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西學東漸的文化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自鴉片戰爭西學東漸,西方科學技術文化與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矛盾、沖突隨之展開。通過對“洋務運動”中的“體”“用”之爭以及隨后的科玄論戰分析,揭示了論爭背后深層次“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文化價值沖突,闡釋了文化器物層、制度層、觀念層的內在統一,不可割裂。探討了科學主義在中國語境下的特殊意義,指出當前中國應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公民科學素養,而不宜大張旗鼓地批判科學主義。
關鍵詞:西學東漸;文化沖突;科學主義
中國的現代化運動是在西方現代文明的挑戰下引發的。自鴉片戰爭,西方的堅船利炮洞開了古老的中華帝國的大門,中國由此步履蹣跚地邁上了走向現代的艱難歷程。正如馬克思所言,“清王朝的聲威一遇到不列顛的槍炮就掃地以盡,天朝帝國萬世長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擊,野蠻的、閉關自守的、與文明世界隔絕的狀態被打破了”。[1]和西歐、北美自然演進的“內發型”現代化相異,中國的現代化屬于后起的“外發型”現代化,或稱之為“被現代化”。馬克思指出:“半野蠻人維護道德原則,而文明人卻以發財的原則來對抗。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幅員廣大的帝國,不顧時勢,仍然安于現狀,由于被強力排斥于世界聯系的體系之外而孤立無依,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這樣一個帝國終于要在這樣一場殊死的決斗中死去,在這場決斗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義原則,而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的確是一種悲劇,甚至詩人的幻想也永遠不敢創造出這種離奇的悲劇題材。”[1]中國現代化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傳統”與“現代化”的關系問題,或說是“道德”與“現代技術”、“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關系問題。由于中國現代化起源的“外發型”,所有以上問題就轉換成“中西文化”關系問題,中國一百多年來的現代化思潮幾乎都是以中西文化論爭的形式演進的。
1“洋務運動”中的“體”“用”之爭
中國的現代化起始于“洋務運動”、引進西方技術,但這其中隱含著一個必須解決的前提性問題,即我們所辦的洋務、引進的技術是否適用于中國的問題,或說是學習西方文化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守舊派以“先王之制”、“圣賢之道”作依據,指斥引進西學“師事夷人”是離經叛道,棄本逐末,用夷變夏,失體喪國。1880年直隸開平煤礦因修建一條長15里的運煤鐵路,引起頑固派大嘩。他們說機車開起來會震動皇陵、觸怒圣祖,最后洋務派只好用馬拉煤車在軌道上行走。洋務派官員郭燾責乘小火輪回鄉,鄉人怒其乘洋鬼子的邪東西回老家,硬是鑿沉了這條船。[2]洋務之患,何以就像洪水猛獸、亂臣賊子呢?在守舊派看來,“圣賢書”“禮教事”是“正學”,是終古不變的精神支柱?!罢龑W”乃是“人心”之所宗,是以倫理綱常為內容的價值觀念,打破這種價值觀念,就意味著這種價值觀念所反映、維護的舊有制度成法、等級秩序的崩塌,就面臨著已有權利和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面對守舊派的指斥,洋務派也不敢公然違背“圣賢”“祖訓”,只能是設法證明中學、西學之間無實質沖突,而是相容、互補。這一命題論證的現成妙法就是借用“西學中源”論。守舊派屢屢貶斥西學乃剽竊中學所為,洋務派則反其道而行之,用“西學中源”論證西學之可為我用。既然西學是中國古已有之而后傳到西方去的,可見西學并非異端,學習西學可說是復興我中華之古代文化遺產,是復興、光揚祖宗基業的正事。中西文化的同根性雖然在理論上可以證明中西文化的可交流、可相容、可互補,但中學、西學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的懸殊差異在現實中有目共睹,西學進入中國會不會喧賓奪主,取而代之,把中學排擠和消滅掉呢?即西方的技術理性與中國傳統政治、倫理、文化價值觀念之間的關系問題是洋務派不得不回答的問題。
“中體西用”作為洋務派對保守派指斥的應對,肇源于魏源“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在鴉片戰爭時期最先提出了學習西方現代兵工技術以拯救中國危亡的主張,反映了中國現代化運動初起時救亡圖存的“防衛型”(制夷)特征。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率先提出:“以中國之倫常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3]而后張之洞在《勸學篇》中對“體用論”做了系統的闡發?!绑w”與“用”是中國哲學的一對傳統范疇,其指向在于本體與功用的關系,以“體”為精神原則,以“用”為應事方術,即以“治心”的內學為體,以“治物”的外學為用?!绑w”與“用”、“內學”與“外學”在中國學術傳統中是統一的(“體用不二”),但“中體西用”中的“體”、“用”分別取自“中學”與“西學”,然后把這二者在概念上人為地捆綁在一起,問題是它們在社會運行中能有機地統一到一起嗎?“中體西用”中的這種異體移植,曾被嚴復譏之為“牛體馬用”。
一般認為,文化有三個層次的內容,即器物層、制度層和觀念層,這三個層次的內容是統一不可分的。而“中體西用”論的荒謬在于它違背文化有機性原理,誤認為可以將文化的體、用隨意分割和任意嫁接。在政治實踐中,“中體西用”論以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為初衷,但在本質上則是反現代化的,它以技術的革新為守舊的手段,變革僅限于器物(科技)層面,拒絕政治制度、倫理道德、文化觀念層面的改革?!拔饔谩睒酥局袊Х挛鞣阶攥F代化道路的第一階段的開始,“中體”又是文化保守主義的思想源頭,它阻擋了中國現代化道路從器物層變革到制度層和觀念層變革的深入發展?!爸畜w西用”不僅是洋務派與保守派相互斗爭的妥協結果,它同時反映出深層次的文化沖突問題?!爸畜w西用”建基在中國文化優于內在的“治心”之“道”(道德)和西方文化長于外在的“治事”之“器”的區分,簡明地概括出中國文化的“倫理型”特征與西方文化的“知識型”特征?!爸畜w”與“西用”的關系也可以簡單地說,就是“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之間的關系,“中體西用”論的實質在于用“價值理性”支配、約束、統轄“工具理性”。這聽上去很有道理,看似很符合現代技術批判主義的理念,蠻有后現代思潮的味道,一百多年前的中國“洋務運動”真的具有這種歷史超前意識嗎?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體西用”的“中體”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價值理性,它不是致力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而是維護“三綱五?!钡确饨▊惱淼赖隆⒆诜ㄖ贫?,正像魯迅所說的是“吃人”。
隨著洋務派中的激進人士所提倡的西學范圍日漸擴大,層次日益深入,“中體西用”卻逐漸成為從“大本大原”處學習西方的羈絆。中國的現代化運動注定了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文化改造的“器物”層次,而必須走向傳統文化改造的制度、觀念層次。綜觀中國現代化歷程中的文化改變,可以大致地區分出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淺表的“器物”層改變。傳統文化的改造從吸收西方近代文化的器物、技術開始,學習西方文化的“堅船利炮”就在這一層次。第二階段,中間制度層的改變??涤袨楹土簡⒊热怂鶑氖碌摹白兎ňS新”屬于這一層次。第三階段,內核的觀念層改變。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規范的挑戰。吳又陵、早期的胡適以及大批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努力就屬于這一層次,“打倒孔家店”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在文化的三個層次中,器物層的改變最易,也常常是率先改變;觀念層的改變最難,也常常是文化攻堅戰中的最后堡壘,文化價值觀念的沖突在這一層次上也表現得最為劇烈。
現代化作為一個世界歷史過程,體現出西方工業文明的文化價值擴張過程,因而所謂中西文化沖突,歸根結底還是價值觀念沖突。價值觀念作為文化模式的內核,是文化認同最深刻、最穩定的基礎,任何民族都不會也不可能以完全放棄傳統文化價值為代價來換取現代化。換言之,現代化只能是基于民族文化傳統基礎之上的文化交流、摩擦、沖突、整合、再生的過程。中國以道德立國的文化傳統與西方功利至上的資本主義精神,在價值理想上形成了尖銳沖突。如康有為的“西方物質,中國道德”,梁啟超的“西方物質文明,東方精神文明”,孫中山的“西方科學,中國國粹”,梁漱溟的“西方理智,中國理性”,等等,表達出的都是物質與精神、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經濟價值與人文價值之間的分立、矛盾、沖突。中國現代化運動的目標,在于尋求一條科技理性與人文價值相統一、“義”與“利”兼顧的健全的社會進化之路。從原則上規定“取利避害”并不難,難的是在“運作”上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中國早期現代化運動的失敗就在于消極“避害”重于積極“取利”,道德不是成為規范、推進現代化進程健康發展的積極因素,而是成為阻礙、遏止其發展的消極因素,甚至是反動因素。
2科玄論戰
如果說洋務運動還只是停留在對西方文化、科學的器物層次理解的話,那么“科玄論戰”則是在價值觀念、人生意義的深層次上對于西方文化、科學精神的探討。1923年2月,張君勱在清華大學做了題為“人生觀”的講演,認為人生觀有不同于科學的特點,人生觀的解決,“決非科學所能為力,惟賴諸人類之自身而已”。同年4月,丁文江在《努力周刊》上發表《玄學與科學》一文,批駁張君勱的觀點,認為人生觀要受科學規律、科學方法的支配、影響,于是論戰遂起。隨著論戰的展開,形成了以張君勱、梁啟超等為代表的“玄學派”;以丁文江、胡適、吳稚暉等為代表的“科學派”;后期馬克思主義者陳獨秀、瞿秋白等也著文參戰,主要支持科學派反對玄學派,可稱之為“唯物史觀派”。這場論戰的直接導火索是張君勱的講演,但其背后卻有著深厚的思想文化背景。
早在新文化運動興起之初,陳獨秀等人就舉起了學習西方的“民主”和“科學”旗幟。陳獨秀指出,“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說下,若舟車之兩輪焉”,“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從科學與人權并重?!盵4]正當陳獨秀、胡適等人滿懷信心地鼓動著向西方學習的運動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西方文化陷入悲觀主義的危機之中,西方人開始反思并試圖到東方文化中尋找克服西方文化弊病的良藥,這逐漸在中國引起了回響。1919年初,以梁啟超為首的一行人(張君勱也在其中)赴歐參加巴黎和會,目睹戰后歐洲國民生計的困窘和人生意義的迷茫,梁啟超把這一切都歸結為“科學萬能”論的禍患。梁啟超在他的《歐游心影錄》中說:“……要而言之,近代人因科學發達,生出工業革命,外部生活變遷急劇,內部生活隨而動搖,這是很容易看得出的。……依著科學家的新心理學,所謂人類心靈這件東西,就不過物質運動現象之一種。……這些唯物派的哲學家,托庇科學宇下建立一種純物質的純機械的人生觀。把一切內部生活外部生活都歸到物質運動的‘必然法則’之下?!庵炯炔荒茏杂?,還有什么善惡的責任?……現今思想界最大的危機就在這一點?!盵5]
張君勱在清華的“人生觀”演講只不過是對梁啟超提出問題的突現和發揮。他說,“人生觀之特點所在,曰主觀的,曰直覺的,曰綜合的,曰自由意志的,曰單一性的。惟其有此五點,故科學無論如何發達,而人生觀問題之解決,決非科學所能為力,惟賴諸人類之自身而已?!钥酌弦灾了卧髦韺W家,側重內心生活之修養,其結果為精神文明。三百年來之歐洲,側重以人力支配自然界,故其結果為物質文明”。[6]“現代歐洲文明之特征有三:曰國家主義,曰工商政策,曰自然界之智識。……循歐洲之道而不變,必蹈歐洲敗忘之覆轍;……然吾確認三重網羅實為人類前途莫大之危險,而尤覺內生活修養之說不可不竭力提倡,……”[7]針對當時“科學破產”、“物質文明破產”的悲觀論調及張君勱蔑視科學、傾心“禮教”,丁文江反駁道:“歐洲文化縱然是破產(目前并無此事),科學絕對不負這種責任,因為破產的大原因是國際戰爭,對于戰爭最應該負責的人是政治家同教育家。這兩種人多數是不科學的?!麄冞@班人的心理,很像我們的張之洞,要以玄學為體,科學為用。他們不敢掃除科學,因為工業要利用他,但是天天在那里防范科學,不要侵入他們的飯碗界里來,所以歐美的工業雖然是利用科學的發明,他們的政治社會卻絕對的缺乏科學精神。”“科學不但無所謂向外,而且是教育同修養最好的工具,因為天天求真理,時時想破除成見,不但使學科學的人都有求真理的能力,而且有愛真理的誠心?!薄八钥茖W的萬能,科學的普遍,科學的貫通,不在他的材料,在他的方法。”[8]
不論是科學派還是玄學派,科玄論戰的雙方觀點都存在著相當問題。玄學派看到了科學方法在人生觀問題上的局限性,特別突出、強調人生觀及其“精神文明”的重要意義,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將宋明理學、封建禮教當作“精神文明”倡導,并用來約制“物質文明”,則是大錯也。用“精神文明”引導“物質文明”本是沒錯的,但是到底什么是精神文明,應當怎樣培養精神文明,我們中國急需怎樣的精神文明,這是必須搞清,不能混淆、顛倒的??茖W派針對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社會現實的科學理性匱乏,強調科學對人生觀的積極影響,科學方法的重要作用,這是沒錯的;但是無論如何,科學不能包辦人生觀的問題,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區別不容抹煞,“科學萬能”論是站不住腳的。在科學主義信念的驅使下,科學派否認人的自由意志,拒斥形而上學(玄學),在人生觀的建設上最后走到了與本意相反的境地??菩搼鹕婕翱茖W與人生觀、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科學應用與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眾多論題,很難說哪一方取得了勝利,但它將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觀念、價值沖突引向深入,啟發人們更深層次的文化思考。
3科學主義思潮的中國語境
科學派的“科學萬能”論,具有典型的科學主義特征,標志著中國科學主義思潮的真正形成。中國的科學主義雖然還很膚淺、幼稚,但在當時中國,科學主義的主張卻是對國際上科學悲觀主義潮流的回應,是對封建、愚昧、落后思想文化的批判,是對科學觀念的有力社會宣傳、倡導。正如胡適所言:“這三十年來,有一個名詞在國內幾乎做到了無上尊嚴的地位;無論懂與不懂的人,無論守舊和維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對他表示輕視或戲侮的態度。那個名詞就是‘科學’?!盵5]但是,對于“科學”概念的尊重,并不意味著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已經深入人心,具有廣泛、深厚的社會生活基礎。西方歷史上的科學主義是隨著自然科學、工業技術的發展而來的,有著堅實的社會、文化、群眾基礎。而中國的科學主義是從西方社會的引進,它要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基礎上存活,難以從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中汲取有益營養,還要應對各種“禮教鬼”、“玄學鬼”的挑戰,同時還肩負著為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搖旗吶喊的神圣使命。
與西方的科學主義思潮相比,中國的科學主義根基是相當脆弱的。“知識無用論”一句政治口號,就可以把中國的科學主義連同科學事業連根拔起,再踏上一萬只腳,叫它永世不得翻身。從歷史來看,中國的科學主義從來沒有真正發達起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從整體上來說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仍處于一個較低的層次,特別表現在中國公民較低的科學技術文化素養?!拔覀円?,歐洲的科學已到了根深蒂固的地位,不怕玄學鬼來攻擊了。幾個反動的哲學家,平素飽饜了科學的滋味,偶爾對科學發幾句牢騷話,就像富貴人家吃厭了魚肉,常想嘗嘗咸菜豆腐的風味:這種反動并沒有什么大危險。那光焰萬丈的科學,決不是這幾個玄學鬼搖撼得動的。一到中國,便不同了。中國此時還不曾享著科學的賜福,更談不到科學帶來的‘災難’?!覀儺斶@個時候,正苦科學的提倡不夠,正當科學的教育不發達,正苦科學的勢力還不能掃除那彌漫全國的烏煙瘴氣,——不料還有名流學者出來高唱‘歐洲科學破產’的喊聲,出來把歐洲文化破產的罪名歸到科學身上,出來菲薄科學,歷數科學家的人生觀的罪狀,不要科學在人生觀上發生影響!信仰科學的人看了這種現狀,能不發愁嗎?能不大聲疾呼出來替科學辯護嗎?”[5]在當今國際學術界技術悲觀主義、技術批判主義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的時候,我們必須對于中國的實際問題有一個清醒認識。重溫幾十年前胡適所說,對于我們今天猶如警鐘在耳。
我們并不是贊成、擁戴、吹捧科學主義,而是要對中國科學及其科學主義的實際進行具體的辨證分析??茖W主義的核心思想就是“科學萬能”論,堅信科學、技術的社會應用不僅能夠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而且能夠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將人類導向幸福的彼岸??茖W主義的錯誤是明顯的,但不能不分青紅皂白,簡單處治一棍子打死。綜觀形形色色的反科學主義,可概括為兩類:解構性的反科學主義和建設性的反科學主義。[9]解構性的反科學主義表現為,否定科學的真理性,夸大科學、技術應用的負效應,視科學為一切自然、社會危機的禍根。解構性的反科學主義的反科學實質就是歷史倒退,這是我們必須堅決批判的。建設性的反科學主義不反對科學本身,而是反對將科學絕對化;不否定科學是真理性的知識體系,卻反對絕對的科學真理觀;不反對科學方法可以應用到人文社會科學中去,卻反對機械地將科學方法盲目地套用到所有的人文社會科學中去;不反對科學能夠給人們帶來幸福,但是反對將科學視為導向人類幸福的唯一工具。建設性的反科學主義揭開了科學的神秘面紗,還科學的本來真實面目,使科學離我們更近,更加人性化,更富有人情味,這是我們應當堅持和提倡的。
反對科學主義,特別是倡導建設性的反科學主義,這在原則上都是正確的。學術界對于西方技術悲觀主義、技術批判理論、反科學思潮的引進、研究可以開闊我們的思想視野,提高我們的學術水平,有益于中西學術交流,對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也有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但是,這樣的思潮、理論、成果如果廣泛推向社會,進入電視、報紙、公眾講座等大眾媒體,那就有可能造成一定的思想混亂。在中國科學、技術整體上還相對落后的情況下,特別是各地區、各階層的科學、技術文化水平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對于科學主義的批判會不會在客觀上影響到科學、技術文化的普及、推廣、發展、提高,這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對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來說,當今最緊要的還不是對于科學主義的批判,也不是倡導建設性的反科學主義,而是積極引進、吸收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宣傳、普及科學、技術文化知識,提高全民的科學、技術文化素質,全面提高我國的科學、技術文化水平。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1]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6.
[2]王前.技術文化觀念與中國的技術現代化[D].東北大學博士論文,1999.38.
[3]高力克.歷史與價值的張力——中國現代化思想史論[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25.
[4]鄭元康等.中國革命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87.102.
[5]胡適.科學與人生觀•序[A].張君勱,丁文江.科學與人生觀[C].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10-11,10,12-13.
[6]張君勱.人生觀[A].張君勱,丁文江.科學與人生觀[C].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38.
[7]張君勱.再論人生觀與科學并答丁在君[A].張君勱,丁文江.科學與人生觀[C].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112-113.
[8]丁文江.玄學與科學[A].科學與人生觀[C].張君勱,丁文江.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41-60.
[9]肖顯靜.在中國究竟要不要反科學主義[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