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課例研修心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卡耐基演講口才訓練班里曾有個推銷員這樣寫道:“在班上站起來幾次之后,我學得對任何人都可以應付了。一天早上我走到一家特別兇悍的買主面前,他還沒來得及說‘不’,我已經把樣品攤開在他的桌上。結果,他給我一份最大訂單。”
還有一位參加訓練班的家庭主婦說:“我不敢請鄰居上家里來,恐怕自己無法使得賓主談笑盡歡。但是上過幾次課,并站起來講過話之后,我毅然開了第一次宴會。真是圓滿而成功。我周旋于賓客之間,使他們歡笑不止,毫不拘束。”
一次,在卡耐基演講口才訓練班的畢業典禮上,一名店員說:“我很怕顧客,我給他們的一種印象,好象我總是戰戰兢兢的。在班上講演過幾次后,我覺得說起話來更自信、也更從容了。我開始理直氣壯地說出不同的意見。在我對班上講演后的第一個月里,我的銷售成績便上升百分之四五。”
對這些人來說,自己能夠輕易地克服恐懼和焦慮是件可喜的事情,他們從前可能會失敗的事,現在卻成功了。并且,他們能夠從當眾說話中獲得信心,從而滿懷激情、信心十足地面對每一天的每一件事情,把握自己和自己的將來。其實,人們只要能夠能以面目一新的勝利感,迎戰生活里的難題和困擾,即使所面對的是困難重重的境況,也可以將之變成生活中增添情趣的愉快挑戰。在卡耐基演講口才訓練班里,常常會有人津津樂道地談論他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卡耐基口才技巧而取得了成功。推銷員指出銷售額大有增加,經理表示業務大有進展,主管們則承認擴大了控制能力。而所有這一切,都是由于他們在下命令和解決問題時,熟練地運用了已經學到的語言技巧。
理查·狄勒先生曾說:“說話、說話的形態、說話的次數、以及說話的氣氛……是工業機制系統中的生命血脈。”費萊德·康納德先生也說:“我們所以興致高昂地在‘通用汽車’從事語言訓練的工作,基本的理由之一是,我們了解每位監管人員或多或少也算得上是個老師。從約束一個可能的員工起,經過初期的訓練階段,再經過正規的工作分派與可能擢升,一位監管人員需要不斷地解釋、描述、申斥、說明、指示、批評,并與自己部門里的每個人討論無數的事情。”
關鍵詞:實驗中心(室);實驗類選修課;信息管理系統;信息管理平臺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experimental elective courses
Yang Xiangdong, Yang Hong, Ni Xin, Sun Jindong, Gao Hongtao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experimental elective courses that college offers,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experimental elective courses was designed, which was equipped on the experiments teaching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college experimental center(laboratory). This system accounted for overall demand, frame structure, system constitution and function design,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other specific conten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erties of the experimental center (laboratory). After the process of using, it was useful to improv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and promote experimental teaching.
Key words: experimental centre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elective courses;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experiments teaching management platform
建立現代化高效的運行管理機制,全面提高實驗教學管理和服務水平,是實驗室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學校前期建設的實驗中心(室)實驗教學信息管理平臺,為全校實驗室建設、管理與服務提供了良好的網絡環境。為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有效提高實驗中心(室)儀器設備利用率和資源共享,激發實驗技術相關人員實驗教學改革的熱情,學校以實驗類選修課的開設來積極促進各級各類實驗中心(室)的開放工作。為保證實驗類選修課開設工作的正常運行,設計、研發實驗類選修課信息管理系統,搭載于學校實驗中心(室)實驗教學信息管理平臺,既是對實驗中心(室)實驗教學信息管理平臺管理內容的有效補充,又提供了適用的平臺環境,相輔相成。建設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統和平臺,是實現實驗中心(室)管理的規范化、程序化和信息化以及全面提高實驗中心(室)的教學水平和服務水平的有效途徑。
1 總體設計
1.1 總體需求
實驗類選修課信息管理系統包含認知類公共選修課信息管理模塊、設計類公共選修課信息管理模塊、競賽類公共選修課信息管理模塊。
通過切合實際的各級各類實驗中心(室)開設實驗類選修課的實驗教學管理流程,提煉出系統功能、算法描述和數據屬性,利用Internet/Intranet為校內師生服務。校內教師可以通過校內局域網使用本系統,在本系統中可以實現管理和查詢,校內教師可以根據所屬身份的不同,享有不同的管理和查詢權限;校內學生可通過校內局域網使用本系統,進行網上預約實驗課、查看課表和成績、打印課表等操作。
1.2 框架結構
實驗類選修課信息管理系統框架結構如圖1所示。
實驗類選修課信息管理系統框架結構圖
業務流程控制層負責接收客戶端的請求,然后選擇執行相應的業務邏輯,再把響應結果送回客戶端;為了把業務對象和客戶層分離,采用業務(Business Delegate)設計模式,業務充當了客戶端業務邏輯的抽象,他隱藏了業務服務的實現;業務處理層包含對業務對象和業務規則的實現處理,是整個系統的業務處理核心;數據持久化層采用的強類型,提供訪問關系數據庫所需的所有操作的接口,將底層數據訪問操作與高層業務邏輯分離,并對上層提供面向對象的數據訪問接口。
2 體系構成與功能設計
2.1 體系構成
實驗類選修課信息管理系統由認知類公共選修課信息管理模塊、設計類公共選修課信息管理模塊、競賽類公共選修課信息管理模塊組成。本系統設立系統用戶管理員,維護系統所必需的基礎數據。設立校院兩級教學主管、任課教師等角色,每個用戶角色根據自身所擁有的權限來瀏覽、維護和操作本系統的相關信息;學生可以進行網上預約實驗課、查看課表和成績、打印課表等操作。
實驗類選修課信息管理系統流程如圖2所示。
實驗類選修課信息管理系統流程圖
2.2 功能設計
(1)公告:學校通知,要求各二級學院組織實驗類選修課開課申報工作。
(2)參數設置:設置實驗類選修課開設時間段,學生選課時間段等選課要求。
(3)課程申報:二級學院根據學校通知,進行實驗類選修課的在線申報工作,申請添加成功后需要相關職能部門的審核。
(4)課程申報修改:二級學院申報的實驗類選修課經審核不通過的,允許其修改后繼續申報。
(5)學生選課:學生進入實驗類選修課信息管理系統,根據查看到的待選實驗類選修課程,進行在線選課,選課完成后需要實驗課負責人確認開課。
(6)開課管理:在確認開課后,教師可以進行考勤管理,課程結束后,需要進行成績錄入,提交開課總結等工作;學生在確認開課后,可以查詢開課時間、地點等信息,課程結束后可以進行成績查詢。
3 性能要求
3.1 性能要求
要保證校內師生對本系統的正常瀏覽和使用,在服務器正常運行的情況下,每個頁面的呈現速度控制在2~4秒,在通過查詢條件查詢大量數據的情況下,頁面的呈現速度依據查詢數據的數據量而定。
靈活性:組織機構的層次級別可隨意擴展;組織的人員信息可擴展;用戶根據系統消息提示直接進入要工作的頁面;全部的數據錄入頁面最大限度地減少用戶的輸入工作;實驗類選修課程的基本信息可擴展;實驗項目的基本信息可擴展;學生考勤采用學生現有的學籍卡進行刷卡考勤。
3.2 運行環境要求
(1)硬件要求
CPU:Xeon E5620,4核;內存:4 G以上。
(2)軟件要求
軟件基本運行環境為Windows環境;數據庫軟件:SQLServer 2005。
(3)開發環境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
(4)開發語言
C#,JavaScript,AJAX,HTML。
3.3 體系結構
系統將由DB服務器、Web服務器、客戶瀏覽器三部分構成。其相互關系如圖3所示:
實驗類選修課信息管理系統體系結構關系圖
4 實踐效果
自2009年開設實驗類選修課以來,開課門次和選
課人數逐年增加,實驗類選修課信息管理系統也在進行建設和完善,目前已經在全校范圍內使用,廣大教師普遍反映,該系統的應用減少了以往煩瑣和重復的工作量,也便于實驗教學管理人員統計實驗室和實驗項目的相關信息,提升了管理流程和效率;實驗中心(室)儀器設備利用率有所提高,促進了資源共享;實驗中心(室)開放程度有所提高,激發了實驗技術相關人員對實驗教學改革研究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了更多開闊視野、動手實踐和開拓創新的機會。
參考文獻
[1] 閆瑞琴,林德中.高校實驗室信息系統網絡化管理[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4,21(5):71-73.
[2] 李目,劉祖潤.高等院校開放性實驗室的網絡化管理系統[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24(1):67-70.
[3] 陳蕾,楊維科,謝麗.高等學校實驗中心網絡平臺的構建[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7,3:42-43.
[4] 趙杰,李濤,朱慧.SQL Server數據庫管理、設計與實現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結果:實驗組患者入組前焦慮狀況評分得分為13.12±8.78,治療后得分為4.78±2.78;對照組患者入組前得分為13.78±8.12,治療后得分為8.13±3.13,2組患者入組前得分無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得分呈現出顯著差異,P
結論:心理干預能能有效的降低接受無抽蓄電休克療法患者的焦慮情緒,同時能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076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051-01
無抽蓄電休克治療法是目前在精神病科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但該療法也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不適,許多患者在治療前仍會表現出緊張焦慮和治療依從性差的問題。為了減輕患者的痛苦,使患者能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心理干預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選取自己所在醫院自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的40例接受無抽蓄電休克治療的患者進行治療前的心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筆者選取自己所在醫院自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接受無抽蓄電休克治療的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分布于22~58歲,平均年齡為36.4±5.7歲;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文盲12例,小學文化20例,初中文化8例;精神分裂癥14例,躁狂癥13例,抑郁癥13例;隨機將40例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對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基本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建模成功。
1.2 方法。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接受無抽電搐休克治療前、治療中、治療后全過程所使用的藥物相同,其不同的是對照組患者則不添加心理干預護理,實驗組患者在進行無抽蓄電休克治療前、治療中、治療后均接受責任護士的心理干預護理。具體干預措施如下:
1.2.1 治療前。首先由責任護士與患者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其次,由責任護士在此基礎上向患者詳細的介紹無抽蓄電休克療法的目的、過程、及其療程和效果,同時向患者及其家屬播放醫院攝制的相關視頻資料,從而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最后再由責任護士向患者介紹無抽蓄電休克治療室的環境,讓患者保持輕松,從容的面對即將進行的治療。
1.2.2 治療中。患者在進行無抽蓄電休克治療時,責任護士需全程陪護,與患者進行交談,從而分散患者注意力,并引導家屬給與患者情感上的關懷,讓患者心理得到寬慰,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同時責任護士還需要全程監控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意識活動以及患者對麻醉劑和肌松劑生理反應的詳細記錄。
1.2.3 治療后。患者在接受完無抽蓄電休克治療后,責任護士應陪伴在患者身邊,了解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心理感受,同時觀察患者的情感反應,了解患者的精神病癥狀的緩解情況,并根據患者治療后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相應的護理。
1.3 評價標準。本研究選擇該緊張焦慮和治療依從性差的問題作為心理干預效果的評價指標,評價由專門的責任護士進行,所有的責任護士都是經過醫院培訓,且通過理論和技能考核的。
1.3.1 焦慮緊張情緒的評定。本文采用焦慮量表(HAMA)對患者入組前以及干預后的相關情況進行評定,從而分析心理干預對接受無抽蓄電休克治療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的緩解情況。HAMA總共14個項目,所有項目均采用5級評評分法,(0分~4分),其中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控制得越好。
1.3.2 治療依從性評價。在患者每次進行無抽蓄電休克療法之時,由責任護士進行全程陪護,并根據患者的的表現進行評分,主動配合治療為依從性良好,得分3分;在護士的勸說下才肯接受治療為部分依從性,得分2分;需強制執行治療的為不依從,得分1分。根據每次患者的得分來計算出其每次的平均分,作為評價標準。
1.4 數據統計。將所得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其中P>0.05表示詫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
2 結果
2.1 患者焦慮緊張情緒干預效果。2組患者在干預前后得分情況如表1。實驗組患者入組前評分得分為13.12±8.78,治療后得分為4.78±2.78;對照組患者入組前得分為13.78±8.12,治療后得分為8.13±3.13,2組患者入組前得分無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得分呈現出顯著差異,P
2.2 患者治療依從性情況。2組患者進行無抽蓄電休克治療的依從性情況如表2。實驗組患者依從性得分為20.33±5.31,平均治療次數為9.6次;對照組患者依從性得分為13.72±4.12,平均治療次數為6.3次。兩組患者在依從性得分和平均治療次數上均呈現出顯著差異,P
北大培研平臺網絡研修學習心得體會
這段時間有幸參加了北大培研平臺的網絡研修學習,聆聽了專家的講座,與同伴們研討互動,交流在課堂教學中有困惑的地方和自己的一些經驗,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有了很大的收獲。具體總結如下:
一、理論知識得到擴充
通過學習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專家陳向明的《教育實踐性知識研究的進展與前景》這個專題,從研究的背景出發,我了解了對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初步研究和中國社會文化視角下的深入探究,展望未來談到了研究的前景,我知道了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該怎樣去研究,怎樣去為學生提供學習和展示的機會,實踐性知識是如何界定的。
一直以來對校本研修這個詞比較模糊,這次學習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馮新瑞專家的《學校如何開展校本研修》,才知道學校是校本研修的主陣地,教師是校本研修的主體,教學問題是校本研修的核心,行動研究是校本研修的主要方式,課例研究是校本研修的具體形式。
二、反思自己的課堂
對照以上一些以及更多的理論知識,自己在課堂上做得確實不夠,雖然教育理念有了,但是本質上還沒有徹底更新,總是覺得放不開,對學生的能力估計的太低,沒有真正還給他們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根據學校倡導的生本課堂,結合這次的研修心得,還必須堅持重視前置性學習,教會方法是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其實完成預習作業本身就是一個很重要、很關鍵的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成長的過程。通過每次不斷改進預習作業,提高預習的有效性,同時在課堂上進行專門的預習方法的指導。在此基礎上充分讓學生討論,思辨,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知識,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盡情地享受學習的樂趣。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如何規范校本教研模式”心得體會
2013年暑期研修已經結束,“三次備課兩次打磨”的研修模式為廣大教師提供了專業成長的范式。團隊合作,扎實有效地開展校本研修,能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從而打造一支高質量高品位的專業教師團隊。團隊每個成員參與在課例研修的整個過程中,形成了“我參與、我創造、我反思、我分享”的生動活潑的研修情境與和諧互助的氛圍。幾天的研修,聆聽著專家們精彩的講座、分享著骨干團隊教師們為我們奉送的數學營養大餐。我深刻地體會到“磨課”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關系,“磨課”可以讓教師發現自己在理念上、方法上或知識儲備上與優秀教師的差別,找到自己專業發展的方向與目標,找到自己專業發展的著力點。我在驚喜和收獲的同時,獲得了太多的啟示與心得。
一、 加強自我學習意識,為自覺提升做好專業儲備。
校本教研的扎實有效開展,離不開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如果教師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和教育好,那他怎么能發展、培養和教育他人呢?教師要想有專業歸屬感,那就必須通過學習,多聽、多想、多閱讀,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展自己的專業認識,這樣在自己的教學中,才能更好的理解、把握新課程的實質,才能有效地把新課改的目標、理念、要求轉化為自覺自為的行動,從而使自己走向專業化發展的道路。
二、 團隊研修,同伴互助,共同探究
校本研修模式走團隊互助,共同進步之路,為我們今后的校本研究指明了道路和方向,讓我們有“本”可依。下面結合我校以往的做法,做如下反思。
1.“三備兩磨”研修范式與“每人一節優質課”活動的對比。
三次備課兩輪磨課的校本研修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磨課的范式。它采用同伴互助的方式,使參與者都能提高。而我校每學期初開展的“每人一節優質課”活動只是基于個人經驗的備課-上課-研討,只是走了研修模式的第一步。教師的教學設計只停留在經驗層面,對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不顯著;在研討環節,聽課教師雖然提出不同的觀點,但執教者是怎么改進的,沒有跟進落實。
三次備課兩輪打磨的流程是:基于個人經驗的備課 --基于群體經驗和必要研究的備課--通過同伴互助和必要研究完成第一輪打磨--基于群體實踐反思和必要研究后的備課--通過實踐檢驗和進一步的研究完成第二輪打磨 。這整個過程讓團隊中的每個成員嘗到了甜頭。整個研究的過程,給自己今后備課上課提供了更多的現實資源,使參與者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提高。
2.“三備兩磨”的研修范式與各種賽課磨課的反思對比
以往的各種賽課磨課中,我們也經歷了“磨”的過程,這種磨課是臨時突擊進行的。例如:某老師要出縣市級的課,學校會組織一批骨干學科教師進行幾輪的聽課修改。大家共同經歷了備課--上課--研討改進--再上課的過程。但是這樣的過程沒有深入的反思。只是在你一言,我一語中修修改改,效果不大。
“三備兩磨”針對教學真問題,采用遞進的方式聚焦問題,協同研討提出修改建議達成共識。其中最重要的是反思環節: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反思角度。
第一次備課中重點反思:如何體現解決問題的思路;關注學生的哪幾個方面;個人已有的經驗有哪些?
第二次備課及第一次上課重點反思:如何彌補一備中的不足;大家的經驗與共識有哪些等;關注學生的哪幾個方面等。
第三次備課及第二次上課重點反思:團隊給的幫助有哪些;上課教師的體驗和感悟是什么?
最后的反思:課例研究的最大亮點、特色分別是什么;團隊成員的收獲有哪些;在自己的課堂中如何應用?
整個的反思過程重視個人反思的交流與合作,在交流中促進相互碰撞,在深度反思中提升。
3.觀課研討對比。
以往的教學研討活動中,我們也組織教師對執教者的課進行評議。各位教師憑借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感覺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不同的看法。這樣的評課有些流于形式,無條理,如:有從知識技能方面的,有從師生表現方面評價的。各有各的觀課點,這樣研討下來會出現如下問題:教學設計支離破碎,教學目標定位不準,執教者無所適從。
“三次備課兩輪打磨”從觀課維度、觀課工具和觀課方法三個方面設計觀課。細致具體,做實做細了問題的研究,凸顯問題研究過程,讓教師在課堂上有看點、有量化。教師在研討時根據不同的觀課點,把一節課的方方面面做詳細的評價。這樣的觀課研討就會解決以往上課時存在的問題,如:理念體現不充分,教學設計流程不嚴謹;教學活動要求不明確,學生活動層出不分明;練習設計偏、怪等。
三、 規范研修模式,合理發展,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