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動畫藝術設計中角色設計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當今動畫藝術設計在創作中有著其獨特的專業特點和發展方向,角色設計是動畫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但隨著世界科技的日新月異,對于角色設計有了更高的視覺和科學性要求,其中以虛擬世界的角色結構變形最為突出。角色的變形在以往的藝術表現中大多是以“加”或者“置換”的方式進行設計的,但這樣的角色結構變形不具有科學性,而真正具有較高價值的角色設計和結構變形是需要考慮生物體本身結構演化規律的,以這樣科學性的思維進行角色設計,角色的形態和結構會具有意想不到的魅力,并且更具有科幻性的真實感受。
關鍵詞:動畫藝術設計;角色設計;角色結構變形;生物體結構
動畫藝術設計作為當今一個新型的設計在很多方面影響著這個時代多個領域的發展,如影視、虛擬產品開發、生物醫學探究、地質勘測模擬、外太空觀測等具有高科技發展要求的領域?,F代動畫藝術中的許多技術都源于軍事技術,因此,從現代動畫誕生那一刻起,它就無法脫離高科技發展的軌道??v觀現代動畫藝術設計發展的不同,可以分為故事性動畫藝術和非故事性動畫藝術。故事性動畫藝術最常見的就是影視作品、游戲產品及書籍類作品,這一類動畫藝術需要具備角色設計、場景設計、分鏡語言、色彩設計及聲效設計等內容,是以故事為背景和以人物經歷為線索來講述一個或者多個主題,因此,角色設計在故事性動畫藝術中是缺一不可的。而非故事性動畫藝術則多出現于科學模擬及多媒體技術創新探索等方面,這一類動畫設計不一定需要角色設計和分鏡語言,更多的是一種科學模擬推理或信息技術下的視覺和聲效體驗,例如地殼斷裂帶運動模擬、火星探測器運動假設、石油勘測地下鉆井模擬及病毒生物毒性演變模擬等內容。隨著時代科技的不斷進步,動畫藝術設計與大眾生活接觸面最大和最廣泛的還是故事性動畫藝術的形式,除了傳統的影視作品和虛擬游戲產品外,電子商業性廣告或者概念設計產品也需要一定的故事和人物進行主題的表現,以此突出產品的功能及特點,這類動畫藝術在角色設計、場景設計和分鏡語言的要求上就尤為顯著,因此,以角色設計進行探討不僅能更好地展示故事性動畫,而且還能因角色設計中的形態結構變形對未知生物體結構進行科學性討論,從而展現出一些完全與傳統形象不一樣的角色形態,也可以充分地體現角色結構變形的視覺性及科學性[1]。
一、角色的基本概念
設計,是一個多元性學科。換句話說,一個設計師需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要博覽群書,要能對許多學科都有一定的了解,這是作為一個合格的現代設計師最基本的要求。動畫藝術設計作為設計學科中新興的領域,在多元性上,有著更高的要求,如平面設計可以指導動畫藝術的畫面布局,色彩構成決定動畫整體色彩表現的藝術及部分情感展示,立體構成則是動畫場景及三維造型的基礎。角色設計在故事性動畫中是缺一不可的,而一個角色的造型設計就是一個多元性藝術的表現,如角色的服飾及圖案、角色的構造與形態和運動方式、角色的色彩與心理、角色的陪伴物或者坐騎、角色的武器及造型等,這些都需要不同學科的支持,需要多元性的規劃和設計。那么什么是角色呢?在明確的詞匯定義中,角色是指戲劇或者小說中的人物。但廣義地研究角色,可以看到凡是在現實或者虛擬世界中具有一定特性的人物都可以被稱為角色。換言之,每一個人都是角色,每一天都在扮演著自己的戲甚至是別人的戲。關于這個觀點,中國古代莊周就曾經以蝶暗示自身角色存在的真實性,以一種變化的角度去看待自己扮演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虛擬產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趨于扮演不同的角色,雖然,一切虛擬藝術中的角色都源于現實世界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和他們的人生經歷,但由于虛擬技術、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使得現代人特別是年輕人越來越喜好在虛擬的世界中嘗試不同的角色人生,甚至發展出云宇宙概念。云宇宙是由虛擬增強物理現實和物理持久虛擬空間融合創造的“集體虛擬共享空間”,這是將莊周夢蝶的理論付諸現實,并實現虛擬空間平行于現實世界的概念,而且支持成千上萬的現實人在現實世界中共同享有虛擬空間,例如一個人在現實世界中的角色只是一個廚師,他看到的一切被認為是現實的角色身份與相應的生活,而當他運用VR設備時,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地點,在他眼前展示的一切都將是不一樣的,是現實世界中的虛擬空間,他的廚房可能變成他所奢望的中世紀城堡,他的同事可能會變成戰士,而在這個并存的虛擬空間中,可能充滿了怪獸、巫師和騎士。云宇宙的概念是現階段將角色在現實和虛擬世界進行改變和設計的廣度發揮到了極致[2]。
二、角色的分類
在虛擬藝術世界中,角色的種類要比現實世界的人種多了許多,但大致可以分為自然形態和非自然形態。所謂自然形態的角色,就是指角色的形態來源于現實自然。這樣的自然角色分為人、動物、植物及昆蟲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然人形角色,例如男性、女性、老人、孩子等。當然這一類擁有自然結構形態的角色在一些特定的故事設計下是可以具備超能力的,如超人、蜘蛛俠等角色,但他們的結構形態是不發生變化的,是在自然形態的基礎上賦予了超能力,最典型的如中國傳統角色中的仙子,當角色的裙帶、衣服和大袖隨風飛揚時,角色就被賦予了“飛翔”的能力。另外,一些動植物和昆蟲的形態被擬人化后的角色也屬于自然形態的角色,雖然這類角色可能擁有了人類的情感、表情及動態特征,但作為角色結構并沒有發生大的改變,如小丑魚、貓和老鼠等角色。角色藝術設計中,非自然形態的角色藝術是當今影視作品和虛擬游戲產品中最受推崇的設計之一。在這一類角色中,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角色的形態結構發生明顯的改變,而創作出來的角色形態是地球現實生物進化中不存在的,也就是虛擬的角色造型。這類角色造型在人類歷史文明發展中并不少見,大量存在于早期的創世神話和民間的傳說故事中,如半人半蛇的中國女媧與伏羲、民間傳說的牛頭馬面、古埃及的獅身人面及半神半獸的九柱神造型、古希臘的美人魚和好戰的人馬戰士等角色形象。在這些角色的藝術表現中,人魚、人馬和人蛇的形象較為深入人心,世世代代影響著孩子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探索。然而在世界民俗和傳說等研究中,可以發現,人類對于非自然形象的創新設計是從來沒有停止過的,如植物變成人形及自然元素變成人形等。中國傳統文化是最具有浪漫和抽象表現手法的,在中國古代的樹精花怪中,大多存在修煉百年后幻化為人形的角色;而對于西方以現實為基礎的表現理念來看,樹木必然在形態上要與人體形態相結合和變形,這樣的角色才具備樹人角色的新穎性,而自然元素形成的角色也是如此。除此之外,機械角色的產生預示著非自然角色類別又增加了一種獨特的表現?,F階段所有的虛擬機械角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現實機械零部件及集成電路產品形態為主要設計元素,這是現實元素限制了虛擬設計;而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未來機械角色展現的形態又不斷激勵和指引著現實機器人發展的方向,充分表現出動畫與未來科技的關系。
三、角色結構的傳統變形
角色結構在變形設計中,最常見到的設計方式為“加法”與“置換法”。所謂的加法造型,就是保留原本的自然結構,另外又在形態上添加一些其他生物體的部位,通過添加的部位來展示該角色具有不同尋常的能力,典型的傳統角色如西方天使、吸血鬼和精靈的造型。天使角色保留著自然人形結構,但在角色后背肩胛骨處添加一對翅膀,而翅膀在大自然生物群中是鳥類最典型的結構特點,是飛翔能力的體現。在人體結構上添加翅膀,就是賦予角色飛翔的能力。在眾多傳統角色表現上,早年的藝術家們為了區分角色的善惡、身份及對其信仰的不同,又運用了蝴蝶、蜻蜓和蝙蝠的翅膀,同樣通過人們對這些生物體不同的情感和認識來進一步促成對創造性角色的認識,從而產生了西方精靈和吸血鬼的不同認知。此外,在角色結構的加法中,不難看到一些傳統角色所添加的部分本身源于該角色的自然結構,如佛教中的千手觀音造型、哪吒的三頭六臂造型、山海經中九頭鳥造型等,這樣的角色造型是一種能力疊加的設計手法,讓觀者對該角色的能力產生幾倍或者無限大的理念。角色結構傳統變形中的置換法則是傳統角色塑造中最為常見和廣泛的。所謂置換,就是將一個自然形態的生物體的某些部位與其他生物體的部位進行交換,這種表現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后者形態結構的占比,也加強和擴大了后者生物體在原角色身上產生的能力。在早期的傳統角色表現中,常與人體結構進行置換的動物有蛇、馬、牛、獅子、大鵬等。例如西方神話中美杜莎的長發與蛇進行置換,賦予角色恐怖的一面;而中國傳統的女媧伏羲則是上半身為人形,下半身為巨蛇,根據許多創世神話的研究,巨蛇是大地開元的重要角色,而且存在于幾乎所有古老民族的早期神話傳說中,如南美的羽蛇神。因此,巨蛇的造型賦予女媧和伏羲創世神的地位和能力。除此之外,西方的人馬造型、中國的牛頭馬面、魔法世界中的鷹獅獸、埃及的獅身人面等造型都是運用一種角色造型置換的方式進行創作的。但從生物進化與結構造型的科學性出發,傳統角色結構的變形是存在很大不科學性的[3]。
四、角色結構科學性變形
人類是自然的產物,是自然不斷進化和淘汰后的選擇,漸新世埃及古猿中的一支森林古猿廣布于歐、亞和非洲大陸,這是現代猿甚至古人類的共同祖先。在自然的推動和生物進化的發展下,古猿一步步進化為現代人類,因此,人體結構是生物進化的結果,也是符合自然發展及生存要求的,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從所有自然形態的骨骼和肌肉結構造型可以判斷一個生物體的形態及運動方式,其中骨骼的造型、粗細、數量及密度等都可以推斷出生物體部位的形狀、功能及運動方式等內容。例如猿猴頭骨與人類頭骨造型的對比,從腦部空間的結構可以看到生物體腦容量的體積,從而判斷生物智力等級;從眼眶的大小可以看出生物體活動環境的不同;從牙齒和上下額骨可以斷定生物體食物的基本類型;善于奔跑的動物,胸腔的骨骼較不善于奔跑的動物要大,說明大心臟和大雙肺的存在是保證奔跑時心肺功能的基本需求;草食性動物下顎后端肥大,而肉食性動物則是上顎前端肥大;從人體骨骼結構上還可以看出,骨骼數量越多的部位運動越靈活,而單一粗壯的骨骼往往是力量承接的部位。不僅如此,從植物及昆蟲的自然結構中也能看到生物體的自然本性,如越干旱的地方,植物則具有越粗壯的根莖和主干及越細小的葉子;在人體結構中出現的黃金比例現象在自然花卉中也有著斐波那契數列的變化;人類社會出現的等級分工在蜂巢中也同樣上演,這一切都是自然形態角色產生與設計的來源。美國作家E.B.哈德斯佩斯的《絕技動物古抄本》中人馬造型就是運用傳統的置換法則進行設計的,由人的上半身和馬脖頸后的下半身組合而成,從骨骼上可以看到,人馬保留了馬巨大的胸腔部位,又加上了人體自身的胸腔,也就是說,人馬具有兩對肺和兩個心臟,如此的內臟構成結構需要一個以上的呼吸氣道和足夠的氣體交換部位。但人馬只有人類結構的氣管和鼻腔,遠遠無法滿足馬體部分的換氣要求,從醫學研究上看,這樣的人馬戰士不僅不可能進行劇烈的運動,反而容易因為無法很好地進行氣體交換,導致嚴重閉氣甚至死亡,這樣的角色結構變形在科學上是無法存活的,因此,在重新審視人馬的造型設計時,設計師需要考慮在馬體部分出現新的氣體交換通道,也就是出現新的氣道開口。同樣,美人魚骨骼在傳統造型中也存在根本性的錯誤,如美人魚盆骨的消失、橈骨突然出現的魚鰭、尾鰭造型等問題。人類是胎生動物而非卵生,人魚具備人的特性,必然也不可能是卵生動物。那么,E.B.哈德斯佩斯解析的傳統美人魚直接沒有盆腔,這樣在結構上直接否定了美人魚可以繁殖,這樣的構造不具備科學性。因此,在角色結構變形中,設計師應該首先要考慮所設計生物體的生存方式及生存環境等問題,再考慮什么是符合生存的生物體結構特點,最后,再考慮角色造型的藝術裝飾問題。換句話說,設計師應該將多元學科知識發揮到結構設計上,應該讓設計作品從結構上更具備科學性。如從骨骼進化的科學性出發,不難發現根據骨骼科學性的要求,這樣設計出來的角色造型會有著意想不到的形態。如天使的骨骼需要支持巨大的翅膀,那么人體在肩胛骨的造型上必然會因為運動的要求和承接力量的要求而發生形體上的改變,不僅如此,鳥的骨骼是中空的,那么天使的骨骼是不是肩胛骨會變得十分巨大,而其他的骨骼也會相應地改變,這樣才有利于飛翔;同樣,人魚在結構變形上會存在頭部的變形,如超大眼眶和前突的頭骨,以此符合深海生存,同時會擁有扁平的胸腔、合并的膝關節及變形的腳趾骨等形態,這才是合乎角色生存需求的結構造型。
五、結束語
在現代動畫藝術設計中應加強多元學科的教育、學習和交流,使動畫設計藝術工作者的學科眼界及認識得到更為廣泛的擴展。而對于角色設計師的培養,生物學、醫學、結構力學和美學等相關學科的學習與教育能讓未來設計師更好地領悟具有科學性的結構在角色設計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角色結構設計和變形在兼顧美學和文學藝術的基礎上,更符合科學生物進化的要求,只有這樣的角色結構設計和變形才具備藝術和科學的共同要求,也能更好地體現出未來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特點。
參考文獻:
[1][美]E.B哈德斯佩斯.絕跡動物古抄本[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
[2]沈銀柱.進化生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王非.數字媒體技術對動畫設計的影響研究[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2020(06):101-102.
作者:曹薿丹 魯丹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