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月亮的詩句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復習內容
四上小語教材中有詩歌七首,分別是:《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元日》《江雪》《風》《老師,您好!》和《秋天》。其中現代詩兩首,古詩五首;七首詩中有三首是描寫秋天景象,有兩首詩描寫了月亮。
二、教學設計
(一)導入
1.今天我們上一節復習課,復習本學期學過的詩歌?;貞浺幌?,這學期學過哪些詩歌呢?
2.喜歡玩游戲嗎?這節課就用闖關游戲的方式來復習。那就讓我們進入第一關!
(二)闖關游戲復習詩歌(答對為小組加星)
第一關:知詩人。(出示詩題)這么多詩歌,都是誰的作品呢?猜詩人,說出處,看誰最厲害!
第二關:看圖背詩。(1)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古來詩畫是一家??磮D背詩,請看圖?。ǔ鍪尽督凡鍒D)(2)“三分詩,七分讀”,誦讀《江雪》的時候,還要注意抑揚頓挫,誦出節奏和韻律來,誰來挑戰?
第三關:吟詩作對。(1)古人常說,吟詩作對,給你上句,你能對出下一句嗎?(2)吟詩吟得好,對也對得妙!光背詩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動動手,寫下來。每組請一位同學到黑板前來寫,其他同學拿出復習紙寫,必答題兩句。
第四關:解詞句。(1)這些詞語的含義你都了解嗎?(嬋娟、屠蘇、桃符、瞳瞳日)(2)還有一些帶點字詞,對我們理解古詩有著重要的意義,說說帶點字詞意思,詩句又是什么意思?①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②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③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④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第五關:用詩句。如果我們在說話、習作時能恰當運用這些古詩,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今天,老師也希望你能把所知道的詩句巧妙地引用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詩句?①這場大雪過后,一片銀松雪柳,真是____。②秋天的夜晚,明月東升,我和爸爸到湖邊散步,湖面風平浪靜,這美景讓人想起:_______。③中秋佳節,我望著明月,思念著遠在北京的表弟,心想:______。④大年初一早上,家家戶戶都在忙著張貼春聯,真是:________。
第六關:悟詩情。詩人是描繪心靈的畫家,每首詩都表達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你還記得這些詩歌表達的感情嗎?請你讀一讀,連一連。(出示詩題及詩歌表達的情感內容,讓學生連線)
第七關:秀積累。(1)今天,我們復習了7首詩歌。在這7首詩中,有3首詩描寫了秋天,它們是哪幾首呢?你們還知道哪些描寫秋天的詩?(小組可以討論)(2)還有兩首詩描寫了月亮,你知道哪些寫月亮的詩?
第八關:秀表達。(1)同學們,詩人通過寫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當我們想表達自己情感的時候,也可以寫詩,你們也可以做小詩人。我們進入最后一個環節,請拿起筆,模仿《秋天》的片段,任意選一個季節,創作一首屬于自己的小詩。(2)生自由作詩,師巡視。(3)學生讀詩,展示。沒寫完的可口頭說出來。
(三)總結
看看爭星榜,4個小組都有精彩的表現!給自己鼓鼓掌!我們再用掌聲恭喜優勝小組!這節課我們一起復習了本學期學過的7首詩歌,希望同學們在課后繼續復習鞏固。
三、案例評析
1.有意思。教學中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維持,已得到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運用游戲寓教于樂、輔助教學,也成為廣大教師常用的手段??蛇@樣的手段在復習課中卻很少出現。現今的復習課大多成為枯燥、無趣的代名詞,老師在教學中常以大量的機械重復訓練來代替系統的復習和整理,雖然在知識技能上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時也帶來了思維上的僵化和情感態度上的“熟能生厭”的負效應,因此,復習課中關注學生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如“詩歌復習”一課,教者從兒童的視角設計“闖七關”游戲式的復習課,從復習內容的引入到復習內容的展開和拓展運用,既有刺激又有挑戰,每個環節都充滿著“趣、活、效”,從而達到詩歌復習課的基本目標,即本學期詩歌知識、積累上量的增加、內容的進一步理解,還有學習詩歌方法技能上的“熟能生巧”;達到詩歌復習課的發展目標,即情感態度上的“熟能生愛”。
2.有意義。
(1)明確復習目標。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應當“學到什么程度,達到什么質量標準”。提高復習課的效率,確定適切的教學目標尤為重要。選擇什么樣的教學目標,要依據教材內容、《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及學生年齡特點來確定。從上面的復習課教學設計上看,教者設計時從看“課”到看“本”,注意全面把握;從看“點”到看“線”,注重內在聯系;從看“知”到看“能”,注重能力提高,教學目標非常明確:①通過闖關游戲的形式進一步激發學生詩歌復習的興趣。②通過“看圖背詩”“吟詩作對”等環節的設計,復習、鞏固本學期七首詩歌,誦讀、積累詩歌。③通過“知詩人、解詞句、悟詩情”等環節設計,引導學生再次感受詩歌寫作背景及表達的情感,增進對詩歌的理解,鞏固理解古詩的方法。④內外鏈接,豐富積累;學用結合,讀寫實踐。
(2)掌握學習有法。語文課程要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得到能力上的提升,除了要根據智力價值選擇知識外,另一個關鍵是必須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方法比知識更重要。①教師教有法。如教學設計的第二關:看圖背詩,教者選擇了闖關游戲的方法引導學生復習、背誦學過的詩歌,有效激發學生參與激情;在引導學生背誦時,選擇了圖文結合,看圖背詩,既符合學生學習的規律,也與詩歌“詩畫不分家”對應;引導學生邊看圖邊想象詩句,是為了讓學生能抑揚頓挫背出詩句,誦出節奏和韻律來。在整個“詩歌復習”教學設計中,教者始終注意從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枯燥地方有游戲,難點地方有引導,空白地方有拓展,延伸地方有運用,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鞏固知識,學習方法,積累知識,運用實踐。②學生學有法。詩歌的復習,不是讓學生簡單地讀讀背背,而是要在復習的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學古詩、理解古詩的方法。如“解詞句”部分,教者復習的不僅是對詩句、詞語含義的理解記憶,更是引導學生掌握利用圖、抓住一些有特殊含義的詞來理解詩句情感的方法。類似于這樣設計的,在“詩歌復習”的每個環節,都有不同程度體現。如看圖背詩,意在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學古詩的方法:借助插圖,展開想象;再如用詩句,引導學生學會學以致用的方法,掌握在不同的語境中運用詩句,增進對詩句的理解。
摘要:小學古詩教學,要仔細推敲,抓住詩中的“眼”,進行精妙解讀,從而激發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和學習空間,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也加深教師的文化底蘊。
關鍵詞:古詩;詩眼;詩句;解讀
俗話說,文有文言,詩有“詩眼”。古人寫詩講究煉字,許多詩中 都有一些特別值得重視的詞,或使 詩句形象生動,或增強詩句感染力, 這些詞,往往被稱為“詩眼”。 詩歌形 象的鑒賞,意境的把握,思想內容的 評價以及表達技巧的分析,都離不 開對關鍵詞的把握和理解,把握“詩 眼”,常常成為解讀詩歌的鑰匙。凡是“詩眼”,用字都很高妙。就應學會巧抓“詩眼”和體會“詩眼”,這樣才能更好地領悟詩的豐富含義和感受詩的無窮魅力。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古詩兩首》這篇課文,我在教學時就進行了嘗試,巧抓“詩眼”,對古詩進行了精妙解讀。
第一首: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在細讀這首詩后,我找出“和”是這首詩的詩眼。“和”即“和諧”之意。全詩圍繞一個“和”字寫出了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輝應,顯得多么和諧自然。無風的湖面平靜得如一面沒經過打磨的銅鏡。從遠處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蒼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銀盤里盛放著一枚青螺 ,相得益彰,就像是一件絕妙的意思書品。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湖光秋月兩相和”,第一句是寫湖光與月色的“融和”。它們交相輝映,恰如其分的融合在一起。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如月光;皎潔明亮的月光,柔似水;水中有月,月融水中,那么和諧,那么自然。
“潭面無風鏡未磨”,第二句是寫湖水的“柔和"。湖面上一絲風也沒有,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湖面的光線既不刺眼,也不昏暗,而是那么“柔和”,朦朦朧朧,隱隱約約,如同仙境一樣。讓人陶醉,令人神往。這兩句詩形象生動地寫出來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面風平浪靜的景象。詩人置身于岸邊,仿佛自己就是那景中的一份子,渾然忘我,天人合一。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钡谌⑺木涫菍懚赐ド剿摹扒珊汀?。在如水的月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遠望去,君山就像一枚小巧玲瓏的青螺放在了銀色的盤子里,恰到好處,惹人喜愛。在這里作者把洞庭湖水比作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洞庭山水相得益彰,巧妙結合,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讓我們不由得想把它捧在手中,把玩不已。
詩人內心的“平和”。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與明朗的月色交相輝映。湖面風平浪靜,波光閃動,像一面沒有磨過的鏡子。在作者眼里一切都是平和寧靜的,山水有情,心中有愛,遠遠望去,湖中翠綠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銀盤中一只小巧玲瓏的青螺呀,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只有詩人內心充滿了祥和恬靜。一幅和諧寧靜的洞庭月夜圖就才會呈現在我們眼前。景由心生,這是作者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
第二首古詩: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此詩的詩眼是“流”。全詩圍繞一個“流”字描寫了峨眉山的月色、秋夜、江水等自然景色,抒發了詩人對友人的懷念。全詩優美動人,充滿詩情畫意,思緒波瀾起伏,恰似流不盡的滔滔江水,綿延不斷,訴說著詩人無盡的思念。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從清溪出發奔向三峽,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峨眉山月半輪秋,' 首句是寫月亮隨著時間的推移“移動”(流)。作者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的夜晚。雄偉的峨眉山上,半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山頭?!鞍胼啞鼻镌露且惠?,并且它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行船的前進,那“半輪”月也在漸漸地變化。月兒時而鉆進云里,時而躲在山后,影影綽綽,撲朔迷離。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
“ 影入平羌江水流?!贝尉涫菍懺铝恋挠白与S著江水而“流動”(流)?!坝啊敝冈掠?,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緩緩流去;而隨著月影的晃動,江水也在徐徐地流動。正可謂月隨水流,水隨月動 。一幅變換迷離的景色呈現在我們眼前。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絕妙。
“發清溪向三峽,”第三句是寫詩人的行蹤在“變動”。他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詩人馬不停蹄,行色匆匆,甚至都來不及仔細欣賞,用心品味周圍的美景,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展現在讀者面前。
一、《詠柳》唐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1、關于作者:賀知章 字季真,號四明狂客,主要擅長寫絕句。另外一首《回鄉偶書》也廣為流傳。
2、這首《詠柳》是一首詠物的詩,通過對于柳樹的描寫,贊美了春天給大地帶來的勃勃生機。
3、相關考題
(1)本詩中妝的意思是_________(打扮),絲絳________(用絲編成的繩帶)
(2)本詩中運用了(擬人,比喻,設問)的修辭方法。
(3)詩人把(春風)比作一把剪刀,形象,富有美感。又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
二、《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1、《古朗月行》:朗月行是一個樂府古題。李白用了這個題目所以叫“古朗月行”,但李白并沒有襲舊,而是自成以風格。尤其是前四句,通過簡單的文字寫出了兒童對于月亮懵懂的認識。
2、李白是我國歷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這首詩同樣通過豐富的想象和神話傳說的巧妙結合,表現了一個神奇而又合乎情理的藝術意境。
3、相關考題。
(1) “又疑瑤臺鏡”中的“疑”和“疑是地上霜”的“疑”都是(懷疑)的意思,這兩句詩分別出自李白寫的(古朗月行)和(靜夜思)
(2)李白的這首小詩寫得是他小時候對月亮的看法,詩人把月亮比作(白玉盤)和(瑤臺鏡),十分幼稚而可愛,語言質樸,比喻有趣。
(3)詩中(又疑瑤臺鏡)這一句借助神話傳說,表現了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特點。
三、《鋤禾》 唐 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1、這首詩又叫《憫農》,作者唐代詩人李紳?!稇戅r》共兩首,這是其一。詩的重點是寫農民的辛苦,并告誡人們要愛惜糧食。
2、相關考題
(1)這首詩當中的名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誡人們要(珍惜糧食,不要浪費)。
(2)詩的開頭描寫了烈日當頭(農民)的辛苦,提醒人們(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詩歌表達了對農民(敬重與同情),詩人范仲淹《江上漁者》中也有兩句詩寫出了勞動人民的饑苦,這兩句詩是(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3)請說說你讀完這首詩的感受。
四、《憫農》其二 唐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1、譯文:春天中下一粒種子,秋季能收萬顆糧食,全國都沒有閑置的土地,但仍然有農民餓死。
很多學生,直譯這首詩是沒有問題的。但農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遭遇呢?既然收了那么多糧食,為什么還會有農民餓死呢?這實際上是封建社會的剝削制度造成的悲劇。
2、相關考題
(1)《憫農》二比《憫農》一更加深刻,對農民的辛勞及悲慘命運做了真實的描寫,你有什么感想請說一說。
(2)詩中第(1)句寫春種,第(2)句寫秋收。春華秋實概括了(農民)生產糧食的(辛苦)?!耙涣K凇?和“萬顆子”形成鮮明對比,表現了農民勞動(創造的巨大財富)。
五、《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作者:王之渙 字季凌。是盛唐時期的詩人。
2、重點詞語解釋:
(1)鸛雀樓:是在現在山西省永濟市西南,因為經常有一種叫鸛雀的鳥在上面棲息而得名。
(2)依:傍著 盡:消失 窮:達到極點 更:再。
3、相關考題。
一、品味語言,逐詞解讀
古代詩詞的語言十分凝練,可以說,每一個字詞都是不可或缺。我們在解讀詩詞時,不能遺漏字詞,要逐字逐詞,準確地去品味、解讀詩句。
品味語言,首先要能翻譯詩句的大致意思,理解詩詞的表層意思,明確詩中所寫的時間、人物、事件等。如崔顥《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翻譯時就要注意詞語的倒裝,可譯為“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江邊的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芳草萋萋,碧綠而茂盛”。由于聲律的要求,押韻、平仄和對仗的工穩,此句中“歷歷”“鸚鵡洲”就運用了倒裝的方法,在翻譯時就要調整位置。要進行準確的翻譯,就要讓學生先知道古詩的語言特點,掌握一些翻譯技巧,尤其要注意詞語的倒裝與省略部分。
品味語言,其次要能進行充分聯想和想象,揣摩其言外之意。古詩中,常講求“言有盡而意無窮”,就如音樂求弦外之音,又如繪畫求象外之趣。語言作為思維的工具,有其局限性,有時不能夠完全表達人們心中所想,所以古詩語言含蓄、豐富。聯想與想象的過程,其實就是豐富詩意,對詩意進行再創造的過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里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單獨去看每一個詞,似乎沒什么特別的意味,而聯系起來看,其構筑的意境就有了一種十分濃重的凄涼悲苦的意味,表達出詩人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思考“言外之意”,主要是要把詞語本身與所在語境、相關鑒賞知識聯系起來,思考其在描寫形象、運用技巧、表達情感等方面的表達效果。
品味語言,有時還要考慮其在詩歌結構、表達情感方面的意義。很多古詩,詩中都會有一個最能表現其情感意味、精神內涵的字或詞或句,即所謂的“詩眼”“詞眼”。如王安石《葛溪驛》:“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痹谶@首詩中,詩人的心緒集中體現在“亂”字上,全詩圍繞“亂”字展開敘寫:首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煩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一步寫“亂”蓄勢;頸聯轉寫憂國之思,以天地凄涼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煩亂的心情更加推進一層;尾聯用襯托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因此,“亂”可謂此詩之“詩眼”,是理解全詩情感的關鍵。
二、辨明形象,由象而境
詩歌是文學的,它除了講究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表情達意之外,還大量借助生動的形象來展示意境并傳達情感。因此,深入細致地辨明詩中的形象,由形象而意境而情感,也是解讀古詩的重要步驟。形象因寄予了作者的情感而成為意象,這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物象。在古詩中,一些意象由于被眾多名家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來表現某種相似的情緒,從而有了特定的內涵,成為了具有相對固定意味的傳統意象。這里,一般分以下三類形象。
一是人物形象,包括主人公的形象和作品刻畫的人物形象兩類。辨析這類形象時,主要依據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及詩中的景物描寫來把握。如張口《竹軒詩興》:“柴門風卷卻吹開,狹徑初成竹旋栽。梢影細從茶碗入,葉聲輕逐篆煙來。暑天倦臥星穿過,冬晝閑吟雪壓摧。預想此時應更好,莫移墻下一株梅?!比娡ㄟ^對“竹軒”“柴門”“狹徑”等簡樸清幽的生活環境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日常生活的閑適自得;通過“倦臥”“閑吟”等反映了詩人灑脫的生活態度;通過“竹”“雪”“梅”等意象表現出詩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全詩塑造了閑適、灑脫、高雅的詩人形象。
二是事物形象,此處指“詠物詩”中用以表現詩人品格節操或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自然萬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鳥蟲魚,都可成為詩人描寫的對象,都可以寄托詩人的感情。這一類形象,要注意從物、人一體的角度思考,提煉事物特征,挖掘內在品質、精神。如楊萬里《三花斛三首?右蘭花》:“雪徑偷開淺碧花,冰根亂吐小紅芽。生無桃李春風面,名在山林處干家。政坐國香到朝市,不容霜節老云霞。江芳圃蕙非吾耦,付與騷人定等差?!痹娭械挠姨m花在冰天雪地里競相綻放,雖然鮮為人知,卻充滿了勃勃生機,表現出不畏嚴寒、高雅圣潔的品性。右蘭花因為江蘺、圃蕙任憑文人騷客評價定而不屑與之為伍,詩人以此含蓄地表達追求高潔情操的愿望。
三是景物形象,指寫景抒情詩或雜詩中的一般景物。“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語是人物感情的外在表現,“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景物形象既包括一個一個的形象即意象,也包括多個形象組成的畫面、意境等。如辛棄疾《水調歌頭壬子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上作》中“余既滋蘭九畹,以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句,蘭、蕙、菊引自屈原《離騷》,都是花草,在詞中都用來象征詞人高尚、純潔的品格和節操。當然,對于詩中出現的意象,我們必須認真辨析,因為同一個意象在不同的詩中傳達的情感也可能是不一樣的。如“柳”這一意象,可表示依依惜別的深情,與送別有關,但有時不表示此意。如白居易《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此詩表達的是對春柳的痛惜和人才埋沒的感慨,通過描寫春柳的風姿可愛和無人可屬,盡顯凄涼之情。而白居易《勤政樓西老柳》:“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開元一枝柳,長慶二年春?!贝嗽妱t表現詩人對歷史變遷、自然變化和人世滄桑的感慨,詩人以牽馬臨風立于老柳樹之旁的凄清圖景表達了這一情感。
三、分析技巧。熟能生巧
為了刻畫形象,表達情感,詩歌需要運用多種表達技巧。表達技巧是―個寬泛的概念,可以說,為了達到詩人的寫作目的,詩人所運用的所有手段都可歸入表達技巧的范疇。一般而言,表達技巧包括表現手法、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章法結構等方面的技巧。能否準確辨析詩中運用的表達技巧,是評價考生能否深入解讀一首古詩的重要標準。
表現手法,古詩中常見的有襯托、烘托、托物言志、借古諷今等。如朱熹《次韻雪后書事二首(其一)》:“惆悵江頭幾樹梅,杖藜行繞去還來。前時雪壓無尋處,昨夜月明依舊開。折寄遙憐人似玉,相思應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鴉起,卻望柴荊獨自回?!痹谶@首詠梅詩中,作者幾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環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以此來表現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表達方式,包括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具體而言,有描寫方法,如正側結合、虛實結合、動靜結合、點面結合等;有抒情方法,如直接抒情、間接抒情等。如張炎《鷓鴣天》:“樓上誰將玉笛吹,山前水闊暝云低。勞勞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賣餳時,故鄉惟有夢相隨。夜來折得江頭柳,不是蘇堤也皺眉?!痹~的上闋,作者借樓上笛蘆、迷蒙山水、千里燕子、兩中梨花等,采用用典、對偶的手法委婉地表達了愁苦的思鄉之情。從抒情方式說,是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
修辭手法,常見的有比喻(通感)、擬人、夸張、借代等。如韋應物《秋齋獨宿》中的“山月皎如燭,霜風時動竹”,第一句運用比喻,將月亮比作蠟燭,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月亮的皎潔。而招兵問《和韋蘇州(秋齋獨宿)》中的“冷暈侵殘燭,雨聲在深竹”,第一句寫冷冷的月光,侵入將要燃盡的蠟燭,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環境的凄冷。
章法結構,指詩歌的結構技巧,如曲筆人題、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等。如蘇軾《東坡》:“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詩中的第一句是全詩的鋪墊,描繪出一幅雨后東坡月夜圖,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氣氛,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
解讀古詩,辨析古詩的表達技巧,不僅要能夠準確地指出運用的技巧,而且要能分析其表達效果,懂得一般分析的步驟。
四、體悟情感,綜合揣摩
大多數古詩,其寫作的目的是抒情,所謂“詩言志”,“不平則鳴”。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是閱讀詩歌的終極目的。因為,情感是詩歌的生命,把握詩歌的情感,就是理解詩歌所表現的生活內容,探尋其情感基調,分析其社會意義,評判其思想內涵。把握情感內涵,是解讀古詩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國古代詩歌蘊含豐厚的情感內涵,就其所反映的情感類別而言,常見的大致有憂國傷時、建功報國、思鄉懷人等。
一、導入“設境置懸”,激發閱讀興趣,“走近”文本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本实膶?,生動的“開課”,能創設美妙的情境,設置引人入勝的懸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能使學生主體有種迫不及待的閱讀欲望,較快地進入角色,“走近”文本。
1.在配樂朗讀中“走近”文本
動聽的音樂,美妙的聲音能營造良好的氛圍,再現真實情境,引領學生較快地進入角色?!抖吃隆肺襁B綿,抑揚頓挫,催人奮進。課文再現了盲人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知道了這首音樂的創作背景,沉浸在樂曲旋律中的學生帶著一種感動,一份投入,很快地進入了角色。
2.在夸張板畫中“走近”文本
形象的夸張板畫配上恰當、合適的懸念設置,不僅能給學生耳目一新的直覺,而且能激發探究閱讀的欲望?!独呛托⊙颉芬晃?,開課以狼和小羊形象、直觀、夸張的兩幅板畫的出示,很快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接著,學生在老師的“兇惡的狼和溫和的羊之間會發生什么事情”的問題中“急不可耐”地“走近”了文本世界――初讀。
3.在影像資料中,“走近”文本
有些課文,因為學生知識基礎,生活閱歷所限,要讓學生很快地進入角色,理解課文,有一定難度,如果借助影像資料,這一困難便會迎刃而解。《海天驕子》一課導入時,教者播放《新聞聯播》“海天驕子――柏耀平”影像資料片段,學生很快建立了相關軍事知識儲備。
二、精讀“以讀攻讀”,讀中感悟,讀中建構
閱讀時,學生在多向、多元的對話中建構知識,形成語文素養。而閱讀教學中的這種對話,它的基礎和核心只能是讀,只能是學生自己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感悟,讀中建構。
1.讀而誦,在讀誦中培養語感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可見古詩教學應重視朗讀。“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村晚》),詩句意境優美,充滿童趣。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多形式的朗讀中增加古詩文積淀,感悟古詩的音樂美、韻律美、意境美。
2.讀、做交替,在讀做中加深理解
朗讀的同時借助身體語言,輔助適當的動作,在做中體驗,在讀中加深理解,這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狐假虎威》一文中的“竄”“撲”“跟”“帶”“扯”等體現老虎兇狠,狐貍狡猾的詞,我們可以先讓學生做一做,利用形象直觀的動作來體會,而后再引導他們讀一讀。這樣在讀與做的互補交替中,豐富體驗,加深理解。
3.讀而思,在“對話”中增加積淀
閱讀課堂不僅要書聲瑯瑯,更要靜思默想。不僅要讀更要“閱”,用眼看,用心想,全身心地融入文本世界,理解、揣摩?!抖吃隆氛Z言優美、含蓄、雋永,真摯感人。精讀時我引導學生帶著“他在二泉邊聽到什么?想到什么?”問題靜心默讀,用心與文本對話。
三、“結課”耐人尋味,“曲終”而情未了
所謂“結課”,是指一節課的結尾?!敖Y課”是否“出彩”、恰當,也是一門藝術。閱讀課堂應重視課的結尾藝術,好的結尾往往是“言雖盡而意無窮”,“曲終”而“情未了”。
1.評頭論足,升華認識,深化主旨
課的結尾,引導學生從文中走出來,評評文中的任務,談談讀后的感受,能升華認識,深化主旨。《狐假虎威》一文形象生動,寓意深刻。結課時引導學生評評狐貍和老虎各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從課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發?這樣“結課”環節中設置的問題,緊扣文本,在老師的引導下,實現了學生思維火花與文本整體的撞擊和融合,使學生的思維向著全面、深刻的方向發展。在“跳出文本”的同時,提高了認識。
2.延伸課外,開闊視野,豐富閱讀
從課內走向課外,強化課內外結合,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建立開放的語文學習新體系是語文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锻隆芬徽n,文中出現多句描寫月亮的語句。結課時,我讓學生一方面查閱古詩補全文中出現的詩的前兩句或后兩句,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去有意識地分類積累所學的有關山的、水的、季節的詩,豐富古詩的“內存”。
3.循文練筆,在續寫中提高寫作能力
葉圣陶說過:“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材是教學的出發點,而不是終點?!段覒摳械阶院啦艑Α贰逗倩⑼穬晌慕Y課,我留下一個回味性的假設――“如果小駱駝與小紅馬再次相遇”“狐貍和老虎再次碰到”,又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呢?同學們想象一下,課后續編一個故事。這種循文練筆的實踐,充分利用了“課例”,實現了課內與課外的完美結合,提高了學生的習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