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外籍禮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一般的禮儀禁忌
1.數字的忌諱
西方人認為13是不吉利的,應當盡量避開,甚至每個月的13日,有些人也會感到忐忑不安。并且人們還認為星期五也是不吉利的,尤其是逢到13日又是星期五時,最好不舉辦任何活動。在日常生活中的編號,如門牌號、旅館房號、層號、宴會桌等編號、汽車編號也盡量避開13這個數字。
“四”字在中文和日文中的發音與“死”相近,所以在日本與朝鮮等東方國家將它視為不吉利的數字,因此這些國家的醫院里沒有四號病房和病床。在我國也是如此,如遇到“四”,且非說不可時,忌諱的人往往說:“兩雙”或“兩個二”來代替;另外,在日語中“九”發音與“苦”相近似,因而也屬忌諱之列。
2.食品的忌諱
伊斯蘭國家和地區的居民不吃豬肉和無鱗魚;日本人不吃羊肉;東歐一些國家的人不愛吃海味,忌吃各種動物的內臟;敘利亞埃及、伊拉克、黎巴嫩、約旦、也門、蘇丹等國的人,除忌食豬肉外,還不吃海味及各種動物內臟(肝臟除外);在阿拉伯國家做客人能要酒喝。
3.顏色的忌諱
日本人認為綠色是不吉利的象征,所以忌用綠色;巴西人以棕黃色為兇喪之色;歐美許多國家以黑色為喪禮的顏色,表示對死者的悼念和尊敬;埃塞俄比亞人則是以穿淡黃色的服裝表示對死者的深切哀悼;敘利亞人也將黃色視為死亡之色;而巴基斯坦忌黃色是因為那是僧侶的專用服色;而委內瑞拉卻用黃色作醫務標志;藍色在埃及人眼里是惡魔的象征;比利時人也最忌藍色,如遇有不吉利的事,都穿藍色衣服;土耳其人則認為花色是兇兆,因此在布置房間、客廳時絕對禁用花色,好用素色。
4.花卉的忌諱
德國人認為郁金香是沒有感情的花;日本人認為荷花是不吉祥之物,意味著祭奠;在意大利和南美洲各國被認為是“妖花”,只能用于墓地與靈前;在法國,黃色的花被認為是不忠誠的表示;絳紫色的花在巴西一般用于葬禮;在國際交際場合,忌用、杜鵑花、石竹花、黃色的花獻給客人,已成為慣例;在歐美,被邀請到朋友家去做客,獻花給夫人是件愉快的事,但在阿拉伯國家,則是違反了禮儀。
1、基本的緊急救護步驟有哪些?
首先,快速地為傷者進行以下檢查:如果傷者仍有知覺,需檢查其是完全清醒,還是神智不清,和傷者說話將有助于確定他是否仍然清醒。若傷者是清醒的,應在其情緒較為緩和后再為其作檢查。傷者若是昏迷不醒,輕輕掰開傷者的嘴巴,檢查里頭是否有任何因為車禍而飛濺入口的物體。
接下來,檢查三件重要的事項:呼吸、失血和骨折。檢查傷者是否尚有呼吸。方法是看胸口的起伏,傾聽其呼吸聲,用臉頰感覺呼吸的順暢程度。如果傷者穿著高領子的衣服,需把領口的鈕扣打開,使呼吸更為順暢。
一個人如果停止呼吸4~6分鐘,就可能導致死亡。若受到嚴重的腦部創傷,則可在2~3分鐘內導致死亡。因此,危急時若能當機立斷,馬上給傷者進行嘴對嘴的人工呼吸,將能救人一命。
如果傷者已停止呼吸,應試以嘴對嘴人工呼吸法助其恢復呼吸。若是脈搏也停止跳動,則以心復蘇法為其施救。
2、如何自理車禍中的休克病人
休克傷者的癥狀是全身發冷,膚色發紫,臉色蒼白并冒冷汗,脈搏跳動特別快,但很衰弱。呼吸急促、短淺且不規則,顯得輾轉不安、緊張,并訴口渴或要作嘔,瞼上茫然無衷情,雙眼瞳孔張大。處理休克者的方法是:讓傷者躺下,將其雙腳抬高(用物體墊高),直至超過頭部,借以幫助血液循環。用一件大衣或一條被子包裹傷者,此舉可幫助傷者保持體溫。傷者若是昏迷不醒但卻又沒有嚴重的皮外傷,就可讓其側躺。側躺的程度是面部大約3/4朝下。這能使血液流向口腔,并確保舌頭不會堵塞氣管,此為“恢復姿勢”。
若懷疑傷者的頸部或脊椎骨受了傷,千萬不可移動。所有在嚴重車禍中受傷的人都有可能傷及頸部或脊椎骨。尤其是當傷者呻訴頸部或背部疼痛,或者雙腳不能移動時,可能性就更大了。
3、如何為傷者止血
用干凈的布塊或棉化團蓋住并壓著傷口,即便是棉花已被鮮血染濕,也別將它拿開。繼續加蓋棉化團并用力壓住傷口。
如果四肢沒有骨折,把雙手或雙腳抬高到相當于心臟那樣高的位置,最好能卷起一條毛巾或一塊布料托著受傷的手或腳。
千萬不要猶豫,以最快的速度為傷者止血。如果一個人的大動脈血管破裂,可在5分鐘內流血到死。
4、如何檢查嚴重骨折或脫臼
如果四肢或關節紅腫、疼痛,并且動彈不得,就可能是骨折或脫臼了。
在情非得已之下,不要觸動傷處。用三角繃帶(平時車中可備急救藥箱,里面配置好各種藥品、繃帶、三角巾、止血鉗、消毒巾等,可直接在汽車用品店中購買)和一塊大布料(如毛巾等)托著斷骨或脫臼部位,以幫助骨頭還復原位。這會減少觸動傷處,并有助于減輕疼痛。
5、如何處理車禍造成的輕微燒傷
用清水沖洗燒傷的部位,用一塊干凈的布蓋住傷口,不可在傷口處涂抹任何藥油。
一、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外事禮儀的一項基本原則。它要求每一個參與外事活動時,都必須意識到,自己在他國人民眼里,是代表自己國家、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單位。要做到從容得體、堂堂正正。不應該畏懼自卑,低三下四,也不要自大狂傲,放肆囂張。
二、維護自身形象
其中,尤其要注意下列兩點。
1、國家形象對于外事人員而言,維護自己偉大祖國的形象,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情況下,都是第一位的、最基本的要求。那么怎么才是真正的維護國家形象呢?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政府。
2、個人形象公民在涉外活動中維護形象,首先要從維護好其自身形象著手。要做到儀表堂堂,落落大方。在涉外場合,公民必要注意修飾儀表,檢點舉止,使自己形象上乘,風度翩翩,無愧于炎黃子孫的稱號。
三、熱情真誠
熱情有度待人熱情不僅意味著自己對待交往對象具有誠意,也能體現對對方充滿了友好、關懷與熱誠。但是,作為外事人員對人熱情相待,必須有一個“度”,注意“熱情有度”。
四、尊重隱私尊重隱私
實際是上述“熱情有度”的順理成章的推論。所謂尊重隱私,主要是提倡在國際交往中主動尊重每一位交往對象的個人隱私,不詢問其個人秘密,不打探其不愿公開的私人事宜。目前,在國際社會里,尊重隱私與否,已被公認為一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無個人教養的基本標志。
五、注重信譽
守信約定在國際社會里,人們十分重視交往對象的信譽,講究“言必信,行必果”。1、慎重許諾。在涉外交往中,基層公務員對外方人士所作出的所有正式承諾必須量力而行,慎之又慎,切勿信口開河,草率許諾,也不要使承諾大而化之,模棱兩可。2、嚴守約定。在國際社會中,信用就是形象,信用就是生命。既然“中國人歷來說話都是算數的”,那么基層公務員在涉外交往中就一定要努力恪守約定,兌現承諾,如約而行。
六、女士優先
女士優先女士優先,是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國家里所通行的交際慣例之一。在社交場合,“女士優先”主要應在下列方面得以表現。1、尊重婦女。與婦女交談時,一律要使用尊稱。涉及具體內容時,談話亦不應令在場的婦女難堪。排定禮儀序列時,應將婦女列在男子之前;2、照顧婦女。在一切社交活動中,男子均應細心地照顧婦女:就座時,應請其選擇上座;用餐時,應優先考慮其口味;3、關心婦女。外出之際,男子要為女士攜帶重物。出入房間時,男子要為女士開門、關門。在女士面前,任何時候都不允許男子吸煙;4、保護婦女。在一切艱難、危險的條件下,男子均應竭盡其全力保護婦女。通過危險路段時,男子應走在前列。在馬路上行走時,男子則應行走于外側。任何危險之事,男子均應主動承擔。
外幣交易的記賬方法有外幣統賬制和外幣分賬制兩種。外幣統賬制是指企業在發生外幣交易時,即折算為記賬本位幣入賬。外幣分賬制是指企業在日常核算時分別幣種記賬,資產負債表日,分別貨幣性項目和非貨幣性項目進行調整:貨幣性項目按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折算,非貨幣性項目按交易日即期匯率折算;產生的匯兌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絕大多數企業采用外幣統賬制,只有銀行等少數金融企業由于外幣交易頻繁,涉及外幣幣種較多,可以采用分賬制記賬方法進行日常核算。
本節主要介紹外幣統賬制下的賬戶設置及其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
(一)賬戶設置
外幣統賬制方法下,對外幣交易的核算不單獨設置科目,對外幣交易金額因匯率變動而產生的差額可在“財務費用”科目下設置二級科目“匯兌差額”反映。該科目借方反映因匯率變動而產生的匯兌損失,貸方反映因匯率變動而產生的匯兌收益。期末余額結轉入“本年利潤”科目后一般無余額。
(二)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
企業發生外幣交易時,其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為:
第一,將外幣金額按照交易日的即期匯率或即期匯率的近似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按照折算后的記賬本位幣金額登記有關賬戶;在登記有關記賬本位幣賬戶的同時,按照外幣金額登記相應的外幣賬戶。
第二,期末,將所有外幣貨幣性項目的外幣余額,按照期末即期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并與原記賬本位幣金額相比較,其差額記入“財務費用——匯兌差額”科目。
第三,結算外幣貨幣性項目時,將其外幣結算金額按照當日即期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并與原記賬本位幣金額相比較,其差額記入“財務費用——匯兌差額”科目。
二、即期匯率和即期匯率的近似匯率
(一)即期匯率的選擇
匯率是指兩種貨幣相兌換的比率,是一種貨幣用另一種貨幣單位所表示的價格。我們通常在銀行見到的匯率有三種表示方式:買入價、賣出價和中間價。買入價指銀行買入其他貨幣的價格,賣出價指銀行出售其他貨幣的價格,中間價是銀行買入價與賣出價的平均價,銀行的賣出價一般高于買入價,以獲取其中的差價。
(二)即期匯率的近似匯率
在匯率變動不大時,為簡化核算,企業在外幣交易日或外幣報表的某些項目進行折算時,也可以選擇即期匯率的近似匯率折算。即期匯率的近似匯率是“按照系統合理的方法確定的、與交易發生日即期匯率近似的匯率”,通常是指當期平均匯率或加權平均匯率等。加權平均匯率需要采用外幣交易的外幣金額作為權重進行計算。
三、外幣交易的會計處理
外幣是企業記賬本位幣以外的貨幣。外幣交易是指企業發生以外幣計價或者結算的交易。包括:(1)買入或者賣出以外幣計價的商品或者勞務;例如: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的國內A公司向國外B公司銷售商品,貨款以美元結算;A公司購買S公司發行的H股股票,A公司從境外以美元購買固定資產或生產用原材料等。(2)借入或者借出外幣資金;例如,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的甲公司從中國銀行借入歐元、經批準向海外發行美元債券等。(3)其他以外幣計價或者結算的交易。指除上述(一)、(二)外,以記賬本位幣以外的貨幣計價或結算的其他交易。例如接受外幣現金捐贈等。
(一)初始確認
企業發生外幣交易的,應在初始確認時采用交易日的即期匯率或即期匯率的近似匯率將外幣金額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這里的即期匯率可以是外匯牌價的買入價或賣出價,也可以是中間價,在與銀行不進行貨幣兌換的情況下,一般以中間價作為即期匯率。
(二)期末調整或計算
期末,企業應當分別外幣貨幣性項目和外幣非貨幣性項目進行處理。
1.貨幣性項目
貨幣性項目是企業持有的貨幣和將以固定或可確定金額的貨幣收取的資產或者償付的負債。貨幣性項目分為貨幣性資產和貨幣性負債,貨幣性資產包括現金、銀行存款、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長期應收款等,貨幣性負債包括應付賬款、其他應付款、短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借款、長期應付款等。
期末或結算貨幣性項目時,應以當日即期匯率折算外幣貨幣性項目,該項目因當日即期匯率不同于該項目初始入賬時或前一期末即期匯率而產生的匯率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2.非貨幣性項目
非貨幣性項目是貨幣性項目以外的項目,如:存貨、長期股權投資、交易性金融資產(股票、基金)、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
(1)對于以歷史成本計量的外幣非貨幣性項目,已在交易發生日按當日即期匯率折算,資產負債表日不應改變其原記賬本位幣金額,不產生匯兌差額。
(2)對于以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量的存貨,如果其可變現凈值以外幣確定,則在確定存貨的期未價值時,應先將可變現凈值折算為記賬本位幣,再與以記賬本位幣反映的存貨成本進行比較。
例 P上市公司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20×7年11月2日,從英國W公司采購國內市場尚無的A商品10 000件,每件價格為1 000英鎊,當日即期匯率為1英鎊=15元人民幣。20×7年12月31日,尚有1 000件A商品未銷售出去,國內市場仍無A商品供應,A商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降至900英鎊。12月31日的即期匯率是1英鎊=15.5元人民幣。假定不考慮增值稅等相關稅費。
本例中,由于存貨在資產負債表日采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量,因此,在以外幣購入存貨并且該存貨在資產負債表日獲得可變現凈值以外幣反映時,計提存貨跌價準備時應當考慮匯率變動的影響。因此,該公司應作為會計分錄如下:
關鍵詞:醫療事故 立法
一、外國法對醫療事故的界定
日本著名法學家松倉豐治認為,除了發生在醫療設備的事故以外,只要是在醫師診斷、治療、判定預后、護士處置、對患者的身邊護理及緊急措施等廣義的醫療過程中,出現意外的惡化或者出現無法預知的不了后果,皆可稱之為醫療事故。醫療事故還包括那些由廣義的醫療過程中發生的不良后果之外的如患者從病房的窗戶墜下樓,由于器具缺損所導致患者手上等醫院管理方面發生的事故。同時,也包括醫務人員按照當時醫療水平進行充分的診療,但診療結果仍未滿足患者期待而產生的“事故”。日本立法將醫療事故當作一種社會現象而存在,它不考慮事故發生的原因和責任所在。日本醫療事故是指的是在與醫療有關的場所內,患者(被害人)在其中發生的一切人身事故。而由于醫師的過失,導致受害者生命和身體所遭受的損害統稱為“醫療過失”,在日本“醫療過失”是一種法律術語。
美國法律上的醫療事故指的是受害者可能獲得賠償的醫療事件。美國法上的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服務的提供者造成傷害的一般過失。因此,美國的醫療事故的概念極其廣泛。從主體方面上講,醫療事故包括個人、組織等具有治療資格的人,即只要該主體為患者提供了醫療服務,該主體就有可能成為醫療不當的主體。從主觀方面上講,醫療事故包括過失行為和故意行為造成的醫療損害。從客觀方面上講,損害后果是醫療事故的必備要件。沒有損害結果便沒有了賠償的可能性,也就不能稱之為醫療事故。
筆者認為,雖然經濟、文化,尤其是各國醫療技術的發達程度和對本國公民人身權利的保護程度不盡相同,但是,國外醫療事故的界定還是有其共同的特點,即醫療事故的界定范圍非常廣泛。日本的醫療事故不以其主觀過錯為必須要件,只要該診療行為造成了損害即被認定為醫療事故。而美國對醫療事故的界定則更加廣泛,只要有損害后果且可能賠償即認定為醫療事故。
醫療事故的概念在我國《條例》中被明確界定,即“本條例所稱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
1、主體,即醫療機構和其醫務人員。醫療事故的行為主體就是責任主體。“醫療機構”指的是依法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機構。未經許可非法從事醫療活動的組織和個人在從事醫療活動中給患者造成人身等損害的應參照其他法律。“醫療人員”是指依法取得相關職業資格的醫療專業技術人員。這就意味著,醫療機構作為醫療事故的責任主體,不包括醫療機構中所有所有的從事診療活動的工作人員。從形式上看,醫療事故是由醫務人員的行為造成的,但實際上,醫患之間的關系是醫療單位與患者之間的關系,而不是醫務人員與患者之間的關系,醫務人員只是作為醫療單位的一部分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在日本,僅要求醫療事故的責任主體與醫療場合有關即可。在美國,醫療不當的責任主體則不限于具有醫療資格的人,即只要他們提供了醫療服務,就有可能成為醫療不當的主體。我們可以看出,我國《條例》所規定的醫療事故的責任主體相比美國、日本則更加嚴格。《條例》僅把醫療事故的責任主體限定為“醫療單位”和“醫務人員”。但是,根據《條例》的規定,由于醫院后勤人員或實習醫生(未取得相關資格)的行為造成的事故就不能認定為醫療事故,這對受害者顯失公平。
2、從主體的行為上看,醫療行為必須具有違法性,即醫療行為的違法性是指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相關法律、規范。在日本,無論醫務人員是否有過錯,只在醫療服務過程中其診療行為造成醫療損害的,都有可能被認定為醫療事故。在美國,醫療不當的行為既包括故意也包括過失。我國《條例》中之規定了違反相關法律、行政法規、規章、規范,由于法律具有滯后性和局限性,如果遇到法律法規及規章規范未做出規定的特殊醫療案例時,該如何處理?如果認定為醫療事故,則于法無據。反之,又顯失公平。故,日、美之關于醫療事故的界定值得學習和借鑒。
3、從人身損害上看,《條例》將患者的人身損害分為四級,分別為死亡、殘疾、功能和造成患者明顯人身損害的其他后果的。而美國把醫療事故的損害分為三個等級,依次是治療和處理的不良后果、診斷不正確或治療不當產生的后果、預防和護理不完善的結果。
我國《條例》規定損害需要達到一定嚴重程度,而美國關于認定醫療事故損害結果的標準相對要寬松許多,并不需要損害嚴重的程度。筆者認為,只要是公民的人身權利受到損害或威脅都應該得到國家的救濟,并不一定要達到某種嚴重的程度,《條例》的規定雖然嚴謹,但過于死板,并與法律的基本精神相沖突。美國的認定標準則較為靈活,值的學習和借鑒。
《條例》中對醫療事故的界定雖然存在不足之處,但是隨著社會、法制、醫學和人們對理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條例》會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日]松倉豐治著,鄭嚴譯.怎樣處理醫療糾紛[M].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第三頁
[2]李運午.醫療糾紛[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78