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生物技術專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實踐教學的分析
生物技術專業具體是實驗性的學科類別,并擁有著較強的實踐性,具體包含畢業設計、教學實習、實驗課的教學,或者還能夠理解為是以畢業論文為主的實踐性形式的教學載體,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方面,擁有著較為核心的價值。其中的實驗課程教學方面,需要將傳統的教學方式改變,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會將實驗課和理論課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對于當今社會而言是不正確的。因此,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需要把實驗課單獨的設置為一門課程,同時要以大實驗的方式進行現代生物技術的探究,便于利用實驗教學和實驗室的統一管理、統一安排以及統一規劃,將物力、人力資源的有效應用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實現。進行生物技術專業的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將技能訓練作為關鍵再開展細致的教學組織內容,嚴格關注實驗的程序共性以及技術原理的構建,并將實驗對象與材料之間的區別淡化,還要將驗證性的一系列實驗減少,將開放性實驗、探究性實驗以及綜合性實驗的比重增加,從而將層次豐富的開放型實驗教學建立健全。進行教學的實習過程中,一方面要在特定的企業進行實習,另一方面還需要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教師科研當中,讓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科學探究訓練在極大程度上得到強化。此外,還需要強化畢業設計或者畢業論文的指導與組織,要在教師有效引導條件下,引導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選題方面獨自完成,并且在論文寫作、設計實驗、文獻查閱等細節部分,都需要親力親為。
2培養規格和培養目標的分析
在創建生物技術專業的過程中,較為核心的成分是人才的培養規格以及人才的培養目標問題。當定位生物技術專業的培養規格,以及人才培養目標時,其中對于人才培養的確立,需要主動并積極的與現階段社會發展需求,以及國民經濟建設的思想充分適應,要把人才的培養方面細致的作用在應用型的人才之中。并且,想要將生物技術專業的創設歷史以及學科的優勢有所凸顯,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對人才培養的目標有效的進行定位,要將應用基礎人才的培養作為重點,同時基于此對學生知識結構進行合理組織,從而擬定生物技術專業的教學設計內容與教學計劃。對于擬定出的人才培養規格當中,需要有其關注的是具備強有力的人才科技開發能力以及創新意識。
3素質教育的分析
對于指定選修課與必修課的比重要相應的減少,同時對任意選修課的比重要有所增加。以鼓勵的方式,讓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們選取與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的科目,同時要求對人文社會科學與專業課的學習游刃有余的學生,對企業的經濟法進行適當的輔修,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知識面提升。同時,要在外語以及計算教學方面有所加強,要將英語學習作為重點,其中在一年級和二年級時,專供公共英語,以二級英語作為最低等級,在畢業之前需要通過國家的四級考試。在三年級和四年級時將專業英語作為重點,利用外文的閱讀等方式開展外語的學習。計算機要將基礎課程作為根本,不斷將計算機技能提升。此外,還要組織或創設不同類型的學術報告、專題講座等學術型活動,以此來將學術的氛圍活躍起來,還能夠將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引導與鼓勵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們積極的參與到社會調查與社團的活動當中,同時讓學生對不同類型的問題活動積極參與,將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升。
1設置生物技術專業的必要性
1.1內蒙古自治區在十二五期間大力發展高新生物產業,生物產業形成了生物原料藥、動物疫苗、生物農藥、生物飼料、發酵制品、中蒙藥等系列產品。(1)生物醫藥產業。重點發展生物制藥和生物疫苗,提高甘草、黃芪、麻黃、鎖陽、蓯蓉、沙棘等道地沙生中蒙藥材活性成分提取技術產業化種植水平,建設綠色中蒙藥材種植基地。以重大動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生物物種安全和食品安全保障為重點,開發方便快捷的檢測技術、新型診斷試劑、高端疫苗等相關產品,建立完善獸用疫苗產業鏈。(2)生物農牧產業。以基因工程、分子育種、航天搭載等技術手段為支撐,圍繞內蒙古新增100億斤糧食工程,加強對玉米、小麥、大豆、馬鈴薯、向日葵等大宗農作物優良品種研究開發,推進農作物品種改良,加強對脫毒種薯、大粒抗逆性蕎麥、優質雜交燕麥及優質林木草種子研究推廣,培育形成大宗農作物育種產業鏈。(3)生物制造產業。以開發生物資源、培養生物基材料、生物化工產品為重點,加強現代生物發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大力推進酶工程、發酵工程技術和裝備創新,培育形成以玉米和畜產品加工副產品為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學品等生物制造產業鏈。(4)生物能源產業。在包頭市、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和赤峰市等周邊地區,建設非糧油料作物和高油微藻、油脂原料等生物質原料產業化基地;建設生物質柴油及生物質燃料乙醇等液體燃料產業示范基地;支持發展生物質發電產業,開展以沙生灌木林等燃值高的速生能源植物為原料及農林廢棄物直燃和氣化發電示范工程。
1.2生物技術專業的設置是學院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
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是自治區品牌專業,擁有自治區優秀教學團隊,建立了完善的課程、專業及校內外實習實訓體系,形成了優良的教風與學風,是學院重點建設的專業之一。專業建設取得的成就和發展優勢,為進一步培養生物技術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設立生物技術本科專業,不僅可以大大提高人才培養層次,滿足人才發展的需要,更是專業本身發展得內在需要,將帶動學院食品生物技術專業和園藝生物技術專業的大力提升,進一步促進我院應用技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所以設置生物技術本科專業對我院的學科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2設置生物技術專業的可行性
2.1扎實的辦學基礎
我校自2013年9月開始新招收生物技術專業四年制本科學生,對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適應于社會和軍隊國防建設發展需求,符合我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以新醫學體系下社會和醫學臨床對高等醫學人才培養的要求為出發點,將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思想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免疫學是生命科學領域發展迅速的前沿學科之一,與醫學基礎課及各專業課的關系極為密切,在醫學人才培養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1]。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畢業后將從事臨床疾病的診斷、防治及前沿基礎研究等工作,運用免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及免疫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有利于學生形成對前沿生命科學的關注意識和創新意識。學校為生物技術專業學生開設免疫學前沿知識理論課,同時開設前沿《免疫學技術》實踐課。《免疫學技術》是生物技術的一個重要分支,是研究利用免疫學原理檢測機體組織器官中免疫細胞、免疫分子/因子等含量和功能,從而反映機體免疫功能的一門學科,是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的必修專業課[2]。通過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有助于學生了解和掌握免疫學技術的原理和操作,以及免疫學技術在醫學檢測診斷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可以加深對免疫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今后的臨床診斷、科學研究奠定基礎。《免疫學技術》是我校新開設的課程,尚處于摸索階段,如何更好地培養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實現其人才培養目標,體現真正意義的人才培養,我們在免疫學教學工作中有下列的心得體會。
1免疫學理論知識及技術發展迅猛,設置的課程應與時俱進
基于《免疫學技術》課程知識體系邏輯性強、技術方法多樣以及理論和技術進展快的特點,課程教學的整體指導思想必須在強調對基本原理理解的基礎上,明確同一理論下技術開發的多樣性,以及免疫學傳統理論技術與相關學科現代技術結合,促進免疫學技術快速發展的現狀;要求學生掌握免疫學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在免疫學功能檢測中的應用,并結合學科前沿進展進行適當拓展和補充,注重創新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如在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應增加CD4+T細胞亞群Treg(天然調節性T細胞)、Tfh(濾泡輔助性T細胞)、Tfr(濾泡調節性T細胞)分化發育等最新研究進展,以及其在不同疾病中扮演的不同功能研究;實驗課的教學中增加細胞亞群分化發育標志分子及功能的檢測。
2聯系實際,力求做到學以致用
免疫學與醫學密切相關,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多運用臨床實例輔助教學,使學生能將掌握的免疫學知識用于解答臨床相關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理論課“講授法”可以問題為牽引的啟發式教學為主,重在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結合“討論式”教學法,提高學生分析、判斷、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著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思維邏輯的方向,尤其是對臨床相關復雜病例的綜合分析、判斷和解決能力的指導。這一部分知識很多都可能是教科書中沒有的知識點,更多的是指導教師工作經驗的累積,教師在平時的科研及臨床實踐中應善于總結,為課堂教學提供相應素材。在實驗課的教學中注重技術性與連貫性,如學生操作技能的學習能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礎;技能的內容具有可操作性及連貫性,啟發科研思維。如第一次實驗課選擇小鼠脾臟淋巴細胞的分離及純化技術;第二次實驗課可以選擇流式細胞儀檢測或分選細胞亞群;第三次實驗課可以選擇細胞亞群功能檢測如增殖能力檢測、分泌細胞因子檢測、細胞活性檢測,CD8+T細胞殺傷功能檢測等[3]。
3因材施教,確保學生真正掌握知識
1構建良好的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
1.1加強學校軟實力和硬件設施的建設
構建良好的生物技術專業實踐體系,需要加強學校軟實力和硬件設施的建設。這里的'軟實力'是指學生自身的鉆研與努力程度及老師自身的實踐能力與實踐經驗。首先,要提高學生的鉆研與努力程度,就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讓學生明白實踐的重要性以及在實踐學習過程中自己主觀的鉆研與努力的必要性。其次,近年來教師的學歷水平越來越高,但大多數年輕的老師是從學校到學校,從理論到理論,直接走上講臺,沒有經過工廠的生產實踐,實際實踐經驗不足,因而在指導學生動手實踐時顯得底氣不足,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欠佳。因此,學校在招聘教師時,應該盡量招聘實際實踐經驗豐富、動手能力強的人,亦或者將實際經驗缺乏的老師送出去進行相關的培訓學習,以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進而為學生取得好的學習效果提供保障。硬件設施是指相關的設施設備,是實踐教學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很多學校存在教育經費緊張與逐年擴大招生的現實矛盾,使得硬件建設不足,如教學設施差,設備缺乏,實驗室時間安排緊等,從而使很多實驗實踐在匆忙中結束,沒有達到開設實驗教學的目的。因此,高校應該:
1)盡量完善教學設施,購買相應生物教學設備;
2)合理的安排、利用和管理好現有的實驗室及其他設備;
3)在進行實驗教學時,應當減少實驗小組的人數,增加實驗的批次,以保證實踐教學保質保量的完成。
1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教學方法不當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現代社會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很多教師的觀念和想法與學生截然不同,特別是一些中老年教師表現更為突出,因為對學生的認識和研究不夠,從而對學生的行為不認同,很難與學生打成一片,所以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一些年輕的教師或非師范畢業的教師由于沒有經過系統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學習,對學生的心理活動研究不夠,缺乏對學生個體的準確認識,并表現出對教學和學生工作沒有耐心,教學效果也并不理想。此外,課堂講授方面,大多數教師主要還是采用傳統板書講授方式,簡單機械地把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缺少對學生的吸引力,忽視學生認知情況及教學內容難度,填鴨式教學,其效果并不理想。
1.2實踐和技能教學重視不夠
1.2.1重理論輕技能
很多教師對職業教育理解不透,對技能教育重視不夠。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認為學生掌握好理論,即可解決一切問題,實踐教學要求較高,耗費精力和財力,需要一段時間才能使學生掌握教學技能,因此不注重實踐技能的教授。為了教學方便或因使用設備場地不便一些教師隨意安排實踐教學存在未授理論課程便進行實踐教學的現象,導致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不到重點。有些課程雖然采取邊授課邊實踐或理論授課后進行技能學習,但是由于課程安排不科學,或者沒有實踐后的總結,教學效果也不理想。例如微生物發酵、酶制劑生產和組織培養等生物技術都是過程復雜、關聯性較強且標準較高的技術,如果課程安排不合理、次數和時間不夠或技能教學重視不足,都會使學生是很難真正熟練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