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將心比心教學反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略讀指導卻需要提綱挈領,期其自得。”關于略讀課文的教學,《教師教學用書》有明確要求:
一是內容上,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讀課文的教學,一般是“粗知課文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要求。
二是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要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我想,編者安排略讀課文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要我們訓練學生略讀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課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讓我們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因此,我這樣設計了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四篇課文《將心比心》的教學: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的尊嚴,同時贏得了人們的尊重。今天,我們學習《將心比心》,能說說這個詞語的意思嗎?課文寫了哪些將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讀通讀順課文,想想課文寫了哪兩件將心比心的事?
三、細讀課文,探究情感
1、默讀記敘這兩件事的一、二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讓你感動?
2、在自學基礎上小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生交流讀后感受,教師引導重點探究以下問題:讀母親平靜的話,思考:母親的“寬容”體現在哪里?母親又是怎么鼓勵護士的?她為什么能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
5、多種方式讀課文最后一段,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
6、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拓展延伸,總結專題
1、創設情景,模擬對話,說明“將心比心”:
⑴ 公共汽車上,一位少先隊員給老奶奶讓座。
⑵ 公路邊,你看見一位老爺爺正在植樹。
2、對本組內容進行簡單回顧。
3、小練筆:
寫在做人處事上給你啟示的一個人或是一件事。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后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
科學研究表明,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約百分之七十的錯誤都是由于教師溝通方式不當引起的。如果缺乏有效溝通,因為年齡及認知不足的原因,學生很難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甚至產生誤會,導致逆反心理嚴重。久而久之,師生感情得不到良好發展,便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使學生產生厭學思想。因此,在小學班級管理過程中,老師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溝通技巧,實現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班級管理溝通技巧微笑傾聽有效溝通從廣義上來說,就是在信息的雙向交流過程中,交流雙方主體均有情感的積極參與。在溝通中,師生之間要實現心理上的相互包容,相互理解信任,相互尊重。具體來說,即學生對于老師的教育行為要切實理解,進一步接受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以此來糾正自己的錯誤行為;對于師來說,要理解學生行為的前因后果,深入發掘學生言行的內部動機,具有同情心,并對其體諒,在情感上將心比心,互相接受,實現良好的溝通交流。一、微笑面對學生微笑,是人的基本動作。融入感情并發自內心的微笑,是人際溝通中的劑,在人際交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無論面對何種類型的學生,也不管他有多大的負面情緒,老師只要保持對學生微笑,學生便不會感到惡意的存在,從而解除戒備心理,傾聽老師的談話,進一步同老師進行溝通交流。在交流過程中便會逐漸接受老師的觀點并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省反思,從而正確認識自己。相信,很多班主任都有過兩個男生互相拉扯著氣呼呼找你評理的經歷,此時雙方都在氣頭上,肯定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如果各打五十大板,有時也能解決問題,但效果未必很好。我遇到這樣的情況,喜歡笑瞇瞇的和他們扯一些毫不相干的話題,如昨天看球賽了嗎?結果怎樣?今天早上誰拖地了?他們交談的時候我始終保持微笑。這樣和諧的氣氛才有利于解決問題。老師的微笑絕不是僅僅跟學生打招呼那么簡單,他包含著老師對學生的關心、信任和愛護。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縮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避免老師高高在上的感覺,有利于師生間的溝通交流,為下一步教育工作的展開打下良好的基礎。小學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而老師是學生這階段成長的主要觀察者。小學的課堂教學是老師對學生進行觀察的主要場所,作為學生行為的主要引導者,只有通過學校生活準確、細致、全面的了解學生的言談舉止,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仔細體會他們的心靈,才能實現與學生的有效溝通。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細致地觀察,不能給予學生深刻地關注,那么學生就得不到展示的機會,即使再有天賦和能力,也可能被抹煞。因此,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可觀察現象進行明智和敏銳的觀察,并從中發現學生的潛在因素,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潛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清除成長中的障礙,實現有效的溝通交流。二、學會傾聽心聲在當今飛速發展的網絡時代,信息傳輸速度快,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通過網絡,學生更加渴望自由、民主的溝通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老師教育作用的發揮。如果每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能認真傾聽學生所表達的意見,和每個學生平等交流,就能充分把握學生的內心思想,最大限度發揮語言交流的建構功能,實現同學生的有效交流。溝通,不僅僅是靠語言。事實證明,有時候無聲的溝通一樣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相比于有聲語言來說,無聲語言更加方便、快捷,更容易取得溝通效果。對于學生來講,教師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甚至作業批改中的每一個筆跡,都在無聲無息中向學生傳遞著信息。多年來,我養成一個習慣,在自己的辦公桌上準備幾本即時貼,無論是通過課堂發現還是通過科任老師反映某某學生有什么問題,我都會及時在學生的作業本里貼上即時貼,或寫上提醒的話、或寫上鼓勵的話、或寫上表揚的話。實踐證明,效果非常好,甚至有的學生還把師生間交流的即時貼收集在文具盒里,很認真地保存起來。所以,從溝通實質上來說,師生之問的交流其實是雙方信息的溝通,任何時刻都在不斷地進行中。老師除了平常使用有聲語言同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外,還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無聲語言對學生進行表達,它可以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積極的暗示作用,使學生隨時隨地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愛、信任和理解,從而產生積極的情緒,使結果向好的方向發展。只有這樣,師生之間才能相互理解、相互接納,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學生對老師提出的教育活動才能產生興趣,達成良好的教學效果。師生之間的溝通方式和溝通質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有效性。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老師是班級管理的主要執行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常常存在著矛盾。怎樣合理有效的處理矛盾、實現師生之間有效溝通是老師在班級管理中的首要任務。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尊重他們的人格,保證師生間的良性互動和真誠交流。只有和學生將心比心,才能使學生的心靈與老師離得更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以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為主要形式。在教學實踐中我感悟到:應充分發揮評價的兩大主要功能——激勵功能和導向功能。做到評價和個性化教育相結合,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新課改要求以教師為主導、“引誘”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但就“研討課”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下面,我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反思如下。
一、“比讀,讓學生承受心理壓力。”
我首先談一下教師的激勵功能。以往教學中常常在研討課乃至國家級研討課上,聽老師帶有鼓勵性的語言:“誰還能比他更好。”先起來的同學需要有勇氣才能站起來,壓力很大。后起來的同學也必須有比前一位同學更好的本領和更大的勇氣,才能站起來。試問:作為老師將心比心,你有前一位同學的勇氣做底嗎?這看似鼓勵的做法,恰恰給予全盤否定。導致的結果是參與的人越來越少。“朗讀小能手”等的選拔,也恰恰反應了評價應避免的“選優”的要求。我采取的辦法是:讓學生只要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達出來就可以了。評價的時候,只評價哪個地方讀得好,發現每個同學的閃光點,但不盲從。然后有針對性地讀出你的感悟。讓人人都發揮自己的特長。每個同學的音質不同、理解不同,允許他們各有千秋。從而進行個性化教育。
二、評價教學中,仍需強調教師評價的導向作用。
1、課堂教學中,要做到學生的主動發展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并重。
教學設計要做到“虎頭豹尾”而不是“虎頭蛇尾”。從而激發起學生繼續探索的欲望,達到課外延展的目的。也只有教師精心設計“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問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去細讀、精讀,把語言文字蘊涵的情感、思想通過朗讀、感悟,感悟后再美讀,讀后再談收獲。學生每讀一遍都有新的發現。讓語文課堂學習呈現螺旋上升的趨勢。
2、課前準備和課后作業也應發揮教師的導向作用。
我課前讓同學做充分的準備,把搜集到的資料和圖片展示出來利于教學時,我引導:你是怎么做到的?學生從他們的回答中明白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搜集、整理資料,不僅能獲取更多、更前沿的信息,在搜集、整理的過程中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鍛煉,收獲遠遠大于所獲得的知識。這也是新時代小學生必備的素質。
我還利用“日記”,發揮導向功能。我就把各方面寫得好的同學的文章,讓他們讀給同學們聽,包括具體描述、發表自己想法的、摘抄優美片段、警句、讀后想法的。學生明白日記是把生活中有趣的、值得記錄的用筆來表達自己心聲的。從而懂得要善于觀察,善于發現美、感受美、表達美、欣賞美。鼓勵學生勤于寫日記,表達能力不斷提高。
三、無批評的評價是不完整的評價。
強調評價的激勵功能,有的教師片面理解為一味表揚,不說一個不字,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學生呈現出來的作品并不一定都是完美的。只表揚的評價,不能很好的給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響鼓還需重錘敲”。要視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響應的措施。如面對學困生要以鼓勵為主,教師要滿懷激情。用欣賞的目光看學生,降低要求。充分激發他們參與的熱情,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樹立信心從而轉差。中等生讓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做中心發言人,不斷提高自己的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優等生在肯定成績后讓學生敢于挑戰“權威”,和他們比讀,讓他們認識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激勵自己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
四、研討課的課堂教學重成果,不注重教學過程的展示。
有的研討課教師按照預先做好的課件,設計好的思路上的很順利。看似課堂容量大,效果好。實則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沒有真正成為自主發展的主人。研討課上成成果展示課,內容貪多,只展示教學成果,表演意味濃。又是分角色,又是表演,課上講求熱鬧,但真正讓學生領悟到什么?課堂教學應展示教師的引導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一堂好課總會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導學生碰出思想的火花,哪怕其它環節有不足之處。講求一課一得,毋須面面俱到。還經常聽到教師由于時間關系,我們課后再練等之類的話。因研討課老師顧忌多,易束縛教師的手腳和頭腦,往往精心準備卻收不到預想的效果。教師應“以學定教”,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質疑,看哪些是關鍵處、疑難處。在這些地方有重點地讓學生充分思考、感悟、交流。
五、課堂評價過細、過碎,阻斷教與學的過程。
如有的研討課上,老師請小組長課內做記分員。哪個教學環節,誰得了多少分,都要記錄。這樣,不僅隔斷了正常的教學思路,還嚴重影響了記錄人員的學習。
六、教師的誤會也會喪失大好時機。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有心人,不放過任何有價值的問題。
一、我認為對同事們的尊敬和關愛是我們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更是形成一支高工作效率,和諧團結的團隊的核心,是教師師德的重要表現!
本學期,在校領導和大家的支持和信任下,我走上了副教導主任的工作崗位。但在開始的時候,我發現我的工作進展的并不順利,有時候還是有些被動,我覺得很困惑。后來,我好好地進行了反思,發現了原因的所在。總的來說就是我對同事的敬愛不夠。在布置工作的時候,解釋和說明不明確,為對方考慮的不夠,有時候急性子說話的語氣也不夠好,將心比心也不夠。這樣就容易造成誤會,引起不快,導致工作的被動,影響工作的開展。其實,老師們的工作壓力很大,已經很繁忙,很辛苦了。這就更需要我耐心,細心地去為他們服務,為他們排憂解難。后來,我不斷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逐步調整自己溝通的方式,多傾聽,多做實事,努力做老師和校領導之間的溝通橋梁,工作也就慢慢進入了軌道。我最開心的時候就是看到同事因為自己幫助而解決了問題的時候。
二、對工作的熱愛,我認為是一個教師具有良好師德的動力源泉。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學生總是把教師看作學習模仿的對象,因此教師需要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愛護學生。走上三尺講臺,教書育人;走下三尺講臺,為人師表。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書育人的實效,學生才會" 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
可以想象,一個工作認真敬業,教學嚴謹有趣,儀表端莊大方,心理健康向上的教師會讓學生受益匪淺。熱愛你的工作,你就會認真的去備好,上好每節課;熱愛你的工作,你就會想方設法的去讓學生喜歡你;熱愛你的工作,你就會記得你的言行都在無時不刻的影響著孩子們!你手里握著的時他們的未來!
三、對孩子無私的師愛是師德的最重要體現。
愛心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全國勞模,北師大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
本學期五一班轉來了個學生,叫做祖賢,很多老師可能都聽說過這個孩子。貪玩,懶惰,淘氣等等都可在他身上看到,可不好對付。第一次英語單元測驗就給了我個下馬威,26分。你問我頭痛嗎那可真是頭痛。怎么辦通過以前班主任和教過他的教師的介紹,以及和他家長的溝通,我發現他其實很可憐的。家長只要一知道他在學校不乖,對他就一個辦法,打。我唯有對他進行循循善誘,耐心幫教。功夫不服有心人,他終于在期末考試取得了54分的巨大進步。全班同學都為他而感到高興!
從祖賢的進步上,我看到正因為愛,才會有創造的喜悅,正因為有創造的喜悅,所以我對教育,對學生更加充滿愛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這種愛與創造永無止境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設計;評價方式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3) 22-0000-01
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在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如何充分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引導學生主動獲取和處理信息,既是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切實提高我校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信息時代豐富了學生學習的環境。學生不僅可以從包括學校、家庭、社會在內的本土文化環境以及書本中吸收知識,而且還可以通過以音像影視為主的教育媒體,通過衛星電視、國際互聯網,從跨文化、跨時空的電子信息資源等現代化信息技術中汲取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給學生逐步提供足夠的問題解決、科學探究、社會調查的機會,促使學生主動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信息技術對大學本科生教學活動的影響深遠。
一、利用信息技術來改進教學設計
大學教師要注重深入鉆研教材,吃透重難點,找準切入點,培育生長點,激發創新點,同時教師也要注重分析學情,注重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思維特點及身體心理狀況的分析。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深入體會學生學習這一知識的起點在哪里,思維在哪里容易受阻,用什么樣的方法打開思路,克服思維障礙。每學期開學,及時組織課題組小組開會學習研究計劃,制定個人研究計劃,并討論總結上一學期經驗得失。促進并提高老師運用信息技術促進課堂教學的能力,有效提高了課堂的空間和效率,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信息技術,還有效地促進了其他學科的課堂教學。
二、利用信息技術來實現師生互動
在課堂上教師起到了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到位而不越位。學生基本實現了積極主動的參與,具體表現在三個層次上:一是行為參與,該操作時讓學生積極動手,討論時讓學生積極發言,練習時讓學生積極動筆;二是情感參與,上課充滿熱情,態度主動認真;三是思維參與,即深層次的參與,表現在注意力集中,積極動腦思考,有思維碰撞的火花,有在情理之中而又在意料之外的精彩發言等。
三、利用信息技術來改善學習方式
課堂上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主動積極地探究意識和實踐能力。發現、接受、探究、模仿、動手實踐、練習等都是有效的學習方式,教師能夠根據內容、對象、環境較科學合理地運用這些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要倡導學生合作交流,以交流促思考,以思考促發展。合作交流注意了先獨立思考,再合作交流,使學生有合作的需要。注重了有效組織,分工明確,及對合作成效的積極評價。另外,重視了教學過程中的動手操作、老師驗證和課內外實踐性作業,以形象思維促抽象思維。改變了以往課堂上是以老師演示,學生做聽眾觀看,處于被動地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得不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注意力得不到集中的尷尬,運用了現代信息技術這一輔助手段教學,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術來實施多層次練習
在教課過程中,教師們認識到練習是必要的,是促使學生基礎知識理解掌握的有效手段,也是形成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思維的必要途徑。教師們重視了三個層次的練習,即基本練習或單項的針對性練習綜合性練習或變式練習綜合性較大的發展性練習。在設計練習時努力體現四性,即層次性、針對性、實踐性、開放性。比如課堂作業設計成有梯度的闖關題,由易到難,讓學生在感受成功的同時,充滿自信地不斷挑戰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激起強烈的主動學習的意識,我想這正是我們老師所期待的。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試著采取一些措施,有時會有良好的效果:通過屏蔽、督促等技術手段加強對學生的管理,減少學生走神或遠離學習任務的機會;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
五、利用信息技術來改進評價方式
每次公開課程結束后要給予學生所完成任務及時的評價,能增強學生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學生對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況、信息素養、各方面能力有個清醒的認識,并做及時的反思、總結。尤其是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主動積極地挑戰自我。每次公開課程將至尾聲,讓學生簡單評價自己在這節課的得失,學生基本能客觀評價,老師及時肯定并提出指導性意見,以促進學生改進,也讓學生逐步學會客觀評價自己,從而促進學生不斷提高自己,自己學會的同時,也在相互的交流與評價中鍛煉了能力,彌補了不足。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課堂教學評價己不僅是放在學會知識上,而且更加注重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能力上,更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所以在對學生信息技術知識進行評價時,我們更注重對學生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的評價。
六、利用信息技術來改進課后反思
實驗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是保證實驗順利進行的關鍵。因此加強實驗教師的理論學習和實踐經驗的借鑒,加強實驗教師的每學期及時制訂好個人研究計劃、個案研究、自我反思、實踐改進,仍然是實驗工作的突破口。加強實驗教師的自我反思和隨機溝通,鼓勵實驗教師積極撰寫教研心得和論文,實現以交流促思考,以思考促積累,以積累促發展的目的。
通過信息技術對本科生教學活動影響的研究,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獲得提升。教師的教育科研素養也有進一步的明顯提升,學校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得以全面的推廣,從而學生們的自主創新水平獲得提高。
參考文獻:
[1]陶源.外語教學中如何引導大學生自主學習[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