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教育省級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業余訓練工作是指學校課余開展體育訓練和體育競賽工作。
第二條為貫徹“奧運爭光計劃”,進一步加快我區競技體育的發展,培養優秀體育后備人才,充分發揮體育教師的積極性。制定本暫行規定。
第三條業余訓練工作任務是提高學生運動技術水平,為國家培養體育后備人才;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增強學生體質;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增強組織紀律性,培養學生的勇敢、頑強、進取精神。
第四條業余訓練工作應當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體育鍛煉與安全衛生相結合的原則,注意汲取有益經驗,積極開展業余訓練研究工作。
第五條業余訓練工作要在學校開足開齊體育課和的前提下進行。
摘要:高校教師職稱評價機制改革問題是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內容。開放大學作為新型高等學校,教師職稱評價仍參照的是普通高校教師職稱評價機制,在職稱評價標準和職稱評價方式上,面臨內生和外生的雙重困境,應當通過建立符合開放大學辦學導向和辦學需要的職稱評價標準,發揮信息化教學特點,創新職稱評價手段,建立全國開放大學系統職稱評審專家互評機制等方式,改革開放大學教師職稱評價機制。
關鍵詞:開放大學;教師;職稱;評價機制
一、引言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扭轉不科學的教師評價導向,堅決克服“五唯”。教師職稱評價機制作為教師評價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當前改革的重中之重。建立科學合理的高校教師職稱評價機制,能夠有效引導教師樹立正確職業目標,充分發揮個人潛能,有力推動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高校類型多樣,功能定位各不相同,分類評價是建立科學合理評價機制的基本原則之一。開放大學作為全國最大的成人高等學校體系以及新型高等學校形態,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定位和承擔的任務與普通高校迥然不同。其中,省級開放大學作為國家開放大學系統的中堅力量,一方面上承國家開放大學辦學體系建設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根據地方特點,負責指導本省域范圍內辦學系統開展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適應社會終身學習需求的教育活動。省級開放大學的辦學定位和工作要求,使其教師的定位、要求和發展方向與其他同級地方普通高校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有必要建立與自身特點相適應的教師職稱評價機制作為“指揮棒”,引領教師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學校發展的重點方向上,真正發揮好開放大學教師隊伍的作用。本文擬以省級開放大學為例,通過對省級開放大學教師職稱評價機制的形成過程進行梳理,對面臨的主要困境進行分析,對改革省級開放大學教師職稱評價機制展開探討,并提出對策建議(以下“廣播電視大學”和“開放大學”均稱“開放大學”)。
二、開放大學教師職稱評價機制的形成和現狀
開放大學教師職稱評價機制的形成過程與我國高校教師評價機制的形成過程相伴隨,在國家政策的約束和引導下歷經演變。我國高校職稱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時期,新中國成立后,在借鑒民國時期教師職務等級體系和蘇聯高校教師學銜制度的基礎上,1960年國務院頒布《關于高等學校教師職務名稱及其確定與提升辦法的暫行規定》,形成了較為系統的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雖然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種種原因中斷,但改革開放后,全國高校重新恢復了教師職稱制度。1986年,當時的國家教委和中央職稱改革領導小組頒布了《高等學校教師職務試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高校教師職務名稱、任職條件、評審聘任組織和流程的制度。此后,各省(區、市)根據該條例,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省屬教師職務的實施細則。條例明確除了適用于普通高校,也適用于其他類型的高等學校,因此如開放大學的前身廣播電視大學以及黨校、老年大學等,也均參照該條例以及在條例基礎上制定的各省的實施細則執行。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為更好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適應不同類型高校發展的實際,國家開始逐步探索向高校下放職稱評審權限,部分省率先開始試點。比如2012年,福建省政府出臺措施推動高校職稱聘任制改革,取消高校職稱評審環節,由各高校自行制定聘任方案和聘任條件,自行開展職稱聘任工作。又如湖南省2014年起探索改進高校教學科研人員職稱評審工作,授權或委托高等學校自主組織評審教師和實驗系列職稱。在各地探索實踐的基礎上,2016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下放職稱評審權限推動高校等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業單位按照管理權限自主開展職稱評審。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將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由高校自主組織職稱評審、自主評價、按崗聘用。由此,高校職稱自主評審工作全面鋪開。開放大學也同時獲得職稱自主評聘權限。以前述福建省、湖南省為例,福建開放大學自2013年起即自行制定高校教師、教育管理研究和實驗系列職稱聘任條件和聘任程序,并自主開展聘任工作,湖南開放大學則從2014年起獲得了副教授及以下職稱的自主評審權限。然而,在獲得自主評審權限后,省級開放大學職稱評價機制尚未發生實質性的變化,主要原因是受到政策制約。通過調研和網絡公開信息搜集可以發現,當前大多數省級開放大學的職稱評價工作仍然在原有的人事、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職稱評價框架之內進行,部分省份仍制定有全省統一的職稱評聘資格條件標準,比如山西省就制定了高校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指導條件,明確要求各校在自行制定條件時應予參照,并不得低于該條件;也有部分省則明確規定高校制定的職稱評聘條件不得低于原省定條件,比如浙江省在下放評審權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各校制定的標準不得低于該系列的省定標準,福建省則將各校自定條件不得低于國家和省相關職稱評審標準列入職稱評聘監管環節的要求。因此,自主評審雖然提高了開放大學在職稱評審中的自主權,但是在評價標準上仍大體延續了以往體系。
科協(黨支部)2004工作總結及2005工作要點
2004年,科協黨支部認真貫徹黨在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在黨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做到思想上有新解放,發展上有新思路,改革中有新突破,各項工作有新舉措。同時,結合單位實際認真加強黨支部的思想、隊伍和廉政建設,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得到較好發揮,有力地保障了各項工作任務的完成。
一、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強支部整體建設。
黨支部認為加強支部黨員思想建設,是抓好各項工作的基礎,只有思想上得到不斷提高,才能在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體地說才能把市委的重大決策落到實處。為此黨支部積極采取多種形式,開展以“三個代表”為主題的黨性教育活動。首先是一如既往地抓好黨支部的“”及每月支部學習日,積極開展“班長”與黨員的不定期交心活動,并根據機關工委的部署,開展專題內容的學習和研討。除此之外,科協黨支部還根據省、鎮江市科協關于勇于創新、著力提升科協工作整體水平的要求,自下而上,從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到市級學會、協會,層層開展思想挖潛工作,分期分類召開黨員干部的思想動員會,首先要求科協系統黨員干部端正態度提高認識,克服那種:“說得過”、“慢慢來”的思想。通過教育,絕大多數黨員干部都能做到立足實際,講究實效,腳踏實地地積極工作,以自已搞好科協工作的實際行動,忠實地實踐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
二、強化支部建設,促進科協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今年以來,黨支部始終堅持抓黨建促工作,以支部為核心,黨員為骨干,分工負責、責任到人,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結合科協工作特點,認真帶領全體黨員實踐黨員權利和義務,在科普宣傳、科技普及、學術研討和新技術推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把為基層服務落到了實處。
(一)加強醫療專業技術學科帶頭人建設及各科人才梯隊建設。
1、在神經外科、燒傷科、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消化內科、中醫科設立專業技術過硬、為市醫學會委員的醫療專業技術人員為學科帶頭人。
2、有針對性地培養各專業醫師,使各個專業科室的人員配備合理,形成梯隊。
(二)科研工作
1、力爭申報市科技局20**年重點科研計劃項目2-3項。
2、力爭獲得省級科研立項1-2項,申報省級科技成果獎1-2項。
現年***老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已11年了,在這些年的教學磨礪中,憑著他一身倔勁和一顆年青火熱的心,如今他已漸漸成長為一名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科研型教師。他的敬業求精,勇于探索,與時俱進的精神和良好的科研意識與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使得他在我市美術教育的學科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全國美術教育論文一、三等獎獲得者;河南省教育科研成果黃華獎二等獎獲得者;第六屆全國中小學繪畫書法作品比賽指導教師一等獎獲得者;河南省中小幼活動課優秀論文二等獎、河南省第三屆園丁書畫作品展評一等獎獲得者……”等等。面對眾多榮譽,劉老師從不居功自傲,他腳踏實地,從沒有停止過前進的步伐。從“校優秀教師”到“鎮優秀教師”,再到“市優秀教師”,這些榮譽的獲得正驗證了他自己的一句話:“只有不斷的學習和探索,教育才能不斷的發展和進步。”
以美育為先導
憑著對素質教育的全面理解及他個人的良好專業素養,在教學實踐中,他把美育擺在了首位,并始終圍繞“美”大做文章,形成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成功典范,在實踐中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參觀劉老師的美術活動室、工作間以及學校宣傳欄、校園文化等,無不發現處處洋溢著美。環境是無形的教師,為了做好環境育人,他可操了不少的心。記得他上《花瓶設計》一課時,為了搞好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他竟花了好幾天時間親自畫了20多張大范圖掛在教室四周,渲染氣氛,供學生欣賞,使學生上課就像走進了藝術殿堂;還記得他上《探索水墨的世界》一課時,為了準備不同的工具材料,劉老師竟跑偏了鄰近幾個鎮區。有人說,“上一節美術課用的著這樣嗎?”可在他眼里卻認為“教育觀念是教師教學之首要,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創造和發展。”幾年來,劉老師自行設計制作的教具范圖近200件,在教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為此,市教育局教研室決定讓劉老師承擔“全市美術創新教育現場觀摩活動”公開課,向全市宣傳其成功教學經驗,導向教學,反響熱烈,在全市起到積極的帶頭作用。其教學事跡先后在《河南日報》、《常平報》登載。
給學生發展自我的舞臺:劉老師曾參加過“百千萬工程鎮級百位名師培訓”兩年,也參加過“國家新課程標準省級培訓”等,教學觀念新,課改主動堅決。為了實施“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實踐轉變,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充分挖掘學生潛能,為了給學生一個寬松的發展和展示自我的舞臺,他付出了不少心血和汗水。劉老師每天上完課后,均要拿出一小時來輔導學生畫畫,每天如此,年年不變,他已奉獻了無數節假日和休息時間。一份耕耘,一份收獲。99年他輔導的學生作品在“全國首屆海峽兩岸美術教育交流會”上,便代表河南市和河南省在新疆參展并以獲得一等獎2幅、二等獎2幅、三等獎3幅的好成績榮獲指導教師一等獎;在“中南六省(區)第十屆美術教育交流會”上,學生美術作品又獲得一等獎3幅、二等獎3幅、三等獎4幅的好成績,劉老師再次榮獲指導教師一等獎;此外在“2001年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繪畫作品比賽”、“2000年省第二屆青少年美術作品設計比賽”、“省青少年科學幻想繪畫比賽”、“2001年第十屆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河南省宣傳畫比賽”、“99年河南省兒童畫作品展評”、“市迎香港、澳門回歸,建黨八十周年,保護環境、創建美麗校園,珍愛生命、遠離……”等一系列主題活動中均獲得良好佳績。學生們體驗到了成功感,在活動中充分發展了自己的才能。
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一次次教學,一次次活動,劉老師都緊密圍繞如何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人生觀來展開。到自然中體驗美,到生活中感受美。在他的感化下,校園里總是有學生拿著畫板畫凳去寫生畫畫,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節假日他也經常組織學生到校外去寫生,體驗地方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藝術素養和正確的審美觀,受到有關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