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遠程教育加強農民科技工作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認真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歷史任務,努力培養一大批思想觀念新、文化素質高、技術業務精、經營能力強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根據省委、省政府有關文件精神,現就“十一五”期間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加強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目的意義
培養新型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必須進一步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對新知識、新技術的認知應用能力,才能把農村大量的富余勞動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才能使農業科技成果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面向農業、農村、農民,是提高農村黨員干部和農民群眾科技文化素質的重要載體,是運用現代技術,把黨的農村政策、科技信息和致富技術,方便快捷地傳達到農村黨員干部群眾當中,實現“讓干部經常受教育,使農民長期得實惠”的有效途徑。農業部門擔負著對農民進行科技教育培訓的重要職能,尤其是各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已經形成完整的辦學體系和教育培訓網絡,成為農業職業教育、農民科技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充分發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體系、全省各級農技推廣機構、農業科研院所、農業大專院校、農業職業學校等農科教部門的作用,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共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二、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主題,充分發揮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和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網絡體系優勢以及各級農技推廣機構、農業科研院所、農業大專院校、農業職業學校等在農民教育培訓方面的作用,開展大規模、高質量的教育培訓,不斷加強新農村帶頭人隊伍建設、新農村公益性崗位人才隊伍建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農民企業家隊伍建設、適應現代城市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以及扎根農村、立志務農的農民骨干隊伍建設,輻射帶動廣大農民學習新知識、接受新觀念、掌握新技術、倡導新風尚、建設新農村。
三、目標任務
“十一五”期間,每年平均使85%以上的滯留農村勞動力接受3次以上科技知識培訓,5年內掌握或更新2項以上新知識、新技術,并在此基礎上重點培養好以下五支隊伍。
(一)培養建設新農村的帶頭人隊伍10萬人。主要是培養農民群眾擁護、能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村干部,用5-10年時間,使其全部達到中專以上文化程度。通過他們的組織發動和示范帶動,引導農民建設新農村。
(二)培養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公益性崗位人才隊伍40萬人。通過培養思想觀念新、文化素質高、技術業務精、經營能力強的中高等實用型服務人才,打造一支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公共事業建設和發展的人才隊伍,如農村動物衛生防疫員、農村發展信息管理員(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終端接收站點管理員隊伍)、農村計劃生育管理員、農村會計員、農村電氣管理員等。用5-10年的時間,使其中70%以上人員達到中專以上文化程度。尤其要建設一支10萬人左右的愛崗敬業、業務熟練、保障有力、服務周到的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站點管理員隊伍,使其中80%左右人員達到中級以上管理員水平。
(三)培養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農民企業家隊伍100萬人。選拔一批具有創業和創新精神、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能力的新型農民及進城返鄉立志創業的農民工,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定點培養等方式,將他們培養成掌握先進文化、技術和信息,能進行專業化生產和規?;洜I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帶頭人和農民企業家,參與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歷史進程中來。
(四)培養適應現代城市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產業工人隊伍150萬人。從城鄉統籌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需要出發,通過實施“陽光工程”等,大力開展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讓走出農村的農民,適應現代城市、城鎮文明和工作生活的要求。
(五)培養扎根農村、立志務農的農民骨干隊伍200萬人。主要是以村為基礎、以戶為單位,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且扎根農村的青壯年農民,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教育培訓,使他們掌握農業基本知識和實用技術,成為適應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現代化要求的新型農民。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強基礎條件建設。“十一五”期間,充分發揮全省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優勢,利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業已形成的網絡體系,有效整合現有各類農村教育培訓資源,建立并完善以各級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中心、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為骨干,農技推廣機構、農業科研院所、農業大專院校、農業職業學校等為補充,集教育培訓、科學普及、推廣服務和信息傳播等多功能于一體,手段先進、上下貫通、左右銜接、內容豐富、快捷高效的全省農村現代化公共教育培訓網絡體系。
遠教平臺建設。在省、市、縣(市、區)三級廣播電臺和電視臺開辟農村教育專欄,利用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終端接收站點,通過拓展“山東泰山網”功能、開通各市“農業遠程教育網”、新建具有雙向交互功能的農廣校衛星遠程教育網絡縣級接收站點和多媒體教室,構建功能強大的數字化遠程教育網絡平臺。
輔導站點建設。利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業已形成的網絡體系,有效整合現有各類農業農村教育培訓資源,建設科學合理、設施完備、功能齊全、適應需求、服務農民、手段先進、靈活高效的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縣級教學輔導站點。
輔導隊伍建設。制定實施《輔導教師評聘制度》,建立一支既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又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輔導教師隊伍。
示范基地建設。依托現有基礎條件較好的各類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基地,結合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站點規范化建設,在全省規范建設100個集培訓、試驗、示范、推廣、服務于一體的設施功能比較齊全的新農村、新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示范基地。
(二)大力開發適應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教學資源。以提高農村黨員干部群眾科技文化素質、職業技能水平、生態環境意識、民主法制意識為重點,科學規劃,精心選題,開發制作質量好、數量多,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教育培訓資料?!笆晃濉逼陂g,每年新開發制作50小時的新農村建設典型經驗類課件,100小時的技術技能類課件,50小時介紹農村政策和經營管理類課件,每年整合更新涉農信息2萬條以上。
(三)多形式推進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一是發揮遠程教育傳播優勢,推進媒體資源進村。根據農時季節,運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絡、衛星網絡、報紙、雜志、電話、科技直通車等載體,將科技知識和信息迅速送進千家萬戶。二是利用農廣校體系健全、熟悉農業、貼近農民的有利條件,推進實用技術培訓進村。配合“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按照培訓進村、科技入戶的要求,切實做到“培訓教師直接到戶、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解決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提高科技成果的入戶率和轉化率,增強廣大農民增收致富和自我發展能力。三是發揮專業培訓機構、專業教師的優勢,推進農民科技骨干培訓進村。積極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做大、做強“農業遠程教育工程”、“綠色證書培訓工程”,圍繞當地主導產業,開展以科技為主的綜合性培訓。
(四)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以農民工基本權益保護、法律知識、城市生活常識以及尋求就業崗位等方面的知識為主要內容,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遠程教育手段和集中辦班、咨詢服務、印發資料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引導性培訓。同時,通過實施“陽光工程”,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按照有計劃、有教材、有基地、有證書、有崗位的“五有培訓模式”,逐步擴大培訓規模,努力提高培訓質量,培養大批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
(五)積極實施農村中高等實用人才培養。以村組干部、鄉村公共事業服務人員、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骨干、農業科技示范戶、專業農戶、農產品營銷大戶、復轉軍人以及農村應屆初、高中畢業生為重點,逐步把他們培養成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的中高等實用人才。
(六)加強管理和教學輔導。健全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對項目實施、資金管理、考核評估等,提出具體措施和辦法,逐步把各項工作納入規范化軌道。各級農業部門要依托各級農廣校和專業技術人員,建立輔導隊伍。充分發揮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基地、農民科技書屋的作用,多形式、多途徑、經常性開展農業科技下鄉進村入戶工作,有計劃地組織農廣校教師和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對農村黨員干部和群眾開展現場教學輔導、技術咨詢、政策服務,把遠程教學、現場講授、實際應用有機結合起來,增強教育培訓效果。
五、組織領導
利用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發揮農業部門和農廣校體系優勢,加強農民科技教育培訓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充分整合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共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的具體措施。各級組織、農業部門要切實加強領導,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靠上抓,成立專門的工作班子和人員,具體組織實施。要把這項工作放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大局中去把握,放到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培養新型農民的整體工作中去推進,把教育培訓、科學普及、技術推廣、信息傳播有機銜接起來,做到長短結合,遠近結合,點面結合,階段性教育與終身教育結合,普及性培訓與基礎性、系統性培訓結合,理論教學與農民增收致富結合,務求取得實效。
要明確責任,加強督導。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重視支持,把這項工作作為各級各部門年度工作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大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確保工作計劃到位,管理措施到位。建立完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的檢查考核和績效評估機制,制定考核評估辦法和評價指標體系,認真組織好檢查評估工作。建立激勵機制,對工作業績突出和有創新發展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確保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能卓有成效地開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