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朗月行全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春景詩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宋葉紹翁《游園不值》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杜牧《江南春》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唐賀知章《詠柳》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唐韓愈《早春》
2、夏景詩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宋楊萬里《小池》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楊萬里《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
梅五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曾畿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
3、秋景詩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唐張繼《楓橋夜泊》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4、冬景詩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
5、愛國詩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宋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宋陸游《示兒》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唐杜甫《春望》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丘逢甲《春愁》
6、水田園詩山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唐李白《獨坐敬亭山》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水: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白居易)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錫)
山水:日照香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唐李白《望天門山》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蘇軾)
田園:晝出耘田夜積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蔭學種瓜。(范成大)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唐孟浩然《過故人莊》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唐王維《鳥鳴澗》
送別詩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別董大》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管別離。(劉禹錫)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白居易)
7、友情詩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8、思鄉詩
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9、動物詩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根本林間自在啼。——宋歐陽修《畫眉鳥》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唐羅隱《蜂》
10、鳥類詩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漁歌子》
11、托物言志詩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元王冕《墨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清鄭燮《竹石》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于謙《石灰吟》
12、邊塞詩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唐王翰《涼州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王昌齡《出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王之煥《涼州詞》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唐盧綸《塞下曲》
13、描寫月亮的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
明月松澗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一周一首古詩
每個孩子們2歲后都會在各位家長的輔導下,背誦起古詩來,特別是長輩們,孩子那時候的大腦發育基本上是背什么會什么,但是都是短暫記憶。如果不持續重復的話,很快就會忘掉。到了幼兒園或者小學又會在教學目標的刺激中被喚起。
我女兒在中班時候,幼兒園開始帶孩子們背古詩,能把完整的《古朗月行》都背下來。我都不會呢,閨女因此嘲笑我一通。我就痛下苦功,每天念叨念叨,給拿下。兒子看到我念念有詞,也不甘落后,找到有這首詩的《小學生必背古詩》,讀了幾天也可以背誦了。一不做二不休,我讓妻子也背下這首。一周以內,我們四人互相提醒,互相考核,全都把這首詩給記住了。感覺記憶還挺深刻的,過了好長時間了依舊能記住。
由此,我們家開始了一周一詩的“小儀式”,大家輪流選自己知道、自己喜歡、自己愿意背的古詩,作為本周詩歌。一般由我來解讀原詩,由大家輪流在紙上寫下詩文,釘在門口的記事板(家居市場有售)上,吃飯時、出門時、無所事事時,大家都來說一說、背一背。
我選的詩多為孩子們即將在語文課本中要學到的古詩。這是一個預習,也是將兒子學習的壓力分攤到無形中,分攤到平常時日。
有時候,我會發揮綜合學習的功效,比如妻子提出了超長的《木蘭辭》,我們就安排先看動畫片《花木蘭》,孩子們都喜歡,再推出《木蘭辭》。因為整體故事孩子們都有所體會,讀和背誦起來更加容易理解和記憶。再比如,旅游時,遇到有古人以此地為背景做的名詩,就找出來,讀一讀,解一解,背一背。例如:剛剛自駕參觀了湖北黃岡的東坡赤壁后,和孩子們賞景懷古之余,聊一聊這里為什么叫文赤壁,坡為什么會錯把此地當作三國古戰場赤壁了,和孩子一起品讀坡在此地寫的《赤壁賦》及《赤壁懷古》。在前往武赤壁的車上,我先解讀《赤壁懷古》,再聽名家朗誦版錄音,然后大家玩《赤壁懷古》接龍,誰記住哪句就接哪句,接了幾遍后,我們夫妻先背誦出來,接著孩子們也爭先恐后背誦出來,乘勝追擊,又來個《赤壁懷古》詩朗誦大會,爸爸演繹了老學究版,媽媽演繹了播音員版,哥哥表演了小品版,妹妹表演了可愛版。談笑間,一首詞搞定!
一周一個成語
我們的閱讀實踐很多,孩子的閱讀習慣都不錯,立足于此,我們再做些拓展,比如發現是成語就互相說出來,然后可以由我來講解,由會查字典的哥哥去查一查成語詞典。我也會有意識地在故事時間里講一講成語故事。
我很少會講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畫龍點睛、杯弓蛇影這些離孩子生活太遠的成語,也沒什么趣味性。
我會選平常用的成語說給孩子聽,比如車水馬龍、一毛不拔、力大無窮、眼疾手快……偶爾他們遇到類似的生活情境一下子就能應用。比如,我們要停車的時候,閨女總是提出比賽:看誰能眼疾手快地找到停車位。
成語積淀還可以通過詞語接龍游戲來進行。除了收尾相接外,我們特別喜歡一些專題性成語“接龍”,比如說出帶數字的成語,說出有動物的成語。趣味性更強,而且也在幫孩子培養歸納總結的意識。
一周一個典故
很多成語有典故出處,我會找到出處,讀出古文原文。慢慢讓孩子們知道文言文的存在,打消他們的陌生和抵觸心理。
后來發展成選擇有趣的故事性特別強的典故講讀給他們聽。我是從“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開始的,有趣的故事讓大家忍俊不禁,說完故事再讀一次古文,他們雖然還不怎么去深究,但不抵觸就是勝利。
我們看了好多青銅器中有很多大鼎,就開講“一言九鼎”,這可是源出《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的小故事,但是九鼎得從夏禹定天下鑄九鼎說起。還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鼓作氣”等,都可以從有趣的故事引到古文的聽讀上,讓他們知道古籍的存在。
兒子曾經問過我屈原的事,我了解到他是從端午節故事中記住這個人物的。當時就用我記憶中的“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一些知識打發了他。沒過多久,兒子又問我唐詩、漢樂府之前的詩歌,還問我屈原到底寫了啥詩?看樣子不能再去應付孩子了,我就找來家里提到屈原的書,自己也百度了下更多的知識,重新梳理了對屈原的認識和理解,另外找個時間給他介紹了一番。
由此,我開始跟兒子聊聊古人。
當然,我們從孩子知道和學到的古人談起,比如李白、孔子、李世明、門神秦叔寶和尉遲恭(正值新年前后,我們買了門神,當時還聽評書《隋唐演義》)、三曹、三蘇、夏啟等。
關鍵詞:月亮;隱喻;文學作品
“月”文化在中國可謂歷史悠久,尤其是在汗牛充棟的古代文學作品中以“月亮”為題材、意境、背景的詩詞歌賦不可勝數,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詩經》里就有“明月皎兮,佼人僚兮”的優美詩句,“月亮”在中國文人心目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作為想了解中國文化尤其是對古代文學作品感興趣的外國學生來說,了解“月亮”是十分必要的。這里所說對“月亮”的了解絕非僅限于外部的淺顯認知,而是透過表面了解“月亮”所代表的意象,即“月亮”的隱喻延伸。
所謂隱喻就是在傳統的概念中叫做暗喻的一種修辭方法,它跟明喻相對,① Lakoff和Johnson在其著作《Metaphor we live by》中從思維的認知方面又提出了隱喻的新概念。根據其理論,隱喻就是以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為基礎,用已知的具體事物去感受未知的抽象事物,并對后者的抽象意義進行描述,是一種思維及認知的方式。②這種思維方式在體驗委婉的中國文化及文學作品時非常重要,若是不理解蓮花代表潔身自好,代表淡然閑遠,竹子代表氣節錚錚,便不能讀懂很多中國傳承至今的詩詞歌賦。中國自古的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隨處可見隱喻,隱喻烘托意境,意境帶人入詩,入詩才能體會到作者或是憂國憂民,或是思鄉情切,或是恬然自得的心境。中國人自小耳濡目染,對基本的隱喻都有大概的了解,但對于跨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很多事物所延伸出的中國文化是他們不了解和不理解的。本文就“月亮”這個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學作品中隨處可見且諸多所指的事物為對象進行分析,并以外國文化中的“月亮”作為對比,試圖歸納出“月亮”在中國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中的基本所指,為進行漢語國際推廣的老師在進行漢文化方面的教學時提供一些參考,更主要是為希望學好漢語,愿意接觸中國文學的外國學生能更好理解中國詩詞及其他文學作品提供一些幫助。
一 月亮的認知特點
隱喻是一種認知的思維方法,需要人的感官對于事物的體驗,只有對具體事物有客觀的感受才能體會其特點進而產生認知的拓展。我們要想理解“月亮”的隱喻性延伸,對“月亮”這個客觀事物的本身必須有一個全面的把握。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月亮進行直觀感受:
首先,是月亮的形狀,月亮自初一至十五形態各異,總體分成滿月和缺月,滿月似盤,弦月如鉤。
其次,是月亮的顏色,月色皎潔、清冷,月光如水銀傾灑大地,相比于太陽的熱烈、陽剛、躁動,月亮更顯婉約、陰柔、寧靜。
然后,是與月亮的有關的自然現象,月亮由新月到滿月周而復始,不斷循環。月亮升降伴隨潮起潮落。
另外,還有月亮出現時環境,能看見月亮的時侯便很少看到星辰,月亮越是完滿,夜空越是清幽,就是所謂“月朗星稀”。
最后,是關于月亮的神話故事,古老的中西歷史中都存在著人們對于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的崇拜,所以在各自傳說中都有以月亮為依托的神祗。在中國,一般認為最早的月亮之神為女媧,她還主管生育和婚姻;此外,中國有“嫦娥奔月”的傳說,《淮南子·覽冥訓》云“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恒娥竊以奔月”。姮娥即嫦娥,后羿的妻子,這個傳說講述的大致是嫦娥偷吃西王母賜予其夫后羿的不死藥后飛升成仙,獨守廣寒宮,整日與玉兔相伴,與夫天地兩隔,悔不當初的故事。在西方,在具有代表性的希臘神話中月亮之神叫狄安娜,同時她又是狩獵之神、婦女之神,是女性純潔的化身。③另外有圓月之夜會致人癲狂的傳說,譬如吸血鬼與狼人的西方經典故事中一種半人半狼的怪物在月圓時會陷入瘋狂,完全變成狼的形態,四處為虐。
以上是我們能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關于“月亮”的體驗,古人感受亦如此。由此,他們便開始了自己感覺的映射,由對月亮最直觀的體驗展開隱喻性的延伸,歷經千年,終于有了如今關于“月亮”的種種聯想,意境。下面我們就以上文所描述的有關“月亮”的直觀感受為基礎來體會這些延伸。
二 中國文化中關于“月”的隱喻
1.以“月”喻離合
月亮的形狀時圓時缺。圓形在中國是完滿的形象;反之,殘缺就是不完美的情況。因此就出現月圓喻指相聚團圓;月缺喻指離別四散的延伸,如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在這一句中,作者以“月”的圓缺來類比人們之間的聚散,由此告訴其弟(該詞是為他們兄弟不能相聚而寬解其弟所作)大可不必把朋友親人間的相聚離散看的太重,這好比月亮總是圓少缺多,是本就難以避免的,這句之后又緊跟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月亮”的別稱,作者在此寬慰那些陷入離愁之人,即使跟所思之人不能相聚但起碼所賞明月是同一個,心靈是可以穿越群山阻隔走到一起的,這里作者更多了一些祝福和期望,由此也表達了自己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這兩句中“月亮”都是通過形狀特點而喻指離合的。
2.以“月”喻思鄉
由于“月”隱喻了“離合”,所以觀月之人便觸景產生出期盼團圓之情尤其是與家人的相聚,所以月亮又隱喻了思鄉思聚之情。膾炙人口的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為抒寫思鄉之情的經典之作,作者先眼見月光,接著一疑、一望、一思,在最后一句中直抒自己思鄉胸臆,把月亮和思鄉緊密的聯系起來。同樣還有白居易的《望月有感》中的尾聯“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這一聯寫到自己分處五地的家鄉骨肉,同看一輪明月產生出同樣一種感情即強烈的讓人垂淚的思鄉之情。此外,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以幻寫真,那天地間唯一的明月在任何地方看來本該沒有區別,但在詩人眼中卻生出了故鄉的月亮更加明亮的幻覺,若非思鄉到了情切之地,詩人何以能生出此種錯覺,杜甫以真實的筆 調去抒寫虛幻的感覺,更加襯托出作者強烈的思鄉之情。自此,望月而思鄉逐漸成為中國文人常有的思維映射,月亮隱喻思鄉也成為中國文化有并常見的一種范式。
3.以“月”喻懷古
月亮自古至今由缺到圓,再由圓至缺,人世間的滄海桑田,興衰存亡都不能影響它一分一毫。與月亮亙古不變的永恒相比,人的生命便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古代先哲文人看到月亮的這種永恒,對比自己的生命,生出哀嘆物是人非、滄海桑田的懷古之情,“月亮”隱喻懷古之情便也逐漸成為中國文化中的重要一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這種情感的表現尤顯突出,其中這幾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體現出作者面對不變的、永恒的江月感慨人類多變的、有限的生命。江上明月年年如此循環往復,江上之人卻代代變化,詩人的思維從現實的月亮,回溯到從前,思考這月亮見證的歷史變遷,陡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惆悵,但是作者并非一味消極的抱怨,他站在歷史的高度,提出“人生代代無窮已”的觀點,“人類作為個體是短暫的,但作為整體卻是代代相傳無盡永恒的”,④這種永恒不同于月亮的“亙古不變”,是一種充滿多彩變化的永恒。詩人哀嘆卻不過分悲傷,惆悵卻又充滿豁達,這都體現出作者盡管苦于人生短暫卻愿意積極面對的樂觀態度。李白的《把酒問月》中也有異曲同工之處,“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這三句與張若虛筆下的三句如出一轍,所表達的情感也基本類似,詩人們在浩瀚宇宙前,感到自身渺小,生命短暫,由此觸發人生苦短,不如豁達處之的態度變化。同樣是由“月亮”觸動的懷古之情,另外一些詩人表現感情時卻多顯悲傷與無奈,譬如李煜在《虞美人》中的上闋“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詩人身份是南唐舊主,國滅被俘,身為亡國奴,再好的景色在詩人看來都是讓人心碎的,春花秋月這些本是人間美好的事物,詩人卻期盼它們能早點結束,在小樓之上獨自望月,更勾起詩人對故國的思念之情。又如李白《蘇臺覽古》中“至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和劉禹錫《石頭城》中“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詩人們眼中“月亮”依然是“舊時月”而人和事已非原來的樣子,懷古傷今之感油然而發,這種懷古之意不同于前文張若虛等人最后表現出的那種豁達,他們更多的是一種單純的傷感和無奈。
4.以“月”喻孤獨失意
再者,“月亮”在夜空之中沒有星辰陪伴,月光清冷,不由的讓人產生出一種孤獨感。再由“嫦娥奔月”的神話聯想到“月亮”之上是否真有那么一位嫦娥獨守廣寒,與玉兔為伴,跟桂樹結鄰。這些所見所聞讓詩人們尤其是郁郁不得志的才子產生孤獨、苦悶、懷才不遇的心情。所以,以“月亮”來隱喻孤獨失意,也成為中國文人常會用到的意境。在政治上有遠大抱負,卻總不得重用;懷揣理想,卻屢遭貶謫,這樣的詩人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以李白最具代表性。《月下獨酌》正是他抒發內心孤獨、郁悶、不得賞識的一首經典詩作,“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詩人第一句便交代其獨酌無相親的情境,后面舉杯邀月,對影三人,伴月起舞,對月傾訴的場景讓我們更加的感受到詩人的孤獨無法排遣,現實不能得志,寄情于酒,結伴于月的這種雖然苦悶卻積極尋找解脫,雖然潦倒卻不失曠達的人生態度。正如他在《將進酒》中那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這一生歷經抱負的破滅,仕途的失敗之后只能無奈于生不逢時,所以李白之詩多見兩種心境,要么是抒發自己的雄心壯志;要么是失意之后的這種孤獨苦悶,后一種詩就時常會見到“酒”和“月”這倆種代表性的言情之物。他的另一首詩《古朗月行》也抒發了類似感情,“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詩中對仙人、桂樹、白兔、蟾蜍的描寫都是以“嫦娥奔月”為背景的,以上的種種無不透露出一種孤寂,蒼涼之意,詩人以此表露自己的心情,最后一句則直抒胸臆“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李白是懷才不遇的典型,中國古代的文壇中這樣的才子不甚枚舉,也都常用“月”來烘托孤獨失意之氣氛,“月亮”和“酒”一旦出現我們便可以就此判斷此詩所托之志,所言之情了。
以上是在中國古詩中常見的關于“月亮”的隱喻所指。此外,“月亮”有時還代表虛幻、不可求的事物,例如《紅樓夢》中“一個是鏡中花,一個是水中月”的描寫,鏡花水月都是可見而不可及之物,以此來喻指了寶黛人生的虛幻和注定的悲劇。“月亮”在神話中是女媧主管的,她還是婚姻與生育之神,所以中國文化中“月亮”還能隱喻了姻緣、愛情,如一些中國歌曲中會有關于“月亮”與愛情的內容。關于“月亮”在中國文化中的隱喻延伸還有很多方面,但總的來說無非就是思鄉、高潔、永恒、懷古、惜別、團圓、戀情等。在接觸到中國文化、文學時,若其中有“月”,則仔細甄別這幾種類型,是能夠理解作者的情懷,讀懂其背后真意的。
三 西方文化中關于“月亮”的一些隱喻
外國人在學習中國文化時,有時會以本國的文化、思維模式為基礎進行理解,然而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是有很大差異的。所以,外國人在學習某些中國文化時會出現偏誤就不足為奇了,就拿“月亮”來說,雖然千里共一輪明月,在外部認知上我們都是相同的,但中西方思維、文化不同有時就會造成主觀上理解的差異。譬如西方文化中就沒有因“月”而起的思鄉、懷古、傷離別、嘆人生的概念,西方人思維浪漫、樂觀,西方文人也不像中國古代文人那般總懷揣一顆憂國憂民之心,他們筆下的“月亮”經常會代表純潔、無暇、美麗、健康的女性,如莎士比亞在《奧賽羅》中寫到的關于主人公對妻子的一段評論“她的名譽曾像狄安娜的容顏一樣皎潔,現在已染上污垢, 像我的臉盤一樣黑了。”“狄安娜”即是“月亮”的守護神,在西方文化中狄安娜具有豐富的隱喻特征,“其中積極的隱喻意義是安靜、福祉、守護、愛人等;消極意象包括憂傷、孤獨、邪惡等,”⑤這些關于狄安娜的隱喻又反過來影響“月亮”在西方人心中的形象及所指,最后相互作用“月亮”與“狄安娜”逐漸合為了一體。因此我們通過莎士比亞的描述看到“狄安娜”容顏皎潔、靈魂純凈,莎翁心中“月”的圣潔的一面由此可見一斑。有時候除了這種具有贊美性質的正面隱喻延伸,西方還會有一些在中國比較少見的關于“月亮”的貶斥型的負面隱喻,例如他們認為月亮總處于圓缺變化中,這喻指事情的不穩定、多變化,類似于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蘇軾表現的是一種豁達、淡定的心態,西方人則不然。莎翁的另一部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要對“月”發誓時朱麗葉上前阻攔,她說:“不要對著月亮起誓,它是變化無常的,每個月都有盈虧圓缺,你要是指著它起誓,你的愛情也許會變的和它一樣無常。”莎翁借朱麗葉之口道出對月亮總是處于陰晴多變 象征事物尤其是愛情不能長久、變化無常的不滿。由此觀之,西方人眼中的“月亮”有時并非如我們眼中看到的那般完美。此外,西方文化及傳說中認為月亮圓滿時會引人錯亂,致人癲狂,如在西方流傳的狼人與吸血鬼系列的傳說故事,狼人總在月圓之夜變身,變的無比瘋狂,吸血鬼也會與月亮盈虧有關,此時的“月亮”則盡顯詭異與邪惡。。
由此,我們通過對比發現,漢文化之月與西方之月在隱喻上是有很大區別的。首先,中國文化里以“月”所喻的思鄉、孤獨、懷古這種中國文人特有的感傷之情在西方文化和文學作品里是看不到的。然后,中國文化中“月”多皎潔、多幽靜、多柔美,很少會看到有作品中出現月亮的反面描寫,對“月”而言,中國文人多是懷揣一種憐愛之心,相比之下西方文人對于月亮的態度都是自己內心的寫照,心意滿足時月亮明媚四溢,被人辜負尤其是愛情方面受挫時,月亮在心中則盡是不足,月盈月虧都似乎昭示著他自己的悲劇。此外,對于月亮嬌柔之姿,中西方把它作為女性來看待的習慣總是一致的,中國稱其“嬋娟”,西方謂其“狄安娜”。
四 總結
本文以隱喻作為全篇分析問題的主線,首先對月亮的外部的客觀認知特點進行描述,在此基礎之上由各個外部特點分析其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所隱喻出的意境,包括盼聚惜別、思鄉懷古、孤寂愁苦、嘆人生苦短、哀物是人非的種種感情,最后以一些西方文化中關于“月亮”的隱喻內涵作為對比觀其異同,以達到減少西方人在接觸中國文化及作品時因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誤讀的目的。文章主要以介紹、分析中國文學作品尤其是古代詩歌中“月亮”的隱喻延伸為目的,為漢語國際推廣的老師在文化教學時提供一個參考,并幫助那些開始接觸中國文學作品的外國學生去更好理解那些含有“月亮”的文章的用意。
在二語教學中,跨文化的傳播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漢文化講究婉轉含蓄,多以物抒情,托物言志。文學作品中隨處可見關于“物”的隱喻,外國人在其本身的文化背景之下,要想學習和了解漢文化就需要對經常出現的諸如“梅蘭竹菊、風花雪月、名山大川”的所指、所喻做一個大概的了解。如此,才能充分體會中國文人背后的深意和情懷。才能讀懂華夏天空的那一輪明月。
注釋:
1.參見束定芳:《隱喻學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P9-P10.
2.參見束定芳:《隱喻學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P28-P30.
3.參見張曉麗:從體驗哲學的角度看東西方文化特性,載《牡丹江大學報》,2011年第一期.
4.參見高玉萍:論中國古代詩文中月亮意象的哲理因素,載《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三期.
5.參見張曉麗:從體驗哲學的角度看東西方文化特性,載《牡丹江大學報》,2011年第一期.
參考文獻:
張嬌、羅嬌.優化思維與月亮隱喻.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7(00).
高玉萍.論中國古代詩文中月亮意象的哲理因素.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6(3).
王德春.日月意象與李白其人其詩.巢湖學院學報,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