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建筑工匠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注漿技術概述
注漿技術當前在我國各個建筑施工中幾乎都可以看到其身影,尤其是在一些混凝土工程中幾乎都少不了注漿技術的應用,比如一些市政工程、路橋工程、房屋建筑工程中都可能用到注漿技術,但是其最為常用的一個方面還是在混凝土裂縫的修補上,一旦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或者在后期出現了裂縫造成了滲漏現象,我們都可以采取注漿技術來進行修補。具體到房屋建筑中來看的話,很多地方都有可能發生滲漏現象,比如廚房、衛生間、地下室等都會發生滲漏的可能,而這時候就是注漿技術大顯身手的時候。具體到注漿技術的應用過程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我們注意的,比如在最初材料的選擇上就需要我們根據工程的性質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而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需要我們注意的內容就更多了,只有注意了這些施工的細節才能夠最大程度的確保工程施工的質量。
1.2注漿施工獨有的施工特點
注漿施工技術相對于其他的一些填補結構裂縫的技術來看的話其施工特點和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具體來看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可操作性強,注漿施工技術的應用范圍極廣,其對于施工環境的要求并不高,因此在任何環境下都可以進行注漿技術的應用,尤其是其和施工場地也不存在明顯的關系,對場地的要求不高;(2)效果好,采用注漿施工技術來進行施工裂縫的修補效果是極為明顯的,它一方面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修補表面的強度,另一方面又不會對原有的工程表面造成破壞,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工程的完整性;(3)環保性能優越,這也是當前我國較為提倡的一點,其對于周圍環境的污染較小,減少了對于環境的破壞。
2注漿施工技術在房屋建筑中的應用
2.1如何在施工前挑選施工材料
施工材料的選擇對于施工質量來說至關重要,這一點對于注漿施工技術來說也是如此,因此,在注漿施工前我們應該恰當地選擇合適的注漿材料。在材料的選擇上我們首先看中的就是其快速凝固的性能,一般只有能夠快速凝固的材料才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確保注漿的效果,這也是我們選擇材料的一個主要標準,此外,我們還應該關注材料在環保指標上是否存在超標現象,選擇對環境污染較小的材料也是材料選擇的一個主要指標,就當前現狀來看,我們常用的主要材料是一些無污染的化學材料以及水泥漿等。
2.2墻體裂縫的注漿填補方法
墻體裂縫是房屋建筑施工中常見的一種問題,針對這種問題我們采用注漿施工技術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就墻體裂縫而言還是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尤其是針對不同類型的墻體裂縫我們應該采取不同的注漿處理辦法才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注漿效果。一般說來,墻體裂縫的操作流程都是首先進行鉆孔,然后埋設一定的管道,最后進行漿體的灌注,這時對于材料的要球不僅僅需要其能夠快速凝固還應該具備較強的粘結力,注漿完成后還需要進行封閉處理,尤其是要注意水泥漿可能在施工中會產生干縮現象,這也是需要我們處理的一個主要問題。
2.3對基、樁、柱等結構部位的注漿處理
基、樁、柱等結構部位對于房屋非常重要,它起到了支撐作用,如果出現了問題,一定要及時排查,及時補救,在對結構部位進行處理時,首先要找到病因,可以從房屋的設計、還有施工的過程、房屋的管理使用過程依次進行認真的檢查,找到病害部位后,以病害部位為參照點,找到鉆孔的孔位,兩個孔之間的距離在35cm左右,鉆孔的深度根據病害決定,干燥的縫隙表面在離縫隙兩邊的4cm左右處,涂上環氧膠來進行密閉處理,以免注漿時漿液流出,如果是潮濕的縫隙,就沿著縫隙開槽,槽寬在2.5cm左右,槽深也在2.5cm左右,縫隙一定要小心處理,在清洗鉆孔和槽內后,壓上早強水泥封槽和埋管,將干縫內注入低粘度的環氧樹脂類材料,固化時間要在14h左右,然后進行及時的填筑,這樣才能起到相應的粘結作用。用于濕縫中的環氧材料,要具有親水性和排水性,從而進行固結補強。一定要注意:注漿時,如果注漿液只有部分發生的作用,起到了效果,并沒有全部起到粘連效果,這就說明注漿失敗了,要進行重復的注漿。
2.4廚房和衛生間出現裂縫的注漿填補工藝
在房屋建筑中廚房和衛生間是出現裂縫并且發生滲漏的重點場所,在這里發生滲漏的話會嚴重的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因此,需要進行及時的填補,事實證明,在廚房和衛生間采取注漿填補技術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其主要的施工流程就是先在磚縫上開一個小道,然后注入環氧漿,并且要注意進行多次注漿,確保施工的效果。
2.5地下室發生滲漏的補救方法
地下室發生滲漏也是我們比較不愿意見到的一種裂縫危害,但是地下室滲漏卻是常見的一種病害,因此,針對這一現象我們需要及時的采取注漿施工技術進行彌補,首先我們需要找出裂縫位置,然后清理裂縫內的一些雜物,清理完成后進行高壓注漿,注漿完成后再針對注漿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一些滲漏點進行后期的修補和完善。
3結束語
論文關鍵詞:技術;德性;技術德性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亞氏技術德性思想以古希臘先哲深邃的思想為基礎,繼承了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哲人對技術的獨到見解,形成了自己的技術德性思想。
一、古希臘先哲奠定了技術德性思想的基礎
古希臘人以神話的形式向我們展示其改造自然的愿景,自然力被神話,征服自然的前提是某個特定之神的存在,技藝之神應運而生,技藝的神話是指在石器和青銅器時代,人們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幻想出來的技術,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技術的運用等方面的神話,古希臘人此時的技術水平還相當低下,偶然的技術發明令原始人驚嘆不已!
人類要生存就要改造自然以獲得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物體,這樣的活動即可稱為技術。因為利用技術創制出新產品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古希臘人對技術持肯定態度,人們逐漸明白“用每一種官能來考察每一件事物,看看他們明細到什么程度。……在體力和敏捷上我們比野獸差,可是我們使用我們自己的經驗、記憶智慧和技術……可見的東西使我們看到了看不見的東西。”[1]同時,技術具有原始性缺陷,對未來具有不可預知性,隱藏著巨大的負面效應,此刻就迫切需要道德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讓技術在其應有的軌道內運行,切勿出軌。
人們運用技術的目的是讓思想藍圖變為實物,從而為我所用。“建筑材料現實地存在的時候,就是它被用來建筑的時候,也就是在建筑過程中。作為建筑材料的建筑材料,它的現實性就是建筑,是那個建筑活動……銅潛在地是一座雕像……作為潛在的東西,它的完全現實性才是運動。每件東西都能夠有時候是現實的,有時候不是。”[2]因技術活動是潛在理念變為現實存在,過程中諸多不確定性使其后果難于預料。人的認識能力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故技術德性問題日益顯著。技術是充滿智慧和自由的,但是技術本身又存在不可忽視的缺陷,技藝之神對人類擁有的技藝表示擔心,憂慮人類過度運用技藝來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私欲,道德約束尤顯重要,從而對技術進行理性層面的審思。此乃古希臘人對技術德性的審視。
二、蘇格拉底的技術德性思想
蘇格拉底是西方哲學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蘇格拉底看到技術對社會生產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他提出,耕作是其他一切技藝的養育者,而且農莊的管理可以培養人的領導能力。他認為:“耕作對于農業貧瘠的雅典來說至關重要,要重視生活最必須的農業經濟基礎。”[3]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維持自身存在的根本,而物質資料的生產在蘇格拉底時代主要靠農業生產來獲得,要想獲得更多的勞動產品,只能通過革新技術,更新勞動工具,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人類最初使用的勞動工具是石器,隨著冶煉技術的進步,青銅器逐漸取代了石器,技術繼續發展,很快鐵器成為主導,生產能力得到極大提高,眾多生產技術都蓬勃發展起來。“制造和使用工具,以及技術的文化傳承,乃是人類生存模式的要素,而且為一切人類社會所實踐……沒有一種人類社會可以沒有技術而得以維持。人類自身的進化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幸掌握了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并使之傳承下去;因此,人類進化史的基礎是技術史。”[4]
三、柏拉圖的技術德性思想
柏拉圖認為:神創造一個理念,工匠在神的指引下,把神原本設計好的理念變為現實,但是工匠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改變人造物的外在形狀。“對其他工具也一樣。當一個人發現了天然適合某樣工作的工具,他必須把這種工具天然的‘型’表現出來,不管他用的是什么材料,而不能憑想象隨意把它表現成其他樣子。”[5]柏拉圖認為并非每個人都是鐵匠,而鉆孔使用的鉆頭是鐵匠制造的,表明技藝是工匠的一種內在規定性、一種必備的技能。柏拉圖強調:產品使用者對產品比產品生產者更有發言權,“木匠的工作是造舵,如果要把舵造好,必須得到舵手的指導。”原因在于:生產者不管生產出什么產品,其最終目的在于讓渡其使用價值而獲得價值或者得到與其價值相當的其他產品,而接受產品的人在使用產品過程中對產品性能最了解,從而能提供準確的優點與不足,便于該產品生產的技術改進。
工匠制作出物品,在給人們該來好處的同時,也伴隨著負面效果,即技術異化。在《斐德羅篇》中談到埃及古神塞烏斯發明了文字,便于人們積累經驗流傳于后世,形成寶貴的財富。而國王薩姆斯則認為:如果人們學會使用文字,就會過于依賴用文字寫下來的東西,人腦懈怠,反而給我們帶來害處。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技術異化的征兆。
最后,柏拉圖談到繁榮的城邦應該有三個方面的標志:1、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2、有城市文化和形成文化人階層;3、因人們對土地的爭奪越演越烈,軍隊應運而生。這些需求的滿足都必須依靠技術才能完成。柏拉圖看到了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益處,承認人的主觀能動性,對人類社會的前景持樂觀態度,但也指出人類的貪欲對自然造成很多傷害,對技術的負面效應深表憂慮,這成為亞氏技術德性思想的直接來源之一。
關鍵詞:蘇州國際教育園;文化旅游;教材;園本教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6C-0072-04
一、問題的提出
“十二五”初,蘇州市出臺了《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城市實施意見》,推行“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的發展方式,將文化元素與旅游優勢有機結合起來,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業態、旅游業態。2013年2月國務院《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設想,這是我國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研學旅行”的概念。隨即教育部下發了《關于開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試點工作的函》,將安徽省、西安市和蘇州市作為推廣研學旅行工作的試點。研學旅行有利于學生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強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提高學生的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蘇州國際教育園從南北兩面夾抱著石湖,石湖人文資源極為豐富,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它是繡工大師沈壽家園和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成大隱居地雙料遺址。更有南朝史學家顧野王文化遺址、吳王拜郊臺、吳王井、藏軍洞、楞枷塔、范家祠、潮音寺等優美景觀。園內職業院校集中,蘇州科技學院的“師陶園”;蘇州市職業大學的吳文化園;蘇州大學文正學院的圖書館是“建筑界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獲得者王澍的代表作,其巧妙融合“山”“水”概念并深涵造園思想,蜚聲海內外;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的“桃花塢木刻年畫社”;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的“半湖觀魚”;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的“護理模擬病區”;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半湖碧玉”的漁莊;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茶藝館、“蘇扇制作和傳習中心”等均是地文景觀、水域風光、人文景觀等吳地文化的旅游資源。園內職業院校眾多,豐富的教育元素更是學生研學旅行的重要內容。
整合蘇州國際教育園中具有人文價值的豐富的旅游資源,并對園內的旅游資源按地文景觀、水域風光、歷史名人等塹匚幕進行恰當分類,編寫出符合園內學生認知需求和學習規律的旅游文化本土化園本教材,不僅能為師生提供探尋地域文化并在探尋過程中傳承和弘揚吳地文化的載體,得到吳文化的熏陶,實施素質教育,而且也為學生的研學旅行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依托教育園南區在石湖景區內的優勢,把石湖的輝煌融入園本教材系列,形成配套的旅游讀本,可以為園內外師生乃至廣大市民提供文化旅游讀本,進一步提升文化旅游的價值,打響“游學國教,筑夢石湖”的文化旅游品牌。
二、園本文化旅游教材的定位和編寫原則
為了編寫園本教材,首先必須對教材有清晰的認識。“教材通常被認為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一切素材、材料或手段。”[1]本文所指的教材采用此觀點,把素材的教材化作為教材研究與開發的主要內容。就旅游文化本土化的園本教材而言,對教材必須準確定位,即既是旅游專業學生的必修內容,又可作為其它專業學生的選修材料,亦可是學生社團、興趣小組的課外讀物,更是學生研學的重要資料。為保證教材的編寫質量,應遵循以下六個原則:
(一)準確性與成熟性結合的原則。準確性是教材必須遵循的最基本的準則,不管編寫什么教材,教材一旦失去了準確性,也就沒有了正確性,內容的不正確也就失去了作為教材的資格。特別是文化旅游史料的準確性決定了尊重歷史、尊重史實的基點。在保證準確性的基礎上,選入教材的內容,原則上要求是研究相對成熟的,即人們的看法比較一致的內容才適宜編入教材,這樣的教材才能經受住歷史的檢驗。
(二)客觀性與可讀性結合的原則。本教材的基本任務之一是客觀地向學生介紹和傳播旅游和科學文化知識,使他們對客觀世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逐步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提高他們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教材與論文不同,不能摻雜主觀的色彩,主觀因素的支配會影響學生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教材內容的選擇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入手,強化親和力,增強可讀性。特別是注重選擇學生易于理解、感悟和體驗的內容,因為“文化旅游的本質是學習和體驗的過程”。[2]
(三)人文性與工具性結合的原則。教材既要通過教育園園內豐富的旅游資源體現吳文化的學習與傳承,又要突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使研學真正達到傳承弘揚傳統文化與教育功能的和諧統一;又要把教育園內的地文景觀、水域風光、人文景觀等吳地文化元素成為廣大市民旅游文化讀本的有用載體。
(四)針對性與創新性結合的原則。教材要有很強的針對性,既能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規律,在傳承和弘揚吳地文化中發揮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的創新實踐,使學生通過教材在實踐體驗活動中,創新潛能得到培養和挖掘,創新能力得到提高。
(五)知識性、趣味性與能力培養結合的原則。教材不僅要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知需求和學習規律,體現趣味性,能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力求做到圖文并茂,從感官視覺上能吸引學生,達到趣味盎然的效果。而且要將知識性在寓教于樂、寓教于游之中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愛家鄉、愛教育園的真摯情懷,并能幫助學生了解和正確認識國際教育園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凸現教育實踐和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功能。
(六)課內與課外結合的原則。教材應能體現課內外相結合的特點,從旅游專業學生的專業特點出發,能夠充分把握課內學習與課外實踐的有機結合,互為滲透,相得益彰。
必須指出:考慮到學生研學的需要,在教材的每個章節內容處理上,需要突出學生的“體驗”,即安排必要的互動環節,讓學生通過豐富的科教文化旅游景點觀賞活動,愉悅身心、陶冶情操,更深地品味吳文化的魅力。在更好地了解園內院校的人文精神的同時,放松心情,放飛理想,并續上蘇州文化匠師的綿長文脈。
三、園本文化旅游教材的內容設計
蘇州國際教育園是蘇州乃至國內較有名的教育集聚區,以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為界分為南北兩區,面積達6.7平方公里。入駐院校13所,在校師生近10萬人。教育園內的質旅游資源不僅多,而且文化底蘊深厚,如新石器時代的越城遺址、北宋的楞枷寺塔、明代的申時行墓等三處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春秋及南北朝的治平寺遺址、南北朝的顧野王墓、清代重建的范成大祠、行春橋、越城橋以及民國的漁莊等六處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園內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按不同的內容分類,可以有:
(一)傳統文化類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根據教育園文化旅游園本教材的本真特點,又可分為以下兩類:一是自然景觀和地文景觀類,如吳王拜郊臺、吳王井、藏軍洞、楞枷塔、范家祠、潮音寺、漁莊、行春橋、越城橋等;二是歷史名人類,如顧野王、范成大、沈壽、余覺、申時行等。此外,從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及其提升文學素養、提高詩歌閱讀水平的角度,前人名家們留下的關于石湖勝景的詩歌、散文也是學生學習吳地文化的極佳素材,如“范成大的《初歸石湖》、李白的《蘇臺懷古》、白居易的《游楞枷塔》、王鰲的《越來溪懷古》”等。[3]
(二)現代人文景觀類
國際教育園內獨特的人文景觀比比皆是,既有延續至今的文化,也有現代文明下具有傳統文化特征的景觀,如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桃花塢木刻年畫(社)、仿蘇州園林設計的師陶園、國家級普通高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吳文化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扇的制作和傳習中心、獲“建筑界諾貝爾獎”的學院圖書館大樓等。
(三)傳統與現代交融類
為了把教育園的外部環境打造成對學生開展旅游文化教育的平臺,園內道路的命名都賦予了濃郁的吳地文化特色。“如南北方向的縱向道路以蘇州歷史名人的名、字、號命名,像雪君路、圣陶路、顧公路、致能大道、希文路、元髀貳⑽樵甭貳⒀泉路、文梁路和范蠡路等;東西向的橫向道路以蘇州歷史名人詩句命名,如一川街、雙清街、旅思街”[4]以及文耀街、年華街和叢霄街等。“延伸之,這些文化名賢都有相關的文化旅游景點作支撐。如,致能大道取自于南宋愛國詩人范成大的字‘致能’,蘊含了職業教育的特色以及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又如,文梁路取自于蘇州工藝美院創始人、中國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顏文梁之名;再如,生于蘇州并曾任蘇州知州的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名篇《蘇幕遮?懷古》中有‘黯鄉魂,追旅思’之句,此即“旅思街”的出處,而范仲淹紀念館就位于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天平山下”[5]。當人們漫步于園內綠蔭大道,不僅能感悟跨越千年歷史、傳承千年文明的滄桑和愉悅,而且讓人深切感受到蘇州區域內的國際教育園源遠流長的文化魅力。
以上這些都是極具教育和旅游價值的材料,從材料化的文化旅游園本教材中可以讓學生乃至市民了解石湖的歷史、國際教育園的文化,進而感受吳地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所凝聚的生活經驗,實踐智慧,審美情趣等,無不閃爍著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光芒。
四、園本文化旅游教材的鮮明特點
蘇州國際教育園文化旅游園本教材的編寫必須緊緊抓住蘇州國際教育園內職業院校集中的特點,在突出旅游性的同時凸顯職業性,為職校生提供切實可行的園內讀本。
教育園內職業院校集聚主要表現在蘇州國際教育園南北兩個區入駐了8所職業院校,包括南區的蘇州市職業大學、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和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北區的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和蘇州技師學院,另有蘇州科技大學和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兩所以應用型為主的本科高校。而職業教育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特定崗位(群),培養技術應用或管理人才的,職業院校是傳播人類文明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圣地。因此,園本教材的編寫需要從職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將職業理想、職業責任、職業情感及職業習慣等有機融入到讀本中,突出職業性的鮮明特點。筆者認為,這個職業性應該集中體現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的傳承。
所謂“工匠精神”是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漸臻完美的精神理念。是工匠群體所表現出來的職業價值觀,是追求極致的精神,是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的態度,是極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的信仰。“工匠精神”源于職業教育,又高于職業教育,德國的職業教育世界聞名,其鑄造出的德國人的“工匠精神”同樣舉世矚目。可以這樣講,“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的靈魂,是現代職業教育的精神標桿,是職業院校學生應該樹立的一種理想和努力向往的一種境界。據蘇州教育質量監測中心承擔的國家級重點課題子課題《蘇州職業教育學生核心素養研究》的研究調研,其中的“職業教育學生對學習內容需求”調查子項表明,學生普遍需要“工匠精神”的指導。可見,職業院校聚集的蘇州國際教育園編寫的園本教材中需要加入“工匠精神”的元素。
比如,位于教育園內的漁莊,為南宋詩人范成大石湖別墅農圃堂故址,后由近代書法家余覺所建,其夫人便是“從小隨父親識字讀書,十六七歲時成為蘇州有名的刺繡能手”的沈壽。1911年,沈壽繡成《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作為國禮贈送意大利,轟動該國朝野。1914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創辦女紅傳習所,沈壽應聘擔任了所長兼教習。在女紅傳習所,沈壽培養了大批刺繡女工,使得蘇繡藝術得以發揚光大。與此相得益彰的是園內的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建有“蘇扇制作和傳習中心”,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有著歷史悠久的“桃花塢木刻年畫社”,這些都是“工匠精神”傳承的極好素材。
蘇州歷來就是百工集聚的“工藝之都”,能工巧匠輩出。“從相傳春秋時期善于鑄劍的干將,到明永樂年間名聞朝野的‘香山幫’泰斗蒯祥,以及擅長石料工程筑造和石雕、‘官至工部侍郎’的陸祥。他們名中的‘將’‘祥’都與普通話或吳語中的‘匠’近音,可見其技與名已無法分割。”[6]正是歷史上無數能工巧匠發揮了“工匠精神”,才創造出卓爾不群的“蘇作”品牌及其市場影響力。蘇州刺繡、蘇州檀香扇、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等作為“蘇作”的亮麗名片,其歷史上所形成的獨有特色,既是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又是需要在高超技能基礎上的耐心細致、一絲不茍以及兼容并蓄。不僅是一種慢工細活,更是一種專注、敬業的職業精神的體現。是“做專、做精、做細、做實”的內涵之光在匠人身上的閃耀才得以弘揚,以這些內容為載體,配之于教材中的文化體驗環節,對于培育職業院校學生的“工匠精神”,進而讓“工匠精神”光而大之都是大有裨益的。
⒖嘉南祝
[1]劉繼和.“教材”概念的解析及其重建[J].全球教育展望,2005(2).
[2]宋振春,李秋.文化旅游產業與城市發展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
[3]秦益范.蘇州石湖勝景[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
[4]陶友華.地域文化視閾中的高職校學生社團建設探究[J].職業技術,2013(11).
[5]殷堰工.蘇州國際教育園旅游資源的利用研究[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6).
[6]馬建庭.“蘇作”的歷史榮耀里,藏著時代的營養[N].蘇州日報,2016-03-21.
摘要: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位于云南省保山市新莊村龍上寨的村口,基于非工業化、可降解循環的生態觀和開放視野、與外部環境相交融的建筑理念,利用當地資源就地取材,全木架結構,院落式空間,隨地形逐級抬升, 分割出展覽、工作和住宿三個功能區域,具有接待、展示、休憩、會議、工作和住宿等六項功能,讓博物館的參觀、居住和使用者在輕松閑適的氛圍中與村落人文溝通并產生對鄉土的親近。
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位于云南世界生物圈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段西麓,保山市騰沖縣界頭鄉新莊村龍上寨。該自然村有手工造紙的悠久歷史傳統,其生產的紙原料為當地的構樹皮,紙質淳厚、富有韌性和質感,當地稱為新莊古紙。然而這種紙在現實中的應用僅限于茶葉包裝和冥紙。這個村落發展項目的目的就是通過引入外部投資與本地村民合作,對手工造紙的工藝進行改進以提升紙的質量,同時設計研發紙的系列產品,擴大手工紙的用途和影響,并借此延續這一傳統技藝和文化。而建設博物館則是一個窗口,起到展示造紙的歷史文化、工藝及產品,以及接待訪客、文化交流、招商引資等作用。
一、項目概況:
項目名稱: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
項目地點:云南保山騰沖縣界頭鄉新莊村
建筑師:華黎
占地面積:300平方米
建筑面積:1361平方米
項目功能:博物館、書店、茶室、辦公、住宿等
設計:2008年4月-2009年5月
建成:2009年5月-2010年12月
二、項目基址:博物館的基址位于云南省保山市新莊村龍上寨的村口。基址南北長30米,東西長35米并有近2米的高差。北側是進村的道路,東側是村子。西側是開闊的田野,南側是一片樹林。云霧繚繞的高黎貢山綿延于場地的北、東兩個方向,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周邊地勢東北高西南低。
三、項目背景及設計理念:項目所在地區無疑是一個自身具有鮮明地域特征和深厚傳統文化的環境。從設計角度出發,在這樣一個具有強烈場所屬性的鄉土環境中建造博物館,建筑的活動也屬于當地傳統資源保護和發展的一部分。正如造紙的保護與發展一樣,建筑應當根植于當地的土壤、并從中汲取營養。而當其開花結果后,反過來又可以豐富土壤的成分。“保護”并不是維持原狀,而是通過與當下的結合,促發新的生命力。
基于這樣的想法,建筑師設計思考開始于對當地氣候、建筑資源、建造傳統的考察與理解,希望建筑從建造角度體現與“當地”的一種深入的結合,因為建造――而不是形式――才是建筑的地域性最本質的出發點。建筑最終采用當地傳統的木結構體系做法,應用木、竹、火山石等當地常用材料,并完全由當地工匠來營建,此一系列舉措都是基于地域建造這一思想而來。
四、項目平面功能與交通流線
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外部環境相交融的建筑理念,利用當地資源就地取材,全木架結構,院落式空間,隨地形逐級抬升,分為展覽、工作和住宿三個功能區域,具有接待、展示、休憩、會議、工作和住宿等六項功能,讓博物館的參觀、居住和使用者在輕松閑適的氛圍中與村落人文溝通并產生對鄉土的親近。
博物館內主要功能區六個展廳的設置按照造紙流程:泡料煮料―打漿―抄紙―榨紙―背紙―晾紙―揭紙的順序排布,功能完善、合理緊湊。
五、建筑形式:建筑具體形式是對周邊環境的回應,空間組織則圍繞光線、景觀、風等基本元素展開。建筑在尺度上采用聚落的形式來適應場地環境,化整為零,避免體量過大帶來的突兀感;而聚落式的建筑在內部又產生了居者在室內外不斷交互的空間體驗,以此來提示觀眾建筑、造紙與環境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整個村莊連同博物館又形成一個更大的博物館――每一戶人家都可以向來訪者展示造紙;而博物館則是村莊空間的濃縮,如同村莊的一個預覽窗口。建筑在高度上由東向西逐漸跌落,適應場地周邊的空間尺度。展廳的屋頂形態起伏各異,形成了一道人工景觀,與周邊的山勢和稻田相呼應。展廳墻面上的洞口將玻璃布設與外墻平齊固定且沒有窗框,就是為了使其從室內看如同不存在,成為一個純粹觀景開洞(因為鏤空的條石已解決了通風問題,玻璃窗無需再開啟)。而從室外看,展廳的墻面更完整、抽象。
博物館使用大面積的門窗,有較好的采光,使得室內通透明亮,符合博物館、展覽館等公建的設計要求,適宜展示與參觀。
六、構造特點:采用當地的傳統木構架作為結構體系 材料選用上盡可能采用低能耗、可降解的自然材料,避免使用混凝土這種給環境造成更多負擔的材料。墻面采用杉木、屋面采用當地的金竹,地面和基礎則采用了當地常用的火山巖(騰沖的火山地質創造了豐富的火山石礦),故此,建筑全部用料都是當地材料。
并由當地村民建造,采用當地傳統木 構架建造。鄉土環境中的建造方式具有前工業時代的手工特征。缺乏現代工藝處理,杉木、竹、火山石及手工紙這些當地建筑中普遍應用的材料看起來似乎都不那么精致和結實,它們會隨著日曬雨淋褪色、干裂、長青苔、變黃,然而正是這種變化賦予建筑一種時間感,使其融入環境當中,這些自然材料被看似為缺陷的屬性也正是它的美德所在――本質得以呈現。這也如手工紙,看似粗糙,但其質感肌理展現出造紙的原料、方式等線索。當其變得精致光滑時,這些品質也就隨之喪失。
正是基于此,建筑并不追求基于機器制造的光鮮精致和無可挑剔,而是更注重“還原”和“呈現”價值,建筑在細節中試圖體現真實的建構邏輯:例如在屋檐下梁的位置暴露梁和柱、外墻底部的柱礎和鏤空條石方角,都在提示梁柱而非墻體承重的事實;又如室內屋頂木結構直接呈現;再如手工紙用于展廳內部墻面的材料,塑造了一個整體抽象的內部空間,使得用于展示的墻面更多成為背景,然而細看紙背后隱約可見的龍骨骨架,其又暗示了墻體是空透的構造特征。建筑細節在此使建筑具有了體現本體特征。
七、建筑與當地文化的融合:手工造紙博物館的設計與建造應當關乎于造紙這一事物的特征,自然、環保、鄉土、人文等。但它的核心價值是什么呢?從現實層面,手工紙是綠色無污染、與環境友善的制造方式;而從內涵層面,它實際是對待自然的一種態度,尊敬自然,也承認事物的生命輪回周期,任何事物都是來自自然,又回到自然,建筑也應是如此。
手工紙的文化價值在另一點也有所體現,即真實性。紙本身反映了勞動的痕跡和其制造過程的特征,因此具有文獻價值;建筑亦是如此,如實的反映建造的痕跡與特征,強調材料、結構等元素能夠還原其本質,亦可理解為一種“在場”。這個既傳統又現代的房子蓋起來了,其中最有意義的就是它對于建筑師和當地工匠來說都是沒做過的事情。這個過程好像聯姻,或者說嫁接,通過它產生了一個新的結果。而對于村子來說,未來的建筑又蘊含了更多的可能性。
建筑的活動作為地域傳統資源保護和發展的一部分,一定應當根植于當地的土壤并從中涉取營養。而當其開花結果后,反過來又可以豐富土壤的成分。“保護”并不是僅僅是維護原狀,而是通過與當前的結合,促發新的生命力。基于當地環境,建筑資源,建造傳統的考察與理解,建筑師希望建筑從建造角度與“當地”的一種深入的結合,因為建造――而不是形式――才是建筑的地域性最本質的出發點。在采用適宜的材料、技術和工藝,并且適應當地氣候的同時,我們希望博物館全部由當地工匠來建,這樣建筑的地域性不僅是形式上的,而且是一種經濟與社會意義上的介入。
參考文獻:
1、華黎,建造的合計――云南高黎貢造紙博物館的設計與建造[期刊論文]-建筑學報2011(6);
2、葉菁,城市外部公共空間的整合東南大學建筑系;1999
關鍵詞:適宜建筑技術;概念;內涵;特性;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TU198文獻標識碼: A
一.適宜建筑技術的提出
人類從開始的巢居、穴居,發展到當前的高樓林立,建筑技術同樣在由緩慢轉變為快速的發展過程。解析建筑技術,按照歷史的階段由后到前可以把其分為數字技術、現代技術、傳統技術、生土技術以及原始技術。
適宜建筑技術是提倡利用更多的可再生資源以及適用技術,比如太陽能、生物能、水能以及風能等,提供給建筑需要的能源。適宜建筑技術是根據所擁有條件,采取最適合的技術,不是以追求高薪技術,要考慮建筑接受技術的能力,還要考慮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因此,“適宜技術”更為貼切,可以充分體現技術對生態環境、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的適應原則。提出適宜建筑技術,有明顯的社會發展背景以及時代背景。
二.適宜建筑技術的概念
建筑技術是指建造房屋的手段,其中都包括建設設備、建筑材料、技術裝備、建造知識技能等。適宜的意思就是適當、適應以及適合。
適宜建筑技術是指在選擇建筑基礎技術的同時,更加強調建筑技術的適用性、適應性、經濟性以及可行性的技術。適宜建筑技術將項目所在的地域條件和先進技術相結合,提倡完善以及改進現有技術,發掘傳統建筑技術。同時,適宜建筑技術解放了以往的單一思維,強調綜合技術與生態、工藝、經濟以及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其有整體思維的特征,充分體現了設計師的大局觀,同我國的中庸思想不謀而合。適宜建筑技術不是籠統的綜合,也不是一種折中的態度,而是根據現有條件進行合理選擇,是智慧與辯證的抉擇,體現了設計者對技術資源和社會現狀的綜合把握以及認識。
三.適宜建筑技術體現的內涵
如果從建筑所在地角度進行分析,適宜建筑技術綜合了當地的地域文化、氣候以及地理等相關方面,并且承擔兩個任務:第一,是對當地建筑風格的繼承以及發揚;第二,是對當地建筑的未來以及現實意義進行再闡釋。適宜建筑技術強調整合多種技術,并不局限與技術和功能層面,更加強調綜合文化、氣候、地理以及經濟等方面。
四.適宜建筑技術具備的特征
(一)適宜建筑技術具有層次性,可以根據技術能力的程度,分為三個層次:1、低技術。對于比較封閉的地區,體現較強的傳統性以及地方性。比如在農村地區,一般采用生土技術和木構技術。2、中技術。其可以充分體現一個地區的技術水平,根據該地區接受技術的能力來進行技術選擇,保證社會經濟與技術成長保持一致,比如發展比較成熟的太陽能技術。3、高技術。其是以先進的科學發展為基礎,主要體現在人工智能的綜合運用,比如空調變頻技術、聲控技術、光控技術等。高技術具有技術性強、高效益以及高成本的特點,同時還要求進行科學管理。
(二)適宜建筑技術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針對不同的主體采用不同的建筑技術。比如我國西南的農村地區特有的吊腳樓,就采用適合當地情況的技術,在選擇建筑材料上,大部分都運用了天然材料,屋面瓦就采用了薄石塊;而施工技術則是延用了以往的工匠型。傳統的技術以及本土材料,決定了其造價較低。
(三)適宜建筑技術具有相對性,建筑技術的最終選擇,是經過權衡以及比較的結果。例如會堂的建設,結構類型有多方面選擇,雙曲屋面、薄殼結構、空間網架、育頂、筒拱等。采取合適的建筑方案,要根據建設的目標,選用前衛以及現代的設計方案,都可能會導致綜合效益失衡。目前,我國機場建設大同小異的選用網架結構,使人們對是否合理選擇建筑技術產生疑慮。
五.適宜建筑技術體現的價值傾向
(一)相對于人,其價值傾向體現在具備能力的情況下,可以充分滿足自身娛樂、生產、工作、居住的需求,同時還要兼顧生存利益,隱含了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
(二)相對于自然,其價值傾向體現在優化和維持自然平衡,盡可能的不破壞自然環境。其實自然并不能作為價值主體,人們只是被動的思考自然與人類的關系。
(三)相對于自然與人,其價值傾向體現在,通過建筑技術,在自然與人之間建立起和諧的橋梁,達到自然與人的協調發展、創建生態文明。
六.結語
適宜建筑技術充分體現了社會效益和自然生態的觀點。在建筑技術前期,人們沒有余地進行技術選擇,隨著建筑技術的充分發展,人們認識到了生存以及生態的危機,開始對技術運用進行反思。本文從多個層面對適宜建筑技術進行分析,希望為建筑行業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