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實施移民搬遷扶貧工作,是保障深山區、庫區、地質災害頻發區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群眾脫貧致富的一項重要措施。為切實抓好今年移民扶貧工作,根據*移貧發[2009]1號和《*省庫區深山區移民扶貧若干政策規定》精神,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黨的“*”精神為指導,按照“科學發展,和諧創業”的要求,把移民扶貧工作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圍繞“整體搬得出,長期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總體目標,集中精力,狠抓落實,積極穩妥地組織安排缺乏生存條件的深山區、庫區、地質災害頻發區貧困群眾實施移民搬遷,不斷摸索移民扶貧戰略的新路子。
二、目標任務
在鞏固完善去年移民扶貧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確保完成今年移民扶貧搬遷及安置1600人任務。
三、工作內容
(一)移民扶貧工作原則
1、工作原則:即堅持“政府引導、群眾自愿、部門配合、鄉抓落實”的原則。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堅持自愿原則,充分尊重群眾意愿,不搞強迫命令。
2、搬遷原則:即堅持“整體搬遷、異地安置”的原則。對符合移民搬遷的地方要以自然村或居住點為單位,實施整體搬遷,并優先搬遷邊、遠、偏、散地方的群眾。不允許在一個自然村或居住點出現搬幾戶、留幾戶的情況。
3、安置原則:即堅持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特別是城鎮總體規劃的原則。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選擇具有良好的人居環境和移民集中安置點基礎設施建設成本低的地方,避免遷入易澇、易旱、易洪和缺水的地方。安置方式以有土安置為主、無土安置為輔,集中安置為主、分散安置為輔。鼓勵并支持移民投親靠友,自謀出路安置。
為解決移民遷出容易穩定難的問題,實現“逐步富”的目標,移民扶貧要力爭做到五個結合:一是移民扶貧要與加快小城鎮建設相結合;二是移民扶貧要與調整產業結構相結合;三是移民扶貧要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四是移民扶貧要與退耕還林等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相結合;五是移民扶貧與發展工業經濟和個體私營經濟相結合。
為預防和治理地質災害,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防洪法》、《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等規定,結合我縣實際情況制定本方案。本方案所指地質災害主要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縫、地面塌陷等對人類活動構成危害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本方案編制和實施的基本原則是:貫徹行政首長負責制;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防救結合;全面部署,保證重點,分級負責,統一指揮,統一管理,統一調度;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本方案每年根據情況變化進行修正,于汛期前下達執行。
一、2009年汛期降雨趨勢
根據*市氣象局2009年3-9月短期氣候趨勢預測,預計今年汛期(4-6月)雨量略偏少,為700—800毫米(多年均值為875毫米),由于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有降水相對集中期,部分地區可能發生洪澇或內澇,汛期結束略偏早在7月上旬初。伏秋期(7-9月)雨量略偏少,為300—400毫米(多年均值為382毫米);盛夏高溫日數略偏少,有不同程度的干旱發生。
目前由于連續降雨,上德公路部分地段發生崩塌、滑坡,尊橋鄉東田村洪家山和湖村鄉濟腰村嚴家灣后背山巖土體出現新的裂縫,全縣其他重要地質災害點危險系數也進一步升高。
二、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段
我縣地質災害多以中、小型為主,點多面廣,危害程度比較嚴重,主要分布于丘陵山區的變質巖、花崗巖的風化層,且多與人類工程活動有關。據1990年以來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分析,人為因素誘發的占多數,其中城建、民房、交通、水利建設占70%以上。根據上述情況分析和近期調查,2009年我縣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段有花廳鎮雞鳴尖和前程村、上瀘鎮天窗巖、應家鄉虎形山、田墩鎮流源石井、四十八鎮紀家、鐵山鄉老虎巖、黃沙嶺鄉擲源、羅橋街道松巖、煌固鎮旗山等,除附表說明的外,還有以下重點防范區域:
1、北部丘陵山區,防范區有華壇山鎮革坂和汪魯螢石礦區、華壇山至望仙公路邊坡、石人鄉杉樹村、鄭坊鎮公路邊坡、煌固鎮東山李家和塘里茶灣、湖村鄉碧霞和饒家、茗洋關水庫區等;
2、中部丘陵區,防范區有清水鄉前汪村石垅口、周家地、半山,羅橋街道橫山廠礦區、文家廠礦區及羅橋村,田墩鎮岑豐村高架尖、廖家村石灰坑,尊橋鄉島山等;
3、南部丘陵山區是地質災害多發易發區,防范區有花廳鎮蓮花山,上瀘鎮小源、三連坑及石頭灣,應家鄉焦坑,黃沙嶺鄉管山、南塘及龔家廠,鐵山鄉小溪祠堂邊,五府山鎮徐潭、金鐘山、塘里新生等。
三、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發展趨勢及預防要求
19*年以來,縣政府非常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持續投入資金進行災民搬遷及災害初步治理工作,大多數危險點都進行了居民搬遷或部分搬遷。由于近兩年汛期雨量接近歷年均值,地質災害點未發生明顯活動跡象,人們有了麻痹松懈心理,部分已遷居民仍在危險區內生產生活。因此,地質災害危險點所在鎮(鄉、街道)、村及有關廠礦必須高度重視,組織人員對危險點進行全面調查,開展汛期值班監測,做好防災、避災、救災的準備工作,有條件的地方要因地制宜進行治理,把形成災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同時,對地質災害危險點移民安置問題要抓緊落實,并及時將情況報告縣政府和縣國土資源局、民政局、扶貧辦。
四、防御方案
(一)汛期檢查與汛期應急調查
1、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汛期前縣國土資源、建設、水利、交通、氣象等部門要根據現有資料,對全縣地質災害危險點進行調查,核定危險點的位置、類型、規模、成因及危害情況,結合調查情況和上級要求,擬定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對重要地質災害危險點和重點防范區段提出防范措施,指導鎮(鄉、街道)實施。要特別注意已發生災害后殘余土石方再次形成災害。
2、做好汛期應急調查工作。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縣國土資源、建設、水利、交通、氣象等部門要會同所在鎮(鄉、街道)及時開展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提出緊急處理意見,并報縣政府和上級部門;規模較大的,請求上級部門派員協助調查。
(二)監測與巡回檢查
重要地質災害危險點和重點防范區段由鎮(鄉、街道)、村負責日常監測工作,各村委會必須經常對有傍山傍坡建房的山體進行檢查,及時發現原地質災害危險點活動的前期征兆和新的地質災害點。遇重大情況,應立即上報縣政府并通報縣國土資源等部門。日常監測工作要明確責任單位和責任人,落實監測人員,明確監測內容、方法和要求。
縣國土資源、建設、水利、交通、氣象等部門應加強對重要地質災害危險點和重點防范區段的巡查工作。與工程設施直接有關的地質災害,建設單位必須加強日常監測工作。
(三)預防、預報、預警
1、所有重要地質災害危險點應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凡有條件治理的,必須立即落實治理措施;暫沒條件治理的,也要落實治理規劃,并針對可能誘發因素采取簡易工程措施和防范措施,以遏制減緩險情。由工程建設引起的地質災害,要通知并監督工程建設單位進行治理。
2、做好重要地質災害危險點(隱患點)險情預報工作,預報暫分三級。
一般級:經監測,隱患點險情沒有明顯異變情況的;
異變級:經監測,隱患點險情有擴大、加劇異變情況的;
臨界級:經監測,隱患點險情異變情況特別顯著,加快或有其他明顯征兆的。
鎮(鄉、街道)應做好地質災害險情預報工作,一般級險情每月通報一次,異變級或臨界級險情隨時通報。
3、對異變級、臨界級預報點,各鎮(鄉、街道)要根據不同規模、不同危害預警,并在地質災害危險點(隱患點)一定范圍內劃定危險區域,設置警示標志。
(四)應急準備與避險
1、對預警點,縣國土資源、建設、水利、交通、氣象等部門要立即派出人員赴現場加強監測和防范技術指導。
2、預警點所在鎮(鄉、街道)要立即成立防災領導小組,加強對險情監測、避險救災工作的領導,組織制定避險、搶險、救災方案,做好必要的搶險救援力量和搶險物資準備。
3、做好人員撤離、財產轉移和重要設施保護工作。出現異變級險情,各有關鎮(鄉、街道)要制定災害影響范圍內人員撤離、財產轉移方案,組織地質災害體地段及災變主要方向臨近地段的人員撤離和財產轉移。出現臨界級險情,災害影響范圍內人員立即撤離,重要財產立即轉移,并做好搶險救災臨戰準備;對臨界險情不易判斷的地質災害險情,按臨界險情方案運作。對災害影響范圍內的重要設施,如重要交通線、軍事設施、水利、電力和通訊設施等,要做好重點保護工作。情況緊急時,鎮(鄉、街道)、村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強行組織避災疏散。
(五)搶險、救災
1、災情發生后,災害發生地防災領導小組要立即按照預案和分工、部署進行搶險救災工作,迅速查明災害范圍、活動情況及發展趨勢,圈定危險地段,加強現場監測,參與指導搶險救災;縣衛生部門要迅速組織急救人員搶救傷員;縣交通、水利、通訊、供電、建設等部門要盡快恢復被破壞的基礎設施,并優先保證搶險救災的急需;縣民政部門要做好災民轉移、安置、撫恤工作;縣公安部門要做好公共秩序的維護工作。
2、做好善后工作,統計人員傷亡情況,調查評估災害損失,提出治理措施等,在基本完成搶險救災任務后,5日內上報搶險救災情況總結。
五、實施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各鎮(鄉、街道)對本轄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在縣政府統一領導下,縣國土資源、建設、水利、交通、氣象等部門要做好汛前調查和汛期應急調查,按照統一部署、分工負責的要求,協助鎮(鄉、街道)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重點防治的地質災害點所在鎮(鄉、街道)要成立防災領導小組,制定防災方案,落實地質災害防御責任制,落實分管領導、干部、值班監測人員,明確監測內容、方法及要求。各村委會要負責好日常監測工作,對異變級、臨界級災害點必須制定災害影響范圍內人員撤離、財產轉移和避險、搶險、救災方案。加強對傍山傍坡建房山體的巡查,在汛期危險階段設置警示標志,責令危險區內居民搬遷避讓。
(二)加強宣傳教育,實行地質災害專防與群防相結合。我縣地質災害點多面廣,做好防御工作需要全民參與。各鎮(鄉、街道)和有關部門要利用廣播電視、辦學習班、刷宣傳標語、開宣傳車等形式,廣泛宣傳普及地質災害防治基本知識,減少和消除誘發地質災害的人為因素。要堅持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制度,把好地質環境影響評價關,對一切可能導致重大地質災害的工程活動,要堅決制止或由監督責任單位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對已發生且造成危害的,根據“誰誘發、誰治理;誰受益、誰治理”的原則,督促責任單位負責治理。地質災害所在地要層層落實群測群防組織和防治任務,群測群防人員要掌握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知識,增強應急反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