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富饒的西沙群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瀆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由于學生間存在著個別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力求達到學習成果最優化。2、架設課外知識與教材聯系的橋梁,創設情境,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注重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3、合作、探究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上學生在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中學習,自主地讀、說、演,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識要點,感受語言文字美,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主要內容,了解我國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
2、透過重點句段的品味,感受西沙群島的富饒美麗,加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3、富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學習摘抄課文中的優美句子,豐富語言積累。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初讀了課文,誰來說說西沙群島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學生各抒己見。預測學生心理:希望能親眼見到西沙群島的美麗景色。)
現在,讓我帶領你們去欣賞西沙群島的美麗景色吧!
二、自主、合作、探究、感悟
1、接上級通知,分別成立研究西沙群島海水、海底、海灘和海島的四所研究所,并聘請所長,舉行授旗儀式,宣布所的成立。各所長帶回老師交給的研究任務,組內合作學習。
2、提出研究要求:注意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研究任務,聽從所長指揮,研究中如有需要可派所長到老師這來咨詢。
3、研究完了,現在咱們就開一個研究成果展示會,各所派代表上臺來匯報。
4、水文研究所(海水)匯報:用優美的朗讀和五彩的粉筆表現海水的美麗。
[充分讓學生自瀆自悟,即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體現教學手段的多樣性。]
老師范讀描寫海水的自然段,誰有信心比老師讀得更好!
[努力創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大膽向老師挑戰,培養學生自信心,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
同學們對海水這部分還有什么疑問,可以向我們所提出,共同討論。
[質疑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核心。給予學生充分的質疑空間,其他組員提出問題,學生自主回答,一改過去老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同時交給學生主動向他人請教的學習方法。]
5、海底探寶隊(海底)匯報:你最喜歡這一段中描寫什么的句子,為什么?(研究所組員分別有感情讀喜歡的句子,并邀請其他組員根據所讀內容模仿海底生物的動作。)
[聲形并茂,由單一的組內合作變為全班互動參與學習。]
課文中同時用四個“有的”向我們介紹了四種特別的魚,誰能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說句話?
[重視在語境中學習、積累、運用語言。]
西沙群島的魚真多啊。正像人們說的那樣,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真是這樣嗎?是為了形容什么?
教師畫一個海水的圖畫,請學生上來畫上魚。(畫得越多越好)
問:大家的畫畫得怎么樣?這么一點海水,居然畫了這么多魚呀!奇怪奇怪!
因為:西沙群島里的魚太多太多了!好像一半是水,一半是魚呀!
6、海灘游樂場(海灘)匯報:向大家講解有關貝殼和海龜的知識。
[大量資料的接觸,既填補了課外知識的空白,又培養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從文本閱讀走向超文本閱讀,從單純閱讀文字發展到為多媒體電子讀物,使閱讀和感受、體驗結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效率。]
7、海島觀察站(海島)匯報:鳥是人類的朋友,對我們有什么作用?為保護鳥類發出倡議。
[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注重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三、總結激情
西沙群島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真是個可愛的地方。它是我們祖國的一部分,我們真為祖國擁有這樣富饒的寶島而自豪,你們自豪嗎?讓我們飽含激情地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以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
[充分的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得到進一步升華。]
四、作業設計
一、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學生對所學知識一旦產生興趣,就會產生一種對知識的好奇與渴望,就想探究其奧秘,就會主動、積極、執著地去探索。那么如何利用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1、 激情授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課過程當中,讓教師的情感與授課內容同興奮、同疑問、同激昂、同探求。如: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播放海底的珊瑚、海參、大龍蝦的畫面,教師引導學生帶表情和動作朗讀,讓學生想象自己來到海底,看到了什么樣的珊瑚?什么樣的海參?怎樣的大龍蝦?并把他們的動作表演朗讀出來,這樣讓學生和老師同興奮、同疑問、同激昂、同探求,從而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精心導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語是一堂課的切入點。精心設計課堂導語,先聲奪人,可以喚起學生強烈的“樂知”、“樂學”的欲望。如: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導入時課件出示有關西沙群島的風光和物產短片,讓學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讓學生通過畫面感知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產生走進文本的欲望,達到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鼓勵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創新意識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即培養質疑問難能力。那么,如何使學生學會質疑問難,從而養成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呢?我認為這需要教師的一個引導過程。
1、審題激質疑:關鍵字句是題目的“窗戶”,透過“窗戶”才能領略內涵,引導學生讀題、審題,圍繞題目提出問題,不但可以訓練學生的審題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題目的脈絡和內容。比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可這樣設問:“島”是什么意思?“群島”又是什么意思? “西沙群島”在什么地方?“富饒”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是“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樣引導學生通過對“富饒的西沙群島”的分析探究抓住了本文的中心線索或內容。
2、身邊小事啟質疑:除了課堂教學訓練學生質疑能力之外,應鼓勵學生多觀察生活實際,多問幾個為什么,從身邊日常事務提高質疑問難的能力。總之,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疑問,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進而發現問題,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的發展、能力的提高。通過質疑使學生獲得有益的思維訓練,變“學會”為“會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
三、創設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
問題是思維的出發點,有問題才會去思考,思維總是指向解決某項任務的。教師根據自己對教材的鉆研和掌握,結合學生實際認知水平有針對性地提出幾個“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帶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地去思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例如: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師引導:看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生1:“西沙群島”在什么地方?生2:“富饒”是什么意思?生3:為什么說是“富饒的西沙群島”?生4:西沙群島的什么富饒?……學生所提的問題,其實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再加上教師的點撥、引導,學生就能順利地感悟文中所描寫的內容了。
四、放開手腳,讓學生唱主角
畢竟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發現過程,能夠同時體驗到發現知識的興奮感和完成任務的自信心,從而使他們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決問題。這樣既可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增強了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因此,教師應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使課堂“活”起來。只有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和領悟去獲得知識,才是最佳學習途徑。
五、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創新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所以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認知方法。例如:學習《秋天的雨》一文,分析秋天的雨有哪些顏色,學生先自己讀,然后勾畫,再體會,最后有感情地朗讀。要求學生依同樣的方法自學下一段,秋天的雨有哪些氣味。學生通過學法指導后練習學法,最后掌握學法,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是有法可依的。
六、優化對學生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創新
一、課前導入,迅速投入
情緒心理學家利珀認為:“寬松、生動、活潑的氣氛可以使情緒具有動機和知覺作用的積極力量,它組織、維持并指導行為。”可見,課堂氣氛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氣氛。在很多公開課之前,尤其是借班上課,學生往往會產生有別于平日的情緒,比如緊張、焦慮、過度興奮等等,這些情緒有可能會對課堂效果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利用課前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放松情緒十分必要。課前播放與課文相關的電影短片,能讓學生在輕松、自在的視覺氛圍下放松身心,而且教師還能自然地導入課文,創設課堂情境,使學生迅速投入課文。我曾執教過一節公開課,上的是蘇教版第五冊《拉薩的天空》,課前,我特意搜集了介紹拉薩的一個小片段,讓學生課前觀看。拉薩明凈的天空、連綿起伏的山脈、雄偉神秘的布達拉宮,很快就讓學生忘記了課室后面一雙雙嚴厲的眼睛,以愉快的心態進入了課文的學習。
二、課中插入,詮釋內容
電影資源在品讀敘事文中的作用非常顯著。我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遇到了這樣一個困難:課文的歷史背景離現在較久遠,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帝國主義對中國虎視眈眈,學生對此沒有切身的體會。為什么帝國主義會對中國態度如此輕蔑?帝國主義是如何阻撓中國建設鐵路的?為了幫助學生理清以上問題,課堂教學中,我安插了電影《詹天佑》中的一個片段:
1905年,詹天佑奉命修建京張鐵路。工程伊始,慈禧太后為修頤和園每年不惜數千萬金,但不愿為修路出錢,英國侵略者乘機向清政府報價,聲稱英國工程師只需要500萬兩白銀即可修建好京張鐵路。清政府限詹天佑將修建鐵路的700萬兩白銀預算縮減為500萬兩,并將預算修筑時間的6年縮短為4年。詹天佑頂住壓力,毅然接受命令。英、日侵略者趁機欺凌,他們派人打扮成獵人的模樣,在詹天佑修筑鐵路的地段巡視,以便隨時看中國人出洋相。當打聽到詹天佑鐵路工人的工資后,他們設計詭計以更高的薪酬吸引詹天佑手下監工帶領工人到英國人鐵路上干活。同時,由于鐵路要經過皇室親戚的墳地,貴族們率眾鬧事,要求改道……
在電影片段激昂跌宕的情節發展中,學生不知不覺地走入了當時的歷史背景當中,當侵略者引誘工人們離開詹天佑的鐵路工程隊時,同學們臉色凝重,眉頭深鎖,不約而同地握緊了拳頭:帝國主義的侵略惡行已在直觀影像中內化為孩子們心中深深的愛國情操。此時,影片嘎然而止,我問孩子們:“當你看到詹天佑所面對的這些困難,你有何感受?”在片段中,孩子們了解到詹天佑修鐵路所面臨的多方困難,而詹天佑面對困難而堅毅不屈的表現點燃了孩子們的熱情,孩子們對詹天佑不屈不撓、愛國的形象產生了更深刻的認識。
綜上所述,電影資源運用在課堂當中可以作為課文內容的詮釋手段,通過對電影片段的觀看、欣賞及再創造活動,學生理解力、想象力、表現力和組織合作等語文基礎能力都會得到鍛煉和提高。
三、課尾插入,拓展升華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會靈活地運用教材,要把教材視為一個例子,教導學生從例子中學會運用,產生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拓展活動就是借“教材”的階梯引導學生往上攀登的有效途徑。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內容結束后,與課文相關的電影資源的展示,能起到開拓學生視野、升華學生思想感情的作用。
1.熟讀成誦,促進積累。葉圣陶先生諄諄告誡:“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老師若引導學生善于讀,則功莫大焉。”葉老的話,揭示了語文學習的內在規律,學習語言,就得多讀。語文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反復地讀,熟讀成誦,讀出滋味,讀出情趣,從而讀有所值,讀有所得,在讀中自然而然地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如,《可愛的西沙群島》(語文社S版二年級下冊)第四自然段的朗讀訓練――
師:西沙群島的海里都有什么樣的魚,讀給大家聽聽。
(屏幕顯示以上各種魚的錄像、文字。)
師:看到這些魚,你想說什么?
生1:魚真多啊!
生2:這些魚真美!
生3:魚真怪……
師:那就帶著你現在的感受,再讀一讀。(生讀,但讀不到位,師帶讀。)
師:現在我們一起再來讀。
(師引讀)西沙群島的魚真多呀,有的……有的……
西沙群島的魚真美呀,有的……
西沙群島的魚真怪呀,有的……
西沙群島的魚真有趣呀(這一遍讀時屏幕上的字幕消失),有的……
這樣,學生在讀中理解西沙群島的特點,在讀中想象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在讀中欣賞美麗壯觀的圖畫。學生心通其境,必有身臨其境之感,將自己融入優美的語言文字之中,在讀中積累了語言表達句式。
2.廣泛閱讀,豐富積累。古人學習語文,不但主張“熟讀精思”,也主張“博覽群書”。魯迅先生也主張要“多看”: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由此可見,廣泛閱讀是豐富學生知識的重要途徑。如果讓學生多讀點,多積累些,天長日久,習作時才會表達,“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各個學段的課外閱讀量,其目的之一就是告訴我們語文教材不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唯一內容,應該構建更豐富的母語課程。教師平時要積累有關材料,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如學習了課文《可愛的西沙群島》后,推薦學生閱讀《美麗的三潭印月》、《武夷山的動物》,進一步了解祖國的壯麗河山及其秀美的景色。這樣讓學生進行更豐富、更廣泛的閱讀,為學生提供學習語言的“源頭活水”,有助于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豐富語言積累。
3.整理摘錄,落實積累。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讀的東西不少,但真正留在記憶中的卻不多。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從所閱讀的課內、課外讀物中,摘錄精彩的好詞佳句,是語文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時常用的方法之一。為了培養學生摘錄的良好習慣,使學生“積蓄豐厚”,在上閱讀課時,老師就要教給學生一些積累好詞佳句的方法,可讓每個學生備一本“摘抄本”或“采蜜集”,并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的范例來指導學生進行摘錄,也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分類摘錄,使他們逐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積累語言的能力。
例如,老師對課文《可愛的西沙群島》第二自然段的摘錄指導――
師:如果讓你把描寫海水這段話用一個詞來概括,你選哪個詞?請在課文中找一找。
生:五光十色。
師:(板書“五光十色”)像這樣表示顏色多的詞你還知道哪些?
生: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絢麗多彩。
師:把“五光十色”這個詞換成“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絢麗多彩”行不行?為什么?
生:可以換。因為這幾個詞都是近義詞。
生:不能換。因為水能反射陽光,這里用“五光十色”最恰當。
師:我來到商店,走到賣布匹的地方一看,那里的布是――(生答:五顏六色。)來到賣珠寶首飾的地方一看,那些首飾是――(生答:五光十色。)想象海水的樣子像翡翠、瑪瑙、藍寶石,你再摘錄這段話。
這樣引導學生對其精彩的語句語段進行品析、鑒賞,在學生領悟何謂好詞好句之后,再讓學生摘錄。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不僅理解了詞義、積累了好詞佳句,也領悟了作者如何遣詞造句、表情達意,提高了學生品詞品句的能力。
積累語言的難度雖然很大,但只要語文教師積極探索積累語言的途徑,并持之以恒地指導、落實,學生就能積累豐富的語言,語文素養就能得到提高。
一、引設式的利“導”為學生“自讀自悟”指明思考方向
誠然,我們的祖先有“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諸如此類的古訓,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畢竟是少數。學校中教學時間的有限,各層次學生能力的不同,一味的讓學生自讀,不可能馬上有所悟。因此,教師應用引設式的利“導”為學生的“自讀自悟”指明方向,使學生讀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許多彎路。當學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錯時,教師要運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重新思維,重新認識。
在《翠鳥》一課的教學中,其教學重點是體會翠鳥高超的捉魚本領。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導”問:“你從哪里感受到了翠鳥捉魚動作的可愛?”將此問作為本節課的中心問題,引導學生從翠鳥的動作迅速、敏捷,眼睛靈活、銳利,小魚的機靈以及葦稈搖晃、水波蕩漾等等不同角度體會翠鳥捉魚本領的高超,為學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在《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開課時,教師請同學們讀課題后,找一找課題中哪一個是重點詞?同學們都找了“富饒”這個詞,在同學們讀全文之前,教師又請大家帶著“富饒”這個詞讀課文,看看有什么收獲?這時,教師引設式的利“導”,給學生的自讀自悟指明了方向,學生讀完后,收獲不少:有的明白了“富饒”一詞的意思;有的找出了表現西沙群島“富饒”的詞、句;還有的能體會出這篇課文是圍繞西沙群島物產豐富來寫的,所以題目是《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樣的“導”,學生自讀自悟的方向明確,使學生的思維直奔主題,課堂效率高。
創新教育的今天,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教學改革的洪流正向我們涌來,學生主體地位的強調,教師主導地位的重建,使不少的教師感到教育教學工作上的茫然無措。在閱讀教學中,尤其明顯,一則,仍然存在教師“預設框框”,讓學生往里“鉆”的現象;再則,出現教師過于忽視“導”,一味強調學生主體,結果學生連基本的學習目標都沒達到的現象;其三,出現教師將以往講授的地方或要提的問題寫在投影片、課件中,變換形式的牽著學生鼻子走的現象。以上種種現象都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不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體會文章。學生當然是閱讀的主體,整個閱讀過程需要他們自己去經歷,而不是教師包辦代替,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因為要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就否認教師的指導作用,正所謂“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因此,正確看待教師的“導”與學生的“自讀自悟”尤為重要。何為“導”?葉圣陶先生曾作過解釋:“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可見“導”的課堂運作在于“引”,“引而不發,躍入也”,既不是單一的由教師提供信息,傳授知識,而是啟發學生去自讀自悟,主動探求,從“學會”到“會學”。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點教師的“導”指引學生自讀自悟的一點嘗試。
一、引設式的利“導”為學生“自讀自悟”指明思考方向
誠然,我們的祖先有“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諸如此類的古訓,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畢竟是少數。學校中教學時間的有限,各層次學生能力的不同,一味的讓學生自讀,不可能馬上有所悟。因此,教師應用引設式的利“導”為學生的“自讀自悟”指明方向,使學生讀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許多彎路。當學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錯時,教師要運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重新思維,重新認識。
在《翠鳥》一課的教學中,其教學重點是體會翠鳥高超的捉魚本領。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導”問:“你從哪里感受到了翠鳥捉魚動作的可愛?”將此問作為本節課的中心問題,引導學生從翠鳥的動作迅速、敏捷,眼睛靈活、銳利,小魚的機靈以及葦稈搖晃、水波蕩漾等等不同角度體會翠鳥捉魚本領的高超,為學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在《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開課時,教師請同學們讀課題后,找一找課題中哪一個是重點詞?同學們都找了“富饒”這個詞,在同學們讀全文之前,教師又請大家帶著“富饒”這個詞讀課文,看看有什么收獲?這時,教師引設式的利“導”,給學生的自讀自悟指明了方向,學生讀完后,收獲不少:有的明白了“富饒”一詞的意思;有的找出了表現西沙群島“富饒”的詞、句;還有的能體會出這篇課文是圍繞西沙群島物產豐富來寫的,所以題目是《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樣的“導”,學生自讀自悟的方向明確,使學生的思維直奔主題,課堂效率高。
四、啟迪式的暗“導”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的實在因素。”想像能力是創新能力的潛在空間,也是理解感悟的有效途徑。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啟迪式的暗“導”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
在教學《翠鳥》一課中,當學生讀到有關翠鳥及小魚動作的語句時,教師引導學生想像“翠鳥這時會想些什么?”“小魚為什么悄悄地露出頭,它在想什么呢?”。豐富的想像為學生理解翠鳥及小魚的動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坐井觀天》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在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后,教師問了這么一句:“青蛙跳出井口了嗎?又會發生什么事呢?”學生頓時沸騰起來,想象出了許多不同的,甚至離奇的小故事。這種啟迪式的暗“導”如同一石擊起千層浪,將學生想象思維的閘門一下打開。可見教師“導”的妙處所在。
五、點撥式的指“導”讓學生在研讀中學會讀書和思考
發現、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學得更牢,是一種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如何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并探究問題呢?教師點撥的指“導”,讓學生在研讀中學會讀書和思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明確思考方向,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去發現、去探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通過研讀的過程,逐步學會如何讀書和思考的方法。這些,都是在教師的“導”中逐漸習得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的著力點不在于讓學生獲得和教師同樣的見解,而是啟發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究,在研讀的過程中學會讀書和思考。
《曼谷的小象》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注意課文中對小象的動作、阿玲的笑及晨霧顏色變化的描寫,使學生邊讀邊領悟到文章中人物與景物描寫之間的密切聯系,學會一邊讀一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