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美術生活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教育與生活的理論基礎
(一)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
盧梭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他在教育界的代表作品當屬《愛彌兒》,在這本書里面盧梭闡述了教育要遵循自然規律,發展兒童的天性。在書里,盧梭提出“遵循自然,跟著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它在繼續不斷地鍛煉孩子;它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磨礪他們的性情;它教他們從小就知道什么是煩惱和痛苦。通過這些考驗,孩子便獲得了力量;一到他們能夠運用自己的生命時,生命的本原就更堅實了。”盧梭遵循著自然主義的教育觀念,讓兒童的教育貼近生活,貼近兒童的實際,而不是建立在單純的知識傳授,這樣的教育思想在當時是與時俱進的,甚至是超前的,他對教育的理解是建立在實實在在的客觀事實的基礎之上,讓兒童通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體驗,同時也滿足了兒童的好奇心。這種教育方式既滿足了兒童的求知欲,又使兒童脫離了書本知識的枯燥無味的單純講解,讓兒童體會到了童年生活的樂趣。這樣的教育融入了兒童的生活,貼近了他自己的生活世界。這種教育思維為現代美術與生活在教學中的運用提供了理論基礎,并且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約翰•杜威是美國著名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從實用主義經驗論和機能心理學出發,批判了傳統的學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質提出了他的基本觀點,“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杜威認為教育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本身不是枯燥無味的,教育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通過教育來重新塑造人,充實人的生活。教育與時代也是緊密相聯系的,應該隨著時代的變化調整教育的方式,使其更好的融入到生活當中。“教育”和“生活”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三)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一、生活化的幼兒美術教育的本質及基本特征
在傳統的幼兒美術教育中,幼教的主要方向在對幼兒的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上,而生活化的美術教育則是注重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通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受來進行引導教學。將真實的生活體驗融入到美術教育中去,在引導幼兒形成獨立個性的同時還能將幼兒對學習的興趣培養出來,讓幼兒在進行美術學習時發現生活中的各種美好,這樣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因為幼兒還小,對事物的認知能力較差,通過生活化的學習環境能讓幼兒在學習中充滿興趣,同時還能讓美術教育往更好的方向發展,以下幾點突出了美術教育的特點:
(一)生活化
藝術是需要靈感的,而生活則是靈感的源泉。幼兒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有限,所以他們在進行美術創作時的靈感來源于平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和所看到的事物。但是由于幼兒還處于非常脆弱的階段,心理和生理都還處在起步階段,這就導致幼兒在進行美術創作時往往因為不能很好地將身體的各個機能協調運作,使美術創作在一片狼藉中結束。當幼兒的年齡超過三歲時,進行美術創作已經可以看到他們能通過一些簡單的符號來表述其想表達的意思。所以在這時候教師要引導幼兒多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讓孩子的認知能力得到提高。
(二)游戲性
美術其實是表達內心的一種方式,幼兒在進行美術學習創作時,也是對其生活的一種認知和反饋。因為幼兒在各個方面的發展都還不全面,所以他們完全是遵循內心感受來描述生活的,因此,教師在進行美術教育時,可以通過幼兒的天性“玩”來開展美術教育,在“玩”的同時也是幼兒表達自己生活情感的一種方式,通過游戲的形式來讓幼兒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深化對事物的認知度,進而獲得啟迪。
一、美術教師應該具有追求完美的教學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Attitudeiseverything.)”不僅是生活的規律,還是教育的規律。美術教師的本職工作就是美術教學,而非美術創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教師的教學態度是至關重要的。
教育,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以教師積極的教學態度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的過程。教學態度實際上反映了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一般有以下幾個維度:一是教學的熱情與投入。就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工作要有高度的敬業精神,這種敬業精神所散發的工作熱情不是一時間的心血來潮,而是要變為生活需要,是自己終生傾注的事業。一個人能否認真地對待教育工作,用“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處理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愛崗敬業,提高效率,不斷地追求卓越,這是是否具有積極的工作態度的體現。一個對教學工作熱心的教師,“能發現最不起眼的學生身上微不足道的萌芽狀態因素,而機智肯定之,鼓勵之,預防之,或消除之既能提高教師的教育機智,又能補過某些教育上的失誤”[1]。教師的教學工作說到底是憑教師的責任感來完成的。教學工作是一種精神的奉獻。一個教師只要有了甘于奉獻的精神,就會有無私的投入。事實上,那種不愿意花時間備課、畫范畫、做課件、做教具的美術教師只是在應付教學,這種態度是對學生極不負責的表現。二是教學的嚴謹與治學。美術教師對教學內容應該達到精通、能講、善畫、會做,并能創造性地開展教學。這就要求美術教師具有嚴謹的治學作風,對教材不能似是而非,對知識不能一知半解,講授知識更不能出錯。在學生心目中,教師講的一切知識都是對的或是真理,所以教師一旦出錯,就將危害學生終身。教師若發現自己講錯,就要勇敢地向學生說明或更正,這并不會影響教師的威信和尊嚴,反而會讓學生更加尊敬你。
因此,教師不僅要作為一名稱職的員工,更要作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時刻愛護學生,尤其是在面對來自校內外的貌似“科學”或“先進”的種種誘惑和“脅迫”時,要牢記自己的教育良知。只有具備了這種追求完美教育的態度,教師才能以高尚的教育道德精神勝任教育教學工作。
二、美術教師應該具有拓展科研的能力
教育科學研究不只是教育理論工作者的事情,美術教師也應該具備初步的教育科學研究能力,這對于現代社會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美術教育科研并非是畫出幾幅好作品入選高層次展覽就可以替代的,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教的問題,只有懂得如何教,才能會教;只有懂得科研,才能研究教育的規律和教育的發展[2],也才能真正促進美術教育的進步。美術教師應具備的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收集與利用教學資料與信息的能力,開展教學實驗、教學改革的能力,承擔美術教學研究課題的能力,美術創作的能力和編寫教材和撰寫學術論文的能力。在教學活動中,美術教師的科研范疇主要有繪畫藝術、論文撰寫和美術教育等領域。
一、課題研究完善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
教師在平時的備課、教學活動中,很少關注到課題研究涉及的內容,所以對于沒做課題的教師來說,他們缺失了課題本身及課題研究內容中的部分知識。只有不斷地參與課題研究,教師才會關注并深入了解相關知識,也就不斷完善了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
(1)對課題知識的了解。筆者最初接觸課題時,不知課題為何意,課題研究要做什么,直到2006年筆者參加了省級課題“閩南傳統建筑藝術資源在中學美術教學中的有效整合與運用”的研究后,通過主持人的介紹才真正了解課題的概念、價值和意義,也學習了一些研究課題的方法、途徑,并在研究過程中逐漸使用一些研究方法,不斷加深自己對課題本身的認識與理解,在后面
(2)對課題研究內容知識的了解。在對“集美古建筑運用于中學美術課堂的研究”這一課題研究中,剛開始筆者對閩南傳統建筑的相關知識一無所知,就硬著頭皮去實地考察、去收集相關資料,脈絡終于逐漸清晰了,自己逐步理解了閩南傳統建筑的特點,也從中感受到閩南文化的魅力,自身的知識儲量增加了。這對后來的把課題知識應用于課堂教學提供了前提條件,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到了平時沒學到的內容,學習興趣更加濃厚,課堂教學效率也得到了相應提高。可見,教師通過課題研究,不僅掌握并運用了課題的相關知識,還學到了許多研究內容本身的知識,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會越來越豐富,也不斷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課題研究激發教師對技法表現的探究
《新編美術教學論》中有對美術老師擁有的知識結構的闡述,其中提到“美術技能、技法是美術教師的基本功之一。”[1]而美術技法種類很多,要每位美術教師每種技能都必備,還是較為困難的。在研究課題的過程中,教師除了掌握一些基本功外,還要根據課題需要,不斷探究新的技法以求得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摘要】江蘇民間根植于江蘇廣大民眾生活之中,不但從側面展示了江蘇人民的社會生活方式和民俗信仰,還體現了江蘇地域性特征和深厚的長江流域文化底蘊。本文圍繞江蘇地區民間工藝美術研究為主要方向,從工藝的藝術特點研究、工藝的現狀研究、工藝創新設計研究這三個方面出發,選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能夠體現江蘇民間工藝美術研究藝術特點與發展趨勢的研究文獻內容進行整理、分類、總結,試圖分析出江蘇民間工藝學術的現狀、發展情況和具體藝術特點,對當下江蘇民間工藝美術的相關學術研究寄予一些展望。
【關鍵詞】江蘇民間;工藝美術;文獻;文化發展
一、民間工藝美術的基本概念研究
關于闡述民間工藝美術概念的著作有很多,但關于其概念到現在為止學術界還未形成一個完全統一的說法。王海霞在《民間工藝美術》一書中指出“民間工藝美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藝術形式”。柳宗悅在其代表作《工藝文化》指出“所謂‘民藝’,是指與一般民眾的生活有著深厚交往的工藝品”。而著名民間美術理論家張道一在《張道一論民藝》對“民間藝術”“民間美術”“民間工藝”相關內涵做了論述,他認為這三者在概念上是有一個大小和隸屬關系,也就是民間藝術廣義上不但指民間美術,還包含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雜耍等。而美術與工藝美術,可以理解為包含具有欣賞性,提高大眾審美的藝術,如繪畫、雕塑、書法等,同時也包含具有實用性,能滿足人們物質生產的藝術,如建筑、工藝等。從一論述可以看出,藝術大于美術大于工藝美術這一隸屬關系,但張道一同時指出可以將“工藝”和“美術”分開,并列而行。美術,并非我國傳統文化語境中所產生的詞匯,是近代日本在向西方學習后,結合自身文化以漢字意譯,并傳入中國。工藝,是指勞動者利用各類生產工具對各種原材料、半成品進行加工或處理,最終使之成為成品的方法與過程。“民間工藝美術”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它的含義是屬于一個歷史的范疇。“工藝美術”之前冠以“民間”,“民間”可以理解為民間流傳、基層勞動者、廣大人民群眾,那么本文認為民間工藝美術主要是指滿足廣大民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而創造的具有民族氣息的藝術形式。正因為民間工藝美術涉及范圍之廣,通常對其研究都會將其分類,而在《中國工美報告:全國工藝美術行業普查報告書》中的分類標準:雕塑工藝品、金屬工藝品、漆器工藝品、花畫工藝品、天然植物纖維編織工藝品、抽紗刺繡工藝品、地毯掛毯、珠寶首飾、民族工藝及其他制品、陶瓷工藝品、煙花爆竹等11個門類。本文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結合其他相關資料,結合江蘇地區的民間工藝美術種類從中選取比較常見的具有代表性的六大品類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陶瓷工藝、刺繡工藝、民族工藝、編織工藝、雕塑工藝、漆器工藝。
二、江蘇民間工藝美術藝術特點文獻研究
目前根據筆者做的調研與工藝美術相關的研究資料很多,但目前還沒有對江蘇民間工藝美術研究文獻的梳理,筆者認為對其的梳理是一項又繁復又具有價值的工作。目前國內收錄文章最齊全當屬中國知網,筆者在知網以“江蘇工藝美術”為主題詞檢索到的相關論文僅355篇,其中學位論文149篇,學術期刊206篇。從這些搜集的論文研究資料來看,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的二十年里,關于江蘇工藝美術研究的論文數量僅8篇。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的十年里相關研究也少,共16篇。21世紀以來,在大力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景下,中國工藝美術行業得到重視,關于工藝美術的研究成果頗豐,其中關于江蘇工藝美術研究文本數量基本呈大幅度猛增趨勢。筆者以“江蘇工藝美術”為關鍵詞在知網搜索系統中進行檢索,統計出2001—2021年間相關論文的數量近393篇,是1960—2000年年間數量的近16倍多(見表1)。通過之前了解民間工藝美術的類別,因此筆者按照江蘇地區現存的工藝從中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類型,將研究論文進行劃分:年畫、剪紙、刺繡、印染、泥塑、漆器、織錦共7類。由于江蘇各個地方都有重疊的民間工藝美術,如南京剪紙、揚州剪紙、徐州剪紙等。本文將選取不同地方最具代表性的工藝美術進行檢索和統計,比如剪紙選取“揚州剪紙“作為主題詞來進行檢索,共檢索出103篇,經篩選后選入23篇。對于檢索出的相關文獻主要根據以下的標準進行篩選:1.文獻的篇名、關鍵詞或主題包含檢索工藝的種類名稱。2.文獻的研究對象所在地域是江蘇地區。3.主要研究內容為江蘇民間工藝的特點、創新設計以及現狀與發展4.重復的文獻只可選入一次。只有四個條件同時滿足才能被選為本文的研究對象,統計后制作表2。從表可以看出,刺繡、云錦均是在80篇以上,為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漆器、年畫、剪紙的研究文獻大于20篇,為本文次要的研究對象。2020年至2021年處于疫情的特殊時期,不能到圖書館等地搜集相關資料。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以知網收錄的電子期刊為主。本文通過對江蘇地區民間工藝美術的學術研究進行分析,試圖圍繞藝術特點這一方面相關的學術研究進行梳理。筆者按照之前設定的研究對象,對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和分析,將江蘇民間工藝的特點分為藝術特點和技法特點兩個方面,統計相關文獻的數量和梳理具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