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詮釋貴州民族音樂在教育體制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貴州是一多民族的省份,由于環境、戰爭、災害等歷史的原因,貴州少數民族多呈零星散居狀,單是苗族就有上百種之多,客觀上形成了層次不一的“世居小塊地域”特征,歷史的苦難卻無意中造就了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豐富多樣性。過去,由于貴州地處偏遠、交通閉塞,導致了政治、經濟、文化相對落后,但也正是這一原因,使各民族豐富多彩、積淀厚重的文化藝術資源得以較好地保存,原生態的音樂文化資源和其他省份相比顯得相對完整,是我省文化藝術寶庫中的巨大財富。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貴州的苗族民歌便被不同程度地通過不同途徑引入相應的音樂教育中。一些經典的少數民族民歌還在全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苗族飛歌、侗族大歌等。但總的來說,我省對各民族音樂文化的開發利用還處在“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的開”的狀態。據筆者所知,目前我省還沒有以省教育機關的名義正式下達將民族音樂文化引入正式的教學計劃的文件和舉措,倒是下面的一些州縣的教育機關從保護傳承的目的有過一些舉措。藝術院校和文藝工作者過去對我省民族音樂的采風調查也多出于創作的需要。我省是僅次干云南的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我們有條件、有責任通過教育機制體現我省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文化。
回顧不同時期貴州民族民間音樂引入課堂的路徑策略與方法,結合當前貴州音樂教育的現狀,不難發現,目前仍然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為此,筆者擬從貴州民族音樂的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及其引入音樂教育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探索將其引入音樂教育更為合理的路徑、策略、方法。
一、貴州民族民間音樂引入校園的歷史回顧與現狀分析
建國以來,貴州的民族民間音樂便先后不同程度地引進了我省音樂教育中,不同階段采取了不同的教學方法。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化藝術的發展,我國音樂教育也日趨多元,傳統音樂文化更是倍受關注。不僅政府教育部門高度重視,而且,從中,小學到高等藝術院校專業都不同程度地把民族音樂納入音樂教育體系當中。
早在1958年,貴州大學藝術系100多名師生曾分成五組、分別下到黔東南、黔西北和貴陽近郊的民族地區采風,收集了大量的少數民族歌舞資料,為后來音樂教學奠定了豐厚基礎。
此后,不少音樂家開始運用苗,侗,布衣等民歌改編和創作料一些優秀歌曲,如雅文先生以“苗族飛歌”曲調為素材創作的“花腔女高音”獨唱歌曲《兩個太陽》(發表在《音樂創作》;楊紹櫚創作《飛喲,飛到金色的北京》,也是以“苗族飛歌”為素材創作的,后獲首屆“全國民族團結征歌”三等獎,并選人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教材。在全國產生一定影響。
1982年以后,貴州高校藝術專科學校(現貴州大學藝術學院)、貴州民族學院相繼開設了“蘆笙演奏”專業,以及侗歌班等,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近年來黔東南州、貴陽修文、花溪區、白云區的一些中小學也相繼開設蘆笙音樂課,為蘆笙音樂文化的傳承、發展、保護開辟了一條較為廣闊的科學之路。
特別值得一說的是,1984年,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文化館的張勇先生在當地的中小學進行“侗歌進課堂”的實驗,把侗歌引進榕江縣“車民小學”,取得初步成功,并在文化館的幫助下,并組建了“金蟬侗族少兒藝術團”(下稱“藝術團”)。
1990年冬,張勇又到榕江縣七十二寨進行以“侗歌教材為內容的師資培訓。榕江縣侗族音樂進課堂的音樂教育模式得到音樂界與教育部門的肯定與支持。以致從榕江、從江、黎平三縣逐漸向湖南,廣西等與貴州毗鄰的侗族聚居區幅射,產生了廣泛影響。
1993年,為了推廣榕江縣車民小學的成功經驗,黔東南州教育委員會還與榕江縣教育局教研室,榕江縣文化館聯合舉辦了侗族師資培訓班,使這一工作得以更加深入的發展。
1988年,貴州省藝術學校貴州省高等藝術專科學校(現貴大藝術學院)設置侗歌班。在黔東南,黎平,從江,榕江三縣招收了24名侗族青少年。學制四年中專,聘請了黔東南州歌舞團的侗族優秀歌師吳定邦和從江縣侗族優秀歌手石平嬌,用口傳心授的方法進行教學。1991年侗歌班第二次招生六名。1992年第三次招生20名,1995年第四次招生25名,1996年年招生范圍擴大專業增加,在全省范圍內招收了苗,侗,布依、彝等民族音樂方向的學生32名(侗歌班單設)。1997年中專班招36名,大專班15名(侗歌班單設)。2002年以來,“貴州民委”在民族文化保護工程的基礎上,推動了“民族文化進課堂”等活動。2004年貴州民族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前音樂系)聯合貴州省民委單獨招收了民特侗歌班,少數民族學生不但在大學得到了免費學歷教育,個人素質和音樂素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為他們更好的傳承和發展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技術保障。
90年代初,貴州師范大學音樂系鄧光華教授率先招收了民族音樂學本科主修生,為我省培養了第一批民族音樂學專業人才。20世紀初鄧教授又率先招收了我省第一批民族音樂學研究生,不久,貴大建立了音樂學碩士點,民族音樂學專業也是其主要專業之一,從此,貴州民族音樂教育是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2005年,多彩貴州歌唱大賽取得圓滿成功,省人民政府為了更好地傳承貴州少數民族藝術,提出了培養人才培養的新思路,向貴州大學下達了“多彩貴州”特色專業人才的戰略任務,獲獎的16名優秀選手通過相關的專業測試,保送到貴州大學藝術學院就讀,以期培養一批傳承、弘揚、傳播、推介貴州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專門人才。貴州大學藝術學院將這批學員的主專業分為“民族聲樂演唱”、“通俗音樂演唱”、“少數民族民歌演唱”三個方向,并制定了相應的教學計劃。其中,“少數民族歌唱”專業的教學計劃,就包括了“苗族民歌演唱”、“侗族民歌演唱”、“彝族民歌演唱”等專業基礎課程。
同年,貴州民族學院音樂舞蹈學院也繼續招收了“侗歌”和“苗歌”專業的學生,聘請民間歌師教授“苗歌”和“侗歌”,強大的政府“后盾”為貴州的少數民族人才培養帶來了春天,以至于到2006年的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上貴州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特別是侗族“蟬之聲”組合獲得“銀獎”和“全國聽眾最喜愛歌手獎”,彰顯了貴州人才培養偉大戰略取得的實質性成就。
2006年至今,隨著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推進,苗族民歌進入相應地區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力度加強。
綜上所述,自1950年代以來,貴州民族民間音樂引入課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分別來取了不同的方法和途徑。即從收集整理,歌舞創作為目的的階段,和將貴州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引入中(高)等藝術院校的音樂教育的階段。值得一提的是,侗族大歌引進中小學、高等藝術院校的音樂教育受到音樂學界、教育界和社會的好評、肯定與贊同,現在貴大藝術學院音樂系“民特班“和貴州民族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民特班”等民族音樂教育都取得長足發展。蘆笙演奏、侗族大歌、苗族飛歌、彝族山歌、水族繞歌等作為一個學科專業,在貴大藝術學院,貴州民族音樂舞蹈學院廣泛開展,已向社會各界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在黔東南州境內苗、侗音樂則大量引進中小學的音樂教育。
二、貴州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引入校園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1.主流教育的壓力
迄今,我國主流教育仍然為應試教育知識體系。一方面它為貴州民族地區文化教育發展打開了更大的視野,同時又造成對各個族群的本土文化的強大擠壓,使引入工作難以實行。以歌(樂)傳授經驗、以歌(樂)交往、以歌(樂)明理等耳濡目染、身體力行的音樂行為已變得相當困難。
現在農村普遍實行“兩基教育”的族群外知識系統的教育,以接受國家規定的考試而進行從小學——初中、小學——高中、小學——大學(或碩士、博士)等的一系列的應試教育,然后就業。這一過程中,音樂教育(國家規定的音樂教學普及)本身在民族地區就是一門“可有可無”的副科學習,因為音樂文化不在升學的應試范圍,處于主流文化邊緣的多民族音樂文化就更沒有一席之地,所以,一些州縣的民族文化進課堂困難重重、收效甚微,這恐怕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2.貴州民族民間音樂專業面臨招生與就業的雙重壓力
1980年代貴州大學藝術學院(原貴州省藝術高等專科學校)開設“民特班”,把苗族民歌,侗族大歌等少數民族音樂引入“專業音樂教育”的創舉、雖然取得一定的成功,但隨著分配制度的取消,就業問題則是橫亙在貴州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引入藝術院難以逾越的關口。這也是其它民間音樂作為一個音樂專業共同面臨的難題。
“多彩貴州歌唱”大賽以后貴州大學藝術學院的“少數民族民歌演唱”專業的學生也同樣面臨就業的問題,1980年代開設的“民特班”,在分配制度未取消前多少有一點少數民族地區“委托培養”的政策支持。現在各地區都實行“就業招考”制度,所以貴州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引入藝術院校的音樂教育就業壓力增大,而各地區相應缺少一種特殊人才引進的政策和制度。
3.貴州民族民間音樂專業面臨師資匱缺的局面
貴州各民族的民歌,在歌唱內容、音樂形態、文化生態等方面學界都有較深入的學術研究,如李惟白先生的《苗嶺樂論》便是一本較為深入地研究苗族民歌的專著。古宗智、殷干清、楊方剛等先生的研究成果也堪稱碩果累累。但從聲樂角度對少數民族民歌演唱技巧的研究、則是風毛麟角,可喜的是近年已有聲音方面的專家開始重視并進行研究,如貴州大學張責華教授的《侗族大歌的演唱特點及其形式美特征》《苗族與侗族民歌的文化生態與演唱特點研究》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但未來的路任重道遠,怎樣使科學的發聲方法和保持民族的特色有機的統一起來、是我們專業聲樂教師長期追求的教學境界。另外,我們可以借鑒建國初將優秀的民間藝人請進學校的方法,把他們精湛的表演技藝傳授給有系統文化知識的高校學生,再將這些學生中的優秀者留作教師,幾代下來定見成效,據筆者所知貴州民族學院音樂舞蹯學院和貴州大學藝術學院已經初步留下了一批這樣的優秀的學生。這樣不久的將來就可以解決我省民族音樂文化專業教師匱缺的問題。
三、從貴州民鋏民間音樂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探索將其引入音樂教育的多元路徑
貴州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主要包括各民族的民歌、民族器樂、戲曲音樂、曲藝音樂、儀式音樂、民族歌舞等。這些音樂文化,首先在音樂形態結構上在內容上蘊含著厚重的人文歷史,如苗、布依、仡佬、水、彝等民族的古歌和“侗款”以及苗族遷徙蘆笙“樂舞樂”就描述了自己族群的歷史、風俗、遷徙以及族群間的社會關系等;其次在形態結構上,各民族獨特的審美思維形成其音樂旋律的神秘古樸、個性奇特、悅耳動聽,因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如引人矚目的苗族飛歌旋律的級進小二度長音拖腔下滑的音調、讓世人驚嘆的多聲結構的侗族大歌……,再有;要將貴州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有著豐富獨特“奏”、“唱”技巧,引入我們的鄉土教育(中小學)、藝術院校的音樂教學中,要聯系其各方面的價值與作用,多途徑、多目的、多維度地建立音樂立體教學體系,全方位的推進它的普及傳承和傳播發展。筆者以為在培養特色專業人才和維系傳承的單極目的前提下,貴州民族音樂文化引入中小學和藝術院校的音樂教育還是難以解決文化生態復制的問題,只能實現部分(或片段)地引入學校音樂教育,其修復文化生態維系傳承,將收效甚微,且舉步維艱。其次,這種單極目的的引入,本身把貴州民族民間音樂的文化的整體文化內涵割離開去,其教學效果肯定是有限的:再者,把貴州民族民間音樂的文化引入學校音樂教育卻未充分研究培養人才的供求,許多專業型歌舞團體改制及用人制度等都為典型民族特色學生造成就業阻礙,更阻礙了民族音樂的發展。
權衡上述問題,把引入音樂教育的前提,應在“多極目的”相互關照下進行。即拋開“維系傳承保護”或“培養特色人才”的單極目的,在“促進音樂創作”、“普及教育”、“表演技巧訓練總結”、“文化藝術生產消費”、“音樂傳播”、“少數民族音樂史教學研究”相互聯系的多極目的基礎上,進行貴州民族民間音樂的文化引入學校音樂教育的多途徑實現。具體方法策略如下:
1.貴州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內涵對應的途徑是:分別引入中小學的歷史課程和藝術院校的少數民族音樂史課程,且為不同專業的必修課程。
2.貴州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在音樂旋律上的藝術價值的教學引入,可以在中小學音樂課上引入貴州民族民間音樂的文化的代表性曲調教唱學生:作為民族地區藝術院團必須的創作素材,以促進貴州民族民間音樂的文化的創新與創作:作為藝術院校作曲專業學生創作素材并提交作品。進而實現其藝術價值在音樂教學中的利用和轉化。
3.貴州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獨特的“奏”、“唱”技巧的引入,則主要以藝術院團的聲樂演員和藝術院校聲樂、器樂表演專業學術必須掌握的音樂技巧之一進行教學訓練,建立獨特的教育體系。
4.結合當前貴州大打旅游品牌的機遇,將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和旅游接軌,打造聲、光、影等多維一體的宣傳攻勢,讓從事民族音樂研究推廣的群體或個體有足夠經費進行展演、科研活動,不僅可以推出“多彩貴州”,還可繼承和推廣燦爛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