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開胸術后患者呼吸道護理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通過探討開胸術后患者的呼吸道護理措施,得出結論:正確實施開胸手術圍術期的呼吸道護理,是減少和預防肺部并發癥、提高手術成功率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開胸手術呼吸道護理管理
1臨床資料
本組72例,男46例,女26例;年齡38~80歲,平均59歲。食管癌手術23例,賁門癌9例,肺癌11例,縱隔腫瘤切除術5例,肺氣腫部分肺葉切除術12例,肺大泡切除術2例,胸部創傷開胸手術10例。以上病例有5例發生肺部感染,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余均治愈出院。
2護理體會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入院后因環境陌生,對手術的恐懼,擔憂預后等,患者常有緊張的心理,應加強與患者和家屬的溝通,講解有關疾病及手術方面的知識,減輕其緊張焦慮心理,積極配合術前各項檢查及準備。同時告知患者術后24h護士會常喚醒其做深呼吸、咳痰和改變體位等,使患者和親屬在心理上有一定的準備。
2.1.2呼吸道管理①戒煙:吸煙患者術前絕對禁煙2周。因為吸煙會刺激肺、氣管及支氣管,使氣管支氣管分泌物增加,從而導致肺部感染。讓患者明白吸煙的危害,讓患者及家屬了解術前術后積極控制呼吸道感染,預防呼吸道并發癥的重要性。②口腔護理:囑患者注意保持口腔衛生,堅持飯后漱口,早晚刷牙。③呼吸功能訓練。注意:①縮唇呼吸。患者雙手交叉置于腋前,用鼻深吸氣時感胸廓擴張至最大,屏氣2~3s,然后用嘴將氣體慢慢呼出,呼氣時口唇收攏,作吹口哨樣。呼吸按規律進行,每天練習5~10次,每次10min,開始由護士指導,然后讓患者獨立練習。每天評估患者訓練的成效。②腹式呼吸訓練。由于術后切口疼痛,使呼吸功能急劇下降,呼吸模式由深慢變為淺快,從而使潮氣量和肺泡有效通氣量減少,故手術前要讓患者掌握腹式呼吸技巧。教患者做腹式呼吸,即一只手輕捂胸部,另一只手輕捂腹部,然后吸氣,感到放在腹部的手起伏較大,反復練習直至掌握。③有效咳嗽訓練。有效咳嗽可預防術后肺炎、肺不張等呼吸系統并發癥。術前3d教患者作深呼吸,吸氣末屏氣片刻后用力咳嗽,此時,腹肌強烈收縮,對抗膈肌在肺內形成一定的壓力,對抗關閉的氣道,將會厭和聲門氣體沖出,其運動促使分泌物向上運動,將氣管內的痰液排出。應避免只用喉頭振動引起的無效咳嗽。
2.1.3術前肺功能的監測能有效預測術后肺部并發癥的發生。監測指標主要包括肺活量、血氧飽和度等,綜合判斷肺功能是否耐受手術。對中、重度通氣功能障礙的患者,術前準備要充分。通過術前抗炎,間斷低流量吸氧等能有效地改善肺功能,提高各項監測指標,為手術創造條件,減少肺部并發癥的發生。
2.2術后護理
2.2.1體位與活動術后患者全麻清醒,拔除氣管插管,生命體征平穩即可取半臥位,利于通氣。同時可為患者叩背,護士手扶患者,另一手掌指關節微屈成握杯狀,利用腕力輕柔地迅速從下至上、由兩側到中央叩擊背部,邊叩邊鼓勵患者咳嗽排痰。叩擊可在患者呼氣時進行,使松動的分泌物利用氣流的沖擊將痰排出,叩背時力量適中,利于痰液排出,促進肺復張。病情穩定,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可有效預防肺不張,改善通氣功能。轉貼2.2.2鎮痛開胸手術創傷大,切口和引流管等的刺激,可引起劇烈疼痛,影響患者呼吸,有效潮氣量減少。術后有效鎮痛可預防肺部并發癥。術后應向患者解釋疼痛的原因,穩定患者情緒,常規使用鎮痛泵24~72h,必要時輔于鎮痛藥肌注,效果更好。同時給予有效的胸廓固定。
2.2.3指導并協助有效咳嗽鼓勵患者咳嗽是呼吸道護理管理中一項重要措施。患者多因胸部疼痛而不敢深呼吸、咳嗽,造成呼吸道分泌物積聚,極易引起肺部并發癥。因此,應做好患者心理護理,指導并協助其有效咳嗽:囑其放松,深吸一口氣后屏住呼吸2~3s,然后用力從胸部深處咳出。但同時應觀察患者病情,咳嗽動作不可過劇過頻,以患者能耐受為宜。對無力咳痰者,給予經鼻導管吸痰或纖維支氣管鏡吸痰。
2.2.4超聲霧化吸入每日3~4次,用0.9%鹽水30~50ml+慶大霉素8萬U+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4000U或沐舒坦30mg,囑患者張口深呼吸,將藥液吸入氣管、支氣管,減輕局部水腫、炎癥,稀釋痰液,促進排痰。超級秘書網
2.2.5加強肺功能鍛煉術后第2天可讓患者吹氣球,以訓練肺功能,促進肺復張。
3討論
開胸手術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是呼吸道感染,痰液是開胸術后氣道阻塞的主要原因,重者引起肺不張、肺萎縮。做好胸部手術后患者的護理非常重要,可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肺臟的通氣/血流分布,提高患者的呼吸效能,改善心肺功能儲備。因此,加強開胸手術患者的呼吸道護理,是減少肺部并發癥,提高手術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曹偉新,李樂之.外科護理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424.
[2]王紹惠.開胸手術患者呼吸道的護理[J].四川醫學,2008,26(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