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變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社會發達了,誰不想有錢?但是,現在社會上有些人光想著掙錢,卻把周圍的環境給破壞了,我的家鄉——阿勒泰,正是如此。
有一天,我來到樺林公園的后面的山上,長的茂盛的小草,有高有大的白樺樹一棵棵挺立在山坡上,還有那又寬又長的河,清澈見底,一下子就可以看見小魚在河里游來游去。
可是現在,山上的樹木不斷減少。河底的沙子被挖土機一個有一個大洞的,小草被人們踐踏,草地上的草都沒了……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要以破壞環境為成本,來制造財富。都醒醒吧,人們!我們要付出一切代價保護我們的家園吧!
四年級:新疆阿勒泰市實驗小學四年級四班阿婭拉
關鍵詞:變化環境;地下水資源;地下水環境;綜述;進展
中圖分類號:P343.6;P334.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1683(2014)06001804
地下水是水循環重要組成部分,地下水的蒸發、補給、排泄、越流、橫向流動等使得地下水資源不斷得到更新。降水落到地面,一部分形成地表徑流,通過地表水體入海或再次回歸到大氣中;另一部分通過包氣帶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徑流,又通過蒸發、地下水開發、補給地表水等形式離開地下。
自19世紀以來,工業化排出大量“溫室氣體”使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升高,降水、蒸發等氣候要素也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地下水污染物運移的動力條件。同時,人類活動(包括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大量取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等)也在強烈地改變流域水循環的各個環節。可見變化環境下流域水循環演變是全球氣候變化和強烈人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自然人工”二元驅動力的模式,是一種“二元”水循環過程[1]。變化的環境直接或間接作用于地下水循環機制,不但影響地下水資源情勢,而且改變污染物作用于水體的機制,使得水環境情勢發生變化。鑒于地下水的重要性,分析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對地下水資源和水環境的影響,是未來制定地下水資源和水環境政策的重要依據,對于應對未來水危機有著重要的意義。
1 變化環境的內涵
過去20多年來,對由自然和人為因素引起的地球系統功能的全球尺度變化研究不斷深化。水循環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的變化是全球變化的一部分,同時水循環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也受到來自大尺度的地球環境的影響。一般來說,變化環境下驅動水循環演變的因子可以分為自然環境影響和人類活動兩大類[2];自然環境影響因子主要包括:氣候變化[1],太陽黑子活動[3],自然變化[4]等;人類活動包括農業活動[5]、工業化和城市化[6]等導致的下墊面變化和覆被變化,以及水利工程和取用水[7]等導致的水循環變化。一般將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統稱為變化環境[8]。水循環伴生過程是水循環的一系列伴隨過程,如水生態和水環境過程等[9]。
2 相關研究進展
2.1 變化環境下水循環及伴生過程演變研究進展
在對水循環的研究中,水文模型是一個重要且有用的工具。隨著水文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水文模型得到不斷發展,從降雨徑流“黑箱”模型(以Sherman單位線法為代表[9])發展到概念集總式“灰箱”模型(以美國Stanford模型[8],日本TANK[10]模型),再發展到基于物理機制的分布式“白箱”模型(以SHE模型為代表[11])。
基于物理機制和偏微分方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可以計算、模擬和分析具有時空變異性的各水循環要素,為變化環境下水循環演變分析和其伴生過程模擬及分析提供了強大平臺支持[12]。例如,Ktie等[13]將區域氣候模式與水文模型耦合用于研究河川徑流對氣候變化的響應;Tome等[14]將簡單的降水―潛在蒸發關系與生態水文模型結合,辨別出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河川徑流的不同影響;Barnett等[15]將“指紋算法”與氣候水文模型相結合,在美國中西部地區的水資源演變歸因分析中進行應用,得出該地區水資源演變的60%為氣候變化驅動;Scibek等[16]利用區域氣候模式、分布式水文模型和地下水模型,分析了氣候變化下的地下水和地表水相互作用;Huang[17]應用分布式生態水文動力學SWIM模型模擬了大尺度流域對土地利用變化的響應,而且在水循環模擬的基礎上又模擬了地下水氮負荷和氮濃度,得出優化的農業土地利用和管理是減少氮負荷和改善流域水質的必要條件;Ocampo 等[18]在澳大利亞西部的Susannah Brook以農業活動為主的流域,在調查水文過程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關系的基礎上,分析了坡度以及高地與河岸地區淺層地下水對氮循環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耦合水文過程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統一智能模型”。
2.2 變化環境對地下水循環的影響
費宇紅[19]通過對京津以南的河北平原近50年來地下水循環進行研究,認為淺層地下水和深層地下水的嚴重超采改變了地下水流的方向,從自西向東的自然狀態轉變為向各地地下水位漏斗中心匯流的狀態。張文華對石羊河流域地下水的動態影響因素進行了主成分回歸分析,認為人類活動對地下水動態的影響在67%左右,氣候變化對地下水動態影響在37%左右。張冠儒[20]采用動態建模與正交試驗相結合的方法對寶雞峽灌區的地下水位進行研究,認為灌溉量和蒸發量是影響地下水位動態的主要影響因素;韓業珍[21]在同一地區采用灰色關聯度方法研究了地下水位動態變化,認為黃土臺塬區和渭河階地區地下水動態的影響因素從大到小依次為蒸發、降水、地表水灌溉、地下水開采。林嵐[22]對松嫩盆地降雨入滲補給量變化進行了研究,定量評價了氣候變化和土地利用變化情景下降雨入滲補給的變化。可見在變化環境下,地下水循環發生了嚴重的變化,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在一些地區對地下水循環有著巨大的影響,并且同一因素在不同地區的影響程度呈現不一致的特征。
2.3 變化環境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
韓冬梅[23]認為忻州盆地第四系地下水滲流場的改變使得含水層地球化學作用發生改變造成一系列的地下水資源、水環境問題。郎超[24]在喀斯特地區研究了“三水”運輸化學特征,發現包括三氮在內的一些具有人類活動影響的特征的物質是主要污染物,提示了人類活動對喀斯特地區地下水環境的重要影響。葉玉玲[25]對膠州灣周邊地區地下水文以及地球化學特征進行了分析,認為地下水向膠州灣輸送的營養鹽以硝態氮為主,氨氮和磷的量較小,并且這些營養鹽主要來自農業面源活動。章光新[26]等運用統計和相關性分析、離子比例系數和Piper三角圖示法研究了氣候變化和高強度人類活動下的松嫩平原地下水化學特征與演變規律,認為風化溶濾、蒸發濃縮、陽離子交換和人為混合等過程是影響地下水水質化學特征的主要機制。可以看出,氣候變化和人類生產生活已成為地下水環境改變的主要原因,并且由于農業活動中大量營養元素的施用,已對地下水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對該領域的研究對于緩解地下水環境危機有著重要意義。
近年來,國外研究多以地下水流模型和地下水溶質運移模型模擬變化環境以及管理控制情景下的地下水環境變化。Zhang等[27]通過建立地下水流模型(MODFLOW)和地下水溶質運移模型(MT3DMS),模擬了6種土地利用情景下的英國Sherwood沙地的地下水氮污染濃度,據估算,到2025年,由于森林面積增大,總氮污染負荷減少了35%,并且在最嚴格氮污染損失的情景下,地下水總氮濃度達到50 mg/L(合10 N mg/L左右),已高于歐洲飲用水標準。Gunter等[28]通過建立MODFLOW和MT3DMS模型研究了河道與地下水系統的水動力變化情景下的含水層的氮污染情況。Miroslav等[29]利用MT3DMS模型模擬了捷克Elbe河床底泥對地下水的污染,預測未來10~20年內該地區地下水質沒有大的風險。
3 不足及難點
目前,我國對地下水循環和水環境的研究大多處在調查、實驗和相關性分析階段,難以準確地揭示變化環境下地下水循環和水環境的演變機制,而模型模擬研究還在探索之中,在區域上多集中在灌區為主的小區域,大尺度的地下水水循環(地下水資源)演變研究較缺乏。
大流域(區域)地下水流模型在補給量的確定上存在一定的難度。在變化環境影響下,各種補給量發生了復雜變化,對補給的精細計算超過當前的計算能力和研究水平,因此影響了大尺度流域(區域)地下水流模擬的精度。由于地下水污染物運移模型是根據地下水流模型補給量和濃度來估算地下水污染物負荷。因此確定補給量的困難也影響著大尺度地下水污染物運移模型的精度。
另外,地下水污染負荷研究尚待完善,主要是土壤水運動以及土壤水營養鹽運移機制復雜多變。應用包氣帶和飽和帶污染物運移耦合模擬雖然有嘗試,但開發較難,并且不適合大流域。實驗估算法在點尺度上較精確,但大尺度流域影響因素眾多,布置大量實驗點不太現實。物料平衡法較為簡單,但是由于源匯項多并且復雜多變,影響因素眾多,不確定性相對較大。
4 發展趨勢與展望
(1)基于水循環模擬的地下水資源與水環境研究。地下水資源和水環境是水循環系統及其伴生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水循環模擬,特別是“二元”水循環及其伴生過程模擬,是基于物理機制的過程模擬,其對于綜合模擬水資源系統和水環境系統有著強大的支撐作用。應用水循環模擬平臺,模擬變化環境對水循環影響,進而分析地下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情勢,將是重要的研究趨勢。
第二,關于作用機理的研究。在基于水循環模擬的研究中,由于系統的復雜性和參數的不確定性和參數處理的粗略性,部分模擬結果失真。但是參數問題是表象,機理研究不足才是本質。雖然含水層污染物運移機制研究已取得很大進展,但是只是集中在小尺度范圍,而難以應用到流域(區域)尺度中。因此,在對變化環境下地下水資源和水環境演變過程中,要在作用機制和參數處理上特別是大尺度機制上進行深入的研究。
第三,地下水綜合模擬框架的開發。研究變化環境下地下水資源和水環境演變涉及到水循環及其伴生過程模擬的各個方面,其模型應用中需要用到其他模型的模擬結果,涉及到系統間的數據和參數交換。因此需要構建地下水綜合模擬框架,涉及到對水循環及其伴生過程的各系統的作用機制和耦合機制的研究,也涉及到不同尺度模擬之間的數據交換研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賈仰文,高輝,牛存穩,等.氣候變化對黃河源區徑流過程的影響[J].水利學報,2008,39(1):5258.(JIA Yangwen,GAO Hui,NIU Cunwen,et al.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runoff processes in headwater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J].Journal of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2008,39(1):5258.(in Chinese))
[2] 王喜峰,李瑋,牛存穩,等.寒區水循環與寒區水資源演變[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1,9(3):8891.(WANG Xifeng,LI Wei,NIU Cunwen,et al.Review of researches in water circulation and water resources evolution in cold area [J].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1,9(3):8891.(in Chinese))
[3] 黃勝.長江上游干流區徑流變化規律及預測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6.(Huang Sheng.Upper Yangtze River annual runoff analysis and its forecast [D].Chengdu:Sihuan University,2006.(in Chinese))
[4] 李,江志紅,劉新春,等.阿克蘇河徑流變化與北大西洋濤動的關系[J].地理學報,2008,63(5):491501.(LI Hongjun,JIANG Zhihong,LIU Xinchun,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and runoff variation of Aksu River in Xinjiang,China [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8,63(5):491501.(in Chinese))
[5] Zheng Jie, Li Guangyong, Han Zhenzhong.Hydrological cycle simulation of an irrigation district based on a SWAT model [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2010,51(11):13121318.
[6] 史培軍,袁藝,陳晉.深圳市土地利用變化對流域徑流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1,21(7):10411050.(SHI PeiJun,YUAN Yi,CHEN Jin,The effect of land use on runoff in Shenzhen City of China [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1,21(7):10411050.(in Chinese))
[7] 仇亞琴,周祖昊,賈仰文,等.三川河流域水資源演變個例研究[J].水科學進展,2006,17(6):865872.(QIU Yaqin,ZHOU Zuhao,JIA Yangwen,et al.A case study on the evolutionary law of water resources in Sanchuan river basin [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06,17(6):865872.(in Chinese))
[8] Crawford,N H Linsley,R K.Digital simulation in hydrology:Stanford watershed model IV[R].Tech.Rep.No.39,Stanford University,1966.
[9] Sherman L K.Stream flow from rainfall by the unit graph method[J].Eng.NewsRec,1932(108):501505.
[10] Sugawara.Tank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Bird Creek,Wollombi Brook,Bikin River,Kitsu River,Sanga River and Nam Mune [R].Research Note,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Disaster Prevention,11:164.
[11] Abbott M B,Bathurst J C,Cunge J A,et al.An introduction to the European hydrological system Système hydrologique Européen,SHE;1.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a physically based distributed modeling system [J].Journal of Hydrology,87:4559.
[12] 王喜峰,周祖昊,賈仰文.水資源演變研究現狀及進展[J].水電能源科學,2010,28(8):2023.(WANG Xifeng,ZHOU Zuhao,JIA Yangwen.Water resources evolution research status and progress.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2010,28(8):2023.(in Chinese))
[13] Kite G W,U Haberlandt.Atomospheric model data for macroscale hydrology [J].Journal of hydrology,1997,217:303313.
[14] Mark D Tomer,Keith E Schilling.A simple approach to distinguish landuse and climatechange effects on watershed hydrology[J].Journal of Hydrology,2009,376:2433.
[15] Tim P Bainett,David W Pierce,Hugo G Hindalgo,et al.Humaninduced changes in the hydrology of western united states [J].Science,2008,319:10801083.
[16] Jacek S,Allen D M.Groundwatersurface water interaction under scenarios of climate change using a highresolution transient groundwater model[J].Journal of Hydrology,2007,333:165181.
[17] HUANG Shaochun,Cornelia Hesse,Valentina Krysanova,et al.From Meso to Macroscale dynamic water quality modeling for the assessment of land use change scenarios [J].Ecological Modelling,2009,220:25432558.
[18] Ocampo C J,Sivapalan M,Oldham C E.Field exploration of coupled hydrological and biogeochemical catchment responses and a unifying perceptual model[J].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2006,29(2):161180.
[19] 費宇紅.京津以南河北平原地下水演變與涵養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2006.(FEI Yuhong,Evolu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groundwater in Hebei Plain to the South of Beijing and Tianjin [D].Nanjing:Hohai University,2006.(in Chinese))
[20] 張冠儒,魏曉妹.基于變化環境的地下水動態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11.(ZHANG Guanru,WEI Xiaomei.Methods study on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dynamics based on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J].Journal of Northwest A &F University(Nat .Sci.Ed.),2011,39(2):223228.(in Chinese))
[21] 韓業珍.基于變化環境的灌區地下水動態時空變異規律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HAN Yezhen.Study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groundwater regime under variation environment in irrigation area [D].Yanglin:Northwest A&F University,2010.(in Chinese))
[22] 林嵐.環境變化條件下松嫩盆地降水入滲補給量變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8.(LIN Lan,Study on changes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recharge under condition of variable environment in Songnei Basin [D].Changchun:Jilin University,2008.(in Chinese))
[23] 韓冬梅.忻州盆地第四系地下水流動系統分析與水化學場演化模擬[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07.(HAN Dongmei,Analysis of groundwater flow system and modeling of hydrogeochemical evolution in Xinzhou Basin,China [D].Beijing: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7.(in Chinese))
[24] 郎超.喀斯特地下水文系統物質循環的地球化學特征[D].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5.(Lang Yuncha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ycling of substances in Karstic ground water system:A case study from Guiyang and Zunyi Cities,China [D].Beijing: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05.(in Chinese))
[25] 葉玉玲.膠州灣周邊地下水文地球化學特征及營養鹽輸送[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6.(YE Yuling,Groundwater hydr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nutrients discharge into Jiaozhou Bay from Ambient Areas [D].Qingdao: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2006.(in Chinese))
[26] 章光新,鄧偉,何巖,等.中國東北松嫩平原地下水水化學特征與演變規律[J].水科學進展,2006,17(1):2027.(ZHANG Guangxin, DENG Wei,HE Yan,et al.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laws of groundwater in Songnen Plain,Northeast China [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06,17(1):2027.(in Chinese))
[27] Zhang H,Hiscock K M.Modelling the effect of forest cover in mitigating nitrate contamination of groundwater:A case study of the Sherwood Sandstone aquifer in the East Midlands,UK [J].Journal Hydrology,2011,399(3):212225.
早上,你起床后不想接受廣告的騷擾,于是你沒有打開電視機和廣播,可是你一拿起孩子的書包,某某培訓班的廣告立馬闖入你眼簾;你一打開門,某某家政廣告單張從門縫掉了下來;你走進電梯,左邊是分眾的液晶電視廣告,右邊是框架的平面廣告;你一出電梯,心想總算安靜了,殊不知小區的廣播里又播起了管理處的廣告;然后你坐公車,有液晶廣告等著你,你駕私家車,有交通廣播的無休止廣告和戶外廣告圍攻你;你好不容易閉著眼睛不再看寫字樓下的液晶屏廣告,直接上了辦公室,一打開網頁只想收郵件,天哪,又是廣告,強迫式的廣告!
這就是當今的媒介環境。
每個人都活在廣告里。廣告活在每一個有人出沒的地方。
作為普通民眾,對這些廣告現象能看則看,不看就閉上眼罷了。而作為品牌管理者,你的任務就不止是看與不看的問題了。
你應該研究你的消費者在哪里,他們有著怎樣的消費習慣?他們最有可能在哪一個環節接觸到廣告?那一個場合、狀態下他們接觸廣告是自愿的,是沒有太大排斥性的;哪一個媒體形式的廣告是最有說服力的?哪一個地方的廣告只是充當垃圾信息?
搞清了這一些,你的廣告傳播才能做得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傳播的經濟效益。
如今全球經濟的一個明顯特點是處于一個生產過剩和競爭激烈的時代。媒體和廣告資源的相對過剩,更是我們這個資訊時代的鮮明表征,由此造成了廣告業的白熱化競爭態勢。
電視方面,回想三四年前或者四五年前,我們面對的頻道數量有了很大的增加,現在基本上在每一個單一的市場,觀眾能夠看得到的頻道數在30-50個以上。以前3個頻道覆蓋全中國時,每個人收視每個頻道的比例大概可以達到30%,現在則只有1/30或1/40,各個頻道的收視率都在下降,很少有例外。下降的原因除了這個,最明顯的是其他媒體尤其是網絡分流了大量的年輕觀眾。
此外,電視媒體的專業化也讓觀眾的收視習慣固定在3-5個偏好頻道上,很少有人在打開電視機后,三四十個頻道逛一圈才決定看什么頻道。因此,這也形成了一個“二八理論”,就是消費者80%的時間會集中在三到五個偏好頻道中,只有20%的時間分散到其他各個頻道。在頻道少的時候,投放的準確度不是特別關鍵;但在媒體市場已經細分成熟的今天,投放的準確度就十分重要了。而同時,電視廣告成本上升成為每個廣告主十分頭疼的問題。
平面廣告方面,報紙廣告正在走下坡路,原因很簡單,越來越多的的人不讀報了轉而上網了,如果報紙僅僅能提供信息參考的功能而不能加強與讀者的互動,這個下坡路會越來越陡。雜志呢,目前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一些建立了品牌優勢、稿源原創優勢以及高端讀者優勢的雜志日子越過越好,那些缺乏核心競爭力,還按老一套思路在辦刊的正在茍延殘喘。
除此之外,新型媒體如雨后春筍,以驚人速度增長。網絡廣告、手機廣告、樓宇廣告、廁所廣告、網吧廣告、賣場廣告、私家車廣告……盡管這種增長有很大的水分,但新媒體“戰國狀態”加劇了當前媒體環境的復雜性,增加了品牌傳播的復雜性。
通往消費者心里的路仿佛多了一條,當品牌傳播者把每條路都考察了一下準備啟程時,消費者已經遠去。
這就是當今的媒介環境下的品牌傳播挑戰。
在這樣一個復雜的媒介環境中,要取得好的廣告效果,首先是要選擇一個合適的媒體。
媒體沒有絕對的好,只有合不合適自身。很多人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謂的量化指標上,如收視率,其實這是荒唐的。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廣告從業人士會發現,收視率是一個不能迷信的價值因素。它僅僅是代表暴露在這個廣告時段之下的觀眾比例,和關注度是兩回事,不能反映出觀眾對廣告信息的關注度如何,而關注度才是真正影響廣告效果的關鍵。——這也是分眾的問題所在,在樓宇LCD不斷播放廣告,貌似廣告曝光率很高,可真正看了的人有多少?自愿看的人有多少?在排斥心理下看廣告,其廣告說服力打了多少折?
電視廣告方面。長期以來,廣告主過多的強調受眾的數量(“人氣”),而忽略了受眾的質量(“財氣”,即擁有購買力)。其實這是非常偏頗的觀點。從品牌傳播過程看,受眾從接觸廣告(形成“人氣”),到作出購買決策(形成“財氣”),需要一個過程(盡管這個過程長短不一),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購買實力是決定因素,有消費欲望而無消費能力的行為不能形成購買。因此,在評價媒體廣告投放價值時,“財氣”甚至比“人氣”更重要。因此,廣告主看重的應該是媒體受眾口袋里的錢而不是受眾本身,受眾消費能力的高低才是企業關注的根本,而不是空洞的受眾人數的多少。毫無疑問,“財氣”才是銷售之本。——這就是為什么收視并不很高的鳳凰衛視擁有那么多著名廣告主的真正原因——它的受眾真正擁有“財氣”。
另外一個重要的價值就是媒體的可信度。信息的來源有時比信息的內容更重要。日常生活中的同樣一件事情,當某個人告訴你時你可能不太相信,你會問這是誰說的;如果是你認為可靠的人說的你就會相信他,如果是不可靠的人說的你就可能會不相信他。真正具備廣告價值的媒體,并不僅僅是能幫助產品打知名度的媒體,而應該是能夠有效地培養品牌忠誠的媒體。在過去的賣方市場上,一個產品只要有知名度就可以銷得很好、可以賺錢,但現在的情形有了很大的變化,光有知名度不一定直接影響到和推動銷售。今天,觀眾對媒體的可信度和關注度,是更有價值的媒介衡量因素。
這就是為什么新興媒體們拼命推廣其廣告價值卻收效甚微的真正原因,無關預算。當然,并不是說新媒體沒有廣告價值,針對不同產品的不同生命周期、以及目標受眾的廣告接觸習慣,新媒體如果利用得當,其效果是不錯的。
關鍵詞:12-13世紀;金蓮川;氣候變遷;環境變異
中圖分類號:F5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5-0020-02
金桓州與元上都在同一地區,金代新桓州城遺址與元上都遺址相距約19公里,位于今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灤河上游閃電河北岸的金蓮川草原上。秦漢之后,先后有匈奴、東胡、烏桓、鮮卑、柔然、突厥、回紇、契丹、蒙古等游牧族群在此勞作生息。10世紀興起的契丹人將此地稱為曷里滸東川,是遼朝皇帝四時行營的一處風水寶地。12世紀初,滅遼建金的女真人在此建造桓州城。12世紀中葉,金朝皇帝將“曷里滸東川”更名為“金蓮川”之后[1],此名延續至今。1255年,忽必烈率部在此建立“金蓮川慕府”,次年修建開平府。1260年,忽必烈稱汗和開創元朝后將開平府升為上都,與1267年后在金中都(今北京市豐臺區)以北興建的大都并列為元朝的首都。有元一代實行兩都巡幸制,每年4月間元帝帶領臣僚北至上都,9月秋涼時節南返大都。
金桓州、元上都地處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東段部分的北界,臨近蒙古高原東南邊緣。邊緣處橫亙東西的燕山山脈是一條極其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山脈以北進入內蒙古高原,山脈之南連接華北平原北部,歷代修建的長城蜿蜒其間,成為氣候、地理、經濟、政治、人文的標志性建筑物。地處塞外壩上的元上都遺址區平均海拔約1260米,周邊是以濕地、沙地、典型草原為景觀的牧業經濟區;元大都位于燕山環圍的華北平原北端,城區平均海拔約50米,周邊是宜農宜牧且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區。兩地的直線距離僅270公里,但高低相差1200多米,因而塞外、關內氣候差別顯著,壩上、壩下風光景物不同。1221年,丘處機等人前往中亞拜會成吉思汗時,從今張家口地面翻山越嶺,隨行弟子記言:“北度野狐嶺,登高南望,俯視太行諸山,晴嵐可愛。北顧但寒煙衰草,中原之風,自此隔絕矣。”[2]這種自然景觀是固定的常態,千萬年如此,今日依然。此外,自古以來,在氣候溫暖期與寒冷期的交替變化中,還會出現特殊的自然形態,使得農牧過渡帶地區的地理環境發生重大改變,影響到人類的社會活動與動物植物的繁衍生長。例如在12-13世紀,金蓮川地區的氣候和景觀就截然不同,對此可以通過金元時期的兩則史料來加以認識。
《金史?梁襄傳》中,特意收錄了金朝官員梁襄寫的《諫北幸》一文,金代流傳下的公文不多,因而此文極富特色。這篇上疏書勸金世宗完顏雍不要年年去金蓮川出巡,文中說:“金蓮川在重山之北,地積陰冷,五谷不殖,郡縣難建,蓋自古極邊荒棄之壤也。氣候殊異,中夏降霜,一日之間寒暑交至,特與上京、中都不同。”[3]按照梁襄的看法,金蓮川這地方氣候惡劣,地冷天寒,不長莊稼,從來就是荒漠野地,難以實施行政管理,完全不同于上京、中都。然而,元廷大臣王惲卻說金蓮川之地:“龍岡蟠其陰,灤江經其陽,四山拱衛,佳氣蔥郁。都東北不十里,有大松林,異鳥群集,曰察必鶻者蓋產于此。山有木,水有魚,鹽貨狼籍,畜牧蕃息,大供居民食用。”[4]王惲認為金蓮川這地方不錯,風水極佳,有山有河有森林,牛羊遍野水有魚,集市貨物充實,百姓食物豐富。曷里滸東川是遼朝皇帝捺缽避暑之地,金世宗效仿遼制不定期巡幸,元朝皇帝則在此營造都城年年前往。為何金朝臣僚對此地沒有好感,而元朝官員卻贊譽有加?梁襄與王惲對金蓮川地方看似矛盾的說法,其實反映出不同時期因氣候變化帶來的環境改觀。
竺可楨先生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最早提出:我國近5000年的氣候中,最初2000年平均溫度高于現在2℃左右,后3000年的平均溫度存在著系列性的上下浮動,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后400年、1200年、1700年出現過最低溫度,擺動范圍在1℃至2℃之間。12世紀初期中國氣候加劇轉寒,12世紀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寒冷的一個時期。13世紀初和中期是比較溫暖的期間,這種溫暖氣候好象繼續到13世紀的后半葉[5]。近年,葛全勝等學者對中國歷朝氣候變化給予全面研究,進一步詳細指出:12世紀發生了北半球普遍降溫的氣候事件。在長達百年相對寒冷的階段,中國中東部地區冬半年平均氣溫較今(1951-1980年平均值,下同)低約0.3℃,冬季氣候異常寒冷,現存歷史文獻有許多當時河流湖泊凍結、果木凍害、寒潮頻繁、異常降雪的記載。13世紀,東亞氣候開始轉暖,中國中東部地區冬半年平均氣溫較今高0.6℃,這一時期茶樹種植的北界在開封至淄博一線,比現代茶樹種植北界南陽-徐州-青島一線偏北一個緯度。1230-1260年間,中國中東部地區經歷了有可能是過去2000年來最為溫暖的30年,冬季溫度較今高0.9℃。從1260年以后開始漸漸向寒冷轉變[5]。
金世宗年號大定,在位于1161-1189年,一生曾經至少9次前往金蓮川等地北巡。梁襄在金世宗時期出任過監察御史,他的《諫北幸》何年所寫不祥,但其文中有“議者謂陛下北幸久矣,每歲隨駕大小前歌后舞而歸,今再出,寧有遽不可乎?”、“今者累歲北幸”、“如何歲歲而行”[6]等語,從《金史?世宗本紀》的記載看,金世宗僅在大定十四年至十六年(1174-1176)間,連續3年北上金蓮川是歲歲出巡,其他數次北巡有4次隔年而行,有兩次是間隔了三四年。金世宗認為《諫北幸》有可取之處,但并不認同梁襄所言“巡游敗國”之說,不過他也聽取了梁襄的勸阻,“世宗納之,遂為罷行”[7],取消了這一年的北行計劃,但從大定十八年(1178)后,這位皇帝改為隔年北巡金蓮川一次,故知梁襄的《諫北幸》應該寫于大定十七年(1177)。如上所說,12世紀的中國正處于寒冷期內,竺可楨先生舉例說: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結冰,柑桔全部凍死,杭州落雪頻繁;1153―1155年蘇州附近運河結冰;1110年和1178年,福州有兩次荔枝全部死亡[8]。因而梁襄對這一時期塞外金蓮川的描述是“地積陰冷,五谷不殖”“氣候殊異”,他認為皇帝實在沒有必要到這種異常寒冷之地搞勞民傷財的巡幸。
王惲是元初朝廷重臣,他在《中堂事記》中以日志形式記錄了跟隨忽必烈在上都公務之事,時間是蒙古中統元年(1260)九月至次年(1261)九月。王惲所記比梁襄所寫晚八十余年,他描述的金蓮川風光景物已經和梁襄筆下大不相同了――“龍岡蟠其陰,灤江經其陽,四山拱衛,佳氣蔥郁”、“山有木,水有魚,鹽貨狼籍,畜牧蕃息”。因為從13世紀初開始,東亞氣候轉向溫暖并持續到13世紀后半葉,冬半年的平均氣溫甚至比今日還要高。隨著氣溫的升高,塞北無霜期得以延長,必然引起農業作物的北上種植,從而促使農副業得以發展。也會出現自然植被的自我生長,進而導致多種動物生存空間的生成,上都周圍的風光和物產便自然可觀了。王惲記寫《中堂事記》的1260-1261年,是13世紀東亞氣候溫暖期的最高峰值,此后開始緩慢降溫。葛全勝等認為:1230-1260年間中國中東部地區冬半年平均氣溫較今高0.9℃,1260-1320年間同地的冬半年平均氣溫下降0.7℃[9]。就是說,盡管13世紀下半葉氣溫降低,但仍然較今高0.2℃。雖然他們研究的是中國中東部地區的氣候改變現象,但當時塞外氣溫的冷暖變動也應如此,因為自然氣候的變化都是大概率、大范圍、大尺度的律動,正所謂“環球同此涼熱”。
關于氣候條件與植物生長之間的關系,葛全勝等人指出:柑橘、茶樹、苧麻都是典型的亞熱帶多年生植物,對溫度反應顯著敏感,當平均氣溫升高或降低0.6-0.9℃左右時,其生長線南北移動一個緯度上下。也有學者對此問題的研究結論是:平均溫度每升高或降低1℃―2℃,農牧交錯線就會在5個緯度范圍內北上或南下。我認為,對氣溫變化反應非常敏感的柑橘、茶樹、苧麻等亞熱帶植物,當平均溫度升高或降低1℃左右時,其生長線南北移動一個緯度上下,這種物候現象可以在歷史資料中找到許多記錄。不過對于中溫帶農牧交錯帶地區耐寒耐旱的植物而言,平均溫度升高或降低1℃左右時,它的適合生長線絕非一個緯度,當平均氣溫在一個較為長期的降低或升高階段內(如12世紀長達百年的降溫期和13世紀八十多年的溫暖期),此類植物生長線的南北界范圍應該在2-3個緯度之間移動。金蓮川在北京正北方向,元大都中軸線與元上都中軸線的經度偏差不大,兩地距離跨兩個半緯度。12世紀時的金蓮川氣候寒冷,相當于今日錫林郭勒盟北部烏拉蓋河流域的年均氣溫(東烏珠穆沁旗年平均氣溫0.7℃,西烏珠穆沁旗年平均氣溫1℃),不適宜農作物生長。現今金蓮川所在的正藍旗年平均氣溫為1.5℃,種植的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莜麥、蕎麥、馬鈴薯等,經濟作物有油菜、甜菜等,戶外蔬菜有白菜、胡蘿卜等[10]。13世紀時的金蓮川年平均氣溫高于今日,當然適合豆類、谷類、麥類農作物的種植。這樣,我們就很容易理解金元時期兩位作者筆下的記錄為何差異極大。
另外,梁襄認為金蓮川之地“蓋自古極邊荒棄之壤也”,這是古人的有限認識。滄海或桑田、牧業和農業是依據氣候和地理條件而形成的,從環境歷史千百年的尺度看,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存在與變化一直是比較活躍的現象。隨著氣候冷暖、干濕的反復運動,農業經濟與牧業經濟輪番進退、交替、重疊,因而出現了歷史上中原農耕民與北方游牧民活動地域的交互變化,表現出經濟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形態上的差異。當然,也始終存在著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其慕府成員由蒙漢官吏組成,他們所以選擇在金蓮川開府定都,當時此地必是農林牧兼宜的風水寶地。如前所述,金末元初的1230-1260年可能是近兩千年來東北亞最溫暖的30年,冬季溫度較今高0.9℃。正因為有這樣的環境條件,修建于金蓮川之地的元上都,能夠成為13世紀東西南北文明交匯的國際大都市。所有這些表象――12-13世紀北亞地區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之間的碰撞及文化交融的背后,揮動著自然界氣候變遷的無形巨手。
參考文獻:
〔1〕〔3〕〔6〕〔7〕脫脫.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李志常.長春真人西游記[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27.
〔4〕葉新民,等.元上都研究資料選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1.
〔5〕〔8〕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考古學報,1972(1).
1.貴州礦山地質環境現狀
貴州地處云貴高原東部,處于內陸山地,屬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降雨量豐沛;地勢西高東低,地形起伏較大,河流深切。大多數礦山都位于山區,其地質環境比較脆弱。礦山大多位于喀斯特山區,有的缺水少土,甚至發生重度石漠化。處于這類地區的礦山,由于不合理的開采,礦坑水無序排放,并未經過治理,污染地表和地下水體,礦山水環境形勢較為嚴峻。貴州地貌復雜,類型多樣,特別是喀斯特地貌更為突出,全省的大多數礦山都位于喀斯特地貌環境區域。全省礦山地貌環境的易損性大,特別是那些露天開采建筑材料或水泥原料的礦山,對地貌景觀和地質遺跡的破壞性極大[3]。礦山在開采和選冶過程中,產生的粉塵以及排放的毒性氣體污染礦山的空氣。一些含有不良地球化學元素的礦山開發,還威脅和破壞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全省礦山的生態環境面臨極大的挑戰。
2.礦山環境變化的自然因素影響
貴州礦山地質環境變化的自然因素可分為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和不確定因素3類。現簡要敘述于后。
2.1不利因素貴州高原地形復雜,溝谷切割深,高原與峽谷并存。處于這樣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礦山,受不穩定地形威脅較為普遍,特別是那些由上硬下軟連成疊置構造的復雜山體逆向坡之下的礦山,受上覆硬巖體崩塌的威脅頻率很高。省內喀斯特地貌雖豐富多樣,但極易受到損壞,從而改變礦山原有的地貌景觀。省內喀斯特地區的水文網絡和水循環系統復雜,一旦遭到污染就會迅速擴散,造成不良的后果。貴州的土壤是以黏土礦組成的黃壤和黑壤,其吸附能力強,有毒有害元素以水體為介質進入土壤,容易遭受污染。全省的不良礦種(亞種)多。這些不良的環境地球化學礦產資源礦種(亞種),是對民眾生命健康安全有威脅的不良地質體或污染源,在表生地質作用下容易風化滲解進入水介質,搬運遷移到土壤或水體中,造成污染[4]。
2.2有利因素據袁學誠等學者的研究(2009),貴州處于我國南北地震帶以東的巖石圈構造,屬于比較穩定的巖石圈塊體,構造活動性較弱,屬于構造地震的弱震區。因構造地震造成礦山地質環境巨大變化或產生毀滅性災害的機遇很小。在礦山范圍內土壤和水體污染程度較輕、且不繼續加劇的情況下,土壤和水體有時會通過自身的循環和有關化學作用,減輕污染。
2.3不確定因素影響貴州礦山地質環境變化的不確定自然因素主要是極端氣候。如突如其來的暴雨或特大暴雨,以及長期干旱即轉洪澇的急速變化,這對一些位于自然生態脆弱地區極易誘發突發性礦山地質災害。
3.礦山環境變化的人為因素
3.1不利因素——隨著礦石開采量倍增,占用損毀土地加大。全省2010年至2015年的礦石量將大幅度增加,隨著礦石生產量的增加,將占用和破壞更多的土地。采礦規模逐漸擴大,地質結構必遭破壞,從而打破原有礦山地質結構的平衡而誘發礦山地質災害。隨著采礦規模的擴大和礦石量的倍增,這些廢棄物堆放場地占用土地面積擴大,而且廢石場和尾礦庫等滲透液中的有害物質(元素或化合物),將進入土壤,流入地表水體或地下水,進而污染土壤和水體。礦山開采強度加大,地貌景觀遭破壞,如大量開發建筑用材和原料,將嚴重破壞我省最富特色的錐狀喀斯特景觀。隨著礦山開發規模的擴大和產量的增加,采區的粉塵量也將升高,進而污染礦山及其周圍的大氣環境。
3.2有利因素——一是法律法規更加健全,我國為保護礦山地質環境及其恢復治理營造了良好的法制環境,礦山環境將在這個良好環境中受益,礦山環境帶來的壓力必將得到緩解。二是礦政管理不斷加強,礦山整合和礦山土地復墾力度不斷加強。三是社會輿論有力監督,社會各個方面的輿論,都要求更好地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構建和諧礦區。社會輿論的監督,必將促進政府管理部門更加重視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四是開采方式逐漸轉變,根據中央產業調整政策精神,我省礦業發展的方式必須進行戰略性的調整,實現粗放型向節約型轉變,必將促進礦山企業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有效抑制其對礦山地質環境的影響和破壞。
4.變化趨勢分析
礦產資源開發對地質環境影響的定量評價是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影響研究一個重要內容,前述的運用范例都是將其用于現狀評價中,目前鮮有將PSR模型用于礦山地質環境變化趨勢分析。本文將PSR模型用于礦山地質環境趨勢分析中,并通過運用基于PSR模型的分析,預測我省礦山地質環境變化預期的可能狀態,以便事先采取相應的響應對策消除或緩解礦山地質環境的壓力。
4.1分析體系的建立
建立指標體系的目的是尋求一組具有典型代表意義,較能反映事物各方面要求的特征指標,這些指標及其組合能恰當表達對事物定性和定量判斷。遵循“代表性與全面性相結合;定性化與定量化相結合;具有現實性、通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構建基于PSR模型的礦山地質環境變化趨勢的分析的指標體系框架。選取相關指標37個,經過篩選,最后留存26個指標,其中壓力指標10個;狀態指標7個;響應指標9個。
4.2分析指標數據的采集與處理
根據分析指標框架,采集了我省礦山地質環境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壓力、狀態和響應歷史數據和規劃預測的相關數據,以此定量分析我省礦山地質環境變化的趨勢。(1)分析指標的無量綱化處理在收集和實地調查核實的資料中采集所需指標的數據,由于采集的數據有不同的量綱,需要在分析時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處理。對數據越大對礦山地質環境的影響越大的指標采用下式進行量綱變換:Xij''''=(Xij—Xjmax)/(Xjmax—Xjmin)(式1)…對數據越大對礦山地質環境的影響越小的指標采用下式進行量綱變換:Xij''''=(Xjmax—Xij)/(Xjmax—Xjmin)(式2)…上式中Xij為原始數據的第i年第j項指標;Xij''''為變換后的第i年第j項無量綱指標;Xjmax為原始指標數據最大值;Xjmin為原始指標數據最小值。。。。(2)分析指標權重的確定在趨勢分析中,不同指標的重要性(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的貢獻)不同,需要給各指標賦予不同的權重,以體現其重要性。本文采用層次分析(AHP)法確定個指標的權重(過程略)。各指標權重(表3)。(3)分析指標參數計算1)對指標層參數采用下式計算:Xij″=Ai×Xij''''…(式3)式中Xij″為單項指標變換值,Ai為單項指標權重。2)對準則層參數采用下式計算:Pij=∑Bi×Xij″…(式4)式中Pij為準則層單項指標預測值,Bi為單項準則層單項指標權重。3)對總趨勢參數采用下式計算:Zij=∑Bi×Pij…(式5)式中Zij為總趨勢預測參數。
4.3趨勢分析結果及解析
貴州礦山地質環境隨著礦產資源開發量的增加,地質環境的變化非常明顯。壓力指標從2005年的0.099上升到0.740,一直是上升的趨勢。壓力指標的上升,主要的貢獻指標是礦產資源開發量、開發誘發的地質災害以及造成的人員死亡和失蹤,其次是開發造成的經濟損失、人員及財產威脅,再次就是土地資源破壞和固體廢棄物以及廢水排放等。狀態指標從2005年的0.410上升到2010年的0.848后下降到2015年的0.482,以2005年為基礎,總體上是上升,但從2010年到2015年會有明顯好轉,說明狀態指標總體向好的方面變化,同時也說明狀態的好轉來至響應力度的增強。響應指標從2005年的1.00下降到2015年的0.096,主要是由于出臺的礦山地質環境管理法規、對重要礦山地質環境進行恢復治理、對礦山固體廢棄物和廢水進行處理、礦山固體廢棄物和廢水綜合利用率得到顯著提高、礦山土地恢復進展較快等。從總的趨勢看,趨勢值從2005年的0.491下降到2015年0.354,這個變化不算大,說明我省的礦山地質環境將會從好的方向變化,但這個變化不會太快。從表4和表5還看出,壓力的減少、狀態的好轉,取決于響應的力度。要促進礦山地質環境質量的好轉,必須加大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整治的力度。從“十二五”期間我省礦業發展的規劃看,礦業開發總量會增加,強度會加大,范圍會擴大,給礦山的壓力也會相應的增大,礦山環境問題很有可能會增多,甚至個別礦山問題會更突出。但是,只要政府積極從法律法規、礦政管理、輿論監督、恢復治理、科技創新及資金保障等方面加以引導和貫徹,必然會減少礦業開發給礦山環境的壓力。因此,從總體上講,我省“十二五”期間礦山地質環境一定會發生變化,且總的趨勢是朝好的方向發展。但“十二五”期間乃至更長時間的礦山恢復治理仍然艱巨。還有,難以預測由于突發性極端氣候事件等不確定自然因素給礦山地質環境造成的影響和破壞,這也應予足夠的重視。
5.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