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中醫養生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本文作者:林鋒作者單位:福建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
中醫基礎理論在老年護理中的應用進展
1資料來源
查閱維普、萬方數據庫關于老年中醫護理及中西醫結合護理的文獻(1989—2011年6月),列入統計源的文獻主要是中醫理論指導臨床護理、中醫整體護理、中醫基礎理論在老年護理中的具體應用3個專題,共計141篇。2.2載文情況及分析
1)文獻的年度分布
中醫基礎理論在老年護理中的應用進展相關論文數量近年來增幅明顯,尤其是2006—2011年6月增幅更加顯著。究其原因隨著中醫護理學科的發展,近年來中醫護理學術活動十分活躍,中醫護理逐步受到國際護理界的關注,中醫臨床護理正在逐步發展,中醫護理技術實踐發展迅速。見表1、表2。
摘要:結合校本文化、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中醫藥學生特點對中醫藥院校課程思政進行定位,并通過整合教材資源、優化教學內容、創設思政情境、改革考核方式等途徑對大學語文課程思政進行全方位改革。
關鍵詞: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課程
思政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也是國家提倡回歸教育價值本源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各高校都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先后進行了課程思政改革。課程思政不是一門課或者一類特定的課程,它是一種教學理念,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其核心就是深入挖掘各類課程的隱性思政教育元素,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各門課程的特點,潛移默化地開展思政教育,從而使各門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隨著課程思政建設向縱深推進,高等中醫藥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應該結合自身學科特點和實際,結合中醫藥院校特色及學校辦學理念,挖掘大學語文的隱性思政資源,積極探索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改革。
1大學語文課程的優勢與價值
目前,大學語文課程在中醫藥院校的課程設置中一直處于較為尷尬的地位,一方面,大學語文的學科定位比較模糊。在二級學科目錄上其名稱是“課程與教學論”,這是歸屬于教育學下的二級學科,這種學科定位和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存在較大差距,沒有突顯大學語文品味文學經典、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而僅僅把它作為一門考查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基礎性課程,這使大學語文與專業課相比處于弱勢地位;另一方面,大學語文作為公共課的地位不突出。在中醫藥院校中,大學語文既沒有思政課程的權威性,也沒有大學英語的實用性,課程學時較少,且只開設一個學期,這使大學語文自身優勢與價值未能得到充分重視與挖掘。
1.1大學語文蘊含豐富的隱性思政教育資源
摘要:中醫生理學是中醫學對人體生命活動的認識,是在中國古代科學與哲學的共同影響下形成的理論體系。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中醫生理學在中國醫學史上沒有形成獨立學科。魏晉以后,中醫學逐漸偏向于研究“病理”和臨床,其學術特點也由之前的“形氣并重”逐漸衍變為“重氣化輕形跡”。清末民國時期,在西醫學的影響下,中醫界積極建立自己的生理學,但終因無法解決臟腑本質和解剖形體的問題而失敗。中醫學欲求發展,必須明確形體與氣化的關系,完善中醫生理學的學科建設,進而以形體為基礎,在中醫氣化與西醫生理之間探尋中西醫結合之路。
關鍵詞:中醫生理學;內容;特點;淵源
醫學屬于實踐科學,以生命為其研究目的,中醫學也不例外。中醫學通過解剖了解人體的基本結構之后,并沒有沿著“解剖”的路線發展出與其相對應的生理學,而是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在戰國時期“方士”的影響下,與古代“天人哲學”相結合,形成了以《黃帝內經》為代表,以“氣化學說”為學術特點的理論體系。中醫學界曾對中醫生理學的學科構建作出努力,但最終因無法對解剖形體作出合理解釋而失敗,以至民國時期,中醫界人士也開始懷疑和批判中醫“生理學”的合理性。通過了解中醫“生理學”的學術沿革,有助于準確把握中醫學解剖形體與氣化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建設和完善中醫生理學的理論體系。
1中醫學術特點的衍變
目前,有關中醫學理論起源的問題,大多認為可遠溯夏、商、周三代,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初步建立。戰國至秦漢,國家完成了統一,“諸子思想”“百家文化”逐漸融并,促進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成熟與完善。《黃帝內經》便是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成書的,后世醫家的學術思想,都是在該書基礎上發展建立的。因此,《黃帝內經》一直被看做中醫基礎理論建立的標志。
1.1中醫生理學的內容生理學是研究生物體的功能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1]。《黃帝內經》中有關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內容,多散見于各個篇章,不成系統,但涉及面非常廣泛,內容大體包括:①人體生、長、壯、老、已的變化機制,如以“天癸”為中心的男女七八節律;②人體在不同生長時期的生理特點及其機制,如根據氣血的盛衰和形體的變化總結出以“十歲”為基數的“好走”“好趨”“好步”“好臥”等生理特點(《靈樞?天年》);③飲食的消化吸收、物質代謝及呼吸機制;④人體氣血運行的日節律(營衛的循行)、月節律(氣血與月之陰晴圓缺的關系)、季節律(五臟主時規律)及精神活動與形氣盛衰的關系、形體與氣化的關系等有關人體生理的多方面內容。因此,有人把《黃帝內經》看作中醫生理學的古典巨著[2]。雖然中醫生理學的學科建設在民國至建國前后作出了嘗試,但由于中醫界自唐宋以來對解剖形體的忽視,始終沒能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醫生理學理論體系;而中醫藏象學和中醫基礎理論都沒有對臟腑實質等形體問題作出合理解釋,因此均不能取代中醫生理學的意義。
一、教學現狀
1內容多,學時少
中醫學概論教學內容多,醫學專業性強,涉及面廣,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很零碎、抽象,如望診、問診、切診的相關內容。中醫本科生300多學時的內容要在非醫學專業80學時講授完畢,并且這些專業的學生大多在一年級、二年級接觸這門課程,沒有經過西醫基礎知識的系統學習,對人體的解剖結構、組織生理尚不熟悉,因此如何把握教學的深淺度,成為一個難題。
2學習認識不足,方法欠缺
通過與學生的交談及問卷調查發現,在教學過程中一些學生甚至對開設這門課程的必要時產生疑問,如計算機專業學生認為只要學習好計算機編程就可以,體育健康專業學生認為練好自己的體育專項就行,學習醫學尤其是中醫學對其專業并不重要,對今后的就業也無幫助,因此學習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一些學生雖然對中醫學概論感興趣,但認為需要記憶的內容繁多,也很抽象,不知從何學起,也不知道如何能在短時間內掌握中醫的思想精華,并在本專業中得以應用。
3實踐性強,操作難度大
1措施
1.1程設置與教學內容的改革
(1)整合與優化現有課程,促進課程結構綜合化。明確各門課程的教學目的,保證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銜接,避免無謂的重復,采用精簡、融合、重組等方式,優化現有中醫和西醫基礎課程的設置,使專業基礎課與西醫七年制基本持平,略高于中醫五年制;同時為了引導啟發學生思維,使之正確認識兩種醫學體系,拓展中西醫結合思路,適當開設橋梁課,如中西醫學比較、中西醫結合思路方法學以及溝通公共基礎知識與醫學知識的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相關課程。
(2)強化中華傳統文化基礎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是“源”和“流”、“干”和“枝”的關系。因此有必要引入一些中華文化的人文課程,如中國文化史、中國歷史、中國哲學史,這樣的課程比較有助于了解中醫學本身的思維方式,更容易、全面、深刻地理解中醫理論知識,起方向性的導向作用。
(3)加強經典著作的學習。我國著名老中醫鄧鐵濤教授曾回顧歷代名醫的成才之路,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他們都重視《黃帝內經》等經典的學習與研究。精讀中醫經典,才能有正確的中醫臨床思維方式、較高的理論造詣、獨到的臨床見解和新穎的治療思路,也才會取得較好的中醫臨床療效。因此,在本科階段增加“四大經典”著作課時(高于中醫五年制),安排在基礎課或臨床課之后,并且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再次學習。
(4)將中醫養生康復學、中醫食療學、中醫預防醫學等列為選修課程,這既可滿足七年制學生加強應用型醫療知識的學習,拓寬中醫臨床知識面,又可解決由于學科設置過多,而爭搶學時的矛盾。同時鼓勵教師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特長,開設新型選修課,并盡力為學生提供套餐式的選擇模式,促進學生個性的養成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