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教學實施

教學實施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學實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學實施

教學實施范文第1篇

關鍵詞:化學; 探究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8-015-001

探究式教學方法是以探究為基本特征的一種教學方式,是指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與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內容,以學生周圍環境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的教學方式。運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能較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與信心,下面筆者結合教材來簡要分析如何運用探究式的方法進行教學:

1.探究式教學法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運用探究式的教學法進行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采取“填鴨式”教學,只注重講授考試題型,而忽視了教材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會使學生認為學習化學對于自己沒有什么用處。那么,教師就要針對學生的這些情況,結合化學學科的特點,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合理地運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與課前的準備是分不開的。而化學又是一門非常貼近生活、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的課程。在教學設計中就必須符合化學學科的特點,必須符合化學以實驗為基礎的要求,多運用實驗教學、探究式學習的方法,來進行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鍛煉,并且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教學。這樣就使學生感受到化學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并且學習化學對我們的生活會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現在,我們就以“奇妙的二氧化碳”為例,說明運用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對于二氧化碳,同學們在自然課中已經接觸到了,如果只是簡單枯燥地復述介紹一下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其性質,那么就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化學的興趣與積極性。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注意在學生了解二氧化碳部分知識的基礎上,注意用實驗及探究式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因為在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應用很廣泛。為了讓學生了解二氧化碳的應用與存在,就可用在夏天解渴的汽水來驗證。為什么喝汽水會使人感到涼爽?在汽水里有什么呢?同學們會很感興趣。我們就用探究式學習的方法來教學。打開一個汽水瓶的蓋子,塞上帶導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振蕩汽水瓶,就會發現汽水瓶里涌出大量氣泡,而裝澄清石灰水的試管里也有氣泡涌出,并且澄清石灰水也變渾濁了。那么,此時提出問題:為什么汽水瓶會涌出氣泡?為什么澄清石灰水會變渾濁?并讓學生思考,這樣就讓學生真實感受到了汽水瓶里有二氧化碳的存在。這樣,就使枯燥的教學內容生活化、趣味化,既讓學生易理解,又提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濃厚的學習興趣。在講解二氧化碳知識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做一些趣味實驗來增強學生的興趣,例如我們可用雞蛋和食醋來驗證雞蛋殼的成分。把食醋倒入裝有雞蛋的燒杯中,隔一段時間以后,雞蛋殼上有氣泡附著,并且雞蛋上浮了,過一會兒,雞蛋又下沉,接著又上浮,反復幾次。同學們會對這種趣味實驗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會對其中的現象進行思索,這樣既讓學生學習了二氧化碳的生成,又讓學生明白了生活中的一些化學現象。

通過上述事例,可發現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與學習積極性的提高,都與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采用何種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是分不開的。一種好的教學設計,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培養,興趣得到提高,并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化學與自己密不可分,能解釋生活中涉及的化學現象而欣喜。反之,一種單調的教學設計,則會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知識的枯燥無味,失去學習的持久性。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下大功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認真實施可行性的教學方案,多運用探究式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與持久性。

2.探究式教學法在課外輔導中的運用

教學實施范文第2篇

關鍵詞:引發探究;實驗探究;合作探究;實踐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7-0127

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參與整個學習過程,是素質教育向我們每一位教師提出的任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基礎教育的改革已經從考試改革、課程改革、教材改革發展到學習方式的變革,倡導以探究性學習代替傳統的繼承性學習。教師作為探究性學習的導師,其任務就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認知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因此,實施探究性學習,我們必須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探究環境,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把交流與評價的權力留給學生。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發探究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選擇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經驗創設問題情景,通過問題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以問題為主線來組織和調控課堂教學。精心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問題,使學生憑已知去探究未知,利用已知去解除疑惑。問題最好是由學生提出,但由于時間有限,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學過的化學知識,以日常生活、生產實際為背景提出問題,明確探究的目標。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否則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但又要能讓學生嘗到探究的成果,足以引發探索、求知的欲望,并能引發新的問題。

案例1:學習《鹽類的水解》

(引入1)大家知道酸的溶液顯酸性,堿的溶液顯堿性,那么鹽的溶液顯什么性呢?并舉例說明。

在教學中,筆者一開始就設置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思考,一些學生認為:“有的顯中性,有的顯酸性,有的顯堿性”,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又提出下列問題:

(引入2)要想知道鹽溶液到底顯什么性,最可靠且最簡單的方法是什么?

幾乎所有的學生脫口而出用PH試紙來檢驗,為了讓學生全面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課堂上筆者設計了一組有啟發性、由淺入深的問題。

(引入3)請問CH3COONa溶液、NH4Cl溶液、NaCl溶液分別顯什么性?

1. 溶液顯酸、堿、中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CH3COONa溶液中存在著哪些電離?

3. CH3COONa溶液顯堿性,說明什么問題?

4. 結合水的電離平衡分析,使〔OH-〕>〔H+〕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5.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CH3COONa溶液中的〔OH-〕>〔H+〕?

6. CH3COO-是陰離子,陽離子會不會破壞水的電離平衡?

7. 鹽類水解的實質是什么?

8. 舉例說明哪些鹽溶液顯堿性?哪些鹽溶液顯酸性?哪些顯中性?

9. 比較PH均為10的NaOH 溶液和CH3COONa溶液中水的電離程度的大小。

然后組織學生討論、探究,層層深入,總結出“鹽類水解的實質”。經過這樣的學習,學生獲得的知識很難忘記。更重要的是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組織和引導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和發現過程,使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索者、發現者和創造者,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思考和探索的方法。

二、引導點撥,實施實驗探究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此引導學生在假設的基礎上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探究、觀察、分析實驗現象,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給予適時、適當的引導、點撥,以免學生喪失信心和興趣。

案例2:硝酸的強氧化性的教學

首先通過多媒體依次展示下列問題:硝酸屬于哪一類物質?是強酸還是弱酸?硝酸具有哪些化學性質?為了讓學生發現問題,讓他們設計一組實驗進行探究。經過實驗,發現有的實驗現象與自己的推斷不符,相差甚遠,藍色石蕊試紙遇到濃硝酸是先變紅后褪色,鋅粉與濃硝酸反應產生的氣體紅棕色氣體,銅片也能與濃硝酸產生紅棕色氣體,鋁片不與冷的濃硝酸反應。由于這些“異常現象”的產生,學生的興致高漲,這就是我不直接說出濃硝酸具有強氧化性的原因,接下來筆者引導學生以前學過的哪些物質反應時也有類似的現象,同學們很快想到了Cl2通入到藍色石蕊試液中也是先變紅好后褪色,銅與濃硫酸反應,鐵、鋁與冷的濃硫酸都和上述現象很相似,而氯氣、濃硫酸具有強氧化性,學生就不難理解濃硝酸具有強的氧化性。因此,把實驗作為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實驗能動性,使學生親自參與實驗,引導學生根據實驗事實,運用試驗方法來探究物質的本質及其變化規律,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從而激發學生求知、探究的欲望,組織和引導學生重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索者、發現者和創造者。

三、解疑釋難,進行合作探究

由于本質往往深藏于現象的背后,人們容易找到的是事物間表層的、非本質的聯系,加上學生認識上存在差異,對同一個現象往往有不同的解釋是很正常的。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從資料的搜索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成果評價直至意義的最終建構都需要學生相互交流信息,共同分享學習成果,教師則要盡可能地營造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樂于思考、樂于動手、樂于討論、樂于公開自己的成果和困惑。

案例3:噴泉實驗

噴泉實驗的原理是學生不好理解的知識,因此,即使老師總結的再好,學生遇到還是不會,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筆者親自成功做了噴泉實驗,學生顯得很興奮,為了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筆者就問:怎樣才能保證實驗一次成功呢?于是筆者因勢利導,由易到難地提出了下列問題:1. 噴泉實驗中溶液的顏色發生了變化,為什么?2.做噴泉實驗時,一共有幾步操作?引起噴泉的重要操作是什么?3. 對于該裝置,若燒瓶中無氣體,值增大燒杯內液面上的壓強,能否形成噴泉?4. 在生活中見過類似的現象嗎?5. 噴泉實驗的原理是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項?6. 為什么第一次試驗失敗了,失敗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然后讓學生先自己思考,再與同桌討論,最后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對著全班同學解答哪些問題。經過這樣生生、師生之間的合作探究,得出的結論是很難忘的。

四、激勵評價,強化實踐探究

問題解決以后,教師即對學生的積極主動學習和探究給予充分的肯定,又要得出結論。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總結,找出認識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間的內在聯系,通過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相互作用而生成自己的知識。讓學生掌握探究性學習的方法,養成探究的習慣,把探究性學習逐漸變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案例4:氧化還原反應的應用

氧化還原反應不僅是我們中學化學的一個重要知識點,而且在生產和生活中也有重要的作用。請大家利用所有能用的手段、方法了解氧化還原反應在生產和生活中的使用情況。

后來學生報上來的示例還真不少:月餅盒里的脫氧劑;手機電池;加維生素C防止食物腐敗等。時值中秋節,幾乎家家都有脫氧劑,于是就讓學生對脫氧劑進行探究。分工后,經過一個星期的準備,收集不同品牌的脫氧劑,并查閱資料。筆者又把他們組織起來進行討論:怎樣才能使你們的研究體現出化學學科的特色?經過討論,最后大家確定要經過實驗進行探究。于是查閱資料,設計實驗方案,再進實驗室做實驗,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最終獲得了成功,這次嘗試就是一次與科學的親密接觸,懂得了科學,學會了科學,也運用了科學。科學是滲透到我們每天的生活中,只要我們善于發現、善于思考和善與研究,每一個人都能品嘗發現科學的驚奇和快樂。

教學實施范文第3篇

【關鍵詞】協同教學 英語教學 實施效果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促使學校教育工作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士的重視。當前,英語教學的實施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通過協同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實施出發,完善協同教學的同時,促使英語教學的整體質量提高,進而致使學生能夠學會彼此進行交流和溝通,并提高學生間的合作能力。

一、教學隊伍的建立和教學目標

協同教學,屬于教學的基本形態之一,其主要通過教師、主教、助教等人員協作下完成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任務等多項內容。應相互商量下完成教學內容和目標的制定,然后確定教學的模式,共同完成單元或部分教學活動。由此可見,英語教學需保證形式多樣、教學內容的統整,滿足學生實際的需求,進行交流和合作。協同教學,最早來源于美國,經過時間的推移和不斷的實踐,促使其得到較好的發展前景。通常情況下,通過小班教學的方式實行協同教學,每班的學生大概為20~25人左右。而英語教學,每班的人數較少,同時存在一對一教學的形式。此外,學生學習的空間,與以往的學習進行比較,比較開放外加多媒體課件的普及,協同教學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協同教學具有很多優勢,如通過不同的任務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分配,發揮學生的長處;可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和組織方面的能力;能夠因材施教;提供更多機會學生間進行交流和互動。其秉承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開展英語教學活動,以確保所有學生均可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1、教學隊伍的建立

教學隊伍的建立,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實行。其一,應該落實教學團隊的學生名單。這個教學團隊一般來講,通過兩名或兩名以上的學生所組建,任務分別為主教(具有一定組織和規劃的能力);助教,輔助主教開展教學活動。與此同時,應該綜合考慮到主教、助教的學習能力、性格特征、興趣等多方面因素。主教和助教均需保證具有責任心,進而達到輔助教學的目的,而這也對指導人員有著更高的標準。

2、制定應于教學的目標

教師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應帶領協同教學的團隊進行教學方向的落實。教學目標應結合班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特點、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制定,不可制定過難。反之,容易達到欲速則不達的效果,而這樣會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抵觸的心理或情緒。協同教學屬于線性發展的階段,教學的質量會隨著時間而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二、英語教學計劃的制定

協同教學應用于英語教學中,主要為:班級討論的方式、小組討論的方式、自主學習等方式。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育背景、教育的對象,所使用的教學模式存在較大的差異。由此可見,應結合實際情況和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確定教學模式。

1、制定各個教學單元的內容和目標。

2、明確教學內容和教學開展的順序,如教授詞匯教學的時候,應明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詞匯。

3、落實英語教學的模塊和教學的模式,通過適宜的方式進行呈現,如板書、多媒體軟件、圖片等多種方式。通過教學實踐,以選取適宜的教學模式。

4、選取班級陳述的人員和小組討論的內容,小組討論的人數(需結合教學內容和背景、教育的對象的差異落實)。

5、制定學生資助學習的方式,如:討論的形式、個體的方式、課堂完成形式和課后完成的方式等,應結合班級學生學習的內容、掌握知識的情況制定其學習的形式。

6、合理安排教學的時間,并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與此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和協同團隊,需要定期進行教學方案、教學目標、教學任務的調整,以滿足不同階段所有學生實際的需求,以保證每名學生均能夠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提升。

三、協同教學的任務的實施和分配

英語教學建立協同教學團隊,而系統教學的任務合理的進行為落實教學計劃最為關鍵的部分。分工安排是否得當,對于教學的整體質量或教學的效果有直接的影響。如:主教實行教學的陳述,需和助教進行眼神方面的交流,以確保主教是否還有適宜忘卻。同時應對教學的內容加以合理的布置,示范作用較讀英語生詞。輔教可于教室內對學生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監督,結合實際情況給予有一定困難的學生適當的幫助。將主教的教學內容、教學任務等要求,以板書的形式進行列舉,以加強學生對于知識內容的理解。復讀主教教授的生詞,確保所有學生均能夠達到理解和會讀的目的。綜上所述,主教和輔教的任務存在一定的差異,分配任務的情況也不同。協同教學對于主教的標準非常高,其對其知識儲備水平、組織方面的能力均有著較高的要求。由此可見,主教和助教應相互進行互補。

教學的評估工作也非常必要,其為開展教學活動最為主要的部分。協同教學在英語教學實施的過程,是夠達到預期的目標、是否小組成員均由闡述自己想法的平臺、協同教學團隊是否通過決議制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教學模式等、學生是否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學生學到了哪些知識、哪些方面還需要進行改善等。

總結:協同教學團隊,需要成員能夠積極的進行配合,全面發展的教學團隊組建,需經過時間進行改良。而協同教學合理的應用于英語教學中,能夠加強學生間的配合和互動、溝通能力。同時可有效的提高教師知識水平和教授能力,積極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確保所有學生均能參與到英語教學活動中。

【參考文獻】

[1]吳亞州.協同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考試周刊,2013,(92):103.

教學實施范文第4篇

一、差異教學

差異性是這個世界普遍存在的,我們通常講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同樣也不會有完全一樣的人就說明了這樣一種現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所面對的學生也是千差萬別,不盡相同的,這就是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面對著性格、興趣、能力、閱歷不盡相同的學生,教師應該如何應對,成為擺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個課題,差異教學可能是解決這一課題的關鍵所在。差異教學指的是以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出發點,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制訂學習方案,從而激發每個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差異教學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是注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既關注教學的共性,又十分注重教學的個性;二是差異教學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主體的本質特點就是具有差異性,差異教學以學生為根本,尊重每個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了不同學生對于學習的不同需要,對于實現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實施差異教學的策略

1、了解學生的差異性

差異教學的基本理念是立足學生個性差異,最終促進個體的充分發展。在差異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和利用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來實施差異教學。教師應當事先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生的不同需求、不同的個性特點、不同的學習風格等等,這些都是開展差異教學的前提條件。

2、設置差異性的教學目標

設置差異性的教學目標即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將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完成的學習目標分成由不同層次的目標,然后要求學生按層分組,進行探究和學習。比如,在講授減數分裂、光合作用和遺傳規律時,教師可以設置A、B、C,三個不同層次的目標,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這樣既引導學生獨立探索和發現,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習慣,又強調了協作學習,使學習者群體的思維與智慧被整個群體所共享。

3、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

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再如,讓學生課前收集生物科學最新進展資料/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同時也滿足了那些有特殊才能,使教學充分做到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又如根據課堂所學知識,結合實際,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設計各種方案,比較各種方法的優、缺點,選擇最優方案,實施這一環節時還應注意,要進行檢查評比,給予每個學生以肯定,使學生個性心理得到滿足。再如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在講授生物進化內容時,教師先將自主學習的方案發放給學生,并為學生提供有關的參考書籍和資料,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學習能力先自學。如果遇到了問題,及時向老師或其他同學進行咨詢、討論。通過自主學習活動開展,組織學生主動探究,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創造性,既關注了學生個性差異,又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三、多元化評價學生

在高中生物差異性教學中,學生評價是實施差異性教學的基礎。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評價,在差異性教學中,是學生分組的主要依據。多元化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的能力、成績、興趣、情感等多種內容。而評價方式,則可以采取觀察、談話、匯報、檔案袋評價、同學互評、自評等形式。本文對檔案袋評價、自評和同學互評進行分析。

1、檔案袋評價檔案袋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涵了對學生學習與生活的記錄。教師可以通過記錄的方式,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總結和評價,檔案袋評價的記錄時間較長,所體現的內容較多,主要包括學生的個人成績、課堂表現、考試成績、獎懲情況以及教師評語等。檔案袋評價能夠全面的觀察到學生的整體成長經歷、學習經歷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等。

教學實施范文第5篇

【關鍵詞】交流——互動 因文而導,因人而教 引導式識記 啟迪式理解

在新課程標準的精神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學過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種純粹的給予和接受的靜態過程,而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教師與學生都在彼此互相學習著,兩者皆是教室情境中的主人,而教學就是一個過程,一個師生互動共同成長的過程。為了在教育目的性與發展的可能性之間尋找平衡點,我們在實踐中對師生互動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感悟,我們不再把課程作為傳遞固定知識體系的載體,而作為一種師生共同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一、轉變角色,倡導民主合作,是實現師生互動的前提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角色過多扮演教導者、管理者、控制者。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建立在權威教育為基本特征的關系上的,是一種教師主控學生的教師互動關系,是一種單向的師生溝通方式,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控制和主宰學生地位的權威者,無視學生的愿望,以自己的準則規范、壓制學生;學生則處于一種被動的單純的受教育的地位,這種權威式的教育關系,難以建立和形成良好的溝通和互動關系,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就難以實施,在這種不平等的關系中,學生學到的不是順從就是反抗。

二、探究發現、鼓勵質疑,培養創新思維是實施師生互動的重要途徑

1、設計“大問題”和發散性問題,擴大互動空間

所謂“大問題”即粗線條式的問題。這種問題應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選擇性,它可讓學生對解決問題作策略的選擇、材料的選擇、思路的選擇,而不僅僅是對某一具體操作方法的選擇;可讓學生對解決問題的設計作多種假設與猜測,而不僅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即就的驗證。當教師把“大問題”和發散性問題拋擲給學生,就如把學生投置于一個偌大的陌生領域,學生可以放開手腳,但在茫然四顧之際又必須加強聯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為學生擴大了互動空間和互動需求。語文教材有著豐富的內涵,答案并非只有一個,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進行思維,要鼓勵學生啟迪智慧,換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導與眾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把新課程理念運用于課堂教學中,關鍵要珍視學生獨特的理解,要讓學生珍視對教材、對問題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還記得在學《秋姑娘的信》一課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秋姑娘還會給誰寫信?寫些什么?”同學們紛紛大膽猜測,積極想象,有的說:“秋姑娘會給冬眠的蛇寫信,讓它多準備些樹葉當被子,別感冒生病。”有的說:“會給小螞蟻寫信,讓它們準備好過冬的食物。”

2、設計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學環境,豐富互動內容

在生動、多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可交流的話題增多,情感體驗豐富,思路打得開,彼此間容易發生相互影響,往往會產生“觸類旁通”之感,或“觸一發動全身”的現象,感性上也容易產生溝通。所以課堂上除了老師準備豐富的材料、設計豐富的環境外,還要引導學生收集各種信息資料,帶到課堂上來,使課堂上的每個人都作為信息源,讓學生在充斥信息的環境中接受多方刺激、發生互動。在上《東方明珠》一課前,我讓孩子們收集有關“東方明珠”的資料,孩子們十分起勁,他們帶來了有關“東方明珠”的文字介紹、圖片、模型和錄象等,在課堂中大家相互介紹、相互交流,課堂氣氛相當活躍。

三、提高教師的教學敏感性,是實現師生互動的重要條件

教師既作為一方與學生群體、學生個體產生互動,同時又應該是課堂互動的調控者。因此,教師應提高教學敏感性,充分挖掘和利用課堂中的一切互動因素,調整互動、促進互動。

課堂中,如果教師不注意引導,很多學生會由于害怕被別人發現錯誤而掩飾、遮蓋自己真實的學習過程。有的學生本來有自己的想法卻隨大流人云亦云,有的學生本來有疑問也不敢提出來讓大家討論。于是原本一次深刻的思維碰撞機會就錯過了,原本一次很好的情感交流機會也錯過了。因此,老師可以跟學生共同創造一些課堂制度:如獎勵發表異議的、鼓勵大膽發言的、批評譏笑別人錯誤的等等,讓每個學生都敢于暴露真實的思維、愿意表達真切的情感體驗、大膽實施自己的學習策略,以促進生生間、師生間產生更廣泛更深刻的互動。

四、注重學法指導是實施師生互動的有效手段

知識重要,學習知識的方法更重要。因為,其一,任何知識都不是天賦的,要獲得知識,不僅要努力學習,而且要學會如何學習。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學會學習比學習什么更重要。其二,學習書本知識本身并不是唯一目的,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應用和創造。我們在學校力學到的知識再多,畢竟是有限的,如果我們對學生加強學法指導,使他們掌握了獲得知識的方法和途徑,學生即使走出校門、離開教師的指導,也能有效的獲取知識,則將終身受益。其三,在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就要求學生由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而更要有自學課文、發現問題、聯系問題、提出問題、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只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培養學生的有關習慣與能力也是相當重要的。

1、耐心傾聽的習慣

傾聽別人發言、理解別人是與人產生互動的前提。傾聽別人發言的時候,就是學生理解別人的時候,也是學生把別人與自己比較、對照的時候。可是,現在課堂上常有學生不善于,沒有耐心聽別人發言。所以,在一位學生發言之后,經常叫另一學生復述別人的發言、概括別人的發言,有利于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

2、善于反省的習慣和能力

培養學生經常反省自己的真實思想過程,有利于學生找出自己與別人的差異,有利于學生在互動中揚長避短。做到“知己知彼”,是建立積極、健康互動的基礎。師生互動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良好的師生互動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師生互動意味著教學不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一種意義的構建,是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同時對教師的心智提出挑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師生互動,讓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結論

總之,師生互動重在過程、重在參與,目的是讓師生在過程中都有所收獲、有所進步。其所謂收獲在“過程與方法”中,也體現了新課程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三維并重的目標。在課堂上,教師一個會意的眼神,一個隨意的手勢,一句提示的語言,甚至一句幽默的調笑,都可能成為學生動起來的最好引導,而這些引導要自然、巧妙,“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這樣的引導更能激發學生動的欲望和興趣,引發學生再次互動的契機,形成良性循環的“互動鏈”。讓語文課堂教學因互動而精彩,因精彩而更富有活力。

參考文獻

[1] 葉子、龐麗娟《師生互動的本質與特征》.

[2] 黃忠敬.《教學理論:走向交往與對話的時代》.

[3] 張貴新.侯國范主編《創新教學設計》東北師范大學出版.

[4] 系廖華.《小學語文教學心理》東北師范大學出版.

[5] 林治金.小學語文教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6] 夏丏尊.夏丏尊文集·文心之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7] 饒元熊.《加強薄弱學校建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陵县| 杨浦区| 甘泉县| 鄂州市| 屏东县| 平乡县| 沁阳市| 台南县| 林州市| 克拉玛依市| 金阳县| 浙江省| 喜德县| 阳原县| 高州市| 宁晋县| 新邵县| 丰宁| 永嘉县| 类乌齐县| 泗阳县| 象州县| 新竹市| 庐江县| 田东县| 海淀区| 滨海县| 罗源县| 盐亭县| 五峰| 太仆寺旗| 白玉县| 迭部县| 黔西| 苗栗县| 平安县| 高雄县| 伊通| 卓尼县| 游戏| 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