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民族團結經驗交流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長期以來,地委、行署將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地區各族人民視團結如生命,愛團結如眼睛,呈現出團結和睦,政通人和,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也是*和平解放60周年。60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地區各級黨政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充分發揮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保障各族人民的合法權益,加強各民族大團結,堅持以“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為主題,一手抓團結穩定,一手抓繁榮發展,在建設和發展*的奮斗歷程中,各族人民風雨同舟,心心相連,團結奮斗,互相學習,榮辱與共,做出了卓越貢獻,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譜寫了民族團結、軍民團結、兵地團結的絢麗篇章。作為祖國西部邊疆的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之所以能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各族人民之所以能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經濟社會之所以能實現科學發展,歸根到底離不開國家和自治區的親切關懷,離不開正確的民族政策保障,離不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更離不開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大好局面。古今中外歷史證明,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就政通人和,事業興旺;社會動蕩、民族分裂、國家紛爭,則喪權辱國,人民遭殃。多年的實踐中我們切身感受到,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禍,團結才能和諧,團結才能發展,團結才能出凝聚力和戰斗力。
*各族人民有著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民族團結先進典型不斷涌現
*地區有36個民族,總人口63.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57.94%,是多民族聚居的邊境地區。多年來,地區民族團結工作始終常抓不懈,堅持結合實際,圍繞重點,將經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結合,不斷繼承創新民族團結教育內容,賦予民族團結教育新的活力,拓寬民族團結教育途徑,豐富民族團結教育載體和形式,使民族團結理念薪火相傳,營造了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濃厚輿論氛圍,唱響了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祖國大家庭好、民族團結好、人民解放軍好的時代主旋律。地區各民族之間的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團結合作,攜手共進,涌現出了賽爾江、阿布旦、張萬杰、李廣仁、徐華勝、葉爾波力、塔依爾、江爾、阿比包、哈尼帕、*市地稅局等一批全國、自治區模范個人和先進集體,其先進事跡在金山大地廣為流傳,成為激勵和教育地區各族人民群眾的寶貴精神財富,成為全國、全疆和地區各族人民群眾學習的榜樣。1982年以來,地區先后召開6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共表彰模范集體322個、模范個人671名,90%以上的地直部門(單位)創建成地區級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3個縣創建成自治區級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2個縣創建成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全地區已有11個模范集體、16名模范個人受到國家表彰,22個模范集體、45名模范個人受到自治區表彰,20個模范集體、60名模范個人受到伊犁州表彰。在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中,駐阿單位、部隊、兵團與駐地各族群眾建立了深厚的魚水之情,在經濟建設、搶險救災、扶貧幫困和維護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用自己的模范行動贏得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愛戴。目前已有3個縣被命名為“自治區雙擁模范縣”,1個縣被命名為“國家雙擁模范縣”。
搞好*的民族團結工作,要抓好事關各族人民共同發展進步的三件大事
今年5月是自治區第27個民族團結教育月。地區結合實際,以“感恩偉大祖國、建設和諧*”為主題,創新形式,豐富載體,深入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民族團結之花在金山大地盛開。
一是必須找準民族團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點,從事關群眾冷暖安危入手,加快推進牧民定居步伐。牧民定居是當前*地區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維護民族團結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基石。*地區現有牧業戶數34883戶,牧業人口145222人,占地區總人口的22.7%,已實現標準化定居達3221戶、人口12982人,僅占牧業人口的8.9%,眾多的牧民仍舊過著逐水草而遷徙、居無定所、靠天養畜的傳統游牧生活,落后的生產方式、艱苦的生活環境、惡劣的自然環境、脆弱的抗災能力是他們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擺在地區各級黨政面前的重大問題。古人說“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解決好牧民定居問題,不僅是實現地區與全國、全疆同步進入小康的宏偉目標的重要保障,還是增加廣大農牧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夯實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信念。為此,地委提出了包括牧民定居在內的“三大突破”任務,切實把群眾引導到發展經濟、改善生活、擺脫貧困,縮小經濟差距、提升少數民族地區整體發展實力,奠定民族團結經濟基礎,鞏固和發展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大統一上來,充分體現了地委對民生的關注和對民族團結的高度重視。20*年,地區共投入牧民定居資金1.76億元,完成牧民定居1519戶。今年,爭取到國家牧民定居項目資金8000萬元,將完成3200戶牧民標準化定居任務。同時,地區進一步加快推進控制性水利工程和大型灌區建設,加大飼草料基地開發力度,努力解決牧民定居土地和生產資料問題,為大規模實施牧民定居創造條件,力爭在2020年全地區80%以上牧民實現標準化定居,確保“定得下來、富得起來”。在推進牧民定居的同時,還大力實施勞動力轉移戰略,有針對性地開展農牧民職業技能培訓,使眾多掌握一技之長的農牧民,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熱潮中成為產業工人;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努力提高牧區教育水平,進一步加強“雙語”教育。發揮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作用,改善農牧區醫療衛生條件,強化農牧區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使廣大牧民能夠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幼有所學,真心實意為廣大農牧民群眾服務,以實際行動贏得各族群眾的擁護。
二是必須選準民族團結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從提高干部群眾認識入手,大力開展民族團結主題宣教活動。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是增強各族干部群眾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祖國統一和維護社會穩定自覺性的有效形式,是發揮我們黨思想政治優勢的生動體現,也是實現地區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的重要方面。要緊跟時展潮流,緊密結合地區實際,突出“感恩偉大祖國、建設和諧*”主題,以“六好”和“三個不忘”為核心,廣泛宣傳教育各族干部群眾,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五觀”、“三個離不開”、“四個人人”、“五個互相”、“三愛”宣傳教育,使民族團結教育月活動生動活潑,富有生命力。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輝煌成就、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意識形態領域反分裂斗爭這四條主線,不斷深化拓展教育內涵,努力提高宣傳教育水平,形成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要圍繞“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宣傳教育,引導人們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的歸屬感、自豪感和認同感,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更加堅定自覺地永遠跟黨走;深入開展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輝煌成就的宣傳教育,教育廣大干部群眾不忘黨的恩情、不忘祖國的溫暖、不忘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歷程,倍加珍惜和維護今天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進一步堅定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的信念、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要深入開展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宣傳教育,引導各族干部群眾認識到,堅定不移地高舉各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建設更加繁榮富強文明和諧的*,就是最現實的愛國主義;要深入持久地開展意識形態領域反分裂斗爭教育活動,進一步強化反分裂、反滲透斗爭的思想基礎,鞏固馬克恩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增強各族干部群眾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免疫力,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旗幟鮮明地與民族分裂主義進行堅決斗爭,自覺站在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科學發展的行列中。
三是必須瞄準民族團結與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融匯點,從維護群眾文化權益入手,大力弘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弘揚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強各族人民的民族凝聚力,激發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加強民族團結的內在要求。千百年來,繁衍生息在*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燦爛而獨特的草原文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地區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個,哈薩克民間達斯坦、“呼麥”和蒙古冒頓潮爾已入選全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特別是哈薩克文化有著厚重的歷史積淀,墓地石人、草原鹿石等史前遺跡多達百余處,居全疆之首,我區還素有“千里巖畫長廊”之稱,星羅棋布的巖畫石刻形象生動地展示了先民的生產和生活,保護、挖掘、傳承、發展好傳統歷史文化,對于促進文化繁榮、加強民族團結有著極為重大的現實意義。要加快地、縣(市)歌舞團建設和編創、演出人才的培養,提升歌舞團的整體水平和實力,重點抓好以弘揚哈薩克民族文化為主題的“阿嘎加依”大型歌舞創作編排工作,將地區歌舞團打造成全疆一流的哈薩克文藝演出團體。邀請高水平的編創人員來我區采風、創作,深入挖掘發展以哈薩克文化為主的本地文化,推出一批弘揚特色民族文化精品。要提高廣大青少年對傳統優秀文化的認識與繼承,將哈薩克族民間傳統舞蹈“喀拉驕勒尕”作為課間操在全區中小學推廣,進一步弘揚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切實加強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抓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東風工程”、“農家書屋工程”、“送書下鄉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項目的爭取和建設,全力推進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推進文化資源向基層、農村和社區傾斜,進一步提高文化覆蓋水平和質量,保障公共文化設施正常運轉、發揮功能,讓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繼續大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百日廣場文化”、“鄉村百日文體競賽”和文化“六進”(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企業、進重點工程現場和邊防哨所)等活動,進一步活躍基層文化生活,滿足各族群眾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