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突出表現為化肥用量偏大,使用比例失調;農藥用量偏大,農藥產品結構不合理,殺蟲劑用量過大,劑型不配套;農膜用量逐年增加,可降解農膜比例低,農膜回收率低。加之秸稈焚燒,使得農業面源污染污染嚴重。
1我市農業面源污染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農業環保立法工作滯后,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環保監督和執法、農村生態環境管理缺乏必要的法規依據,造成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農業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無法可依。
二是各級政府對農業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沒有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各部門分工協作的機制沒有完全建立,對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財政投入不足,多元化投入機制尚未形成。
三是缺乏對農民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普及教育。許多農民一味追求產量的最大化和勞動強度最小化,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加劇了農業環境污染。
四是土地使用權過于分散,一家一戶的耕作方式和門類齊全的產業結構仍占主體,農業面源污染呈現“點多、面廣、分散、處理難”的狀況。
五是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農業標準化、資源化利用、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先進實用技術推廣工作力度不大。
六是農業面源污染表現出的系統性、復雜性以及投入不足,目前尚缺少適宜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技術。農業生態研究和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關滯后,使農業面源污染狀況得不到有效控制。
2加強我市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主要對策
2.1廣泛宣傳教育,營造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的社會氛圍
一是要充分發揮電臺、電視、報刊、網絡等大眾媒體的作用,因地制宜多層次、多形式地普及農業生態環境知識,提高公眾的認知度、環保意識和參與意識。
二是要把農業面源污染的危害和原因、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系列標準和生產技術、生態環境保護基本知識等作為農技培訓、“綠色證書”培訓的重要內容,切實幫助農民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三是要組織編寫面向社會各界的科普讀物。特別要將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環境的教育作為我市中小學義務教育的重要內容,普及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知識。
四是要擴大公民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設立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投訴中心和公眾舉報電話。
2.2加強法規建設,依法控制和消除農業面源污染
一是對已有的法律法規,要做好宣傳貫徹和執法檢查,做到有法可依、有人執法和違法必究。
二是加快制定出臺我市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管理辦法等地方性法規。
三是加快建立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通過土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實行土地股份合作制,促進土地使用權的集中,有利于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和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有利于推行集中治污和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四是制訂和完善農產品生產和安全質量標準、農產品基地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標準,積極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積極實施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加強對農產品基地建設的環境管理。完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獎勵扶持政策。
五是大膽吸收和充分借鑒發達國家防止化肥、農藥過量投入的成功經驗,建立化肥、農藥等化學投入品、農產品市場準入和安全追溯制度,培育綠色市場,倡導綠色消費。
2.3建立完善體系,強化農業環境和農產品質量的監測
一是盡快組建寧波市統一、高效、公正、權威的寧波市農業環境監測和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進一步完善縣(市)區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安全監測網絡體系,提升監測檢測能力。
二是建立起高效的農業面源污染預報預警系統和快速反應系統以及重大農業面源污染事故監測體系。切實加大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監督監測工作力度,實行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安全報告制度。
三是建立完善安全農產品的強制性質量標準體系。切實有效地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認證工作。
四是加快建立化肥、農藥等化學投入品的監測體系。深入開展“綠劍保農業”集中執法行動,切實加強化肥、農藥等農資市場管理,建立統一的生產、銷售、使用檔案資料,有效實施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管理監控。
2.4加大投入力度,實施防治的科研攻關
2.4.1要切實加大對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投入力度。
一是建議各級政府借鑒國外利用WTO綠箱政策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進行援助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增加農業生態財政扶持專項資金投入,建立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加快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整治步伐。
二是要盡快建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專項基金,按照政府投一點、鄉鎮拿一點、社會籌一點、群眾集一點的方法解決投入問題。
三是要盡快制定有關投資、稅收和價格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大力鼓勵不同經濟成份和各類投資主體,以獨資、合資、承包、租賃、拍賣、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不同形式參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四是要利用國際社會關注環境保護的有利時機,進一步開展國際合作,積極引進外資,建立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機制。
2.4.2要積極組織實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關。重點開展:化肥、農藥在土壤、地下水和作物中的遷移規律轉化及控制技術研究;調查農業面源污染對地表水、地下水、大氣、土壤及農產品質量的影響;污染農田的治理和修復技術研究;化肥、農藥等農化物質最小化投入的技術研究;農業廢棄物的污染治理與資源化利用研究;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技術與工程的研究、示范與推廣;農業面源污染定位監測與指標體系的研究;農業生產中投入、排放物限制性標準研究;以施肥技術為核心的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研究;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究。
2.5強化科技支撐,加快農業面源污染的綜合治理
2.5.1依靠科技進步,加大綜合治理力度,防治化肥、農藥污染。
一是要科學合理規范使用化肥。深入實施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為主的“沃土工程”。突出重點區域、重點作物和重要環節,大力推廣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施肥時采取深耕深施,結合節水灌溉技術,減少肥料流失,提升科學施肥水平。大力推廣有機肥和平衡施用氮磷鉀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鼓勵和引導增施有機肥、生物肥、專用肥、BB肥、長效肥、緩釋肥和有機復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積極推廣以控制氮、磷流失為主的節肥增效技術。
二是要切實有效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嚴格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有關規定,禁止銷售和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殘留農藥。加強病蟲草害預測預報,及時向廣大農民提供病蟲草害發生情況及防治措施。同時,要加強病蟲草害抗性監測,通過科學、合理用藥,延緩病蟲草害抗性的產生,盡量減少農藥使用次數和使用量。選用抗病蟲的農作物良種是防治病蟲害的最經濟、安全、有效的方法。嚴格執行各種農藥的安全間隔期。在接近農作物收獲期,一定要嚴格控制用藥量、施藥濃度、施藥方法、施藥次數和禁用時間等。調整優化農藥產品結構,使殺蟲、殺菌、除草劑之間的比例更趨合理。加快普及推廣嫁接、輪作、防蟲網、性信息引誘器、頻振式殺蟲燈和生物防治等先進實用技術。
2.5.2加強秸稈、農膜等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減輕環境污染。
一是要深入貫徹《寧波市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管理辦法》。通過簽訂責任狀、劃定禁燒區和強化宣傳教育、監督檢查等措施,做到禁燒區全面停止秸稈露天焚燒。
二是要積極開展秸稈飼料、秸稈發電、秸稈建材、秸稈沼氣、秸稈食用菌、秸稈肥料等多渠道綜合利用秸稈試點示范與推廣。尤其要加大秸稈還田力度,要因地制宜采取與現行耕作制度相配套的粉碎還田、漚肥還田、過腹還田等省工、省時、實用的秸稈還田技術和方法,以減少化肥的使用量。
三是要重視對塑料農膜的污染防治,積極推廣可降解地膜,鼓勵多渠道、多途徑積極回收農膜,切實提高塑料農膜的回收率。
2.5.3樹立精品農業觀念,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一是要進一步加快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著力圍繞“三精(精致的種植養殖業、精深的加工保鮮業、精美的休閑觀光業)、三品(品種優異、品質優良、品牌優秀)、三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產品競爭力增強)”調結構,優布局,擴大優勢農產品的種植面積。
二是要繼續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組建高水平的生態農業專家隊伍,充分發揮我市11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為生態農業深入發展和面源污染快速防治提供支撐。
三是要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實現農業標準化、布局區域化、農藝科學化。要運用項目扶持、行政推動、市場運作的辦法,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基地建設。
四是要進一步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積極采用農戶參與式培訓和推廣人員積極指導相結合的方式,提高農民素質。要充分發揮農經網、農技110和科技集市、科技下鄉等作用,加強對農業生態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實現農業生產發展、農民收入增加和農村環境保護“三贏”。
2.6切實加強領導,齊抓共管有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不僅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任務,也是大力推進寧波生態市建設的重要舉措,更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首要課題。為此,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高度出發,從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牢固樹立“發展生態農業,防治面源污染”的觀點,進一步統一思想,充分認識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必要性、緊迫性和復雜性,將它真正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對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領導。與此同時,要加快創新工作機制,有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一是要建立綠色GDP績效考核機制。將這項工作納入市、縣(市、區)和鄉鎮(街道)政府的行政首長目標責任制,作為各級政府和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二是要建立農業環保組織機制。每個鄉鎮(街道)政府至少要配備一名行政編制的環保專職干部,重點鄉鎮(街道)可以設立環保部門的派出機構。
三是要建立村民環境自治機制。要通過村規民約等方式形成村民自治機制,起到互相監督、互相制約的作用。
四是要建立分工協作齊抓共管的機制。環保部門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農業部門具體負責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工作,加快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步伐;農科部門要積極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關及推廣應用;建設部門要加大農村村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林業部門負責農田林網和濕地保護工作。發改、財政、貿易、工商等部門都要按照各自的分工和職責,加大對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支持力度,在項目立項、資金投入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