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衍生品設計論文

衍生品設計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衍生品設計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衍生品設計論文

衍生品設計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動漫產業;動漫周邊產品設計;產業鏈衍生環節;動漫形象

一、國內外動漫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的動畫制作歷史悠久,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也曾風靡一時,我國動漫受眾多為孩子,而動漫產業發達的國家,動漫早已面向整個社會群體。當我們開始認識到動漫是一個產業的時候,歐、美、日、韓的動漫已經大規模地進到我們的市場當中。所以當我們的動漫行業開始起步的時候,既有借鑒又有壓力。

(一)國內和國外動漫產業差距

動漫游戲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在業內人士交流過程中,談到國內和國際先進國家差距問題時,大家一致認為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動漫游戲產業不缺資源,不缺資金,也不缺人才,但缺原創,缺產業,缺產業鏈,缺品牌,缺精品,缺大師。一些業內人士更多的體會是,搞動漫游戲產業一定要追求原創,一定要追求品牌,一定要有自己的價值定位。我國和動漫國際大國,比如美國、日本、韓國相比,我們的產品品質不高,產品不夠豐富,產生世界影響力的作品還不多。特別是我們的產業效益不高,產業鏈比較短。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動漫市場的直接消費群體約有5億人之多,蘊含極大的潛力。但上個世紀末至本世紀初,盜版、原創培育機制不全、評價機制缺失等諸多問題,在發展過程中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二)國內原創動漫周邊產品的開發

動漫產品其實可以涵蓋包括漫畫、動畫、游戲及其他衍生產品,這些衍生品之間能夠實現互為轉化,形成上下銜接的多元化產品。也就是說,原創動漫作品的跨界開發,可以衍生出數額巨大的消費點。比如美國一部投資4500萬美元的《獅子王》,其衍生產品收入就高達 20 億美元。但我國目前大多數動漫制作商和生產商一般只是靠發行來賺錢,動漫作品的盈利空間極為有限。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香港“紅籌之父”梁伯韜旗下意馬國際以8億多港元收購了《喜羊羊與灰太狼》的衍生品版權管理方動漫火車集團,成為香港公司對內地動漫企業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一筆并購交易。巴啦啦小魔仙,洛克王國等衍生產品也都在積極發展中。2012年中,騰訊游戲又基于旗下泛娛樂實體平臺——騰訊動漫發行平臺,與集英社和萬代游戲達成戰略合作,不僅引進11 部經典漫畫的電子版權,同時也將經典漫畫之一《火影忍著》改編為網絡游戲《火影忍著Online 》。

二、國內高等院校動漫周邊設計人才培養

眾所周知,從2010年到2012年,動畫專業已經三年被亮了紅牌。是因為該專業存在就業危機。但事實上,行業內外總是在討論動漫高端人才匱乏的問題。目前我國開設動漫專業的本??圃盒R呀洺^1200所,動漫相關專業達到1877個。當前無論是高校還是從事動畫方向的人都難以擺脫對技術操作能力過分追求的怪圈。動漫人才的培養已經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瓶頸”期。而相繼而來的動漫衍生品市場的繁榮,值得我們關注。

(一)國內高校動畫周邊設計專業開設情況

上海設計學院院長吳小華在接受中國文化報采訪時認為“除了動漫衍生品開發過于滯后之外,目前動漫衍生品開發缺乏的專業團隊,也是動漫衍生品市場不盡如人意的一個原因。動漫衍生品的設計迫切需要專業人才,而目前國內市場上從事動漫衍生品設計的,多半是從其他設計行業轉行而來。動漫衍生品缺乏專業化的設計團隊。據我了解到國內除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吉林藝術學院動漫學院、魯迅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學院等少數院校開設動漫產品設計方向相關課程外,幾乎很少開設動漫衍生品設計的專業課程,致使動漫衍生品產業鏈比較單一??v觀我國高校動畫教育的現狀,不難發現大部分動畫專業院校對衍生品設計不夠重視,對它的發展潛力認識還不到位,從而使動畫衍生品開發領域的人才缺口問題更加突出。

(二)我院動漫周邊設計課程教學

動漫周邊產品的成功,首先在于外在形態,也就是動漫形象是否讓大眾歡迎。這不僅考驗設計者的基本美術功力,同時要考驗設計者對動漫產品美學原則的了解。本門課程是在學生大三時開設的,他們已經掌握了設計基礎相關理論知識、圖形圖像處理軟件、二維/三維設計軟件。完全能夠準確的做好動漫形象的表達工作。除此之外,本課程還要圍繞周邊設計流程講解包括卡通玩具的造型設計、玩具材料及工藝學、玩具造型及結構設計、玩具模型制造、市場營銷等方面知識點。我院動漫周邊產品設計工作室,著眼于動漫周邊產品的開發,研制和生產。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在這個過程中營造一種主動探索的學習氛圍。高校開設動漫衍生品設計工作室,同時吸引其他設計公司參與到動漫衍生品設計,推動動漫衍生品的設計和品牌推廣?!?/p>

同時,通過項目課程的實戰教學,在“交融式”校企合作機制下,教師深入到校企合作基地,深入了解現代企業生產過程,消化吸收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針對現場存在的生產技術問題開展科學研究,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明顯提高,充分彌補教師隊伍的專業實踐能力方面的不足。學生到校企合作基地,直接體驗企業現代化大生產,頂崗實習或參與企業研發工作,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成果涵蓋了動漫衍生產品設計;單幅和多格漫畫、插畫圖書;設計開發動畫電視劇、動畫音像制品等。我院技術成功案例包括將動畫元素和雕塑相結合,歷經兩年研發的《動畫基礎造型》卡通模型教具,有效填補了國內動畫專業基礎教學用具的空白。還有將動畫設計原理和動畫檢驗儀器功能結合,自主研發《動畫專業可視化教學平臺》多媒體教學課件,填補了動畫專業教學軟件的空白。

小結:

2012年的7月份文化部聯合財政部、廣電等10個部委下發“十二五”時期動漫發展規劃,與“十一五”相比,主要希望圍繞動漫品牌來做產業。同年11月文化部又下發一個文件,是關于國家動漫品牌建設與保護。可見國家對動漫周邊產品開發的重視程度。培養相關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便是高校動漫專業開設相關課程。這樣能夠保證從事動漫周邊設計者,在系統完善地對衍生產品進行策劃、設計、運營的同時,時刻注意把握市場的新動向,設計出即保持自己的設計風格又讓消費者滿意的產品。

參考文獻:

[1]羅文茜:《動漫“新大陸”——國內動漫衍生產品開發現狀及高校動漫教育面臨的挑戰》,裝飾,總第179期。

[2]《我國動漫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前景探討》,中國行業研究網,2013年4月。

衍生品設計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金融衍生品;次貸危機;金融創新

一次貸危機的產生

隨著支持美國經濟繁榮數十年之久的互聯網泡沫破裂及911事件的沖擊,為防止經濟下滑,美聯儲連續大幅下調利率以刺激經濟增長。低利率以及充裕的流動性引致了大量購房需求,房地產市場一片繁榮,貸款機構紛紛降低放貸的門檻以謀取更多的利潤,大量發放次級抵押貸款。

在資產證券化比較發達的美國,有一部分次級抵押貸款的債權以及相關的風險和收益被打包轉移給一些機構投資者。因此一旦次級貸款違約率上升,那在這些貸款基礎上衍生的工具的違約風險就會加大,這些衍生品的信用評級就會下降,從而導致市值縮水,進而導致持有這些衍生品的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惡化。與此同時,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的杠桿化也導致這些衍生品的價格進一步下降,形成惡性循環。

二金融衍生品在其中的放大機制

由于優質抵押貸款可以得到美國政府性機構提供擔保,可以獲得比較高的信用評級,同時其收益率顯著高于同風險評級的國債或公司債。因此,以優質抵押貸款為基礎資產的MBS獲得了廣大機構投資者的青睞,但以次級抵押貸款為基礎資產的MBS則難以獲得較高的信用評級,無法達到美國大型投資機構如退休基金、保險基金、政府基金等的投資條件。因此,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金融創新,開發出了債權擔保證券(CDO)。

債務抵押擔保證券是一種新興的投資組合,以抵押債務信用為基礎,基于各種資產證券化技術,對債券、貸款等資產進行結構重組,重新分割投資回報和風險,以滿足不同投資者需要的創新性衍生證券產品。CDO的資產組合不同于傳統的ABS,傳統的ABS資產組合中的資產是同質的,而CDO的資產組合則是包括ABS、MBS、垃圾債券、新興市場債券、銀行貸款等固定收益資產的分散組合。

正是通過CDO這種產品的創新,把以次級抵押貸款為基礎資產的MBS與其他類證券匯集構成資產池,一部分CDO優先級證券被評為AAA級,由養老基金、保險資金等機構投資者持有,而CDO次級證券,則由追求高風險、高收益的對沖基金持有。這樣,以次級抵押貸款為基礎資產的MBS經過CDO產品的包裝,低信用評級問題得到了解決。由于次級抵押貸款具有高收益的特征,使得以此為組合的CDO產品收益顯著高于相同風險評級的其他固定收益類證券,因而得到機構投資者的追捧。

對CDO產品的強烈需求刺激了全球CDO市場的發展,反過來帶動了對次級抵押貸款這種高風險高收益產品的需求,畢竟次級抵押貸款是CDO產品的基礎。2006年,CDO一共吸收了1500億美元的MBS,其中大部分是次級抵押貸款支持的。在CDO對沖基金的推銷下,本質上屬于不良資產的CDO被當作抵押,為CDO對沖基金從商業銀行申請到了更多的貸款。而其中的風險在于:對沖基金向銀行貸款的杠桿比率達到了15倍,貸到的大量資金再被用來制造CDO。于是,美國的各級公共基金,如政府基金、教育基金,外國投資者就成了不良資產風險的最終承擔者。

由于美國利率不斷上調和房地產價格的下跌,使得住房抵押貸款的違約率不斷上升,導致以次級貸款為基礎的金融衍生品的不確定性大量增加。最終信用評級機構調低了與次級債券相關的衍生品的信用等級,導致這些產品的市場流動性驟然緊縮。許多購買了大量相關產品的金融機構資本金薄弱,盡管有的會獲得母機構的注資,但是,由于金融衍生品的杠桿很高,且很多機構購買這些債券時房地產價格也非常高,隨著房價的大幅縮水,金融衍生品的放大效應迅速抽干了這些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很多金融機構通過信用違約掉期(CDS)對其持有的結構性債券進行保值,但是隨著市場流動性的蒸發,許多發行CDS合約的金融機構無法履約,更加劇了市場危機。

三危機對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的若干啟示

作為轉軌經濟中發展起來的新興市場,中國資本市場在金融衍生產品的路徑選擇上,應借鑒成熟市場經驗,緊密結合市場實際,深入求證,探索前進。

(一)提高信息透明度,規范金融產品創新行為。

就拿本次次貸危機來說,分散風險的金融產品創新,并不能消除一些購房者不了解次級抵押貸款的風險特性,抵押貸款機構刻意隱瞞CDO等產品設計的復雜性,使投資者難以了解風險特性而只能借助于評級機構的評級,這也成為誘發危機的一個因素。為此,金融產品創新的規范和改善必須加強信息披露、提高金融產品信息透明度。

(二)要審慎研發推廣高風險、高定價的金融新產品。

在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中,無論是零首付貸款,還是可調整利率抵押貸款,都屬于高風險高定價的金融產品。這些新產品之所以處于高風險狀態,是因為其本質都屬于過度授信,完全依賴高利率不一定能彌補高風險,雖然可以把價格定高,但是如果沒有能力償還也是空中樓閣,最終造成大量的不良貸款甚至破產。

(三)要防范金融產品創新所帶來的跨市場風險傳染。

此次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充分暴露出金融市場的特殊風險。銀行希望借助金融產品從而將風險轉移出去,但市場的流動性模糊了風險承擔主體的界限,最終銀行仍然因為對沖基金而承擔了巨大的風險和損失。在此次危機中,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本身的規模與美國金融市場相比可以忽略不計,但由于投資者預期迅速變化,導致市場瞬間由流動性過剩變為流動性缺乏,并引發惡性循環,造成了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動蕩。

參考文獻:

[1]王石.中國金融衍生品研究與中國期貨市場實踐[J].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6,(10).

衍生品設計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信用衍生品;運作機理;交易機制;次貸危機

中圖分類號:F8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8)10-0054-07

隨著場外衍生品市場和傳統市場的迅速發展,全球信用風險市場的規模極度龐大,如何有效管理信用風險則成為金融機構面臨的難題之一,信用衍生品正是適應這一需求產生的。從1993年由信孚銀行(Bankers Trust)和瑞士信貸銀行金融產品部(CSFP)完成的第一筆信用衍生品交易時的默默無聞,到亞洲金融危機和安然事件花旗銀行利用信用違約互換,成功地避免了安然公司破產對自己債權的巨大沖擊。

時的備受矚目,信用衍生品為有效管理信用風險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隨著全球信用風險市場規模的日益擴大,信用衍生品市場呈現出飛速增長的態勢。截至2007年12月,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場規模為622萬億美元,年增長超過70% 數據來源:國際互換及衍生品協會(International Swaps 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 ISDA)2007年市場統計, wwwisdaorg/。

,是近幾年來所有OTC衍生產品中增長幅度最大的產品。

相對于高速發展的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場而言,我國信用衍生品市場發展相對滯后,信用風險管理技術和手段極端匱乏。信用風險不僅是銀行業面臨的主要風險,也是轉軌經濟時期我國銀行業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目前,我國銀行不良資產仍占一定比例,尤其是房貸不良率一直在小幅攀升 資料來源:央行關于《2008年上半年北京市房地產市場和房地產信貸形勢分析報告》。

收稿日期:2008-08-20

資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0871019);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統計科學研究中心重大項目(06JJD910002);遼寧省教育廳創新團隊項目(2006T042)

作者簡介:

史永東(1968-),男,黑龍江明水人,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金融工程、行為金融、資本市場和微觀結構等方面的研究。電子信箱:ydshi@263net

,企業間的信用危機也時有發生,各經濟主體的信用風險暴露比較嚴重。與此同時,在我國發展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戰略下所產生的“金融脫媒”效應也使得我國商業銀行面臨著越來越大的信用風險。信用衍生品可以把行業集中度高、客戶集中度高及地域集中度高的風險轉移出去,因此對區域性銀行和政策性銀行而言非常重要。同時銀行利用衍生品交易還可以降低遠期信用風險敞口,降低長期信用風險集中度,也使遠期現金流相對比較固定,給整個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管理帶來很大便利。因此,大力發展信用衍生品市場,利用信用衍生產品管理銀行體系和其他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已經成為當前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共識。

正當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場發展的如火如荼,而我國也在積極引入信用衍生品之時,2007年8月全面爆發的美國次級債危機卻為我國信用衍生品交易的開展蒙上了陰影。一個始于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問題,卻由于金融衍生產品的高杠桿性被加倍放大,并迅速擴散到全球金融市場,造成美國多家住房抵押貸款機構破產,許多全球知名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陷入流動性困難。而在危機中扮演放大器、助推器和加速器的信用衍生品,一時之間成為矛頭的焦點。要不要發展信用衍生品的爭議也隨之而起。

筆者認為,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很多 通常認為這次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為:(1)各國金融市場聯系日益緊密,互相滲透,局部市場問題很容易引起其他市場的連鎖反應,進而形成金融危機。(2)以次級抵押貸款為標的創造出的大量復雜金融衍生品導致過度信用創造,在現金流狀況惡化時,造成資產加速損失。(3)復雜的數學模型和產品結構使得投資者與初始貸款人之間信息不對稱,難以準確估計違約情況。(4)信用衍生品缺乏公開、透明的交易市場,投資者采用不同估價方法得出的結果差異很大。

,其內在機理也很復雜,雖然信用衍生品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美國的次級債危機,但是它起到了隔離銀行體系風險的作用,將原本集中于銀行體系內的信用風險分散給了許多二級市場的專業機構投資者,使許多商業銀行逃避了破產的厄運,避免了更大的金融危機。為此,本文首先從信用衍生品的分類和運作機理、信用衍生品市場的交易機制等分析入手,其次對美國次貸危機中信用衍生品的作用進行深入客觀的評價,最后根據我國實際提出發展信用衍生品市場的政策建議。

一、信用衍生產品分類及運作機理

按照ISDA(國際互換與衍生品協會)的定義1992年在巴黎舉行的ISDA首次正式提出了一種可以用作分散和轉移和對沖信用風險的創新產品――信用衍生產品(Credit Derivatives)。,信用衍生產品是一系列從基礎資產上剝離、轉移信用風險的金融工程技術的總稱。交易雙方通過簽署有法律約束力的金融契約,使得信用風險從依附于貸款、債券上的眾多風險中獨立出來,并從一方轉移到另一方。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將信用風險從其它風險中分離出來并提供轉移的機制。信用衍生產品主要分為以下四類:

(一)信用違約互換(Credit default swap, CDS)

信用違約互換是將參照資產的信用風險從信用保障買方轉移給信用賣方的交易。信用保障的買方向愿意承擔風險保護的保障賣方在合同期限內支付一筆固定的費用;信用保障賣方在接受費用的同時,則承諾在合同期限內,當對應信用違約時,向信用保障的買方賠付違約的損失。對應參照資產的信用可是某一信用,也可是一籃子信用,主要包括二元違約互換(Binary Default Swaps)、一籃子信用違約互換(Basket Credit Default Swaps)、可撤銷違約互換(Cancellable DefaultSwaps)、或有違約互換(Contingent Default Swaps)和杠桿違約互換(Leveraged Default Swaps)。

(二)總收益互換(Total return swap)

總收益互換有時也稱貸款互換(Loan swaps)或者信用互換(Credit swaps),其主要作用在于復制一項信用資產的總體表現。在總收益互換中,投資者接受原先屬于銀行的貸款或證券(一般是債券)的全部風險和現金流(包括利息和手續費等),同時支付給銀行一個確定的收益,一般情況下會在LIBOR基礎上加減一定的息差。總收益互換一般期限在1―5年,以3―5年最普遍。

(三)信用息差產品(Credit spread Products)

信用息差產品假定市場利率變動時,信用敏感性債券與無信用風險債券的收益率是同向變動的。信用保障的買方,即信用息差期權購買者,可以通過購買息差期權來防范信用敏感性債券由于信用等級下降而造成的損失,主要包括信用息差期權(Credit spread Option) 、信用息差遠期(Credit spread Forwards)和信用息差互換(Credit spread Swaps)。

(四)綜合結構化產品(Synthetic Structures)

1信用聯系票據(Credit-linked note) 。信用聯系票據是普通的固定收益證券與信用違約互換相結合的信用衍生產品。在信用聯系票據的標準合約下,保障買方或由保障買方設立的特定目的機構根據參照資產發行票據。保障賣方先行以現金支付取得票據,交換來自有關票據的固定復利率或浮動利率的利息收入流程。假如發生信用違約事件,即根據雙方協議的信用事故賠償額贖回票據;如不發生信用事故,票據在合約期滿時才贖回。

2 擔保債務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擔保債務憑證是一種固定收益證券。凡具有現金流量的資產,都可以作為證券化的標的。通常創始銀行將擁有現金流量的資產匯集群組,然后作資產包裝及分割,轉給特殊目的公司(SPV),以私募或公開發行方式賣出固定收益證券或受益憑證。

依其基礎資產的性質不同,CDO可分為CBO(Collateralized Bond Obligations)和CLO(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s)兩類。兩者的主要差別在于CBO的資產群組是以債券債權為主,而CLO的資產群組是以貸款債權為主;依標的資產不同,CDO可分為現金流量式CDO及合成式CDO。現金流量式CDO的標的資產通常由放款、債券等所組成。SPV實際買入標的資產,其有實質的現金交付,所以稱為現金流量式CDO。合成式CDO系CDO的衍生性產品,是發行人匯集一些債權并加以包裝,稱為債權群組,并將債權群組與SPV承作信用違約交換合約(CDS-Credit Default Swap),其結構如圖1所示。

3 變異CDO(CDO Variations)。變異CDO主要包括以下三種:(1)分券組合違約互換(Tranched portfolio default swaps,TPDS)是較新并且比較有發展潛力的合成結構化衍生工具。在TPDS中,SPV按不同風險級別以分券的形式將基礎資產分類,并設置一個超優先級分券(Super-senior tranche),為AAA級別,通常也是分券中最大的層。與標準CDO相比,在TPDS中SPV和違約互換的購買者可以基于特定風險水平來交易違約風險。(2)分券籃子違約互換(Tranched basket default swaps,TBDS)是第n次違約籃子和CDOs的合成。(3)雙層抵押擔保債務憑證(CDO2或者CDO squared structures),雙層抵押擔保債務憑證通常也成為CDO的CDO。在CDO2的結構中,外部CDO通常是單券的,隸屬于外部CDO的是幾個分券的內部CDO,資產之間還常常存在迭代。內部CDO的結構常常包括簡單的資產支持證券(ABS)。

二、信用衍生品市場的交易機制

從產品分類和運作機理可以看出,信用衍生品是一種較為靈活的金融工具,它可以在交易對象、期限和金額等方面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設計。也正因如此,各類信用衍生產品雖然基本原理相同,卻各具復雜性,難以標準化。這使得信用衍生品的交易主要集中在場外市場,其中倫敦和美國市場約占市場總量的82%。由于場外市場監管環境較為寬松,而信用衍生品交易的透明度和流動性較差,所以,場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的違約風險較大。

隨著技術的進步,同時也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信用衍生品的需求,信用衍生品市場正朝著標準化信用衍生產品,提高市場的透明度和流動性等方向發展,接下來本文將對信用衍生品的交易過程、定價機制、風險控制以及主要參與者等方面進行簡要闡述。

(一)信用衍生品的交易過程

信用違約互換是最基本的,同時也是目前交易量最大的信用衍生產品。本文以信用違約互換為例說明信用衍生品的交易過程,見圖1所示。信用衍生品交易主要分為兩個過程:其一是信用衍生品交易商依據評級公司對基礎資產(單名)的評級和自身的判斷。在同業市場上,對規范的信用互換合約進行詢價和報價,在同業經紀人的支持下,達成交易,形成市場化的信用價差。其二是客戶根據自身的需求和市場化的價差,選擇交易商,進行信用違約互換的買賣。

1 同業經紀人。即交易商之間經紀人,通過電子、聲訊或混合的方式,為交易商提供了一個交易平臺,使信用衍生品的流動性顯著提高。目前全球幾大主要的信用衍生品同業經紀人有GFI Group Inc、ICAP 、Tullett prebon、BGC Partners LP 、Creditex Group(由Creditex和Credit Trade合并而成)等 排名可以參考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場交易商和經紀人排名(2006)。

,這些公司通過與DTCC(世界上最大的證券清算和結算組織)合作,使用自己軟硬件系統為交易商提供服務。

2 基礎資產?;A資產是信用保險買方所要對沖信用風險的資產,以單名CDS為例,基礎資產可以是公司或信用、債券、貸款、可接受的交易或者其他類型的債務。

3 交易商。信用違約互換市場的交易商同其他互換市場的交易商類似,通過同業市場的發展和自身的風險管理技術,有效地提高了市場流動性,并形成了合理的信用定價體系。目前,知名的跨國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作為信用違約互換市場交易商,其中一些還是同業市場的做市商。

(二)信用衍生品的定價機制

信用衍生品的交易主要是通過做市商進行雙邊報價,提供必要的流動性。由于交易商是依據信用評級公司對標的資產的評級同時結合自身的方法,對信用衍生產品進行詢價和報價,不同的交易商采用的定價方法并不相同。同時由于信用衍生產品較為復雜,對其準確定價更非易事。國際清算銀行2005年調查報告曾顯示,市場參與機構普遍認為抵押債權憑證(CDOs)等結構性產品的復雜性較高,準確衡量此類交易相關風險的難度較高,定價也較為困難。

目前主流的信用衍生品定價技術分為結構模型和簡約模型兩類[1],主要是針對違約概率和損失率進行建模。結構模型使用公司本身變量,如資產和負債價值,來決定違約時間和回收率。相對于結構模型,簡化模型的違約時間不是通過公司價值來決定的,而是由企業以外的因素決定。從實際應用效果來看,簡化模型形式簡潔、容易校對,因此在實踐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尤其在組合信用衍生品定價,如CDOs,Gaussian-Copula簡化模型已成為基準定價模型。

(三)市場監管和風險控制機制

場外信用衍生品交易是由交易雙方通過直接協商來決定,雙方以信用擔?;蛘呓患{一定保證金擔保履約,監管環境較為寬松。以英國與美國為例,兩國均沒有單獨的立法來規范場外信用衍生品交易,僅靠行業自律。國際互換與衍生工具協會(ISDA)了信用衍生品交易主協議。主協議規定了交易雙方的權利、義務、違約事件及終止條款,確定了雙方應遵守的市場慣例。主協議與就交易特定條款而簽訂的確認函,共同構成對雙方有約束力的合約。

對于信用衍生品的風險控制,各國監管當局都是根據不同產品的特性,采取不同的風險控制方式。對于信用息差產品,一般要求采用與風險資產相適應的資本要求的控制措施。而對于總收益互換和違約互換,通常參照一般互換的控制標準,采取類似銀行擔保的監管措施。

(四)主要參與者

目前,信用衍生品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信用保護買方和賣方)包括銀行、保險公司、對沖基金、證券公司、公司、共同基金和養老基金等。銀行是信用衍生品市場的最主要參與者,而且體現為信用保護的凈買方,而保險公司是信用保護的凈賣方,另外,證券公司和對沖基金也是重要參與者。

三、次貸危機中信用衍生品的作用評價

信用衍生品是管理信用風險的重要工具,然而美國次貸危機之后,一些觀點則認為信用衍生品助推、放大了次貸危機的影響,雖然保護了銀行系統,但卻損害了整個金融體系,致使很多人對信用衍生品心存疑慮,避而遠之,這對我國信用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本文認為,這種觀點沒有對次貸危機中信用衍生品的作用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同時也缺乏對信用衍生品出現后金融危機的風險傳導機制的了解。在此,本文試圖對上述問題進行解答,以便對信用衍生品的作用進行正確的認識。

(一)信用衍生品轉移了銀行系統的信貸風險

次貸危機前后,信用衍生品的發展使各家銀行,尤其是最大型的、對整個銀行體系非常重要的銀行,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降低其貸款的風險集中度,并且更加有效地衡量、管理其信貸風險,使商業銀行從被動承受風險轉變為主動進行風險管理,從靜態管理風險轉變為動態管理風險,促進了銀行系統的穩定。同時銀行利用信用衍生品交易還降低遠期信用風險敞口,降低長期信用風險集中度,也使遠期現金流相對比較固定,給整個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管理帶來很大便利。

可以說,正因為信用衍生品的發展,使得銀行業在這場次貸危機中損失相對較少。盡管如此,損失數額也是巨大的,統計 銀行業集團(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2008年6月6日的統計數據。

顯示,2007年以來,全球銀行業信貸損失達3 870億美元,其中歐洲銀行業損失2 000億美元,美國銀行業損失1 660億美元。而且從2007年以來,受次貸危機影響破產的美國銀行累計達到11家。其中資產總額低于3億美元的有7家,絕大部分為中小銀行,相對于全美8 500家銀行機構來說,破產率僅為129‰。

在此,我們不妨做一個大膽假設,如果沒有信用衍生品的存在,次貸危機的影響雖然不會直接波及到其他投資者和國際金融市場,但結果是由銀行系統承擔全部的信用風險,很可能會引發人們對銀行體系的信任危機(次貸危機以來破產的美國銀行為此提供了強有力的佐證),從而導致整個銀行系統的崩潰,如果這種情況的存在,那么其對金融體系安全和投資者信心的影響恐怕將遠勝于眼前的次貸危機。

(二)信用衍生品改變了金融風險的傳導路徑

本文認為次貸危機風險傳導可分為三個階段:風險累積階段、風險爆發階段和風險擴散階段。

1風險累積階段(見圖2所示)。

低利率環境和房價持續上漲的預期“9•11”事件后,美聯儲連續12次降息,使聯邦基金利率降到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超低利率刺激了美國房地產的繁榮。截至2006年初,美國房價連續5年大幅攀升,年均升幅超過8%,其中2005年升幅達15%,而過去35年房價年均增長率為35%。

使得銀行放寬了放貸的標準,銀行在逐利的驅使下加大了“ALT-A”貸款和次級貸款 根據個人客戶信用評級等標準,按揭貸款分為三個層次:優質貸款市場(Prime market)、超A貸款市場(“ALT-A”貸款市場)和次級貸款市場(Subprime market)。優質貸款市場面向信用等級高(信用分數在660分以上)、收入穩定可靠和債務負擔合理的優良客戶,其主要選擇傳統的30年或15年固定利率按揭貸款。次級貸款主要面向信用分數低于620分、收入證明缺失、負債較重的客戶?!癆LT-A”貸款則是介于二者之間,既包括信用分數在620―660分之間的階層,又包括高于660分的高信用度客戶中的相當一部分人(一般不能提供收入證明)。一般而言,“ALT-A”貸款市場和次級貸款市場客戶獲得住房抵押貸款的難度較大,且利率較優質客戶要高1―3個百分點。

的比重,據統計,2006年,“ALT-A”和次級貸款產品總額超過4 000億美元,約占美國房地產按揭貸款總額的40%以上。若從2003年算起,“ALT-A”和次級按揭貸款總額超過2萬億美元,這為次貸危機的爆發埋下了伏筆。因為這一階段的均衡取決于兩個必要的前提條件:持續的低利率和持續的房價上漲預期,若以上兩個條件不具備,均衡就會被打破。因此,當美國自2004年6月進入升息周期,利率上升和經濟增長放緩促使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整之時,這一潛在的風險終于爆發出來。

2風險爆發階段(見圖3所示)。

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聯儲連續17次加息,使聯邦基金利率從1%升到525%,而這也成為壓垮次級按揭貸款市場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加息的影響下,2006年初美國房地產開始降溫,房價上升趨緩并于2007年初開始下降。利率上升和房價下降使購房者的償付能力極度惡化。許多借債過度的購房者的房產凈值由正轉負,既無力償付房貸到期本息,又無法再融資。結果,借款人償付能力惡化與房價下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導致2006年以來次貸市場違約拖欠債務事件大增。

3風險擴散階段(見圖4所示)。

早在2004年,美國的銀行業就已經逐漸意識到次級抵押貸款潛在的風險,這一點可以從信用衍生產品市場在2004―2007年間每年近100%的增長速度可以看到。但由于多種原因主要原因包括:高回報率誘惑,次級債券評級的誤導,房價持續上漲的預期,以及信用衍生產品過于復雜增加的信息不對稱等等。

,這種現象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銀行通過參與信用衍生品市場將風險轉移給了其他專業的投資者。

目前,美國這些次級債券基本分散在五類金融機構手中,包括銀行(31%)、資產管理公司(22%)、對沖基金(10%)、保險公司(19%)和養老基金(18%),除此之外還包括一些海外的投資者。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借貸機構在提列貸款損失準備后將承受4 600億美元的信貸損失,而全球的信貸損失將高達12萬億美元美國高盛公司2008年3月25日研究報告。

。大型金融機構很多規模龐大的對沖基金參與了次貸市場。美國對沖基金的總規模約2萬億美元,平均杠桿率3―4倍,對沖基金控制的資金高達8萬億美元,足以影響美國股市(20萬億美元)。

遭受損失、引發流動性危機進而導致破產情況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震蕩。

可以看出,信用衍生品改變了金融風險擴散傳導機制,同時也加大了各國金融市場的關聯性,但若將美國次貸危機的罪責都推到信用衍生品身上,這顯然是不正確的。

綜上,本文認為雖然信用衍生品改變了金融風險的傳導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美國的次級債危機,但是它起到了隔離銀行體系風險的作用,將原本集中于銀行體系內的信用風險分散給了許多二級市場的專業機構投資者,使許多商業銀行逃避了破產的厄運,避免了更大的金融危機。因此,合理地發展信用衍生品,能夠為減輕信貸風險周期性波動創造條件。

四、我國發展信用衍生品市場的相關建議

(一)建立信用衍生品的電子交易平臺

信用衍生產品具有大額、非連續易以及量身定制的特點,所以目前國際信用衍生產品交易主要通過場外市場完成。而電子化的交易可以極大提高市場的透明度和流動性,減少未確認的交易數量。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后發優勢,建立以全國銀行間市場為主,中國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為輔的信用衍生品電子交易平臺,同時在電子平臺中提供文本、歷史數據以及交易對手的相關資料等信息。

對于非指數信用衍生產品,可以借助我國銀行間市場的平臺。我國銀行間市場電子交易平臺是覆蓋全國的專線交易網絡,符合國際信用衍生品市場交易平臺的發展趨勢。同時銀行間市場實現了前臺交易和確認、后臺清算和結算的市場架構與功能。從國際趨勢和國內現狀來看,銀行間市場是最為適合的信用衍生品交易的平臺。同時,商業銀行不僅是信用衍生品交易中最主要的參與者,而且是與企業最為密切的金融機構,通過銀行間市場可以加強商業銀行的做市商地位,為信用衍生品提供必要的流動性并進行定價;對于標準化的指數信用衍生產品,可以借助交易所的平臺,一方面可以提高信用衍生品交易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也為信用衍生品定價提供基準。

(二)完善信用衍生品的定價機制

參與者和交易商對信用衍生品價值判斷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和自身定價模型。因此,完善信用衍生品的定價機制應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其一是大力發展信用中介機構,建立起相對獨立的信用風險評級制度,提高信用評級機構的社會信譽和可信度,促進國內評級機構的規范化、統一化和國際化。但由于信用衍生品主要通過場外市場交易,而且許多信息外部的評級機構無法獲取,因此在對信用衍生品評級時,應建立事后追蹤機制,對于由于評級誤導而造成相應損失機構應承擔一定的責任。

其二是引進成熟的信用風險分析和信用衍生品定價技術。國際上常用的信用風險分析的方法主要有:Credit Metrics,KMV,Credit Metrics+TM,Credit Portofio ViewTM,而流行的信用衍生品定價技術主要包括結構模型和簡約模型。但從國外的實踐來看,每種方法都有優點也都有缺陷。所以,在引入信用風險分析和信用衍生品定價技術的時候,一定要對各種模型進行細致比較,一方面保證模型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模型和方法。

(三)完善信用衍生品的風險控制機制

對于信用衍生品的監管和風險控制,目前國際上并沒有統一的模式,各國監管機構也都在努力地摸索當中。本文認為可以市場準入、資本監管、信息披露和危機處理等幾個方面來強化監管和風險控制。

首先,在我國信用衍生品市場發展的初期,可以采取市場準入制度和資本監管制度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制定準入標準,建立信用衍生產品交易許可制度,從限制交易主體方面來控制部分風險。同時嚴格執行新巴塞爾協議對資本的要求,健全被監管機構的內部控制體系,保證信用衍生品交易的順利進行,減少交易對手風險。

其次,建立信用衍生品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對于增強市場透明度,減少各種風險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應統一信息披露報告的格式,對于信用衍生品交易的文本、歷史數據、風險信息、交易目的、產品類型以及交易對手等相關資料都要求必須披露。

再次,借鑒期貨市場的經驗,建立信用衍生品交易的保證金制度和限倉制度。目前,信用衍生品交易中并不存在保證金制度和限倉制度,但從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來看,很多信用保護的出售方都是由于沒有合理的控制倉位,導致最后違約,加速了危機的擴散。我們可以借鑒期貨市場的經驗,在交易的同時,由信用保護的出售方繳納一定的保證金,在信用衍生品價值變化時,保護出售方將保證金維持在某一水平。同時制定信用衍生品交易的限倉制度,市場中的參與者不得超過某一持倉比例。保證金制度和限倉制度的引入可以保證交易的順利進行,同時可以為交易雙方進行風險提示,減少風險的累積和擴散。

最后,建立信息共享和危機處理程序。(1)由于參與者的廣泛性,信用衍生品市場的監管涉及國際金融監管合作和國內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合作,因此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是非常必要的。(2)建立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內部風險監控機制和防范機制,建立信用衍生產品市場危機處理程序和風險救助機制。在市場價格出現異動的時候,及時有效地對產品的價格、倉位以及交易等進行控制,在某個金融機構因突發事件發生危機時,中央銀行和財政等相關部門及時采取相應的挽救措施,以避免金融市場產生過度震蕩。

參考文獻:

[1] 史永東、趙永剛信用衍生產品定價理論文獻綜述[J]世界經濟,2007,(11)

[2] 銀行業集團(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2008年6月6日的統計數據,wwwiifcom[3] BBA Credit derivatives report, 2003-2006, wwwbbaorguk/

[4] Gunter MeissnerCredit Derivatives: Application, Pricing, and Risk Management[M]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5

衍生品設計論文范文第4篇

【論文關鍵詞】 期貨市場;交易所;期貨公司;套期保值;發現價格

【論文摘要】 期貨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重要的產品工具,是表明市場經濟發育階段的重要標志。期貨市場對國民經濟平穩運行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從期貨市場的概念入手,對其發展歷程、目前發展狀況、前景等進行了系統的闡述。

1 引言

期貨市場是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資本市場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重要內容。國際期貨市場自1848年在美國出現以來,經歷了由商品期貨到金融期貨、交易品種不斷增加、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逐漸成為全球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上主要期貨交易所有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和東京工業品交易所等。

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對完善國內資本市場結構和促進資本市場的開放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將為企業風險管理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發揮更大的作用。

自1990年鄭州商品交易所成立至今,我國期貨市場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在基本法律法規框架監管下、在中國證監會統一監管下、由四家期貨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和180多家期貨公司組成的、由市場各主體參與的、能順應新形勢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期貨市場體系。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擴大,我國期貨市場將進入一個質變式發展階段。本文就目前期貨市場的情況和發展前景以及金融危機下的啟示等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2 期貨市場的由來及發展歷程

期貨的英文為Futures,是由“未來”一詞演化而來,其含義是:交易雙方不必在買賣發生的初期就交收實貨,而是共同約定在未來的某一時候交收實貨,因此中國人就稱其為“期貨”。世界第一家商品遠期合同交易所是1570年倫敦開設的皇家交易所。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1985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種被稱為“期貨合約”的標準化協議,取代原先沿用的遠期合同。使用這種標準化合約,允許合約轉手買賣,并逐步完善了保證金制度,于是一種專門買賣標準化合約的期貨市場形成了,期貨成為投資者的一種投資理財工具。期貨市場發展到今天,已成為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勒說過:“真正的市場經濟是不能缺少期貨市場的經濟體系”.沒有期貨市場的市場經濟,不是健全完善的市場經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市場化趨向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風險管理的場所和工具。因此,一個健全的現代市場經濟體系離不開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期貨市場。期貨市場最早萌芽于歐洲,是買賣期貨合約的市場。這種買賣是由轉移價格波動風險的生產經營者和承受價格風險而獲利的風險投資者參加的,在交易所內依法公平競爭而進行的,并且有保證金制度為保障。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期貨市場發展的內外環境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3 金融危機中期貨市場角色分析

期貨市場的不完善特別是金融衍生品市場的不完善是這次金融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

金融衍生品是風險對沖或轉移的有效工具,但同時也具有高風險的特質。這次金融危機原因之一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他通過“蝴蝶效應”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共振,其影響還在擴散和深化中。這場危機使人們意識到,以資產證券化為代表的現代金融創新在促進風險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場效率的同時,也擴大了金融風險,引起了全球性的危機。次貸危機給金融機構造成巨大損失被發現得很晚,這是因為新的金融產品已經達到了相關機構風險評估的極限。一些評估機構對于新的、復雜的金融產品沒有經驗,它們不知道該怎么辦。由于次貸危機的嚴重性不亞于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人們開始從各個方面對這場危機進行反思,其中最受關注的是現代金融創新的“雙刃劍效應”。金融創新在促進風險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場效率方面卓有成效,但創新背后所隱藏的錯綜復雜的各種風險因素不容忽視。因此,在金融創新日益頻繁的今天,如何有效地防范金融風險,如何有效地監管金融市場已經成為嚴峻的課題。

4 在全球金融風暴中反思我國期貨市場發展

4.1 加強期貨市場的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的核心是有效的風險管理,期貨市場的風險管理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管理:一是市場制度的穩定性。二是市場交易的公正性。三是市場運作的規范性。四是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障性。上述四個條件的形成和確立,首先取決于對風險處理的能力。如果市場本身缺乏風險管理體系,顯然談不上市場的穩定性,市場不穩定,就難以正常有序的運作,市場公正性也必然會受到影響,更保障不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市場就會風險不斷,失去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保障。

4.2 期貨市場應實行法制化管理,用發展的思維統領監管工作

2003年以來,僅僅北京地區先后出臺《期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設指導意見》、《公司經營管理風險防范指導意見》等,充分兼顧了規范和發展兩方面,深受北京地區期貨業歡迎。

4.3 走穩健發展之路

我們看到,近年來,證監會積極推進期貨市場的對外開放和穩步發展,進一步明確了監管部門的角色定位,更新監管理念和改進監管方式,加強了期貨交易所的一線監管,強化了期貨業協會的自律機制,為期貨市場的下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這次金融風暴下,我國期貨市場之所以運行正常,是有許多期貨市場發展和監管的經驗值得全球借鑒,比如我國期貨公司防火墻的設計更為堅固、我國對衍生品的推出更為謹慎、我國期貨市場在對外開放問題上采取的逐步漸進策略。相信在中國證監會的熱心服務和正確監管下,期貨市場的明天會更美好。

參考文獻:

[2]周俊全.我國金融期貨市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現代商業》.2008年第5期

[3]代陽瓊.新時期我國金融期貨市場初期發展設想.《金卡工程》.2008年第5期

衍生品設計論文范文第5篇

論文摘要:金融創新對金融業及其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金融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雖然金融創新也有它的負面作用,但是從整體來看,它的積極的正面的對金融業影響遠遠大于負面影響。本文主要從金融機構、金融市場以及金融制度三方面探討了金融創新對金融業的正面影響,供大家參考。

早在20世紀60年代,麥金榮等經濟學家就提出了金融抑制對經濟增長的抑制作用,并提出了金融創新促進經濟增長的建議,它對金融業及其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金融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雖然金融創新也有它的負面作用,但是從整體來看,它的積極的正面的對金融業影響遠遠大于負面影響。本文主要從金融機構、金融市場以及金融制度三方面探討了金融創新對金融業的正面影響,供大家參考。

一、金融創新對金融機構的影響

1.金融創新提升了金融業發展能力。金融創新不僅僅是在業務發展、機構放大、就業增長和素質提高方面對金融業的發展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還由于金融機構盈利能力增強,把金融機構的資本擴張能力和現代化的設備水平的提高帶動起來。也許更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創新還推動了金融產值的快速增長,促使一個國家的第三產業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迅速上升,為第三產業和GDP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

2.金融創新能力提高了金融機構的競爭力。金融組織創新促使金融機構紛紛有新的成員加入,促成了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模式;金融工具創新、金融業務創新使傳統的金融措施對顧客的吸引力降低,造成利潤逐漸下降。所有這些,都強化了金融機構的競爭。

3.金融創新提高了金融機構對經營風險的抵御能力。金融創新的這種影響,主要通過金融機構對具有風險轉移功能金融工具的使用體現出來。例如,浮動利率債券或浮動利率的票據,這種建立在傳統金融工具的特點的基礎上的金融創新工具,能促使金融機構降低籌資利率風險。

二、金融創新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1.金融創新提高了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金融工具的創新豐富了金融市場的交易品種,導致金融市場接納的金融資產的品種不斷增加。各種類型的債券陸續出現,特別是金融衍生產品的序列已經延長,種類繁多、各具特色,技術也越來越強。從衍生產品的組合設計來看,也可以看作是花樣翻新,不但有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的嫁接,如外匯期貨,債券期貨、股票期貨等;還有衍生工具之間的搭配,例如期貨期權,換期權等兩種金融衍生品組合而成的“再衍生工具”。此外, 還有對基礎衍生工具的參數和性質進行重新設計后產生的創新衍生產品。

2.金融創新促使國際金融市場融資證券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證券發行融資方式的重要程度大大超過了銀行貸款,具體表現為銀行貸款的數量急劇下降、循環國際證券急劇上升。二是商業銀行作為重要的微觀金融主體,資產和負債越來越證券化。商業銀行的總資產中有相當多證券資產的形式存在,商業銀行成為重要的國際證券市場的投資者。此外,商業銀行貸款資產也實現了證券化。至于負債債務證券化,是指銀行更注重通過發行浮動利率債券和長期債券基金,而傳統的依靠吸收存款的融資方式的比例下降。三是商業銀行不僅作為國際證券市場的發行者,還參與國際證券業務的經營,成為新發證券承銷機構。

3.金融創新促進金融市場一體化。金融創新對金融市場一體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加快金融創新國際資本的流動,促進國際資本市場規模迅速擴大、促使一體化程度加深。一些創新的金融工具在國內金融市場或國際金融市場問世以后,交易規模迅速擴大并且快速向全球金融市場發展,而這又在客觀上要求這些金融工具的交易慣例、市場交易價格和投資回報在不同的金融市場上基本一致,從而促進了不同的金融市場之間的關聯度改善。二是金融衍生工具不僅為金融主體規避風險和套期保值提供了有效手段,因為相同的貨幣的浮動利率和固定利率之間、不同貨幣的利率之間存在差異,并對金融主體套利投機收益和套匯收益提供了可能。三是一些創新金融工具或衍生工具的交易, 本身就要以多個金融市場做依托,是一種跨市場的國際性金融交易。

三、金融創新對金融制度的影響

1.金融創新模糊了融資邊界。金融創新使得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從而導致融資體制發生了深刻的結構性變化。按照一般的金融學原理,間接融資是指以銀行作為信貸中介的資金融通資行為,而直接融資則是籌資人和投資人沒有必要借助金融中介機構直接融資。至于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融資期限的分類則作為主要的客觀標準。融資期限不超過十二個月期限的市場為貨幣市場,反之為資本市場。這樣來解釋這種融資制度相關的四個基本概念,在不同類型的金融文件和金融教科書中似乎已經成為規則得到了一致的認可。然而,金融創新將使這些劃分標準遇到了很大的挑戰。

2.金融創新促進國際貨幣制度的變遷。金融創新促進國際貨幣一體化的進程。歐元的開始使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歐元貨幣制度創新推出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歐元制度是一種不與國家權力相聯系的創新的貨幣制度。在人類的歷史上的貨幣統一,基本都是以統一主權作為前提和條件。而歐元作為一個超國家組織的產物,是在國家主權分立的情況下實現的貨幣整合,也就是歐元體現的貨幣的統一,是超越國家主權的限制,與國家主權統一相分離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歐元的開始使用不僅推動了貨幣制度創新,還對傳統的金融學的貨幣制度理論提出了挑戰。其次,歐元是符合經濟和金融全球化和貨幣形式出現的一種創新。貨幣制度創新,不僅包括深化金融體制演化和貨幣形式的發展演變,也包括總體貨幣制度不變下的貨幣一體化。

四、結論

總之,金融創新對金融市場和金融制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作為金融業的工作人員,只有認真研究、趨利避害,才能極大限度地發揮它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柯健.金融創新的風險及其控制策略分析[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06) .

[2]劉志海,王睿.淺論金融創新和金融風險的關系[J].金融經濟,2006,(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丰市| 开原市| 宜州市| 瓦房店市| 巨鹿县| 乐陵市| 浪卡子县| 七台河市| 麻城市| 晴隆县| 乌什县| 普兰店市| 伊吾县| 平乡县| 板桥市| 大兴区| 汾西县| 沛县| 上栗县| 滨州市| 孝感市| 宜昌市| 乐昌市| 禹城市| 富锦市| 乌拉特前旗| 揭阳市| 丽江市| 易门县| 德庆县| 北宁市| 汉沽区| 湟中县| 德江县| 新余市| 调兵山市| 扶风县| 上林县| 盐城市| 彰化市| 台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