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勞動教育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引導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體系中對勞動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過明確勞動教育的整體目標和價值內涵來豐富和發展高中課程體系,著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本文通過分析新時代普通高中勞動教育的實踐價值,結合勞動現狀給出了強化勞動教育價值實效的實踐路徑,旨在以此促進學生勞動價值觀的有效培育和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普通高中;勞動教育;實踐路徑
新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在普通高中教育體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能夠服務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教育任務。新課標修訂過程中結合時代發展對勞動教育的內容進行了綜合全面的解讀,需要結合新時代的發展背景與普通高中課程教育體系,對勞動教育的內涵、價值以及實踐途徑進行深入研究。這既是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根本需要,也是高中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在高中課程體系中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對于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進一步發展和職業生涯認知的進一步豐富具有重要的價值,能夠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一、新時代普通高中勞動教育的實踐價值
(一)有利于新時代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貫徹
應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將勞動教育納入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高中生全面弘揚勞動精神,引導學生樹立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基本理念,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以及創造性勞動來發展自身的價值。高中課程體系中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處于至關重要的位置,將勞動教育作為核心素養培育的一個重實踐路徑,既能夠充分凸顯勞動教育在新時代高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能夠有效地落實新時代素質教育的發展理念,促進高中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根據各學段特點,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系統加強勞動教育。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于1課時,學校要對學生每天課外校外勞動時間作出規定。”[1]這為我國中小學學校如何開展勞動教育做出了總體規劃和具體指導,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勞動教育的高度重視。而日本也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勞動教育的地位,《教育基本法》《學校教育法》《學習指導要領》等一系列法規和政策文件為日本的勞動教育提供法律支撐。尤其是通過“體驗活動”將勞動教育融入中小學生學習和生活之中,與學校課程實現深度整合。基于此,本文探討了日本中小學“體驗活動”的內涵、價值,以期為我國新時代開展和落實勞動教育提供參考。
一、日本中小學“體驗活動”的內涵
20世紀50年代,日本中小學教育出現了偏重知識傳遞,忽視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的傾向。20世紀70年代,日本的工業經濟有了長足發展,日本中小學課程中開始展開“體驗活動”。1976年,科學教育和工業教育委員會對高中職業教育的狀況進行了討論,強調要“加強與工作相關的經驗學習”[2]。同年,教育課程審議會(簡稱“教課審”)發表了咨詢報告,較為系統地為日本高中的勞動體驗活動提出了明確的建議。20世紀80年代末至21世紀初,臨時教育審議會(簡稱“臨教審”)和“教課審”相繼發表了咨詢報告,對于在日本中小學教育中實施“體驗活動”進一步提出了明確的、多方面的建議。在中央教育審議會答復“面向擔負下一代的自立青少年的培養”(2007年)中明確指出,“體驗活動:指以通過體驗進行某種學習為目的,對體驗的人有意圖、有計劃地提供的體驗”[3]。其中,“體驗”一詞指的是,“著眼于經驗者的能動性和經驗內容的具體性,指向主動的經驗和具體的經驗”[4]。由此可見,日本中小學“體驗活動”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有目的、有計劃地促進學生在具體的親身經歷中得以成長和成熟。它是日本中小學教育中必須運用的一種活動,主要包括以下類型并具有其內在特性。
1.日本中小學“體驗活動”的類型
根據日本在2017年修訂的新《學習指導要領》,可將“體驗活動”分為社會體驗活動、自然體驗活動和日常生活體驗活動三種方式。社會體驗活動主要包括公益服務體驗和職場工作體驗。2017年日本文部科學省公示的《小學學習指導要領解說》中提出“在綜合學習時間進行的志愿者活動,是作為思考與社會的關系的探究性學習而進行的,在體會到勤勞的尊貴和生產的喜悅的同時,還能體驗到培養公益服務體驗等社會服務精神”[5]。公益服務體驗是通過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以集體組織的形式,在日本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的社會公益和社會服務活動。例如,到敬老院關愛老年人,開展災害志愿者體驗活動等,讓參加者真切地感受到志愿者的重要性,增強社會責任感。職場工作體驗是指中小學生通過參加真實的社會中的工作,獲得工作的知識、技能,培養正確的工作態度的學習方式。小學特別活動科指出,要根據社會的變化和要求開展體驗活動,在小學高年級讓學生獲得社會角色和責任的體驗。在中學則要更加重視職場體驗活動,使中學生“體會到勞動的尊貴和生產的喜悅”[6]。自然體驗活動是指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與自然相關的直接性的體驗活動。自然體驗活動出現在日本中小學的道德、環境、生活等科目中。例如,在日本小學的生活教育中強調讓學生主動觀察身邊的自然環境,注意到自然的變化情況,發現地形地貌、季節等的不同特征,使學生在與自然環境的接觸中擴大見聞,培養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情感;中學生可以參加農業體驗活動,通過飼養和栽培動植物、銷售農產品等活動讓學生領略農業的魅力。日本小學的自然體驗活動強調讓學生與自然面對面地接觸,在體驗自然中豐富感性;在中學階段則要求學生根據經驗對身邊地區進行調查,活用技能,在實際調查地域的過程中,體驗性地理解大自然的知識。日常生活體驗活動是指通過提出實際生活中的課題,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認真致力于解決課題,從而獲得知識和能力的發展。《學習指導要領解說》中明確指出,“在各學校制定目標和內容時,重視日常生活和與社會的關系是很重要的”[7],開展日常生活體驗活動是將學校教育與日常生活相聯系的有效途徑之一,由于日常生活中的課題與學生的個人生活緊密相聯,學生更容易關心這樣的課題,也更容易進行直接體驗。日本中小學的日常生活體驗活動豐富多彩,學生在制作料理、清潔衛生、栽培植物等日常生活體驗活動中,培養自身解決問題的自信和能力,也形成了對日常生活的參與意識。日本的小學家庭科的目標之一是,“通過實踐性、體驗性的學習活動,實現對家庭、衣食住行、消費和環境等的科學理解,在掌握與之相關的技能的同時,從生活中找出問題,設定課題”[8]。在中學要求學生通過日常生活體驗活動,在掌握相關技能的同時,從社會中發現與技術相關的問題,培養恰當、誠實地想辦法創造技術的態度。
2.日本中小學“體驗活動”的特點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加強特殊教育學校內部的規范化管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依據國家有關教育法律、法規制定本規程。
第二條本規程所指的特殊教育學校是指由政府、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依法舉辦的專門對殘疾兒童、少年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
第三條特殊教育學校的學制一般為九年一貫制。
第四條特殊教育學校要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根據學生身心特點和需要實施教育,為其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繼續接受教育,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
第五條特殊教育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具有良好的品德,養成文明、禮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掌握基礎的文化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鍛煉身體的基本方法,具有較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具有健康的審美情趣;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勞動、生產的知識和技能;初步掌握補償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復;步步樹立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形成適應社會的基本能力。
在新課程中,有一項國家指定的學習領域——勞動與技術教育。它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要目標,它與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自小學三年級起開設。它的開設,對于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這次課程改革中,已有的勞技課程的形態和名稱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勞動與技術”的名稱與以前的“勞動技術”名稱相比中間加了一個“與”字,這一方面表明了“勞動”與“技術”兩者的聯系,另一方面又表明“勞動”與“技術”兩者的區別,同時,“勞動與技術”作為一個整體出現,又體現了綜合的特征。
勞動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優秀傳統,是素質教育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對培養學生勞動觀念、磨煉意志品質、樹立艱苦創業的精神以及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新課程強調勞動教育中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強調學生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習慣的養成,關注學生發展為本的,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益美、以勞促創新的多方面的功能實現和勞動教育的多途徑實施和多學科滲透。
勞動與技術教育中所內含的技術教育,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職業技術教育,也不是專科院校所開辦的高度專門化的技術教育,而是指普通基礎教育階段進行的技術教育。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技術教育是未來社會成員基本素養的教育,是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思維發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須接受和經歷的教育。因此,技術教育對中小學生的發展有著廣泛而又獨到的教育價值。
新課程中的勞動與技術教育具有哪些特點呢?據專家介紹,過去,小學的勞動課、初中的勞動技術課是獨立設置的一門課程。新課程計劃中,勞動與技術教育是被列為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一個國家指定性學習領域,這是課程形態上的重大變化。它綜合運用了數學、物理、化學、地理、語文、藝術、社會等學科的基本知識,同時也融合了經濟、法律、倫理、審美、環保等方面的內容。對學生來說,勞動與技術教育不僅是已有知識的綜合應用,而且也是新的知識與新的能力的綜合學習。
在國際上,作為諸多國家基礎課程之一的技術課程已經成為一個包括勞作、手工、設計、家政、農業技術、工業技術、商業、職業準備等科目在內的龐大學科群。考慮到社會發展的進步趨勢、現實生活的客觀需要、學科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學生身心的發展規律,新課程確立了勞動、家教、技術、職業準備等方面的教育內容,同時,根據初中和小學的性質、特點,進行了課程內容的學段定位,如在技術方面,小學確立為“技術初步”,初中確立為“技術基礎”;在職業準備方面,小學確定為“職業了解”,初中設計為“職業引導”。
一、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結合思想品德課利用學校德育室,通過看圖、聽解說、查資料等多種形式讓學生了解舊西藏、新西藏走向富強的現代化中國等使學生從中認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更談不上新西藏。平常進行國旗、黨旗、團旗的教育,并認真舉行一周一次的升國旗儀式;開展英雄故事會,組織學生開展家鄉新面貌的調查訪問活動等,從中讓學生初步懂得三旗圖案的意義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并結合思想品德課教育兒童從小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等,通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從小樹立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偉大理想。
二、加強文化禮貌教育
藏族有廣泛的禮節,簡單的動作和語言都充滿了禮貌,充滿了一種道德修養。但走進校園卻發現學生們缺了一種禮儀規范的教育。我們應提倡學生向周圍其他人學習,向前輩們學習禮儀,在生活中積累,并在實踐中運用。在校進行隊禮和隊風的教育。通過開展學雷鋒、學英雄模范人物來深化隊禮教育等,使學生懂得隊禮意義、學會講禮貌、養成關心他人、幫助同學,培養熱愛集體、把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良好思想品德。
三、加強隊組織教育
隊組織的教育主要做到以“點”帶“面”的作用,通過民主選拔大隊成員、中隊成員以及隊長。由輔導教師和班主任帶動著重培養他們的組織能力、文明禮儀、學習成果等。通過他們所取得的好成績作為“點”帶動整體,優化整體。如隊長負責組織成員共同參與出少先隊板報、宣傳隊禮、隊風,組織建設校園文化等活動來對其他學生做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