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談魯迅對中西方繪畫技巧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文學與美術之間的相通性
首先,兩者的形象藝術都是通過形象思維來構建,盡管文學、美術之間的表現方式、傳播手段不太一樣,然而兩者都是通過形象思維來對所表現的對象進行描繪與表達;其次,無論是文學還是美術藝術家都須具備過硬的觀察能力,靈敏、細膩、深入的觀察能力對藝術家十分重要,因為藝術源于生活,藝術形象都是從生活現象中獲取,通過敏銳的觀察將最具特色的事物以藝術的形象展現出來,觀察能力是文學家與美術家最基本的心理素質;再次,文學創作與美術創作都講究獨特性,需要創作者具備獨特的審美力(即審美感受能力),對于現實生活中的熱點藝術家要極其敏感,立即捕捉到創作靈感開始進行創作,而這種創作的本身就帶有審美創造的意味,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藝術家的審美意識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分析、綜合、概括、集中的方式將生活中的個別事物典型化,使被創造的對象最終成為具有一般個別性的藝術形象,極具審美意象;最后,具備豐富的想象力也是文學家與藝術家不可或缺的素養,黑格爾認為,想象是藝術中最卓越的本領,藝術創作離不開豐富的想象,需要借助豐富的想象進行藝術形象的創作,由于藝術作品是對生活現象的形象進行創造,通過想象與虛構完成藝術形象的構造,因此想象力對藝術家的創造力有一定的影響力與決定性,而想象力又與形象思維相通,形象思維實際上是指富有情感、符合邏輯、具有創新意識的想象。
魯迅美學思想的維度
1對真實意境的追求魯迅對于一切藝術創作都極其講究真實感,追求真實意境。而這種真實既要保證創作意象的真實客觀性,又要將創作者內心的真實情感表現出來,藝術作品只有具備真實的藝術性才會引起人們的共鳴,對人們產生預期的文學效果,才會展現出藝術的真實魅力。因此,魯迅先生的文學創作中一直注重真實感的體現,注重真實意境的傳達,魯迅先生在文學作品中毫無保留地揭示了舊中國黑暗、腐敗的一面,希望通過文學來喚醒愛國之士,激勵他們團結起來保衛國家。
2主張對線條的力度體現絕大多數藝術學者都主張對線條的力度體現,尤其是美術領域中的各個藝術流派對這一觀點十分認同。從古代的木刻藝術中我們就能發現,刀是木刻藝術的主要創作工具,而用刀雕刻出來的繪畫作品顯而易見的就能體現出美術與線條的力度,刀刻作品體現出的線條力度感與中國傳統國畫中的鐵筆銀鉤一脈相承,呈現出相似的藝術效果,而這種藝術效果就成為今天美術領域的一種藝術特征,即線條的力度之美。在魯迅作品中也常常表現出力度美,他認為文學作品的創作者同讀者之間就是一種力度美,與讀者相連接,通過不同的地域特色展現出不同力度的藝術特色,而作家所體現出來的作品力度會在不經意間傳遞給讀者。這種力度美實質就是一種強有力的愛國情懷,以文抒情不僅讓讀者感受到其作品中的力度美與文學美,同時也能喚起人們的愛國之情。
3追求實用性的效果魯迅對木刻藝術十分贊同,認為其具有實用效果,而這恰恰表現出魯迅追求藝術作品的實用性效果。從魯迅對國內外美術的雜談中可以了解到,在中國當時昏暗的社會環境下魯迅希望借助文學作品來喚醒沉睡中的國民,因此他當時所創作的小說雖然篇幅較短,但文章的論點一針見血地揭露了社會存在的問題,具有超前的意見性與社會價值,閱讀他的作品能夠讓讀者覺醒并進行深刻的反思,從而喚起愛國志士團結一致為保衛國家而奮斗,這就是魯迅先生追求藝術實用性的效果,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也曾起到一定的積極效果,喚醒了一批又一批的愛國人士。
4推崇富有新意的創作靈感當時魯迅正處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文藝改革在中國當時社會環境下高潮迭起,改革中強調對西方文化的學習。而魯迅則以“拿來主義”的態度學習與運用西方的優秀文化,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結合西方文化元素來創作,在其作品中能夠尋找到西方文化的身影,如《吶喊》《野草》等。魯迅推崇富有新意的創作,他大膽創新將西方文化所提倡的浪漫主義、自然生態主義等藝術表現融入到文學作品的創作中。此外,魯迅也提倡美術領域的改革,各個美術流派應從西方文化中汲取美術元素與創作靈感,并將這些優秀成分通過藝術創新運用到中國的美術藝術中,進而促進中國美術藝術的發展。
1魯迅對東方繪畫藝術的技巧運用對于東方繪畫藝術,魯迅提倡對其技巧的學習與運用,并以西方現代美學思想為指導,使繪畫作品展現出卓越的精神力量及真摯的內心情感。在色彩搭配上,魯迅也提倡借鑒東方繪畫藝術的技巧,使我國的繪畫藝術能夠同東方繪畫藝術融會貫通。東方的繪畫藝術印象主義色彩濃厚,以中國畫、日本畫為典型代表,印象主義的繪畫意象也一度影響著西方繪畫學派的發展,如法國印象派繪畫。東方繪畫的印象主義使其創作的作品往往采用簡單的繪畫筆法,勾勒的圖形簡單、隨意,不需要遵循什么圖形規則,對于色彩的運用也較為獨特,大多以自然色彩為主,而繪畫對象主要以花草鳥類為主,將第一印象作為繪畫意象的主要傳達。西方繪畫中的印象畫就是受東方繪畫意象的影響,印象畫的代表人物莫奈在中國與日本的傳統繪畫作品中汲取創作靈感,將印象主義的繪畫意象融入到繪畫作品中獲得了較好的表現效果。如西方印象派的繪畫藝術在此發展之前注重細節的表達,受東方傳統繪畫意象的影響,開始利用意象來營造繪畫作品的整個效果,從之前強調繪畫材料的重要性開始從色彩和線條的搭配上尋求突破。前期的印象派繪畫創作主要以描繪靜止狀態下的物體為主,以客觀的表象形式將物體的形態與色彩展現出來,而后期印象派從東方繪畫藝術中吸收經驗,開始以主觀意境為繪畫的創作理念,提倡發展動態的繪畫藝術,使得繪畫作品的整體效果變得更加形象與生動,而這些轉變也影響著西方現代派繪畫藝術的發展。
2魯迅對西方繪畫藝術的技巧運用在美術上,魯迅對西方繪畫藝術中的鐵線十分推崇,由此也可以看出魯迅所推崇的繪畫藝術與西方繪畫藝術有著共通的關聯性,相關學者在對魯迅藝術作品進行研究時發現,魯迅的藝術作品不僅傳遞了生活中的情趣,而且折射出生命的精神內涵,其所追求的現代美術具有一種獨特、畸形的美感,具有一種獨有的現代氣息,這種氣息與西方美術所傳遞的文藝氣息相似,而這就是魯迅對西方繪畫藝術的理解。對于現代美術的美感,魯迅認為它并不單純的以獨特的色彩藝術、精美的圖案來表現,同時還應在情感與思想上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在藝術作品中感受到振奮與啟發,使觀賞者對作品留有深刻的印象。而這恰恰是現代美學的追求目標,將創作情感與思想融入到藝術作品中,因此盡管現代美術的作品中沒有完整的圖案,沒有強烈的色彩襯托,美術藝術家只是抱著一種真誠的態度來創作,將內心的情感直觀地表現出來,抒發美術藝術家對于生命與情感的感慨,這種情感細膩而沉穩,但美術藝術家卻毫無保留的將其展現而出。由此可見,魯迅對中國木刻、對西方梵高等繪畫作品的喜愛是因為他能從中獲得共鳴與啟發,而對西方繪畫藝術的研究實質是希望為我國繪畫藝術尋找新的發展方向,試圖使我國繪畫作品的藝術感覺向著寧靜、淡雅的方向轉變。
3魯迅重視美術對當代的啟示20世紀早期,我國掀起了一場文化改革運動,這場運動中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了批判,提倡民主與科學,倡導人權獨立與人身自由,并積極學習西方文化,對我國傳統的文化思想、語言形式進行改革,一直到“五四”運動時期,關于語言的改革仍在繼續,宣揚新文化、摒棄舊文化的呼聲此起彼伏。而魯迅也在積極倡導學習與運用西方的先進文化,從傳統守舊的文化氛圍中抽身而出,引導先進知識分子開展新文化運動,他以身作則在文章創作中使用白話文的語言形式,積極宣傳正確的思想,形成一股積極向上的社會力量,在文化改革運動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被后代敬仰與學習。魯迅對中西方繪畫藝術的研究對其文學創作有深遠的影響,使其文學精神以多樣的藝術形式來展現。在我國長久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文學與美術一直是以相輔相成的藝術形式存在的,是社會發展的藝術表現,為人類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新的生機,文學與美術共同推動著我國社會的發展。20世紀時期的魯迅早已洞悉了文學與美術的關聯,因而十分重視美術對當代的啟示,他將中西方的繪畫技巧融入到文學創作中,為后人展現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結語
在中國近現代藝術領域,魯迅開創了新的藝術發展空間,將文學(語言)藝術與美術(視覺)藝術相結合,把繪畫中的美學思想融入到文學創作里,使其文學作品既有文學藝術的語言特色,又具有美術藝術的視覺美感,這種獨特的創作方式使其作品具有神奇的魔力,能夠讓人置身其中而深深迷戀。魯迅的偉大創舉對當下文學與美術藝術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啟示作用,啟示我們應當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并將其融入到我國的藝術創作中。同時正確認識文學與美術兩種藝術的相通性,將兩者相結合進而創造出新的奇跡,共同促進著我國文學與美術藝術的發展。
作者:王明輝單位: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