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知有兒童挑促織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3、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4、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5、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6、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7、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1、作者抒發了一種思鄉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
2、詩歌抒發了作者客居他鄉、歸無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3、詩歌抒發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留戀的思想感情。
二、出處:南宋詩人葉紹翁所作的《夜書所見》。
三、原文: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落葉,從古到今傳誦的多為悲秋、蕭瑟、懷念之情,故而成為一種愁緒的象征物,被歷代詩人反復吟詠。元朝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中的詩句“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就是比較直抒胸臆的秋愁之流露;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把這種委婉曲寫出落葉凄美之感;葉紹翁的《夜書所見》:“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則從落葉牽引出思鄉思親之情;而孔紹安的《落葉》:“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翻飛未肯下,猶言惜故林。”就有了更多靈性的思考和人生的回味。實際上,落葉離春天很近,并沒有這么多的悲情,因為落葉有著更多的是感恩和反哺之心。
一到秋天,落葉喬木就開始泛出金黃、或者深紅的色彩,顯出一片片成熟的韻律。此刻的樹葉已近暮年,清晰可見的紋理凸顯在縱橫交錯的葉脈之間,恍如村莊的阡陌,更好似經年的往事在歲月的沉淀里發酵成經典。滋養樹葉的水分已經被時光肆意揮發,鏈接樹枝的葉柄也逐漸裂縫,在秋風中飄搖不定。此刻的樹葉是脆弱的,經不起風吹雨打,唯一的選擇就是歸回大地,投入泥土溫暖的懷抱。落葉知秋、落葉歸根,行將遲暮的樹葉在此刻要發出余熱,燃成灰燼滋養大地、滋養樹的根系。
冬天,最后的落葉被一朵朵潔白的雪花掩埋,被一層層泥濘淹沒。但落葉從未叫一聲冤,因為它知道自己生命的歸宿,明白季節輪回的必然,無論自己對樹枝有多么的依戀和不舍,都必須融入泥土。龔自珍的《巳亥雜詩》有云:“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書寫的是落花“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偉大情操,令人肅然起敬。落葉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恰是悲心回向、永遠利他的大乘精神,是烏鴉反哺般的感恩,也是生命輪回的必然。落葉知冬、落葉懂冷,落葉明白只有付出自己最后殘余的熱量才能換來翠綠的春天。所以落葉快樂地飛舞成蝴蝶,壯烈地燃燒成火焰,讓一棵棵樹溫暖地冬眠。
落葉,離春天很近。英國詩人雪萊在《西風頌》中如此寫道:“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落葉是冬天的信使,它把春天的信息通過寒冷進行傳遞,讓人們在壓力之中產生動力,并珍惜美好的春光。
讓我們在落葉中靜待春雷的到來,那時,滿園春色與撲鼻芬芳將充滿人間。一切腐朽陳舊都將讓位于新生!
關鍵詞:題目;注釋;意象;情語
在古代詩歌鑒賞中,很多同學感到無從下手。其實,這其中也是有跡可尋的。抓住其中的重要切入點對理解詩歌具有重要作用,試舉幾例。
一、讀題目
詩歌講究精練,所以古詩的題目是很講究的,它往往能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是我們解讀詩歌的重要切入點。從題目切入,可以迅速準確地理解詩歌。
如2004年全國卷是唐朝張籍的《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問題是:“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聯系標題“秋思”(“思”即思念之意),就不難看出,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家鄉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
2003年全國卷的詩歌鑒賞是王維的《過香積寺》,題目中的
“過”與孟浩然《過故人莊》中的“過”相同,與第六冊教材《信陵君竊符救趙》一文中“過”的用法也相同,意謂“訪問”“探望”。詩題的顯性信息就是探訪著名的香積寺。
由此可見,審“題”在詩歌鑒賞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決不
能忽視。
二、看注釋
細心的人會發覺,古詩鑒賞中往往會出現“注釋”,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們解題的難度。從命題者的角度看,如果不是涉及詩歌的重要內容,不影響對詩歌的理解的話,他也決不會多此一舉。所以,注釋的提示作用也不可忽視。
試舉兩例:宋朝鄭谷的《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注釋:愁殺,極為憂愁;離亭,古代驛路上的亭子,因人們多在亭里送別,故有“離亭”一說。
鑒賞這首詩歌,下面所給的“愁殺”和“離亭”的注釋極其重要。可以說,通篇都是緊緊圍繞一個“愁”字而寫的。作者將與友人分別時的愁情賦予揚子江畔的諸多景物之中,不言愁而愁自現。言有盡而意無窮,是一首難得的佳作。
唐朝韋莊的詩《臺城》:“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注釋:臺城,古都金陵的核心,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問題是:“從思想感情和表現手法的角度簡要分析此詩。”若沒有這處注釋,恐怕相當一部分同學對“思想感情”將無從談起。
三、抓意象
“詩的國度”“詩的王國”,這是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博大精深的最好概括。詩人們在創作中自覺或不自覺地賦予了某些意象特定的文化內涵,這有待于我們平時的不斷積累和總結,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
試列舉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意象:
高山、奔流、大海、雄關、長風等多與抒寫壯志豪情有關;
梅、蘭、竹、菊、松、柏等多用來表達高潔的情操;
沙漠、古道、落日、寒風等多傳遞孤獨惆悵的感覺;
雎鳩、鴛鴦、鵲橋、蝴蝶等多喻幸福、愛戀;
大雁、青鳥、雙鯉等多寓傳書信使,表現離人思緒;
客、旅、羈旅、斷腸人等多表達離家在外的孤獨;
此外還有“杜鵑”喻哀怨、鄉愁鄉思;“烏鴉”喻衰敗荒涼;“喜鵲”喻喜訊;“羌笛”“胡笳”喻凄切;“哀鴻”喻哀傷苦楚、流離失所的人;“紅豆”喻愛情和友情……
例如:宋朝葉紹翁的《夜書所見》:“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一個“客”字揭示了詩歌的主題,表達了作者作客他鄉的孤獨凄涼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再如杜甫的《江漢》:“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抓住“孤月”“落日”“秋風”等意象的意蘊就不難理解作者客滯江漢的孤寂和壯心不已的悲壯了。
可見,在詩歌鑒賞中,抓住其中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意象可以事半功倍。
四、悟“情語”
“情語”是指詩歌中直抒胸臆的詞句。準確地把握了這些詞句,便可觸摸到作者的情感脈搏。
如唐朝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很明顯,“何日是歸年”是全詩的情語,是點睛之筆,直接表現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再如劉羽的《一鷺圖》:“芳草垂楊蔭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無人識,獨向斜陽嘆白頭。”抓住這兩句的信息才能準確把握作者塑造的形象:一個追求清高而無人理解的孤獨寂寞的悲劇人物形象。
2002年全國卷24題,詩末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便是詩人的點睛之筆,抓住了這個“情語”,便是抓住了解題的鑰匙。而題干中要求回答的“折柳”的寓意,也就不難悟出。因為“故園情”就是思鄉之情,就是惜別懷遠之情。
除以上列舉的四點外,詩歌鑒賞中還有一些重要的切入點,
一、以教材為藍本,提升教材的使用價值
現行的語文教材,無論是選文的質量還是每個單元的組合安排都很講究,我們要認真領會編者意圖,擬訂好教學目標。遇見美文、可讀性較強的文章,筆者更重視發揮讀的作用。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生命生命》一文時,筆者先讓學生通過自讀,從杏林子的故事中初步感受作者的堅強和對生命的珍視;接著筆者配樂范讀了課文,讓學生從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感悟到生命的可貴;最后引導學生品析課文中的三個事例:飛蛾在險境中求生、磚縫中長出的瓜苗、靜聽自己的心跳,讓學生再一次領悟了生命的頑強,體會到我們必須熱愛生命、珍視生命。
筆者經常引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仿寫課文里的語段。例如,在《秋天的雨》這篇課文中,作者的豐富想象是一大特色,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秋天的雨,藏著非常好的氣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作者這樣連續地運用比喻,寫出了秋雨的特點,表達了自己喜愛秋雨的情感。品讀之后,筆者讓學生也學著以這樣的思路去寫春、夏、冬各季節的雨。在反饋時,筆者欣喜地看見,學生寫出的句子讓人驚嘆。“春天的雨是媽媽的懷抱。”“春天的雨是快樂的小伙伴。”……誰說三年級的學生太小,當他們搖搖晃晃跟上你的步伐、你的要求時,精彩的一幕幕已然不斷涌現。
二、貫通課內外,讓學生在閱讀中遇見好書
不光是我們教育者,凡是愛讀書者都知道,所有的好書都在告訴我們,詩歌是美好的,童話是美麗的,故事是有趣的。課本里的所有文字更是至誠至美的。筆者前些年在教五年級時,印象極深的開篇第一組文章就是告訴學生“一本好書,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美好的情感。閱讀一本好書就是跨越時間和空間,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對話”。《竊讀記》中最后一句話是一位教師影響孩子一生的話:“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我的長生果》更明確告訴學生:“作文練習,離不開借鑒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應該是嘔心瀝血的創造。”筆者無論接手哪一年級的教學任務,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首先,要在課內進行引導。課堂內,我們帶領學生讀美好的詩文;課堂外,他們會熱愛生活,知道友情、親情、師生情……都是那么美好,他們由此逐步知道生活、生命的美與奇妙。三年級有一優美的古詩――葉紹翁的《夜書所見》,里面有“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的詩句。通過教學讓學生明白,作者在經歷了人生的坎坷和不順時還能有如此的童心和情趣,這是來自他對美對生活的至真情趣。還有王維的《憶山東兄弟》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對親情友情的眷念,是對生活抱有濃郁的愛意。在學習這些詩文的基礎上,我們可以讓學生去尋找自己喜歡的詩,去讀,去背,在適當的時候,開一場唐詩背誦比賽。
在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的同時,筆者還很重視引導學生開闊視野,去看看同齡人都是怎么閱讀的,向他人學習。有一次,縣里召開小學生讀書演講比賽,筆者帶著班里的學生也參加了。他們異常激動,認真準備,可比賽的結果也可想而知,我們的學生不如城里的學生優秀,只獲得鼓勵獎。但這不要緊,重要的是我們的學生看見了城里的同齡人都在干什么,是怎樣閱讀的,知道了城里的學生從小就開始閱讀了,上小學三四年級時已經讀了好多的書!他們的見識、表達、氣質是大不同的!使學生認識到了閱讀神奇的魔力,閱讀竟如此快樂和幸福!接下來,筆者逐步向學生推薦那些經典的作品,比如適合小學生看的名著《安徒生童話》《小鵪鶉》《小王子》《草房子》等等。就這樣,學生的課外閱讀之路越走越寬廣。
三、打開學生的心扉,讓學生樂于表達
要打開學生的心扉,就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說。在教學中,筆者經常鼓勵那些特別安靜的不善于表達的學生,讓他們說說自己的事,比如家里的事和鄰居的事,甚至在野外玩耍時的趣事;也放任那些愛說話的學生,讓他們多說些別人不知道的事。所有的學生在說的過程中都能得到肯定和鼓勵。當學生養成積極發言的習慣后,筆者會要求他們復述課外閱讀的文本。于是,他們的故事開始多了起來。在學生復述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小小的他們,也開始模仿童話、故事等的表達方式來敘述一些事物了,他們的心跟那些課內外的文本契合了。這時,筆者就告訴自己:學生知道閱讀的樂趣之際,就是開啟自己的心智之時。
要打開學生的心扉,還要創造機會讓他們愛說,爭先恐后地說。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口語交際”內容是:“春天砹耍小草紛紛探出頭來,柳枝抽出點點嫩芽――面對這樣的景色,我們會不約而同地說:‘走,我們去春游。’”教學這一課之前,筆者就在想,最美的花開在生活里,最壯麗的描繪也在于生活的創造之中,要讓學生愛說,一定要讓他們走進生活。該單元的課文已經讓學生徜徉在奇特、優美的景色中,此時我們何不引領學生游覽于美麗的自然之中,讓學生與自然來個親密接觸?于是課前,筆者布置學生制訂春游方案,各組推薦一名代表在班上交流春游方案,哪組說得好,方法可行,就采納這組的春游方案。因為學生對春游的迫切,第二天春游方案就出來了,有去寫生去攝影的,有去玩驚險游戲的,有去草地上做有益游戲的,有帶好吃的零食并搞一次野餐活動的……課堂上學生樂此不疲,暢所欲言,都能用流利的語言說出自己的想法。因為是要帶他們去春游,他們愛春游,所以他們愛說,也能爭先恐后地說。因為喜歡,春游回來學生寫的作文更是讓筆者驚喜連連,他們都把自己對大自然的喜愛滿滿地融進了作文中。后來有個學生參加作文競賽,寫了題為《春天,我們來了》的作文,還得了一等獎。誰說我們農村的學生不會說,不會寫?走進了生活,他們一樣思維活躍,文思泉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