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青少年健康相關行為調查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文章從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角度,對天津市5個區的2472名中小學生的基本健康行為和保健行為展開深入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30%的初中學生不能保證天天吃早餐;有超過40%的小學未能執行中央七號文件,有超過40%的被調查者認為體育課活動時間不足20分鐘,課業負擔過重沒有時間是阻礙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睡眠嚴重不足,僅有20%的青少年達到規定睡眠時間;日常生活習慣好,有超過90%的青少年能做到每天清潔牙齒、飯前便后洗手;有超過10%的被調查者不知道自己的體檢結果,被調查者對學校環境的滿意程度較高;有接近50%的被調查者對所在社區環境滿意,但社會健康服務提供率較低;有超過或接近20%的被調查者存有負面情緒。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得以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的生活方式,對諸如飲食習慣、體育運動、休息等與健康關系密切的基本行為也有所改變。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表明,“青少年學生的體質與健康情況出現了明顯改善,青少年學生的身高、體重、胸圍等發育指標持續向好,肺活量水平全面上升,營養不良得到了持續的改善,在身體柔韌性、力量、速度和耐力等方面出現了好轉。但是問題依然嚴峻,青少年的近視、肥胖等問題沒有得到明顯的遏制。”[1]青少年是推動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的重要力量。目前,青少年“未老先衰”和體質弱化等問題,已經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近年來,中辦國辦等相關部門先后頒布實施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等文件,各地為貫徹落實《意見》制定了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措施,既要加強體育理論知識的傳授,又要傳授基本運動技能和專項運動,在教會、勤練、常賽上下功夫。但青少年學生健康狀況明顯滑坡是多因素疊加作用的結果,[2]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青少年健康狀況的改進需要我們從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角度,應用行為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綜合地研究青少年健康的相關行為,探討其成因、影響因素及其內在機制,從而服務于維護和促進青少年健康的需要。本研究主要從有益于青少年健康的視角,就天津市青少年學生的基本健康行為和保健行為的基本狀況展開深入調查,分析其成因、影響因素及內在機制,更好地服務于我市青少年健康的維護和促進。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社會學隨機抽樣方法,于2021年3月至7月從天津市抽取2472名中小學生作為調查與測試對象。具體抽樣方法:(1)區域分布:本抽樣框按照天津市現行行政區域劃分為市區、近郊區、遠郊區和濱海新區4大區域,然后按照1:3的比例在上述4大區域內隨機抽取了河西、紅橋、北辰、塘沽和寧河5個區作為調查樣本。(2)各區縣抽取人數比例:根據2020-2021學年初天津市教育事業統計結果,按照1:400的比例抽取。(3)天津市第6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男女性別比例(以女性為100)為114.52,因此,在選擇樣本時男女比例為1:1.15。(4)2020/2021學年初天津市教育事業統計結果顯示,中小學三個學段的在校人數分別為51萬、27萬和19萬,因此,在確定調查對象的學段比例時,依據2.7(小學):1.4(初中):1(高中)的比例抽取。(5)根據相關統計公報,截至2021年末,天津全市常住人口總量1373萬人,農村人口208萬人,故本樣本框的城鄉比例為4:1。樣本基本情況見表1。
1.2研究方法
(1)營養和飲食習慣的測量:主要包括早餐情況、每日飲食結構及三餐是否規律方面的問題。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4;經因素分析,三因素的總貢獻率為71.23%,問卷符合信效度要求。(2)身體活動和體育鍛煉的測量:主要包括體育課情況和課外體育活動情況方面的問題,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0;經因素分析,二因素的總貢獻率為68.89%,問卷符合信效度要求。(3)學習和日常生活的測量:主要包括睡眠時間、壓力處置和日常生活習慣方面的問題。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9;經分析,3因素的總貢獻率為72.49%,符合信效度要求。(4)學校環境和健康教育的測量:主要包括對學校環境的滿意程度和健康教學內容方面的問題。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1;經分析,2因素的總貢獻率為75.68%,符合信效度要求。(5)社區環境的測量:主要包括對社區環境滿意度及社區職能方面的問題。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9;經分析,2因素的總貢獻率為68.78%,基本符合信效度要求。(6)個人相關行為的測量:主要包括日常行為習慣和主觀感覺兩方面的問題。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3;經分析,2因素的總貢獻率為70.78%,符合信效度要求。
2結果與分析
2.1營養和飲食習慣
健康、合理、平衡的膳食營養結構可以起到維持人體機能,促進生長發育,確保身體健康,提高勞動力、免疫力、抵抗力的作用,利于防病治病,具有很強的公共衛生功能和意義。特別是對于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的青少年學生的健康發展來說,合理的營養攝入與平衡的膳食結構更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調查結果表明,天天吃早餐的同學不足80%,其中,初中學生的早餐情況最差,僅有68.19%的學生能保證天天吃早餐,即有超過30%的青少年不能保證天天吃早餐,這對于青少年學生來說,不僅影響其正常的生長發育,而且會在上午9至10時左右感覺饑餓,出現頭暈無力、精神渙散,甚至臉色憔悴蒼白蒼白、冒虛汗和昏厥等癥狀,致使學習效率和狀態都大幅下降;在飲食結構方面,每天喝奶的同學僅占38%,每天吃肉的同學占40.5%,每天吃雞蛋的比例為31.1%,每天吃一種以上蔬菜的同學比例為56.9%,每天吃一種以上水果的學生比例為63.6,同時,交叉索引統計結果表明,在641名從來不喝奶的同學中僅有237名(36.9%)每天吃一次以上肉,在56名從來不吃蔬菜的被調查者中僅有21名(37.4%)每天吃一種以上水果;此外,在三餐規律飲食方面,僅有1345名被調查者是定時定量的規律飲食者。
2.2身體活動和體育鍛煉
眾多研究結果表明,體育鍛煉對青少年的身體和心理都產生積極的影響。在身體方面,體育鍛煉可以增進骨骼肌肉生長,改善心肺功能,提升循環、呼吸、消化等系統機能,可以起到促進生長發育和對抗疾病能力的作用;體育鍛煉有助于提高神經系統對復雜多變外界刺激的應變能力,并幫助人們及時做出適當反應,保持肌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并可以降低青少年日后罹患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在心理方面,體育鍛煉對青少年的人格、情緒、自我概念、自尊及社會心理方面都具有積極作用。一般而言,積極的體育鍛煉是有益于青少年健康的主要行為之一。調查結果表明,在上學、放學采用的主要交通工具方面,有50.4%的被調查者選擇步行或自己騎自行車;按照國家要求每周上四次體育課的小學生比例僅為59.81%,且農村學校體育課開課比例顯著低于城鎮學校,按照國家要求每周上好3節體育課的初中學生比例為88.97%,每周上好2節體育課的高中學生比例為93.36%;在體育課實際運動或鍛煉時間方面,每節課活動時間超過一半的小學生比例為70.3%,初中學生比例為69.01%,高中學生比例為42.10%,且交叉索引結果表明,每周上2次以上體育課且活動時間超過20分鐘的被調查者比例為58.1%,這一統計結果表明目前體育課的開課率不足,且課上學生活動時間難以保證;而在課后感覺方面,有39.9%的被調查者感覺運動負荷可以承受,有82.8%的被調查者感到愉快,偏相關分析結果表明體育運動負荷的感覺與體育課滿意度呈正相關(R=0.53),這一結果提示,安排適宜的運動負荷不僅可以處理好增強體質與掌握運動技術技能的關系,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體育課滿意度;有48.3%的被調查者平均每天用于體育鍛煉的時間等于或大于1小時,在問及阻礙其參與體育鍛煉的原因時,有25.2%被調查者選擇了沒有興趣,40.2%的被調查者選擇了課業負擔重,沒有時間,這一結果提示我們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是促進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必要條件。
2.3學習和日常生活
適宜的睡眠能夠放松人的肌體,減弱神經反應,減緩新陳代謝,適當降低體溫、心跳、血壓等各項生理指標,不僅能夠貯存能量、恢復體力,更是維護青少年健康身心狀態的基礎。調查結果顯示,有8.5%(111名)小學生工作日日均睡眠時間達10小時,有23%的初中學生工作日睡眠時間達9小時,有19.9%的高中生工作日日均睡眠時間達8小時,由此可見,嚴重睡眠不足對青少年健康產生巨大的不利影響,各級政府應采取有效措施,確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時間;而在課余時間僅有37.1%的被調查選擇參加體育活動,這一結果與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吳鍵研究結果相一致;[3]在日常生活方面分別有94.9%、63%的被調查者選擇經常清潔牙齒和總是飯前、便后洗手。
2.4學校環境和健康教育
體檢是應對疾病防患未然的良策。它能夠幫助人們明晰身體狀況,遏止疾病隱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調查結果顯示,有12.1%的被調查者在體檢后對自己的健康狀況不了解,這樣一來,體檢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學校環境是開展育人工作的物質基礎和依據,良好的校園環境是各項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宜人的學校環境具有積極的導向、陶冶、激勵和健康的作用,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與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調查結果顯示,75.8%的被調查者對學校的物質環境持滿意態度,有87.6%的被調查者對學校健康教育課狀況持滿意態度,分別有86.1%和87.6%的被調查者對同學之間的關系和師生關系持滿意態度,方差分析結果表明,隨著年級的升高,被調查者對同學關系和師生關系的滿意度逐漸降低。
2.5社區環境
目前有關社區的概念有很多種,歸納起來有兩方面特征:從地域上說,社區是一個具有明確地理位置區劃的局部區域;從功能上說,社區是一個具備相對獨立性的區域性社會,是社會結構的實體,有自成體系的管理系統和組織資源,以及主要為該地區居民生活服務的各項設施,社區由居民和家庭組成,并在此基礎上派生出共同的生活方式、習俗文化及認同感。社區單位在城市可以是街道、區、市,在農村可以是鄉鎮、縣;在城市以街道、在農村以鄉為“社區”單位開展包括提供健康服務在內的各項工作。一般而言,社區健康服務環境的質量對社區居民健康促進產生了積極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講,社區健康服務是社區居民健康的基礎。本文主要對社區體育文化氛圍和社區健康服務現狀展開調查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有47.2%被調查者對所在社區的體育文化氛圍持滿意態度,有43.9%的被調查者對所在的社區環境(體育場地、衛生服務)持滿意態度,且農村青少年的滿意程度顯著低于城市青少年;在社區功能方面,有24.2%被調查者認為所在社區定期宣傳健康保健知識,有12.1%認為所在社區定期培訓健康保健知識,有16.4%發放健康教育資料,有9.4%舉辦健康知識講座,有9.3%舉辦專業醫生現場咨詢會,有74.7%社區從來沒有開展任何健康服務活動,且在定期宣傳健康保健知識、發放健康教育資料、舉辦健康講座方面,農村社區的實施比例顯著低于城市社區,這一統計結果提示,在社會大衛生組織管理理念暢行、新公共衛生運動興起的今天,我們的社會功能發揮較差,未能很好地提供健康服務,這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2.6個人相關行為
個人相關行為是個體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與健康相關的生活態度及具體的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不同的個人,在社會文化制度、個人價值觀念的影響下,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基本特征,或對內外環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動反應。在某種程度上說,青少年個人相關行為對健康具有決定性作用。調查結果顯示,有82.5%的被調查者注意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有57.3%的被調查者會努力調整自己的體重,有51.2%的被調查者閱讀有關促進健康的資訊,81.2%的被調查者對生命充滿信心,這一統計結果顯示,我市青少年擁有積極向上的生命觀,但在健康行為方面有待于進一步改進;在主觀感覺方面,有超過20%的被調查者有感覺乏力、運動時氣短的方面感覺,有21.6%的被調查者感覺入睡困難,分別有超過20%的被調查者感覺精神不振,對任何事情不感興趣,感到孤獨,即目前有超過20%的青少年存在著各種不同的負面感覺或情緒,這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特別是家長、學校應采取相應措施,疏導、減緩各種方面情緒。
3結論
(1)在營養和飲食習慣方面,飲食結構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合理,有超過30%的初中學生不能保證天天吃早餐。(2)在身體活動和體育鍛煉方面,有超過40%的小學每周上滿4次體育課,有超過40%的被調查者認為體育課活動時間不足20分鐘。同時,認為課業負擔過重,沒有時間,是阻礙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3)我市青少年睡眠嚴重不足,僅有20%的青少年達到規定睡眠時間;日常生活習慣好,有超過90%的青少年能做到每天清潔牙齒、飯前便后洗手。(4)在學校環境和健康教育方面,有超過10%的被調查者不知道自己的體檢結果,被調查者對學校環境的滿意程度較高。(5)在社區環境方面,有接近50%的被調查者對所在社區環境滿意,但社會健康服務提供率較低。(6)在個人相關行為方面,有超過或接近20%的被調查者存有負面情緒。。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小學生身體素質改善,但大學生身體素質下降[EB/OL].
[2]蔣效愚.青少年的體質健康關乎中華民族復興[EB/OL].
[3]黃敬亨.健康教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邢桂福 單位:天津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