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輕叩詩歌的大門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中國幾億年的歷史上,有過多少的風風雨雨,從清朝的,到一直到日本侵略中國。在這期間中國有多少名篇佳作及一些歷史文化都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唯有詩歌——這個奇妙的世界沒有遭到和嚴重的迫害,才可以讓我們在這奇妙的世界里遨游。
我們開展了“詩海拾貝”和“與詩同行”綜合性學習活動。活動中,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分配了任務,還讓我們分組進行為了更加節約時間在活動中,同學們分頭搜集詩詞資料,我負責收集宋詞的資料。通過交流,后來,我們有進行了好詩推薦,和欣賞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有些同學都可以滾瓜爛熟的背誦下來,為了提高我們的水平李老師還特意讓我們仿寫創作詩歌同學們還特意開展了朗誦會和有趣的知識競賽我們還一起匯總了組員的資料來編寫詩集并且評出1、2等獎。
通過這次活動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許多詩歌知識。我知道了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它凝結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我知道了詩歌如何分類。按題材分,有山水詩、詠物詩、邊塞詩;按形式分,可分為格律詩、自由詩;按體裁分,分為童話詩、寓言詩、散文詩……我們也還學會了如何理解詩歌,讀詩歌的方法:1。理解詞語的意思2。聯系生活實際3。想象畫面4。各種詩歌做對比。所以說,這一次綜合性學習對我們的知識增長有了很大的幫助。參加這次活動中我的語言表達能力較以前有很大提升,在寫詩時語言表達能力必不可少,在本次活動中,在這5篇文章中我的詩在一步一步的提高。我們還常常為一些電腦的排版所頭疼,可是經過這次活動在技術方面我學會了排版、插圖等技術在本次活動中,我學會了:堅持要有耐力,因為編輯成冊是一項非常浩大的工程。會促進我們小組的合作精神,在打字過程中,我們的胳膊又酸又痛,但是為了完成這次綜合性學習,我們堅持下來了。學會了分類整理資料,學會了提取詩歌的精華部分。請同學們務必要按時完成任務,不得拖延。這樣會降低其他人對你的信任度!還會拖延我們的進度。還學習到了詩歌按音律分為,1。古體詩:楚辭體、樂府、歌行體。2。近體詩:絕句、律詩、詞、曲。按內容分:1。懷古詩2。詠物詩3。山水田園詩4。戰爭史5。行路詩和閨怨詩6。送別詩。
雖然這次活動時間很短暫,但輕叩詩歌大門,在我們面前展出了一個美麗的詩歌的世界,從而讓我們挖掘到了詩歌海洋中的無數珍寶。讓我們徜徉在詩歌的百花園中,讓生活充滿詩意,讓詩歌陪伴我們成長!
六年級:沈浩東
一、繪畫深讀,改寫成文
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這首寫景詩畫意濃,很適合通過繪畫。“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這是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學習詩歌的要求。畫時,讓學生就一句詩畫一幅畫。因為全首詩四句,一句一景,由四幅獨立的景色所組成。這樣,學生嘴里讀著詩,腦海里想象著意境,手里拿著畫筆,多種感官充分調動了起來,學習處于最佳狀態。然后,學生通過相互交流和教師指導,不難懂得:詩中所描述的景象色彩明快,正與詩人當時的心情一致。杜甫之所以有好心情,是因為“安史之亂”的平定,詩人結束了多年兵荒馬亂、流離失所的苦難,能在家鄉草堂全家團圓、安居樂業,內心無比高興。詩言志,才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繪畫增進了對詩意的理解,再用自己的話寫出詩句的意思,那就建造了“誦讀”與“作文”比肩騰空的雙子樓。改寫《絕句》對一般的學生而言還是有困難的。學生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抓住每句中心詞(即:黃鸝白露雪船)進行擴寫,這就成功了一大半。時下,教輔資料充盈,不要動不動就讓學生去翻閱,用自己的話寫出來哪怕問題多多總比抄襲的好。當然,寫成后進行對比、修改、增刪倒是必要的。在學生的改寫完成初稿并相互交流后,教師再出示范文:兩只黃鸝鳥在翠綠的柳樹上嗚叫,一行白鷺展翅飛翔在高高的藍天。從窗戶望去是西嶺千秋不化的積雪,門外停泊的是東吳萬里來的航船。學生予以對比,發現已作與范文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
二、想畫寫文,提煉成詩
學了《絕句》這首詩后,有學生說:“老師,我們能不能寫這么好的詩?”應本單元“自己動手寫寫詩”的活動建議,筆者爽快地順應了學生的要求。寫毛筆字尚要描紅、臨帖,寫詩更須參照物。從模仿再到創造,是學習的必經之路。前面的畫詩、寫作文活動,理清了《絕句》的寫作思路和寫作方法。現在重要的事情是選材。同學們經過短暫的討論決定寫拔河。詩是情感的宣泄,得有感而發。所以寫詩前必須造勢,蓄勢待發才好。杜甫寫《絕句》前腦海里定有四幅畫面。我們仿寫前,腦海里也應該先產生四幅畫面。第一步,把每幅畫面的中心詞定下來,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排序:
句序 杜詩 仿寫
1 黃鸝 隊員
2 白鷺 河繩
3 雪 紅纓
4 船 觀眾
第二步,依據中心詞構想畫面。
第三步,說(寫)畫面:
兩組隊員斗志昂揚,意氣奮發。一條粗粗的拔河繩子擺在他們面前,看誰能戰勝誰。裁判老師一聲哨響,比賽開始了。只見紅纓忽左忽右,來回移動。兩隊勝負難分,觀眾急得不知偏向哪方。
把作文提煉成詩是語言的升華。歷經上述三個步驟,以詩的語言表達拔河情景應該說到了火候。一、二句也分別以“兩”“一”為首字,加上一、二句的中心詞,“兩組隊員口口口”“一條河繩口口口”兩句框架成型。后三個字涉及到押韻的知識,須由教師處理,學生知其然就行。第三、四句有短文為基礎也不難提煉。這樣,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兩組隊員斗志昂,一條河繩比誰強。紅纓左右來回動,觀眾不知偏哪方。”一首七言詩便呱呱落地了。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思維導圖是20世紀70年代初,由英國學者東尼?博贊(Tony Buzan)提出創建的,英國廣播公司BBC曾撥出一期頗有影響的節目,介紹學習障礙兒童通過思維導圖發生了很大轉變。這期節目使思維導圖廣為人知,如今,世界各國都在使用這種工具,并被譽為“21世紀全球性的思維工具”。在英國,思維導圖被列為國民中小學必修課程,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的教育機構也對該課題進行了持續、深入的研究。而在我國,思維導圖而在學校教學中卻較為少見,今天我們從思維導圖在小學高段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的運用角度,對思維導圖的使用進行簡單的探討。人教版小學高段語文書中每冊除安排了一次以課外為主的綜合性學習外,出現了整組集中的、課內外一體的綜合性學習。該如何在綜合性學習中使用思維導圖呢?本文從思維導圖在活動方案制定、搜集整理資料、活動交流階段的運用三個方面,通過三個案例進行初探。
一、制定活動方案階段思維導圖的運用
[案例一]五年級上冊的《遨游漢字王國》
1、第一次指導
我先給學生每人一張白紙,讓學生把“遨游漢字王國”這個主題寫在白紙的中央,作為中心圖像,然后請學生自己針對漢字提幾個問題。孩子的問題有:漢字起源于什么時候?漢字是誰創造的?漢字有什么結構?漢字有哪些故事?有關漢字的謎語有哪些?生活中哪些地方會用到漢字?有關漢字的藝術作品有哪些?
通過學生的匯報,我把問題與中心圖像用粗線相連,成為思維導圖的主支并將不同問題分配給不同的小組。但這些主支都是關于本次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研究內容,需要進一步引導,于是進行了第二次指導,對方案進行完善。
2、第二次指導
看著自己手中的思維導圖,我問孩子們:“你決定用什么活動形式表現自己小組的主題?”常見的活動形式有:手抄報、打印資料、拍照、記錄、演講、講故事、各種曲藝形式、寫作文、制作PPT、競賽、制作調查報告等。有的主題需要采用幾種活動形式,同一主題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動形式。接著我請同學在自己思維導圖主支之下列出第一層分支:活動形式。學生們的思維被打開了,漢字起源于什么時候?漢字是誰創造的?可以通過查資料,用講故事的形式表現給大家。漢字有哪些故事?除了在班上講故事,還可以收集網絡中有聲資料,通過微信群普及給大家。有關漢字的謎語有哪些?可以通過制作字謎花燈、競賽等有獎問答形式。漢字有什么結構?可以制作PPT課件,講解給同學聽。生活中哪些地方會用到漢字?可以制作調查表,同時還可由此衍生出“街頭亂用錯別字”這樣的調查主題。
通過學生匯報,我再次完善班級的“遨游漢字王國”主題思維導圖,并請各小組組長在第一層分支后列出成員分工,并請各成員在自己分工后面填寫好完成時間,匯報地點。
這樣,活動的方案基本成型。
二、搜集整理素材階段思維導圖的運用
[案例二]五年級下冊的《走進信息世界》
以搜集信息傳遞的方式為例。我先指導學生把“信息傳遞的方式”寫在紙的中央,作為中心圖像。然后可以按照時間分成幾個主支:遠古、古代、近代、現代。指導學生以不同時間階段及信息傳遞方式為關鍵詞搜集資料。根據所搜集的資料在主支基礎上再畫出分支,比如遠古時代的結繩記事、借助器物;古代有飛鳥傳,驛傳,狼煙,旗語、燈光等;近代:交通工具、電報;現代:電話、互聯網。再把搜集到的資料歸類到不同的分支中。比如飛鳥傳后面可以畫出鴿子、大雁的圖案;互聯網的后面可以分出QQ、微信、EMAIL等。有的分支還可以繼續延伸分裂,比如可以列出跟此項傳遞信息形式相關的成語、小故事等。還可以總結不同形式傳遞信息的優缺點。總之,運用思維導圖,學生更容易將資料進行分類、辨析、去偽。
三、活動交流階段思維導圖的運用
從語文綜合實踐主題活動實施的過程來看,每個階段既要有課外實踐環節,也不能缺少在課堂中交流學習的環節,而教師可借助思維導圖使課堂的交流變得充實而有序。
[案例三]六年級上冊的《輕叩詩歌大門》
借助大屏幕分步向學生展示本次活動過程的思維導圖,先出示“與詩同行活動交流”為中心圖像。
接著出示經探討決定的四種活動形式為主支:詩歌朗誦會、自己寫詩合編詩集、詩歌知識競賽、整理詩歌。
然后分四支展示每支活動的過程。
詩歌朗誦會分各小組選題朗誦、教室布置、串詞準備、道具準備、場地清潔、拍照報道等分支。每個分支后面先注明負責此項的小組組別,再在組別后注明所需材料、完成時間等。
自己寫詩合編詩集分教師導學、小組交流、完成原創、交流修改、合編詩集等分支。每個分支后面注明活動時間。
詩歌知識競賽分出題方式、教室布置、串詞準備、道具準備、場地清潔、拍照報道等分支。出題方式后面注明一半學生出題、一半老師出題。其他分支后面注明各負責小組,但組別與詩歌朗誦會組別要有不同。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文能力
一、恰當設置語文活動,促進語文能力提升。
著名語言教育學家張志公先生認為:以自己學習語言的經驗看,得自課內與課外的比例是“三七”開,即大概30%來自課內,70%來自課外。這里所指的“課外”就應該是語文的全部外延,也即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生活及語文”的理念。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不斷實踐的過程。它不是靠學得而是靠習得的。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語文實踐活動的設計和開展。以閱讀教學為例,可以設計以下教學活動:建立班級圖書角,我是圖書管理員活動。把學生的枯燥的讀書生活溶于生活公益這樣一個活動中,學生不但有書讀,而且還能學會圖書的簡單的分類與管理意識,培養同學們的為公眾服務的公德心;開展讀書故事會活動。以同學們所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開展讀書講故事比賽,并且以打擂的形式激勵學生們多讀書,多說,多評議;開展我是小作家的評比活動,激起同學們的寫作熱情,辦理班級讀寫報,為同學們的讀寫提供實踐的園地。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同學們的語文聽說讀寫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這樣比起讓學生們只是坐在課堂上,死讀書、死背書、硬著頭皮寫老師布置的空洞的作文,學生的能力提高的會更快。這樣的教學方法也正符合了《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二、準確把握語文實踐活動的“度”。
雖然是語文實踐活動,但是它設置的目的是用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因此這些活動無論涉及到哪個領域、哪個學科,無論教師將采取何種方式,其根本是必須姓語,落腳點也必須是“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我們不能把語文實踐課上成思想品德課或是科學課、音樂課之類。比如在執教五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走進信息世界》一單元,如果設計不好,就很容易上成單一的閱讀課、信息技術課或是常識課。所以教師一定要把握語文的綜合主要是指語文知識的綜合、語文能力的綜合、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綜合、語文實踐過程的綜合,它是帶有綜合性質的語文學習,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綜合學習”。另外還要注意在媒體與教學形式使用時的度。因為綜合性學習往往需要教師補充一部分資料,以豐富綜合的內容。所以老師就很容易利用電教媒體把可測很難過內容用多種形式,比如聲音、圖片、下載的大段的文字資料等,至于做這些圖片和文字在學生的頭腦中有多深的印象,對于學生的語文能力的形成有的多大的幫助,教師心中也沒有明確的目標。還有就是教學形式設計過多,過于繁雜,不利于學生靜心思索。一些老師往往熱衷于小組研討、小組競賽、演講等活動,課堂上往往是轟轟烈烈,,熱熱鬧鬧,可是學生的語文思維深度并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訓練。
三、注重教師與學生的積累,加深學生綜合學習的深度。
關鍵詞:語文實踐活動 學科價值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2-0208-02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提倡以語文的方式解決問題,以語文的工具去認識事物。綜合實踐活動涉及的知識面相當廣泛,整合了各學科知識:歷史地理、社會科學、美術音樂等。但冠以學科綜合實踐活動,就必須要體現學科的特點。下面就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如何突出語文的學科價值談一點認識和思考。
1 以“語文教材”為依托,安排活動內容
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憑借,新課程下的語文課文題材、體裁、風格多樣化,為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方式營造了創新的空間。所以,語文教材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最直接的資源,不能舍“本”逐末,舍近求遠,而應最大限度地發揮課本優勢,夯實學生語文素質的根基,以提高語文實踐活動的整體效益。
我們所使用的新課標人教版語文教材十分重視綜合性學習,在不同的學段出現的次數、呈現的方式和內容都不同。如第一學段:“每組都有但不標明,跟語文實踐活動不作明確區分”,呈現方式為課文后有建議,在語文園地中的“展示臺”交流。內容有“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想法。”低年級主要注重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學習。為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畫一畫、說一說”、課本劇表演等活動都可以獲得一舉多得的作用。第二學段:每學期出現兩次。在精讀課文后面布置,內容既有學科內的,也有跨學科的。第三學段:每學期兩次,一“大”一“小,有一組集中安排,以活動建議為主,閱讀材料為輔。進入第三學段,每冊除安排了一次以課外為主的綜合性學習外,出現了整組集中的、課內外一體的綜合性學習。如五年級上冊的《遨游漢字王國》,五年級下冊的《走進信息世界》,六年級上冊的《輕叩詩歌大門》,六年級下冊的《難忘小學生活》。《遨游漢字王國》是以“有趣的漢字”和“我愛你,漢字”兩大板塊組成。有趣的漢字中《字謎七則》、《有趣的諧音》、《倉頡造字》;我愛你,漢字中,《漢字的演變》《甲骨文的發現》《贊漢字》《我愛你,中國的漢字》,這些典型的材料都必須要用上,不能浪費。通過有趣的漢字激發學生對漢字的興趣,在初步建立了學生對漢字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基礎上,再向課外遷移延伸,這就保證了方向和目的。
2 以“語文綜合”為途徑,開發活動資源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要以“語文綜合”為途徑,活動資源立足于語文維度進行整合,可以通過整合語文學科內資源、融合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資源、結合社會生活資源,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2.1在語文學科內的整合中開發活動資源
在新課標各冊語文課文中有許多主題近似的課文,到了中高年級段,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興趣與需要,將這些課文前后聯系起來,在整合的基礎上提出活動主題。比如在學習了課文《丑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之后,開展“走進安徒生的童話世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推薦孩子們閱讀少兒讀本《安徒生童話》,開展“小小童話迷”競賽活動和交流會,舉辦辯論會“心目中的童話人物”,引導學生評析書中童話人物,展開辯論。 在學習了《草原》、《林海》等寫景文章后,老師引導學生開展了以《綠》為主題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說“綠”詞,造“綠”句,誦“綠”文,講“綠”的故事。根據教材一組課文一個主題的編排特點,圍繞主題進行拓展,擴大綜合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2.2 在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中開發活動資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提倡跨領域學習”。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通過語文與音、體、美、思品、科學等相融合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課文《生命的橋》與《品德與生活》中《橋》的活動主題相結合,抓住課文“長相憶,最憶家鄉的橋”一句來構建學習平臺,引導學生關注家鄉,觀察各式各樣的橋,探尋有趣的橋名,了解橋在人們生活中所占據的重要作用,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更加體會課文中渲染的情感。再引申出人的生命中有無形的橋,進一步引導學生對人的生命展開深入思考:怎樣架起生命的橋梁?哪些人在為我們搭建生命的橋梁?
2.3在語文與生活的結合中開發活動資源
生活是語文應用的天地,懂得從生活中開發和利用資源,能使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語文,然后將語文運用到生活中去,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語文口語交際“我最喜歡的游戲”教學中,學生對“游戲”這一主題興趣盎然,但大家交流的內容大都雷同。于是,《走進兒童游戲》的探究成為了活動的主題。“民間游戲的調查”、“奶奶教我玩游戲”、“兒童游戲設計”、“創意兒童游戲展示”一系列活動引領學生走進兒童游戲的探究。學生在游戲體驗中釋放天性,在走訪調查中學會探究,為口語交際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又如,生活中的不規范用字現象引起了學生的關注,學生選擇針對各種廣告語,開展了《找成語廣告之謬》的活動。學生組建錯別字檢查小隊,上街查找不規范廣告用語,然后整理形成調查報告,提交給相關部門。就是在生活中學語文,服務于社會的例子。
3 以“語文能力”為核心,選擇活動形式
在整個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有其特殊的地位。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要為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服務,要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活動形式靈活多樣,有助于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提高語文能力。
側重于口語表達的活動。說是讀寫的基礎。只有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學生才會盡情訴說,鍛煉出一張能言善辯的口。具體形式有:小型主題班會、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詩歌朗誦會,經常舉行這些以“說”為主的活動,培養學生快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教學《名碑薈萃》教學結束,假想來到西安碑林,以導游身份向游客介紹眾位書法大家的故事,論述他們各自的書
法淵源。《在走進有機蔬菜》的活動課中,學生了解了蔬菜的種類、營養、栽培方法以及推廣銷售等情況后,嘗試學作營銷商,練說營銷語言。
側重于寫作能力的活動。具體形式有:聽樂曲想象作文、詩改文章、編小品劇、創作小小說、寫調查報告等。在《對小學生零花錢的調查》實踐活動中,學生們制定活動方案、設計調查問卷,從身邊的同學開始進行調查,有不少學生學生寫出了有相當水平的作文及調查報告。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寫作能力與情感體驗都得到了提高。
側重于知識積累的活動。《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中強調:“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通過活動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為以后的寫作和表達“厚積薄發”。具體形式有:成語、詩詞競猜;座右銘、歇后語交流;名文典故背誦賽等。
側重于綜合表演的活動。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的綜合效應,角色重塑與創造體驗,這就是表演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具體形式有:演課本劇、拍小品、說學逗唱、語文人物大聚會、交際演習等。讓學生通過表演在活動中學習,自會興趣盎然,從而提高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要體現學科的特點,要以“語文教材”為依托,安排活動內容,以“語文綜合”為途徑,開發活動資源,以“語文能力”為核心,選擇活動形式,突出語文的學科價值,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使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