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立秋吃什么食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其實,早在唐宋時,老百姓就有在立秋這天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據說可以一秋防痢疾。到了清朝,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首選當然是肉,“以肉貼膘”。
現在,我國各地立秋食俗也不相同。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認為這樣做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在天津等地則流行“咬秋”,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民間有句俗語:立秋吃六瓜,藥方可不抓。這六種瓜分別為:黃瓜、苦瓜、絲瓜、南瓜、西瓜、冬瓜。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日咬秋,可免腹瀉。”即清朝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立秋也是農家重視的大節氣。魯東地區有“立秋開頭坐一坐,來年春天要挨餓”的俗諺,提醒人們加緊農事勞作,奪取豐收。山東萊西的農諺則說:“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吃好飯。”同樣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的說法。意思是農歷七月立秋,五谷可望豐收;若立秋日在農歷六月,則五谷不豐還會歉收。對于過去只能靠天吃飯的農人來說,立秋的意義可就不僅僅限于吃了。
秋分,“分”即為“半”。秋分時,全球晝夜等長。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晝漸短夜漸長,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2021年秋分的具體含義有哪些你知道嗎?共同閱讀2021年秋分的具體含義,請您閱讀!
秋分的具體含義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后,北極附近極夜范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范圍漸大。
二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按農歷來講,“立秋”是秋季的開始,到“霜降”為秋季終止,而“秋分”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時節,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先后進入了秋季,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氣團開始具有一定的勢力,大部分地區雨季剛剛結束,涼風習習,碧空萬里,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時節。也是農業生產上重要的節氣,秋分后太陽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農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東北地區降溫早的年分,秋分見霜已不足為奇。從秋分這一天起,氣候主要呈現三大特點: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晝短夜長的現象將越來越明顯,白天逐漸變短,黑夜變長(直至冬至日達到黑夜最長,白天最短);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幅度將高于10℃以上;氣溫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漸步入深秋季節。
秋分習俗要吃什么1、雞蛋
“秋分”來臨之際,我國很多地方都要在這天舉行“豎蛋”的趣味游戲或比賽。玩“豎蛋”后不要忘了吃雞蛋,雞蛋的營養功效很強大。
2、湯圓
秋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3、秋菜
“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
4、野莧菜
野莧菜含有多種營養成分。豐富的胡蘿卜素、維生素C有助于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提高人體抗癌作用。炒野莧菜具有情熱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強抗病、防病能力,健康少病,潤膚美容。
秋分時節飲食養生原則1、甘淡滋潤
秋季6節氣飲食應當以甘淡滋潤為宜。可多吃些具有潤肺潤燥的新鮮瓜果蔬菜,水果如梨、柿、柑橘、香蕉等;果蔬則可多食胡蘿卜、冬瓜、銀耳等以及豆類及豆制品,還有食用菌類、海帶、紫菜等,經科學加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2、平衡營養
秋季更應注意飲食中食物的多樣性,營養的平衡,才能補充夏季因氣候炎熱、食欲下降而導致的營養不足,特別應多吃耐嚼、富于纖維的食物。秋季的飲食養生原則應在平衡飲食五味的基礎上,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適當增加甘、淡、酸、滋潤的食物的進食,但不可太過。
3、少辛增酸
在秋季這6節氣期間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蔥、姜、韭、蒜、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此外還要謹記“秋瓜壞肚”。在夏季,西瓜是消暑佳品,但是立秋之后,不論是西瓜還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
4、早上喝粥
七月流火,暑熱雖在,似乎已有一絲的涼意。夏季和秋季之間,有一個長夏。長夏包括大暑、立秋、處暑、白露四個節氣,與暮夏、初秋兼容。這樣,一年就有了春、夏、長夏、秋、冬五季,以之對應五行、五方、五色、五臟、五官、五志、五聲等等。
長夏屬于五行中的土,五臟的脾:夏火要伏藏、肅降在土里,再由這個土生出金。天涼好個秋,便有了金風玉露,有了金秋谷物、瓜果。
秋對應五行的金,五方的西方,五色的白色,五臟的肺臟,五官的鼻子,五志的悲,五聲的哭聲等等。
秋季三個月,每月有兩個節氣,每五天為一侯,共六氣十八侯。六氣分別是: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叩齒養肺安五臟
天涼好個秋!秋,揪血,是個收斂、肅降的過程。《黃帝內經?四季調神大論》中說:人的作息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要與雞的作息仿佛,心忐要安寧,要收斂神氣,順應肺氣的肅降。如果不順應秋的養收之道,傷了肺,冬季就容易有飧瀉的疾病。飧瀉的癥狀是大便泄瀉清稀,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且腹痛腸鳴。金生水,肺金為腎母,腎主冬,人體的能量在冬季奉藏的少,也就影響了來年春季的生發。
秋季肺氣旺,肺居胸中,左右各一,肺主西方金,是金的精華。《靈樞?幾針論》說:“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醫貫?內經十二官?形景圖說》說:“喉下為肺,兩葉白瑩,謂之華蓋,以復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
古人對人體的了解,是在內視的基礎上進行的。觀察到肺的氣是白色。形如白虎,象如懸磬等等,是對肺的形容。
肺也有名有字,因其色白,肺神名皓華;肺主一身之氣,體虛納氣,字虛成。肺藏魄,魄又分為七個,分別為:尸狗、伏尸、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辟臭。
在《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有個很好的養生方法:“夜臥及平旦時,叩齒三十六通,呼肺神及七魄名,以安五臟。”其中的奧妙,是臨睡前及清晨,人體的神氣較為平靜,這個時候叩齒,如平靜的湖面投入一粒石子,波紋蕩漾,能清楚感受到身心的變化、呼肺神及七魄的名字,肺的神魄與之呼應。叩齒,靜心體會,可以影響周身,至于念叨皓華、虛成等的名字,是要你恭敬,要你專注精神。
靜夜和清晨可以叩齒,工作之余當然也可以。靜下心來,一天之中,輕輕叩齒三五次,到真能固齒,能有益身心。筆者在本篇首推此法,乃今人體育鍛煉,強調體,強調四肢的跑跳運動,忽略了身心,有些逐本求末。
秋不食肺有緣由
民間常講“吃什么補什么”,但秋季是萬不可進食動物的肺臟。《金匱要略》曰:“秋不食肺。”秋三月,肺氣旺,肺最有權勢,若再食肺補肺,會對肝不利。肺金克肝木,就會以強凌弱,出現克制太過,導致“補不足而損有余”的現象發生。在《金匱要略》還有“春不食肝,夏不食心,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的論述。如夏季食心,吃動物的心臟,如火上澆油,就會影響損傷腎,腎屬水,火克水。
秋季,合理的飲食,是減辛增酸。酸味,可以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少吃姜、蒜、蔥、辣椒等辛散的食物。而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等,這些柔潤的食物,潤肺、益胃生津,是秋季的佳品。秋季,燥氣當令,易傷陰液,滋陰潤肺,適宜吃些芝麻、生地熬米粥等來潤燥,不適宜吃生冷寒涼的食物。
八味地黃古意深
唐代有一本農家雜錄,叫《四時纂要》。其中提到:“立秋后,宜服張仲景八味地黃丸,治男女虛弱百疾,醫所不療者。久服身輕不老。”
原方如下:熟地黃八兩、薯蕷四兩、茯苓二兩、牡丹皮二兩、澤瀉二兩、附子童便制炮,一兩、肉桂一兩、山茱萸四兩,湯泡五遍。上為細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日空心酒下二十丸,或鹽湯下。稍覺過熱,用涼劑一二帖以溫之。
大眾熟悉的“六味地黃丸”,是宋代的醫家錢乙,在仲景八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去掉了附子和肉桂兩昧藥而成。其本是兒科用藥,適用于兒童“純陽”之體。當今,國人的藥品、食品多有抗生素的干擾,空調、冰箱的應用如此廣泛,內寒外熱的體質,服仲景八味地黃丸更為有益。
仲景入味地黃丸,也稱之桂附地黃丸或金匱。腎氣丸,市面皆可購得。上方提到稍覺過熱,指有些口干、嗓子微痛等等,是體內不能化解藥力,達到一個臨界,方便的做法是停停藥,緩緩勁兒再服。
《養生論》提到,初秋之時,若是袒胸露腹,受了風寒,感到不適,也可服桂附地黃丸,可以調理臟腑,御邪外出。
臨床中,青年多有粉刺、痤瘡,筆者觀察,醫家用藥多是寒涼。此法,或可取一時之效,轉而面部痤瘡再起。若細察陰陽,多數青年是頭面假熱,小腹寒涼。秋季,若能內服桂附地黃丸,緩緩用藥,身心受益,皮膚漸能由內向外光潔自然,其中道理為“火郁發之”。只是,過程中有些人會面部痤瘡似乎更甚,把郁火發出來,然后再漸漸平息。立秋、秋分講究多
古人攝生養命,論述頗詳,如《常氏日錄》中,有“立秋日,人未起,汲井水長幼皆少飲之,卻病。”(卻病:望而卻步的卻,退步,退卻。立秋這一天早晨,多數人還未起床,汲井水,最早汲上的井水,為水花,無論老幼,稍微喝一點,就能防病。卻病。)其實這是在順應天地氣候的規律,對身體有個清肅。
在《千金月令》中提到,“秋分之日,勿殺生,勿用刑,勿處房幃,勿吊喪問疾,勿大醉。”秋分,陰陽相半也,晝夜均而寒暑平。這個節氣很重要,過節,就是過一個坎兒,這個時候要保持身心的平靜,形、氣、神能順利調節。如“勿處房幃”,是要求在秋分時,不要有男女的,不要損耗能量等等。
過把羊肉癮
俗語說“秋季羊肉賽金丹”,入秋后,天氣涼爽,食羊肉可以曖胃,有特別的溫補作用,非常適合男士,可以強身健體、去除風濕。
羊肉的做法很多,燉羊肉是最常見,也是最好吃的做法。加入秋季時令蔬菜――蘿卜,味道更鮮美。它最大的優點是既能吃肉又能喝湯。煮過肉的湯,營養價值非常高,是滋補身體的佳品。不過,夏天剛過,人們食用了太多冷飲,身體尚且虛弱,初秋食用羊肉應適當節制,以免消化不良。
田螺
俗話說,“入秋田螺最肥美。”中秋前后,人們喜食炒田螺,這是由來已久的習俗。田螺肉質豐腴細膩,味道鮮美,清淡爽口。具有清熱、明目的作用。
將買來的田螺用盆清水養兩天,在盆內滴上幾滴豆油,將田螺殼尖尾端剪去或去掉螺蓋,這樣,不但利于食時容易啜出螺肉,還利于讓味滲進螺肉中。
據行家說,中國田螺是可與法國蝸牛平分秋色的美食。一經巧手烹飪,即可由街頭小吃化為席上珍品。一些大酒家已將炒田螺列為席上佳肴。烹調時,可隨各人口味加入紫蘇、蒜頭或辣椒、薄荷,各具特色。
壽司
比起單單切片、沾醬油與山葵生食的生魚片來,同樣以活生魚鮮為最主體表現的壽司,加上醋飯、山葵以及揉捏、卷切等工夫,依舊是簡,卻更多了耐人咀嚼的層次、豐富性與藝術性,魅力無敵。
好的壽司從外表上看,一致干干凈凈漂漂亮亮,微微閃爍著清朗的光澤。人口后,隨著飯粒與美味在口里的緩緩四散,仿佛猶帶生猛活力、新鮮甘美的生魚,清新徽酸、捏得結構松緊恰到好處的醋飯,以及畫龍點睛般巧妙扮演著提味提鮮功能的山葵、姜蒽末等調味料,逐漸交織成清鮮、肥胰、軟嫩、香滑、微酸、甜美、沁涼、辛辣……種種看似對立沖突、卻又彼此和諧共鳴的滋味口感,在舌齒間相互激蕩交歡,奇妙感受難以言喻。
品嘗壽司時除了熱茶之外,最好別混雜其他菜肴一起進食。壽司與壽司之間,間或吃一點搭配的腌姜片,時時保持味蕾的清爽與敏銳度,才能平心深入體驗壽司的誘人魅力。
農家菜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被一夏驕陽殘酷折磨的都市人渴望回歸自然,去鄉間吹著純凈的風、聞著水果的清香,剪橘子、釣魚、吃農家飯、賞秋天美景,享受著愜意。
立秋的這天一大早,微博上,就看見好多個赫赫有名的美食家、美食達人,嚷嚷“貼秋膘”啦!然后,不僅認認真真地貼了“秋膘”,還把他們貼的,讓人口水直流的秋膘,使勁地在微博上曬了曬,有圖有文,聲情并茂:一大塊冒著油光的肘子肉、一大摞剛出鍋的家常烙餅,還有一大盤子炒合菜。這叫人情何以堪!暑熱一走,胃口大開,許多人食欲猛漲,這“貼秋膘”,是個多么漂亮的借口啊!
且慢,且慢,一是貼秋膘有講究,二是古人貼和現代人貼,也有所不同呢!
這機油,對現代人來說,可不一定是肘子肉、紅燒肉,對于過去屋不暖、衣不厚的古人來說,要想抵抗冬季的寒冷,是需要和自然界里的狗熊、松鼠一樣,在皮下儲備一些脂肪的,所以趁著動物也肥美的時候,打上一只半只野味,給自己補充能量,是最好的“貼膘”手段了。
現代人,住宅、空調、服裝已經改變了身體所處的空間環境,以御寒為目的的“貼膘”就沒有必要了,很多人不僅皮下的“膘”富富有余,就連內臟周圍不該儲存的脂肪也多得無處安放。所以,現代人貼秋膘,和古人是不同性質,也是不同內容的。
而光是吃肉,里面也有大學問呢。吃肉,對很多人來說,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因為這些個愛吃肉的人,要不就是祖先來自游牧民族的B型血人種,要不就是祖先來自森林狩獵民族的O型血人種,他們的胃里有著充足的消化這些動物性食物的酶,或許,他們之間也有些區別:B型血的人種對畜肉易消化,而對天上飛的禽類會有些抵觸;而O型血人種正相反。
以上這些是國外的營養學家研究出來的,他們只知“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肉”,而不知“肉與肉的大不同”。
其實我們中國人很久以前就知道,并且把不同肉的性味分得很明白,告訴后人:什么樣的人要吃什么肉,什么時候吃什么肉。肉,既可是滋補,也可是毒藥。
各種肉大體可在一條中線旁排排隊:站在中間的是豬肉,性平,各種體質的人都可以吃,但更合適消瘦的,較胖的人要恰當節制。緊挨著的是牛肉,性微溫,各種體質的人也都可以吃,中醫以為它能補脾胃、強筋骨,對身體瘦弱、貧血的女人更為適宜。還有雞肉,性微溫,各種體質的都適合,它補中益氣,對體質較弱、食欲不好的人最為適宜,風寒型感冒初起可以喝雞湯,發起燒來就不行了。排在后面的羊肉,性溫熱,中醫以為它益氣補虛,適合虛寒體質的人,身材瘦弱、怕冷、吃涼東西后容易胃痛腹瀉的人最適合吃羊肉。多數人吃羊肉只在秋冬,而體寒的人則要在夏天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你是身體怕熱、而且在入廁時常抱怨地球引力不夠大的人,則要遠離羊肉,因它越補越火。
狗肉,即使是位于寒冷地區的少數民族,也是僅在冬季食用幫助御寒。平日,作為大補,可以溫腎助陽,虛寒之人才適吃。對蝦和鹿肉同樣補腎,都是溫熱性的,吃多了受不了,吃少了補不上。有一種禽肉,不得不提,要是不該吃的人吃上了,就得中招,甚至殞命。古代的徐達就因朱元璋故意賜他一只肥鵝背瘡發作而死,這鵝,對于他,比毒藥都狠。
站在中線另一邊的就是:驢肉、馬肉、兔肉、鴨肉和蟹肉。這邊的肉最適合夏秋季節食用。中醫覺得它們有滋陰涼血的效果,譬如被褒為“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驢肉,就非常適合“三高”男性人群吃;驢肉屬低膽固醇肉類,中醫認為,驢肉性味甘涼,有補氣養血、滋陰壯陽、安神去煩功效。而兔肉,它對胃火旺盛、 腎氣不足的糖尿病人很適合。鴨肉,是最適合南方人的了,滋陰補虛,溫和地補著,不動聲色。
蟹肉,幾乎沒有人不知道“蟹肉與柿子”不可同吃的道理,其實并不是會中毒,而是蟹肉在肉中極寒,柿子在果中最涼,二者同吃,寒性相乘,自然體弱之人就上吐下瀉了,為的是趕快把這口“寒涼”送出去。
如此說來,肉與肉真是大不同,好肉者,必先知己體質,后知其肉性味,找對季節,才可大快朵頤,不傷其身,以達到既滿足了口腹之欲,又補益了五臟和肉身之目的啊!
一年之中,最美的季節,莫過于秋季。這個季節,五谷豐登,老天給預備的,就是我們要接受的、貼的秋膘!如今的人,貼秋膘其實應該改變為另外的兩大內容:一是豐富的維生素和植物化學物質,來自于水果、蔬菜;二是難得的礦物質、微量元素和不飽和脂肪酸,來自于谷物和干果。
維生素和植物化學物質都是體內進行生化反應的原料,也是我們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有力武器,可以排出體內垃圾,使之年輕、抗炎、抗癌;另外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也需要經常補充,才能滿足身體需要,否則就會引起這樣或那樣的疾病,而且它們是保持我們身體呈弱堿性環境的重要因素。豆類、種子里面就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有的甚至可以與動物性食物相媲美!而且,秋天新下市的谷物,沒有霉菌的侵襲,也沒有空氣和日曬的干擾,營養最豐富,給我們帶來的營養和身心的享受更多!還有那一咬一口香的果仁,躲在殼殼里的,都是好東西 。
所以,秋季是要貼秋膘,要敞開了吃,吃那些對我們身體有益處,可以儲備在身體里,慢慢用的好東西!像大棗、柿子、甘蔗、梨,還有栗子、榛子、杏仁、核桃,還有南瓜、蘿卜、蘑菇、玉米、花豆、山藥、芡實、百合、芋頭等等,凡是樹上結的、地下刨的、秋天正當季的豐收果子,都可以拿來貼秋膘。
對現在的人來說:這些食物里面含的正營養,才是硬通貨!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秋膘!而過去老說法的秋膘,早就貶值,成為不受我們身體歡迎的“負營養”了!
記住了,那可不叫”秋膘”,叫“累贅”!
Tip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