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日本茶具

日本茶具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日本茶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日本茶具范文第1篇

這是我第二次到日本,但到北海道還是第一次。印象中的北海道還是美國電視節目《國家地理頻道》留下的:寒冷冬日,鵝毛大雪飄然而下,幾只紅臉猴子泡著熱氣蒸騰的溫泉,愜意地享受。北海道冬日白雪世界聞名,但我們是夏日造訪,故只能從另一角度欣賞北海道的風光。

八日,我們乘公務機從北京直飛札幌下榻于主席曾住過的文藝復興酒店,晚餐定于“蟹本家”,一家歷史悠久且以螃蟹為唯一菜品的著名酒店,我們40多人人均一萬日元(合人民幣700元左右),竟品遍了帝王蟹的種種不同菜式,這個價格與北京上海比簡直便宜得不敢想象。札幌的這家酒店似乎是第一次遇上這樣人數眾多的豪客,人均一萬日元標準且喝300壺清酒。所以我們離開酒店時,店老板和服務人員都列隊鞠躬歡送。文藝復興酒店外表并不奢華但內在設施卻相當完備舒適服務細致入微,衛生間都配備潔身器(我在美德法住過之酒店都沒有),針線盒里還配備有小剪刀,針上已穿線,線上已系好疙瘩。札幌市是北海道的行政、工商和旅游中心,這個城市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市民的衛生和環保意識。每個札幌家庭都自覺進行垃圾分類,其分類的精細程度令人嘆為觀止,例如僅一只空煙盒,他們又將之處理為三類垃圾(1)外盒塑料紙(2)中間紙盒(3)內盒錫紙。每天全城的垃圾回收定點定時,垃圾達到一定重量時還需繳費。

九日,早飯后我們驅車前往會議地點洞爺湖,上午在名曰“小樽”的小城鎮休息購物午餐。小樽據說是日本著名的民歌“拉網小調”的誕生地,首先發明拉網小調的漁村叫“余市”,我猜想那一定是早年小樽地區漁民買賣海產品的市場為文雅起見將魚市改成了“余市”的緣故。趁同伴逛街購意大利玻璃制品和品嘗冰激凌的時候我獨自一個人串了若干家賣菜賣水果賣海產品的小商店。我發現,日本的青菜價水果價高于中國而某些海產品則比北京要便宜許多,以帝王蟹為例最大個頭的3公斤左右的帝王蟹一個僅售1.8萬日元合人民幣也就1200塊錢左右,想想北京到處出售的冒牌陽澄湖大閘蟹每只用粗草繩五花大綁澆上涼水后每斤售價都在350〜400元之間,且其品質又遠遜于北海道的帝王蟹,如果再考慮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與日本人均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給人的刺激感就會更深。

簡單品嘗了日本的壽司店我們又驅車前行,晚飯到達了會議地點洞爺湖的溫莎酒店。這是日本最豪華寬敞的酒店,坐落于山頂之上,汽車穿過半山繚繞的祥云盤旋而上,到達宮殿般的酒店大堂時,隔窗向外望去,美麗的海岸線神秘的湖泊,恍若置身人間仙境。該酒店原由北海拓殖銀行投資,但該銀行于1996年倒閉,酒店亦被接管,多年來生意清淡,卻自2008年八國首腦會議后名聲大噪。據說主席也曾參加此次會議,但沒在溫莎酒店住宿過夜。8月10日,我們的民生銀行董事會第十一次會議暨第三次非決策性會議一天,晚上在一次暢飲暢敘之后,11日早飯后我們就匆匆回國了。兩夜一日,無論溫莎酒店本身多么舒適豪華都沒引起我的重視,印象深刻的則是由小樽到洞爺湖一路上的所見所聞。

日本給人最深的印象是整潔。在日本的街道上幾乎連個垃圾桶都看不到,原因是無數個日本家庭自覺進行垃圾分類每天早晨就把垃圾送到集中地點運走了;日本的飲食一小碟一小碗的牛肉魚肉生食占了很大比重,蔬菜以生食為主,但據導游說這么多年來,沒有發生過一例國外游客拉肚子的事情,所以在日本的餐廳吃東西你盡可閉著眼睛吃,這和我們中國形成鮮明對照,在中國的大飯店小飯館里,不論你眼睛瞪得多圓,由污染食品造成拉肚子事件還是層出不窮。僅用30年時間中國的GDP已超過日本但在衛生習慣方面,日本人至少要領先中國人40或50年。

日本是一個成熟的工業化國家,但在小城鎮建設農村建設上也有很多很多值得中國學習的東西。在我們的汽車經過農村時,不久前割光的麥田里躺著一個個巨大的相同直徑的白色塑料卷,導游告訴說這是小麥的麥秸稈經壓縮而成的草捆。每個麥稈捆有200公斤左右現在放在田頭曬太陽,到了雪季來臨時,這些被塑料嚴實封閉的草捆就會發酵出甜酸味成為奶牛喜愛的飼料。在冬春兩季,每頭奶牛要吃掉5個這樣的白色塑料卷里的麥稈,所以數一數田頭有多少這樣的白色塑料卷就知道這個農家喂養的奶牛數。我早年下過鄉,現在每年也到農村走走看看,印象中中國農村的麥稈大都浪費掉了。我們的農民為什么不向日本的農民學學呢?

日本茶具范文第2篇

關鍵詞: 茶文化 茶具 茶建筑

中國是茶的故鄉,最早發現茶的用途,并在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思想的影響作用下,形成了中國茶文化。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自古以來兩國就在政治、經濟、宗教、藝術、文化等各個方面有頻繁往來與交流。茶文化也不例外,隨禪學東渡日本,并不斷與日本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屬于自己的日本茶道文化。

1.中日茶具之異同

茶具的概念從廣義來說是包括種茶、采茶、制茶、炒茶、存茶、儲茶、泡茶、品茶等時候使用的各種工具,從狹義來說則主要指在泡茶、品茶時所使用的茶碗等器具。文中的茶具一詞屬于后者范疇。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一套茶具就無法進行茶事活動,更別說是品一杯好茶。可見茶具在飲茶活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古時的文人雅士在飲茶之時,不僅看重茶具的實際運用價值,更注重追求茶具的視覺美感,因此每一件茶具都是經過工匠靜心設計、制造出來的藝術品。中國古代的茶具由于制造原料的不同,可以分為金銀茶具、瓷器茶具、紫砂茶具、漆器茶具、竹木茶具等。出身平民的明太祖朱元璋體諒茶農的辛苦,下令禁止生產宋朝時一直作為貢茶的“龍鳳團茶”,而改為制造芽茶。因此,飲茶的方法也隨之由泡茶法代替了點茶法,飲茶的器具也以紫砂茶壺、青花茶壺代替了之前點茶時所用的茶碗、茶盞等器具。到了清朝康熙年間,為后世所推崇的具有中國茶文化代表性的“蓋碗”盛行于天下。當時出產的茶具制作精細,造型優雅別致,釉色清麗,并多用喜慶、吉祥的符號作為圖案。

然而,日本茶具同中國茶具相比有很大不同。當然,此時與其說日本茶具,不如說是日本茶道具更準確。這是因為日本古代的茶會就是唐物鑒定會的延伸,茶會中人們并不是以飲茶、品茶、論茶作為茶會的主題,而是以欣賞、鑒定唐物為中心。因此,茶會中所使用的大多數器具都與泡茶、飲茶無關。然而,隨著日本茶道不斷與本土文化相融合,和式茶具不斷受到重視,并逐漸在日本茶會中為人們所推崇。和式茶具的種類很多,按照其功用不同可分為:炭斗、火箸、灰器等添炭用的茶道具;風爐、地爐、茶釜等燒水用的茶道具;掛軸、花瓶、香盒等布置壁龕用的茶道具;茶罐、茶碗、茶刷、茶勺等點茶用的茶道具。其中,不可不說的是點茶、飲茶時必不可少的器具――和式茶碗。

首先,日本茶道中使用的和式茶碗較之平時使用的茶碗,碗底更大、容積更深,以便于茶刷能自如地在碗中來回攪動,從而使點茶活動更自如。其次,日本茶人熱愛、尊重自然,并以此為宗旨,虛心體會每一種材料中蘊含的自然美感,并努力將其進一步發揮出來。在和式茶碗的設計上,日本茶人更追求古樸稚拙、自然脫俗、不勻稱、幽暗的風格。由此可知,在日本茶道中所使用的和式茶碗常常以姿勢不正、碗口歪斜、表面凸凹不平、花紋和陶釉不對稱者為宜。再次,作為茶道中使用的和式茶碗除了要達到上述要求外,還必須具備生命力。換而言之,每一件和式茶碗都會有其獨一無二的經歷――它的名字是什么,是由誰將它創造出來的,曾被哪些知名的茶人青睞,并在哪些重大的茶會中出現過,等等。

2.中日茶建筑之異同

茶建筑主要是指人們舉辦茶會,通過飲茶、品茶放松身心的地方。中國茶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品茶的場所層出不窮且稱呼各不相同,比如茶鋪、茶肆、茶舍、茶坊、茶亭、茶居、茶樓、茶館等。其中,尤以茶館的影響最為深遠。歷史上茶館的種類很多,比如:有以品茶為次聽評書為主的書茶館,有為茶人提供下棋場所的棋茶館,有設在環境優美、風景秀麗的郊外的野茶館,以飲茶為媒介將美食、社交、娛樂集于一體的大茶館,等等。而且,茶館的風格也因南北地區風土人情的不同而各異。因此,對于茶館的建造和使用很難用一個固定的模式來表述。

日本茶道建筑以茶室和茶庭為主。首先,“草庵茶室”在日本茶室建造中最具有代表性。它以天然的泥土、沙石、竹木、麥秸為材料修葺而成,茶室大小以四個半榻榻米為標準,并在屋頂上鋪上厚厚的枯草,從而更多地體現了茶室自然、簡素、脫俗、靜寂的美感。同時,千利休還在此基礎上創造出了“待庵”茶室。這個象征日本茶道最高境界的茶室,不僅面積縮減成了兩個榻榻米大小,而且入口處變成了只有半人高、必須躬身進出的小入口。其次,在日本茶道中將茶庭稱為“露地”,意指茶人們在進入茶庭之后,就必須將世俗中的苦惱與私欲一并忘記,洗凈心中的污垢,露出原本的佛心。因此,茶庭并不是人們嬉戲、游玩的庭院,而是一個供茶人們修行的地方。茶庭里為了保持樹木、沙石的天然色調,一般只是種植常綠植物,對于色彩鮮艷、花朵大的花是不會栽種的。此外,茶庭還設有小茅棚、石制洗手缽、石燈籠、碎石路等,無論哪一處都是由主人精心布置而成的,因此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綜上所述,茶文化是一門藝術。人們在飲茶過程中往往是以茶具、茶室及其周邊的環境作為文化載體,將茶文化從物質生活范疇延伸到精神文化領域。

參考文獻:

[1]騰軍.日本茶道文化概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

[2]王玲.中國茶文化學[M].九州出版社,2009.

[3][日]岡倉天心.說茶[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

[4]陳斌藩.中國茶文化經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

日本茶具范文第3篇

關鍵詞:茶道;禪宗;僧侶;千利休;和敬清寂

茶道也稱“茶湯”,不同于日本人日常生活的飲茶,而是指一種技能或藝術。茶道融合了點茶、品茶,茶室、庭院的空間藝術,茶具的甄別與鑒賞,茶事中的懷石料理、各種茶點等,是一種綜合藝術,也是日本的傳統藝術之一。

一、茶道

1、茶會

茶道的核心是茶會。茶會有薄茶茶會和正式茶會,正式茶會又稱茶事。薄茶茶會一般可以同時招待很多客人,只有茶點和淡茶。正式茶會則只招待少數客人,分初座和后座,茶前會用簡單但卻精致的懷石料理招待客人,然后再依次品濃茶和淡茶。

2、懷石料理

茶事前的便餐,由禪宗的修行而來,當時的僧侶將溫石抱入懷中以忍受饑餓。懷石料理重視品質,但不強調高價的東西,而是將季節里最新鮮的素材,制作出其最高品位。懷石料理招待客人的流程為2小時,講究很多禮數。懷石料理由一湯和數菜組成,以茶道的簡樸精神為宗旨,每道菜的菜量都極少。懷石料理所用器具主要是黑色漆器。

3、茶室

茶室是專門為招待客人飲茶而建造的房屋和建筑物。為了舉辦茶事活動,除了茶室以外,還要建造茶庭、準備茶事的水屋等輔助設施。

茶室分書院式茶室和草庵式小茶室。在鐮倉時代末期,茶室本來是從中國傳入的兩層式建筑,房間內部也相當明亮,但經過種種變遷,到室町時代中期,開始出現書院式茶室,房間較大,又由茶人珠光創造了純日本式的草庵茶室,房間較小,以后又有更小的茶室出現。同時,又有與正房完全隔離,叫做“數奇屋”的茶室出現,標志著茶室日本化的完成。現在的茶室一般以四張半草墊大小的茶室為標準茶室,大于四張半草墊的茶室為“廣間”,小于四張半草墊的茶室為“小間”。因茶室宜清雅,故而多設在點綴著奇山異石,花卉林木和水榭亭閣的小花園內。與茶室相鄰,設有一間洗濯茶具的水屋,另有一間曲徑相通,專供賓客休息的待合,客人便在此處等待主人的邀請。茶室的布置十分講究,一般都有壁龕和地爐,壁龕處懸掛字軸或畫軸,下面擺設花瓶插花。地爐的位置決定室內草墊的鋪設方式,一般客人都坐在操作者的左手,稱為順手席。

4、點前

日本茶道中稱沏茶為點茶,茶道的一整套禮儀作法稱點前。點前根據茶道流派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茶道流派眾多,不同的流派以各自的家元為中心,傳承著各自的茶道藝術。盡管日本的茶道派別林立,點前在不同的派別之間有所不同,但它們的表演形式、要求方式卻基本一致。茶道的基本程式一般分為慶祝、迎迎接歡送、敘述事情、描述景物等內容。當客人做客時, 家的主人早已在門前恭候。當茶道正式開始時, 客人按照順利依次行禮后入座, 主人一般先拿出家中的甜點讓客人品嘗用來調節茶的味道。然后主人會按照一定的傳統規矩泡茶,按照客人的大小輩分從老到少,依次傳遞給每一位客人讓其品茶。無論是點水還是沖茶、接茶、品茶都需要有一定的規范方式,并且斟茶不能倒滿。因為在日本茶道必須講究重視選擇相配的茶具,一般來說都選擇有年代的貴重的茶具或者瓷器來品茶,因此客人品茶時需要對主人的茶具表示出贊賞用以表示敬佩之意。這時主人需要點頭以示寬慰,客人在品茶結束之后需要將茶碗端走。當客人離開時,女主人也會跪坐在茶室的門口恭敬的送客人離開。

二、 茶道與禪

1、茶道的歷史

茶道與禪宗淵源甚深。12世紀末期,日本僧侶榮西來到中國宋朝學習禪宗,并在歸國時將茶葉的種子和茶具帶回了日本,在日本開始普及茶葉制作法和飲茶方法。另外,榮西寫了《吃茶養生記》一書,被后人尊為“日本的茶祖”。后來,又有日本僧侶道元、圓爾辨圓將茶禪之禮帶回日本。南浦紹明將“徑山茶宴”禮儀、茶道具以及七部中國茶典帶回日本,為日本茶道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日本茶道之所以與禪宗淵源甚深,不僅是因為是禪宗僧侶將茶道帶入日本,還因為禪宗僧侶并不只是簡單地介紹中國的飲茶和飲茶儀式,而是把推行飲茶之風作為弘揚禪宗的一種手段。后來,將飲茶及飲茶儀式精神升華的是室町時代的村田珠光,他明確主張飲茶與禪宗的精神統一,強調“茶道之美來自自身的內心功夫”,創造了追求茶室靜寂的閑寂茶儀式。16世紀末期,千利休完善了這一儀式。至此,形成了精神與形式相伴的茶道藝術。千利休可謂是茶道的集大成者。

2、茶道的精神

千利休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概括為“和、敬、清、寂”。“和、敬”,主要指主人和客人之間的和睦相處,互相尊敬。并希冀社會安定、國家和平。“清、寂”則主要指茶室環境的清靜幽雅和陳設的古色古香,暗含隔絕塵世、清心潔身之意。

久松真一曾給出茶道的定義,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指出茶道的內核是禪。禪宗強調寂靜,恢復人生活的單純,在單純中感受繁復;恢復世界原有的寂靜,在寂靜中聆聽世界的聲音。主張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強調日常生活的修行,即修行不必去讀經,而要求在飲食起居的修煉上下功夫。茶道忠實地實踐了禪的這一思想。茶室中沒有顯眼的顏色,沒有噪音,沒有一個多余的動作,沒有一句多余的話,一切都在自然地運轉,在這寂靜中恢復人的靈覺,去聽茶聲、風聲和心聲。讓無心的蓮花緩緩開放。人們通過茶道學習禮儀,感悟清凈幽雅的境界。

總之,茶道主張“茶禪一體”,追求“和、敬、清、寂”的精神境界,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茶道中有“一期一會”的說法,認為“人之相逢,一生一次;以善相待,盡力盡善”。茶道的核心是茶會,茶會即人們的集會。人們聚集在一起,通過茶道,擺脫世俗現實社會的制約,追求和、敬、清、寂的精神境界,達到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關系的融洽。

參考文獻

[1]韓立紅.日本文化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日本茶具范文第4篇

日本茶道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規矩多。時間控制、流程安排、動作要求、言談對答等處處顧慮。其繁縟、隆重而似乎缺乏實質口腹內容的茶事活動,在不了解日本茶道文化魅力的人們看來,堪稱“枯‘水厄’”。然而,這些拘束的表面現象傳達出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恰正是日本茶道強烈的儀式感。如何去理解這種儀式感的存在,是理解日本茶道的重點之一,對于中國茶文化的推廣方式,也會產生有益的啟示。

所謂“儀式”,是對具有宗教或傳統象征意義的活動的總稱。“儀式”之所以成為“儀式”,是源于它控制的是人們思想層面的象征意義,而非生活中的直接實用價值。“儀式感”則是近年來網絡上的流行語,“好生活需要儀式感”、“應設立國家閱讀節,用節日喚起閱讀儀式感”等創意性網文標題,暗含著“儀式感”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潛臺詞。那么,具體到日本茶道,我們該如何理解這種“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儀式感存在的意義呢?

1977年,古川徹三在《茶道美學》一書中,以藝術的隔離性為根據,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的動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他指出:所謂藝術的隔離性是有意識地與自然的世界和日常的世界隔離開,以此來確立藝術世界自身的獨立性。這個定義既可以用于對茶道文化的闡釋,也可適用于各種藝術性活動。如京劇需要夸張的扮相、身段和唱腔;交響樂需要明亮的舞臺和觀眾的盛裝。就連時下流行的行為藝術。也要借助道具和超乎想象的夸張創意,來將自己的藝術與生活鬧劇相區分。

在日本的日常飲食習慣中,正如同中國的“開門七件事”一樣,茶也是一個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世俗飲料。日本慣用語中,用“日常茶飯事”一詞來形容生活的瑣碎庸常之事。甚至有字面意思為“用肚臍煮茶”、“茶葉袋子壓咸菜缸”這樣的俗語存在。可見飲茶習慣,貫穿著日本人生活的各個細節,茶在日本民眾生活中也并不是高高在上。

那么,一直定位于貴族化的交際與修養方式的茶道文化中,又是如何將茶與現實生活相區隔,賦予茶事活動以應有的藝術性呢?如同書法前要靜心研墨,禮佛時要上香跪拜……這些用固定的儀式性步驟來調整心態,進入境界的手段。它們符合人們的心理習慣、審美取向甚至生理科學。

同樣,一場茶事活動中,從客人們開始步入主人精心設置的茶庭,便已經進入了暫時脫離俗世生活的心理準備階段。進入了一個只有主人、客人、各種等待著被鑒賞的珍貴茶道具、茶飲食所組成的小世界,融入了一種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去感受彼此之間平等敬重、珍視誠意的氛圍之中。當客人進入主人精心設計的、清幽雅致的茶庭中,曲徑通幽,欣賞了處處別致的景致,再進入茶室特意設置得非常低矮的小門,以示放低身姿之后,眼界另開,茶室內各種和風精妙的道具,禪意的掛軸,莊重奉客的主人,盡在眼前。一系列頗具戲劇性的情節安排后,大家都完整地進入了自己扮演的角色中。

茶事活動的進行中,有很多看似無端的規矩。細細深究,均有其背后的深意,也參與了這種儀式感的造就。如主人撤污水罐要從身子左側進行;并排而坐的四名客人,位首的主要客人離席時要左轉身,其余兩名次要客人轉身時要向右轉身。左右之別令人迷惑。其實這皆出于“代表臟污或隱私部分要盡量少停留在別人的視線中”這一原則罷了。欣賞茶碗、茶勺、茶罐等茶具的時候,要先向茶具鞠躬致禮;有圖案的茶具擺放的時候。要將美麗的正面圖案面向別人,讓茶具的背面朝向自己;用有圖案的茶碗喝茶時,應避免在茶碗有圖案的一面“下嘴”;吃小巧而精美的茶點心時要一口吃盡,不可把咬得破敗的點心放回盤中……只要你能以一顆體貼而敬重的心,把茶具茶點也當做靈物來敬惜,將它最美好的形象展示給別人,避免將它不美的狀態曝露于眾,那么就會發現,這些看似繁瑣的規矩其實是理所應當的習慣。

至于點茶的手法、拿茶具的方式、甚至主客在茶席上行走的步伐、品用茶湯茶食的具體步驟……這些環節,是在長久反復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最為穩妥有效的路徑和程式,可以在最大的限度上消弭人們的慌亂、避免拿遞的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失手,防止自己的行動干擾了下一個步驟,將自己的所有舉止都包含在一個最為配合默契、行進順暢的、有效率的流程中。

類似的“規矩”,在茶道活動中數不勝數。茶人們在茶事活動中,按部就班的加以演練,習慣成自然后,不明就里的人們會忘記了他原本真實的用意,而當做機械的規矩來學習。一方面,這增加了學習與演練的難度,但是,一絲不茍的儀式感,也增加了人們對茶事的敬畏之心,而將茶道中的茶,與浸泡在日常凡間生活中的“茶”形成了有效的區隔。

日本茶具范文第5篇

在洋話里,很少有人能將“茶”(cha)和“禪”(chan)分清楚,雖然聰明的譯者將禪翻譯為“zen”,但是說出口也少了翹舌那份余韻。在亞洲,茶和禪從來都密不可分,禪茶一味,濃茶清志,清茶清心,釅澹相宜。于是將精神與實物聯系在一起,又或者是“道無器不現,器無道不明”,東方人愛屋及烏般對于茶的所有器物都講究異常,這種講究并沒有流于表面,而是將其奉到了“神”般的精神高度,深深植入骨髓之中。

源――樸素與喜樂

砂器老壺色自沉,在中國傳統禪宗教義精神中除了幽玄靜思,樸素自然之外,還有“清規”和“戒律”,所以長期以來中國匠人對于器物,多少有點“無規矩,不方圓”的限制。器物一般做工精細,表面光潔可愛,追求可達到玲瓏剔透;杯子器型多為圓筒,或是圓肚型,茶罐、香臺也采納自然中有的――比如蓮花荷葉,老松竹節。對于中國的傳統器物,更多在欣賞其端莊周正的肅穆之美,或是雅致清遠的色彩。歷數中國古老燒陶制器的窯址,最出名的幾個當屬龍泉青瓷窯、汝窯、定窯和越窯(圖01,02,03)。越窯“越瓷類玉越瓷類冰”,樸素細膩;定窯(圖04,05)“顏色天下白”,層次分明又毫不突兀,分外可愛;而汝窯和龍泉青瓷的表面“冰裂紋”更是符合中國傳統讀書人清遠的心境。

衍――物哀與極致

除了中國,將茶與禪修發揚推廣的必數日本。但和中國的茶禪不同,悟思之中少了“規矩”的約束,更多的是對于萬物不能永恒的無常和空觀――“物哀”是日本獨有的一種思想,這種悲憫之情讓日本的茶器充滿了矛盾:樸素枯淡卻又純真纖細,多情卻又隨性自然,強調精神氣質的內斂含蓄。在日本,傳統茶具和擺件的材質多選擇粗糙自然的陶土,(圖06,07,08,09)努力保持其自然成型的狀態,并不強作要求,以達到期望中返璞歸真的美學追求。與中國的傳承延續相類似(圖10,11),在日本也有諸多將禪思融入創作的燒窯,其中以“信樂燒”最為著名,其不對稱、粗獷的器型中透出對世間萬物纖細的垂憐與包容,甚至邊緣的斷裂、不平滑都有著特殊的意義;器物的顏色近乎泥土本源,棕、青、黑為主,顯得沉穩大氣,顏色是隨意點綴,以簡樸為主。

延――浮夸與華美

離開了中國、日本,禪的精神似乎和品茶就不搭界了,西洋的審美與習慣的影響逐漸明顯。作為容器,茶具僅是茶具,脫離了思想就僅剩觀賞把玩的價值。大洋彼岸的英國同樣也有比較悠久的喝茶傳統。優美且血統純正的英國茶具品牌有皇室哥本哈根(Royal-Copenhagen)(圖12,13),保留了西洋郁金香形器型,和細紋勾花等諸多細節,卻單單選擇繪制中國唐草棕櫚青白花紋,雖然是素雅迷人,但是仍然感覺有所欠缺,留白和青花欣賞起來多是童真可愛,卻丟失了本該有的那份含蓄。

設計――意識與進步之間

脫離了器,道是否能現?現代匠人對于茶中之禪似乎有了新的理解,帶來了可謂是全新的創作。不拘泥于茶具,而是將茶和禪糅合在一起,甚至是將空間與現代平面設計引入傳統器物設計中,讓“器”不單獨為一體,而是與心與景與情融合。北京國際設計周上,中國原創家居品牌及參展設計師,就對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的“茶道”主題,各自進行了演繹與理解,“茶”和“禪意”再次被提出,“當設計為一種傳統的生活而構思制作時,‘傳統’和‘當代’就自然而然地融合了……”策展人朱小杰如是說。

嚴肅

禪本就是捉摸不定的,修禪對于忙碌的現代人更是“奢侈”,佛法里說觀眼觀心,對于都市人只要有一方“世外桃源”便可滿足。設計師孫云的“團契-茶契”有如虧缺之月,未滿之心,落筆卻不滿的圓,人在桌子中心如杯在紙上,茶在杯中,自有一番情趣。而呂中的清風榻則更像是隔離出的冥想地,借了素衣的裁剪,取了“兩袖清風”的寓意。兩組設計都自然而然地將人周圍隔離出一方空間,本真的氣息得以流動,俗世紛擾得以暫時消散,這種自然的意境亦是禪師所不斷追求的目標。

淘氣

有茶就有茶玩把件,隔桌屏風,傳統的器物造型和色彩對于中青年家庭來說未免略帶老氣,但是添上討巧有趣的設計便不會落入俗套。在這一點上,設計師賈偉的大耳有福套盤和上上出品的上山虎擺件就是佼佼者。兩件都選擇了白瓷,無多余顏色,套盤取了傳統耳盤,盤邊有耳,福于盤中,遠觀又像佛面,盤盤相疊,總讓人想到彌勒的笑臉,自有一番肚量;上山虎擺件取了抽象設計,丟棄繁雜的花紋,立體幾何棱角更加時尚,寓意積極又有余地。也許夜晚盛一碟素食,喝一杯清茶,看一方物件,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增城市| 芦山县| 天长市| 柞水县| 丰都县| 友谊县| 焉耆| 吐鲁番市| 南澳县| 山西省| 普洱| 靖州| 长岛县| 荥阳市| 石柱| 青河县| 永善县| 榆中县| 英吉沙县| 铜鼓县| 迭部县| 荣成市| 咸阳市| 翁牛特旗| 中江县| 荃湾区| 靖宇县| 广州市| 新民市| 上犹县| 百色市| 定边县| 凤阳县| 新郑市| 都昌县| 兴文县| 崇信县| 莫力| 新绛县| 公主岭市| 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