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構建高校諧校園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筆者就如何構建高校和諧校園,圍繞“以人為本”這個指導思想,提出了三點舉措建議:(一)提高民主化管理水平,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前提;(二)提高人性化管理水平,是構建和諧校園的主要途徑;(三)提高師生的行為規范化水平,是構建和諧校園的根本保證。
關鍵詞:以人為本民主化管理人性化管理行為規范化
黨中央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執政黨的主要執政目標。高等學校如何更好地構建和諧校園,促進高教事業更好地發展,成了校園內人們熱議的話題。筆者不揣冒昧,對此提出一些個人拙見,以就教于專家、學者和教師同仁。筆者以為,更好地構建高校和諧校園,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從以下三方面切入。
一、提高民主化管理水平,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前提
以人為本首先體現在尊重人,尊重人的民主權利。我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應當……實行民主管理。”筆者認為,高等學校的民主管理,是指教職員工和學生都有對學校管理的自由發表意見并進行監督的權利。這種權利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前提,沒有這種權利,就根本沒有和諧可言了。高校管理的民主化,應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管理體制的民主化。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學校的管理人員,實行教育職員制度”。管理人員既是教育職員,其職業任務和根本性質是服務,即為教學、科研和教師、學生服務。而現在高校體制上多少還殘存著過去的行政化色彩,管理人員按行政權利框架定位,延用政府公務員的稱謂,把教學管理的運作,變成類似行政機關的運作。因此,要提高民主管理水平,首先要改革管理體制,淡化行政化色彩,增強服務意識。還管理人員是“職員”而非“官員”的本來面目。
第二,管理決策的民主化。學校以教學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管理中對所有問題決策的全過程都要采取多種形式充分聽取教職員工和學生代表的意見,并在決策執行中接受他們的監督。特別要聽取教師的意見,接受教師的監督,凸顯教師的主體地位。而不僅僅是教職工代表大會這種形式。
第三,學術、教學的民主化。高校的學術委員會,負責審議學科、專業設置、教學、科研計劃方案、評定教師職稱和教學、科研成果。其成員尤其是負責人,能否充分發揚民主,對營造和諧的學術環境和人際關系的和諧氛圍就至關重要了。學術的性質和規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決定了學術機構及負責人絕對不能搞暗箱操作和個人專斷,否則“學術權力”就演變成“行政權利”,造成學術公平等諸多問題,不利于和諧校園的構建。
教師對學生的授課是否能營造和諧的課堂環境,是個教學方法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個學術民主、教學民主問題。要以師生平等的心態,擺脫老師臺上講學生被動聽的傳統的刻板模式,采取師生互動、雙向交流的民主的教學運作方式。既可以教師講學生聽,也可以師生之間或學生之間相互討論,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多作探索。這樣既可以啟迪學生的思辨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和教學氛圍,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二、提高人性化管理水平,是構建和諧校園的主要途徑
以人為本還體現在對人的人性化關懷上。人性化管理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高校以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為根本任務。
因此,首先要聚精會神地關注學生的學業,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提升。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的發展呈現既相反又相成的兩大趨勢:一方面是知識的分化,新興學科、邊緣學科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是知識的綜合,各專業、各學科界限越來越模糊,壁壘被逐步推到。不僅文科、理科內部各分支學科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而且,文科與理科之間也越來越相互滲透。鑒于此,我們要本著與時俱進和著眼于學生未來發展的原則,對現有比較陳舊和知識結構不盡合理的教材進行更新和調整。其目的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當代科學技術前沿的新知識、新理念,而且要提高學生深化專業知識和整合相關知識的能力,使其科學文化素質在“?!焙汀安眱煞矫娑甲冯S世界潮流,達到一個嶄新的水平。
當然,上述任務對教師和教輔、教管人員的文化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關注教職員工和學生的健康。
按國際通行的科學健康理念,所謂健康應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家庭健康三個要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師生面臨種種壓力和挑戰,其健康狀況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改善師生的健康狀況已刻不容緩。
首先是生理健康。據媒體報道,我國大學生健康比率在下降,亞健康比率在上升。尤其是教師的健康狀況令人憂慮。據國家有關部門前兩年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高校教師每日平均工作11個小時,相當一部份教師超負荷工作。處于健康狀況的僅有10%多一點,7成處于亞健康狀態。解決問題之道,除加強體育鍛煉之外,一要給師生“減壓”“減負”,二要不斷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和學生的學習條件。其次是心理健康。媒體對教師的心理健康時有報導,而學生的心理健康最令人關注,據有關部門公布的調查結果稱:我國大學生有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人數高達30%。解決問題之道,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關心學生的文化生活之外,最重要最迫切的是要開展心理干預和心理咨詢工作。
再次是家庭健康,特別要關注教職員工家庭健康。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社會的和諧離不開家庭的和諧,校園的和諧離不開教職員工家庭的和諧。家庭健康問題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關注。2004年底,世界家庭組織、中國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在我國海南三亞舉辦了世界家庭峰會,呼吁要在全世界“促進家庭健康發展”。我國有“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傳統觀念,如果某個家庭出現問題,一般人都采取回避態度,單位更少插手,人們很少把家庭問題作為一個“健康”問題來對待。筆者建議高校應把關心教職員工的家庭健康納入工作日程,只要不涉及家庭隱私,有了問題都要及時解決,促進家庭健康和諧發展。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大學生戀愛、結婚解禁以后,個別學生組建了正式或非正式的家庭。學生尚未走向社會,缺少人生經驗,世界觀也欠成熟,他(她)們組建的家庭或“家庭”,其健康狀況就更值得關注了。
第三,加強黨委的領導,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協調部門之間、教職員工之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關系。關注并幫助解決教職員工和學生工作、學習、科研、生活、經濟等方面的實際困難。
三、提高師生行為規范水平,是構建和諧校園的根本保證。
社會、校園的和諧,從根本上取決于人們都按人的行為規范行事。人的行為規范有三個層次。
第一是國家司法機關強制實施的行為規范,這就是法律。高校教職員工和學生中違法的事時有所聞,社會各行各業中具有高等學歷的違法者累見報端,由此可見我國高校法制教育的缺失。強化對師生的法制教育,努力提高其法律意識,使其知法、守法,是構建和諧校園的迫切需要,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第二是社會組織、機關團體、單位部門制定的行為規范,這就是紀律。紀律的執行有一定的強制性,但是非暴力強制,且只限于組織、團體、單位內部實施。改革開放以來,高校的紀律日漸松弛,如考試作弊、論文抄襲、剽竊他人科研成果,任意缺課等等違紀現象累見不鮮。有必要采取種種舉措強化校園紀律。而且有的問題已跨越紀律范疇,有必要提高到法律的層面加以規范。
第三是依靠社會輿論或社會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制約的行為規范,這就是道德?!叭钡隆钡氖虏粫艿椒傻闹撇?,也不會受到紀律的處罰,但會受到社會輿論和社會公眾的廣泛譴責。道德是行為規范的最低層次,涉及的面特別寬泛,對社會和諧發展的影響也特別巨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如此。
鑒于時下不少人哀嘆社會上道德滑坡,近年來高校加強了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但筆者以為其收效并不顯著。究其原因,在于高校德育有一個弱點,既“坐而論道”,過渡關注理論灌輸,即道德認知,而相對忽視道德體驗、道德實踐。毋庸諱言,理論灌輸是完全必要的。但單純的理論灌輸停留在道德的內涵即“善”的層面上,換句話就是單純的勸善說教,既難以達到知和行的統一,形成牢靠的認知、判斷和推理,也難以引起其學生的興趣。筆者以為應從兩方面加以改進:一是要把德育與美育結合起來,真善美是密不可分的。要引導學生認知“合乎道德規范”既是“善”,亦是“真”和“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當學生認識到“合乎道德規范”也是對美的價值取向時,就會引起精神的愉悅把道德的養成轉化為塑造完美人的自我修養而自覺地、愉快地去追求。二是加強學生的道德實踐,如讓學生走出課堂,開展一些扶危濟困、凈化環境、維護社會秩序等社會公益活動。從而得到社會褒獎,引起精神快感,就會更加樂于接受道德洗禮。
要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職員工的道德水平,特別要把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常抓不懈。
綜上所述,構建高校和諧校園要以人為本,首先要尊重人,尊重人的人格尊嚴和各項權利;其次是關心人,關心人的健康成長;再次是對師生進行人的行為規范教育。這些舉措不僅是構建高校和諧校園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客觀需要。是關系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
參考文獻:
[1]喬學光.構建和諧校園,培育優秀人才[N].光明日報,2005-6-8:(5)
[2]李克敏.構建和諧校園是高校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N].光明日報,2005-6-21:(11)
[3]李斌義.構建和諧校園文化[N].光明日報,2005-6-22:(6)
[4]李耀臻.關于構建和諧校園的理論思考[N].光明日報,2005-6-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