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地方文化常識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學生作為地方文化傳播者的優勢
文化傳播學告訴我們,傳播者的文化層次(如受教育程度、專業水平)和整體傳播力量(如傳播能力、人群數量)決定著文化傳播的效果。綜合分析高校學生狀況,主要具備三個方面的優勢:
(一)數量與專業優勢
高校學生數量多、專業多、文化水平高、學歷學位層次高。市內高校十余所,市內在校大學生達二十萬人左右,在市區常住人口中,每六個人里就有一名在校大學生,這在國內地級城市中是十分罕見的。在這些學生當中,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占有很大比重,他們在校期間大多已經開始科研工作。高校科研條件優越,各校圖書資料豐富,研究資金充裕,師資力量雄厚,能夠為大學生從事地方文化研究提供各項保障條件。
(二)生源優勢
高校的生源廣泛,根據生源地可將學生分為三類:一是籍學生,在學院和職業技術學院中,本地學生占比都在50%以上;二是非籍國內學生,在河北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河北金融學院等省屬院校和華北電力大學等部屬院校中,外地學生占大多數;三是外國留學生,河北大學、河北農業大學均已開展國際教育工作,兩校的留學生在校總數每年達500人左右。學生內聯市內各縣市區,外通全國各地與海外,這一群體將把獨特的人文歷史文化介紹到兄弟省份和世界各地,讓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一、必須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
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它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約定俗成的。每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因此,每一種語言都反映出使用該語言的國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所特有的文化現象。例如:英語中的"Ladiesfirst,Thanksgiving,Homecoming,GirlsLeagueDance,sandwich"等等;漢語中的"少先隊、黑五類、臭老九、一國兩制、躍上新臺階"等等,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產生的。如果把漢語中的"少先隊、警察叔叔、月餅"譯成英語就是:"YoungPioneer,UnclePoliceman,mooncake"。這些詞都很簡單、常見,可是外國人卻很難懂,因為他們不了解有關的文化背景。同樣,我們學習英語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例如:"Youare,indeed,aluckydog"這句話,如果按字面翻譯成漢語就是:"你真是一條幸運的狗。"這在漢語中完全是一句罵人的話。"狗"一詞,在中國人看來是貶義的,如我們常說"走狗","癩皮狗","狗崽子","狗頭軍師”等等,用來描繪所厭惡的人。可是,在英語中這句話是說,"你真是個幸運兒。""狗"在這兒用來指人不但沒有罵人的意思,而且還表示一種親昵的關系。在美國"狗"是家庭成員。人們認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因此,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義不同。我們要想掌握和運用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產生這種語言的社會,學習這個社會的文化。否則,就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這種語言。
語言是一種社會交際的工具。語言的功能很多,但其最本質的和最主要的是它的交際功能。《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指出: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要想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必須教會學生兩種實際知識,一是英語的基礎知識,二是運用英語的交際知識和交際規則。只有讓學生們同時掌握以上兩種知識,英語的社會交際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我認為這正是母語教學與外語教學的根本區別。只重視前者,忽視后者,往往會造就出"高分低能"的學生,因為只掌握了書本知識的學生,他們的英語是在不具備社會和文化環境的情況下學習的,一旦面向社會,進入一種陌生的文化環境,他們在實際運用語言的時候,就會遇到許多困難,甚至無法進行正常的交際。例如:學生們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見外國人就問:"Hello!Wheredoyoucomefrom?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你從哪里來,你叫什么,你多大了?)"這些突如其來的問題會把外國人弄得很尷尬,他們不知該不該回答,也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在某些國家,這樣一連串的問題一般只在醫院、移民局、警察局這類地方才使用。
由于文化的差異,用母語互譯的方式錯誤地理解和翻譯某些句子和詞匯,往往會鬧出許多笑語。如:“狼吞虎咽",英語是"Eatlikeahorse,"卻被錯誤地翻譯成"EatLikeawolfandatiger";英語中的"highschool(高中)"被翻譯成"高等學校";"restroom(廁所)"被翻譯成"休息室"等等。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即使語言準確無誤,有時也會產生誤會。例如:學生看見外教,出于禮貌,想打個招呼,便說:"Hi!MrsMurphy,whereareyougoing?(默菲夫人你好!你上哪去呀?)"這樣一句在中國人看來很是正常的話,在英、美國家的人看來卻是不禮貌的,甚至被認為是有意干涉別人的私事。
在以往的外語教學中,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視了文化背景知識對語言的重要作用,培養出來的大部分學生盡管掌握的詞匯量很大,語法知識也很好,但卻缺乏在不同的場合恰當地使用語言的能力,有時運用母語的交際習慣來套用外語以至鬧出笑話。例如:一位翻譯陪美國客人吃飯,當他們飽嘗了中國的美味菜肴之后,翻譯用英語說道:"Whatstaplefoodwouldyoulike?"意思是說:"您想吃點什么主食?"這位翻譯的英語從語音到語法幾乎無可挑剔,可卻令美國人迷惑不解,因為美國人通常把一餐中吃得最多的食物稱為主食,他們已經吃了許多以肉為主的菜肴,所以對這位翻譯的提問感到莫名其妙。而中國人則無論吃了多少菜,卻總是把米飯、面食做為主食。
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如果不了解這一差異,即使掌握了正確的詞匯和語法,在交際中運用也會出現差錯,這主要是由于不了解美國人的飲食文化所致。由此可見,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語的文化背景,就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外語。東西方的社會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所以人們的思想、信仰、習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我認為,在英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而且還應當加強有關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克服"母語的干擾",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把英語學"活",達到中學英語教學之目的,而且有助于學生積東西方文化為一身,提高文化修養。
論文關鍵詞:語用學語義預設語用預設文化
論文摘要:大部分語用預設與社會文化相關,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點,不易被目標語文化的人接受,因而在翻譯時應格外謹慎。本文探討了語用預設的特點,并就如何恰當翻譯語用預設提出了五個方法:加注、簡略化、語境化、轉換法和直譯。
一、引言
翻譯是譯者對原作的再創造過程。源語作者與讀者擁有共同的社會文化基礎,因而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會預設許多的文化常識,并“理所當然”地認為讀者能夠自然推理并理解。但這卻給來自不同文化的目標語讀者造成了不少理解上的困難,文化差異造成了理解上難以跨越的鴻溝。翻譯時尤應謹慎處理這些文化負載濃厚的語用預設,好的翻譯通過對原作的巧妙再創造,讓目標語讀者自然輕松地理解其中的“不言而喻”,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本文基于語用預設的特點就如何恰當翻譯語用預設提出了幾點方法,以期有所幫助。
二、語用預設
預設(或稱前提)一般分為語義預設和語用預設兩種。語義預設建立在真值條件基礎上,絕大部分是由語言本身所引起的。如“John’sbrotherisill.”無論這話真實與否,前提“Johnhasabrother”一直存在,此預設由屬格“’s”而來。Leech曾列舉了包括屬格在內13種語義預設語言因素(1981:181-184)。可見語義預設是語句命題本身所擁有的一種意義,是靜態的,抽象的。但在具體的話語交際中,語句總是與具體使用相聯系,處于一定的語境中,因此從單純的語義角度來研究預設顯然是不夠的,有必要從語言使用的角度來研究預設,這就構成了預設的語用研究。語用預設是指“那些對語境敏感的,與說話人(有時包括說話對象)的信念、態度、意圖有關的前提關系”(何自然,1997:68)。比較語義預設,語用預設受語境的影響,是動態的,具體的。語用預設一般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1)語用預設是說話人對語境所作的設想。說話人對自然語言環境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一些設想,并基于這些設想展開話語交際,語用預設是話語產生的背景信息。(2)語用預設是一個言語行為的必要條件。(Fillmore,1971:276)說話人在實施言語行為時預設了那些能使此言語行為恰當實施的必要條件。(3)語用預設是交際雙方所共有的知識。(Jackendoff,1972:230)語用預設還表現在說話人會預設他認為對方也擁有的知識。語用預設的這種“共知性”(mutualknowledge)是交際得以成功的基礎,沒有這一共同擁有的背景知識,話語交際就不能順利進行。由此可見,語用預設絕大部分是由非語言因素引起的,跟語境密切相關,與交際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息息相關,與交際雙方的關系密不可分。總體而言,語用預設有兩個基本特征:合適性(appropriateness)和共知性(mutualknowledge)。具體而言,還有主觀性、單向性和隱蔽性。語用預設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其在話語交際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既然翻譯要求譯者忠實地傳達原作者的思想,如何讓原作者這些“不言而喻”的預設被目標語讀者所理解就成了一個難點,下文將對此作一番探討。
2020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高質量發展的目的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美好生活,就是高質量發展目標所在。作為城市圖書館來說,高質量發展最終是為了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品質的文化生活,為人民群眾提供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文化服務。這需要圖書館以更高水平的專業化建設來驅動。
1圖書館專業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2021年3月,文旅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意見》為公共圖書館全面邁向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提供了方向和路徑,同時也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專業的要求。城市圖書館高質量發展從而具備了自己的具體任務:打造城鄉公共閱讀空間,編織城市閱讀服務網絡;創新閱讀服務模式,提升圖書館服務效能;鼓勵城市交流創新,促進地方文化傳承;有效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應性,實現標準化和個性化服務的有機統一,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品質、均衡、開放、融合發展。雖然國家政策賦予了公共圖書館“品質閱讀服務中心”“社會公眾交往中心”“城市創新策源地”“地方文化傳承中心”這樣新的時代定位,但是社會公眾對圖書館的專業性與體系性仍然認識不足。與時俱進的同時,圖書館也存在“成長的煩惱”:圖書館的發展戰略是否把握準核心價值和使命?在服務網絡的日益擴展下能否滿足用戶差異化、個性化的閱讀需求?在促進全民閱讀方面是否具備科學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在賦能城市創新發展方面是否有專業的決策參考能力和創新成果轉化能力?在提升公眾信息素養方面是否有健全的課程體系和專業化團隊?在保存和傳承地方文化方面是否有專業的文獻整理研究能力?不管是從管理層面還是服務層面來看,都需要圖書館反思自己的不足,敢于迎接城市更新與技術變革的雙面擠壓,并在“專業”兩個字上下功夫,專業化建設、專業化運營、專業化管理、專業化服務,精準施策,深耕細作,探索一條具有符合時代發展、契合自身實際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實現公共圖書館使命價值的回歸與超越,回應時代,回應人民需求。學界和業界,都深刻地感受到圖書館館長的專業性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第二屆“中國圖書館館長高級論壇”上,東莞圖書館館長、本屆論壇輪值主席李東來指出“圖書館自己的事,圖書館做好自己的事,圖書館自己的事有新的理性提升,并能夠持之以恒、不斷拓展完善”,武漢圖書館館長李靜霞認為,“我們要順應社會的需求和現有的趨勢,堅持守正創新,進一步發展和構建新的圖書館專業性內涵,讓圖書館成為一個更為積極的機構,讓圖書館員成為一個更為主動的職業,帶領合作伙伴、發揮圖書館生態系統的優勢,提高圖書館的社會顯性度和可見度,為讀者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務”。論壇上提出的專業化發展倡議正是對這種巨大變化的回應。從長沙圖書館的實踐來看,我認為圖書館專業化可以作為一門“溫度與梯度”的藝術:均等化、標準化、共享化的服務滿足人們的基本文化需求,多樣化、個性化、品質化的服務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但圖書館員需要永葆對這門藝術的“興趣”。公共圖書館作為一種社會制度,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經過艱辛而漫長的探索,任何人在圖書館里都有權獲得一視同仁的服務,平等享受高質量的教育,進行自由而有尊嚴的社交。例如,長沙圖書館“側耳傾聽”項目,讓視障讀者能夠免費聽音樂會,“書香夜市”在鬧市“擺攤”,讓常年奔波于生計的市井百姓零距離走近圖書館;“閱讀,一個不能少”項目中,流動圖書車長年往來于長沙城鄉各個學校,為學生送上免費閱讀服務。基本以外,還要有追求。社會快速發展、文化日益繁榮,圖書館作為全民閱讀的生力軍,需要提供多元的文化服務。比方說,長沙圖書館的“讀演劇場”邀請讀者將經典文學作品以戲劇方式呈現出來,“圖書館奇妙夜”讓孩子們每年能在圖書館“搭帳篷”過夜,以及“兩會”參考咨詢服務等。圖書館在群眾心中絕對不能只是“高大上”或者“非剛需”的存在,它要主動滿足分眾需求,唯有專業指導下的精準、精細方能長遠,才能實現圖書館對于社會公眾的價值。新冠疫情時期,很多圖書館是在各地“12345”市長信箱接收的讀者眾多意見催促下,率先其他文化場館開放的,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圖書館從文化軟實力向百姓“剛需求”的轉化。
2圖書館員專業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支撐
在促進圖書館專業化的眾多因素中,人是最積極、最活躍、最具能動性的因素,圖書館員是資源與讀者之間能動的中間人。業界實踐也為圖書館的專業性提供了一個明確的切入口,我們可以認為圖書館的專業化程度多由圖書館員的專業化來決定。圖書館員專業化要有“引領性”,對當下環境高度適應。當前,圖書館員的專業化工作已經隨社會環境的變革,從傳統的信息加工和閱讀服務轉變為融知識服務、社會交流、文化傳承、文旅休閑等為一體的文化工作。城市圖書館是知識傳播的重要陣地,應當為讀者提供主動、個性、深入的知識服務。長沙圖書館的智慧圖書館建設也是第一時間響應國家宏觀布局,鼓勵技術館員向智慧館員轉變,借助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實現智慧城市與智慧圖書館的服務內容相對接,推動館藏資源數據的智慧化而非單純的設備智慧化,實現從技術支持到技術支撐的跨越。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我們還推出了“閱天下·邂逅圖書館之美”文旅項目,倡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鼓勵公眾“走進一座館,愛上一座城”,不僅以圖書館為抓手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從理念走向行動,更彰顯和提升了圖書館傳播城市優秀文化的重要職能。只有圖書館員融入社會、融入時代,以發展的眼光去思考問題,夯實核心競爭力,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技能、技術、技巧,圖書館才有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的活力,才能推動其可持續向前發展。圖書館員專業化要有“融合性”,需要多行業、多學科融匯貫通。現代社會越來越趨于多元化、個性化、扁平化,新技術帶來許多便利,各行各業都在嘗試跨界,城市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空間,其固有的中介性決定了它同樣具有高度的融合性。例如,長沙圖書館新三角創客空間就是以“閱讀+思考+實踐+再思考+再閱讀”為鏈條,將“讀者”的文化屬性與“創客”物理屬性相融合;“中華花藝”課程將經典閱讀推廣與插花藝術相結合;“走讀世界”將語言學習和文化旅游相結合,都是長沙圖書館跨界融合的嘗試。不管是閱讀推廣、參考咨詢、資源建設還是文獻整理開發,都需要復合型人才。圖書館員的專業性不在于一定是圖書情報學科專業出身,而在于能夠融合圖書情報與其它學科的專業理性,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結合現有學科規律創造出新的思維,找到圖書館與其它行業的價值共通,實現社會合作跨界融合和專業創新。圖書館員專業化要有“常識性”,需要專業知識增值。圖書館工作是多樣的,圖書館員的學科背景也不盡相同,圖書館學中的“常識”并非人人都有。因此,長沙圖書館面向總分館組織開展不同對象、不同層次的培訓,采取專業培訓、館內培訓、會議交流、外出跟班學習和自學等方式來解決部分館員專業知識欠缺、服務能力落后和綜合素質評價不高等問題。一般崗位培訓偏重于實用化的職業培訓,如崗位規范、工作流程等,要達到專業化水準還需要系統地學習專業知識。2019年起,長沙圖書館采用“館校合作”模式,通過“研修班”的形式邀請高校專家學者來館教授圖書情報學碩士研究生的必修課程。同時,邀請學界和業界的專家共同商討圖書館核心崗位必備專業知識,在館內實行“職業資格”考核,有效向社會展示圖書館專業的價值。這一舉措讓非圖情專業館員能更好地適應專業化崗位工作,讓圖情專業的館員在核心崗位上能更好地提煉總結,進而指導工作實踐,助推圖書館高質量發展。圖書館員專業化有其“綜合性”,不僅來源于學科知識。隊伍專業化不同于人員專業化,不同崗位需要不同的人,要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專業館員在具備學科常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如何尋找與不同崗位的契合點,適時發揮其崗位優勢。目前,圖書館一些傳統事務性工作被替代或外包,這使外界對圖書館員的專業性產生質疑,圖書館員“去職業化”的討論日益增多。“農民工留言東莞圖書館事件”恰好體現了圖書館人力資源配置效果。一個身在一線的專業圖書館員,不僅能做好辦證咨詢等常規工作,還能觀察和處理其他服務場景,挖掘和展現圖書館專業價值。其實,圖書館的一線崗位更要重視館員綜合素養。去年,我在館長信箱看到一則讀者郵件,讀者提議圖書館參考bilibili視頻網站上的直播自習/學習方式,開通直播閱覽室看書的服務。這種嘗試非常新穎,但也可能涉及到侵犯讀者隱私、浪費公共資源等問題。對此,我們的館員第一時間進行調研并策劃出“云同桌”活動,不僅滿足了讀者的需求,也將其打造成圖書館的創新品牌之一。可見,如果一線窗口服務館員的工作被外包,信息反饋機制不暢,我們將失去直面用戶需求的機會。長沙圖書館好幾個優秀服務項目和品牌都是在處理讀者意見的時候產生并且逐步打造出來的,這也體現了公共圖書館開門辦館和館員專業素養有機結合的作用。
3圖書館發展:重塑圖書館的專業化形象
2020年以來,就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高質量發展的目的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美好生活,就是高質量發展目標所在。作為城市圖書館來說,高質量發展最終是為了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品質的文化生活,為人民群眾提供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文化服務。這需要圖書館以更高水平的專業化建設來驅動。
1圖書館專業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2021年3月,文旅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的《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意見》為公共圖書館全面邁向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提供了方向和路徑,同時也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專業的要求。城市圖書館高質量發展從而具備了自己的具體任務:打造城鄉公共閱讀空間,編織城市閱讀服務網絡;創新閱讀服務模式,提升圖書館服務效能;鼓勵城市交流創新,促進地方文化傳承;有效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應性,實現標準化和個性化服務的有機統一,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品質、均衡、開放、融合發展。雖然國家政策賦予了公共圖書館“品質閱讀服務中心”“社會公眾交往中心”“城市創新策源地”“地方文化傳承中心”這樣新的時代定位,但是社會公眾對圖書館的專業性與體系性仍然認識不足。與時俱進的同時,圖書館也存在“成長的煩惱”:圖書館的發展戰略是否把握準核心價值和使命?在服務網絡的日益擴展下能否滿足用戶差異化、個性化的閱讀需求?在促進全民閱讀方面是否具備科學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在賦能城市創新發展方面是否有專業的決策參考能力和創新成果轉化能力?在提升公眾信息素養方面是否有健全的課程體系和專業化團隊?在保存和傳承地方文化方面是否有專業的文獻整理研究能力?不管是從管理層面還是服務層面來看,都需要圖書館反思自己的不足,敢于迎接城市更新與技術變革的雙面擠壓,并在“專業”兩個字上下功夫,專業化建設、專業化運營、專業化管理、專業化服務,精準施策,深耕細作,探索一條具有符合時展、契合自身實際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實現公共圖書館使命價值的回歸與超越,回應時代,回應人民需求。學界和業界,都深刻地感受到圖書館館長的專業性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第二屆“中國圖書館館長高級論壇”上,東莞圖書館館長、本屆論壇輪值主席李東來指出“圖書館自己的事,圖書館做好自己的事,圖書館自己的事有新的理性提升,并能夠持之以恒、不斷拓展完善”,武漢圖書館館長李靜霞認為,“我們要順應社會的需求和現有的趨勢,堅持守正創新,進一步發展和構建新的圖書館專業性內涵,讓圖書館成為一個更為積極的機構,讓圖書館員成為一個更為主動的職業,帶領合作伙伴、發揮圖書館生態系統的優勢,提高圖書館的社會顯性度和可見度,為讀者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務”。論壇上提出的專業化發展倡議正是對這種巨大變化的回應。從長沙圖書館的實踐來看,我認為圖書館專業化可以作為一門“溫度與梯度”的藝術:均等化、標準化、共享化的服務滿足人們的基本文化需求,多樣化、個性化、品質化的服務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但圖書館員需要永葆對這門藝術的“興趣”。公共圖書館作為一種社會制度,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經過艱辛而漫長的探索,任何人在圖書館里都有權獲得一視同仁的服務,平等享受高質量的教育,進行自由而有尊嚴的社交。例如,長沙圖書館“側耳傾聽”項目,讓視障讀者能夠免費聽音樂會,“書香夜市”在鬧市“擺攤”,讓常年奔波于生計的市井百姓零距離走近圖書館;“閱讀,一個不能少”項目中,流動圖書車長年往來于長沙城鄉各個學校,為學生送上免費閱讀服務。基本以外,還要有追求。社會快速發展、文化日益繁榮,圖書館作為全民閱讀的生力軍,需要提供多元的文化服務。比方說,長沙圖書館的“讀演劇場”邀請讀者將經典文學作品以戲劇方式呈現出來,“圖書館奇妙夜”讓孩子們每年能在圖書館“搭帳篷”過夜,以及“兩會”參考咨詢服務等。圖書館在群眾心中絕對不能只是“高大上”或者“非剛需”的存在,它要主動滿足分眾需求,唯有專業指導下的精準、精細方能長遠,才能實現圖書館對于社會公眾的價值。疫情時期,很多圖書館是在各地“12345”市長信箱接收的讀者眾多意見催促下,率先其他文化場館開放的,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圖書館從文化軟實力向百姓“剛需求”的轉化。
2圖書館員專業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支撐
在促進圖書館專業化的眾多因素中,人是最積極、最活躍、最具能動性的因素,圖書館員是資源與讀者之間能動的中間人。業界實踐也為圖書館的專業性提供了一個明確的切入口,我們可以認為圖書館的專業化程度多由圖書館員的專業化來決定。圖書館員專業化要有“引領性”,對當下環境高度適應。當前,圖書館員的專業化工作已經隨社會環境的變革,從傳統的信息加工和閱讀服務轉變為融知識服務、社會交流、文化傳承、文旅休閑等為一體的文化工作。城市圖書館是知識傳播的重要陣地,應當為讀者提供主動、個性、深入的知識服務。長沙圖書館的智慧圖書館建設也是第一時間響應國家宏觀布局,鼓勵技術館員向智慧館員轉變,借助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實現智慧城市與智慧圖書館的服務內容相對接,推動館藏資源數據的智慧化而非單純的設備智慧化,實現從技術支持到技術支撐的跨越。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我們還推出了“閱天下·邂逅圖書館之美”文旅項目,倡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鼓勵公眾“走進一座館,愛上一座城”,不僅以圖書館為抓手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從理念走向行動,更彰顯和提升了圖書館傳播城市優秀文化的重要職能。只有圖書館員融入社會、融入時代,以發展的眼光去思考問題,夯實核心競爭力,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技能、技術、技巧,圖書館才有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的活力,才能推動其可持續向前發展。圖書館員專業化要有“融合性”,需要多行業、多學科融匯貫通。現代社會越來越趨于多元化、個性化、扁平化,新技術帶來許多便利,各行各業都在嘗試跨界,城市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空間,其固有的中介性決定了它同樣具有高度的融合性。例如,長沙圖書館新三角創客空間就是以“閱讀+思考+實踐+再思考+再閱讀”為鏈條,將“讀者”的文化屬性與“創客”物理屬性相融合;“中華花藝”課程將經典閱讀推廣與插花藝術相結合;“走讀世界”將語言學習和文化旅游相結合,都是長沙圖書館跨界融合的嘗試。不管是閱讀推廣、參考咨詢、資源建設還是文獻整理開發,都需要復合型人才。圖書館員的專業性不在于一定是圖書情報學科專業出身,而在于能夠融合圖書情報與其它學科的專業理性,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結合現有學科規律創造出新的思維,找到圖書館與其它行業的價值共通,實現社會合作跨界融合和專業創新。圖書館員專業化要有“常識性”,需要專業知識增值。圖書館工作是多樣的,圖書館員的學科背景也不盡相同,圖書館學中的“常識”并非人人都有。因此,長沙圖書館面向總分館組織開展不同對象、不同層次的培訓,采取專業培訓、館內培訓、會議交流、外出跟班學習和自學等方式來解決部分館員專業知識欠缺、服務能力落后和綜合素質評價不高等問題。一般崗位培訓偏重于實用化的職業培訓,如崗位規范、工作流程等,要達到專業化水準還需要系統地學習專業知識。2019年起,長沙圖書館采用“館校合作”模式,通過“研修班”的形式邀請高校專家學者來館教授圖書情報學碩士研究生的必修課程。同時,邀請學界和業界的專家共同商討圖書館核心崗位必備專業知識,在館內實行“職業資格”考核,有效向社會展示圖書館專業的價值。這一舉措讓非圖情專業館員能更好地適應專業化崗位工作,讓圖情專業的館員在核心崗位上能更好地提煉總結,進而指導工作實踐,助推圖書館高質量發展。圖書館員專業化有其“綜合性”,不僅來源于學科知識。隊伍專業化不同于人員專業化,不同崗位需要不同的人,要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專業館員在具備學科常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如何尋找與不同崗位的契合點,適時發揮其崗位優勢。目前,圖書館一些傳統事務性工作被替代或外包,這使外界對圖書館員的專業性產生質疑,圖書館員“去職業化”的討論日益增多。“農民工留言東莞圖書館事件”恰好體現了圖書館人力資源配置效果。一個身在一線的專業圖書館員,不僅能做好辦證咨詢等常規工作,還能觀察和處理其他服務場景,挖掘和展現圖書館專業價值。其實,圖書館的一線崗位更要重視館員綜合素養。去年,我在館長信箱看到一則讀者郵件,讀者提議圖書館參考bilibili視頻網站上的直播自習/學習方式,開通直播閱覽室看書的服務。這種嘗試非常新穎,但也可能涉及到侵犯讀者隱私、浪費公共資源等問題。對此,我們的館員第一時間進行調研并策劃出“云同桌”活動,不僅滿足了讀者的需求,也將其打造成圖書館的創新品牌之一。可見,如果一線窗口服務館員的工作被外包,信息反饋機制不暢,我們將失去直面用戶需求的機會。長沙圖書館好幾個優秀服務項目和品牌都是在處理讀者意見的時候產生并且逐步打造出來的,這也體現了公共圖書館開門辦館和館員專業素養有機結合的作用。
3圖書館發展:重塑圖書館的專業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