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校園文化管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內容摘要
校園文化建設越來越被各地各校所重視。鎮海區的校園文化建設成績斐然,但也存在著普遍性的問題,顯露出觀念文化建設相對滯后、現代意識淡薄、開放程度不高等方面的不足,新形勢下校園文化的建設策略應針對現實狀況,作四方面的推進,由物質文化向精神文化建設推進,由校園主文化向子文化亞文化建設推進,由傳統型的文化向現代校園新文化建設推進,由封閉型的文化向校內外結合的開放型文化推進。
駱駝中心學校積極探索校園新文化建設的途徑,開展了校園文化建設向縱深推進的實踐,在上述四個方面作了深度推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校園文化建設的長期性與艱巨性使得這一實踐過程充滿艱辛,針對實踐中的不足之處,課題組作了深入的思考,力求日后不斷完善。
《校園文化建設向縱深推進的研究與實踐》
研究總報告
一、新形勢下,校園文化建設的解讀
摘要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是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動力,是學校的精神和靈魂。高品位的校園文化能提升學校的品位與聲譽,并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新升格的職院要打造高職的品牌,彰顯高職的辦學特色,必須建造高職的文化底蘊,形成自己獨特的品牌文化,在品牌文化中打造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新升職院高職氛圍校園文化構建與管理
1竭力打造校園文化,增強高職教育的育人功能
1.1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內涵及其育人功能
校園文化是時代精神在學校的反映,是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指導思想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群體意識的體現。它主要指校園的人文氛圍和整體精神風貌。具體體現在學校的教育思想、辦學理念、管理制度、歷史沉淀。根據高職辦學的特殊定位,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是以就業為導向,以校園精神為底蘊,由師生員工共同創造和享有的群體文化,是融入了更多職業特征、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人文素質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的多姿多彩,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能滿足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一般來講,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諸方面。物質文化是指高校具有明顯文化意味的硬件設施,主要指自然景觀、建筑風格、校容校貌、基礎設施、活動中心等,它是學院“形文化”的一部分。制度文化是指高職院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和觀念,以及在這種觀念下制定的具體的管理體制、管理模式及規章制度的綜合體。它是一種“法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園群體共有的價值認同、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是深層次的群體意識,又是群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體現了班風、學風、教風、校風的學校精神,是校園文化的靈魂和核心。高職院的校園文化是物質、制度和精神文化三位一體的融合。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保證,同時精神文化也是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體現。
1.2新升格職院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建設精神文化,充分發揮人文關懷、密切配合、積極參與管理的作用
1加強學院精神文化建設,形成“管理文化”深入開展創建文明校園、文明班級、文明宿舍、文明辦公室,做文明人等活動。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務融入師生員工的學習、工作、生活之中,注重引導作用,抓具體,重言行,促行為,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制度管理、文化管理有機結合。堅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學術優先的原則,學校高度重視專家、教授在學校管理中的決策咨詢作用。根據其實際情況,圍繞特色校園文化建設,不斷推進、不斷探索、積累經驗、循序漸進、擴大影響。各級黨、團、工會、婦聯、學生組織加強引導黨員、團員青年、師生員工了解文化建設的內涵和作用。結合特點提出符合實際的工作思路和實施辦法,做建設校園文化的明白人、組織者、帶頭者。加大校園文化建設力度,利用學院有利資源展示教師教學成果、學生學習成果,形成展示專業特點的文化載體。加強網絡管理。網絡信息部門要加強網絡信息安全建設,對網上內容進行甄別,將危害國家安全、破壞社會穩定以及淫穢色情等有害信息的網站、言論要予以屏蔽、過濾。加強網絡安全技術,通過先進的防范病毒傳播和破壞計算機系統的軟硬件技術,建造防火墻,啟用分級過濾。加強正確引導,以自覺維護主流思想、自覺傳播先進文化、自覺抵制低俗之風為重點,提高自律意識,遵守網絡道德,不斷鞏固網上社會主義思想陣地,積極推進網絡信息健康發展。
2立足現狀、拓寬載體構建“品牌文化、特色文化”建設以“校園文化藝術節”為陣地、以打造校園藝術團為載體,積極利用舉辦、參加各類文藝演出、比賽,節目制作、作品展示等活動為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著力打造一批傳統節目、保留節目,擴大社會影響力。建立多維一體的校園文化宣傳平臺,拓展文化宣傳載體,在充分發揮校內報紙、刊物、電視臺、廣播電臺、網絡現有基礎上,構建學生寢室文化氛圍建設,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學習的能力,使之思想政治工作能有效地進入寢室,促進學生形成集體觀念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3建設科學規范、激勵自律的,構建以制治校的“制度文化”加強民主管理與監督制度。加強群團組織管理,加強對“兩會”(工會、團委會)的指導,“兩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組織者,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職能部門,是學院與廣大群眾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堅持院務公開,凡是涉及學校改革、發展、建設的重大決策等事項都應公開,采納廣大師生員工意見,支持他們建言獻策,積極聽取意見、接受監督、加強溝通、加強交流、廣開言路,建立起采納良言的工作機制。加強師德師風制度。開展“春風獎、春暉獎、春蠶獎”的評選活動,發揮學生在師德師風教育中的作用,評選出學生喜愛的教師,從而宣傳典型、樹立模范,使廣大教師學有榜樣、行有目標,從而以優良的教風帶學風,以優良的教風促學風。加強校風制度。提煉出校訓,充分挖掘學校多年來辦學歷史的寶貴資源。引用“C模式”管理堅持進行愛校情懷教育,大力營造愛國愛校、崇尚科學、嚴謹求實、善于創造、獨具特點的具有時代特征和學院特色的良好校園風氣。加強考核(評)制度。形成獎罰分明、約束有力的各類考核(評),過程公開、公平、公正,結果不斷總結、積極反饋、合理利用。
4建設個性鮮明、充滿活力的“行為文化”促進學術交流,組織多種形式的學術交流活動。每年有計劃地安排教師進修、訪問、參加培訓和合作,積極引進專家到學校講學、交流,通過多層次、多渠道、內容豐富的交流與合作,開闊視野;積極引進專家學者和高職稱人才,擴展教師學緣結構,匯集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師,提高整體學術水平;鼓勵教師通過自己的學術研究和自身文化背景優勢,與兄弟院校交流,促進學校間的學術交流;鼓勵青年教職工積極通過各種方式繼續深造,注重加強實踐技能鍛煉,拓展學科領域使之其“一專多能”,使之其成為既是學術專家又是專業能手,促進后備力量水平。開拓校園文化建設的新載體。充分發揮網絡、手機短信、微信等手媒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引導開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網絡、短信、微信等活動,牢牢把握主動權,使之成為校園文化建設新陣地。建設好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多樣性于一體的校園網站、論壇,拓展信息傳播的渠道和空間,鼓勵師生利用校園網站、QQ群、博客、微信、微博等平臺,共享學習資料,發展網絡虛擬社區。建設短信群發系統、飛信群、微信群平臺,通知信息、節(生)日問候,開展短信創作大賽、編發速度大賽等趣味性賽事,使之形成加強人際溝通、和諧共融的“網絡文化、拇指文化”。提高學院學生團體的整體水平。開展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活動,要充分利用發揮學生團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扶植力度,開展活動注重形式創新、擴大影響,對學術科技型學生團體,鼓勵學生結合本校特色,引導學生出成果,并規范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幫助學生處理好興趣與學業、與成才的關系,倡導社會公益型、學術科技型、精品特色型團體,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服務人民,服務于社會,鼓勵學生參加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貧困地區支教計劃等,為校園文化增加生機與活力。充分發揮優秀畢業生的影響。成立校友聯誼會,加強與校友之間的聯系,發揮優秀畢業生在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創業觀中的獨特作用。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用優秀校友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職業歷程、創業成就,激勵大學生立志成才,報效祖國。學院通過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鼓勵大學生開展創業實踐,提高創業技能,使之成為創業引導的載體,創業起步的平臺,自立自強的榜樣。精心設計、認真組織好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獎學金頒發儀式、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創業大賽等具有特殊教育意義的活動,激勵大學生踏實勤奮、求實創新。
二結束語
[摘要]在企業管理領域,將企業文化作為管理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很多,企業文化對企業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作為擔負育人使命的學校又該如何將校園文化融入學校管理當中呢?本文從校園文化的內涵、特征、構建等方面,闡述校園文化所具有的凝聚、激勵、陶冶、導向等管理功能帶給學校管理模式的變革。
[關鍵詞]校園文化;管理模式;變革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并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理念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環境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校園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
一、校園文化的內涵
校園文化是全體師生員工在長期教育教學實踐中創造、積淀并共同遵循的辦學思想、價值觀念、學校傳統、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等的總和以及體現上述內容的各種物質載體和行為方式,是學校發展和學校品牌建設的核心與靈魂,是為實現戰略目標服務的價值觀和方法論。校園文化以它潛在的、獨具特色的方式熏陶、感染、影響著校園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對提升學校知名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增強學校核心競爭力,有著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校園文化包含理念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環境文化四個層面。其中理念文化是核心,是學校及學校文化發展的方向性保證和決定性因素,具有彰顯學校文化內涵,明確學校發展方向,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增強師生凝聚力,打造學校個性文化的顯著功能。
二、校園文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