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以先進文化塑造城市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文化是民族之魂、城市之根,是生產力、競爭力;先進文化,是時代精神的結晶、民族奮進的號角、先進政黨的旗幟;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文化的協調、提升和超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歸根結底在文化的復興。
建設“文化武漢”,關乎立市之本、治市之策、強市之路,關乎各級黨委和政府、每一單位、每個企業和每位市民;建設“文化武漢”,應大力推進“文化的物化”、發展“主體的文化”、促進“文化的開放”,不斷提高文化的影響力和滲透力,以先進文化塑造城市。
“物化的文化”與“文化的物化”
文化分廣義和狹義。廣義的文化,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
“物化的文化”,即文化以物化形式存在,屬廣義的文化,如書籍、繪畫等各類藝術品,以至各類物質產品,包括工商企業產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各式各樣的建筑等。“文化的物化”,是人們用文化改造客觀世界、建設城市、美化家園,實質上是文化與經濟的結合。
武漢煌煌3500年的歷史,文化遺址眾多,殷商時期的盤龍文化遺址,近代的漢口老租界、辛亥革命的標志物紅樓,現代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八路軍辦事處舊址”等。這些“文化的化石”、“凝固的史詩”,是歷史和文化的積淀,是武漢這座古老城市的“根”,是江城這座開放城市的“名片”。對于這些物化了的文化,各級高度重視,調查摸底、規劃論證、修繕保護;各界也密切關注,建言獻策,“搶救歷史”、“保護文物”的呼聲和行動從來未曾中斷。這是歷史的可喜的進步!
在強調“物化的文化”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文化的物化”。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又為經濟發展提供支撐并開辟新的領域。武漢引為驕傲的盤龍文化、三國文化、木蘭文化、黃鶴文化、知音文化、首義文化,歷史悠久厚重,具有獨特的人文魅力,但“物化”得還很不夠。比如,餐飲業是武漢的一大特色,“吃在武漢”已形成品牌,然而富麗堂皇、特色各具的餐館、酒店,向人們展示的往往是進口的大理石、水晶燈、西洋畫,黃鶴傳說、三國史話、木蘭故事、知音詩畫等反映武漢個性文化特色的東西則鮮有所見,武漢個性文化之“重”之“特”體現得很不夠。這說明,如何充分釋放文化的活力,通過文化的融入和滲透,春風化雨,潛移默化,使之轉化為生產力和競爭力,這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
近年來,武漢市提出“文化強市”方略,整體規劃城市文化布局,旨在推進“文化的物化”。這是把悠久的歷史文化“物化”為城市形態、城市亮點和城市景觀。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把武漢悠久的歷史文化,把我們要弘揚的城市先進文化,滲透到每個地區、每個部門的工作之中,物化到每個企業的生產過程和產品之中,熔鑄到城市精神之中,讓精神的、無形的東西變為物質的、有形的東西,提升企業、部門和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競爭力。
經過“文化的物化”的洗禮,往往又會形成新的“物化的文化”。“物化的文化”與“文化的物化”相互促進、相互推動,形成文化與時俱進、生生不息的生動圖景,從而永葆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
“文化的主體”與“主體的文化”
文化的主體是人,是廣大人民群眾。人民在創造光輝歷史的同時,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文化發展的源泉、動力。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城市生活中的每一位市民,都是文化的傳承者、創造者和體現者,都承襲了地域文化的文化因子,是地域文化的有機細胞。
文化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教育全國人民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有文化”是其中的重要一條。做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就必須“有文化”。現代社會,“有文化”不簡單等于有學歷,“文化人”也不僅僅局限于從事文化工作的人。
我們要適應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文化武漢”的需要,大力抓好義務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努力建設學習型社會,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提高市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促進市民的全面發展,實現市民的現代化。同時,要加強市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扶正祛邪,激濁揚清。武漢市這幾年組織開展“講社會公德,做文明武漢人”活動,深入推進“四個百萬”(百萬市民進課堂、學禮儀、看武漢、獻愛心)工程,在這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城市文化的主體——廣大市民素質與時俱進,過去的一些陳規陋習、不文明的言行大為減少,展示了武漢人“勇立潮頭、敢為人先、兼收并蓄、熱情和諧”的新形象,城市文明度也有了明顯提高。
文化企業是文化產業的市場主體。要圍繞做大做強文化企業,沖破“體制性障礙”,打破文化資源分散、地域分割,組建報業、廣播電視、新聞出版、演藝等產業集團,吸引更多熱心文化的有識之士投身文化產業,構筑武漢文化“高地”,塑造充滿活力的“文化武漢”的主力軍。企業文化是企業內在生命力的綜合顯現,企業精神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撐。有膽識、有眼光的企業領導人應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善于運用文化的力量去塑造企業精神、凝聚企業職工、培育企業產品、創新企業品牌,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獨具個性的特色占領市場,取得良好效益。
“開放的文化”與“文化的開放”
文化無國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面對的是開放的、多元的文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們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創造的文化,各具特色,交相輝映。各種思想文化有吸納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爭,有滲透又有抵御,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織、相互激蕩之勢。
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說過:“不同文化的接觸是人類進步的路標”。今天,文化的開放是大勢所趨、歷史所向。問題是,面對魚龍混雜、良莠并存的外來文化,如何推進文化的開放?因為有問題就關上大門不行,聽之任之、放任自流更不行,關鍵是用先進文化去引領,牢牢把握文化開放的主導權。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必須反對和警惕各種文化霸權主義、文化奴隸主義、文化沙文主義和文化分裂主義,高揚自己的文化理想,高舉自己的文化旗幟,改變國際文化競爭中“西強我弱”的被動局面,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全世界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本質性力量,馬克思主義則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和靈魂。龔自珍云:“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滅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在開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西方敵對勢力一刻也沒有停止對我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如果我們動搖或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全黨和全國人民就會失去最根本的思想準則,我們的文化既有“守不住”也有“打不出去”的危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不可替代的。面對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我們要發起“文化攻勢”,積極主動地以馬克思主義引領文化發展潮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道德精神,堅決抵制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堅決反對一切腐蝕人們精神世界、危害社會主義事業的腐朽文化,努力擴張我們的文化版圖,切實維護國家利益和文化安全,不斷提高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
現代社會,網絡、手機等新型信息傳播渠道迅速興起,成為“第四媒體”、“第五媒體”,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正如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時指出的,這些現代化的工具都是“好東西”。文化傳播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發生的變化,對傳統主流媒體產生了沖擊,對傳統的文化管理方式也提出了挑戰。我們不能把“好東西”視為洪水猛獸,要善于學習它、利用它,“為我所用”,經過“國產化”、“本土化”的“嫁接”和改造,使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要主動應對,積極適應,充分發揮互聯網、手機等現代化高科技工具的作用,堅持以先進文化占領思想文化的新陣地,培養壯大網上評論隊伍,加強對網上信息、手機短信的引導,牢牢掌握網上宣傳的主導權,運用先進工具推進“文化的開放”。
創新,是先進文化永葆生機和活力的靈魂、源泉和不竭動力。沒有歷史積累的文化是“化而不文”,沒有現實活力的文化是“文而不化”。在開放的條件下,我們要遵循“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去偽存真”的方針,立足于現代化建設實踐,大膽讓西方的進步文化進入中國,讓中國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積極創新內容和形式,從而讓一切創造先進文化的源泉充分涌流,讓中華民族文化以深厚的東方底蘊、鮮明的民族風格、絢麗多彩的中國氣派屹立在世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