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呂碧城詩詞

呂碧城詩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呂碧城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呂碧城詩詞

呂碧城詩詞范文第1篇

呂碧城的二十二歲,要比陸小曼早二十年。此時男人們還拖著長辮,女人依舊纏著小腳,可這些并不妨礙她在世人之前覺醒。那一年,厭棄了寄人籬下的呂碧城,踏上了塘沽到天津的火車。列車轟隆隆地向前行駛,往事如同荒野,在眼底漸漸地斑駁、碎落。

鉛華洗凈,甘愿素淡

清末民初的新女性,是夾縫中的繆斯,她們一邊默默忍受著古板保守派的白眼,一邊又笑納著新派人士的稱贊。娜拉出走之后,卻依舊無法逃脫玩偶的宿命。所謂新女性,也不過是踮起足尖跳舞,換一種謀生的姿態。

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咸推呂碧城。

這是呂碧城主筆《大公報》時候的場景,那時人人都知道天津出了個奇女子,擅長詩詞,姿容殊麗,還對時政頗有見解。一時間,《大公報》成了她與騷客文人的唱和之地。仿佛人人都與她交心,個個都解她思緒。

然而,這種欣賞,無異于秦淮河畔的笙歌唱酬。他們對她的欽佩與贊譽,說破了也只是出于“捧角兒”的心態。呂碧城二十多歲離家出走,成為近代第一個女編輯,“李清照后第一人”。可是,在那樣的年代,一切名聲都只是謀生的籌碼。她是身無分文的賭徒,只好依賴這籌碼。

人間事,向來情比紙薄。

她在十多歲便寫出了“夜雨談兵,春風說劍”這樣的句子,如此早慧,自然會明白什么是逢場作戲,什么又是真情實意。之后,無論是開辦北洋女子公學,還是擔任的秘書,她都堪稱杰出。袁克文、費樹蔚、李鴻章之子李經羲等諸多名流都有意于她,可她眼界極高,無心與花花公子交好。

世無女子的地位,因此有了秋瑾的反叛。她身著男裝,攜劍遠游,叫囂著女權與革命。秋瑾也曾經號“碧城”,在報上看到呂碧城的名字之后,她還曾登門拜訪,兩人志同道合,曾有同榻而眠的情誼。

即便如此,呂碧城卻不能茍同秋瑾的女權主義,她曾說:“若言語必系蒼生,思想不離廊廟,出于男子,且矯揉造作,詎轉于閨人,為得體乎?女人愛美而富情感,性秉坤靈,亦何羨乎陽德?若深自諱匿,是自卑而恥辱女性也。古今中外不乏棄笄而弁男裝自豪者,使此輩而為詩詞,必不能寫性情之真,可斷言矣。”

同樣是女權的號召者,呂碧城從來不以男裝視人。女性的柔美令她引以為傲,因此在衣裝打扮上向來奢侈。她曾經穿過孔雀裝:頭戴孔雀翎,衣裙類似西式,顏色漸變,到裙擺處幻化作五彩的雀屏。如此奇裝,比張愛玲要早了幾十年。

棋罷忘言誰勝負,夢余無跡認悲歡。當政治夢想一次次落空,她終究看破,她所向往的新時代不過是海市蜃樓。呂碧城退出政界以后,開始把目光移向更遠的地方。她憑借經商賺得的資金,幾度遠洋涉海,在哥倫比亞大學深造,在日內瓦參加護生運動。于政治,她則堅持超前的“世界主義”。

素履之往,尋我心安處

呂碧城的人生太過豐盈,她的抱負超出了那個時代,因此最終只好選擇皈依佛門。她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詩,從夢中索得:“護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績忍重埋。匆匆說法談經后,我到人間只此回。”孤傲之后,便是空寂,恰如她孔雀開屏的一生,終究斂屏獨行。

而陸小曼的后半生,一直都在努力做個實至名歸的才女。她修習丹青,寫詩和小說,編纂志摩的遺文。她將志摩的照片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日日鮮花供奉,素衣相見。從此,世間再無陸小曼,只有徐志摩的未亡人。

晚年的她,落光了牙齒,花白了頭發,清瘦如梅。那時,她的打扮裝束無異于任何一個尋常的老太太,旁人都不敢相信這會是當年“南唐北陸”的名媛。這又何妨,再華貴的生活也換不來她心中片刻的安寧。

陸小曼與呂碧城,都是生活中的無畏者。繁華中,她們曾經游刃有余,可一旦拋卻繁華,她們也不曾留念。前半生的狂歡與后半生的空寂,分隔得那么決絕。她們的人生里沒有彎道,心之所至,便是前路。

呂碧城詩詞范文第2篇

上聯:依然極浦生秋水;

下聯:終古寒流送夕陽。

【昆明 西山】

上聯:置身須向極高處;

下聯:舉首還多在上人。

【南京莫愁湖 勝棋樓】

上聯:世事如棋,一局爭來千秋業;

下聯:柔情似水,幾時流盡六朝春。

【杭州 觀海亭】

上聯:樓觀滄海日;

下聯:門對浙江潮。

【蘇州 滄浪亭】

上聯:清風明月本無價;

下聯:近水遠山皆有情。

【林則徐 福州鼓山】

上聯:海到無邊天作岸;

下聯:山登絕頂我為峰。

【上海豫園 得月樓】

上聯:樓高但任云飛過;

下聯:池小能將月送來。

【清 顧復初 題杜甫草堂】

上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蟠虎臥幾詩客;

下聯: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

【邯鄲呂祖廟】

上聯:睡到二三更時,凡功名皆成幻境;

下聯:想至一百年后,無少長都是古人。

【福州洪塘金山寺】

上聯:日夜長浮,不用千篙爭上水;

下聯:乾坤屹立,獨能一柱砥中流。

【廈門浪嶼日光巖】

上聯:浪擊龍宮鼓;

下聯:風敲梵剎鐘。

【武夷山小桃源】

上聯:喜無樵子復觀奕;

下聯:怕有漁郎來問津。

【漳州南山寺】

上聯:石骨金身何處來,無始無終自在;

下聯:慈云法雨從空下,亙天亙地悠然。

【浙江杭州西湖岳墳】

上聯:青山有幸埋忠骨 正邪自古同冰炭;

下聯:白鐵無辜鑄佞臣 毀譽于今判偽真。

【杭州西湖靈隱山】

上聯:龍澗風迥,萬壑松濤連海氣;

下聯:鷲峰云斂,千年桂月印湖光

【河南周口關帝廟石坊】

上聯:做好人行好事;

下聯:說好話讀好書。

【乾隆題正陽門關帝廟】

上聯:作鎮統元居五岳之長;

下聯:資生合撰妙萬物而神。

【關帝廟戲臺】

上聯: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喪膽;

下聯:單刀會魯肅江南文武寒心。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

上聯:明月自來去 繞廓荷花三十里;

下聯:空潭無古今 拂城揚柳一千株。

【杭州西湖秋月】

上聯:佳景四時,最好秋光何況月;

下聯:靜觀萬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浙江普陀山】

上聯:蘭若即清,竹林亦靜;

下聯:諸天不老,大地皆春。

【眉山三蘇祠】

上聯:萃父子兄弟于一門,八家唐宋占三席;

下聯:悟駢散詩詞之特征,千變縱橫識共源。

【眉山三蘇祠】

上聯:拜堂堂父子,三君文章與北宋爭傳,中原雄視無他手;

下聯:看滾滾江流,一代人物是西川特出,山水英奇在此眉。

【眉山三蘇祠】

上聯:宦跡渺難尋,只博得三杰一門,前無古,后無今,器識文章,浩如江河行大地;

下聯:天心原有屬,任憑它千磨百煉,揚不清,塵不濁,父子兄弟,依然風雨共名山。

【江西南昌滕王閣】

上聯:興廢總關情,看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幸此地湖山無恙;

下聯:古今才一瞬,問江上才人,閣中帝子,比當年風景何如。

【黃鶴樓太白亭】

上聯:攬勝我長吟,碧落此時吹玉笛;

下聯:學仙人漸老,白頭何處覓金丹。

【成都武侯祠】

上聯:心懸八陣圖,初對策,再出師,共仰神明傳將略;

下聯:目擊三分鼎,東連吳,北拒魏,常懷謹慎勵臣躬。

【武當山:紫霄宮】

上聯:跣足云為履 游三界 踏破真空 佛號西方無量;

下聯:披發天作冠 蔭九州 覆冒實境 道稱北極至尊。

【江西玉笥山】

上聯:漢武大帝威儀南巡,恰逢上蒼降玉笥,這座玉山從此留美名;

下聯:閑人雅士簡樸暢游,正值大地復蔥蘢,此方凈土因圣透靈氣。

【山西五臺山】

上聯:有福方登圣賢地;

下聯:無緣難入解脫門。

【普陀山:普濟寺】

上聯:大慈悲能布福田 曰雨而雨 曰旸而旸 祝率土 豐穰長使眾生蒙利樂;

下聯:循善信愿登覺岸 說法非法 說相非相 學普門 功德只憑一念起修行。

【九華山化城寺大雄寶殿】

上聯:九華山十八羅漢來五臺 大小二乘三心一靜六根圓滿四大皆空;

下聯:七巧板三四拼圖造百畫 萬千一把五顏六色十竅九通雙優在手。

【天池】

呂碧城詩詞范文第3篇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宋]陳著

中秋佳月最端圓。老癡頑。見多番。杯酒相延,今夕不應慳。殘雨如何妨樂事,聲淅淅,點斑斑。天應有意故遮闌。拍人間。等閑看。好處時光,須用著些難。直待黃昏風卷霽,金滟滟,玉團團。

桂枝香·吹簫人去------[宋]劉辰翁

吹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東望鞭芙縹緲,寒光如注。去年夜半橫江夢,倚危檣,參差曾賦。茫茫角動,回舟盡興,未驚鷗鷺。情知道、明年何處。漫待客黃樓,塵波前度。二十四橋,頗有杜書記否。二三字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東路。人間俯仰,悲歡何限,團圓如故。

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宋]辛棄疾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等送歸船。秋晚莼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長安故人問我,道尋常、泥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念奴嬌·中秋對月-----[明]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風泛須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宮里。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霜華滿地,欲跨彩云飛起。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云來去。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念奴嬌·中秋------[宋]蘇軾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我醉拍手狂歌,舉懷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唐]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宋]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秋宵月下有懷-----[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滿江紅·中秋夜潮-----[宋]史達祖

萬水歸陰,故潮信、盈虛因月。偏只到、涼秋半破,斗成雙絕。有物揩磨金鏡凈,何人_攫銀河決。想子胥、今夜見嫦娥,沈冤雪。光直下,蛟龍穴。聲直上,蟾蜍窟。對望中天地,洞然如刷。激氣已能驅粉黛,舉杯便可吞吳越。待明朝、說似與兒曹,心應折。

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宋]張孝祥

同是瀛洲冊府仙。只今聊結社中蓮。胡笳按拍酒如川。喚起封姨清晚景,更將荔子薦新圓。從今三夜看嬋娟。

木蘭花慢·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宋]辛棄疾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嫦娥不嫁誰留。謂洋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沈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木蘭花慢·丁未中秋------[宋]劉克莊

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擬還差。隔翠幌銀屏,新眉初畫,半面猶遮。須臾淡煙薄靄,被西風掃盡不留些。失了白衣蒼狗,奪回雪兔金蟆。乘云徑到玉皇家。人世鼓三撾。試自判此生,更看幾度,小住為佳。何須如鉤似玦,便相將、只有半菱花。莫遣素娥知道,和他發也蒼華。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宋]文天祥

照江疊節,載畫舫之清冰;待月舉杯,呼芳樽于綠凈。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風雨滿城,何幸兩重陽之近;江山如畫,尚從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輪嗣布。

八月十五日夜瑤臺寺對月絕句-----[唐]權德輿

嬴女乘鸞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邊。涼風遙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中秋月二首·其二-----[唐]李嶠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中秋------[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一剪梅·中秋元月-----[宋]辛棄疾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云濕紗窗。雨濕紗窗。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惟有燭花紅。杯且從容。歌且從容。

呂碧城詩詞范文第4篇

一、小眾讀者:詞集在評者圈中的傳播

評者是獨特的傳播者,他以“讀者”的身份接受文本,同時又作為批評者、知情者擔負著向潛在讀者傳播文本的職責。他介于作者與潛在讀者中間,三者之間形成這樣一種傳播、接受關系:

作者與評者之間是文本傳播的第一階段,他們共同致力于向讀者傳播文本,評者的目的自不待言,作者同樣主動借助評者的力量達到宣傳的效果。圍繞著作者與文本,評者構成固定的小眾讀者群,他們介入文本的創作,與作者雙向互動,最終以評點本形態展示出一個直觀的傳播接受過程。

這一階段的傳播屬于人際傳播,特點是:作為傳播者的作者與作為接受者的評者之間的深層傳播處于“熟人圈”中,他們彼此相識,于評點過程中密切往來和交流信息。

一部詞集的評者構成可以分為親友、名公大卿兩類,當然兩類存在著交叉。清初詞集評本的評者大部分數十以至成百人,基本為作者相識的親友,一部評點本可以說是作者的交游錄,而評者之間并不一定全部存在交游。清文人得以通過科舉躋身仕途者畢竟屬于少數,沉淪不遇的文人多有游幕或清客的謀食生涯,他們轉游各地,通常以詩詞為贄,拜謁權貴或文士,交游中結為友朋。因而這一類文人的詞集評者又以作者的游歷被劃分為若干交游圈。因此,一部詞集的評者亦有群體之分,如丁澎《扶荔詞》、徐喈鳳《蔭綠軒詞》、王晫《峽流詞》、金烺《綺霞詞》、葉光耀《浮玉詞》等詞集中,評者群體都有百余人的規模,這一特征尤為明顯。當附帶友人評點的詞集稿本在眾位評者中傳閱時,實際為他們提供了交流的媒介,評者不僅與作者對話,相互之間也在交換著對文本的認識。評語的對話性質有兩層含義,其一是與作者的對話,評者之間的對話,以被評稿本為文學交流的載體;其二是指向讀者,以闡釋文本來引導讀者對詞集的接受。前者是當代評點的獨特之處;后者在經典評點中比較常見。

評者與作者的對話內容豐富,大致有詞事的追憶、情感的共鳴、藝術的探討這三類。詞人所寫之事為評者所熟悉或同為參與者,評者會接續詞作者的話題補充各類信息,此類對話是評語文獻價值的主要來源。比如金烺《驀山溪·九日同王季來、呂五荀登識舟亭》一詞,何而菾評云:“秋色江光,恍然在目,是年予亦客鳩茲,惜不與同登為悵。”[1]何而菾雖沒有與詞人一同登覽識舟亭,但亦于同年客游鳩茲,由此引發評者與作者一同追憶當時的“秋色江光”。對話中補充了作詞的地點,也交代了評者的游蹤。

評者喜于詞后抒情寫志,與作者共鳴。以金人望《瓜廬詞》為例,集中唱酬、贈答之作頗多,其友人的評點多以對話的形式與作者同聲相應。《金菊對芙蓉》是以詞代書,寄贈里中友朋,序中說明作詞目的:“歲暮偶過海曲,有以春聯索書者,頗得酒食,用報里中數知己。”詞中回憶往歲此際正與故園友朋賞梅,并設想此時友朋應在賞梅而懷念自己,“憶故園數子,結伴尋梅。梅邊忍動懷人句,應念我、久客燕臺”。結句則設想這首詞寄與友朋閱讀時,他們定會為詞中趣事“笑口齊開”。這首詞由垂荷評點,垂荷不詳其人,據其評語推斷應是金人望所云“里中數知己”之一。他的評語為:“正動觀梅之興,忽來戛玉之章。及呼同人齊開笑齒,先生何料事之神也?”[2]由評語可知,這首詞寄與垂荷,評語則作于其收到詞作之時,寫得非常生動,極具現場感。有時,評者并不一定是詞作指向的對象,僅出于有所感觸而與作者交流。如吳啟思評李漁一組惜春的《減字木蘭花》詞,云:“四闋如燕語鶯啼。所謂汝正傷春,我又悲秋耳。”[3]429詞作惜春,評者悲秋,評者只是借評語告知作者當下的心緒,起到交流情感的作用,聯系其間的或是對時光的感觸。

評者與作者的對話中還包括對詞作藝術的探討,主要分為對詞作藝術性的驚嘆和對原詞的修改意見。前者如曹貞吉《御街行·和阮亭贈雁》一詞,王士禛評曰:“君從何處看得此無人態?”[4]又如徐如蕙《眼兒媚·畫松》一詞,芳叢評云:“標題東坡句好,子美詩佳,此詞不知好否、佳否?吾妹試反而自問。”[5]對詞作的修改意見一般都指向用詞遣句、音韻格律等層面,僅出現于稿本評語中。

有時詞集評本中每首詞的評者不止一人,評者之間也會發生對話,這種情況也不少見。比如曹貞吉《珂雪詞》每首詞都有數位評者的評語,最多時竟達八位。評者之間的對話側重于討論詞作的藝術。如《爪茉莉·本意,和蛟門用宗梅岑韻》一詞,彭孫遹評曰:“詠物詩詞,貴在取意不取象,寫神不寫形,如此結語,妙在形象之表。”陳維崧評曰:“后段四十二字,無一字說茉莉,卻無一字不是茉莉。正詞家三昧也。羨門言是。”[4]這種對話雖然有所重復,但多方的確認表明了詞人的某種特色與成就獲得了公認,而非一家之言。

評者與作者、評者之間對話式的評語,很明顯旨在加強親友間的交游,而非指向詞集刊刻的宣傳,后者體現為評者從批評者的角度評論詞人詞作,以指引讀者接受。詞集稿本在評者群體中傳閱、品評是獨特的傳播過程,以其內向性將作者與眾多評者凝聚為群體,而評語亦作為詞作內在的延伸,與原作融合為整體。

二、評者對詞集的宣傳

評者同時又作為傳播者,面向大眾傳播,旨在向潛在的、未知的讀者推廣作者與詞集。評語的傳播特征外在的表現是它的宣傳色彩,類似于現今的廣告效果;內在的則是以對文本的解讀,促進、引導讀者對文本的積極接受。

評點的宣傳性與文本的兩個功利目的密切相關:作者立言不朽的愿望和文本的商業盈利目的。傳統雅文學通常更傾向于或僅具備前一動機,與通俗文學濃 厚的商業營利色彩有所區別。文傳則名傳,對傳文的認識激發了作者、傳者刻印文集的熱情。立言不朽必須借助言得以傳播為前提。自宋以來,人們已充分認識到傳言以不朽,宋代也成為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因此,刊刻別集或編刻書籍以實現立言不朽,成為宋以來歷代文士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標。

清代詞集的刊刻主要是出于立言不朽的目的,文士希冀能刻集傳世,即使生前未能實現,后人、友人也會努力達成其遺愿。尤侗為其早逝友人湯傳楹刻集《湘中草》(為詩文詞全集),其跋云:“吾友雖歿,幸有后死者在。詩與文已定矣,可以傳矣。世之作而無述,述而無傳者何限?若予年齒既久,筆墨遂多,其傳不傳固未可知,求其相知定我文如卿謀者,已不可得。古人所以既痛逝者,行自念也。”[6]即道出為友人刻集是傳其名,并憂慮己文的傳與不傳。陳玉璂自責“麗農稿在而惜尚未刻,同人均有責矣”。蓋因立言、傳言是文士的使命,且亦成為其親友的職責。

詩文詞集的商業盈利性在立言不朽的宏偉精神的對照之下,很少被研究者注意,其實就詞集刊刻而言,它在清代詞學復興的背景中是一項獲利頗豐的商業投資。李漁是清初戲曲、小說大家,同時為名副其實的書商,其經營的冀圣堂、芥子園是清初著名的書坊。書坊盈利是李漁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清代詞學大振,僅順康兩朝,詞人與詞作數量已超越前代之總和。創作興盛的背后必然是以讀者市場的繁榮為支撐,李漁以商人的敏銳眼光,洞察出詞集刊刻的盈利空間,他及時刊刻詞集《名詞選勝》、《耐歌詞》與詞話《窺詞管見》。與正統文人不同,李漁是一位世俗型文人,他在《名詞選勝》序言中喜不自禁地講述刊刻詞集是如何的獲利,序云:“十年以來,名稿山積,繕本川流,坊賈之捷于居奇者,欲以陶朱、猗頓之合謀,舉而屬諸湖上笠翁一人之手。”[7]35

由此,評者的評點具有了明確的目的性:推譽作者、作品,以傳其名,以廣其利。為增強評點的宣傳效果,一部詞集邀請眾多親友品評,以群體的稱贊壯大聲勢。同時作者、編選者更傾向于邀請名流評點,因為評者若具有一定權威性,他的延譽、推褒比普通評者更有利于作者的成名和作品的流傳。在傳播學中,傳播者的權威性是具有使受眾相信、聽從的力量、威望和地位的特質。通常,傳播者愈有權威性,其傳播的影響力就愈大,受眾就愈信從。一些詞集評者數十成百人,而評者是否于卷首署名則視其于文壇、詞壇的名望,與評者是否為主評者并無必然關系。比如沈朝初《洪崖詞》附于《不遮山閣詩抄》,該本題“新城王阮亭先生鑒定”,但詞集部分王士禛并沒有參評。又如汪灝《披云閣詞》,題“新定毛會侯先生點閱”,而實際評者共65人,毛際可評語僅8則。作者、編刻者的這一做法是運用名人效應的營銷策略,所謂“開卷即睹雷名,與作玄晏無異也”。[7]212皇甫謐,號玄晏,為左思 《三都賦》作序,從而左賦為世所重,因此“玄晏”用為待人題品延譽的典故。

清詞評點為作者、作品增價的通常做法是將其與宋代和當代的名家、名篇相提并論,或稱贊其在某方面超越前人、時人。清詞在創作與理論方面較宋詞有眾多突破,這使清人評詞充滿了自信,唐宋詞在清人眼中并不是不可超越的絕作,他們樂于在評語中推尊今詞,稱頌詞作在用詞遣句、構思情感、章法技法等等方面媲美,甚至超越了唐宋名家。這是否僅僅是評點的“標榜聲氣”?有一些被評者認為“直追淮海”、“奪溫韋之席”等等的詞作,實際水平的確名不副實。而有一些詞作,其感發力量與藝術性堪與唐宋名家名篇相比,更有超越之處。比如龔鼎孳《菩薩蠻·七夕飲慈仁寺松下》一詞,紀映鐘嘆曰:“古直蒼涼,令我淚如鉛水。后半闋末二語又何其溫細乃爾耶?固當合學士、屯田為一人耳。”[8]王士禛《塞翁吟·和清真韻》一詞,鄒祗謨認為:“清真有其妍宛而無其清艷,夢窗有其瑰琢而無其流麗。作僻調具如此風致,兩宋好手,恐當避地三舍。”[9]這兩首詞的藝術性都很高,對原唱有所超越,評者所論并非浮夸。以周邦彥《塞翁吟》與王士禛和作為例,王士禛和詞雖寫艷詞,然以“人靜悄”、“冰綃”、“芭蕉初碧”、“夢中”、“秭歸“、“東風”等一系列清、空的意象,營造出清艷的效果,不同于原唱單純的妍麗。評者認為“清真有其妍宛而無其清艷”的贊譽應該說名至實歸。

清人的評說是在努力塑造清詞的經典,然而這一努力成效甚微,現今被認作經典的仍主要是宋詞,今人眼中的清詞經典名篇屈指可數,而清詞的數量與名家遠遠多于宋詞。這是因為經典之所為經典,首先在于它的創造性,后人以此為范作而摹習,雖惟妙惟肖,或有所超越,都難以有足夠的創新力打破原作成為新典。清詞經典化的難度較大。另一方面,清人將唐宋詞經典化,而清以后,詞失卻了創作的環境,清詞經典化的過程被迫中斷。從清人的評說中披沙揀金,接續清詞的經典化過程,對于今人來說,是完善文學史的一項任務。一些融唐宋名家所長而去其短的詞作,尤為值得注意。清詞的經典化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今人的詞選,而選詞完全可以借鑒這些評語。評者大多為深諳填詞三昧的詞人,他們的鑒賞眼光通常情況下比今人敏銳和高明。

三、評者宣傳的困境

評者宣傳的出發點是抬高詞人、詞作的聲價。當然很多詞人、詞作不愧于這樣的評價,也不可否認,同時存在不少過度拔高、名不副實的現象。另外,評者對詞作藝術的稱贊雖符合其實際,但評語內容、方式形成一定套路,滿篇陳陳相因的話語難免有應酬之嫌,亦會令人生厭,造成相似評語數量的過度使其走向宣傳目的的反面。

四庫館臣即極為反對當代評點,對明末清初評點的過度宣傳造成的反感。其論《珂雪詞》的評點云:“舊本每調之末必列王士禛、彭孫遹、張潮、李良年、曹勛、陳維崧等評語,實沿明季文社陋習,最可厭憎。今悉刪除,以清耳目。”[10]2802論《十五家詞》云:“并錄其同時人評點……雖標榜聲氣,尚沿明末積習,而一時倚聲佳制,實略備于此。存之可以見國初諸人文采風流之盛。至于每篇之末,必附以評語,有類選刻 時文,殊為惡道。今并刪除,不使穢亂簡牘焉。”[10]2807其實《珂雪詞》與《國朝名家詩余》的評語大多出自詞學名家,評點精妙,有很高的詞學理論價值。從上述批評來看,四庫館臣批判的是當代評點“標榜聲氣”的濃厚的宣傳色彩。吳承學先生《<四庫全書>與評點之學》一文認為四庫館臣對評點的批判是立場與判斷,而缺少學理分析,“《總目》所反映出來的立場, 代表了主流意識形態與官方文化反對時俗、流行大眾文化以及對于功利色彩太強的文化形式的鄙夷, 另一方面也表現出清人對于明代尤其是晚明文風與士風的蔑視”。[11]《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宋人評點、經典評點的態度要緩和得多,而批判主要指向明人評點尤其是當代評點,后者旨在宣傳的強烈功利性不會容于志趣高古、屑意流俗的鴻儒高士。

因此,過度宣傳造成的效果將適得其反,不唯鴻儒高士,大眾文人亦難以接受,為此,評點還須遵循傳播的可信性原則。可信性是指受眾對傳播者相信、認可的感覺和程度。在傳播過程中,傳播者愈是讓人覺得可信,人們也就愈容易按照他的信息意向發生變化。評者是獨特的傳播者,他介于作者與讀者之間,既需體察作者之意,又需指引讀者之接受,其稱頌語需取得兩方的信任。對宣傳性與可信性兩者度的把握造成評者的困境。

明末清初,為友朋文集作評點幾成交游禮節,一些文人不堪其苦,宣布絕筆不為評點。呂留良《客座私告》有“三畏九不能”,其四不能曰:“批評朋友著作。性不善諛而時尚所宗。未展卷幟先須料簡諛詞,又須揣合其意,如曰:‘惟公不好諛者’乃佳。其苦甚于夏畦……凡此三畏九不能,友朋間有知其大半者,有知共一二者,有全不知者,但一不知而觸焉,必因之得罪矣。故不敢不布。”[12]不為友朋著作評點被視為不友好的行為,故呂留良向友朋宣告不為評點的原因以免罪人。他認為評點在逾揚作者、作品的同時又需揣合作者之意,不至于令其看出有意的“諛詞”。評語的宣傳性與他“性不善諛”的本性不符,故難為評點。傅占衡不為評點亦是因難以把握“諂”與“直”的度,他作有《六戒》,有“戒批詩文”條,云:“汝妄批時賢詩古文,諂過取憎,直過取怨,曾不相勉學問。且以一帙當飲食,征逐甚無益也。且汝胸非水鑒,譬之堂下人乎,視聽過力,徒加聵聲。非汝任也。敬謝不敏為妥。”[13]傅占衡體會到為友朋作評點“諂過取憎,直過取怨”,于學問卻無益處。呂留良與傅占衡所言評點之難都指向作者。的確,當代評點根本目的是輔助作者傳播作品,即使是面向讀者的闡釋,背后也是為作者出力。

評點實非易事,清代詞學評點大盛,可以推斷好的評點仍然占多數,這種批評方式受到大眾的歡迎,亦達到很好的宣傳效果。李漁在邀請方文評點《閑情偶寄》的書信中,論述如何成就好的評點,書云:“閱詩評文,良非易事。看得出、批得當,即是棒喝作者處,不特涂鉛抹黛,飾混沌以蛾眉,代掩世人耳目已也。拙著中評語頗多,某最服膺老父臺之千金一字。蓋以點鐵手點睛,不必盡是真龍,抑或僥幸飛去,未可知也。況復古雅遒勁,真不愧當代詞宗。”[7]212好的評點集宣傳性、可信性與可讀性為一體。在傳播可信性原則的制約下,評點的宣傳功能必須符合作品的實際藝術水平,才能獲得作者與讀者的認可,推動作品的傳播。

參考文獻

[1] 金烺.綺霞詞[M].清刻本.

[2] 金人望.瓜廬詞[M].清刻本.

[3] 李漁.笠翁一家言詩詞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4] 曹貞吉.珂雪詞[M].清刻本.

[5] 徐如蕙.瑤草[A]//倚云樓集[M].清刻本.

[6] 湘中草[A]//尤西堂全集[M].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本.

[7] 李漁.笠翁一家言文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8] 龔鼎孳.香嚴詞[M].清留松閣本.

[9] 王士禛,鄒祗謨.倚聲初集[M].清順治十七年刻本.

[10] 紀昀.四庫總目提要[M].北京:中華書局版,1997.

[11] 吳承學.四庫全書與評點之學[J].文學評論,2007(1).

相關期刊更多

科學養生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黑龍江省衛生廳

大連交通大學學報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遼寧省教育廳

核農學報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農業農村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肃南| 宿迁市| 长武县| 旬邑县| 深泽县| 石柱| 新野县| 宝应县| 汉川市| 天峻县| 明水县| 南城县| 马尔康县| 关岭| 泽州县| 灯塔市| 闽侯县| 松溪县| 齐河县| 尉氏县| 开平市| 百色市| 隆安县| 九寨沟县| 达州市| 石棉县| 安阳市| 开封市| 彭泽县| 桐乡市| 海安县| 陈巴尔虎旗| 东方市| 天长市| 鹤岗市| 清原| 沾益县| 文化| 固原市| 南部县| 沂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