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關于長城的傳說

關于長城的傳說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長城的傳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于長城的傳說范文第1篇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游,我叫毛萬亮你們可以叫我毛導。在游覽長城之前我要向大家提個小小的建議:我們要保護歷史文物請不要在城磚上亂涂亂畫,不要亂扔垃圾。

有這么的一句話“不到長城非好漢”好!驚天我們就當一回好漢,讓我們一起登上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游客們大家看我們的腳下,光看這數不清的調試一塊就有兩三千金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的抬上這陡峭的山嶺。

這長城上凝結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這里每隔三米就有一個方形的烽火臺,那是屯兵的堡壘,打仗的時候城臺之間可以互相呼應。這里還有一個關于長城傳說:“傳說在修長城的時候只有60歲的老人和小孩不去修長城,其他的青年都的去修長城。一個叫范喜郎的青年剛剛結婚三天就被抓去修長城。他的新婚妻子孟姜女千里迢迢去看丈夫,誰知范喜郎已被活活埋在了長城里,孟姜女就在長城腳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就在第四天只聽“轟隆”一聲長城倒了八百里。”這就是有名的“孟姜女哭長城”的神話傳說……

游客們今天的游覽就到此結束。我祝大家吃好,休息好,明天再見!

關于長城的傳說范文第2篇

在此,筆者以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專題“長城”的教學為例,來談談如何在專題學習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一、梳理出本專題的教學目標

教材中本專題設置了以下四個教學目標:

第一,引起學生對文化現象的關注,初步了解“長城文化”的內涵及價值,引發探究的興趣。

第二,在閱讀中,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對文章能作深層次的理解;提高比較思維能力,會比較作者觀點的異同。

第三,在討論和研究中,提高思辯能力,學會綜合和概括,吸取豐富的文化營養,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看法。

第四,在寫作評價中,培養創新能力和表達能力。

可以說,這個專題所應用的是對學生和教師要求都很高的閱讀教學形式,其效果也是其它閱讀形式不能相比的。它既可以進一步拓展學生閱讀的廣度,加強閱讀積累,又能引導學生對一些問題進行比較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二、對本節專題課的幾點教學設想

1引導學生對專題進行閱讀和思考

教材圍繞專題提供了有一定廣度的文本和資料。有著名建筑理論家羅哲文的《萬里長城的構造》,作家吳祖光的《萬里長城斷想》,吳伯簫的《我還沒有見過長城》,歷史學家的《趙長城》等等。這些文本資料,多角度、多側面地展示了“長城文化”的內涵。學生只有在認真閱讀文章的基礎上,才能對有關問題進行探究、思考。因此,教者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每篇文章的觀點進行考察,比較其異同,在比較中實現綜合。

2組織學生開展討論、研究活動

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的設置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本專題后面設有“討論?研究”一欄,這是該專題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關鍵階段。它是學習的深化階段,即從感知到形成理性認識的階段,同時也是實現綜合、形成自己觀點的階段。這一部分,教材向學生提出了六個比較有深度的問題。例如,長城的價值問題,如何評述秦始皇的功過等,都是關于對長城文化的不同理解和不同價值的判斷。這就要求學生在前面充分閱讀文本資料的基礎上,積極討論、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見解,并能收集相關資料,在討論活動中證明自己的觀點。

3引導學生不斷深入對問題的探究

學習專題的過程,就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活動中,應盡量啟發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地思考,各抒己見,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不應該造成思維定式,不應該用設定的答案、固定的模式去限制學生。對有能力進行探究的學生,應予以鼓勵和指導。另外,要盡可能讓更多的學生從課本走出來,拓寬他們的眼界。

鑒于以上考慮,筆者擬出“長城”專題的教學過程。

三、專題《長城》教學過程

1導入本課

(1)教者:同學們,前兩節課我們一起閱讀了有關長城的資料,大家對長城有了一定的了解。請你們來說說你所知道的長城。(引導學生從長城的外觀、構造、修建歷史等方面介紹長城)

(2)展示長城圖片并播放有關長城的影視文件。

2依孟姜女傳說,評修長城功過

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問題:

(1)提到長城,人們自然就想到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民間傳說,同學們聽說過這個傳說嗎?請你來說說。

(2)在秦朝那個時候,交通運輸不發達,勞動人民怎樣來修筑長城呢。

(3)修筑長城太艱難了。眾多的生命倒在長城腳下,讓人悲痛欲絕。可是,孟姜女真的能把長城哭倒嗎。

(4)對于秦始皇修筑長城這件事,自古以來褒貶不一,你們是怎么看的。

3評價長城的價值

(1)在學生展開熱烈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如下問題:

有人說,中國古代帝王相繼修筑長城,想以此鞏固江山,但他們的朝代還是滅亡了。而在今天,長城更失去了用武之地,成了一座僵硬的雕塑。你們是否同意這個觀點。

(2)教師給出課堂時間,學生根據課本上提供的資料和課外查找的資料,進行小組討論。

(3)教者引導學生分別從長城的軍事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考古價值、建筑學研究價值、精神引領價值等角度來評價長城的價值,學生展示討論的結果。

4關注長城、保護長城

教師提供相關資料鏈接,提出長城遭破壞的問題。

資料鏈接:據媒體最近披露,去年山西某村想把兩個磚廠合二為一,但麻煩的是有一段長城“礙事”。于是乎,村長一聲令下,拆!這段60米長的歷史文化遺產,頃刻間灰飛煙滅。事后,雖然各級管理部門極為重視,又是發文又是開現場會,但最后不過是罰款200元了事。細細算來,一米長城還不到四塊錢。

教師啟發學生討論如何保護長城。學生在此激烈討論,暢談保護長城的舉措,交流各自的保護措施。整節課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四、教后反思

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整節課,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之下,積極討論,深入研究,每個學生都成為了課堂的主體。他們的話題,從長城的外觀構造、建筑歷史談到了長城的價值及今后的保護措施。學生們談古論今,暢想未來,收獲了很多的知識,同時也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也許,學生個體在課前收集的關于長城的資料是很少的,他們對長城的了解也是薄弱的,但是本節課,學生發揮了團隊合作的力量。學生在交流討論中,使他們課前收集的資料不斷地整合、提煉,這樣,他們在這一節課上獲得的知識達到最大化。

關于長城的傳說范文第3篇

關于重陽節的古詩1:九日酬諸子清代:妙信

不負東籬約,攜尊過草堂。

遠天連樹杪,高月薄衣裳。

握手經年別,驚心九日霜。

諸君才絕世,獨步許誰強。

①東籬約:指到東籬下去觀賞。典出東晉陶淵明詩“采菊東籬下”。尊:本指酒杯,這里還含其他酒具。草堂:指作者隱修的寺庵,以其簡陋而稱。

②樹杪:樹梢。高月句:謂月亮升得很高,天氣很清涼,身上的衣服顯得單薄了。

③經年:常年。九日霜:指農歷九月初九,已至深秋,已是降霜的季節。

④絕世:冠絕當代,舉世無雙。獨步:獨一無二,一時無兩。常用以比喻杰出人材。

關于重陽節的古詩2:西夏重陽明代:王遜

作縣幾時同志苦,投荒萬里倍情真。

功名炊黍尋常夢,怪事書空感激人。

擊柝徒吟胡地月,屯田也食漢渠春。

艱難薄俗猶多事,漂泊南冠愧此身。

①這首詩選自《宣德寧夏志》(《弘治寧夏新志》《嘉靖寧夏新志》亦收錄此詩)。

②功名炊黍尋常夢:用典。傳說盧生在邯鄲旅店中,晝寢入夢,歷盡富貴榮華。及醒,主人炊黃粱未熟。事見唐沈既濟《枕中記》。后遂用作典故,以“炊黍”比喻虛幻的夢境。黍,此處指黃粱。

③柝:舊時巡夜者擊以報更的木梆。

④漢渠:指流經寧夏平原的漢延渠。

⑤薄俗:輕薄的習俗,壞風氣。

⑥南冠:楚國在南方,因此稱楚冠為南冠。后泛指南方人之冠。本指被俘的楚國囚犯,后來把南冠作為遠使或羈囚的代稱。

關于重陽節的古詩3:九日登長城關樓明代:王瓊

危樓百尺跨長城,雉堞秋高氣肅清。

絕塞平川開塹壘,排空斥堠揚旗旌。

已聞胡出河南境,不用兵屯細柳營。

極喜御戎全上策,倚欄長嘯晚煙橫。

關于長城的傳說范文第4篇

這個村莊叫河防口村,是北京懷柔區一個普通的村子,但它又有些特別,因為村子的北面就是萬里長城的重要關口之一——河防口關。

河防口關是因河而設防,關口早已湮沒在數百年歷史歲月中,只遺留下東西兩側的殘長城。在拍攝這些作品之前,我反復對自己說:有些事情如果不去做,就再也沒有機會了。是的,面對那漸漸消失的河防口古長城,我還能做什么呢?

已經記不清是第幾次了,我和它隔山相望。

晴天麗日下,它出現在直立的山巔,敵樓一座連著一座,安靜地俯視著我;綿綿細雨里,它那殘破的身軀在水霧中忽隱忽現。

這里是河防口關,是明代長城的重要關口,原來的關口有一條河流,因在河道上設防,故得名“河防口”。數百年過后,雖然關口早已湮沒,但有那蜿蜓山巒的殘破城墻和敵樓,仿佛仍然在向來自遠方的訪客講述著這里久遠的故事。

很長時間以來,我和它都是擦肩而過,也曾想過爬到上面看看到底是什么樣。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一番崎嶇山路上的披荊斬棘之后來到附近的一座敵樓下,再往前,就是傳說中的河防口關。遺憾的是,天色已晚,我不得不返回山下的河防口村。

我一定會回來,我要站在那高高挺立的山峰上,慢慢地接近它,聽它脈搏有力的跳動——那是我的血液在澎湃。每當蜿蜓的城墻映入我的眼簾,每當歷盡滄桑的烽火臺闖入我的視線,就有這樣的心跳,無法言說,無法抑制。

注定的相會

再次與它相會,是在一個浪漫的秋季。我趕到山腳下,翻過柵欄,一路向上。這里盛產紅肖梨,滿山的果園都能看到紅撲撲的碩果。

我小心翼翼地走在殘破不堪的城墻上,若是稍不留神,亂石和塌方隨時可能令我受傷。有趣的是,我后來在河防口長城上還是摔過幾次跤,感覺卻一次比一次舒服。秋天的陽光溫和地打在身上,連同路邊的狗尾巴草,一切都讓人感到那么溫馨、自在。當我從最高點下到一個埡口時,傳說中的烽火臺出現在面前。

那是河防口的夾扁樓,也是整個北京境內長城中唯一的夾扁樓。修建敵樓時,在山頂上受地形所限,只能建成狹窄的長方形,長邊開三個箭窗,短邊為兩個,這在長城建筑中獨一無二。我來到夾扁樓跟前,滿懷虔誠地仰視著它。它安安靜靜,傲視風霜地矗立了五百年,依然雄姿依舊。那些秋日中溫柔的草,使命歷盡,終將離去。這世界沒有永恒的相守,誰和誰,都終要離別。就像曾經來過的人和這段長城,亦如它和我。

在這樣的殘垣斷壁面前,我沒有感到壓抑和凄愴,只是驚嘆于古人創下的奇跡。一磚一石,留下一段段打動我心的影像。當世人詠嘆“萬里長城萬里長”的時候,誰會想到,前人在河防口的深山,留下這樣奇跡股的長城殘段,讓我恒久地冥想。

北斗峰的神韻

從河防口村開始,向東穿越111國道,山勢蜿蜒。這里是華北平原的盡頭,向南是一望無際的平坦地帶,往北就是無限的山巒。

河防口東側的山峰走勢有點特別,形狀很像星空中的“北斗七星”,故而得名“北斗峰”。該段城墻多以石堆而成,坍塌較為嚴重,烽火臺有石堆的,也有磚石修砌的。據當地村民介紹,此段石堆的古長城應該是修建于北齊時期,因為烽火臺上面沒有箭孔;而明代修建的長城為磚石修砌,且烽火臺裝有箭孔。

后來,北斗峰長城被修葺一新了。它又是什么樣子呢?遠遠望去,真的很好看,但當我走在上面時,看到的是典型的現代建筑元素——水泥,居然是水泥!雖然表面上是修舊如舊,但根本沒有保留古長城的原汁原味,在現代工匠的手下,齊長城、明長城都成了一個樣子。

只是北斗峰,一如當年那股的美麗。

逐漸消失的河防口

關于河防口的記憶,已經有點遠。翻出自己在博客里寫下的《河防口日記》,看那些片段,聽喜歡的音樂,卻恍惚似在剛翻過去的昨天。

我站在新樓子回望過去,河防口西側的第一個樓子,原本只剩殘基的它,魔術般地又聳立在那里。雖然已經被修復了,但沒人知道修復后的河防口還是不是原來的樣子,抑或是流于形式?

很多年以前,一個寒冷的冬天,我曾經長途跋涉,登上過河防口東側的“新樓子”長城。這是我第一次站在真正意義的野長城上,實現了自己的心愿。可是從那以后,我一直搞不清那個敵樓的位置,更不知道它被當地人稱為“新樓子”。直到幾年后,當我站在河防口西側的山上回首俯瞰時,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它!

確認了自己第一次登長城的位置后,我才發現那天自己走了多么長的一段路,而且當時的目標原本是大水峪長城,卻鬼使神差地跑到了河防口。

這也是冥冥中注定的相會吧。

關于長城的傳說范文第5篇

關鍵詞:《湖光山色》 民間傳說 象征寓意 文化精神

對于作家文學來說,民間文學不僅是藝術母體,還是創作源泉。像周大新這樣土生土長的中國當代作家,更是注意采擷從土地上生長出來的豐茂的民間文學之花葉,以嫁接,以裝扮,進而完成對自我文學形象的塑造。也許都是出于土地、鄉村的緣故吧,中國鄉土作家對民間文學有一種本能的類似血緣關系的親近。一定意義上說,是民間文學滋養、生成了中國鄉土文學這棵大樹。許多當代鄉土作家都談到了民間文學對自己創作的影響。周大新也曾說:“他的故鄉南陽鄧縣,‘是一個生產故事的地方’,‘差不多人人的肚里,都裝著一串一串的故事’;他在童年、少年時代,從故鄉父老鄉親口中聽到了許多‘景物故事’、‘動物故事’、‘鬼怪故事’、‘歷史故事’和‘葷故事’,正是這些民間故事養育他成為了一個小說家[1]。”作家對民間文學的利用,或者民間文學對作家創作的影響,其方式是因人而異的。就周大新來說,其小說強烈的故事性顯然得之于民間傳說、故事等文體特點的潛移默化。周大新小說與民間文學的關系,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下面僅就周大新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湖光山色》如何利用民間傳說,及民間傳說對作品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的意義,做一窺斑見豹式的探討。

《湖光山色》中的民間傳說,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史事傳說,如關于楚長城、楚王貲、屈原等傳說故事;一類是地方風物傳說,如關于丹湖的神奇煙霧的傳說故事。據作者說,前一類關于楚國的史事傳說,“星散在故鄉的村落、山坡、湖畔和田壟里。在我懂事后,這些傳說開始斷斷續續零碎地進入我的耳朵,像鄢陵之戰,丹淅之戰,像楚秦聯姻,像懷王赴趙,它們部分地滿足了我了解歷史的興趣,在不覺間給了我精神上的滋養”;而后一類關于地方風物的傳說故事,丹湖及其神奇煙霧都出自作者的虛構,盡管丹湖“脫胎于故鄉的一座巨大水庫”[2]。既然丹湖及其神奇煙霧是虛構的,那么附著在其上的傳說故事似乎更是編造出來的。但其實不然,只要看一看那些解釋性的傳說故事,不管是龍王女兒生火做飯的炊煙、丹湖湖神顯現真身的護身之物,還是楚軍作怪的怨魂、閻王釋放的幽靈,其故事,其人物或角色,仍是民間文學中常見的母題和原型。因此,關于丹湖神奇煙霧的傳說故事說到底仍來自民間文學,而非作者完全的虛構。在這里,筆者并非要考證《湖光山色》中的傳說故事是否真正來自民眾之間,而是想要說明:民間文學對作家周大新的影響也許是無所不在且潛移默化的;同時,像其他當代作家一樣,周大新對民間文學的利用,主要是一種創造性運用,而非簡單的直接引用。

關于后一點,且看作品是如何敘述這些民間傳說故事的。作品中,屈原、楚長城等歷史傳說,敘述極其簡略。敘述比較詳細、完整的是楚王貲的兩個故事,一是譚老伯編的楚王貲遷都告別母親故里祭祀的故事,而這故事的源頭仍來自民間傳說――據民間傳說,楚王貲是其父親與一個民女所生的兒子;另一個仍是譚老伯講的,卻真正來自一本民間傳說書上的導致楚王貲遷都的故事,一個忘乎所以的故事。丹湖神奇煙霧的地方風物傳說,如上所述,本來都可以大書特書的,但實際敘述也是三言兩語、一筆帶過。作者為什么采用這樣一種詳略有別、以略為主的民間傳說敘事方式呢?因為作者明白,只有故事還不是小說,“故事是思想寓意的載體,是人物成活的依據,是引誘讀者閱讀的香料,是展覽語言才能的舞臺”[3]。也就是說,故事對于小說來說確實很重要,但其重要性也許只限于工具性層面,作家講述故事的目的在于表達思想、塑造人物等。作者說的當然不限于民間故事,但民間傳說一類故事也應包括在內。因此,在《湖光山色》中,作者對民間傳說故事的敘述,是與作品的人物塑造、思想表達等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為其服務的。出于這樣的文學觀念、創作目的或意圖,作品中的民間傳說敘述或略或詳,不一而足。

具體來說,作品對地方風物傳說和屈原、楚長城等歷史傳說的簡述,其主要目的在于氛圍烘托,即通過對民間傳說故事的引述、渲染,展現鄉民的生活文化環境,作為人物故事展開的物質基礎和心理依據。這種形式的氛圍烘托,也容易形成作品鮮明的地方色彩。而作品對楚王貲傳說故事的詳述,其目的卻似乎不限于此。當代民俗學者陳勤建考察了民間文藝在作家文學創作中的重建情況,提出了四種模式,除上文提到的“氛圍烘托”外,還有“衍生復寫”、“綜合組建”和“對應錯位”[4]。作家文學與被利用的民間文藝在結構意蘊上相契合,即所謂“對應”。《湖光山色》中現實人物曠開田的故事, 與作品所講述的楚王貲的歷史傳說,形成一種“對應”關系,把兩種不同的歷史時空組接在一起,從而為讀者提供了味之無盡的形式意味和想象空間。這也許正是作者想要達到的審美效果。

《湖光山色》中的民間傳說故事,盡管不能獨立存在,只是作者塑造人物、表達思想的“依據”和“載體”,但其本身仍具有迷人的魅力,既是“引誘讀者的香料”,也是幫助讀者認識歷史、社會、人生的教科書。僅就其器物性、工具性層面來說,由于這些民間傳說在作品中反復出現,從而成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具有豐富的含義。

韋勒克和沃倫在其《文學理論》一書中曾說:“一個‘意象’可以被一次轉換成一個隱喻,但如果它作為呈現與再現不斷重復,那就變成了一個象征,甚至是一個象征(或者神話)系統的一部分。”[5]《湖光山色》中丹湖神奇煙霧及其風物傳說,楚王貲史事傳說,其在作品中多次出現,如果把它們看作是一種“意象”的話,那么顯然已變成了象征性意象,具有一定的象征寓意。

就丹湖神奇煙霧及其風物傳說來說,其寓意較為明顯,顯然是人類欲望的象征。這一傳說故事中的人物或角色,如龍王的女兒、丹湖湖神、楚軍怨魂、閻王、幽靈等,都來自另一個世界,或水下,或地下,也許暗示了人類埋藏于心底的幽深、神秘的潛意識欲望。傳說中那神奇的煙霧,似乎是通向人類潛意識欲望的通道,或者是顯現人類深層欲望的鏡像。

而對楚王貲來說,其身上的傳說故事主要有兩個,因此具有不同的象征意義。一是楚王貲遷都告別母親故里祭祀的故事,這故事原來是說楚王貲不忘故里、與親人的離別之情的,但隨著這一歷史故事在現實生活中的反復表演,卻具有了一種反諷的意味,因為飾演楚王貲的曠開田已徹底忘記了自己的故里和親人,失去了人之常情和本性,徒然淪為王權的奴隸,或者說準確一點,被政治權力異化為非人。另一個楚王貲的故事是一個忘乎所以的故事,表現楚王貲的荒、、殘忍。如果聯系譚老伯講述這一民間故事的上下文語境,那么曠開田與楚王貲仍是有關系的,因為曠開田的所作所為,也有荒、、殘忍等特點,正是忘乎所以。兩個楚王貲的故事,都與現實生活中人物曠開田有關系,曠開田顯然是歷史人物楚王貲在當代現實中的復活。這當然不是指曠開田在故事表演中逐漸神似楚王貲,而是因為曠開田不僅多次說他是楚王莊一村之王,且在村中橫行霸道、為所欲為,成為真正的“村王”。由一個樸實、本分、勤勞的農村小伙子迅速轉變為忘乎所以的“村王”,我們不能不感嘆政治權力對人的異化之深。

從人物塑造的角度說,楚王貲與曠開田是一對互補型人物,甚至也可以說是同一個人物在不同歷史時空的兩個化身。但作品講述的主要是一個當代現實中的故事,作為歷史人物的楚王貲畢竟不是作品著力塑造的人物,盡管如此,他的存在,為現實人物曠開田增加了豐厚的歷史內涵。也就是說,曠開田這一人物的性格發展、人性變異,除了要從現實生活中找原因外,還得從歷史深處去尋找歷史的基因。這種歷史基因說明確一些,就是權力政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原因。還是小說人物譚老伯說得好:“開田的所作所為,依我看叫忘乎所以;這世上能叫人忘乎所以的東西很多,其中最厲害的就是權力……我是研究歷史的,我知道中國歷朝歷代有多少因權力而忘乎所以的人,也知道有多少人想對權力加以制約。但要制約權力,談何容易,它首先需要執掌權力的人有一種超越世俗利益的眼光,自愿制定一些包括限制自己手中權力的制度……”譚老伯所說的,也正是作者對中國現實政治與歷史文化進行的思考。這是作者借助小說人物之口直接表達的憂思之情,更多的憂思卻通過生動的故事敘述間接暗示出來。比如曠開田的權力異化,與他長期所受權力壓迫、剝削的關系,與他生活的鄉土社會中人們普遍的物質、精神貧困和權力崇拜心理的關系等等,在包括曠開田在內的多個人物的故事敘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沉的思考。正像阿Q是未莊這個具有強烈象征性的特定環境的產兒一樣,曠開田也是楚王莊這個具有象征性的鄉土環境的產兒。曠開田當然不是阿Q,但顯然都是鄉土中國的文化畸形兒。楚王貲也是這樣的文化畸形兒。作為遺傳了楚王貲歷史基因的后代,曠開田這一人物形象內涵因此大為豐富了,逐漸成長為一個既具有鮮明個性又具有歷史普遍性的典型人物。這應該是《湖光山色》的主要成就之一。

《湖光山色》通過對史事傳說和地方風物傳說兩類民間傳說故事的敘述,一方面深化了人物形象塑造,另一方面表達了作者對人性、權力政治和歷史文化的思考,這無疑加重了作品的思想分量。但是,民間傳說在作品中還有更為重要的意義。作品中,民間傳說等民間文藝、民間風俗及其所賴以生存的鄉土環境一起構成了鄉土民間文化與世界的整體面貌。旅游項目開發經理薛傳薪提出的“田園風光”概念,可用來指代這一鄉土民間文化與世界的整體面貌,因為他所說的田園風光不限于鄉土自然景觀,還包括鄉土人文精神因素。作品中,作者借助薛傳薪之口,且通過楚王莊發展旅游業的情節敘述,對包括民間傳說在內的整個鄉土農村的價值和前途似乎多有思考。

首先,針對當前城市化發展的歷史趨勢,作者思考了鄉土農村的前途命運。作者曾談到創作《湖光山色》的緣起:“中國的城市化還在不事聲張地進行,……農民的日子過得艱難,人們渴望離開鄉村,世世代代的生存之地變成了極想拋棄之處,其外部和內部的緣由究竟有哪些?和農民涌進城市這股潮流并起的另外兩個現象,是大批城市人在節假日里向一些鄉村和小鎮涌去,是一些城市資本開始向鄉村流去,這反向流動的兩股人流和反常的資本流動,在告訴我們什么?會帶來啥樣的結果?這一個個問號一個時期以來,一直在我的眼下,這個住在城市里的農民兒子的腦袋里翻騰,它們促使我去思考,《湖光山色》便是這種思考的一個小小的果實。”[2]如果說城市化是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的話,那么作者似乎有一種逆歷史潮流而動的思想。這不僅表現在作者看到了與城市化逆向發展的社會潮流,而且更是在他的作品中刻意設計了主人公暖暖從大城市回到農村家鄉謀求人生事業發展的情節。通過暖暖的故事,作者也許想說明:農村青年不必非要進城,在自己家鄉也可以大展身手,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暖暖是以具有被看價值、也即旅游價值的田園風光來發展她的事業的。暖暖事業成功的故事也許并不具有普遍意義,但田園風光確實是農村區別于城市的獨特之處。作品對田園風光的強調,以及在小說結尾刻意描寫的并非僅僅取悅于讀者的正義戰勝邪惡的故事結局,似乎都在說明作者對鄉土社會經濟發展道路的一種設計。這也許是一種帶有理想色彩的烏托邦設計,但不是沒有這種歷史可能性。

另外,從文化精神上來說,田園風光中的民間傳說、故事等內容,既是形成鄉土文化精神的重要因素,也是鄉土文化精神的具體體現。如曠開田在表演楚王貲的傳說故事時,逐漸從富有人情人性蛻變為沒有人性、忘乎所以,像楚王貲一樣,他也遭到了眾叛親離,甚至差點為青蔥嫂所溺殺。而遭到曠開田背叛、欺壓、打擊的暖暖,盡管人們對掌權的曠開田無可奈何,但卻同情、幫助善良的暖暖。這種鄉土社會樸素的善惡觀、是非觀,其實在楚王貲和屈原的傳說故事中就已經存在了,深入鄉民的集體無意識,形成鄉土道德傳統。這種道德情感傾向,以及小說結尾所表露的善惡報應思想,既是作者思想傾向性的所在,也是作品具有“暖意”的重要根源。這種鄉土道德觀念,無疑構成了田園風光中最深層次的精神內涵,以區別于城市文化特征,并可作為商品經濟發展中人性迷狂的解毒劑。

新世紀以來,在作家們紛紛描繪中國農村分崩離析的圖景,講述農民進城的故事,大唱鄉土挽歌或城市悲歌的時候,周大新卻以他的《湖光山色》獨自肯定、凸顯鄉村的價值。在他的作品中,鄉村,不僅具有迷人的田園風光,具有發展經濟的潛力,而且逐漸成為人們――離鄉的農民和迷狂的城市人――精神家園。作為建構這一精神家園的要素之一的鄉土民間傳說故事,其重要意義正在于這一精神建構的過程之中。

(本文為陜西理工學院漢水文化研究中心課題“漢水流域當代作家的民間文化資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LGKY10-24。)

注釋:

[1]周大新:《漫說“故事”》,文學評論,1992年,第1期。

[2]周大新:《的寫作背景》,語文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21期。

[3]周大新,石一龍:《飛離與棲落》,青年文學,2001年,第11期。

[4]陳勤建:《文藝民俗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22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川县| 宜州市| 鄯善县| 陇川县| 房山区| 普宁市| 湄潭县| 阿城市| 增城市| 广昌县| 建水县| 凭祥市| 岑巩县| 扶沟县| 中阳县| 浑源县| 渭南市| 遵义市| 和顺县| 星子县| 章丘市| 正镶白旗| 永安市| 定州市| 谢通门县| 偏关县| 凉城县| 周宁县| 乌兰察布市| 秭归县| 偃师市| 巴青县| 东辽县| 双峰县| 天镇县| 清镇市| 万载县| 客服| 上蔡县| 和静县| 玉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