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墾經濟狀況思路及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賈大明李紅梅作者單位: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
2011年,全國農墾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全面推進各項工作,經濟保持健康快速發展,各項經濟指標均完成了預期和目標,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全國農墾經濟呈現出“增長快、運行穩、質量高、效益好”的良性發展格局。
一、2011年農墾經濟社會總體狀況①
(一)主要經濟指標。②
1.經濟總量。2011年,全國農墾經濟首超4千億斤,實現快速高效增長。全年實現生產總值4212.47億元,比上年增加829.5億元,增長13.5%,連續九年保持12%以上增速。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94.97億元,增長9.8%;第二產業增加值1748.69億元,增長17.9%;第三產業增加值1068.81億元,增長12.5%。三次產業增加值在農墾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分別為33.1%、41.5%和25.4%。
2.人均經濟指標。2011年農墾人均生產總值31691元,比上年增長12.6%。農墾人均收入9344元,扣除物價上漲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9.2%,連續8年保持8%以上的增長速度。按照現有2010年數據,測算農墾人均收入與當地農村和城鎮居民收入的比值。根據各墾區人均年收入相對于農民的優勢系數(農墾人均純收入/當地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相對于當地城鎮居民的接近系數(農墾人均純收入/當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測算,結果表明,平均而言,農墾與當地農村的優勢系數為1.39,與當地城鎮的接近系數為0.43。相比上年,優勢系數基本未變,而接近系數提高了0.02。從各墾區情況來看,全國32個墾區中,有14個墾區的優勢系數高于農墾平均水平,依次為天津、廣西、云南、甘肅、寧夏、安徽、北京、黑龍江、新疆兵團、上海、江蘇、重慶、浙江和廣東,主要涉及的是集團化墾區。從與城鎮比較的接近系數來看,目前天津、北京和黑龍江墾區的農墾居民收入水平已經超過或接近當地城鎮居民收入水平。
3.企業效益。預計2011年,全國農墾實現利潤總額157.9億元,比上年增加13.5億元,增長9.4%。農墾利潤總額首次超過150億元,創歷史新高。預計利潤過億元墾區有20個,其中利潤超5億元的墾區有7個,分別為新疆兵團(46.20億元)、上海(36.01億元)、江蘇(12億元)、海南(8.03億元)、廣西(7.81億元)、黑龍江(7.62億元)和天津(5.2億元)墾區。
4.固定資產投資。2011年農墾系統固定資產投資完成總額2441.26億元,比上年增加630.04億元,增長34.8%;當年新增固定資產1733.2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投資額282.25億元,占投資總額的11.6%;第二產業投資額1186.13億元,占投資總額的48.6%;第三產業投資額972.88億元,占投資總額的39.8%。新增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對墾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57.9%,比上年提高4.4個百分點。
(二)農業生產情況。
1.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2011年,農墾優質粳稻和玉米的生產面積進一步增加,糧食總產實現“八連增”。農墾糧食總產繼跨越400億斤、500億斤兩個臺階之后,2011年又突破600億斤大關,糧食總產量達到3198.65萬噸,比上年增產245.36萬噸,增長8.3%,實現連續八年增產。糧食畝產達到462公斤,比上年提高30公斤,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00多公斤。2011年農墾為國家提供商品糧2820.93萬噸,比上年增加215.69萬噸,增長8.3%,商品率為88.2%。
2.棉花、油料、糖料生產穩定增長。2011年棉花種植面積有所擴大,達到719.32千公頃,比上年增長8.1%;棉花總產163.80萬噸,增產19.87萬噸,增長13.8%。油料播種面積377.47千公頃,總產量82.74萬噸,增產2.40萬噸,增長3.0%。糖料面積112.55千公頃,總產量818.54萬噸,增產51.68萬噸,增長6.7%。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5%,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0多個百分點。
3.養殖業生產形勢良好。2011年農墾系統生豬、奶業、水產等養殖業穩定發展。農墾生豬存欄1216.57萬頭,增長7.3%;良種及改良種奶牛153.68萬頭,增長7.4%;牛奶產量405.94萬噸,增長10.9%;肉類總產量278.91萬噸,增長8.8%;禽蛋產量44.04萬噸,增長10.9%;水產品總產量126.74萬噸,增長10.0%。目前農墾奶牛規模化養殖比例達到64.39%,比全國高17.39個百分點;生豬規模養殖比例達到76.74%,比全國高10.74個百分點;蛋雞規模養殖比例達到94.25%,比全國高12.25個百分點;肉牛規模飼養率為69.57%,肉雞規模飼養率為86.72%,羊規模飼養率為79.44%,主要畜禽養殖呈現較強的規模化優勢。
4.天然橡膠產量產值雙增加。熱作產業持續發展。2011年農墾干膠產量32.09萬噸,比上年減少0.69萬噸,減產2.1%。橡膠種植面積462.44千公頃,比上年減少6.96千公頃,減幅1.5%。國內天然橡膠全年平均價格為3.4萬元/噸,比上年增長31%;全年天然橡膠產值達到238億元,比上年增長35%。2011年,熱帶水果、澳洲堅果、咖啡等作物產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長,產品質量穩定,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100%,市場價格穩中有升,效益增長明顯。熱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建設大力推進,鞏固建設了108個及新增建設了55個熱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以示范園為載體,開展了5萬多人次的技術培訓。
5.商品出口快速增長。2011年全國農墾出口商品供貨總額656.91億元,比上年增加115.41億元,增長21.3%。新疆兵團、廣東、黑龍江、浙江、遼寧、湖北、江西、廣西8個墾區出口商品總額達到613.71億元,占全系統的比重為93.4%。
(三)農墾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情況。
1.農墾工業持續快速發展。2011年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379.34億元,比上年增長18.1%;實現利潤361.46億元,比上年增長44.5%;完成工業總產值5477.98億元,比上年增長20.1%;產品銷售率達98.0%。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增加,農產品和食品加工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企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資本經營和市場融資步伐加快,資源和產業整合取得明顯成效,大型企業集團和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主體作用日趨凸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效明顯,各項經濟指標同比增幅均高于農墾工業平均水平,產品競爭優勢和主導力量逐漸顯現。農墾工業園區建設良性發展,園區建設項目有序推進,為墾區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農墾工業園區數目超過100個,入駐企業戶數超過3250戶,園區工業產值比例占到所統計的墾區工業產值的17%。截至2011年底,全國農墾共有162家企業完成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建設并運行。種植業可追溯農產品規模達370萬畝,年內新增70多萬畝;養殖業可追溯農產品規模達到3649萬頭(只),產量達到26萬噸,年內新增2149萬頭(只)和15萬噸;追溯品種已覆蓋谷物、蔬菜、水果、茶葉、畜禽肉、禽蛋、生鮮乳、水產等主要農產品。農墾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追溯產品的抽檢合格率達到99.5%。境外農業合作開發領域和途徑不斷拓展。預計全年全國農墾境外新增投資36.2億元,實現境外產值94億元,凈利潤9.7億元;境外農作物種植面積212萬畝,比上年增加49萬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2.5億斤;境外天然橡膠加工能力達到35萬噸,新增加工能力8萬噸。境外農業資源開發和產業并購取得重大突破。
2.農墾三產穩步增長。2011年全年農墾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068.81億元,比上年增長12.5%。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和交通運輸業成為推動農墾三產發展的主導力量。據不完全統計,三大行業企業數目合計占農墾限額以上第三產業企業總數的75%以上;利潤總和占到限額以上三產利潤總額的80%以上;批發零售業銷售收入占到限額以上農墾第三產業銷售收入的70%左右。依托軍墾文化、知青文化、民族文化、農耕文化等農墾特色文化積淀,農墾特色文化旅游產業和休閑農業成為農墾三產發展的新亮點。如黑龍江墾區依托北大荒綠色小城鎮,現代化大農業旅游觀光產業蓬勃發展,形成了現代農業、濕地風光、民族風情、紅色風采等精品旅游線路,全年預計接待游客379.2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8.1億元。寧夏沙湖景區全年接待人次預計突破100萬大關,實現營業收入2億元。
3.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情況。從對全國農墾60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運行監測情況來看(其中一家未按要求上報監測表),2010年,農墾59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339.12億元,實現稅后利潤44.6億元。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有56家,其中超10億元的企業有30家,帶動農戶317.89萬戶。在59家重點龍頭企業中,有57家企業設有自主研發機構。其中,37家企業的研發成果獲得國家或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1家企業被認定為省或部級高科技企業。
(四)農墾改革與發展。
1.墾區管理體制不斷完善。集團化墾區著力完善體制機制,加快向現代企業轉型;大力整合內部資源和優勢產業,積極推進資本運作和戰略并購,加快向集團經營轉型,形成一批有重大影響力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行業龍頭企業,地位作用進一步提升。非集團化墾區根據自身管理體制特點,創新工作手段和方法,切實履行指導、協調和服務職能,為農場改革發展創造條件;進一步明確農場改革思路和工作重點,推動不同類型農場不斷深化改革;支持農場發揮自身優勢,在推進當地現代農業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2.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各墾區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加快分離農場教育衛生等社會職能。截至2011年底,已有31個墾區移交撤并普通中小學,30個墾區移交醫療衛生機構。同時圍繞提高農場運行效率,加大內部機構改革整合力度,精簡人員,農場管理費比上年減少近10億元。
3.民生建設取得新進展。農墾職工和離退休人員社會保險的參保率穩步提高,養老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3%和99.5%,醫保參保率分別達到91.4%和92.6%。道路、飲水安全、職工居住環境繼續改善。全年危房改造開工44.9萬戶,竣工25.3萬戶,場容隊貌明顯改觀,居民小區、小城鎮建設成為亮點。
4.扶貧開發扎實推進。2011年,農墾扶貧開發總投資4.42億元,較上年增長11.90%,其中中央財政扶貧資金3.13億元,較2010年增長7.93%;各級配套資金1.29億元,較上年增長22.86%,實現扶貧開發投入連續增長。通過扶貧開發,貧困農場經濟狀況逐步好轉,預計重點扶持農場職均收入1萬多元,人均純收入4850元,分別較上年增長11.09%和12.32%。
二、改革發展進程中農墾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2012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從宏觀上看,隨著國家“三農”政策的不斷完善,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特別是國家對社會建設、民生改善的高度重視和全面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穩定和民生建設已經出現新的局面并將迎來更好的機遇和條件。但是,外部環境的變化對農墾帶來的挑戰依然十分嚴峻。2012年宏觀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我國經濟增速趨緩,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矛盾和潛在風險加大,對農墾經濟特別是農墾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將帶來較大的影響,而農墾農業的發展又面臨市場波動,氣候不確定性和成本增加的挑戰。農墾自身還存在不少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墾區間、農場間發展差距加大,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基礎設施和民生建設欠賬太多,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產業集中度和關聯度低,以及增長方式粗放、競爭力弱的問題還很突出。在連續10年經濟高速增長、職工收入較快增長、糧食大幅度增產的基礎上,農墾要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實現新的進步,難度加大。具體體現在:一是制約農墾發展的體制機制矛盾亟待深入研究并有所突破;二是面對國內外市場競爭,經營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三是經濟發展不平衡,墾區間差距呈擴大態勢;四是人才匱乏與勞動力素質較低,成為制約農墾加快發展的“短板”;五是民生與穩定方面還有大量工作需要推進。面對問題和挑戰,各級農墾主管部門必須對此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和科學的把握,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深入調研,探索利用有利條件化解不利因素的新路徑,進一步明確工作思路和目標,采取更加積極有力的措施,推動農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三、2012年農墾主要任務和發展思路
(一)主要任務。
2012年是面臨更加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和充滿挑戰機遇的一年,全國農墾要繼續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加快推進科技進步為重點,進一步深化改革,不斷完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切實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進一步加快發展,不斷提高糧棉膠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和示范帶動能力,切實壯大農墾主導產業和企業實力;進一步改善民生,切實保障職工的經濟政治權益,增強農墾的凝聚力,努力實現農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012年,主要預期目標是,實現生產總值4440億元,增長9%以上;人均年純收入9610元,增長7%以上;糧食總產穩定在600億斤以上。
(二)發展思路。
1.繼續深化改革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深化改革、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是未來農墾保生存、求發展的制度保證。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墾未來的管理體制、經營機制必須改革與創新。除繼續推進、完善集團化、設立管理區或實行區域政企合一等模式外,只要符合“三個有利于”的要求,都可以大膽探索新的模式。中國情況之復雜,區域間差別之大,加之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長期性決定了農墾體制、機制創新不可能僅有一種模式,并在同一時段,依靠一個文件而齊頭并進。且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也將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進程。盡管如此,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第一,倘若不思改革,不思創新,抱殘守舊是絕無出路的,要讓企業和職工充分認識到改革創新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第二,是重大的改革改制方案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國情、墾情、社會與職工的承受力,并認真做好可行和不可行的預測預案;第三,要選擇恰當的出臺時機,以保證改革改制在較適宜的內外部環境下推進;第四,堅持依法辦事,農墾的改革改制要符合現行法律法規,要切實維護職工的利益,并建立相應的損害補償機制。
2.確立戰略發展任務。在市場經濟機制日趨健全的形勢下,以所有制劃分,創建于計劃經濟時代的農墾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倘若不能滿足國家、市場、消費需求的戰略目標和發展任務,農墾將失去存在的合理性與發展的內在動力。為此,農墾人要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在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下,國家憑什么再給農墾以政策、財力上的支持?回顧歷史,特別是改革開放幾十年來,農墾經濟社會取得長足的發展與進步,除農墾自身的努力外,與國家的政策扶持是分不開的。在新的歷史時期,農墾的發展依舊離不開國家的支持,為此,農墾必須按國家的要求和期望,在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繼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在國家糧食、食品安全中起到保障與支撐作用;在屯墾戍邊,繁榮、發展、穩定邊疆社會大局中,發揮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未來發展的歷史時期,正是因為農墾承擔了新的歷史重任,承擔并履行本該由國家、政府承擔的帶有全局性戰略屬性的職責,國家才能繼續給予農墾以財力、物力和相應的政策支持。
3.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未來推進農墾發展的重要途徑,其重點是推進四個方面的根本性轉變:一是加快實現由主要依靠自然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管理創新轉變;二是加快實現由單一結構農業向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多功能農業轉變;三是加快實現由量的增長為主向全面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轉變;四是加快實現由主要突出經濟發展向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轉變。為了實現四個根本性轉變,農墾要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實際,研究、發現市場需求的切入點,本著優質、生態、安全、高效的要求,為市場提供農副產品。除了農墾傳統的大宗糧、棉、膠、乳、糖、種業產品外,大、中城鎮對優質安全的農副產品需求量大,國家對米袋子、菜籃子工程有政策支持,應該是墾區、農場最佳切入點。北京首農集團計劃五年內,為首都市場提供50%以上的安全優質農副產品;山西省金沙灘農場利用臨近北京的區域優勢,專門種植所需的瓜果蔬菜,受到市場歡迎,農場也發展了;江蘇、河南、安徽等墾區的種業滿足了地方50%以上的種子需求,得到地方、農場雙贏的結果。全國農墾的企業處于不同的經濟發展區域,市場需求和自身能力的狀況差別很大,但只要認真研究發現市場需求,切實適應市場需求,滿足市場需求,就能發現新的商機,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大力發展第二、第三產業是檢驗農墾經營管理水平、市場競爭力和促進內部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金石。盡管困難多、難度大,且競爭激烈,但是這是經濟發展的唯一途徑。新疆兵團的天業公司也是由小小的塑料加工廠變成國內知名的節水龍頭企業;上海農墾的一瓶黃酒,可年創利潤幾個億;廣東農墾燕嶺大廈僅有200間客房,2011年卻創造營業收入1.17億元。農墾有良好自然條件和豐富資源,有眾多的優質農副產品,有較強的組織經營能力,只要有好的制度安排,找準市場切入點,鍥而不舍地開拓與努力,就可以在為社會做出新貢獻的同時,造福農墾企業和職工。
4.強化內部管理,全面提高經營質量與效益。近年來,隨著體制機制的創新,大膽參與市場競爭,農墾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但重生產輕管理,重產品輕經營,管理粗放,缺乏科學有效激勵機制,經營質量和效益較為低下的情況仍相當普遍;墾區、農場管理行政化,不按經濟規律辦事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尤其在重大體制變動及內部分配等問題上,沒有處理好改革、發展、民生的關系,決策失誤而引發墾區社會不穩定。改革是促進發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發展是解決體制障礙與民生的第一要務和經濟基礎。切實解決民生,盡快提高廣大職工的收入水平,改善其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是農墾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改革改制是農墾加快發展的動力,提高內部管理水平,處理好內部利益分配關系,則是保證農墾事業健康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強化內部管理的重要制度安排,就是調動所有者、經營者和生產者之間的利益關系,相互促進、協調,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結構,降低成本,進一步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在企業內部的系統管理中,分配是極為重要的環節。諸多改革多以調整內部分配為發端,以期進一步獎優罰懶,充分調動積極性,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分配向管理層、技術創新、產品開發與市場開拓方面傾斜是必要的。經濟運行中,管理、技術、資本的作用極為重要和稀缺,其在分配中占有較大的份額是正常的、合理的。但職工是企業的主人(尤其是在國企),農場生產一線是企業生存發展和創造價值的基礎。在關注管理、技術、資本在經濟運行和分配中的作用時,決不能忽視一線職工的利益和愿望,特別在分配和獎勵的制度安排中,適當向農場和一線職工傾斜,切實關注職工的利益和提高其收入、改善生活質量極為重要。在國企,管理層與職工間收入的差距要掌握在一定的合理比例,差距過大,不符合國情,容易造成職工心理失衡。要特別注意不能讓一線職工收入由市場核算,風險自擔,而管理層則旱澇保收。此外,國有農場之所以有別于圍墻工業和城市工廠,其主要原因是改革、改制調整后下來的職工,其生產生活的基礎還在農場,收入差距過大,或下崗后長期難以就業,會造成生活困難和心態失衡,引發后果嚴重的群體事件。海南、云南等墾區近年來發生的群體事件,就有這方面的原因。集團化經營后,集團層與農場層,農場內部隸屬企業經營層與續存農場分管社區職責層的分配,特別是各級管理層與一線職工的利益分配,要掌握科學合理的“度”,要注意平衡與和諧。集團化經營與農場政企分開、企社分設的改革,是農墾管理體制改革的需要,是新時期農墾事業振興、發揮歷史作用的大勢所趨,是內部分工的不同,其奮斗目標和利益是一致的。其分配機制的調整安排更要科學、合理,要有利于充分調動各層面的積極性。
5.實施人才興墾戰略,保障事業后繼有人。市場機制的建立與完善,意味著要素中最活躍的人才要素流動更加“趨利”化。在未來的經濟振興和社會發展中,農墾要真正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結構調整,保證經濟社會事業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為國家做出新的貢獻,沒有一大批各類專業人才的奉獻是根本不可能的。農墾要積極爭取國家的政策支持,制定人才興墾的戰略規劃,摸清人才存量和預測未來需求。一方面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創造良好的人才生態環境,吸引所需各類人才為我所用;另一方面,加大內部人才培養、使用、激勵的力度,盡快吸引、培養選拔人才到各類關鍵崗位。此外,要充分利用國家加大對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政策,有計劃、有組織地對數百萬到農場就業的農民工進行崗位、技能培訓,提高崗位技能和綜合素質。未來幾年內,中國大學生畢業量逐年增長,結構性就業困難短時難以緩解,這正是農墾吸納知識人才、改變職工構成、選擇接班人的好機會。新疆兵團、黑龍江、北京、廣東等墾區都采取措施吸引大學生、研究生到墾區、農場就業,并從工資待遇、住房、職位培訓等方面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措施。新疆兵團、黑龍江等墾區實施連隊、生產隊配備大學生干部的舉措,是培養、發現、重用人才的戰略性制度安排。
四、若干政策建議
(一)建議國家支持農墾的體制機制創新,并加大對農墾穩定和發展扶持的力度。
我國農墾不僅有國有企業的屬性,又非單純的國有企業,除承擔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示范引領作用外,還承擔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工作,承擔墾區社會管理職責。特別是地處沿邊、沿海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墾區,還將長期承擔屯墾戍邊的任務。我國邊境線長,與數十個國家接壤,國情、民情、社情極為復雜。國外敵對勢力和民族分裂的活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即使在某些目前相對平穩的沿邊、沿海地區,囿于國內外多種因素的博弈與變化,穩定與和平是相對的是暫時的。尼克松說過,國家與國家之間只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恒的友誼。長期以來,我國邊疆分布的兵團團場、國有農牧場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國家的維穩力量,曾在歷史重大突發事件中發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有鑒于此,建議國家在繼續支持農墾體制機制創新,加快發展的同時,保持農墾特別是地處沿邊、沿海和少數民族地區農墾體制的穩定。對上述地區農墾重大體制或隸屬關系變動予以高度的重視,并在必要時給予行政干預。建議國家加大對農墾轉移支付和財政支持的力度,承擔農墾支付國家政治任務和社會管理職能的費用,以減輕農墾的負擔,促其更好更快地發展。
(二)建議國家加強對國有農場土地資源的保護。
土地是國有農場和廣大職工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生產生活資料。其一,國家和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大國有農場土地確權的力度,使國有農場的土地確權順利完成。其二,要依法抑制部分地方政府從國有農場拿地的沖動。嚴禁通過調整國有農場隸屬關系,或撤銷國有農場等方式,改變國有農場農業用地的性質和用途。其三,在土地規劃中確定的國有農場基本農田,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其四,建設用地項目必須占用國有農場基本農田或改變用途的,需報國務院批準。其五,國有農場享有土地增值收益的權利。因公共利益確需占用國有農場土地的,必須依法辦理相關手續,并給予合理的經濟補償,解決好失地職工的安置和社會保障。其六,對商業性開發,土地補償金由用地單位與國有農場協商,報上一級農墾主管部門批準,補償金要全部返還給國有農場。
(三)建議國家將農墾全部納入社會保障體系。
近年來,在國家和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農墾的社會保障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農墾職工的養老問題基本解決,醫療保障已部分解決。建議國家加大財政支持的力度,將農墾系統全部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盡快解決農墾職工及家屬的醫療保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