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黃連種植文化研究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1采種育苗
1.1.1采種。黃連生長周期長,達5~7a,黃連種子的采收有一定的選擇性,隨著黃連移栽后苗齡的增加,黃連開花率和結種能力也隨之提高。連農對不同黃連苗齡結的種子有不同稱呼,依次稱為“暴生”、“試花”、“紅山”和“老紅山”,連農多采收苗齡大、量多質優的“紅山”和“老紅山”種子。在此基礎上還選擇植株粗大,分枝多且葉色正常無病害的黃連作為采種植株,再選擇果實飽滿的黃連種子作為采種對象。采收時間多在立夏前后10d的晴天,避開早上的露水,為的是避免水分過多種子難以從果殼內脫落。采種時將果實連同果柄一起剪下,輕輕搓出種子或將果柄堆放于室內陰涼處二、三天后,待果殼裂開后抖出種子,簸去雜質、揚去癟子,或用清水選種,去掉癟子和果殼。黃連種子有休眠特性,經半年的貯藏即可解除。貯藏環境影響著種子的存活率,低溫和一定濕度的條件下則能保持種子的生命力。其種子貯藏方式有層積法和洞藏法:洞藏法是在屋舍周邊選陡坡挖一洞,洞口稍朝下,以防雨水流入導致種子霉變,挖好洞后將1∶3拌有濕沙的種子用口袋裝好置于土洞內,洞口置樹枝荊棘防止鳥啄。層積法是在蔭蔽的、排水良好的坡地挖一淺床,周圍開挖排水溝,在床內先鋪一層濕沙,接著鋪一層3~5cm厚的種子,再蓋一層濕沙,之上鋪一層腐殖質土壤,最后撒上渣葉枯草[5]。
1.1.2育苗。育苗一般在立春前后進行。方式有粗放型育苗(毛林育苗)和精細型育苗(搭棚育苗)。粗放育苗即是選擇腐殖層厚的陰坡雜木林,除去雜草灌木之后,將種子撒于毛林,待第二年春天發芽即可,此種方式簡便,但連苗管理不便且出苗少。所以連農多采用精細育苗,精細育苗則是選擇半陰肥沃土地,經挖棚、整地、搭棚、開溝作廂之后,將種子和細腐殖質土或干牛糞拌勻撒于廂面,然后用樹枝將廂面拖平,使種子更均勻、也能和土壤更好的相接觸,期間要勤除草、施肥。雖然這種方式勞動量大,但便于管理,出苗率高且苗好。
1.2搭棚栽連
1.2.1搭棚。首先是選地,接著是砍山(砍腳蔭),將樹木雜草齊地面砍斷。再就地選取棚樁、檁子(領子)、橫桿等(圖1)。之后就是砍樁、立樁,即把選好的棚樁下端削尖,上端砍成凹形碗口狀。立樁(櫈樁),即雙手緊握棚樁高舉用力扎進土里,反復數次,棚樁穩固即可。樁與樁的間距一般以“橫5順6(尺)”的老規矩來確定,也有以檁子的長度來決定樁之間的距離,則是“連頭帶尾3個樁”。再依次安上檁子、橫桿,并用樹枝、竹子蓋棚,蔭蔽度要達到80%左右。接下來便是整地(挖出樹根草根,揀凈雜物)、翻土整平、開溝作廂,廂寬一般約1.2m,溝寬15cm左右,深約10cm,廂長依地勢而定。之后施基肥(農家肥),再把燒熏過的泥土(蒸泥)倒入廂面,即可移栽連苗。上述勞作一般在冬季進行。
1.2.2栽連。連棚搭建好之后,春、秋兩季均可移栽連苗,稱“春排”和“秋排”。土家連農對于連苗年限不同有不同稱呼,播種后第一年生長出來的連苗稱為“一年青”,較少移栽,第二年春分前后的連苗稱“老葉子”,小滿前后的連苗稱“墩苗”。小滿前后是連苗移栽的最佳時期,大多按照方9~10cm的窩距移栽,并形成了“春栽宜淺,秋栽宜深”的經驗。為防止牛羊野獸進入,加之剛移栽的連苗極怕陽光,栽好連苗后還要攔好棚邊,僅留一小門進出。
1.3連棚管理
連棚管理主要包括補苗除草、施肥培土、連棚修補等方面。
1.3.1補苗除草。黃連移栽后一二年內,常有死苗缺株現象,需及時選用大苗、壯苗來補苗,確保黃連的種植密度。連地前兩年雜草較多,每年要除草4~5次,并用竹撬松土,之后每年除草2次即可。
1.3.2施肥培土。黃連是喜肥作物,移栽后10天左右要施一次農家肥,稱(刀口肥),能使連苗存活后快速生長,其后每年的春秋兩季各施1次肥,一般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黃連根莖有向上生長而又不長出土面的特性,所以要逐年培土(俗稱撒灰或上泥)。
1.3.3連棚修補。根據黃連生長年限的不同,連棚的遮陰度要進行調整,移栽后4~5a以前的黃連要有足夠的遮陰度。在此期間,由于風吹雨打導致連棚損壞,需在每年下雪之前和春天需修補連棚。移栽5年后的黃連面臨采收,在立秋后應拆除連棚,讓黃連接受陽光照射,俗稱(亮棚)。對于非采種植株,還應在早春黃連抽薹時及時摘除其花薹,以增加黃連產量。
1.4起連加工
1.4.1起連。收獲黃連的最佳時節是霜降到立冬,稱起連(圖2),用兩齒鐵抓從連地里抓起黃連,抖落附著的泥沙,再用專用剪刀剪去黃連須根和葉片,留下根莖部分,得到鮮連“砣子”。
1.4.2加工。鮮連“砣子”含有大量水分,附著許多泥土、須根、葉柄、芽苞等,需要進行干燥加工,統稱“炕連”。其工序有“毛炕”、“細炕”和“打槽”(圖3)。(1)“毛炕”就是把采收回來的鮮連“砣子”按中間厚,兩邊薄的形式鋪于炕灶上,用柴火加熱烘炕,火力開始不宜太大,溫度約60℃,逐漸升至90℃左右,并不時翻動黃連,還需用鐵耙捶打、搓揉黃連,直到大部分泥土脫落和水分蒸發為止。(2)“細炕”即是把“毛炕”過的黃連按照“砣子”的大小和干濕程度分為4~5個等級,再從較大較濕的黃連等級炕至和下一等級干濕程度相當時,依次兌入,火力由小到大,勤于翻動,炕至完全干燥。(3)“打槽”則是把炕干的黃連趁熱裝進竹制槽籠,蓋好門蓋,兩人、四人或八人,各抓一邊,提起槽籠,朝著兩頭站立的方向作來回猛搖抖動,借助黃連相互沖撞和槽籠的凹凸紋理摩擦功能,去除殘留泥土、須根、葉柄、芽苞和鱗片等。邊搖邊檢查,直到黃連光滑無根須為止。最后除去雜質和異物,得到黃連成品,稱為統貨。
二、黃連種植的文化生態觀
黃連種植文化生態觀是在一定地域條件下,土家族連農在生產、生活歷史實踐中發展形成的。在長期與自然打交道的過程中,人們充分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必然受到自然的影響和制約,要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們就需因地制宜,尊重和保護自然,這里面包含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觀念、風俗習慣等,顯示出土家人民的生產智慧和技能,也是黃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土家人在刀耕火種的歷史長河中,認為山石土地、風雨雷電、動植物等都是有靈性的。樸素的自然崇拜導致了土家人的多神信仰,反映出人們在生活、生產過程中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豐產富足的實際需要。正是如此,形成了土家人獨特的生產、生活禁忌和經驗習俗。黃連種植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對森林造成了破壞,但土家族人民歷來對造林護林都十分重視,如“封山林”是任何人都不能砍伐一竹一木的。該地區采伐竹木也很有講究,墳前屋后的大樹一般不能輕易砍伐,稱之為“風水樹”,認為較大的古樹有神靈的庇護。以神靈的名義約束著人們的活動,使該地區人們生活在“茂林修竹”的良好生態環境中,通過保護環境、保護萬物來求得自己的安寧。土家人認為不僅不能對大自然進行隨心所欲地索取、掠奪和破壞,而且要懷著一種神圣的敬畏加以保護。正如佛教的“因果報應”,即善有善報,毀壞自然則等于毀壞人類自己,一定會有惡報。正是連農總結的“栽連必栽樹,起連還山,永續輪作”,“山清水秀地方興旺,山窮水盡地方衰敗”的生態智慧。地理條件制約著黃連的品質,連農在選擇連地時很有講究。根據黃連“喜陰喜肥”的屬性特征,連農會選擇陰山或日曬時間短的半陽山,且土壤肥沃、腐殖質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山腰、山腳和槽地作連地,坡度不宜太陡,有利于水土保持和降低連農的耕作難度,因地制宜,同時也保護了生態平衡。連棚過去均用木樁支撐,高約180cm,上用樹枝、竹枝均勻覆蓋,蔭蔽度要求達到80%左右,才能保證連苗足夠的蔭蔽度,樹、竹葉子落完后要再蓋棚,需要砍伐大量竹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土家人就發明了“免砍木竹搭棚遮蔭技術”,就是采用內有冷拉絲的水泥樁來替代以前的木樁,棚頂蓋70%~75%的遮陽網替代傳統的樹枝、竹葉等遮蓋物。為了緩解連、林爭地矛盾,保持生態平衡,黃連科研所在20世紀80年代初研制了“林間栽連”、“熟地輪作”等技術。連農也運用“套種”、“隔年種”來改良土壤結構。尤其是在近些年,人們的生態意識不斷加強,為保證林木不被過度砍伐,維護生態平衡,都采取連、樹套種的方式來實現森林再造(圖4)。即在每個棚樁旁栽一小樹苗,隨著時間的推移,黃連和樹木一并生長,還起到了給黃連遮蔭的效果,黃連收獲時,樹木已成林。這是連農因地制宜、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之道,即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黃連種植換工習俗,體現土家族協作精神
土家人民有著生產、生活互助的優良傳統,以集體協作方式同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抗爭,即今天幫這家、明天幫那家,稱換工(換活路)。換工承載著該地區的民俗文化,體現出土家人的協作精神,是土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黃連種植過程中在栽連、薅草、起連、炕連等季節性強、勞動量大的農活時,換工是常有的事,正如清代竹枝詞“換工男女上山歌,處處歌聲應鑼鼓,但汝唱歌莫輕薄,那山聽得這山坡”[6]。這直接描寫了換工的場面。換工的主人家推豆腐、煮臘肉、備煙酒、茶水以及較豐盛的菜肴“九大碗”熱情款待做工的親朋好友,午飯之前土家人還有“過午”習俗,即吃土家族的“陰米茶”,用豬油炒煮陰米,混上甜蜜的米糟,煮上幾個荷包蛋,起鍋即成“陰米茶”。“過午”既讓連農得到了休息、補充了體力,也是主人家熱請、好客的體現。“換工”集體勞作時,土家人尤愛對歌,人們說著趣話(玩笑話),互對山歌,吼出的是粗獷快意,輕吟的是點點心事,唱者有心,聽者有意。可謂“黃連棚下彈琴(情),苦中作樂”,是辛苦勞作里的休閑,更是土家人民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換工這種齊心協力、不計回報的互相幫助,正所謂“冰糖煮黃連,同甘共苦”。體現出土家人民“濟人積德,助人為樂”的協作精神。
四、黃連生產民間文化,反映土家族人生哲理
土家人民以黃連“苦”文化為中心創造了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文化藝術,有黃連傳說、黃連雕塑(圖5)和以黃連為題材的順口溜及碑文等。縣流傳著黃連來歷的動人傳說。“相傳,很久以前,黃水一個名叫黃連的男幫工,他以身試毒,用一種非常苦的野草救了主人家里暗戀的女兒,女孩對黃連說:“這是一味好藥,就是太苦了。”正謂“良藥苦口利于病,……”。但女孩全然不知黃連的心思,黃連“有苦難言”,黯然神傷,便帶著苦戀死在女孩家中。臨死前女孩才知道了他的心思,為了紀念黃連,人們便把這種清熱解毒、味道苦澀的中草藥稱為黃連”[7]。黃連為了女孩愿意付出一切,包括他的生命,詮釋了愛情,此乃傳統無私奉獻的愛情觀的體現。以黃連為載體的民間俗語有很多,如“黃連苦、種黃連更苦”、“吃過黃連苦,方知蜜糖甜”等,道出了連農的艱辛。種連雖是一件非常辛勞之事,但該地區連農苦中有樂,種下了希望,收獲了幸福。對于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人們痛恨不勞而獲的老鼠,用“老鼠咬黃連,自找苦吃”表達不滿,更是警示人們要辛勤勞動,不要坐享其成,否則就是自討苦吃。連農還將黃連文化鐫刻在墓碑上,以黃連比喻養育子女之艱辛,歌頌了父母的德行,也體現出子女的孝道。如黃水鎮青杠坪組郭氏合葬墓上的《墓序文》:“吾母為人操盡心,她比黃連苦十分。養兒育女坡上行……”[8]。總之,這些不僅反映了土家人的現實生活,包含著豐富的生產生活經驗和連農集體智慧的結晶,而且反映出土家族人民深刻的人生哲理。
五、黃連文化發展策略
傳承黃連文化、傳統種植工藝,對土家族連農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何更好地傳承、保護和利用黃連文化,可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首先必須發展黃連產業,黃連作為黃連文化的載體,政府部門要結合實際,發展黃連種植產業及深加工,提升黃連的附加值,增加連農收入。如黃連花薹可用作飲食開發,可炒可涼拌,不但口味極佳,還具有保健養身作用(圖6)。加強以黃連花為原料生產的黃連花茶的宣傳,拓展銷售渠道。其次是轉變觀念,讓連農能夠正確認識黃連文化的價值和意義,促進黃連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二是結合該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依托黃水藥用植物園,做好黃連生態旅游,彰顯復雜的種植工藝和獨具特色的黃連民俗文化;三是建立黃連文化博物館,提高黃連市場文化品位。如集中展示黃連生產技藝、加工工具等物質文化,以及廣泛收集以黃連“苦”為題材的創作作品、研究成果等。這些做法無疑可以加大社會對黃連文化的關注,同時也將促進黃連文化的挖掘、保護與傳承。
作者:馬玉峰余繼平單位: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