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發展中構建和諧的小康社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的十七大確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明確提出了要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一更新更高的奮斗目標和發展要求,既為我們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動力,也更加堅定了我們“打造綠色吳起、構建溫馨家園”的信心與決心。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結合吳起實際,就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好”字當頭,“快”字領先,在科學發展中實現又好又快,在又好又快發展中構建和諧,加快建設惠及全縣人民的小康社會。
一、強化生態治理,立發展之本。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依托,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根基。生態效益是形成經濟效益的環境基礎,經濟效益是生態效益得以改善的外部條件和社會環境。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指出“豐林之下牞必有倉庾之坻”。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的新目標,吳起要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加快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步伐,就必須牢牢抓住當前已經初步建立起來的相對生態優勢,堅決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近年來,吳起在生態環境改善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山川大地的基調由“黃”變“綠”,生態環境第一次實現了由惡性循環向良性發展的轉變,但我們的環境改善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生態系統依然十分脆弱,鞏固和提高退耕還林成果的道路還十分漫長。我們要繼續圍繞退耕還林農戶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按照“補植、撫育、提高”的思路,強化林份結構調整,加快生態產業開發,堅持不懈地抓好退耕還林成果鞏固提高,切實把目標轉移到“不反彈、能致富、有發展”上來,逐步提高群眾致富水平和環境承載能力。要統籌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突出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根據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安排經濟發展速度,根據能源保障和開采能力安排資源開發規模,嚴格推行項目環保評價和“三同時”制度,以最小的資源消耗換取最大的經濟效益,以最低的環境代價謀求最好的發展質量,使全縣人民能夠喝上干凈水,呼吸上新鮮空氣,吃上放心食物,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使我縣的發展始終建立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存環境優化基礎之上,增強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做大石油工業,夯強縣之基。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護土地和水資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吳起經濟是典型的石油資源型經濟,“十一五”是我縣石油產能建設的重要時期。近年來,雖然我縣在石油生產上清潔生產、環保意識明顯增強,但長慶、吳起采油廠每年在井場、道路建設方面征占用土地高達4000多畝,在資源開發中對環保的投入、對環保的重視依然不夠,特別是對棄土、棄渣的治理,對路面的泥土流失,對水資源的保護還有許多不到位的地方。今后,我們要始終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堅決做到土地、植被當年“占補平衡”,決不能再走先破壞、后恢復的老路。要突出節能減排、科技興油和可持續開發三個重點,積極應對全省石油深加工布局對我縣石油業帶來邊緣化的影響,圍繞石油開發產前和產中配套,大力發展以三產為主的石油服務業。要立足石油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引進新工藝、新技術,加大節能減排、防污降耗力度,強制推行環保生產、安全生產、清潔生產,加快推進石油產能增加由依靠新井投產的粗放式向精細管理的集約式方向轉變,進一步提高資源開發利用率,努力把吳起建設成為百萬噸級整裝穩產高產油田。
三、培育綠色產業,活富民之源。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放在“三農”工作首位,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依托我縣退耕還林后形成的豐富沙棘、牧草等資源,按照“穩牧興菜、凸顯林果”的思路,立足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的轉變,大力發展興農富民產業。即以羊為主的草畜業,以沙棘、杏果為主的林果業,以馬鈴薯為主的傳統優勢種植業和以周長澗地為主的棚栽業。要著眼于基地擴延、生產規范、產品安全、品牌經營,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合理規劃產業布局,主要在基地擴張提升、龍頭企業培育兩個方面出重拳、下硬功,務求取得突破。要充分利用金佛坪科技創業園的催化作用,加快培育形成一批綜合實力強、經濟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的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推出2至3個省級名牌產品。要鼓勵、支持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致富奔小康。要積極發展勞務產業,強化農民轉移前的勞動技能培訓,實施“人人技能”工程,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做到轉移農民,減少農民,富裕農民。
四、打造特色城鎮,搭小康之橋。城鎮化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根本途徑,是連接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渠道。十七大報告指出:“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從吳起實際出發,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必須要遵循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以縣城建設為龍頭,圍繞“一城六鎮八川一百個中心村”,統籌路、水、田、電、訊等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消除城鄉基礎設施滯后對吳起長遠發展的制約和影響,全力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為又好又快發展搭建堅實平臺。要凸顯特色,超前規劃,按照規劃大氣魄、實施大手筆的思路,以打造“魅力山城”、“特色城鎮”、“舒適農居”為目標,堅持規劃、建設、管理“三管齊下”,縣城、小城鎮、新農村“三頭并舉”,加強縣城的擴容提質改造,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規模,提升城市品位,力爭三年內完成農村新型民居改造建設,五年內把吳起縣城建成西部最適宜人居城市。要配套支撐產業,同步互促發展。完善城鎮綜合服務功能,規劃建設一批既有產業依托、又有集聚人口,各具特色、實力較強的工貿型、商貿型和農副產品加工型城鎮,以產業化推進城鎮化,以城鎮化帶動產業化,增強小城鎮的輻射帶動功能。要強化城市管理,優化發展環境。以創建全國衛生縣城和鞏固省級文明縣城為目標,加快建立規范科學的長效管理機制,營造規范、有序、整潔、靚麗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綜合服務水平和整體競爭力。
五、改善民生民本,建和諧之體。十七大要求我們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中賦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一條新的內涵就是“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為此,我們必須要在加快經濟建設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事業的發展,以共享促共建,扎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進程。要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戰略不動搖,以實施創建“人民滿意教育工程”為載體,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全力實施好十二年免費教育、免費職業技術教育、大學生獎學金和助學金等制度,大力培養造就一批名校長、名教師,統籌城鄉教育事業的均衡發展,使人人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加快人才資源的培養開發,著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用強大的教育擎起吳起可持續發展的大旗。要加大城鄉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投入,在不斷提高醫療防保救治水平的同時,全面推行農村、城鎮居民和干部職工合作醫療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要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把發展先進文化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積極開展面向群眾的豐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動,繁榮地方文藝創作,培育社會主義文明新風尚,用先進文化引領和諧發展。要認真落實城鄉各類低保政策,健全完善以廉租住房、失業、工傷、養老、生育保險等為主,集社會保障、救助、福利、慈善事業為一體的新型社會保障救助體系,實現城鄉低保人口應保盡保。同時要以平安創建為載體,重視解決好安全、信訪、綜治等工作,保障發展公平,維護社會穩定,最大限度地促進社會和諧。
六、創新黨的建設,強保障之力。十七大報告指出:“黨要站在時代前列帶領人民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必須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自身建設,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要把創新黨的建設和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黨委“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通過加強黨的民主集中制建設,全面落實依法治縣方略,帶動基層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提高黨委、政府的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要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全面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和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堅持不懈抓好黨員干部的學習教育活動,在全縣迅速掀起十七大理論學習的新高潮,用黨的最新理論創新成果武裝黨員干部思想頭腦。倡導“結果決定一切、業績體現價值”理念,建立起客觀公正、科學合理的干部實績考核體系,堅持在發展中識別人才,在發展中選用人才,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黨員干部隊伍。在基層黨組織中深入開展“三級聯創”活動,創先爭優,典型帶動,把每個黨組織建設成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戰斗堡壘。要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認真開展“筑防線、保廉潔、樹形象”活動,集中精力解決好黨員干部在作風方面存在的問題,弘揚腳踏實地、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認真抓好目標責任考核的貫徹落實,樹立“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形象,以黨風帶政風,以政風促民風,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