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七夕節的習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祭月之儀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認為盛于漢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對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愿或傾訴心事。古來自有女子拜月的傳統,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蟬祭月的傳說大約是最動人的畫面了。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于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織女”請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種生求子
香港與廣東同屬粵文化體系,因此香港人過大年,與廣東基本相同。從年二十八開始“洗邋遢”,年三十團年飯、貼春聯、父母給子女壓歲錢、做煎堆和年糕。
煙火.年宵.賽馬
和內地尤其偏北地區相比,香港過新年少有鞭炮齊鳴或張燈結綵,而是以煙火匯演這類集體慶祝行為所取代。人們或舉家出動,或三五成群,在陣陣熱鬧歡呼和熙熙攘攘中,迎接新年的到來。
上周舉行的煙火音樂匯演“新年.新世界.香港除夕倒數”,耗資一千三百萬元。匯演引入比煙火更具震撼效果的煙花,加入心形及笑臉煙花圖案,六層煙花及煙火從尖沙咀對出海面向灣仔伸延,發放范圍達二百五十米高、逾一千米寬,引來三十五萬人聚集維港兩岸一同倒數迎新年。這樣的景象,近幾年漸成為香港節慶的標誌性活動。
此外,逛維多利亞公園及各社區的年宵市場,買年花,浸水仙球,也是節日的喜慶活動。看燈飾也是港人集體的賀年節目。一幢幢高樓大廈的業主一起集資,把整棟大樓用各種燈飾裝飾起來,徹夜長明。
賀歲賽馬是一項不可錯過的香港新年喜慶事。大年初三,團聚拜年數日的人們,這一天會出動,一睹馬上風采,加上馬年來臨,相信馬場屆時定又是一場風風火火的熱鬧景象。
在香港過年,有一個“可愛”的禁忌。見到“股民”,千萬別用“新年快樂”來祝福新年,因為“樂”與“落”的粵語發音是一樣的,那不是在暗示股票快“落”、對方倒楣嗎?所以記得說“恭喜發財”,更是好意頭。
其實,香港人最為流行、時尚的過節方式,還包括外出旅行或者選擇好天氣去附近島嶼遠足、野餐等等。
亞洲各地風俗迥異
同在亞洲地區的許多其他國家,過的也是農歷新年,而每一個國家過年的習俗,也有各自的特色。香港作為彙聚世界各地人口之地,文化多元,自然多少影響?香港新年的氛圍。我們不妨看看在香港的異鄉人,有哪些新年習俗和特色。
韓國的年糕湯寓意?新年成長,是當地傳統美食。據說年初一當天,韓國人一定要喝上一碗年糕湯,因為他們認為不吃年糕湯就不能長大一歲。而且韓國家庭按照傳統風俗,年初一要進行重大的祭祀祖先活動,并且只在家里的嫡長子家中進行,其他親屬在這一天會從各地趕到嫡長子家中,一起參加祭祖儀式,年糕湯是此時最重要的祭祀食品。韓國人還要用年糕湯招待前來串門的親朋好友。
七夕情人節的習俗七夕節的主要習俗包括祭月之儀、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天河夜話、供奉“磨喝樂”(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拜織女、拜魁星、曬書曬衣、賀牛生日、吃巧果等。
民俗專家介紹說,七夕佳節,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也是姑娘、婦女重視和喜歡的日子。從古至今流傳下許多趣味盎然的七夕風俗。
七夕風俗中流傳時間最久、流傳范圍最廣的當屬“乞巧”。古人對一年一度的乞巧習俗十分重視。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準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面粉制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后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年輕的女子對月穿針引線。
七夕找到真愛的方法第一步:不論是否結婚,也不論男女,鄭博士請你在七夕這一天,將自己的被褥換新;同時舊被褥要馬上洗好晾曬出去。
第二步:無論你的臥床頭沖哪個方位,鄭博士請你在自己的床頭,(注意:男左女右)擺放一張自己的照片,越大越好哦。
第三步:在你家最大的窗戶,也即采光最好的窗戶,系上一根紅繩;當然最好是在紅繩上還系有一個小的植物葫蘆。
第四步:注意在你家大門口,對著門外擺放一小杯清水,杯的大小不論,門口左右均可以;擺放到第二天才能收回。如果有些屋宅的門口不便于擺放,那么,鄭博士請你用小瓶子裝上一些水放在大門內的一側也可以。
第五步:七夕晚上,無論天氣如何,無論能否看到天上的星星,你都要打開窗戶,遙望天空,默默許愿。鄭博士提醒注意:只能許一個愿哦。
第六步:如果可能,鄭博士請你在夜晚,在自家外面的空地上,或者到野外,燃放鞭炮。特別注意:男女有別:男人要左手點炮、女子則用右手點炮。如果城市里不能放鞭炮,那么踩氣球也是可以有效果的。
第七步:不論是否結婚,也不論男女,鄭博士請你在七夕這一天(直到晚上亥時,也就是晚上11點前),要吃糖果,也可以分發糖果給你的朋友吃。吃數量多少?不論!
第八步:對于情感婚姻中存在問題的夫妻和戀人,如果你們希望維持下去好的情感婚姻的話,鄭博士特別提醒注意:務必在七夕這天到寺廟去許愿,當日夜晚,將許愿的紅紙條放在自己的枕頭底下。如此能大大增加你的婚姻正能量,使你們的情感婚姻趨于好轉。
七夕情人節情書余秋雨說:
炊煙起了,我在門口等你;
夕陽下了,我在山邊等你;
葉子黃了,我在樹下等你;
月兒彎了,我在十五等你;
細雨來了,我在傘下等你;
流水凍了,我在河畔等你;
生命累了,我在天堂等你;
我們老了,我在來生等。
梁實秋說:
有樁事你也許沒注意,
你給我的那把牙刷成了我的恩物,
每一次使用都得到極大的滿足,
七夕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們民間的情人節,一段感人的愛情故事影響著一代代的情侶,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不知關于七夕的寓意你們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021七夕節有什么寓意_七夕節的風俗,歡迎參閱。
2021七夕節有什么寓意七夕文化歌頌了忠貞不渝的婚愛觀,體現了人們對理想愛情的向往和追求,它傳承發揚了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體現的是一種強烈的責任心,不同于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愛情觀。
在農耕社會中,家庭不但是一個基本的生產生活單元,而且是社會構成的細胞,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弘揚牛郎織女故事傳說倡導的追求美好生活和堅貞愛情的婚姻愛情觀,在當前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牛郎織女傳說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也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時間最早、流傳地域最廣的傳說,在我國民間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的風俗七夕節的風俗:婦女洗發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圣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里的圣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七夕節的風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七夕節的風俗: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七夕節的風俗:拜“七娘媽”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相傳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七夕節的風俗:結扎巧姑
陜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七夕節的風俗: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后,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七夕節立節食品1、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3、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凈,平鋪到一個盤子里,用濕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濕潤。七天后,待豆芽長至兩三厘米長,便可做手搟面,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后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蔥、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面條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4、云面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云面。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5、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后在燜鍋里蒸出來,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干用油煎出來,最后蘸梅花﹑松花﹑芝麻等豆沙制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6、巧酥
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7、瓜果
在七夕這個特殊的節日,瓜果當然必不可少!七夕時吃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有些人喜歡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等繪成“花瓜”。
8、雞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只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9、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后,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10、綠豆芽
在廣州,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七夕節習俗七姐誕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據《廣州市志》卷十七所載,初七日,舊俗還有女子泛舟游石門沉香浦的活動。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裝飾,稱為花艇。她們信此日為“仙女淋浴日”。石門浦水質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時返照兩山,有時會像海市蜃樓一樣在天空出現一些景幻。泛舟者坦希望能有運氣看到奇最的出現,故姑娘們七夕游石門沉香浦成為一項重要內容,很是熱鬧,也成了一個節日的習俗。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婦女洗發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圣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里的圣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七夕節的由來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夕或女兒節,這一天是女兒家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乞巧,是因為民間傳說這天牛郎織女會天河,女兒家們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