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趕考路上基礎教育特質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949年3月23日,黨中央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平,毛主席曾富有洞見性地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將黨即將取得中國革命勝利建設新的中國比作一場考試。百年間,從星星之火到燎原烈焰,從小小紅船到巍巍巨輪,中國共產黨經受住了一個個考驗,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百年前,西方列強入侵,封建統治腐敗,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民生多艱、人命如草芥的時局,是林覺民《與妻書》中描繪的情景:“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飽受欺凌、任人宰割的局面,晚清駐美大使館陸軍武官譚錦鏞受盡欺辱后悲憤跳河的沉痛一幕只是其中一個縮影。救亡圖存成為無數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無數仁人志士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舍生取義。“十月革命”帶來了馬克思主義,嘉興南湖紅船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從此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百折不撓、自力更生、銳意進取、守正創新,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如今踏上第二個百年征程,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所有中華兒女的共同追求。在這場橫跨百年的歷史接力賽中,基礎教育也與社會發展浪潮同行,遞出了時代的接力棒,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昂首邁進。
一、回首百年基礎教育發展之路
清朝末年,歷時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但由于閉關鎖國、國力衰弱,清政府未能建立現代意義的基礎教育體系。鴉片戰爭、列強入侵,留給基礎教育的是一片動蕩貧瘠的土壤。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隨著學制改革、教育宗旨改革、機構改革等的推進,基礎教育的發展才初具雛形。新中國成立后,1951~1952年間,第一個學制文件《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頒布,小學、中學暫行規程的出臺,初步建立起了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但當時,全國文盲、半文盲占總人口的80%以上,學齡兒童入學率僅有20%左右。“掃盲識字”成為基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遺憾的是,十年“文革”,基礎教育的發展進入了停滯期。1965年,基礎教育得到了較為全面的恢復,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85%,全國掃除文盲10272.3萬人,年均掃盲604.3萬人。改革開放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基礎教育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1982年“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寫入憲法,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為普及義務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到2011年“兩基”目標全面實現,中國這個人口大國實現了義務教育全面普及,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完成了人類史上一個偉大的壯舉。隨著義務教育逐漸實現全面普及,基礎教育從覆蓋面的層面轉向內涵發展層面,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出臺,素質教育開始全面施行。回想起20多年前,那時的我還在福州第一中學當校長,曾在此背景下寫過一篇文章———《底蘊·教師·學生———塑造新世紀校長新形象》,論述了新世紀校長應具備的素質底蘊,提到了早前校長形象的“三個公”,即“包公”“濟公”與“洪七公”。當時改革開放進入攻堅期,社會各種暗流涌動,“包公”象征著廉潔公正,剛毅決斷,不附權貴。“濟公”有著扶危濟困、除惡揚善的仁人之心,象征著在辦學條件艱苦、經濟困難時期幫助師生擺脫生活學習后顧之憂。“洪七公”則代表著在那個教育資源匱乏的年代,校長們四處奔波,想盡辦法,為教育“化緣”、為學校“化緣”的形象。艱難的歲月里,在這些校長和教師的奔走下,基礎教育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基礎教育圍繞“公平”與“質量”兩大主題,邁向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2021年7月,中央“雙減”政策的出臺,從戰略層面提升基礎教育質量,維護良好的教育生態。回顧百年,從“掃盲識字”到“有學上”,基礎教育實現了基本均衡并朝著優質均衡的方向發展。新的趕考路上,立德樹人、培根鑄魂,進一步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自信,凝聚“強國有我”之力,是基礎教育根基所在;建設教育強國,實現“上好學”的目標,讓每個孩子既能上好的學校,又能學得好、發展得好,擁有出彩人生,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更是我們的使命所在。
二、新的趕考路上把準“六個性”
我們通常認為的基礎教育包括學前教育(3~6歲)、義務教育(6~15歲)、高中教育(含職業高中)(15~18歲)三個階段。不少國家與我們有所差異,如法國的基礎教育從學前到高中實行“三五四三”制,而墨西哥基礎教育只含學前到初中階段,實行“三六三”制。對于“基礎”二字的含義,《辭海(縮印本)》這樣釋義:“把建筑物、機器設備等的荷重傳遞給地基的結構。基礎應有足夠的底面面積和埋置深度,以保證地基的強度與穩定性,并且不發生太大的變形。泛指事物發展的根本或起點。”從中,我們不難理解,基礎教育的目的是要在這個階段幫助每個孩子筑牢人生大廈的根基,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和對人生的熱愛,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培養其完整、合適的基礎,并給予充分的發展空間和平臺,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發展對某領域的愛好,以至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懈追尋;同時,培養其社會情感力,促進全面發展。這些都是構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的應有之義。為實現這些目標,新的趕考路上,基礎教育還需具備以下特質:
1.公益性
教育是一項培養人和造就人的事業,某種程度上形塑了社會形態,延續了人類文明,關系到社會整體發展和人類共同命運。這種社會性的本質和功能決定了教育具備一定的公益性。基礎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礎性工程,關系到每一個孩子成長成才和國家民族未來,更應具備公益性。體制外的公益性體現在教育活動的非營利性,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活動的去產業化、市場化與功利化。教育領域所有的過程和環節都應該服從于培養人這個本質,而不是將教育置于市場規則之下,變為資本逐利的手段,破壞教育生態,違背教育本質。近年來,教育市場化、功利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校外培訓機構在資本的裹挾下無序發展,引發一系列“劇場效應”。因此,“雙減”政策的出臺正是讓教育回歸育人本原,減輕學生和家庭負擔,維護基礎教育的公益性。體制內的公益性則應體現在政府基礎教育公共服務職能上,這是構建服務型政府和責任型政府的基本內容。這種公益性包含政府履行對基礎教育的管理職能,出臺適宜基礎教育發展的政策法規,確保教育方針、政策的執行,制度、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還包括為基礎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多優質的教育服務資源,保障充足的財政投入,改善學校辦學條件,配齊配足教師,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也就是要在財力、物力和人力上實現政府兜底,著力構建起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
2.基礎性
基礎教育的“基礎性”體現在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生存、發展、融入社會的基本能力,塑造基本的道德觀與價值觀,也就是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或終身發展打好基礎。隨著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發展,信息爆炸、知識激增,未來學生應掌握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范疇還將不斷擴延。為此,新的趕考路上,基礎教育的“基礎性”關注的是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涵蓋基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的文化素養,理性批判、獨立思考、創新精神的科學素養,樂于學習、善獲信息的知識素養,人格健全、自立自主的發展素養,責任擔當、國家認同的基本態度與價值觀等。具備這些基本素養,學生才能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中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態勢。例如,9月8日是國際讀寫日,基礎教育有項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讀寫基礎,今天的讀寫已經不再是傳統的閱讀與寫作,已成為一種“新讀寫”,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應該是指多方面的文化能力,包括認識、理解、解釋、創造、通信、計算、表達、閱讀各種印刷、電腦顯示、云盤影像等資料的能力。對此,徐賁在其著作《人文的互聯網———數碼時代的讀寫與認識》中有精到的闡釋。這即說明,新時代相比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其背后能力的養成。從國家層面而言,這種基礎性還體現在國民素質教育的“基礎性工程”上,因此要給予充分重視,投入充足的資源,打好這個國家人才培養的基礎。
3.全面性
所謂“全面性”,即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落實到具體教育層面,就是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體系。“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德育重在培養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時代新人。這需要持續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發揮好思政課堂德育主陣地作用,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匯聚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磅礴力量。智育要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重知識更重智慧,引導學生主動增長見識、豐富學識、體悟真理、明辨事理。體育要引導學生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課,全面改善辦學條件,促進學生運動技能發展,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學會合作、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美育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在美育熏陶中啟迪心靈、陶冶情操、提高審美和人文素養。勞育重在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培養良好勞動品質,發揮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不同作用,廣泛開展勞動教育實踐,讓學生學會從勞動中獲得價值。同時,這種全面性的達成還需要以科學的教育評價為導向。除了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評價學生更重要的是要聽懂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背后的行為邏輯,不以一時之得失、一事之成敗輕易定義學生。如此,才有可能正確地評價學生,引導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曾三次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獎、2006年“數學界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的獲得者陶哲軒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他在數學領域有過人的天賦和出眾的才華,是世界公認的調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組合數學、解析數論、算術數論等接近10個重要數學研究領域的大師級高手。5歲時,一家公立小學校長承諾“可以為陶哲軒提供個性化的靈活的教育方案”。但他的父母希望兒子能在科學、哲學、藝術等各個方面打下更堅實的基礎,比起一時的成功,他們更希望讓孩子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擁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4.普及性
基礎教育是大眾化的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普及性是新時代基礎教育應具備的基本特質。這種普及性的本質是讓所有孩子享受基本受教育的權利。不同學段普及性發展方向和側重點有所不同,學前教育階段更加側重普及普惠發展,進一步加快公辦園新建擴建步伐,持續增加幼兒教育資源供給,進一步提高普及率、普惠率與公辦率,實現“幼有所育”。義務教育階段的普及側重優質資源的普及,也就是促進優質均衡發展,進一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的差距,發揮示范性學區共同體作用,不斷提升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水平,尤其是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和教學點,實現辦好每所學校、教好每名學生。我國即將出臺“職教高考”政策,這是與“普通高考”并行的新舉措,將一改過去初中畢業后的分流焦慮;也必將出現普通高中、職業高中、綜合高中和特色高中共同發展的令人欣喜的新局面;高中教育將更加普及、更加關注學生個體的狀況和育人水平的提升,實現多樣化有特色的發展。
5.精準性
對于不同類型的學校、不同群體,根據其特點施予不同的引導,采取精準化、差異化、梯度化發展的舉措,才能找到它們的最優發展路徑。針對職業類學校,未來的發展不僅應該實現與不同類型教育的橫向融通,在普通中小學實施職業啟蒙教育,還要推進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的縱向貫通,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和培養質量。針對鄉村學校,需要根據其實際發展水平和特點引導其發展。就福建省來說,全省中小學有5129所,其中鄉村學校有2396所,占比為46.7%。另外,鄉村教學點有1498個,城區教學點30個,鎮區85所鄉鎮學校。接近一半的學校為鄉村學校,雖然在國家教育方針的指導下,近年來鄉村學校的硬件條件已經上了一個新臺階,但在辦學質量和內涵上整體還有待提升,教師隊伍結構性失衡、生源流失等都是制約鄉村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福建省“十四五”期間致力于實現鄉村溫馨校園全覆蓋、鄉村學校管理標準化基本實現、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全覆蓋,確保鄉村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同時,關注鄉村學校“雙減”政策的落實和課后服務的發展。針對特殊學校,最重要的是提供必要的保障,基礎設施、教師隊伍建設要持續加強。對于一些特殊群體,如留守兒童、特殊殘疾兒童、孤兒與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國家民政部門要保障他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確保衣食住行無憂。另外,這些兒童中有些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他們在生活上和心理上比同齡兒童面臨更多的壓力。世界依戀理論之父鮑爾比研究發現,分離事件會讓父母變成孩子情感上的“死人”,喪失事件也會影響孩子人格發展。此外,他的依戀理論及安全基地概念都告訴我們,未成年人的情感依靠對其發展成長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對這部分學生的教育引導需傾注更多的耐心和關愛,幫助他們與外界建立良好的情感聯結,構建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為此,福建省教育廳專門開展了“向陽花開”助學幫扶行動,旨在完善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福利保障和關愛服務體系,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進行情感精神幫扶、學習成長幫扶及生活物資幫扶,讓他們在陽光的浸潤中拔節孕穗、于無聲處向陽花開。
6.發展性
重視未成年人的長遠發展也就是基礎教育的長遠發展。這個階段的學生日益增長的個性化的、高品質的、靈活的、終身的學習需求將和學校標準的、班級的、統一的、單一渠道的教育方式相矛盾;人才培養結構面臨最深刻的調整,同時感知、信息、數據和智能技術的整合發展,構建了高維智能教育時空,必將加快學校形態的變革。因此,要兼顧每個孩子的能力、需求和潛質,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不同年齡孩子在生理、心理、智力和瞬間狀態等方面的區別,實施合適的教育教學;對需要特殊關注的孩子,要采用更加個性化、特殊化的教育方式,制訂個性化的學習發展計劃,采取更加合情合理的管理方式。這樣,給予所有孩子共同基礎的同時,又培養每個孩子差異化發展之基礎,才能有效利用天賦、充分挖掘潛能,盡展其才。可以通過多種多樣方式為這部分學生搭建興趣小組、愛好者聯盟,構建學習共同體,讓同齡人、年長者、低齡者……一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在共同天地中遨游。當然,未來對這些學生還要更加重視其創造性和社會化能力的培養。除具備這“六個性”以外,教師隊伍的建設也是促進基礎教育發展必不可少的關鍵力量和重要支撐。我在走訪眾多鄉村學校中,發現了不少年輕的力量。一方面是年輕的一代樹立了遠大的理想,愿意關心邊遠地區人民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好的政策,福建省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支持地方和師范院校聯合定向培養本土化鄉村教師,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積極落實鄉村教師鄉鎮工作補貼、生活補助等政策,剛入職年輕教師在城區優質學校跟崗學習培訓一年,在鄉村服務4~5年也可以再回城區。同時,我也發現了鄉村教師堅守的力量。福建多山、沿海的特點造就了不少山區學校和海島學校,大致有1498所。羅盤小學就是其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學校,它位于臺灣海峽外島的一個小島———羅盤島上,地圖上基本上找不到這個學校,這里一共有2名教師、14名學生。我去羅盤島調研、慰問教師,得知施建中教師夫婦已在這里堅守60余年,在他們的呵護下,學生們滿臉的陽光燦爛。當我離開這個島的時候,夫婦兩人一直送我到碼頭,跟我說道:“只要還有一個孩子,我們就會堅守。”這讓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息,這種堅守的力量也是第二個百年基礎教育發展所需要的特質。
三、賡續百年初心鑄魂育人
明確了基礎教育應具備的特質,還要以實際行動來賡續育人初心、培根鑄魂。與20年前我提出的“包公”“濟公”“洪七公”相對應,新的趕考路上我們要學習新的“三公”精神,即“林公”“陶公”與“周公”。“林公”,即林則徐。林公的壯舉實在數不勝數,虎門銷煙、抵御外侵、開眼看世界等等,最令人動容震撼的是他“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格局與志氣。時至今日,我們仍然需要這樣的志氣與精神。眾所周知,運動可改變大腦,我同樣堅信,崇高理想和遠大志向也一定能使自己的大腦更加優秀,第一個百年的勝利之路中的個體例子不勝枚舉,錢偉長先生就是典型之一。林公的家國情懷是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們要學習的重要特質,引導學生立大志才能教出堪當國家大任的時代新人。“陶公”,即陶行知先生。陶公的精神時刻鼓舞著我們,他發乎內心的教育態度也值得后輩仿效,他的教育思想仍需我們持守并發揚。如在《整個的校長》一文中,他忠告我們:“一個人只可擔任一個學校校長。整個的學校應當有整個的校長,不應當有命分式的校長。”這對時下教育集團化辦學出現的一人兼任多個學校校長,“千校一面”的現象發出警醒。在《殺人的會考與創造的考成》中,他呼吁“停止那毀滅生活力之文字的會考,發動那培養生活力之創造的考成”,改變“考什么,學校就教什么,唱歌、體操、工藝、實驗通通不用教,教育等于讀書,讀書等于趕考”的現象。這與國家出臺“雙減”政策和印發規范考試管理文件不謀而合,時刻警醒我們為何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要保留學生的生活力、創造力,引導學生為接下來將要面對的真正人生做準備,而不是讓學生將人生拔節孕穗的時間全部用來準備考試。“周公”指周文王的第四子姬旦,被尊為“元圣”。“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講的是周公一餐飯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起身去接待求見賢士。我們最需學習的是他求賢若渴、操心忙碌、禮賢智者、重視人才的特質。對于基礎教育來說,其實就是要把教師隊伍這支關鍵力量給培養好、建設好、發展好、珍惜好。落實好教師待遇保障和激勵政策,暢通教師發展渠道,尊重和關心每一位教職員工,讓教師們無后顧之憂,舒心從教,靜心育人。續寫下一個百年輝煌,我們應當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盡最大的努力為每一個孩子順利長大成人、實現自身成就提供一切幫助;在基礎教育時期,我們必須讓孩子了解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期待、充分認識自我,認清自己真正關注的是什么,明白什么樣的事才是有意義的。我們的基礎教育必須使孩子有足夠的勇氣和實力面對未來,而不能讓環境或運氣決定之。希冀新的趕考路上,每一個孩子都能夠為長大成人和過上幸福生活做好準備,我們的世界也將有所不同。
作者:李迅 單位:國家督學、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