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怎樣寫記敘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 要:主要闡述了用英文寫記敘文的方法和寫作事項及要求。通過積累詞匯、句子和短文來精練寫作材料。教師鼓勵和表揚學生把教學范文與自己的作品進行比較,學生借鑒范文的優點和好的技巧,以達到提高寫作水平,培養學英語的興趣。
關鍵詞:教學范文;積累詞匯;粗中取精
在初中英語教材中,每課都有顯眼的話題,談論不同的事情。因此,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換口味,學生積極好奇地動手、動口和動腦來學英語。然而,學生在寫作天地里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難。例如:1.束手無策。2.不知道怎樣用英語表達出來。
3.學生對自己構思寫出來的內容沒把握。
我覺得要改變學生出現的問題,特別是學生用英語寫記敘文出現的問題。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積累和探究了一些值得師生借鑒的教學方法和經驗。具體如下:
1.讓學生了解記敘文的一些知識。例如:記敘類文體常稱為“記敘文”。它是一種通過真實地記人、敘事、寫景、狀物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文體。記敘文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因果五要素;講究真實性,這是一種社會真實,同文學作品中的藝術有著本質的區別;以記敘、描寫為主要的表達手法,同時兼有抒情、議論和說明等。其結構上主要以時空為序,也兼有邏輯式、情感式;語言具體簡潔、含蓄;它主要作用于讀者的情感。記敘文的寫作要強調:內容真實,所記敘的人物、事件、景物都必須是客觀存在的真人真事真景,不允許進行藝術想象和虛構。
2.了解記敘文主要是通過記敘和描寫人或記事的。人物記敘主要要求出人物的性格,使文章的主題準確、鮮明、深刻地表現出來。英語教材中,人物描寫的方法有很多:外貌描述、心理描述和行為描述等。如:
(1)描寫人的性格時,用kind、friendly、selfless、serious、forgetful、cruel、careful、careless、greedy、optimistic等詞。
(2)描寫人的外貌特征時,常用tall、short、fat、thin、strong、weak、handsome、beautiful、gentle、pretty、ugly等詞。
(3)描寫人的心理感受時,常用pleased、happy、glad、sad、lonely等詞。
(4)描寫人學習或工作是否努力、成績優秀、關心別人、樂于助人時,常用hardworking、lazy、be good/ talented at、do well in 、 be / become
interested in、 be confident of、enjoy、 have fun 、helpful 等詞。必要時對他(她)的學習努力、成績優秀、關心別人、樂于助人等方面作簡要有序的描述。顯示my good friend 的高尚品格和對人的深厚感情。
(5)描敘人物的家庭成員時,常用grandmother、grandfather、father、mother、sister、brother、cousin等稱呼。
(6)描敘人物的職業時,常用assistant、businessman、teacher、student、carpenter、cook、clerk、driver、engineer、guide、office-work、
policeman、postman、farmer、soldier、singer、worker、writer等詞。
根據題目的要求,首先讓學生明確描寫的目的,恰如其分地潑灑筆墨;其次要使美在真實自然中流露,要重點突出,特點鮮明,再次把作者主觀的愛憎感情“潤物無聲”地滲透到自己的描寫中,有鮮明的傾向性。可讓學生選用以上的褒、貶詞描敘,以增強作者的情緒來體現主題思想。
3.事件記敘文的寫法特別注意把事件發生、發展和過程寫完整,把記敘的要素一一告訴讀者,使記敘的內容有一定的完整性;線索清楚,要有一條貫穿全文的脈絡,把人物活動和事件發展凝聚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波瀾起伏,記敘不能一馬平川,平鋪直敘。而要跌宕生姿,以加深讀者對內容的印象。這樣使讀者對該事件有個清楚的、完整的了解。
(一)怎樣寫事
一是把“經過”部分分成幾個階段,然后按照先后順序一層一層地寫得清楚。寫的時候多文幾個“后來怎樣”,文章就具體了。
二是注意材料的詳略,有所側重。對一些重要的過程、場面要細致描繪,使讀者有如身臨其境。
三是對事件中的人物,特別是主要人物,當時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一定要寫具體。
(二) 怎樣寫活動
關鍵詞: 生活教育 記敘文 教學現狀 教學策略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近代學者陶行知是探討教育與生活關系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奠定了生活教育的理論基礎。“生活即教育”這一理論直接且非常鮮明地回答了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最核心的問題,即生活與教育兩者之間的關系問題。陶行知在揭示“生活即教育”內涵時,曾經這樣說道:“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1]這句話可以解讀為兩層含義:一方面是說教育來源于生活,教育是在社會之中的,另一方面是說教育和學校要為生活p社會服務,教育要滿足人民的需要。教育的過程要與生活過程和社會過程聯系起來,“生活教育”說到底就是和實際生活相聯系。
在“生活教育”理論體系中有三點最基本的內涵,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指的是教育不能脫離社會實際生活,教育要為了改造社會生活而存在,兩者密切相連,生活決定教育,只有當教育與生活相結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教育本身脫離了生活,那么就稱不上是教育。教育任務是不斷提高現實生活質量,使生活不斷向前和向上發展。“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中的核心思想。“社會即學校”指的是學校必須與社會進行密切聯系,從而擴大學校對社會的影響。這個主張有兩個意思:首先,必須把社會與學校這兩者更緊密地聯系起來,把學生從學校這個相對封閉的區域中解放出來,使學校對學生教育的作用不再單一地局限在學校內;其次,要把學校辦成更加貼近社會實際情況的,從而影響社會發展。“教學做合一”,實際上指的是知行合一,行,就是做,是實踐;做是第一,知才是第二。這樣就改變了舊的傳統教學中脫離生活、社會和實際的弊端,把單純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轉移到培養學生生活力及創造力的軌道上,做到學以致用。
陶行知認為,教育源自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應該為這個社會生活服務,在改造社會生活中發揮最大作用。
二、社會生活與作文教學的關系
語文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具有極強的社會生活性,決定了語文教學應該源自于生活,與生活同在。其中語文教學中占據“半壁江山”的寫作教學更是如此:命題、寫作、批改、講評等各個環節,這幾個環節都與生活有著密切聯系。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就提出了相關的規定,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途徑,運用多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學生作文離不開生活,生活越充實,作文內容越豐富。現代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息”,“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充實,才會表白出、發行出真實的深厚的情思”[2]。由此可,生活對于寫作的重要性,初中生記敘文寫作同樣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生有了生活,才能有所思和有所感,才能更好地寫作記敘文。
作文教學能幫助學生加深對生活的理解與感悟。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其實是用語音文字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和思想。在這一過程中,通過發現問題p分析問題然后解決問題培養個性且完善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理解。
三、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現狀
記敘文是對生活中人、事、景和物的敘述及描寫,是表現日常精彩生活的最好載體。記敘文寫作是初中作文教學和作文訓練的主要內容,是學生進行考場作文的首選文體。初中語文新課標對初中生寫作記敘文應具備的能力提出了以下要求: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3]。然而,我校初中生記敘文寫作現狀令人擔憂,無論是教師的寫作教學,還是學生的作文,都存在諸多方面的問題。
寫作教學沒有系統性,記敘文教學也是如此。寫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具備多方面條件,包括生活素材的積累、體驗及感悟,從文章的構思、選材、立意、布局謀篇等方面進行培養。這是需要多方面進行訓練和提升的,教學沒有可操作的、指導性強的理論和實踐指導。現今語文教學中出現“重閱讀輕寫作”的現象。寫作教學應該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由于閱讀教學篇目很多,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及作文教學難度大,對教師素質要求高等因素造成上述情況。在作文教學中,長期以教師為主體,忽視學生個體的情感表達。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無論是作文的命題還是講評,都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往往把作文寫作視為任務,勉強應付,很難喚起寫作激情,導致作文質量不高,作文內容和形式都比較單一和僵化。
就學生作文而言,其中存在許多問題。按照常理,經過小學訓練,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對記敘文寫作和訓練應該駕輕就熟,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寫作水平令人擔憂。
第一,學生對寫作缺乏興趣,不愿寫作,記敘文寫作也是如此。一是學生視寫作為任務,而不是出自內心情感的表達。二是一些學生不知道寫什么內容,或確實不會寫,也寫不好。
第二,作文題目相對比較平淡p老套,學生所選材料范圍比較狹窄。為鼓勵同學們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老師往往會選擇那些貼近學生生活的題材,如“那一次,我 ?搖 ?搖”;“?搖 ?搖的滋味”;“我學會了?搖 ?搖”;“我不后悔?搖 ?搖”等。按照常理,如今學生都曾感受過童年的歡樂或成長中的一些小坎坷,都經歷過一些成功的喜悅或者失敗的痛苦,都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讓人感動或讓人憤慨的人和事,雖然平凡,但是印象深刻,能夠暢所欲言……然而,一些學生所敘的事情或者胡編亂造、離奇虛假;或者是一些年舊舊事;或者套用一些范文,讓人覺得似曾相識。寫父母,就是我半夜發燒,父母送我去醫院;下雨天爸媽給我送雨傘;晚上父母為我蓋被子。寫同學,不是大雨天同學不惜自己淋雨把傘借給我,就是和同學發生一些矛盾,當自己醒悟過來想重歸于好時,發現同學已到異地求學……總之,學生不善于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和思考生活,當然就無法把生活素材靈活運用到作文當中。
第三,作文語言不夠生動,描寫十分蒼白,缺少細致描寫。記敘文是記事和寫人的文章,通常用的是敘述型語言和描寫型語言。記敘文語言既要求文字通順、表達流暢,又要求語言具備一定的生動性和形象性。要求在敘述的基礎上,將描寫的人物和景物的存在及變化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出來,讓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和如臨其境。但是,我們從初中生的記敘文中可以發現,不少學生無法將一些細節描寫出來。因此,刻畫的人物比較單板干癟,描寫的場景不夠生動。
第四,學生作文審題立意能力不強,立意較為膚淺。記敘文的立意是通過寫人和記事表現作者中心思想,但在實際寫作過程中同學們往往缺乏審題意識,不注意文章的立意,隨意盲目地寫作,以致偏題、離題,或者立意相對膚淺、幼稚,沒有深度。
由此看來,初中記敘文寫作現狀不容樂觀,存在諸多問題。
四、初中記敘文“生活化”寫作教學策略
生活教育理念主張教育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與兒童生活實際結合起來。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指導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首先強調生活是寫作的創作源泉,寫作教學必須立足于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生活閱歷,指導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其次倡導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及套話。記敘文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通過對初中記敘文寫作現狀的分析,發現初中生普遍對記敘文寫作不感興趣,這是制約初中生記敘文寫作能力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是教師在記敘文寫作教學中首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教師在命題時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把生活作為背景進行作文命題。同時,教師應該注意到不同身心發展階段的學生對生活的感受是不同的,命題時應該注意這一點。葉圣陶先生說:“凡是賢明的國文教師,他的題目應當不超出學生的經驗范圍,他應當站在學生的立腳點上替學生設想,什么材料是學生經驗范圍內的,是學生所能寫的、所要寫的,經過選擇才定下題目來。”[4]由此可見,教師所起的命題是要激發學生寫作欲望的。其次,積極評價,進行多樣化評價,從而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教師在給學生作文寫批語的時候,應該遵循一個原則――以鼓勵為主。他們一次一次地寫了那么多篇作文,總有幾篇相對而言是寫得較好的,教師應該適當地給予贊賞,多采用鼓勵性評價,讓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教師也可以創辦班級刊物展現班級優秀作品,甚至編寫班或個人的優秀作文集。同樣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地向報紙、雜志投稿。這些方式方法可以極大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第二,充實學生的生活。《新課標》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欲望。”充實的社會生活是記敘文寫作的源頭活水。在平時語文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活動。走出教室,走進校園,感受四季變化,從而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也可以把語文書中的一些篇目改編成課本劇,讓學生融入其中,感受人物的喜怒哀樂,從而了解內心變化。更可以從閱讀中積累生活素材,現在很多中學生的課業任務十分重,平時過著學校p家里兩點一線的生活,直接經歷的生活十分有限,此時則應該多閱讀,通過閱讀等間接方式體驗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總之,開展多種語文活動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和體驗生活的良好習慣,從而給寫作創造更多源泉,使學生在寫作的時候有東西寫,有所發揮。
第三,在課堂上開展片段寫作訓練,從而提高學生整體記敘文寫作能力。寫整篇作文十分重要,從作文審題開始,可能需要大量時間。因此可以根據具體所學課文,結合寫作訓練重點,指導學生進行片斷練習,從而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例如,我們在初中階段學習了很多經典課文,可以當堂模仿并訓練,也可以根據作文各個環節進行片段式訓練。從作文的審題、立意、構思、選材、布局謀篇到行文等各個方面加以指導,完善記敘文寫作各個環節。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寫作與生活有著密切關系,記敘文寫作更是如此。然而,在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引導學生自覺關注社會生活,感悟社會生活。因此,同學們的記敘文寫作往往脫離生活實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倡導教育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與兒童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強調教育過程與生活過程要有一致性。因此,我們需要用這種生活教育理念指導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從而提高學生記敘文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694.
[2]葉圣陶.怎樣寫作[M].北京:中華書局,2007:8.
一、教會學生不同文體的閱讀要領
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特點,教育學生要把握不同文體的寫作特點,掌握各種文體的閱讀技巧。比如,記敘文要把握它的六要素,尤其是人物和經過;要把握記敘文中的描寫內容和描寫方法;把握記敘文中的議論、抒情等;把握文章的寫作特點和思想內容;說明文主要從說明方法、說明的順序以及說明文的語文特點等方面來把握閱讀;議論文主要從論點、論據、論證方式、論證方法、嚴密的語言等內容來理解;應用文體裁的文章,閱讀時要從體裁特征、語言特點、文章結構、語言表達方式等方面來把握。使學生掌握各種體裁文章的閱讀要領后,在教學過程中加以適當的練習,學生的閱讀能力會不斷提升。
二、教育學生學好課本
課文是精挑細選的佳作,是很好的例子,是教師教授語文知識、培養閱讀能力、提升人文素質的重要載體。語文課文學好了,理解透了,學生才可能利用所學知識去進行課外閱讀,達到舉一反三。如果脫離課文,單純去做課外訓練,那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就會大大折扣。在考試時,閱讀題的材料雖然大多選自課外,但閱讀題所考查的知識點與能力點,都在課內有所體現。因此,精細研讀課文,有助于解答課外閱讀試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注重培養學生課外材料的閱讀能力
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范文,學生學習這些例子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初中畢業、升學試題如果只限于課本,范圍狹窄,必然導致猜題、押題成風,死記硬背盛行,不僅增加學生的負擔,而且難于考出學生實際閱讀水平,影響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中學閱讀考試,應以課外材料為主,教師要教育學生,一只眼睛盯在課內,一只眼睛盯在課外,在認真學好課內課文的基礎上,努力擴大課外閱讀范圍,同時教師也應積極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美的課外閱讀文章或一些適合中學生的報刊、雜志,達到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增強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四、培養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
語文閱讀應著重培養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理解和領悟的能力,即要在培養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對文章思路的理解上下功夫。關于文章的主旨,記敘文的主旨就是作者通過寫人、敘事、狀物所表達出來的某種觀點或情感;說明文的主旨是介紹事物的特征或說明的道理;議論文的主旨是集中表現為中心論點。關于文章思路的理解,以記事為主的記敘文,主要按事件的發生、發展、、結局的過程來考查文章思路的理解;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主要依據人物的思想、品行的發展變化的軌跡來理解;說明文主要從說明順序的角度來考查對寫作思路的理解。當然,文章的思路有時還具體表現為文章的線索和結構,所以命題有時從線索、結構來考查文文章思路的理解。
五、加強閱讀訓練
閱讀是一種技能,它的掌握必須經過反復的訓練訓練要有計劃、要全面、要有針對性、要有代表性。訓練要合理安排時間,制定訓練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訓練要全面,從閱讀題型來說,既要訓練客觀題,更要訓練主觀題,特別是開放性試題。從問題來說,記敘文、議論文要訓練,說明文、應用文也要訓練;另外,既要重視現代文閱讀,又不能忽視文言文閱讀;閱讀要有針對性,要突出訓練的重點和難點,應把初中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作為訓練的重點;閱讀訓練的材料和試題要有代表性,做到精練、巧練、堅決不要搞題海戰術。
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1真實是根本
真實,即寫自己真實的想法和看法,不要胡編、亂造。真話、實話不僅要求學生心里怎樣想,就怎樣說、怎樣寫,還要求有客觀的標準,即準確性。求真既是作文的準則,也是做人的準則。
學生作文現狀卻與之背道而馳。《令人高興的一件事》六十多位同學寫親身經歷的寥寥無幾,抄襲、編造現象屢見不鮮。
在作文教學時,為了使學生寫作遵循真實原則,本人極力創造有利條件,使他們先有感性認識,做到胸有成“竹”,然后才讓同學們動手去寫。如:教同學們寫《我喜歡的一部電視劇》。我首先要學生根據要求回家選擇一部精彩電視劇,在看中知曉劇中情節、內容。通過幾天的正面接觸,然后再召開一個座談會,小組分組討論,各組分別推薦一個代表上臺述說,讓學生作到看、說、寫的統一。通過訓練,本次作文同學們都能將情節描繪得如臨其境,將作文寫得明明白白。
2“新穎”是關鍵
題材是作文中所寫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現象,如果別人已用過多次的材料,別人一看就知其廬山真面目,如果學生仍套用,即使感情很真摯,也很難引起讀者的共鳴。初中課文《驛路犁花》一課,以其新意突破窠臼。作者把雷鋒精神作為一種不斷發揚、不斷傳播的過程加以展示,展現了這種精神經久不衰的生機和世代相傳的生命力,并且把方便過往客人的深山茅屋作為雷鋒精神的見證,把潔白、樸素的梨花作為雷鋒精神的象征,使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技巧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在這種情況下,老師結合課文,講授作文的選材、構思等,學生便容易接受,學得也就輕松。于是乎《童年憶趣》這篇作文題材新穎得到了很好的貫徹:上樹捕鳥雀,下水搗龍蝦;野外當家家,戶內扮雞媽……奇景異趣,妙處橫生。
為了使學生寫出具有立意標新、題材新穎、構思巧妙的文章來,本人不僅將語文教學與作文教學結合起來,而且親自寫一些下水文章,讓學生去模仿,當然此舉不是叫他們去抄襲,不是束縛他們的思維。相反,模仿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去創造,創造出更加別具一格的新作品來。另一方面,讓學生多閱讀優秀作文,吸取間接經驗。凡同學間發現有創新的文章,都拿到作文課上來交流,做到“資源共享”,多方面吸收。
3描寫是技巧
記敘文是以敘述和描寫為主要表達手段,而文章寫得生動、形象,給人身臨其境的主要手段卻要數描寫,它是把對象的狀貌、情態進行具體、細致、形象的刻畫和描繪,把描寫對象再現給讀者的一種表達方式,學生作文不生動,很大程度上就是缺少了細膩的描寫,敘述的成份占大多數,究其原因缺乏對人、事、景的細心觀察,沒有抓住其特點,語言枯澀、陳詞濫調、空洞無物。看上去都是些敘述不像敘述、描寫不像描寫、議論不像議論的話。要使描寫成功,必須抓住特點,圍繞中心,貫徹“具體、生動、形象”原則。如:有位同學在寫《快樂的一天》中,是這樣描寫景物的:
八月十五,一個讓我難以忘卻的日子。清晨,在和煦的微風中,我背著書包,蹦蹦跳跳地走進校園。好香啊!一陣濃郁的香味飄來。我循香望去,只見學校跑道兩旁十幾棵碗口粗的桂花樹上綻放著耀眼的小花朵,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地擠過了葉子:嫩黃的、雪白的、褐色的布滿枝大。
由于小作者表達了母親因長年在外做生意,今日全家團聚這一中心,因此開頭這段描寫襯托了人物興奮的心情,做到了情景交融,把全文的“樂”渲染出來。
4抒情是靈魂
“作文歸根到底是抒情”,適當的抒情能起到畫龍點情作用。但其情必須是真情,絕不能牽強附會;水到渠成,而不是無情之處亂點情。
感情的抒發,必須以真實的事例為基礎,如果沒有親身體會,那么情感所發將變為“無源之水、無本這木”。同樣寫《母親》這篇文章,境況不同,情感的流露就完全不同。我班有一位父母離異的女孩子,她在寫母愛時是這樣來表述的:
當我還是上三年級時,有一天,常不在家的媽媽,突然回到了家。這一天也許就是我們最后一次享受天倫之樂。她把我和弟弟帶到了飯店,給我們端來了好菜;帶到了服裝店,給我們買來了新衣服;跑到了玩具店,給我們買來了布娃娃;帶進了公園,與我們一起玩電車,騎木馬,看老虎…一我們盡興地玩啊樂啊,盼望著時間慢點跑,當我們游興未盡時,天已晚了,回到家后,精疲力盡的我倆偎依在媽媽溫暖的懷中做著甜蜜的夢,夢見她還帶著我們去了兒童樂園。然而當我們醒來時,床頭上除了媽媽留給我們的禮物外,再也沒有媽媽的蹤影了。她已經完完全全地離開了我們,離開了爸爸,去尋找自己的幸福去了,我們整天只能以淚洗面。
媽媽呀,媽媽!您回來吧,哪怕您不給我們買東西,不帶我們玩,只要能天天看到您,我們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