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模擬醫學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心理學教學在醫學教育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1987年衛生部規定醫學心理學要成為醫科院校的必修課。近30年來,我國衛生醫療領域取得顯著成就,醫療衛生水平不斷提高。但醫患關系緊張事件時有發生,成為當今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醫患溝通作為醫患關系的重要組成因素,是醫學心理學課程的研究內容之一,也是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的核心理念。醫學生是未來的醫務工作者,是醫患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培養和發展醫學生的相關人文素質,對從根本上改善醫患關系,意義極其深遠。
一、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引發的對醫學心理學的思考
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FME)為提高全球醫學教育質量,制定出本科醫學教育國際標準。標準要求本科醫學的人才培養環節必須將醫學生的科學與人文素養二者并重起來培養,同時,還應建立與現代醫學模式相匹配的課程體系。交流與溝通技能項目在該標準中被特別重視,并獨立作為一大領域,共設9條標準,主要包括與病患及其親屬、同事和其他專業人員的交流溝通能力以及良好的書寫表達能力等。為促進中國醫學教育的國際化,規范醫學教育管理,我國于2002年成立“醫學教育標準課題組”,研究與思考我國醫學教育標準的問題。2009年9月,教育部、衛生部聯合印發《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對照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分析中國醫學心理學教育的現狀,發現我國醫學心理學教學與醫學教育標準的要求確實存在較大差距。
(一)學科定位不準
為了臨床專業學生順利通過執業醫師考試,目前我國醫學高校的醫學心理學課程的內容主要按照執業醫師考試《醫學心理學考試大綱》的要求來設置,涉及八大部分內容:緒論、醫學心理學基礎、心理衛生、心身疾病、心理評估、心理治療、醫患關系和患者心理問題。其中,醫學心理學基礎、心理衛生、心身疾病、心理評估和心理治療(尤其花費較多時間講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占了很大篇幅,而與醫患溝通極為重要的醫患關系和患者心理問題等內容基本不講授。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的核心是要求學生形成與病人、同事的溝通能力。這說明,我們花費較多時間講的神秘內容與教育部、衛生部要培養合格醫生的目標沒有太大關系,醫學心理學的課程定位與教育部和衛生部的要求是脫離的。
(二)人才培養目標不明
摘要:現代醫學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醫學技術成果造福人類。但在眼科醫學教育領域,學生在學習眼科醫學的過程中,出現理論知識枯燥,實驗場地短缺,實踐操作不理想等問題。本文以沈陽市地區眼科醫學角度出發,探討如何以VR技術作為媒介,將眼科醫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并結合眼科醫學的傳統學習方法與虛擬現實技術新技術的應用比較,闡述虛擬現實技術目前在物理方面和認知方面的優勢,對VR技術在該領域的應用提出建議,為眼科醫學教育的有效實施提供更多的參考。
關鍵詞:眼科醫學教育、虛擬現實、沈陽市地區
1.虛擬現實技術現狀分析
1.1.虛擬現實技術
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Reality),簡稱VR技術,是一種綜合了動態環境建模、三維圖形模擬、多媒體綜合技術的新型技術。學生通過佩戴傳感器設備,進入虛擬的三維空間,達到與動態環境交互學習的體驗效果,使學習理論知識時不再枯燥乏味,將現階段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環境進行及時的銜接,這為眼科醫學教育的實施提供了更為有效的技術可能。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利用頭部動態儀器、眼部視覺傳感器、手部觸摸傳感器等,把模擬的操作信息實時地在虛擬的空間中產生反饋,提高使用者體驗三維空間的真實感。
1.2.虛擬現實技術在眼科醫學教育領域中的應用
摘要:
總結傳統診斷學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概述模擬化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診斷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現狀,探討如何構建基于翻轉課堂的模擬化診斷學實踐教學模式。提出該教學模式應用于診斷學實踐教學的優勢及意義,旨在推動診斷學實踐教學改革,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技能。
關鍵詞:
診斷學;翻轉課堂;模擬教學;實踐教學
診斷學是臨床醫學的基礎和入門學科,是醫學生學習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關鍵學科。診斷學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醫學生的臨床思維和實踐能力。診斷學實踐教學是診斷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反復實踐,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加強診斷學實踐教學,改變傳統“以教師講課為主、技能操作練習為輔”的教學模式,改革診斷學教學模式勢在必行。借鑒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結合本校診斷學模擬化教學取得的成功經驗,探討基于翻轉課堂的模擬化診斷學實踐教學模式和綜合評價方法的構建。
1傳統診斷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中國臨床醫生崗位勝任力現狀分析
1.1崗位勝任力通用模型的構建:明確崗位勝任力通用模型基本要素:①臨床醫學技能與醫療服務水平;②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③醫學信息與綜合管理能力;④醫學知識運用與終生學習能力;⑤人際溝通能力;⑥團隊合作能力;⑦科學研究能力;⑧核心價值觀與職業素養。基于上述醫學教育改革理念,在卓越醫學人才培養方案、實踐教學培養體系的運行中進行改革和創新。
1.2以臨床醫學專業認證為契機,適應醫學目標轉變:哈爾濱醫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等醫類重點院校,于2006年開始接受國家臨床醫學教育認證,旨在檢驗中國醫學教育質量與國際醫學教育標準的差異,了解國際醫學教育認證的基本程序與做法以及學習和引進國際上先進的教育思想與理念,從而推進中國醫學教育的發展和國際化進程。開展中國醫學教育認證主要目的是促進中國醫學院校進行自我評估、自我完善、不斷改進,進一步深化醫學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中國醫學教育逐漸與國際醫學教育的銜接。
1.3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完善醫學人才的培養模式:結合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標準,縱觀國際醫學培養模式變化格局,深化醫學教育改革,以崗位勝任力培養模式為載體,逐步適應“診斷-治療”模式向“預防-醫療-保健-康復”模式的轉變,突破“基礎-臨床-實習”傳統三段式醫學課程體系,重視對學生的健康教育能力、預防干預能力和社區衛生保健能力的培養。開設健康促進、康復醫學、社區醫學等必修課程,實行基礎與臨床整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早期接觸臨床實習、后期回歸基礎實習、加強預防保健實習;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醫學服務方向,預防為主,緩解病痛,重視臨終關懷,提高健康理念,適當增加老年醫學、社會醫學等課程比例,加強職業道德與素質的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病譜變化及新型醫患關系,要做到慢性疾病與感染性疾病并重,避免學生實習只集中在三級醫院,重視專科的疑難危重,逐步早期安排學生到初級衛生保健機構實習,了解疾病早期防治,培養學生在臨場實習中與病患的交流技能,團隊合作技能,引導病患主動參與治療活動,建立新型醫患關系;切實加強臨床實踐技能訓練,增加出科考核方式,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臨床診療能力。醫學人才崗位勝任力的培養模式的目標為:具備扎實的臨床技能;高素質的職業精神;善于合作與溝通;精于循證醫學法;擁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協調管理能力、學術研究與創新能力。把職業道德和臨床實踐能作為核心要素。
2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構建多層次醫學人才培養平臺
2.1構建醫學基礎實驗教學平臺,提高學生基本技能:在醫學部整合教育資源,搭建了醫學“厚基礎”理論大平臺的基礎上,遵照“全盤優化、厚澤基礎、側重實踐、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指導思想,進一步淡化學院和專業界限,搭建醫學基礎實驗教學公共平臺,成立醫學基礎實驗教學中心,按功能設立實驗教學模塊。如形態學實驗模塊(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和病理解剖學實驗);技能學實驗模塊(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細胞分子生物學實驗模塊(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細胞遺傳學);臨床檢驗實驗模塊(醫學微生物學、醫學免疫學、人體寄生蟲學、實驗診斷學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形成相對獨立的實驗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一個綜合運用各實驗項目、綜合分析實驗結果的實驗平臺,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了學生臨床診斷全過程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訓練和綜合分析應用能力。
1.教學資源的優化整合有利于醫學教育連續
統一體模式的建立醫學院校與附屬醫院雙方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既有助于高校充分利用優質臨床教學資源,緩解校內資源不足的困境,也有助于醫院依托高校的平臺和品牌優勢實現醫、教、研綜合實力的可持續發展。教學資源的共享加強了學校與附屬醫院之間的溝通與合作,為醫學教育統一體模式的建立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也會更好地推動統一體模式的發展。
(1)信息資源:病案、圖書館和校園網都是醫學生培養過程中重要的信息資源。醫院豐富的病種及典型病例是臨床教學寶貴的財富,將典型病例分析放置在網絡教學平臺供學生討論學習,或通過直播或轉播演示進行手術現場的觀摩教學,對提高臨床教學效果都具有較為顯著的效果。圖書館作為巨大的信息平臺,為學生及臨床醫生了解國內外醫學科學前沿的發展動態提供了便利及優勢,借助校園網,醫院可以實現對學校電子圖書信息資源、教學課件等內容的共享。
(2)師資隊伍: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師資的水平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的水平和質量。臨床師資是高校臨床課程教學的重要依靠力量,加強臨床師資的梯隊培養既有利于提高教學水平同時對臨床醫生自身的臨床素質提升也大有裨益。學校可定期開展面向臨床師資的培訓班進行系統培訓,結合理論授課、教學查房等一系列示范教學,充分發揮學校督導專家“傳、幫、帶”的作用,幫助青年教師提高教學能力、教學意識,促進人才梯隊的成長。
(3)實驗室平臺:高校在基礎、臨床研究上都有著良好的設備條件和技術平臺,學校面向醫院開放重點實驗室,以便附屬醫院能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技術平臺,從而申請到更高層次和水平的科研立項及成果專利。實踐教學是保證和提高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和必要手段,因此建立臨床技能模擬訓練中心模擬真實醫院環境,以盡可能貼近臨床的真實環境和更符合醫學倫理學的方式開展臨床醫學的教學和考核,強化實踐操作訓練及綜合臨床思維培養,是加快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高校與醫院之間建立模擬訓練中心,且實行共建共管和開放共享的機制有利于充分發揮中心良好的輻射和示范作用,提高教育服務社會能力。
2.課程體系的改革和探索是建立連續統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