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供暖系統課程設計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供熱工程與熱源;教學;改革;知行合一
[中圖分類號] TU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12-0124-02
供熱工程與熱源是一門專業課,研究建筑物采暖、生活熱水供給系統的設計、施工的工程應用性學科。本課培養學生認識和掌握熱量的轉換、輸送和傳遞、系統的設計、設備的選型,形成綜合的系統設計能力和工程應用能力,課程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對提高學生的設計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寧波工程學院2006年開始招收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本科生以來,即提出了培養“知行合一、雙核協同”的應用開發型高等技術人才的辦學目標。[1,2]供熱工程與熱源是建筑環境專業傳統的供暖、通風、空氣調節、建筑智能化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實現舒適健康的室內人工環境必不可少的學習內容。在供熱工程與熱源的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踐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步驟。
一、課程特點
本課程的特點之一是實用性強,是建筑環境專業基本功的重要組成部分。
特點之二是在浙江及周邊地區,供熱系統普及度不廣,導致大部分學生對供熱系統比較陌生,或者認為“無用”而學習動力不強。
特點三是學生難以在生產實習中得到鍛煉。由于浙江地區供熱系統較少,因此認識實習、生產實習不便,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較少,難以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因此“知行合一”就顯得尤為重要,執行過程也更加困難。
二、逐層深入的引導式教學
首先,初步形成供熱系統的范圍和印象。由于寧波工程學院的學生絕大部分來自浙江及周邊省市,北方同學較少,大部分同學對供熱系統無直觀印象。課程開始之初,通過圖片、視頻的形式,建立初步的感官印象,使學生了解供熱系統的作用和目的,掌握供熱系統的基本形態。
(一)系統教學
教學之初首先掌握供熱系統的宏觀組成:熱源(產生熱量)、供熱管網(輸送熱量)、熱用戶(使用熱量),形成系統的原理圖。供熱系統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用戶生活熱水和采暖的需要,首先要解決需要多少熱量的問題。如何把熱量輸送并分配到各用戶是供熱系統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也就是供熱管網的問題。通過對問題的逐步提出和依次解答,使學生首先對供熱系統形成宏觀思路,便于授課過程中逐步解決細節問題。
(二)細節教學與項目教學相結合
在宏觀系統建立的基礎上,通過給定一個具體的小型別墅項目,逐個解決細節問題,幫助理解設計的流程。[3]
細節方面,引導學生思考該設計環節的意義、原因,自主得出結論。以熱負荷為例:
熱源需要提供多少熱量?用戶需要多少熱量? 用戶損失了多少熱量,即需要補充多少熱量?用戶有哪些熱損失途徑,分別損失了多少熱量?
上述一系列的問題提問,歸結為用戶損失了多少熱量的問題,引出系統負荷計算的方法。
損失熱量的途徑:(1)外門、外窗、屋頂、地面等護結構在室內外溫差的驅動下向室外散熱;(2)運輸進房間的冷物料、過程等需要補充的熱量;(3)門窗縫隙滲入的冷空氣所需補充的熱量;(4)外門開啟時侵入的冷空氣需要補充的熱量。除了熱量損失以外,冬季室內還有一些得熱的途徑,如:(1)室內照明系統散熱;(2)太陽輻射得熱;(3)室內其他熱過程散熱;(4)人員散熱。
為了保證供暖系統能夠提供冬季不利條件下的負荷,忽略室內的得熱,將其作為最不利條件下的熱量緩沖的部分。太陽輻射得熱作為附加耗熱量,在后面的計算中以修正系數的方式計入。
主要考慮圍護結構熱損失、門窗縫隙滲入冷空氣所需熱量、外門侵入的冷空氣所需的熱量這幾個部分。
圍護結構散熱主要是溫差驅動下的熱傳遞過程,與圍護結構的傳熱性能有關,聯系傳熱學知識,計算過程基本耗熱量為:
Q = KFΔt (1)
其中,K為傳熱系數,見建筑設計參數;F為對應的傳熱面積;Δt即室內外溫差。
室內外溫差如何選取呢?由于實際室內外溫度狀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實際圍護結構耗熱量是隨著室外氣象條件、室內使用情況隨時變化的。但是設計過程中,為簡化計算,按穩態傳熱處理,室內溫度選定一個設計值,即室內設計溫度;室外溫度根據歷年氣象資料選擇。
在上述基本耗熱量的基礎上,太陽輻射得熱量如何計入呢?常識是,向陽面輻射得熱量較大,背陰面較小,且全年太陽輻射得熱量也是隨著氣象條件而變化的動態過程。因此,計算中,考慮在基本耗熱量的基礎上乘以修正系數的方法,且不同朝向的圍護結構修正系數不同。
若建筑處于迎風區域,則需要考慮風力對圍護結構耗熱量的加強作用,因此考慮風力附加系數。
若建筑高度較高,熱氣流上升,導致大量熱量聚集在屋頂而不能有效利用,因此層高較高的建筑需要增加高度附加值,但不能無限增加,一般高度附加的最大比例為15%。
上述過程僅為負荷計算的理論講解,要把理論知識轉化為設計實踐,需要考慮建筑的具體情況。通過給定建筑的計算實踐,掌握計算方法,能夠鞏固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三、實踐環節
(一)教學中的實踐練習
實踐過程要與理論講解過程相結合,相互促進,才能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提高實踐能力。[4]教學過程中,每一部分的理論知識講解,都附加實際工程應用案例分析,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認識。仍以上述負荷計算為例,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附加一個單體別墅建筑的負荷計算作為設計案例,分析護結構(外墻、外門、外窗、地面、屋頂的基本耗熱量和附加耗熱量;戶間傳熱量;冷風滲透耗熱量和冷風侵入耗熱量等),學習計算方法。
(二)虛擬實驗技術輔助實踐教學
實驗是輔助理解理論教學內容的重要實踐手段。可以結合本校的實驗條件,設計虛擬實驗。如自然循環熱水采暖系統,從循環原理出發幫助學生理解密度差如何促進水循環、排氣如何實現、膨脹水箱的作用等知識點,形象的解釋抽象的理論。
供熱系統中的管網水力設計是系統正常運行的重要保障,可以設計管網水力系統虛擬實驗,使學生可通過操作、觀察、分析,掌握水力平衡、水力失調、定壓等知識點。
(三) 課程設計實踐環節
課程各環節知識學習結束之后,學生對供熱系統有了宏觀整體的把握,也都基本掌握了設計計算過程,這時就可以安排課程設計實踐環節進行整體設計練習了。從負荷計算、散熱末端設計計算、系統方案設計、水力計算、附屬設備設計選型等,實現對整棟建筑的供熱設計。
設計過程中,不僅僅要對理論知識加以練習,還需要考慮到建筑的使用過程。
1. 系統設計要符合建筑實際需要。如,散熱器的布置,不僅考慮供熱系統的功能實現,還需要考慮散熱器位置是否會影響建筑的使用功能、空間是否足夠布置設計面積的散熱器、是否影響建筑美觀等;
2. 以最經濟的方案實現建筑供熱。設計中不僅要實現供熱功能,還需要考慮系統的經濟性,盡量使系統最節約管材和運行費用。
3. 注意設計中細節的把握,如閥門、放氣閥的布置,散熱器支管的標高及與干管的連接等。
將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有機結合,逐漸建立學生對供熱系統的認識,加深理解,掌握系統的設計方法,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是本課程的目的和任務。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基本能夠掌握供熱系統的設計方法和原則,熟練掌握系統設計各環節,能夠繪制供熱系統施工圖。
四、總結
供熱工程與熱源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但由于受到當地條件的制約,現場學習很難實現,教學過程中,采用理論聯系設計實際的方式,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通過圖片、視頻、描述等,形成對供熱系統的整體宏觀把握,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張麗娜,鞏學梅,魏莉莉. 基于華盛頓協議視角的建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寧波工程學院,2015(1):76-78.
[2] 高浩其,徐挺,李維維.“知行合一、雙核協同”,現代工程師培養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