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黃山風光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文摘要】鳳凰山隧道應用光面爆破技術,有效控制隧道的超欠挖,減少了爆破對圍巖的擾動,加快了掘進速度,控制施工成本,取得較理想的爆破效果。文章著重介紹鳳凰山隧道光爆參數的選定及爆破效果。
一、工程概況
(一)工程簡介
新建黃織鐵路鳳凰山隧道全長6662m,是本標段控制工程,也是本線的控制工程;隧道Ⅱ級圍巖3559m,Ⅲ級圍巖906m,Ⅳ級圍巖2178m,Ⅴ級圍巖10m。
(二)工程地質
隧道通過地帶為巖溶中山地貌,山脊與溝谷、巖溶洼地、漏斗相間,第四系土層零星分布,基巖大面積出露。隧道穿越地段按圍巖分級劃分為Ⅱ、Ⅲ、Ⅳ、Ⅴ級圍巖。Ⅱ級圍巖巖質新鮮、堅硬、裂隙欠發育,巖體為塊狀結構,圍巖穩定。Ⅲ級圍巖巖質弱風化,裂隙較發育,多薄層結構,圍巖基本穩定。Ⅳ級圍巖裂隙發育,巖體為破碎結構,圍巖穩定性差,易掉塊。
隧道開挖采用鉆爆法開挖,為保證開挖輪廓成型質量,巖面平整,減少圍巖擾動,增強圍巖的自身承載能力,保護圍巖不被破壞,減小安全隱患,因此,鳳凰山隧道施工中采用光面爆破技術。
(三)施工方案基本情況
1.開挖斷面大小。Ⅳ級圍巖斷面積為52m2,每循環需10小時,進尺2.70m,采用臺階法開挖。Ⅱ、Ⅲ級圍巖斷面積為42m2,每循環需8小時,進尺2.70m,采用全斷面開挖。
2.施工設備配備。鳳凰山隧道施工中,采用工字鋼、鋼管、鋼筋等焊接自制成鉆孔臺架,臺架上安裝有高壓風、鋼管、通用閘閥、連接風鉆、照明配電盒及照明燈具,可以供15臺風鉆同時鉆眼施工。機械排險后,用裝載機將臺架抬至工作面,只需5分鐘即可就位。就位后,人工在臺架的各個區域排險,互不影響,緊接著測量放樣,采用15臺YT-28式氣腿式鑿巖機鉆孔同時鉆眼,鉆眼孔徑為40mm。
二、光面爆破的優點
1.減少超欠挖,減少炸藥用量,減少支護混凝土用量;
2.爆破后巖面平整,巖碴塊度均勻較小,利于裝碴,為后期鋪掛防水板及二次襯砌施工縮短時間;
3.減少支護投入,節約施工成本,增加效益。
三、光面爆破設計
1.光面爆破的起爆順序。起爆順序:掏槽炮擴槽炮內圈炮周邊炮底板炮底角炮。
2.光面爆破參數的確定
(1)周邊孔間距E。周邊眼通常布置在距開挖斷面邊緣0.1m至0.2m處,光爆孔的孔底的孔底朝隧道開挖輪廓線方向傾斜3~5°。當爆孔孔徑D為40mm時,周邊孔間距E=(10~16)D,Ⅱ、Ⅲ級圍巖周邊眼的間距為0.55m,Ⅳ級圍巖約為0.50m比較合適。
(2)光爆層厚度W。光爆層厚度就是周邊眼最小抵抗線,它與開挖的隧道斷面大小有關。斷面大,光爆眼所受到的夾制作用小,巖石比較容易崩落,可以大些;斷面小,光爆眼受到的夾制力大,光爆層厚度相對要小些。同時,光爆層厚度與巖石的性質和地質構造有關,堅硬巖石光爆層可小些,松軟破碎的巖石光爆層可大些。鳳凰山隧道光爆層厚度W=0.5m~0.8m,Ⅱ、Ⅲ級圍巖W取55cm,Ⅳ級圍巖W取60cm。
(3)密集系數K。周邊眼密度系數是周邊眼間距E與光爆層厚度W的比值,是影響爆破效果的重要因素。
K=E/W(K取值0.8)
(4)孔深L。圍巖循環進尺:L=0.5×B×90%=0.5×6.0×90%=2.70m(隧道寬度B=6.0m)。除掏槽眼和底角眼取值3.2m外,其余各眼炮孔深度取3.0m。在實際操作中應視掌子面的凹凸情況,調整各炮眼鉆孔長度,使所有炮眼眼底處于同一垂直面上。
(5)裝藥量Q。一是確定炸藥單耗量q,炸藥單耗量對裝藥效率、炮孔利用率、開挖壁面的平整程度和圍巖的穩定性都有較大的影響。它取決于巖性、斷面積、炮孔直徑和炮孔深度等多種因素。q取值1.2kg/m3。二是裝藥集中度Q。光面爆破裝藥量的計算,主要是確定周邊眼光爆層炮眼裝藥集中度,即
Q=qEW
Q確定為0.11~0.30kg/m。
(6)炮孔數量N。炮孔數量取決于掘進斷面積、巖石性能和炸藥性能。孔數過少將造成大塊增多,周壁不平整,甚至會出現炸不開的情況;相反,孔數過多將使鑿巖工作量增大。
N=0.0012qS/ad2
式中N—炮孔數量,個;q—單位炸藥消耗量,取1.2kg/m3;S—開挖斷面面積,(Ⅳ級圍巖S=52m2,Ⅱ、Ⅲ級圍巖S=42m2)a—炮眼裝填系數,取0.62;d—炸藥直徑,硝銨炸藥為32mm。Ⅱ、Ⅲ級圍巖炮孔數量N=95個,Ⅳ級圍巖炮孔數量N=118個。
3.裝藥結構。周邊眼裝藥采用徑向不偶合間隔裝藥結構,不偶合系數為1.5~2.0。所有爆眼統一裝φ32標準藥卷,周邊眼間隔裝藥,巖石炸藥與乳化炸藥混裝,周邊眼藥卷不需綁在竹片上,直接裝入,孔口用炮泥堵塞。光面爆破裝藥過程中,如果只注意控制周邊眼用藥量而忽視內圈輔助眼的藥量控制,很難達到理想的爆破效果。因此,為保證光爆效果,司鉆手定崗定位,掏槽眼、底板眼、輔助眼、周邊眼(又分拱部、拱墻、邊墻)都實行專人負責。
4.起爆方法。隧道爆破從掏槽眼到輔助眼至周邊眼,采用多段微差毫杪雷管起爆由里向外起爆,其中周邊眼比輔助眼要跳2段,間隔時間為25~100毫秒,且用同一段雷管同時起爆。
四、光面爆破參數的調整
光面爆破是一項能有效控制巖體開挖輪廓減少超欠挖的爆破技術,通過對隧道周邊進行正確的鉆孔和爆破,可以保留完整的周邊輪廓及減少對圍巖的擾動。確定合理的光爆參數,是獲得良好光面爆破效果的重要保證。
鳳凰山隧道鉆孔直徑為φ40mm,鉆孔深度為3m(除掏槽眼和底角眼取值3.2m),爆破中使用2號巖石銨梯炸藥和乳化炸藥。在施工中分別對周邊眼間距為40cm,50cm,55cm,60cm,65cm,70cm、光爆層厚度及炮孔數量等進行多次現場爆破試驗,總結出以下爆破技術參數:
1.周邊眼間距E:當爆孔孔徑D為40mm時,Ⅱ、Ⅲ級圍巖周邊眼的間距為0.55m,Ⅳ級圍巖約為0.50m比較合適。
2.Ⅱ、Ⅲ級圍巖光爆層厚度W取55cm,Ⅳ級圍巖W取60cm。
3.密集系數K。K取值0.8
4.孔深L。隧道光面爆破,周邊眼的深度,取決于鉆眼精度。本隧道鉆眼深度L取值3.0m,進尺2.70m。
5.裝藥量Q。經過現場試驗和施工經驗數據,裝藥量Q確定為0.20kg/m。
6.炮孔數量N。N=0.0012qS/ad2。考慮到周邊眼適當加密,不同圍巖級別相應增加8~10個炮孔,Ⅱ、Ⅲ級圍巖炮眼總數選取104個,Ⅳ級圍巖炮眼總數選取128個。
五、爆破效果
1.周邊輪廓基本符合設計要求,爆破后巖石壁面基本平整,起伏度在15cm以內。
2.爆破后巖面保留有半眼孔痕,整體性好的圍巖半眼率大于85%。
3.爆破后,在圍巖壁面上無粉碎損傷,無明顯新生裂隙,對圍巖破壞輕微。
4.爆破后圍巖穩定,基本無剝落現象,大的危石浮石少。
5.循環進尺理想。當炮眼深度達3.0m時,每循環進尺達到2.7m以上。
6.石碴最大塊40cm,碴堆集中,拋距30m。
六、結論
1.爆破設計是隧道開挖的關鍵技術,在進行爆破設計時應根據隧道斷面大小、圍巖級別、機械設備等進行綜合考慮。
2.對同級圍巖,根據其巖石構造、破碎程度等不同情況,選取不同的光爆參數,可獲得比較的理想效果。
3.合理選用炸藥品種和優化裝藥結構是保證光爆質量的重要因素。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明代著名旅游家徐霞客一語道出了黃山那秀美的風光。就連游遍天下的游俠徐霞客都被黃山美景所折服,黃山美景可見一斑。
黃山,集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廬山之煙云,云臺之飛瀑,雁蕩之巧石,峨眉之秀麗于一體,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聞名天下,而黃山的風光,恐怕只有去過的人才知道。徒步登上玉屏樓,便可觀賞到秀甲黃山的“三松”,其中的迎客松被譽為“國寶”,它破石而生,壽已逾800年,樹干中部伸出的兩大側枝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在揮展雙臂,歡迎八方賓客;它俊俏多姿,雍容瀟灑,享有黃山“十大名松之首”的美譽。賞玩“三松”后,繼續向前走,登上險峻的“百步云梯”便抵達黃山最高峰——蓮花峰了,從此望去,美麗的黃山風光盡收眼底。越過蓮花峰后,便可抵達觀賞黃山云海的最佳去處——光明頂,山頂有個天然形狀的觀海平臺,從此放眼望去,整個黃山云海便映入眼簾,它猶如滔滔白浪,淹沒孤峰,只留出峰尖,像一座危島在海中沉浮;轉瞬間,又波起浪涌浪花飛濺,驚濤拍岸……
俗話說:無限風光在險峰。這句話說得真沒錯,要我說,黃山最美中的最美,還是黃山獨秀——始信峰,雖然路途遙遠并險峻,但一路有山間小溪做伴,而且,當你踏上峰頂時,你會感到“值了” !這里儼然一濃縮的小黃山。他融玉屏之奇松、光明之云海、天都之怪石于一地,它雖屹立于群峰之后,卻用它那特殊的秀美征服了我,征服了游人。看!破崖而生的探海松猶如一位老人在凝神觀望大海,它
關鍵詞:鳳凰山銀礦;地質特征;控礦構造
中圖分類號:TD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4)01-0094-03
廣西壯族自治區隆安縣鳳凰山銀礦位于位于扶綏縣鳳凰山東北部168°,范圍跨度24.6km(見圖1)。本區經歷了加里東期,印支期構造運動,燕山由東向西在加里東基底構造層形成封閉的線狀褶皺斷裂特征,北西、北東向兩組斷裂印支-燕山期蓋層結構。
1.黃洞口組一段下層;2.黃洞口組一段上層;3.背斜;4.向斜;5.斷裂及編號;6.地質界線;7.銀礦體;8.巖層產狀;9.勘探線及編號
圖1 鳳凰山銀礦床地質圖
1 礦區地質特征
鳳凰山銀礦南嶺構造帶在EW西端,華夏構造帶,北西向構造帶和南北向構造帶的復合部位。區域構造演化復雜,本區經歷了加里東期,印支期構造運動,燕山由東向西在加里東基底構造層形成封閉的線狀褶皺斷裂特征,北西、北東向兩組斷裂為印支-燕山期蓋層結構。區內出露地層以寒武系,泥盆系為主。在調查區域分布的中心,從底部到頂部分為小內沖組、黃洞口組,進一步可根據沉積旋回或巖性組合,細分為6個巖性段。小內沖組三段為:第一段(∈x1)灰黑色頁巖為主,夾少量砂巖。厚度大于319m。第二段(∈x2)灰色、灰綠色中厚層狀長石石英砂巖夾頁巖,厚約350m。第三段(∈x3)灰黃、灰綠色厚層狀長石石英砂巖與頁巖互層,上部頁巖增多,為頁巖夾長石石英砂巖,厚約400m。黃洞口組三段為:第一段(∈h1)下部灰綠色厚層狀長石石英砂巖。中上部以深灰色頁巖為主,夾長石石英砂巖,厚602m。第二段(∈h2)灰色中厚層長石石英砂巖夾頁巖,往上頁巖增多,厚381~760m。第三段(∈h3)灰黃色中厚層狀長石石英砂巖與灰色頁巖互層,厚168~352m。
泥盆系構成西大明山復式背斜的圍翼,主要分布于礦區的北部邊緣。其中蓮花山組(D1l)與下古生界呈不整合接觸。底部為厚層狀礫巖、含礫不等粒砂巖,往上為灰白色中層狀中細粒砂巖、粉砂巖,局部夾紫紅色泥巖。上部主要為紫紅色泥巖,夾一、二層砂質灰巖、泥灰巖(局部含銅)。產魚類Antiarchi等化石。厚度92~397m。那高嶺組(D1n)為灰綠色粉砂巖、泥巖、砂質泥巖夾粉砂巖。中上部夾泥灰巖、細晶灰巖。產腕足類Orientospiriftr nakaolingensis等化石。厚151~357m。郁江組(D1y)底部以黃褐色細砂巖、粉砂巖為主,往上夾泥巖、泥灰巖透鏡體,近頂部為中、厚層狀泥質灰巖。產腕足Acrospirifer tonkinensis,Eosophragmophera sinensis及珊瑚siphonophrentis等。厚227~362m。
2 礦床地質特征
鳳凰山銀礦床位于西部山區背斜傾伏端最近的北翼。賦礦地層為寒武系上統黃洞口組(∈2h),下寒武統小內沖組(∈1X),礦山在南部地區暴露。礦體明顯受構造控制。4.5~89.96m寬度,近3公里向斷裂破碎帶控制,6個成礦帶及6個礦體呈對角線分布。主礦體呈脈狀,礦體的走向與傾向為SEE90°~116°,52°~81°,長800m,190~400m的深度,厚度125~17118m,331.1×10-6~367.6×10-6的平均銀級。原礦石的礦物組成較復雜。根據光學薄片鑒定,X射線衍射、電子探針及化學成分分析等研究,礦石礦物有31余種。主要的金屬礦物為黃鐵礦、毒砂、硫錳礦、方鉛礦、閃鋅礦和九個獨立銀礦物。
3 構造控礦情況
區內東西向斷層發育由F1、F2、F3、F4等組成一組,平行式排列的東西向破碎帶,其中F1、F4為主要控礦含礦構造。F1東起38線,西至35線產Ⅰ-①、Ⅰ-②兩個礦體,礦體達到大型規模。
3.1 控礦構造
燕山中期西南班公錯-怒江縫合帶封閉作用,NE向擠壓成區內NW、NWW向褶皺,NWW斷裂和NE向壓裂縫延伸。
3.1.1 東西向斷裂。礦區內東西向斷層發育,由F1、F2、F3、F4、FA、F10組成一東西向破碎帶,其中F1、F4規模最大。
F1斷層是最大的礦區斷裂,是主要的含礦斷裂,它是由一定數量的破裂面斷裂帶而產生出的Ⅰ-①、Ⅰ-②礦體和一些小礦體。西自31線,東到40線。延長2公里,斷裂帶寬最小4.5m,最大89.85m,稍波狀延伸。總角度為108°,傾向SSW,局部可見反傾現象。48°~83°的下截面角,64.5°的平均值;55°~89°的上截面角,71.2°的平均值。總體規律沿傾向是上緩下陡,63°的表面平均度,400在65°平均中,300在的64°平均內,280在66°平均左右,也略呈慢波形狀的延深,ZKl66最大斜深度
>470。斷層面是直的,斜沖近水平擦痕。斷層破碎帶內的陡緩不一,次斷裂結構面方向一般可見。相鄰為透鏡狀砂巖、泥巖巖塊之間的斷裂面。在大多數情況下,靠近內側斷層面的破巖更經常,鈣化結節形成角礫巖帶(礦體)。角礫巖角排列無序,大小不一,數量大的約30cm,可見大角礫和破裂現象;小到3~5cm的大部分占約70%。F1斷層的逆沖斷層,經歷了許多活動疊加及早期,中期和晚期壓扭斷裂延伸的若干演化。
F4斷層是礦區次于F1的容礦斷層,西起93線,東至0線附近,探槽加上部分淺坑和稀疏鉆孔控制延長2.7km。破碎帶寬數m至30m,鉆孔控制最大斜深320m,53線以西走向99°,53線以東走向109°,總體走向104°,傾向南南西,平均傾角73°。其破碎帶組成及斷層性質與F1相同。于地表和淺部賦存若干個工業小礦體。
F2、F3斷層位于F1斷層之南,走向100°~280°,傾向南南西,傾角63°~70°。破碎帶一般小于10m,特征與F1相似。
FA出現于F4之北(下盤),破碎帶寬5~35m,走向110°,傾向南南西,傾角75°。
F10位于F4之南,西起93線TC95之南側,東至15線附近,與F4近乎平行。稀疏工程控制長近1800m,總體走向100°,傾向南南西,平均傾角67°。斷裂破碎帶1~10m,以硅化構造角礫巖組成為主,局部含錳質構造角礫巖,并見個別表外銀礦體產出。
3.1.2 北西向斷裂。礦區內北西向斷層比較發育,規模一般都比較大。現以F8為例描述如下。
F8斷層位于礦區中部,延伸較長,在TC1南端其產狀240°∠70°,破碎帶寬約50cm,有褐鐵礦、硬錳礦化。ZK34以西公路邊見斷面產狀:215°∠35°,舒緩波狀,破碎帶寬約50cm,巖石被擠壓成碎塊、粉末。角礫大致呈定向排列,透鏡體產狀:45°∠65°、230°∠65°,總體左行排列。破碎帶中沿孔隙充填鐵錳礦物,風化后呈磚紅色、褐黑色,局部鐵質富集。斷層上下盤邊緣有灰白色斷層泥。斷層下盤巖石中發育二組裂隙,產狀分別為:(Ⅰ)330°∠50°、(Ⅱ)120°∠80°;上盤發育一組裂隙(Ⅲ)產狀:205°∠75°,其中均充填褐鐵礦。
3.1.3 北東向斷裂。礦區北東向斷層不發育,數量少,規模小,僅在YK20、YK22、YD400-CD30等少量工程見及。7線西側礦區公路旁YK20見一條北東向斷層,延伸約40m,產狀:150°∠60°,斷面呈彎曲狀,上緩下陡,破碎帶寬約2m,破碎帶內細粒砂巖、硅化砂巖擠壓成不規則透鏡狀,大量石英脈、鐵錳質雜亂分布。
3.1.4 南北向斷裂。礦區南北向斷裂不很發育,僅在3線西側YK2及ZK64東側礦區公路見兩條。前者產狀:283°∠73°,延伸>30m,破碎帶寬約1.5m,由碎裂砂巖組成,裂隙發育,見較多鐵錳質充填。后者產狀:270°~280°∠80°~70°,延伸很短,斷裂破碎帶上寬下窄,為砂巖細小碎塊和巖石粉末充填,并為褐鐵礦
膠結。
銀礦化與斷裂構造關系密切。銀礦體的形狀、產狀等均嚴格受構造控制。斷裂、裂隙的形態直接控制著礦體的形態。已經查明礦區內的東西向、北西向以及北東向斷裂裂隙是銀礦形成的容礦構造。礦液沿裂隙充填交代成礦。在這三組裂隙、斷層的交匯處礦體厚度變大,品位相對變高。沿礦體傾向,在斷裂產狀由陡變緩的部位,銀礦化明顯變好。礦體的側列和左行雁列均為斷裂構造影響的
結果。
表1 鳳凰山銀礦床控礦構造過程
成礦前 主成礦期 成礦后
應力方向 NWW向 NE向 NW向
褶皺 NE向褶皺 NW向褶皺 無明顯褶皺
斷裂 無明顯斷裂或NWW向張性斷裂 NWW
向壓剪斷性裂 NW
向張性斷裂
礦化 中高溫礦化 與基性和酸性巖漿熱液有關Ag
礦化 疊加低溫Ag礦化
無素組合 W-Bi-Sn-Cu Ag-As-Sb-Pb-Sn,Ag-Zn-Mn-Co-Ni Au-Hg-Sb-Cu(Ag?)
3.2 構造控礦規律
3.2.1 斷裂控制及礦化異常分布。鳳凰山銀礦銀礦體的形態控制及發生規模受最近的E-W復合控礦斷裂系統的顯著影響。
3.2.2 主斷裂面形態對礦體控制明顯。
3.2.3 構造巖帶與銀礦化富集關系密切。
4 結語
基于鳳凰山礦區地質構造的銀礦及控礦特征,對該區找礦提出以下建議:(1)北西西向斷裂是直接的找礦方向,應該關注和褶皺相關斷層,含礦地層產狀變化的地方是可能的礦區,并且在化探異常上以Ag-As-Sb-Pb-Sn和Ag-Zn-Mn-Co-Ni元素組合為特征。(2)F1和F4的NWW向斷裂仍有找礦潛力。(3)晚期NW向斷裂疊加成礦的Ag,北西向和北西西向斷裂交匯部位,是可能的礦化富集。
參考文獻
[1] 陳海,鄧瓊慧.廣西鳳凰山銀礦床成因探討[J].廣西
地質,1997,10(2):37-44.
[2] 萬天豐.中國大地構造學綱要[M].北京:地質出版
社,2004.
[3] 黃繼鈞.廣西鳳凰山銀礦區構造特征及構造應力場、
通過剪裁讓主體人物更突出
作品分析
這是一幅動感突出、現場感強烈而且光影效果鮮明的紀實抓拍作品,作者在曝光、對焦、快門速度操作上均非常到位,而瞬間的把握也非常出色。仔細觀看,作品中孩子們歡蹦雀躍地跑過來,每一個人的表情、動作和神態都描繪得很好,尤其是畫面左側躍在半空的孩子和中間抱著妹妹的男孩,格外吸引人。
后期手段
對于高速抓拍的作品來說,很難在拍攝時進行嚴謹的構圖。在后期需要進行適當的剪裁,就可以讓作品主題更為突出。跑在前面的三個男孩,是畫面中最為主要的人物,剪裁時以他們為主,保證主題完整。不但突出了人物的動態和姿勢,還增加了畫面的視覺沖擊力,這樣一下子就吸引住觀者的注意力。
天然合成/福建 程源 攝
剪裁成方形畫幅增加經典感覺
作品分析
優秀的風光作品,還需要好的拍攝創意和技巧。作者使用廣角鏡頭,以水面下沙的裂紋為前景,以小光圈大景深的技法,細膩地刻畫出壯觀的自然風景。那如樹木根須般的沙裂紋,不但具有極強的視覺觀賞感,還起著引導觀眾視線的作用,將觀眾的視線導引至中間那一抹紅色的沙面,而后到達遠處的山丘和山下的噴泉云霧處。
后期手段
畫面的形式感對于風光作品非常重要。如很多攝影大師偏愛使用正方畫幅的相機,如哈蘇的6×6畫幅,正方形構圖嚴謹經典。我們大膽把作者原來的4×3畫幅,剪裁成為正方畫幅,意欲更為突出前景沙縫隙的細膩,中景的奪目紅色沙面,而遠處的山景也更為顯要。同時剪裁掉畫面右下角的太陽耀斑,作品就更顯得完美、更精致了。
豐收的日子/福建 王清生 攝
局部提亮主體以突出主題
作品分析
這同樣是幅出色的紀實作品。作者巧妙地以廣角鏡頭近大遠小的透視特點,讓晾曬海帶的欄架形成放射狀線條,將觀眾的視線集中于畫面中心的主體人物上。處理成黑白的影調,更突出了作品的厚重感。因此作品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后期手段
作品的主體無疑是中心挑著重擔的漁民,但由于現場光線的效果,人物和擔子上的海帶過暗,而失去了細節表現,畫面整體偏暗,光影效果不突出。經典的黑白攝影作品,在后期的局部光影調整非常重要。而在數碼后期暗房中,可以更為簡捷地局部提高人物處的光影效果,不但顯現了人物的細節,更突出了人物背后太陽的光效。當然,黑白作品的整體畫面效果調整,需要多個步驟,并不只是簡單地提亮局部亮度和對比度。
水墨黃山/安徽 劉少寧 攝
改變色彩傾向和中灰影調,讓黑白作品更有味道
作品分析
這是一幅很有意境的黃山風光作品。作者利用云霧的濃淡效果,勾勒出一幅傳統水墨山水畫般的攝影作品。畫面嚴謹均衡,作者可謂深諳國畫的構圖技巧,尤其是左上角一峰孤立,不但增加了深遠感,更平衡了畫面。能夠利用這并不出色的光線和云海效果,創作出精彩的作品,作者具有相當深厚的拍攝功底。
一、在網絡教學中嵌入傳統教學手段
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區別主要體現在網絡教學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教師從講授者轉變成了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指導者;網絡化的資源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師這個獨具特色的本身資源。如果網絡教學利用不當,就會把學生和教師給“隔離”開來。如果學生在網絡教學中只是通過音像獲取信息,朗讀用錄音,板書擊鍵盤,學生將聽不到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看不到教師那富有個性的書寫,這中間顯然隔了一重障礙,師生交流不那么直接了,學生對教師的親近感被削弱了。好像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出來了,但是如果浩瀚的網絡資源把學生淹沒了,教師怎么來達到自己的教學目的呢?沒有了這種心相契、語相通,沒有了感情交流,我想首先違背了我們的教學原則。我個人主張在網絡教學中嵌入傳統教學的精髓,把教師、學生、教材、多媒體四個因素合理地分配,不要過分突出哪個因素的作用。網絡教學目的是達到教學最優化的效果,如在古詩欣賞課中,網絡的作用是可以創作優美的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同時在教師范讀和學生自讀中又能體會到漢語言文字有的神韻節奏,使學生投入其中,從而使課堂掌握在學生和教師的手中,避免讓媒體牽著教師和學生走。網絡教學具有許多傳統教學所不及的優點,能使課堂教學的內涵和外延得以擴充和發展,但它絕不是萬能的,更不能取代傳統教學。
二、網絡資源改變了教學模式
網絡資源成為教學內容必要的補充,具有以下特點:首先,網絡資源動態反映了當前現實世界中的信息,運用這些信息,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現實世界的理解,具有實效性。如《美麗的丹頂鶴》一課,當學生讀到“丹頂鶴不論是在地上引吭高歌,還是在天上展翅飛翔,都顯得那么高雅”,“高雅”這個詞還真是難以理解。采取播放錄像,師描述:身材高挑的丹頂鶴悠閑地踱著步,多像溫文爾雅的公主呀。它輕拍翅膀,像芭蕾舞演員在翩翩起舞。丹頂鶴引吭高歌氣質高貴,展翅飛翔動作瀟灑。
其次,網絡資源的多樣性使師生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程度、需要、能力和興趣的不同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有助于個性化學習。如《圓的面積》一課中,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個難點,而課本的推導過程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怎樣突破這個難點呢?課堂上,可利用網絡課件把一個圓逐步等分成8份、16份、32份……然后分別拼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這個過程中,學生能自主性輸入等分的份數,就體會到了等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越細,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于長方形,從而理解了可以把圓的面積轉化成已學過的長方形的面積來計算。這樣通過自己獨立操作獲取知識,使掌握快的學生能夠向更難的練習題挑戰,而接受慢的同學可以進一步鞏固新學的知識。
第三,網絡資源信息量大、內容豐富,有助于拓寬和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如講《黃山奇松》一課的“迎客松”時,錄像中迷人的黃山風光、優美動聽的旋律,點燃了學生情感的火花,激起了學生暢所欲言的愿望。學生仿佛成了黃山上的“迎客松”,聲情并茂地為人們介紹著美麗的黃山風光。同學們在侃侃而談中真切體會到了迎客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壯觀,極大地豐富了課文內容。此環節中學生揚起了想象的風帆,開啟了思維的閘門,情緒高昂,課堂教學達到了“任情感激蕩,任思維涌動,任想象飛翔”的。
三、網絡環境下教師所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