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環境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推行雙語的必要性、優越性和重要性
1推行雙語的必要性
一方面,在我國這樣包含很多民族的國家中,所有少數民族的獨有語言都是客觀現實,是民族歷史長期發展形成的,是構成少數民族特征的重要標志。各少數民族群體十分熱愛自己的母語,都有維護自己母語、捍衛母語使用權利的與生俱來的感情。盡管有的民族人口極少,其母語的功能嚴重受限,語言活力急劇下降,正處于瀕危或走向衰亡的邊緣,但這些少數民族群體依然對自己的母語感情深厚,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語言從此走向衰亡,這是一種固有的內在的語言感情。另一方面,在我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里,少數民族除了使用自己的母語外,還兼用國家通用語———漢語普通話。少數民族如果不兼用通用語,就無法與外族溝通交流,無法參與經濟建設,民族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正因為如此,目前各少數民族群體都有著學習和使用漢語的自覺的普遍要求,而且這種要求的呼聲越來越高。結合以上兩方面的客觀事實可以看出,在我國推行雙語是有著客觀依據的,是有助于民族團結發展,適應民族全體成員共同意愿的,因而也是必要的。
2推行雙語的優越性
無數事實與人類語言技能分析證明,雙語是適應人類自然天性與社會需求的一種現象。人類大腦的自然天性讓人可以同時具備很多種語言的學習與使用能力。從古代開始,人們就為了拓寬交際領域,在多民族多語言的環境中自然而然地發揮著這個天生的能力。在當今科學技術的推動之下,差異化文化與語言之間的碰撞比任何歷史時期都更加廣泛且深入,全球化發展進程也持續加快。在這種發展形勢之下,地域通用性語言在國際交流中發揮著更強大的作用,這讓雙語技能在人類交流活動中日益重要,獲取雙語技能已然成了發展與進步的必經之路,是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語言使用的未來發展方向。多掌握一種語言,就好比多了一只看到更廣泛世界的眼睛,也好比走入了更加廣闊的天地,就能擴大交流的范圍,就能更加便利地學到新知識和新文明成果。正如2008年,Emerson所說的,語言掌握的越多就意味著朋友越多,就意味著藝術與貿易越多,就意味著人的價值就會提升很多。法國有句格言說的好,懂得兩種語言的人相當于兩個人。雖然越來越多的族群需要使用國際通用語、地區或國家通用語,但并不意味著他們要放棄自己的母語。在通過通用語投入到經濟發展、文化交融的時展洪流中的同時,還需要保護和留存具有族群特色的語言文化,保存歷史積淀形成的經驗與記憶,構造包含特色民族文化的知識框架。本族語是少數民族族群整體和個體的寶貴財富,是在現代化進程中絕不應該丟棄和遺忘的瑰寶。如果本族語消亡,那么它所承載的傳統知識、文化、習俗等一切表明本民族身份和特性的東西都一去不復返,這將會是人類付出的慘重代價。因此,推行雙語是既能夠開闊眼界、吸納先進科技進而尋求共同發展,也可以維持并繼承民族特色的傳統語言文化的兩全之策。
3推行雙語的重要性
1礦山地質條件分析
璧山縣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巖礦位于重慶市璧山縣275°方位,直距9km,礦山CaO最低含量45.33%,最高含量52.55%,平均49.72%。礦區無常年性河流,年平均降雨量1072.7mm,季節性沖溝不發育,雨季降水后以分水嶺為界,沿坡面或溶蝕槽谷向西流入小安溪,向東流入周家槽,礦山范圍內無溪、河、水池、魚塘等地表水體。礦區范圍內植被分布不均,且無明顯界限;礦區內基巖裸露與土壤分布無明顯界限,土層在溶溝、溶槽或低洼地段較厚,厚度一般為2~3m,其余地段土層較薄,厚度一般為0~1.0m;巖性為紅粘土,土壤類型為黃壤、黃棕壤;土地利用主要為耕地、林地、住宅用地、工礦倉儲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及難以利用的裸地,各種作用的土地之間無明顯界限。如圖1所示。礦區位于瀝鼻峽背斜軸部,為一大致呈南北向嘉陵江組石灰巖巖溶槽谷地帶,其間時有渾圓狀小型獨立山包。地形坡角一般10~25°,屬巖溶丘陵-低山地形地貌。評估區內由于原開采形成高度3~38m的邊坡,坡角45~80°,坡長約46~100m,邊坡均未采取支護。邊坡巖性均為嘉陵江組三段的石灰巖,巖石堅硬,抗風化能力強。巖礦體結構面主要有巖層面、裂隙面、松散層界面等,斜坡穩定性良好少許順層坡礦山開采中可能產生局部崩滑等不良現象。綜上所述:本礦山工程地質條件中等。
2礦山采后地質環境預測
2.1礦山開采影響范圍
2.1.1放炮影響范圍根據開發方案,采場每次布置3排鉆孔,每排10個孔,排距4.6m,孔距5.6m,共布置30個孔,每孔深16.5m,超深1.5m,以確保爆破后臺階高度達15m。
2.1.2采礦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影響范圍礦山開采過程中采用自上而下臺階式分層開采,高度為15m;開采時工作臺階切向坡和反向坡最終開采的邊坡角不大于55°。由此可確定采礦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影響范圍為礦區開采最終邊界外延15m。綜上所述:礦山開采影響范圍為露天采場外延215m。
1生態翻譯學與翻譯生態學
生態翻譯學起步于2001年,是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的本土翻譯理論。它以翻譯適應選擇論為基礎,將達爾文進化論中的適應/選擇學說引入翻譯研究,“借助翻譯生態與自然生態系統特征的同構隱喻,以生態整體主義為理念,以東方生態智慧為歸依,以翻譯生態、文本生態、‘翻譯群落’生態及其相互關系為研究對象,從生態視角對翻譯生態整體和翻譯理論本體(翻譯本質、過程、標準、原則和方法,以及翻譯現象)進行綜觀和描述”,是一種生態范式的譯學研究。該理論視閾下的翻譯是一種“譯者適應和譯者選擇的交替循環過程”。譯者進行翻譯時,需要從“三維”(語言維、交際維和文化維)著手,使譯文能夠達到最佳整合適應選擇度。
翻譯生態學最初是愛爾蘭著名翻譯理論家Mi-chaelCronin在《TranslationandGlobalization》一書中正式提出的。他指出,全球一體化引發了語言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和一些語言前所未有的消亡速度。因此,翻譯應該維護語言多樣化,傳遞文化和語言的獨特性。Cro-nin雖然提出了翻譯生態學這一術語,但并沒有做系統性探索。許建忠受此啟發,建立起一套具有專門的研究對象和任務以及特定研究領域的獨立理論體系,于是有了《翻譯生態學》這部專著。和生態翻譯學以適應選擇論為原理不同的是,翻譯生態學依據的是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協同進化等原理和機制,以此來研究各種翻譯現象及其成因。該理論主要涉及翻譯生態環境及其因子、翻譯生態結構(包括宏觀生態和微觀生態)、翻譯生態的層次分析、翻譯水平結構、翻譯生態的分布模式,同時還探討了“限制因子定律”、“最適度原則”、“局部生態效應”、“翻譯生態系統的整體效應”、“翻譯生態的邊緣效應”等一系列翻譯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翻譯生態的基本規律,如平衡與失調、良性循環、競爭機制與協同進化、遷移和潛移規律、富集與降衰規律等。
生態翻譯學和翻譯生態學同為生態學和翻譯學交叉的產物,名稱上又很接近,不免讓人產生混淆之感。有學者認為:2項研究有一定的交叉性,但更多的是互補性差異,是一種“背靠背”的關系。二者交集之一就在于翻譯生態環境這個概念。胡庚申將翻譯生態環境視為生態翻譯學九大研究焦點之一;而許建忠認為翻譯生態學的任務就是“研究翻譯與其周圍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理”。可見,2項研究都將翻譯生態環境視為核心概念,認為翻譯是譯者與其翻譯生態環境相互作用的活動。
2翻譯生態環境
生態翻譯學中的翻譯生態環境最早是胡庚申在2001年國際譯聯第三屆亞洲翻譯家論壇上提出的。他將其定義為:“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是“制約譯者最佳適應和優化選擇的多種因素的集合”。有學者質疑,這個概念“把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中靜態的、物化的環境概念和動態的、主體的概念混淆在一起,用‘即’相連,顯得不是十分合適”。隨著研究的深入,翻譯生態環境的含義進一步寬泛,成為“由所涉文本、文化語境與‘翻譯群落’,以及由精神和物質所構成的集合體”。而“‘翻譯群落’指的就是翻譯活動中涉及的‘人’,以譯者為代表”。在其專著《生態翻譯學:建構與詮釋》一書中,胡庚申將翻譯生態環境的概念外延更加準確、綜合地界定為:“影響翻譯主體生存和發展的一切外界條件的總和。這里的主體是廣義的,即參加翻譯活動的一切生命體,包括原文作者、譯者、讀者、翻譯發起人、贊助人、出版商、營銷商、編輯等,即‘翻譯群落’。而外界環境可包括與翻譯活動有關的自然經濟環境、語言文化環境、社會政治環境等。翻譯生態環境由各要素交織而成,是翻譯活動發生、存在、發展的各種自然的、人文的因素的總和”。
地質環境論文1
摘要:我國人口眾多,所消耗的資源也比較多,以往礦山開采環保意識較為薄弱,礦山開發過程中對生態平衡造成了破壞,污染了環境,使得礦山的地質環境問題較為突出。隨著人們生態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各部門積極采取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基于此,主要分析露天采礦礦山所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并對其治理措施進行探討。
關鍵詞:露天采礦;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治理
0引言
煤礦是社會經濟發展賴以生存的資源,露天煤礦作為重要的礦山資源之一,做好露天煤礦地質環境治理工作,可以實現煤礦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進步。當然,要做好露天采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也絕非一朝一夕能夠達成的事情。需要煤礦企業從多方努力,明確煤礦生產工作中存在有哪些缺陷和不足,然后及時采取措施解決問題,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前,煤礦礦山地理環境治理過程中,還存在有治理意識落后、治理方法先進等問題,如何解決相關問題,是社會各界所關注的焦點,也是文章所探究的焦點所在。
1露天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治理的必要性
1、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現狀分析
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中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了明確規定,作為礦山采礦權人有責任對礦山開發中破壞的地質環境進行治理,但是由于受到我國國情及社會形態影響,只有很少一部分礦山企業會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保護與治理,再加上我國小型礦山的比例近95%,所以礦產資源開發中的不合理開發、無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等現象十分普遍,導致部分礦山地質環境及周圍生態環境都遭到了嚴重破壞。本文認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1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地方政府及礦山企業大力開發礦產資源的主要目的在于創造經濟效益,而大部分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由于過于強調經濟效益最目標,而嚴重忽略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土地資源節約利用的重要性,從而導致礦山企業運行中沒有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保護與治理,從而使礦業開發中不斷衍生出新的地質環境問題,從而使其進入到一個惡性循環中。現階段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依舊處于較低水平,礦產資源開發創造的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創造的綜合效益一直處于相互矛盾狀態。
1.2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不完善現階段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管理相對較為薄弱,雖然很多法律條文中要求礦產資源開發中必須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保護與治理,但是相關法律法規中沒有對具體的地質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和規章進行界定。礦產資源開發管理部門的分散導致其環境執法管理存在職責交叉現象,管理體系的不完善是限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的主要原因,而且該項工作在開展中嚴重缺乏完善法制保障,難以威懾一些礦山企業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行為。一些開采時間較長的礦山已形成了較為嚴重的地質環境問題,但是在追責過程中難以找到主要責任人,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資金來源的不持續性,使其難以形成一個長期有效的保護與治理機制,從而導致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的成效普遍較差。
1.3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應用技術落后我國礦山企業主要以小型礦山企業為主要成分,由于這類礦山企業在礦產資源開發中,存在礦坑設計不合理、采礦方法不當以及工藝技術落后等問題影響,甚至一些小型礦山企業還在使用“崩塌法”“放大炮”等傳統開采技術進行礦產生產,導致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嚴峻性和提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的難度。再者,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而一般的環境治理與保護技術無法滿足礦山地質環境實際需求,在治理過程中由于受到礦山地質環境復雜、調研工作不到位以及經費不足等問題影響,導致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中存在治理不徹底、治標不治本等問題,這勢必會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產生影響。
2、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的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