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探索宇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超霸系列腕表一直是歐米茄(Omega)品牌計時表當仁不讓的先鋒代言。它硬朗可靠,設計風格經典雋永,不僅受到諸多表迷的珍愛,更被許多專業機構作為首選計時產品而得到廣泛運用。自1957年第一款超霸計時腕表誕生之日起,它傳奇的宇宙探索之旅就已經開啟。2013年,歐米茄超霸'57同軸計時表的問世,正是向這段傳奇的致敬。
歐米茄與美國宇航局的緊密合作關系一直被傳為佳話,他們之間的緣分始于上個世紀中葉的宇宙探索熱潮期。一款腕表要在太空環境中保持正常運轉和精準走時,必須通過一系列異常嚴格的挑戰,包括失重、磁場、極端撞擊、振動,以及介于攝氏-18度到 93度之間的極端溫度環境的考驗。歐米茄與其他四個品牌一起參與了美國太空機構最為嚴苛的測試,并最終脫穎而出。1965年3月1日,歐米茄超霸計時表成功通過美國宇航局測試,獲美國宇航局認可參與所有載人太空飛行任務。同月,“雙子星3號”任務的宇航員佩戴了超霸表。1969年7月21日格林威治時間凌晨2點56分,阿波羅11號成為了人類探月的里程碑,超霸表也成為首枚在月球上被佩戴過的腕表,從此贏得了“月球表”這個獨特稱號。超霸計時表參與了全部六次登月任務。如今,歐米茄 X─33多功能計時表已通過美國宇航局及俄國太空機構的飛行認證,被列為所有宇航員的標準裝備。
同軸機芯
超霸'57躍動的心臟
今年全新的超霸'57同軸計時表,外觀明顯秉承了1957年第一款超霸計時表的諸多經典設計元素,包括從表殼延伸出來的豎直表耳,以及令人聯想到那款標志性計時表的獨特表鏈。不同于超霸腕表常見的表盤設計,超霸'57同軸計時表僅有兩個小表盤,腕表9時位置設有小秒針表盤。18k金質表圈搭配啞光氮化鉻測速刻度,十分醒目易讀。
超霸'57腕表搭載歐米茄9300/9301同軸機芯,這是第一款帶有計時功能的歐米茄自產同軸機芯。此款導柱輪計時表極富創造力地將12小時計時指針和60分鐘計時指針同時置于3時位置的小表盤之中。這種指針排列方式與主表盤上的時針和分針排列相類似,使得讀取累計計時時間更加直觀,十分符合人們的閱讀習慣。它還帶有中央計時秒針,小秒針和日歷窗口分別位于9時和6時位置。兩個計時控制按鈕在功能上完全獨立,從而可避免不當操作對計時系統帶來的風險。9300/9301同軸機芯還配備有硅材質游絲。同軸技術與硅游絲的結合,使腕表走時超凡可靠,歐米茄因此為配備硅游絲的同軸腕表提供長達四年的售后服務保證。
超霸系列
《文明:太空-潮起》是《文明:太空》的資料片,需要安裝原版游戲才能運行。玩家將繼續前往宇宙探索成為第一個到達外星球的人類,并利用當地資源發展屬于自己的文明社會,與其他物種甚至人類相對抗。官方推薦配置1.8GHz的四核處理器及GT400/HD5000系列顯卡都顯得太過模糊,玩家體驗僅需酷睿i3甚至更低端的奔騰處理器搭配GTX750Ti這樣的中端顯卡即可在1080P高畫質下達到50幀左右的流暢運行。至于同價位的A卡則明顯偏弱,幾乎可以不予考慮。
解鎖補丁:玩起游戲更盡興
相對于現在的主流游戲來說,《文明:太空-潮起》的同屏作戰單位要少了很多。不過已經有玩家找到了“極大地圖+電腦數量解鎖補丁”,可玩性也因此大幅提高,各位玩家不妨一試。
人物建模:美觀欠佳
《文明:太空-潮起》這個新資料片加入了新的星球邊界,在發展中有更多選擇和外交選項,另外還增加了新的游戲功能,大幅度改善了玩法系統。并且資料片還加入了海中玩法,可以讓玩家探索海洋并進行殖民,可以說是樂趣多多。但缺點則是人物建模依舊粗糙,可以說是丑到沒朋友。
筆記本配置:GTX950M獨顯本
由于在筆記本平臺并沒有GTX750Ti所對應的移動版顯卡,所以玩家可以考慮酷睿i3+GTX950M獨顯本。神舟品牌的相應機型只賣不到4000元,值得玩家考慮。
CPU 酷睿i3-3220(舊機已有) ?0
主板 微星H77MA-G43(舊機已有) ?0
內存 威剛4GB DDR3 1333(雙條) ?240
硬盤 西數藍盤500GB(舊機已有) ?0
光驅 無 ?0
顯卡 翔升GTX750TI 2GD5 ?699
機箱 愛國者蝙蝠俠 ?199
電源 愛國者黑暗騎士450DK(機箱自帶) ?0
鍵鼠 無 ?0
顯示器 方正FD24H+(24英寸) ?699
總計 ?1837
想把舊電腦升級為游戲電腦,原配酷睿i3-3220和微星H77MA-G43。
舊機2GB內存,500GB硬盤,沒有獨立顯卡,機箱電源品牌不詳。
不需要鍵鼠和光驅,顯示器要24英寸的,總體預算1800元左右。
配置亮點
酷睿i3-3220處理器和微星H77MA-G43主板都可以留用,舊機2GB內存則需要賣掉換成4GB雙條,500GB硬盤還可以留用。顯卡需要升級為翔升GTX750TI 2GD5,在1080P分辨率中等畫質下流暢運行主流游戲應該沒啥問題。機箱電源既然是不知名品牌還不如換掉,裝上獨顯之后的供電也更苛刻。在這里推薦愛國者蝙蝠俠機電套裝,自帶額定功率300W的黑暗騎士450DK電源。由于預算有限,所以顯示器推薦ADS廣視角屏幕的方正FD24H+,近期報價僅為699元,性價比相當不錯。
裝機問答
CPU 速龍Ⅱ ×4 631(舊機已有) ?0
主板 七彩虹戰斧C.A75K V15(舊機已有) ?0
內存 金士頓4GB DDR3 1600(雙條) ?250
硬盤 希捷新酷魚1TB ?320
光驅 無 ?0
顯卡 鐳風R7-360毒蜥Twin-2GD5 ?679
機箱 鑫谷SG-703A(舊機已有) ?0
電源 昂達滾珠王450(舊機已有) ?0
鍵鼠 無 ?0
顯示器 無 ?0 總計 ?1249
打算把舊電腦的顯卡升級為R9 370X,硬盤內存也需要新的,預算1200元左右。
原配速龍Ⅱ×4 631處理器和七彩虹戰斧C.A75K V15主板,鑫谷SG-703A機箱和昂達滾珠王450電源。
原配瀚視奇的18.5英寸顯示器感覺太小了,打算用家里39英寸的液晶電視,不知如何連接?z
【關鍵詞】巴托克;小宇宙;和聲進行;七首小品;新探索
一、平行進行
和聲的平行進行是近現代音樂中的一種重要形態,被作曲家們廣泛應用于作品中。巴托克的《小宇宙》亦為我們提供了常用于20世紀上半葉的這種手法的多種形式。和聲的平行進行呈現出各聲部規避了功能的制約,只考慮橫向平滑進行的方向,和弦序進不具有和聲功能邏輯,也不再像傳統功能和聲進行中那樣有強烈的調性感。采用此類平行和弦,主要是增強了音響的“厚度”與和弦的色彩性;另外,也暗示了平行五度和八度的解放。
例1,這是巴托克《小宇宙》第120首作品《三和弦》的片斷(第43―45小節),上下兩個層次都為三和弦在單一調性上的平行進行。在進行中,規避了功能的制約,只強調聲部的橫向平滑進行的方向;上下層次互為反向的平行和弦寫成(上方朝上,下方朝下)。另外,片斷里的平行五度和八度也不再被限制。
例1 NO.120
例2,這是巴托克《小宇宙》第69首作品《和弦練習曲》的片斷(第2―5小節)。縱向來看,分為兩個層次:上方為旋律層,下方為三和弦層;下方和弦層是三和弦與旋律形成斜向的平行進行。
例2 NO.69
例3,這是巴托克《小宇宙》第73首作品《六度音程與三和弦》的片斷(第9―12小節)。縱觀這個音樂片斷,上下兩個層次都為和弦層,上方和弦層呈現出以六和弦形式的平行進行,下方和弦層則為四六和弦形式的平行進行。在進行中,上下兩和弦層呈反向平滑流動。
二、二度進行
例4,這是巴托克《小宇宙》第102首作品的片斷(《和聲》第31―32小節),這首曲子的最大特色是,下方聲部以B音上建立的大三和弦和半減七和弦作為長持續音貫穿全曲。作品中多處用到二度的序進,如譜例中,在下方高音譜號上的持續和弦(B大三和弦)的陪襯下,上方低音譜號上的和聲呈現出以大二度(G―A―B―升C―B―A―B)進行。
例4 NO.102
例5,這是巴托克《小宇宙》第110首作品《不協和音》的片斷(第13―20小節;縱向結合來看,可分為上下兩個層次,上面層次由降D―降E―降F―降G―降A五音列構成,下面層次由C―D―E―F―G這五音列組成。顯然,上下層次的五音列都顯示出大二度的關系;另外,兩個層次相距小二度的結合。在橫向和聲進行中,又呈現出典型的大二度(降G―降A)交替進行。值得一提的是,譜例中第五小節(作品第一部分結束)處,上面層次結束于降F音上,下面層次結束于E音上。我們結合上下兩層次各自的音列來分析,降F音與E音都為各自五音列的III級音,即處在中心音級的位置。另外,降F音與E音雖從結構形態上來看,為減二度音程;但從音響或鋼琴鍵盤位置的角度分析,兩音實為同一音。我想,或許作者正是運用此特點既統一了第一部分上下兩個層次又呈現出二度特征的獨特、巧妙地技法。
例5 NO.110
三、半音化的運用
伴隨著20世紀的作曲家們努力地沖破傳統音樂的規范,力求多元發展,半音化這種手法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巴托克的《小宇宙》中,半音化也是和聲發展的重要特色之一,更多地表現為半音階基礎上旋律與和聲的自由應用。
例6,這是巴托克《小宇宙》第112首作品《一首民謠的變奏曲》的部分片斷(省去了長持續音)。譜例為環繞在長持續音的兩個旋律聲部,上面旋律在持續音B音上流動,下面旋律在持續音G音上進行。如圖中用符號標出的地方,為旋律半音化進行。這種半音化屬于片斷性半音進行,每四個連續半音進行后,伴隨著一個小三度。然后又進入下一個片斷的聲部半音進行。
例6 NO.112
例7,這是巴托克《小宇宙》第116首作品《旋律》的片斷(第28―36)。縱向來看,分為兩個層次:上方層次為旋律層,下方層次為三和弦層。在三和弦的連接中,其中低音聲部包含有連續的和聲半音化進行,直到G音結束已形成了八個半音進行,如圖中用符號標出的聲部。
例7 NO.116
總 結
在《小宇宙》這七首作品中,巴托克主要運用了和聲的平行進行、二度進行與半音化進行三個方面。其和聲半音化進行中的音級所形成的半音關系,主要是由調式的高度綜合所形成。和聲的線性進行則體現為,根據線性進行的方向分為了同向進行、反向進行與斜向進行。整的來說,作品中和聲進行的特點大致可歸納為兩個方面:一、和聲的功能性被削弱,甚至規避V―I的和弦序進。二、各和弦具有相對獨立的作用,無正副、主次之分,都可以自由地相互連接;并且各級和弦沒有構成功能組,即不具有功能意義。
注釋:
①(美)庫斯特卡.20世紀音樂的素材與技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2002:80.
【參考文獻】
[1]桑桐.和聲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修訂本)[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關鍵詞: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縣域;南明區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11.017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land resources in Guizhou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se of development direction better. This paper to Nanming district land resources use and management situation based from the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hree aspects of the status of land market construction and execution of planning. This paper selected five second level indexes and fifteen three level indicators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used Delphi method and multi fact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index weight and evaluat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land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ve used in Nanming distric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anming district land saving and intensive use of aggregate level was higher, but insufficient stock of potential, land used intensity needs to be improved. Analysis was put forward through the planning guide control. Improve the land use efficiency. Revitalize the stock. To established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l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ve use of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balance of land resources in Guizhou.
Key words: land resources; intensive use; county area; Nanming district
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經國土資源部創建辦資格審查、綜合評審、實地考核、第三方調查測評等工作環節,綜合各方測評得分后,南明區作為貴州成功入選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是對南明區過去土地集約利用工作的肯定,標志著南明區土地集約利用即將走上嶄新的臺階。土地資源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和生產要素,是新常態下節約集約利用和特殊保護的重要對象,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十三五規劃”繼續明確要繼續推進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全面推進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通過更加有效地利用土地支持我國城鎮化進一步發展。如今,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成為了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開展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評價是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的基礎性工作,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土地管理工作者,長期以行政轄區、開發區、城市建設用地、農村居民點、礦區、農用地等為評價對象,開展了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評價研究與實踐[1-3]。但是針對貴州省縣域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研究成果還不多。本文以南明區創建節約集約模范縣為契機,采用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系統評價全區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提出節約集約利用的改進途徑和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為貴州省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參考。
1 研究區概況
1.1 貴州南明區概況
貴州整體地勢西高東低,向北部、東部和南部三面傾斜,以丘陵山區地貌為主。全省耕地總面積為17.61萬km2,是喀斯特巖溶地貌典型發育地區,由于省內沒有平原,可利用面積極為稀缺[4]。
本文以南明區為例,探索土地集約利用新方向。南明區地處云貴高原東北部,是貴州省會貴陽市的中心城區之一,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全省首批建設的經濟十強縣區,行政轄區面積209.34 km2,下轄19個社區、4個鄉,總人口84.76萬人。“三、二、一”產業比例調整結構合理、經濟發展增速較快。全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 260 m,年平均降雨量1 200 mm,是一個宜聚、宜業、宜居的城區,并于2016年6月成功入選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
1.2 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歷程
早在李嘉圖(David?Ricardo)等[5]古典經濟學家的地租理論中就對土地集約利用的最初形態有了涉及,到1826年德國經濟學家杜能(Thunen)的城市農地利用區位的圈層理論。1909年著名經濟學家韋伯(Weber)出版了《工業區位論》,1939年提出“扇形理論”,而海瑞斯和尤曼提出“多中心理論”,明確這些中心都會通過居住的使用方式和城市內部的交通系統而聯合成為一個整體的大城區。這些研究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理論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加強土地的集約利用,這就是現代土地集約利用的形態來源[6-7]。而我國對于土地利用,早在農書《齊民要術》就提到:“凡人家營田,須量己力,寧可少好,不可多惡。”就已經涉及土地集約利用的思想[8]。明代《沈氏農書》指出:“以二畝之壅力,合并于一畝”,可以“一畝兼二畝之息”,即更加高效地增加單位面積的產值[9]。
土地集約經營可主要分為資金集約型、勞動集約型和技術集約型3種類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伴隨著國內城市數量急劇增多,各級城市規模也不斷擴大。城市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導致耕地數量的急劇下降,城市土地的集約利用則成為城市研究者對城市土地關注的一個主要切入點,而土地集約利用的最終實現依賴于對其評價的實現。如何定量評價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度成為該研究領域的重點、熱點和難點,我國學者對此展開了積極探索,并在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方法研究、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技術及應用研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根據貴州省省情,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原則主要有代表性、全面性、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可行性4個方面,評價要素主要涉及研究區域經濟、人口、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的問題,根據不同區域選取適合該城市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同時利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科學地進行綜合分析、評價,才能夠得出與研究區域相符合的實際情況[10-11]。
2.2 確定評價分析指標
根據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以及貴州南明區概況,以土地利用效率、規劃執行情況、土地市場建設3個指標為目標層指標;土地利用強度、土地供應狀況、耕地保護效率、土地規劃執行情況、土地供應市場化程度5個指標作為子目標層指標。
2.3 評價案例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是一個相對性概念,并不存在一個絕對的評價標準[12]。因此,為全面測度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需要從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不同層面科學設置衡量指標,進而形成具有一定層次結構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構建評價模型進行綜合評價。結合南明區實際情況,從土地利用效率、規劃執行情況和土地市場建設3個方面評價南明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現狀,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5項指標建立評價體系,采用特爾斐法確定各指標權重,結果見表1。
2.4 指標量化與綜合評價
采用多因素綜合評價模型計算南明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評價值,其模型為:
式中,F為南明區土地利用集約度綜合分值;Fi為i目標的集約度分值,Wi為i目標的權重值。其中:
式中,Sij為i目標指標標準化值,Wij為i目標j指標權重值。各評價指標的標準化值采用理想值比例推算法:
式中,Xij為i目標指標現狀值,Tij為i目標j指標理想值,若Xij>Tij,則Sij取值100。各指標理想值是基于貴州省各縣(區)數據平均水平,采用目標值法、經驗借鑒法、專家咨詢法等方法確定,指標現狀值通過南明區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創建工作小組收集的2014年底基礎數據獲取,結果見表2。
3 小結與展望
3.1 結果與分析
由上述評價模型,對南明區2014年底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進行定量化評價。根據南明區具體情況,選取了15個評價指標、5個子目標和3個目標的綜合測算,在綜合設定的理想值條件下,計算得出南明區土地利用集約度綜合分值為91.18分。參照表3,從南明區土地集約利用程度劃分可以看出南明區的土地利用處于高等集約利用狀態。
從南明區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評價結果(表2)看出,南明區土地利用效率(A1)評價分值為91.56分,土地利用強度和土地供應狀況2個子目標評價分值均較高。這表明,南明區作為貴州省會中心城區之一,土地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土地供應情況良好,地均投資和地均產出強度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地均產出強度增長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個百分點,要保持產出強度的高增長率,需要轉變土地利用方式,通過產業轉型升級,切實提高建設用地利用效益。
從表2可看出,南明區規劃執行情況(A2)評價分值為84.72分,處于中上水平,耕地保護效率和土地規劃執行情況均還有提高的空間。一方面,南明區建設用地規模不斷擴張,給耕地保護帶來了巨大壓力,嚴控非農建設占用耕地,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數量質量并重,開展耕作層剝離利用,努力做到經濟發展和耕地保護兩不誤。另一方面,強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龍頭”地位,產業發展、城鄉建設、基礎設施布局、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規劃必須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銜接,規劃編制與實施過程中的公眾參與程度還需增強。
從表2可看出,南明區土地市場建設(A3)評價分值為100分。南明區于2014年度完成了每3年一度的基準地價定期更新工作,通過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土地,出讓地價評估制度落實率高達100%。表明南明區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現狀良好,土地利用發展趨勢較好。
3.2 發展對策及展望
貴州南明區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發展的特點簡而言之是“管好增量、用好存量、提高效率”,用更少的土地資源消耗推動更大規模的經濟增長。
做好規劃、計劃,引領控制。一是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規模、總量強,確保土地資源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空間格局整體協調作為土地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極為重要;二是優化城鄉建設用地布局,最終達到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三是加強城鎮建設用地邊界管控,加強城市周邊管理,將管理的無形之手覆蓋到城市的管理漏洞之中。
切實提高土地利用綜合效率。一是規范園區用地管理、嚴格供地程序。禁止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外設立各類城市新區、產業園區;二是強化工業用地管理。建立調節工業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價機制,適當提高工業用地價格。實行新增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年期制和退出機制;三是推進土地立體開發利用。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間,綜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加大土地的流轉,提高農業產業化、機械化、規模化與加大植樹造林的力度并重。貴州是勞動力輸出大省,大量農民涌入城市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的缺失,農村棄耕現象層出不窮。因此,在不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的前提下,要盡可能地鼓勵土地流轉,鼓勵發展一鄉一品的規模化和產業化農業經濟。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對于城區的土地利用,要時刻牢記以保護為主,通過發展城區林業資源既可以減少水土流失,也可以影響小氣候,使得城市更適宜人們居住。
貴州省山多地少的現實條件,要求在全省全面開展工業企業單位資源占用產出績效評價工作,建立低效存量建設用地退出倒逼機制,構建土地利用績效評價體系,建立健全節約集約用地長效機制。要將“務求節約,勤踐于行”真正地落到實處,深入人心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何芳,吳正訓,HE F,等.國內外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研究綜述與分析[J].國土經濟,2002(3):35-37.
[2]王寶銘.城鄉土地評價[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102-140.
[3]成舜,白冰冰,李蘭維,等.包頭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潛力宏觀評價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2003,32(3):271-277, 280.
[4]高雪.貴州土地資源狀況與可持續利用原則[J].貴州農業科學,2002,30(3):74-76.
[5]鄧大才.“圈層理論”與社會化小農――小農社會化的路徑與動力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8(1):1-7.
[6]李純英.從韋伯的工業區位論看我國鄉鎮企業的發展與布局[J].調研世界,2004(6):14-15.
[7]趙小風,黃賢金,陳逸,等.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研究進展[J].自然資源學報,2010(11):1979-1996.
[8]康傳勇.《管子》與《齊民要術》生態農業思想比較[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5(2):76-78, 92.
[9]嚴清華.《沈氏農書》經營管理思想初探[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6):45-48.
[10]喬陸印,周偉,曹銀貴,等.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生態經濟,2010(6):31-34.
關鍵詞:地方高校;教育國際化;廣州醫科大學
地方高校是指隸屬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由地方行政部門劃撥經費,依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地方的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高校[1],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而言,地方高校有兩類,一類是省屬地方高校,另一類是市屬地方高校。本文中的地方高校是指由地市級(自治州)地方政府(或稱第三級政府)出資興辦的、接受省政府(教育廳)和地方政府雙重領導(通常稱為“省市共建”)的公立本科地方院校。
地方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大學的核心競爭力突出表現在學校的人才培養水平和科學研究能力兩個方面。地方高校推進國際化有利于師資、課程、知識等發展要素與國際接軌。地方高校可以吸取國際經驗,加強國際合作與競爭,增進協同創新理念和實踐探索,提高人才培養水平進而提高大學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地方高校在推進國際化的進程中,受到自身定位(服務于地方發展)、人才培養方向(為地方培養人才)、有限的資金投入等因素的影響,其國際化水平與其改革發展的現實需求還有較大差距。
廣州醫科大學是一所以醫學為主的單科性本科教育的地方院校。近年來,學校實施國際化辦學戰略,把國際化辦學納入學校“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了擴大對外交流、提高對外交流合作水平的發展方向。在管理體制上,學校成立了國際教育學院,從人員編制、辦公條件、外事經費等方面給予國際化辦學工作充分的重視和支持。廣州醫科大學在國際化辦學方面的探索,為廣州落實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和建設區域中心城市提供了醫療衛生方面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對由點到面推動廣州地區高等教育國際化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一、課程國際化
課程對高校和學生群體的未來發展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課程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州醫科大學從2011年開始開展本科教育國際化辦學改革試點工作,在課程設置、教材建設等方面不斷革新,積極構建國際化課程體系。一是創新臨床醫學精英人才培養模式。廣州醫科大學從2010年開始設立臨床醫學專業統籌實驗班――“南山班”(以鐘南山院士的名字命名)。學校集中優質教學資源,實行小班制、導師制、全英教學制、學生早臨床制,并取得了積極的成效。2013年成立的“南山學院”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薦優秀學生到國外名校攻讀博士學位或參加海外交流項目,旨在培養具有寬厚的人文素養、較高的科研素質、廣闊的國際視野的臨床大夫、臨床工作管理者和臨床科學家。二是加大國外原版教材的引進力度(如國外名校的醫學課程體系和教材)。廣州醫科大學鼓勵教師積極開展全英語或雙語授課,目前使用了37本原版英文教材。通過國際合作,學校以“南山班”為龍頭,建立了國際化課程體系。
二、教師國際化
沒有國際化的師資,就不可能有國際化的教學和科研[2]。大學教師的國別構成、學緣結構、學術觀點等方面的多元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基礎。廣州醫科大學通過“引進來”與“送出去”的策略打造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廣州醫科大學通過各種方式在全球范圍內招聘優秀教師,比如長江學者、珠江學者、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并讓他們活躍于二級學院的科研前沿和教學一線,進而提升學校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學校還注重培養本校教師。第一,積極創造各種條件將本校教師和管理人員送到國外進修學習。幾年來,共送出12批次205名教師和管理干部(占全校教職工的37%)到美國、法國、新加坡等國家的知名高校進行培訓,有效地促進了教職工教育和管理理念的國際化,進而提升了學校的國際化辦學水平。由于培訓成效較好,廣州醫科大學多次被評為“廣州市出國(境)培訓先進組團單位”。第二,長期在校內開設為期4個月的英語強化培訓班,由具有博士學位的外籍專家授課,每期遴選6~8名骨干教師或管理干部。目前,共培訓了近百名中青年教師,占專任教師的25%,切實提高了教師隊伍的英語水平和全英授課能力,打造了全英教學的中堅力量。
三、學生國際化
(一)開展多元化的國際合作項目
醫學教育國際化不是單向的過程,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借鑒、相互影響的過程。廣州醫科大學積極引進和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并與本校實際情況相結合,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和國際聲譽。學校以國際合作項目為載體,8個學科的專業實現了與境外高校優質專業的對接并建立學分互認機制,5個碩士和博士項目與國外名校聯合培養學生,課程對接促進了學校課程的國際化[3]。例如,學校與英國愛丁堡大學成立了“廣醫-愛丁堡醫學教育聯盟”,開展多層次合作與科研合作,包括聯合培養本科生、研究生,定期舉辦醫學國際教育論壇。
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醫學教育體制不盡相同,一般醫學專業無法跟國內外高校的醫學專業直接對接;且受地方高校學生英語水平的限制,醫學院校無法通過國際交流項目大批量輸送學生出國交流。因此,廣州醫科大學創新學生海外學習交流項目形式,與境外姊妹學校聯合開展方式多樣的暑期海外游學項目。項目類型主要有三種。一是暑期臨床醫學專業游學團,選派師生參加姊妹高校暑期臨床醫學專業游學團。二是利用假期到境外醫院見習的學生交流團,學生可以獲得實習學分。三是“以問題為本的學習(PBL)課程體驗”活動。
近兩年來,廣州醫科大學共派出100多名學生參加各類國際合作項目和游學項目,還設立專項獎學金,鼓勵更多的學生參加多元化的國際交流項目,開拓學生視野,擴大師生對外交流的范圍,增進與境外友好學校的相互了解。
(二)營造多元文化校園
廣州醫科大學自2010年開始招收來華留學生(臨床醫學),為他們提供全英授課,目前吸納了100多名來自印度、尼泊爾等10個國家的留學生。學校還以招收國際留學生為契機,積極營造多元文化校園,探索醫學教育國際化。學校參照醫學教育國際標準,根據留學生來源國家對醫學的需求及留學生畢業后回國或到第三國服務的要求,制訂外國留學生教學計劃,對課程安排、考試管理、成績評定等方面做出必要的調整。此外,學校引入國際承認的學生考核評價標準,注重形成性評價,采用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SCE)等國際公認的醫學教育評價模式,全面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
四、科研國際化
很多高校旨在通過科研的國際合作,培養熟悉國際慣例并能融入國際社會的科研人才,引進國際科研技術,推動本土的科技創新。然而,地方高校的科研投入有限,不可能在所有領域和學科與重點高校進行競爭,只能在投入許可的范圍內, 結合本土的科研優勢與國外頂尖科學家或團隊進行合作,形成局部優勢,力爭在短期內打造具有前沿水平的學科,從而提升學校的科研實力。
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帶頭人鐘南山院士是近十幾年來推動中國呼吸疾病科研與臨床醫療走向世界前列的杰出領頭人之一。鐘南山院士和他的團隊重視與國外科學家的團隊合作,與國外高校、實驗室成立了“中美肺癌聯合實驗室”“中國-加拿大呼吸疾病研究聯合實驗室”等,形成了協同創新的科研合作平臺,在國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SCI論文,實現了科研和臨床領域的創新。自2012年起,廣州醫科大學與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霍夫曼教授的團隊合作,成立了“中-法霍夫曼免疫研究所”。該研究所將建設與國際接軌的實驗平臺,組成國際化的科研團隊,與國外實驗室聯合培養有潛力的青年科學家和學生。
通過整合全校科研實力,加強國際合作,廣州醫科大學積極促進高端醫學學術交流,提升大學的科研水平和國際知名度。近兩年來,以廣州醫科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發表的SCI論文達到277篇。此外,為促進國際學術交流、了解專業前沿動態,廣州醫科大學充分利用對外合作資源,舉辦國際學術會議,為學校學術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和國際化水平。其中,兩年一屆的“廣州-愛丁堡醫學教育論壇”在廣州和愛丁堡兩地輪流舉行,促進了中英兩國醫學教育者的交流與合作。高水平的學術會議不僅介紹了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也促進了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學者之間的交流、對話及合作,提升了相關學科的研究水平及國際影響力,為學校師生獲取大量最新的醫學信息和先進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國際化平臺。
五、小結
廣州處于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這使得廣州醫科大學在推進教育國際化的過程中具有先天的區位優勢。《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提出,2020年把廣州建設成為國際化區域中心城市,放寬與境外機構的合作辦學權限,鼓勵開展全方位、寬領域、多形式的智力引進和人才培養合作,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借助廣州建設中心城市的契機,廣州醫科大學有較多機會與境外大學和科研機構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
在推進國際化的進程中,廣州醫科大學注重利用多種國際化要素。廣州醫科大學以廣泛的國際交流活動和專業的國際學術會議為基礎,推動實質性科研合作,建立優質國際合作項目,并在項目合作的基礎上進行課程對接,促進師生的國際交流;通過建立國際科研合作平臺,引進國際優秀的科學家和科研工作者,提高學校的科研水平,并在科研合作的基礎上與國外實驗室聯合培養研究生,互派青年教師到對方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積極召開國際學術會議,擴大學校影響力;以招收留學生為切入點,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提升辦學層次。
通過大力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廣州醫科大學擴大了學校的開放程度,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國際合作交流局面,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學校實際情況、具有地方院校辦學特色的教育國際化道路,為培養與建設廣州國際化區域中心城市所需人才相適應的、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醫藥衛生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地方高校在推進國際化辦學的過程中還面臨著國際交流專項資金不足、參與國際交流學生比例較低等問題,如何搭上廣州建設國際化區域中心城市的順風車,繼續深化國際化辦學并推動自身的發展,是值得進一步研討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趙芳林.地方高校辦學特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