱(第17卷).科學出版社.2008.
[2]何德文,柴立元,彭兵,王云燕.特色環境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7,30(1):47-49.
[3]劉元元,高俊敏,趙春平,王濤,吉方英.環境工程專業生產實習面臨的問題與改革措施.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114-117.
[4]郭新超.環境工程專業三類實習的教學改革探討.高等建筑教育. 2005,14(4):66-69.
[5]史永芳,王海涌.創新型人才綜合能力與素質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科技創新導報.2008,8: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