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林業局上年總結和來年安排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年工作總結
年是加快發展、跨越發展的一年,全市完成林業產業總產值509.8億元、比增36.7%。完成規模以上林產加工產值407.2億元、比增28.2%,實現工業增加值123.7億元、比增29.2%。完成生物醫藥及生物產業產值55.8億元、比增21.7%,實現工業增加值18.1億元、比增19.7%。全市國有林場完成營業收入1.7億元,實現利潤0.4億元,資產保值增值率119%。主要進展有:
(一)資源培育成效顯著。造林綠化全省領先。共完成造林綠化128.76萬畝,責任制目標完成率達109.1%,順利通過省上檢查驗收,是全省造林面積最大、質量最好的設區市。四綠工程全面推進。先后投入“四綠”工程建設資金1.7億元。永安市和明溪縣分別榮獲省森林城市(縣城)稱號,我市成為創建省級森林城市(縣城)最多的設區市。綠色增長穩步提升。全國首家碳中和企業碳匯林項目落戶我市建寧。共營造闊葉林18.5萬畝,實現了國家得綠、林農得利、林業增效的預期目標。
(二)林權改革走在前列。林權發證全省最快。完成林權登記發證2535.6萬畝,發證率95.6%,制作發放林權證66.2萬本,林權證到戶率97.6%,均居全省第一,基本實現每戶持有林權證。配套改革加快推進。全市商品林參保1708.3萬畝、參保率92.7%。新增林權抵押貸款5.1億元,其中新發放小額貼息貸款2.49億元。新組建林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協會30個、累計972個、覆蓋面67.2%。林改效應不斷擴大。3月全國地方黨政領導干部深化林改專題研討班、6月全國首屆林農創業培訓示范班在我市舉辦。年全市農民人均林業收入1612元,相當于林改前2003年252元的6.4倍,有效促進了林農增收致富。
(三)林產加工轉型升級。精深加工步伐加快。共生產人造板299.5萬m3、比增7.2%,家具78萬件、比增8.3%,木竹地板2029萬m2、比增393.2%,紙及紙制品116.7萬噸、比增55.1%,活性炭、竹炭等產品9.7萬噸、比增15.6%,松香松節油系列8.4萬噸、比增10.5%。尤溪三林木業“龍杉及圖”和永安大地竹業“家豐及圖”躋身中國馳名商標行列。項目建設提速增效。新簽林業項目79項、擬利用市外資金66.3億元。尤其是投資4.5億元的金立源()家具、投資1.2億元的清流捷鴻家具、投資1.6億元的建寧好運門業等項目建成投產,以家具家居產品為主的人造板深加工產業鏈開始在我市集聚和延伸。出口創匯穩步增長。建立林產品出口聯席會議機制,全市林產品自營出口1.4億美元、比增28.8%,自營出口總量創歷史新高。
(四)生物產業逐步做強。基地規模不斷擴大。新建藥材基地13.7萬畝、比增154.5%。梅列被授予“中國黃精之鄉”稱號。建蓮被認定為全國道地優質藥材。項目帶動增強后勁。重點跟蹤的麥丹生物異地搬遷擴建完成投資1.4億元,正在辦理用地征遷手續。華燦生物酶工業生產基地完成投資4565萬元,基本完成主體廠房建設。欣茂制藥完成投資5810萬元,完成中藥飲片廠鋼架結構建設和綜合樓建設。科技助推引領發展。金線蓮系列產品、無患子優良家系選育等項目在第九屆“6.18”上成功簽約,并與省藥監局簽訂了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合作備忘錄。
(五)對臺合作水平提升。兩岸交流縱深推進。新批辦涉林臺資企業10家、利用臺資2079萬美元,新簽訂涉林臺資項目17項、利用臺資1.6億美元,引進臺灣“五新”21項、推廣面積1100畝。臺資企業加速集聚。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新引進企業5家、現有53家,實現產值6.5億元。明溪現代農林合作區新引進企業1家、現有17家,實現產值6000萬元。林博會成果豐碩。第屆林博會共有參會參展嘉賓3268人,共簽約項目165項、總投資277.9億元、擬利用區外資金及外資256.4億元。其中5億元以上項目7項、總投資49.3億元,為歷屆之最。
(六)特色產業快速發展。筍竹產業持續壯大。新建豐產竹林基地13.5萬畝,筍竹加工企業54家,實現竹業總產值84.6億元、比增20.3%。油茶產業亮點凸顯。新造油茶林5.2萬畝,完成油茶林撫育21.6萬畝,實現產值6.1億元、比增19.3%。苗木花卉業彰顯特色。新增苗木花卉3.44萬畝,實現產值14.21億元、比增29.7%。森林旅游業加快開發。接待游客110萬人次,實現收入0.9億元、比增5.0%。
(七)林業管護持續增強。林地管理取得突破。全市共獲得征占用林地定額指標11700畝、是份額最多的設區市。共獲批林地項目493起、24565畝,超過年度定額指標的110%,是全省獲批面積最大的設區市,保障了省、市重點項目順利實施。“三防”體系得到強化。共發生森林火災100起,發生率0.54次/萬公頃、受害率0.79‰,均控制在省定指標內。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0.43‰、防治率100%。共查破森林案件5304起、收繳木材1.5萬m3、挽回損失2834萬元。生物多樣性保護日趨完善。全市1450個村全面完成生態補償“一卡通”改革任務。將樂、泰寧被列入省級名木古樹掛牌保護試點縣。君子峰、格氏栲等5個保護區中央或省級預算內投資項目順利實施,永安龍頭濕地公園成為全省內陸第一個晉升國家級的濕地公園。
(八)保障體系日益健全。隊伍建設有效加強。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落實“一崗雙責”責任制,進一步規范林業行政權力運行。局機關被授予“省級文明單位”。北林大南方林區綜合實踐基地基本建成,校地合作交流更加深入。政策投入力度加大。全市共爭取上級投入林業建設資金3.8億元、比增11.5%,其中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3.2億元、林業基本建設投資0.6億元。全市林業棚戶區(危舊房)改造全面開工并進展順利,其中新建329套、改造751套,累計投資3953.8萬元,已竣工665套、竣工率61.57%。林業管理水平提高。新組建綜治信訪維穩1+N聯動中心,共辦結林木林地權屬及經營權爭議案件94件、涉及面積1.9萬畝,受理信訪件53件、比降48.5%,已辦結47件、辦結率88.7%,林區秩序更加安定穩定。
我市林業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深化林改任重道遠。我市林權改革雖位居全國全省前列,但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后續追兵日益逼近,進一步引領和深化改革的任務十分繁重。二是產業升級十分緊迫。全市林產品初級加工已基本飽和,雖然在產業鏈延伸和新興特色產業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但仍然缺乏帶動能力強的好項目、大項目和大企業。三是對臺合作亟待提升。現有臺資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布局分散,集聚程度較低,缺乏相對集中的承接平臺,示范帶動作用有限。四是資源管護形勢嚴峻。森林防火主要“靠天吃飯”,林業有害生物特別是松材線蟲病防治形勢十分嚴峻,“螞蟻搬家”式破壞森林資源行為時有發生。所有這些,都亟待我們努力加以解決。
二、年工作安排
年,我們一定要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全省林業局長會議和市委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嚴格按照中央、省、市的新部署、新要求,突出抓好林業生態體系建設,以森林資源培育、保護和管理為基礎,以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深化林業改革為動力,進一步增資源、調結構、抓龍頭、促轉變,力爭全市完成規模以上林產加工業產值500億元、生物醫藥及生物產業產值65億元、植樹造林45萬畝。
(一)全面加強資源培育。鞏固造林綠化成果。對年造林地成活率低于90%的小班地塊進行全面補植,確保年和當年新造林的每個小班地塊至少開展一次以上的撫育作業。同時,繼續推行造林綠化目標責任制,保質保量完成省上下達45萬畝的造林綠化任務,確保采伐跡地、火燒跡地和極少量的荒山得到及時造林更新。提升森林生態景觀。加快推進“兩沿一環”一重山森林生態景觀修復試點試驗,啟動市區高速南、北互通口2條線和市區周山生態景觀綠化彩化改造,建設一批林下套種珍貴樹種、森林城市(縣城)、森林通道等示范片、示范點、示范段和示范走廊,促進生態景觀全面提升。推進“四綠”工程建設。從常規造林向特色造林轉變,從山上造林向身邊增綠轉變,從單一樹種純林向多樹種混交林轉變,全面推進綠色城市、村鎮、通道、屏障等城鄉綠化一體化建設。按照造林良種化、樹種多樣化、色彩季相化、品種珍貴化要求,調整優化樹種結構,引導鼓勵林農利用“四旁四地”種植紅豆杉、紫薇、香樟等鄉土珍貴樹種和景觀綠化大苗,逐步形成規模化、產業化。
(二)積極創新保護管理。努力推動改革試點。執行全國全省林地征占用限額管理新制度,積極向省上溝通匯報對接,做好申報審批服務,爭取開展林地征占用“占補平衡”改革試驗,探索建立保護與發展良性互動新機制。探索完善經營管理。加快林木采伐方式轉變,鼓勵開展采育或經營擇伐探索,特別是對“兩沿一環”及重要生態區位一重山的商品林,只擇伐、不皆伐,積極培育復層林、異齡林、混交林,改善林分結構和質量,促進可持續經營。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抓好特色資源保護,重點解決野外火源管控、松材線蟲病疫區疫木皆伐除治和林業綜合執法方式轉變等“三防”體系問題,特別是結合生物防火林帶工程建設,爭取在三元、梅列、沙縣疫區形成閉合式松材線蟲病防治生物隔離帶,阻斷疫情自然傳播,維護森林生態安全。
(三)鞏固壯大特色產業。做強筍竹產業。繼續組織實施現代農業(竹業)發展項目,深入開展竹業競賽活動,開發筍類森林食品、高強度竹基纖維復合系列新材料和重組竹,以及竹雕刻等家居裝潢裝飾產品。做大油茶產業。加快實施清流、大田、寧化等中央現代油茶林基地建設項目,重點抓好大田、尤溪兩個特色產業帶,著力引進一批龍頭加工企業,努力實現食用茶油規模化。做特苗木花卉產業。大力開發羅漢松、南方紅豆杉、紫薇、國蘭等特色品種,加快苗木花卉基地建設,重點實施市森林景觀樹種繁育、明溪紅豆杉盆景、將樂紫薇產業化等項目。做優森林旅游產業。整合自然、人文和社會資源優勢,穩步推進森林公園建設與省、市級“森林人家”示范點建設,積極開發森林休閑觀光、科普文化等特色產品。
(四)整合提升林產加工。以龍頭培育提升產業實力。扶持永林股份、大亞木業、鐃山紙業等規模以上產業鏈延伸企業做大做強,推動金森林業、健盛食品、三林木業等企業加快上市,爭創品牌、提升影響力。同時,積極探索資源整合配置辦法,理順進口材和市外材流通渠道,嚴格行業準入條件,堅決淘汰落后產能、落后產品和落后企業。以項目建設加快產業延伸。重點跟蹤推進總投資3.5億元的建寧鐃山紙業高檔薄型特種紙、總投資3.2億元的清流松香松節油系列深加工、總投資1.3億元的將樂出口兒童滑梯板和杉木門框、總投資1億元的明溪現代生態復合板式家具、總投資1億元的大亞飾面板等項目,大力發展人造板、木竹制品、紙及紙制品、林產化工、森林食品等五大系列產品精深加工,重點延伸家具、松香深加工等兩大產業鏈,努力從物理利用向化學利用拓展,加快轉型升級。以招商引資增添產業活力。進一步對產業進行認真梳理,緊緊圍繞杉木油和松木油等林化產品、木竹終端制品、高檔紙制品等發展薄弱或空白領域,策劃生成針對性強的精深加工項目,以小分隊點對點定向招商為主,主動對接央企、民企、外企“三維”項目,扎實做好項目的推介、洽談、簽約、轉化和落地等工作,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五)大力發展生物醫藥。加快藥材基地產業化。加強與農科所、藥檢所等合作,開展人工栽培研究。重點抓好草珊瑚、虎杖、黃精、建蓮等4種道地優質藥材,以及紅豆杉、雷公藤、互葉百千層、無患子、金線蓮、金銀花等6種當地優質藥用植物的推廣種植,擴大規模、打響品牌。力促高新藥企規模化。堅持以天然植物藥、氨基酸和酶制劑產業為主打特色,繼續跟蹤推進匯天藥業擴改、麥丹生物產業園、欣茂藥業新建、華燦生物酶制劑、天然植物藥基地建設等一批高、精、新項目,以此帶動促進匯天藥業、麥丹生物、華燦生物等相關10家高新藥企加快發展。推動引資引智常態化。密切與中國中藥協會、中國生物工程學會、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和臺灣生技推動小組等的長期合作關系,建立新平臺、新機制,拓寬項目招商、產學研對接和人才引進渠道。重點爭取引進國內外大型藥企,借助其專業渠道、市場網絡、經濟和科研實力,盡快把產業“做成團、成規模、成品牌”。
(六)不斷拓展兩岸合作。著力增進明臺合作。重點加強對第七屆林博會涉林簽約項目的跟蹤調度與協調服務,依托項目深入開展交流合作,并進一步加強與臺灣大統集團、臺灣實踐大學、臺灣工業總會、臺灣中小企業協會等機構團體聯系交流。科學引導產業集聚。在繼續推進“六區一園一會”基礎上,重點抓好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永安大興竹材加工、沙縣農林機械、金沙園家具生產、明溪生物醫藥、建寧無患子開發等示范基地建設,分專業、按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引導集聚同類企業及上下游關聯項目,力求以點上突破、帶動面上發展,并從點多面廣向規模集中,逐步形成新的產業板塊和特色看點。積極探索林博會改革。學習借鑒廈門臺交會、廣東廣交會的辦會經驗,積極探索市場化辦法和商業運作模式,突出商貿功能,實行企業主導、分區標準展銷,并研究解決會展資源后續綜合利用問題,做到準確定位、明確屬性、層次適當、規模適度、市場運作、注重實效。
(七)持續深化林權改革。鼓勵引導林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重點加強林業專業示范社培育,通過典型示范,引導帶動林農自愿聯合,逐步實現分散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全市重點扶持24家規范的林業專業合作社,每個縣(市、區)1-3家。突出抓好全國林業改革與發展示范區建設,在林業產業發展、林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金融支持林業、森林資源流轉、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轉變林業部門職能和社會化服務等方面繼續深化,切實做到永安先行先試、其他縣(區)先推先用。妥善化解涉林矛盾糾紛,按照市中級法院與市林業局聯合下發的《關于處理涉林歷史遺留問題的指導意見》,妥善化解矛盾糾紛,切實解決林改前遺留的歷史問題,為林業改革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環境。
(八)健全完善行業建設。有序規范機關管理,強化領導干部“一崗雙責”意識,扎實推進黨風廉政、政風行風、機關效能建設,健全完善干部管理、業務管理、資金管理、生產管理和監督協調等工作機制,規范林業行政權力運行。深入挖掘生態文化,培養塑造開拓創新、求實奉獻的林業行業精神,并收集保護樹木文化、竹茶文化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我市林區悠久的林業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構建獨具特色的本土森林文化體系。切實加快人才培養,注重引進高學歷、高素質的年輕干部,改善林業隊伍知識、年齡結構配比,并依托北京林業大學南方林區綜合實踐基地、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平臺,培養造就一支懂政策、精業務、會管理、善經營、作風硬的現代林業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