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論鄉鎮一級政府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如何正確理解和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新概念,分析當前急需我們解決的迫切問題,以及應該采取哪些對策措施,這些都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作為身處“三農”工作一線的鄉鎮政府,如何發揮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呢?而從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來看,由于多種因素,造成了鄉鎮政府這一級基層組織“責任大、權力小、責權參差不齊”的局面,但這也不能說鄉鎮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一無事處,畢竟鄉鎮政府是新農村建設的直接領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現結合平時工作中的實際,淺談一下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正確理解和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概念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從社會文明建設看,“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是物質層面上的,屬于物質文明建設的范疇,前者是建設新農村必要的物質基礎,后者是建設新農村的物質體現;“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是精神層面上的,屬于精神文明建設的范疇,前者是建設新農村的靈魂,后者是新農村的具體體現;“管理民主”是政治層面上的,屬于政治文明建設的范疇,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保證。可以說,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是從統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角度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概括。這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之所在。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當前面臨的幾大問題
(一)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主要包括兩層涵義,一層是農民的年收入增長速度慢;農村與城鎮的差距在拉大;另一層是農業的產業化程度低,造成農民收入不穩定的因素依然較多。目前保持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所面臨的困難很多,例如:單純依靠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收入的空間越來越小;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滯后于食品消費結構的變化;企業和城市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下降;勞動力素質偏低造成就業難度加大;資金短缺嚴重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等。
(二)農村投入不足
鄉鎮企業的轉制、強村扶弱村的村莊合并、免征農業稅,都使得各村的集體資產和年收入收到嚴重損失,而開始實施專職村干部制度,以及各村自我“造血”功能的缺失,使得村財政“缺口”大;以及前幾年注重工業經濟和城鎮建設的發展思路,都導致了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的投入不足。調查顯示,由于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根本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在產業化經營中常有違約等不守誠信行為出現。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抬頭的趨勢。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后
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大多數的村已沒有文化活動室和相應圖書,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尚未全面開展,農村弱勢群體保障體系薄弱。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干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干部沿襲于傳統工作思路,習慣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于應付。二是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群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工作作風不扎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群眾的感情,做“撞鐘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斗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同時由于包產到戶后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村經濟發展,也致使了無人關心集體事業的現象的產生,村委會雖實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規劃在本村因無力參與支持而無法實施。五是農村村民自治工作發展不平衡。村務公開不及時,財務公開內容不全面,無明細帳,當地群眾有意見。六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后,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社會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三、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落實到操作層面
如何找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切合實際的工作路徑,如何創造性地把“二十個字”的總體目標落實到具體的操作層面,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的重大課題。立足多年的實踐,筆者認為,當前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做到“五新一好”。
(一)以村鎮規劃為龍頭,建設新村鎮。
“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村鎮面貌是農村綜合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但長期以來,我們忽視了農村住房建設乃至整個村鎮建設。五中全會指出,要“搞好鄉村建設規劃”。各級政府應當切實擔負起責任,以建制鎮和自然村為單位,抓緊編制村鎮規劃,并抓好規劃落實,使村鎮建設逐步達到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整潔,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臟亂差問題。
一、把科學編制規劃作為村莊整治建設的先導和基礎。村莊布局規劃、村莊總體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編制要求與城鎮體系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相配套。統籌城鄉規劃建設,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改善村容村貌和生產生活條件。
二、堅持因地制宜、分類建設。對經濟條件一般的村,主要進行環境整治;對經濟條件較差的地方,搞好規劃,實行居民建房有條件地集中。按照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河道凈化的要求,整體推進“改路、改水、改廁、改房”,建立科學的農村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系統。對各村居民集中點建房,應統一規劃用地,統一建房樣式,更有利于村莊的清凈和整潔。
三、爭取涉農項目,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鎮政府應積極協調各類涉農項目在本地的實施,如農發工程、金土地工程、科技示范工程等。對道路、農田水利等農村基礎設施加大建設的力度,為建設新農村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培育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增收致富,產業發展是農民增收致富的基礎。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經濟發展內在規律的要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只有富裕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才有基礎。因此,要把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基本目標,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把農民的持續穩定增收建立在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培育農村經濟增長新的亮點。
一、穩定壯大增收基礎建設。如建設農產品生產、農產品加工基地等。通過政府職能的轉變,提高政府服務水平來促進農民增收。
二、拓展擴大增收渠道。組織培訓,使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普遍掌握一兩門實用技術或務工技能。通過招商引資促進農業的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拓寬就業、經商渠道。通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加快小城鎮建設,使農民參與城鎮建設、就業或進入村地企來務工增加收入。
三、確保農民增收不受侵害。通過財政投入、免費培訓、救濟扶等綜合優惠和措施,確保農民增收穩定增長。對農民的合法增收要切實加予保護,防止和杜絕各種亂攤派、亂集資、亂罰款的現象發生。對損害農民合法權益的部門、組織和個人要依法予以打擊,對情節嚴重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根本,培育新農民。
素質不高、創業能力不強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根源之一。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這就要求我們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的要求,大力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依托產業發展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面向市場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使廣大適齡農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或產業工人。
在這方面,鄉鎮一級政府可以從培訓內容、方法和就業安排三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按照統籌城鄉勞動就業、促進農民分工分業。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農民特點,能給老百姓帶去就業的技術,對全鎮農民和青年農民進行培訓。
二、創新培訓機制。采取多種培訓形勢,讓農民接受新鮮事業、新的發展理念。把培訓農民和發展特色產業結合起來,創特色勞動力品牌。開展農村職業教育,使新一代農村勞動力既有學歷文憑又有技能證書。
三、加強就業服務。積極打造勞動就業服務網絡,實行就業政策、失業登記、勞動力市場、就業服務和勞動用工管理的城鄉“五統一”制度。全面實行無“證卡”就業制度,進一步營造城鄉公平的就業環境。
(四)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組建新型合作經濟組織。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農村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成為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解決好這個問題,需要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斷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民傳統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
1、因地因時制宜,以“公司+合作組織+農戶”為重點,以股份合作為方向,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組織:為了進一步完善和健全農村經濟組織的利益分配機制,在“基地+農戶”、“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支部+協會”等形式上,提倡、鼓勵建立合作社、專業協會或其他專業合作組織,形成“公司+合作組織+農戶”經濟組織模式。
2、大力發展和壯大龍頭企業: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壯大和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關鍵在于培育、壯大龍頭企業。要采取“扶優、扶強、扶大”的政策,按照“大規模、高起點、外向型、強帶動”的原則,培育一批規模較大、實力雄厚、帶動力強的支柱型龍頭企業。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作用,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一下寬松的環境。
(五)以創建文明村鎮為主導,塑造新風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塑造農村新風貌是手段。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生產、生活、思維方式陳舊落后。塑造農村新風貌,要立足于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立足于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立足于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用先進文化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改變農村面貌,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促進農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向現代化轉變。大力開展道德、法律、科普、文化“四進家”活動。一是加強道德教育,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二是強化法制建設,增強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誠信意識,維護社會安定團結,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三是搞好科技普及,大力倡導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樹立勇創家業的理念。四是繁榮農村文化,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活躍農民文體生活
積極倡導和鼓勵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加大村企共建力度,實現優勢互補,長效共贏;廣泛深入地開展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活動,樹立文明新風,建設文明城鎮;加大宣傳力度,用社會主義榮辱觀武裝干部,教育群眾。
(六)以“親民、為民、富民”活動為抓手,創建好班子。
一個好班子,帶富一方人。新農村建設能否順利推進,與農村基層班子的素質和能力密切相關。五中全會指出,要“加強農村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在實踐中,要把以“親民、為民、富民”為主要內容的鄉村基層好班子創建活動納入新農村建設,使之與推進村民自治有機結合起來,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同時,要有意識地扶持村級集體經濟,使農村基層具備較強的經濟能力,這對增強基層班子的凝聚力、號召力、向心力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